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拳推手的技法與經驗(下)

 

                       太極拳推手的技法與經驗(下)

                                         編輯:陳雄

      

(給深圳徒弟肖培培發放按勁)

(給深圳徒弟肖培培發放肘勁)

     

       三十、聽勁是太極交手的基本,一般來說是以皮膚觸覺,再以意聽勁。很多人在經過一階段的推手練習,最能體會的是手上聽勁靈敏了許多,對方來勁手上就能變,但這種東西到一定層次就長不了了,因為那是梢節。再往下應訓練用脊來聽,因為這裡離發力點最近,這裡聽清了,發出的東西總會比對方快。拳經有云『多誤捨近求遠』。說明許多人只知道手聽和手發,於最直接的離最近發力點的聽和發卻不知道,這就是誤在『捨近求遠』。

       三十一、蔣玉堃說:腿上使絆的功夫有插、逼、扣、封四法。「插」,用腿插入對方的兩腿之間,蹲身上撬用槓桿起重的原理,撬使對方凌空;「逼」,用膝蓋或胯部向里逼對方的下肢,使對方沒有後退的餘地,這就是「野馬分鬃」和「斜飛式」等式的用法;「扣」,是用我腳的內側扣住對方腳的外側,雙手向前推去,就能使對方應手而撲,如「攬雀尾」的「擠」式,上步左靠等;「封」,用我的腳在對方的趨向裝一門坎,雙手撥弄使對方自絆而傾跌,如太極散手的「采手」和「橫列手」等。

      三十二、林墨根老師說:我長期觀察發現,有很多人在推手時,都是採用鬥力的方法在推,這是很不好的,要想達到不用蠻力,不鬥力,捨己從人的境界,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推手時出現使力和鬥勁的原因,分析起來這與人的心理狀態有密切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雙方如不抱爭強好勝等不良動機,任隨動作的運轉走化是不容易發生鬥力的,如果雙方都抱有某些不良動機和目的,在行動上就容易進入僵持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手快打手慢,大力勝小力,把我們推手的法則和要求都丟光了,所以在推手練習時要有個正確的態度。我認為,推手中不外乎有三種情況:一種是高手對低手(自己比對方水平高)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對方易如反掌;第二種是低手對高手(自己比對方低),就會處處不順心,重心無法控制,處處都處於逆勢和被動地位;第三種是平手對平手(功夫相等),互有威脅,各有勝負。作為推手練習者就要冷靜、客觀分析雙方實力,對方的功夫比我高,我就要冷靜,被動地順隨人家,認真體會對方的長處所在,如被對方控制了,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並吸取別人優點,不斷提高自己,如對方功夫比我低,我就要認真分析對方失誤的原因,用對方的失誤反過來教育自己;如對方的功夫與我相等,那就要注意攻守兼備,善於捕捉戰機,以靜待動,攻要攻得准,守要守得住,要著重以巧取勝。

       三十三、林墨根老師說:實際較功夫不外有兩種情況:一是毫不了解對方,初次交手;另一種情況是和熟悉的人交手。在對付第一種情況時,要冷靜沉著,搭手要輕,順隨對方的勁道,摸清對方的特點和有什麼板眼,切忌盲目蠻幹,憑主觀想像去取勝。但是,也不可畏首畏腳,使自己處於彆扭狀態,造成人為的失敗,寧可千變萬化爭取良機,也不可輕舉妄動以求一逞。我在觀察中發現;許多人的失利,都是在未得到好機會就盲目攻而被人所乘的。《拳論》中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高度概括了推手發勁制人的正確法則。對付第二種情況,切忌憑老印象、老經驗應付,要有初次交手的思想準備,不要忽視推手中的每一個回合,因每一個回合都包含了防守和進攻,功夫深的人一搭手就能準確地控制住勁道,這就是尋找機會運用功夫和經驗,不是靠運氣取勝。搭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雙方的接觸點上,利用輕、重、沉、浮、快、慢、強、弱的各種感應去相互制約,尋找機會。

      三十四、林墨根老師說:一個面要打中一個點,力量才穩,同時要用底面反座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事先要肌膚觸覺聽好對方的來意。如果對方從上面來,我就從下面打出去,同時要用丹田之氣打出。如果力點從下面來,我就從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車一樣。力點在左從右打出,力點在右從左打出。

      三十五、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我出手快了又不行,慢了又不行;重了又不行,輕了又不行;要不輕不重,不快不慢,一個面要打中一個點,給對方恰到好處的一點就行了,對方就跌出去了。

       三十六、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手跟身不跟,虛去實回;發勁時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襯。

三十七、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須具備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巧,順勢接力,不丟不頂,化之於無形,發之於不覺。不管對方怎樣來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隨心所欲,變化莫測。做到使對方東倒西歪,失去重心,驚心動魄,使對方感到滿目皆兵。要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達到上乘的功夫。必須松靜研練,才能練成此功。

       三十八、林墨根老師說:掤要帶捋意,擠要帶按意,采要帶靠意,挒要帶肘意,不能單獨使用。要一動全動,一靜全靜,要時刻留意,處處神機,任何時候都要知已知彼,就能得心應手。

      三十九、林墨根老師說:要學會接勁,會接勁才能有提放,不會接勁就難以施展太極拳的提放技術。在接勁中,發現對方的「柄」,對方有「柄」就打,無「柄」找「柄」,「柄」就是對方的硬點、僵點、滯點。接勁要引化,要有接勁才能引化,接不了勁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說把傳過來的一個籃球要拍起來,你不能順力引化接球時,球就會觸手彈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術,才能運球、傳球乃至投球。太極技擊是瞬間化發連續的動作,一吸一呼之間的變化莫測,太極拳的引化遠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已身體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牽制,更不要這裡動那裡搖,相互受到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把對方來勁引化得乾淨。

      四十、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在一般情況下,先用雙手輕輕地放在對方的身上毫不費力,對方有什麼動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對方先動了,我就順勢而予以打擊如果對方不動,我就設法引他動,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頂抗,我就松腰落胯將對方的勁接下來實施提放,將對方從對方來力的線路反方向打回去,實戰起來千變萬化,要因人而異。

      四十一、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我的雙手好像一張報紙的貼在你身上,你怎麼動我都跟著你,有縫就鑽。

      四十二、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要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拿人要正確,順著對方的來勁攻。前面的一隻手要打人,後面的一隻手要伸出,要前後相反方向用勁。如擠勁出去時,主要是後手發勁。沒有根勁,就沒有反座力;沒有反座力,就難以發勁。如果對方不進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時要進攻。

      四十三、林墨根老師說:沉重不要怕,輕要注意;明勁不要怕,沒有勁要注意;真虛不要怕,假虛要注意;喂到口才來吃,不要勉強去吃;實來才發,不實不發。

四十四、林墨根老師說:你如果對我頂勁,你的頂勁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來,你的腳就失重離地了。

       四十五、林墨根老師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要垂臀,落胯就是把人提起來,垂臀就是把人發出去。提人時要摸到對方的呼吸,對方身體下沉呼氣時,幫他點忙;當他本能上升吸氣時,就順勢而發。簡而言之,一呼就提。

       四十六、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不可不因而動,是有因才動。必須腰胯旋轉,謂之不動手,勁整而貫穿。肩為上三關之根,根不能搖動。要把兩肩忘掉,將手腕、肩、肘夾背,連成一體,與腰胯相接,進退走化之間,如波如浪,配合手肩不動。人不知我,如流水無隙不入,機先制人,知人之法。以柔順為主,無論對方有什麼招法攻擊,我背已之處松化。

      四十七、林墨根老師說:推手時,對方手必伸,但是他的肩和肘已成焦點,我意氣貫穿,尋其焦點而發,對方必跌無疑。

       四十八、推手是練懂勁功夫,可以完全敞開身心交流。發放手是試勁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斷手是論偷打功夫,難以交流;偷手打人一是壞了德行,二是一旦遇到功夫較高的人自然反應會反擊傷到你。散手是見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雙方動手交流前宜詳辨甄別,明確交流規則,崇尚武德為好。

      四十九、太極拳推手在客觀上分有文推和武推兩種,文推練聽勁、化勁,找對方重心,控制對方重心者,使對方失去平衡,練文推手法越輕越好,越輕功夫越高。武推練拿筋抓脈反骨,拿住對手再走弧,延長路線即成摔打。文推重在練功, 武推重在實戰。

      五十、有位太極名家說:「太極推手要訣是隨人之勢、借人之力、接人之勁、得人之巧。」我認同此話。隨人之勢,要捨己從人才能做到。借人之力,要有較好的聽勁和松沉功夫。接人之勁,是用腰胯、腳底來接才好。得人之巧,體現了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五十一、「根」指身體重心穩定的關鍵部位,破「根」是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有效手段。林墨根老師說:肩是上三關之根,捋對方的肩根(肩骨或腋窩),能使對方東歪西倒;腰是整體之根,推、按對方的腰根(軟肋),對方就會往後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按對方的胯根(胯關節或腹股溝),對方就會向外側或往後跌出去。

      五十二、拳論中提到「整勁」的敘述是「發勁時,起之於腳,行之於腿,蹬之於膝,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靈通於背,發於脊背,神貫於頂,流通於氣,運用於掌指,達之於神。」 拳論言,發勁時起之於腳。但練習時卻需從手開始往下練。為何,首先手若未松盡,則會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讓對手倒退個一、二步而已。若手已鬆了但還未練出掤勁,則發出去的勁會減弱,仍無法將對手發出。接下來手鬆了也有掤勁了,但腰還沒有松沉,用的只是身體的重量去推人,對手也是退個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鬆了,氣也往丹田走了,腳開始會有點接地之力,這時可以將對手發出個三、四步遠。當然在化空補空後,發勁前,尚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那就是破勢(就是楊家所謂的「提」勁)。化空補空後,因為對手的重心尚穩,若瞬間發勁,就算髮比較強的勁,對手可能也只後退個三、四步。但化空補空後,若先破勢,在對手重心不穩下,只要輕輕的發個勁,對手也會退到尋丈外。如宗師鄭曼青先生所說的,外家拳是力由骨發,太極拳是勁由筋發。「發勁」就是伺機瞄準對方失去平衡時的重心,得機得勢適時如放箭似地用「巧力」發人而已。

      五十三、化勁要把對方之勁力通過松沉卸到腳底地面,這樣才能化之乾淨。松沉到腳底和松沉到地面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腳底的練法還沒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腳底與地面緊固的粘在一起了,這樣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練法,從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太極名家楊少侯說:「化勁宜圓,化之不盡,而發之不遠。初學化勁,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則向自身化之,所謂引進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即借敵人之力,以打敵人,借敵人之勁,以還制敵人也。」發勁是在破壞對方重心的同時順著松沉到腳底地面的反座彈力去發放(用長勁)或擊打(用短勁)對方,俗話說借人之力又要借地之力,在練習太極拳技藝上說,借地之力是用去練拳時間較多的重要基礎。太極名家楊少侯說:「發勁宜直」。拳譜有雲「發勁須沉著松凈,專註一方」。松得乾淨又神意配合,發勁才會又脆又快又准。另一方面,化勁要比對方鬆柔,不給對方找到僵硬獃滯之點;發勁要比對方輕靈,又有周身協調的整勁,這樣才能發得乾脆。周身協調的初級階段練法是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肩墜肘、舒掌展指、松腰塌胯、氣沉丹田、松膝舒踝、腳底貼地,進一步的練法是勁、氣、意、神的配合運用。

      五十四、師承徐國昌的張鋼說:初學太極推手之時,就是要讓別人想方設法來推動自己,我則不能還手,唯以柔化應對。久而久之,慢慢就會有了尺寸分毫之感,人進我一寸,我亦退彼一寸,步步合拍,用功愈久,愈能讓對手有莫名其妙的感覺,此時則近太極推手之道矣。這裡所講的「退讓」,初時去做往往容易被人察覺,為人所乘,反而會經常的失利,被人一推就倒退,無法抵抗。這時就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如何穩住自己的重心,又能控制對方的重心。要能明白「退讓」實際上是一種轉動,而且是有軸心的轉動。對方推住我手臂,我手臂即不動,以周身之轉動應對(此時肩井一定要鬆開,則人推我手臂,絲毫不影響我身體主幹的中正);推住我胸肋,我之胸肋即不動,亦是以周身之轉動應對(此時可用雙手敷蓋對方,使之不得逞力)。只要我能站住中定,軸心不失,則無可無不可也。

       五十五、太極明師張鋼還說:不少學習太極推手的同道以為兩腿死死撐住即是站定——別人推我,我以兩手向外撐住,不讓人進;以兩腳撐住,人亦一時無法進——實不知如此操作,已全是與人頂抗,即使能抗住對手,卻少有變招,背道已遠矣。太極推手是隨機而動的,拳經上教人要「捨己從人」,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一條腿來支撐整個身體,還要周身處處整合,一應俱應,這樣才能受得住對方的勁力,運轉自如。好比一扇門戶,將兩邊封死,或可堵住猛力的衝撞,但容易受到損傷,且當衝撞之力達到一定的程度,被封死的門還是會被撞開。若在門的一邊安置門軸,人衝撞之時自然打開,即使所用之力極大亦不過是轉變其用力的方向而已。事實上,當別人推我之時,我就是要始終處在一種「開門」的狀態中。需氣勢開張,中軸斂住,挨在何處,何處便不可有著力點。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提頂、裹襠、涵胸、拔背、尾閭正中,無一不是要我們找到身上這根虛擬的「中軸線」。只有體認自我的「中軸」,左旋右擰方能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車輪」。人推我時,我處處有一軸心滾動,上下內外又能渾然一體,對方才會有如踩踏落空之妙。太極推手技能高明者並非相較一拳一腳的肌肉蠻勁,而是著眼於控制對方的中軸線,拿住對方的重心,這樣才能隨手奏效。起初要做到一條腿變轉虛實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平時早已習慣了用兩條腿來固定自己,這種固定是定式的穩定,而太極推手時則要求空掉一條腿,兩條腿可以隨意變換穩固重心,這才是一種隨機的平衡。要做到有感即應的「開門」狀態是很困難的,因為作為一個有思慮的人要做到不思不慮,拋開自己固有的成見,完全地以靜待動,隨人而動,不經長期的「喂勁」訓練,形成直覺的反應,是極難做到這一點的。另外,我們用一條腿來支撐整個身體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虛腿在推手發放時的應用。用虛腿踏入對方中門,最不易被人察覺,而此時的「虛」不是全然無力,瞬時可以踏實。當虛腿變為實腿的一剎那,手腳齊到,間不容髮,勢態逼人,則對手如草芥般飛出矣。

       五十六、在推手較技中,兩人掤手相觸,儘管周身含有彈力,兩足前後分開時,其力均貫注於前後縱向,對方雖有橫向之力,但橫力總是要少於縱力的。中心、重心,二點均在於縱,而進招引其離開支撐點,我舍其正面,擊其橫面,因對方力點不能集中合一,對方一旦離開其支撐點,身形自然傾斜,我從橫面擊之,對方即行跌出;如向對方進招「雲手」,我右手由對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搗住對方右肩,左掌按對方胯部,對方整個半側身明顯露出,並成麻花狀,我當即正身發力,對方即行跌出,這是「舍其正中定橫中」的實戰用法之一。

      五十七、空等對方先動的消極防守也決非太極打法,故太極拳技法有「上法」一說。拳譜云:借法容易上法難。所謂「上」就是主動進攻。要進攻,倘若對方無備,那取勝必無疑。如果對方有備,則非先打開門戶不可。難就難在打開對方門戶上。 打開門戶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硬打硬上、一速為先。這種上法取勝的先決條件是對方貌似有備,實則無心;貌似安逸,實在緊張,心理上無備,或準備不足。太極拳技法以為對方不會突發性地主動進攻,不料對方出手就到;到就能贏。所謂「掌起連環響,一響我便贏」就是指主動進攻中用連續手法取勝。在推手中,有時主動問勁也屬於「硬打硬上」。二是欺手上,實中有虛,虛中含實,隨機應變。所謂欺手可以理解為假動作。但它並不全假,而是假中有真。如果對方無備便成「真」;對方有備就成「假」。太極拳技法關鍵是要有連續進攻的招數。任何拳種交手最忌單上手,打不出後援動作。這一點太極拳技法一定要充分認識,悉心體悟。何謂後援動作呢?比如鋸勁動作,在刀勁未能切入時,前臂立即內旋,用前臂內側向前或向後銼鋸,以肘勁為後援動作。往前鋸不奏效就向後鋸。使用鋸勁時腰圈要攤開與肘虛接。向前鋸要配合以采、按、擠內勁,向後鋸要配合以采、捋、列內勁。又比如拽勁,這種勁可看成是向對方扔過去的勁,與拍勁相似。與對方接手時,中指根要虛含,然後手一張,將內勁由中指根拽出。同時要以腰勁作為後援動作,才能把對方乾脆利落髮出。

       五十八、眼光、眼神在太極拳推手中有重要作用。放人的時候,眼要隨著對方確定一個主要方向,一直放去,有穿透之意。如欲放高,則眼往上望,眼神注視於上方;如欲放低,則眼下放,眼神注視於下方;如欲放遠,則眼遠望,眼神注視遠處。在發人發放時,完全注重於神氣,而絕對不能用絲毫拙力。再有發人必須先斷其根,只有明確這個條件才能發放對方。

 

                                                                         整理於2013年6月21日

 
推薦閱讀:

【陳家溝的年 ②:全家老少齊上陣,交流太極過新年】
太極拳釋義
三個要點助你練習太極拳時分清「虛實」變化!啊
[獨家專訪]真正的傳統太極拳應該如何練?

TAG:經驗 | 太極拳 | 轉載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