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食同源與養生
05-30
祖國醫學第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食飲有節,謹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虛則補之,葯以祛之,食以隨之"等句,指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單靠藥物,必須密切配合飲食調理。名醫扁鵲也認為,飲食調理是醫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至宋代,《太平聖惠方》中列出了對28種疾病進行食療的具體方法:如水腫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明確了飲食的治療學意義。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就設有"食治"專篇,收載果實、蔬菜、穀米、鳥獸類藥用食物154種。 有不少中藥,人們也常作為食品來服用,如枸杞子、首烏粉、冬蟲夏草、薏苡仁、金銀花、西洋參等。正是由於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當作食物,食物也有性、味、歸經之分,有著良好的食養、食療效果,所以古代醫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與藥物等同起來。清代醫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說:"西瓜能解太陽、陽明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將西瓜比作清熱名方"白虎湯"。 中國自古以來的"滋補養生膳",就是根據人體健康狀況,用蔬菜、穀物、肉類等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人體營養的平衡,也就是利用食物具有的藥效調整人體健康。古代"以食代葯"的主張,提出了世代傳誦的"葯補不如食補"的理論。根據食物的性味進行科學搭配,就會成為具有"食養"和"食療"效果的膳食。在運用"食補"的過程中,對"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也十分重視,尤其保養脾之氣,如服桂枝湯後"啜熱稀粥",即其調和營衛、培補汗源(脾胃)之功。又如白虎湯用粳米,也在於保養胃氣。十棗湯中用大棗,同樣是取其甘溫養胃補中之功。用食品保養胃氣的例子還有很多,"食葯同源"、"凡膳皆葯"的理念貫穿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發揮著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
傳統醫學認為可食之物皆有藥性,均離不開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和溫、熱、寒、涼、平五種屬性。葯食同源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他們本是同胞兄弟。例如:在人們常吃的食物中,小麥,味甘甜,外皮性寒,肉性溫,故麵粉屬溫性;入脾經、心經,腎經,有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之功能。西瓜,味甘甜,性寒,入脾經,心經,有消煩止渴,解暑熱,療咽喉腫痛,寬中下氣,利尿,止血痢,解酒毒,但因性寒,多食則易傷脾。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西瓜,甜瓜,皆屬生冷食物,世俗之人多自認為聰明透頂,取它清熱止渴之愉快而多食,不知它的傷脾助濕之害處。」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類。上品葯「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凡吃上品之葯,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養生相佐,以致壽老。我國民間有用枸杞子,菊花,蓮子,山藥,百合等藥物煲湯,燉雞,煮粥,泡茶的習慣,而這些葯都是衛生部門文件規定既可做葯又可做食的葯食同源之物,如果辨證進行調養,不僅可以調節精神,補養身體,還可以促進身體的發育和病後的康復,同時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對人的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說到進補,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種補藥、肉類或山珍海味。其實,我們平常吃的五穀雜糧也是不錯的補藥。中醫有「葯食同源」的說法,五穀雜糧的藥性既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又經濟實用,且沒有副作用。 大米
陰陽平衡百病自愈,陰陽失衡雜症叢生。」中醫認為:機本衰弱,失健或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都意味著陰陽失衡,其表現為機體平衡功能失調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病理狀態。中醫素有「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而食物有他本身的性能,和藥物性能一樣,也包指氣、味、升浮,沉降,補瀉等內容,因而具有平衡陰陽之功能。學習食療養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運用藥食同源的食品和食物來進行非醫療性質的養生生活調養,以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對人體有百益而無一害。
可謂食療養生?食療養生就是用國家法定的食品類產品和生活中常見的「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冬天室內暖氣較熱,空氣乾燥,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遠離口乾舌燥的困擾。特別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乾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乾飯有利於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瀉及產後、病後體虛者食用。小米熬粥時上面浮的一層細膩的黏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最強,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小麥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麥麩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玉米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寧心活血的作用。玉米油中的亞油酸能防止膽固醇向血管壁沉澱,對防止高血壓、冠心病有積極作用。此外,它還有利尿和降低血糖的功效,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美國科學家還發現,吃玉米能刺激腦細胞,增強人的記憶力。玉米中所含的黃體素和玉米黃質可以預防老年人眼睛黃斑性病變的發生。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質遠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有益。中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苡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將苡米與大米煮粥或加入適量冰糖食用,能使腫瘤患者食慾增加、減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可減少皺紋,愛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鍋炒香,去殼磨粉,每次取2至3克調服。但高粱性溫,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黃豆 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者宜常吃。用黃豆製成的各種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藥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適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 傳統醫學平衡定位理論認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