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明朝詔封貴族,兩大敵對政權爭相討好,最後淪為千古笑柄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5月27日,作為中原屏障的山海關門戶大開,大明總兵吳三桂聯合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內外夾擊李自成起義軍,大順政權潰不成軍,只得撤出京師。自此,中原因吳三桂的舉動而發生徹底改變——清朝入主中原後迅速蕩平其餘政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統治政權。
▲明思宗朱由檢殉國處
時至今日,人們依舊對「明末第一漢奸」吳三桂的行為爭議不止,圍繞其降清理由更是莫衷一是。要想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首先要聯繫其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佔京師,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此前半月,崇禎皇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超品),並急召其率軍回護京畿。然而吳三桂卻故意緩慢行軍,結果大軍剛過山海關便得到崇禎皇帝駕崩的消息,於是他又轉身退踞山海關,以觀事態發展。
與此同時,清軍也在多爾袞的帶領下直逼山海關。於是手握重兵的吳三桂成為大順和滿清都極力爭取的對象,無論其加入哪一方,都將徹底改變戰局和最終成敗。同年5月9日,吳三桂在深思熟慮後選擇歸降大順政權。五天後吳三桂突然翻臉,公然投靠多爾袞,並聯合清軍阻擊李自成親率的大順軍,最終攻入北京,因功勛卓著獲封平西王。這一選擇,為其「贏得了」漢奸之名。
▲吳三桂、陳圓圓塑像
那麼吳三桂究竟是為什麼甘心承受「亡國漢奸」的千古罵名而投降滿清呢?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據《庭聞錄》和《小腆紀年附考》記載,李自成入京後放任部下搶掠,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也被擄走,羞憤難當之下,吳三桂決定不再歸降李自成,還趁機佔據了原本由大順控制的山海關。
此外,《庭聞錄》和《小腆紀年附考》均成書於乾隆年間,可信度略低。而據明末史家計六奇編纂的《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率軍攻入京師後,吳三桂之父吳襄不幸被李自成部下劉宗敏俘獲,還被拉到菜市口當眾施以酷刑。吳三桂聽說後目眥盡裂,當即宣布與李自成勢不兩立,這才調集軍隊攻佔山海關。
▲《明季北略》明代刻本
第三種說法則是吳三桂受到親友招降而投靠滿清,這一說法相比之下有跡可循,可信度較高。自大順軍攻入京師、崇禎皇帝自縊後,許多明朝遺臣都開始積極尋找新主。抗清將領洪承疇和吳三桂之舅祖大壽先後投降滿清,都得到了皇太極的極高禮遇。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正好兩面受敵,處境極為艱難,於是經不住親友遊說,便率部投降滿清。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些說法聽上去都有道理,但卻都不是吳三桂歸降的真相。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絕不會僅僅因為女人和親友而置自己及軍隊的前程於不顧。從吳三桂在大順、滿清之間長達一月的政治投機行為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冷靜理智的投機者,不可能貿然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客觀地說,農民起義軍和滿洲八旗相比,後者實力更為強大,而且軍紀嚴明、統率得當。與其選擇大順自取滅亡,不如投靠滿清前途光明。
▲「闖王」李自成蠟像
事實上,李自成在攻佔北京後,為籌集戰爭經費,放任部下肆意抓捕舊朝大臣,騷擾百姓。但為招降吳三桂便對其父親及家人還算優待,並許諾吳三桂豐厚待遇。吳三桂迫於壓力同意歸降大順。但是私底下又秘密同多爾袞求助,不惜以黃河南北分治作為條件。多爾袞為拉攏吳三桂,許以藩王高位和大量財寶。
可惜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多爾袞在吳三桂同李自成談判時,突然率兵襲擊大順軍,導致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談判破裂。李自成下意識認為吳三桂已同多爾袞結盟,與自己談判只是瞞天過海之計,惱怒之下便下詔殺害扣押的吳三桂親眷。至此,吳三桂除降清外別無退路。當然,這一悲劇的誕生也與李自成本身有關。由於起義軍並未擺脫小農思想,也缺乏大局觀念和嚴明軍紀,因此大順政權無法維護統治穩定,在京師的惡行也早已讓京師百姓痛恨不已。民心已失,大業難成。
▲吳三桂駐軍場景復原模型
正是在這多方因素之下,吳三桂最終選擇歸降清廷。山海關大戰後,吳三桂如願成為平西王,並主動請纓擊敗李自成,以泄心頭之恨。不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因「世鎮雲南」的美夢破裂,又公然打出「復明」旗號,意圖起兵反清,並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自立為帝,國號大周,於同年秋季病逝。三年後,其孫吳世璠被清軍擊敗,「三藩之亂」平定,吳三桂至此淪為千古笑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