藝論:論李白鳳書法篆刻(書法部分)

二、書法藝術的成就及價值

(一)李白鳳的書法風格形成的背景

1911年到1949年,是一個改朝換代的時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緊接其後的是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以及國共兩黨之間爆發的政治、軍事及文化的衝突。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了建國初的挺進期和「文革十年」的動亂期,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這是一段極其動蕩的、驚心動魄的歷史,在這如火如荼的年代裡,不僅產生了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化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這時期的書壇,最顯著的特點是:書法不再像以前一樣,僅僅是文人雅客、達官顯貴的專屬,而是進一步的「泛化」,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在政治界、軍事界都不乏能書好手。這時期的書法活動也十分活躍,書法教育由過去封建社會的師徒教授式逐漸向社會化學校式教育轉變。

具體來說,這時期的書法,上承清末,在康有為「北碑南帖」中,「抑貼揚碑」理論的影響下,碑派書法繼續佔據書壇的重要位置。但清末沒能產生出「碑學」大師,而帖學一路,卻出現了像沈伊默,白蕉等人,成為一時翹楚。但僅用「碑、帖」兩派,遠不足以涵蓋此時的中國書法全貌,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這時期的書法家大概可以從四方面論述

1、較純粹的書法家

這類書家基本上是以書法家的形象出現,有的就是一書法為業。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儘管在別的方面,他們也頗有造詣,但大多都為書名所掩。此類書家有曾熙、李瑞清、蕭退庵、王福庵、沈伊默等。

2、畫家型書法家

這類書家主要以畫家的身份出現,書法成就也很高,但不廣為人知,多事書名為其畫名所掩。如:張大千、黃賓虹、齊白石、溥儒、徐生翁等。

3、政治家身份的書法家

古人以「治國、修身、起家、平天下」為己任。並「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所以,「文藝」在他們看來僅是「小道」而已。近代的志士仁人,依然是此觀點。這時期的政治家,根本沒想到自己會以書法名世。他們在書法上的造詣,足以和當時最優秀的書法家並駕齊驅。

3、學者型的書法家

對於學者來說,書法僅僅是自己諸多方面修養的一面而已,並不以此自重。然而,人們在敬仰他們學問上成就的同時,通常會驚喜的發現他們在書法上的才能。如:李叔同、魯迅、馬一浮、郭沫若等。

(二)李白鳳的書法藝術特點和價值

綜上所述,李白鳳可以歸在學者型書家一類。他從小受到家學熏陶,他在四歲時不幸喪母。後來,父親辭去廣漢知事,來到北京定居。那時,他的父親和書法家楊沂孫,金石收藏家陳師曾,文學家、畫家、詩人姚茫父都是好友。這使幼時的李白鳳不知不覺地受到濡染。在幼年時期,父親對他的教育非常嚴厲,動不動就一通鞭子,沒有桌子高的他,常常跪在太師椅上練字。正是在這個時候,李白鳳磨練出「手上的功夫」,為以後「勃發」打下書法基礎。

在高中時代,李白鳳離家隻身來到青島讀書。這時期的他學過繪畫,但不喜歡畫,卻迷戀於篆刻。劉朱櫻女士在回憶李白鳳這時候的故事時只有一句:「對書法、篆刻是精益求精。」也沒有其作品的現世,他在這時的書法及書風是「真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眾多學者一樣把文學創作當作自己人生道路的一條光明之路,從新詩到劇本,從散文至小說。在北京師範讀書時,雖受教於林庚先生,也沒有書法作品或文字的記載。能看到的資料,全部都是他致力於新文學創作。直到1946至1949年在上海財政局任職員時,曾在上海《良友畫報》刊登了他的書法,水墨畫及篆刻。其後的1950年至1954年間,李白鳳分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山西師範學院任教,其間雖無實物和文字資料的記載,但在後來他同開封友人聊天時說過當時雖然輾轉全國,但無不寫字刻印。在他的印章中,可窺探其小篆功底絕非一般,看其元朱文的字體筆畫的流暢圓潤,結構的成熟完整,絕非一般刻章工匠所為。

1954年後,李白鳳落腳到開封,正是來到開封這樣一個古城,從他書風的轉變,到日趨成熟,歷經了二十餘年。在開封,他不僅結交了一批對他的文化造詣敬仰的年輕友人,而且也認識了像武慕姚、桑凡這樣的地方書法家。李白鳳和他們時常討論文學,時常交流藝術。他們相互影響,這也促成他對書法的進一步追求和攀登。

1957年,來開封不過3年時光,李白鳳遭受到「文革」的迫害。原本的學校教授被開除,家中的書籍盡毀。飽受心靈和身體的摧殘,李白鳳沒有一蹶不振,他有著堅強無比,鍥而不捨的精神,剛毅不撓的志節。在家待業之餘,搞起了原來沒有涉足的學術考據研究,相繼寫出80多萬字的論著。正是在這種邊考據,邊和一群書友交流的時光里,他的書法,特別是金文,漸漸地樹立自己的風貌。也在這時,好友施蟄存也評價其書作,說:「我尤其佩服他的書法,由於他也熱中於金文,一方面開始了古史的研究,一方面他的書法從小篆進入到大篆。」

20世紀初,源於民國時期的省城,也源於開封文化深厚的積澱,一些文化名人兼書法大師們雲集於此,有精研經史、書法的知事丁康保,有被尊為詞學泰斗的朱強村,有清末進士靳志、堪稱「河南一支筆」、精通考據的許均、有被譽為近代考古先驅的關百益、有精於訓詁、金石書法的王光慶等。那時,開封書壇代表著整個中原書風。

李白鳳算是一位20世紀中期落腳於開封的巨涅,他來到並融入到這個有著深厚底蘊的文化名城。不幸的是,空前的劫難使包括他在內的許多文人志士遭受了難以想像的困苦。他們在謀求生計或做事之餘,唯一能夠排遣苦悶的是苦心經營文藝,躲在自己的小屋默默研究。李白鳳就是在1957年後轉向史學、古文字和《周易》的研究。而他對古文字的研究也直接影響到其書法創作。也可以說,伴隨著他的古文考據研究,他的書風由原來受清末流美的小篆,過渡到金石氣古拙質樸,意蘊悠遠的大篆。這時期他多遍臨習《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召鹵》等,深的三代青銅書風之精髓。

    

如圖1,是李白鳳1974年的一幅小篆作品。這時,他已經致力於考據學,古文字學等研究,應不常寫小篆。這是集毛澤東詩詞《菩薩蠻大柏地》創作的條屏,書風似乎是擬「鐵線篆」用筆創作而成,幾乎沒有像清篆那種下垂筆畫用力加粗之感,整體屬秦篆一路風格。但他有其自己的書寫風格,或說是書寫習慣。雖然他的線條隸屬秦,但結體不全是秦篆那種上緊下松的勢態。幾遍如此,該作品在大篆如雲的李氏書作中,顯出一抹清淡之風氣。整個章法也如傳統秦篆一樣,行距列距彷彿,以正楷書落款,顯出對祖國領袖的敬慕。雖其中個別字結構稍有失衡之處,如:「裝」字中間過緊,心字底過大等。透過此作,可以看出在動亂時生活困苦、飽受艱辛的李白鳳仍然為革命事業所掛心。

李白鳳的大篆古樸蒼韻,筆力雄渾,字法嚴謹,無遲滯之感。「篆尚婉而通」的規律在他的作品裡盡顯無疑。大篆對聯「花憐,葉隱」(圖2)中,每筆都彷彿泰山壓頂之勢,墜落在紙面,「花」字去繁從簡,只留其一橫畫,平均分主的豎彎鉤。上面四個人形筆畫左右一次鋪開。整個字雖顯上緊下松,但依然中心不倒。「憐」字中,心字底加寬加重,像盤子一樣托起上半部分用筆的稍顯散漫。前兩字上下你應我和,配合的天衣無縫。「事」字的豎劃頂端,有一用筆的曲折,正打破常規慣性思維,用考據新出土的鐘鼎字,骨氣盎然且渾然一體。下聯第二字「隱」,左耳旁的長豎有內斂之勢,以增強單個字的運動感。字體全部外形長方,左右開張之勢明顯。時而,個別長劃的末尾,露出自然書寫的飛白,如:「奴」、「金」等,減輕了筆畫給人以臃腫的感。落款的五個字,均以隸書入之。整篇看去,不失古雅的蒼茫感,卻也靈動活潑。字與字之間關係緊密,相互關聯。丁巳年正是李白鳳逝世前一年,此作雖款識位置略顯靠下,應是其晚年頗具代表的作品。

李白鳳的小楷也十分精到,在他的著作《南明紀事詩》和《答武慕姚、桑凡、郝右輔等人遺稿》中,全以蠅頭小楷為之,用筆之精良,法度之嚴謹,並非二三日之功所能成。他的詩鈔小楷,用筆沉著自如,結體瘦硬,左低右高,當屬二王小楷書風一脈。對他小楷書風的師承,具體資料毫無記載,只能從其現存遺迹中管窺一二。

                 

《南明紀事詩》(如圖3、4),李白鳳於戊申年(1968年)自作序。序文中說道:「戊申新正。自滌愁腸……恆思諷詠。家無一卷之藏。門有羅雀之歡。含英咀蕐。自愧弗及。呫嗶舊學。漏遺日增。遁思文史重溫。以補昔愆……遂興癡想。欲效兒時窗課之勤。逐日成詩一二首。追懷舊讀。補綴入詠。庶幾不輟筆耕。兼亦聊可溫故。實為自遣消閑……」寫出了當時他為何著此書,也映襯出當時的境遇和複雜心情。縱觀全詩稿,由於紙張和毛筆質量的限制,雖使得有時其用筆略顯纖弱。但可知他小楷多承襲古代小楷經典,有多處均與二王,唐人寫經等字神似,說明李白鳳雖無醉心於此,但有其

深厚的功底。其字形特點如下:         

     

1、依字造行,收放有序。(如圖5)「氣」、「顛」、「騰」等字,屬斜劃緊接,體現出瀟洒風流,清朗俊逸。其字結體緊實,如「龍」、「體」,「鏤」、「嬖」等字,筆畫收放自如,密不藏針,疏可走馬。

2、字形瘦硬,風骨盡顯。(如圖6)「東」、「憂」、「武」、「孤」、「君」等字。有著和他一樣不和於俗,孤傲群芳之氣。

3、「抑左揚右」,凸顯主筆。(如圖5、6)「權」、「猶」、「降」、「側」、「夢」等,主次分明,也預示著他對世間百態的愛憎分明。

 

   《白鳳答武慕姚、桑凡等人遺稿》(如圖8、9)的小楷風格較之《南明紀事詩》,更為嚴謹,「抑左揚右」的書寫習慣已不明顯,結體更趨成熟,用筆飛動而不失沉著,率意而不失法度。因為其文學素養,許多古體字的加入,使詩稿整篇看上去更像晉唐寫經。雖小如蠅頭,卻筆筆皆精,點捺整飭。配其詩句每每讀之,令人心曠神怡,讚嘆不已。「雲淡風微入畫圖,群山搖曳一舟孤。秋聲久在霜林外,卻送荷香到我廬。」

無論大字如鐘鼎,還是細小如蠅頭,李白鳳都能把其錚錚風骨的獨特個性融入其書法作品中。堅強不屈,骨氣斐然,不和於俗,這種人生品格也影響了當時開封乃至中原的一大批青年書家。

當今,開封書家王澄,王寶貴,及河南大學教授唐文化研究所的佟培基等,他們的文學藝術道路的開始和發展,都和李白鳳有的巨大聯繫。當年他們還屬青年,常到李白鳳家求教文學及書道,他們,以至於開封地區的金文書法風格,無不受李白鳳風格的侵染。一生為文學獻身的李白鳳可能想不到在自己作古的幾十載後,其書法會有一個地域群體地爭相效仿。他在中國整個的書壇乃至書史是微小的,但在開封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對開封書壇的振興和發展,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楊孟一:

   1986年生,漢族,河南省開封市人。

2006—2010: 就讀於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書法專業;

2010—2013 :就讀於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書法篆刻教育研究專業;

現為洛陽師範學院美術學院書法教師。



編輯:傅天聞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李白哪首詩寫的最好?
李白與高適:友誼的小船因何而翻
李白為什麼很少給頭號粉絲杜甫回詩?
文章 | 李白的眼淚【原創】
李白劍法到底是什麼水準?

TAG:書法 | 李白 |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