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老叛變,滅舊主,他到底是民族敗類,還是民族英雄?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
很多人其實是從金庸的《鹿鼎記》中了解的
這個人,長久以來一直存在巨大的爭議
大到什麼地步?
有的人說他是民族敗類
有的人說他是民族英雄
1
1683年的8月18日,台灣。
鄭克塽剃去了自己的頭髮。
和他一起剃髮的,還有朱桓和朱凌。
當然,他們也沒有完全剃光自己的頭髮,而是還在後腦勺保留了一小撮,以便之後能紮成辮子——滿清人要求的「金錢鼠尾」。
鄭克塽,是鄭成功的孫子。在剃髮前一刻,他的頭銜是「延平王」——台灣鄭家,是當時漢人孤懸海外的最後希望。朱桓,頭銜是「魯王」,朱凌的頭銜是「安樂王」——他們都是南明宗室後裔,一直被鄭家供養。
而他們的「剃髮易服」,標誌著雄踞台灣二十二年的鄭家正式投降了清朝,而南明一脈,也正式宣告滅亡。
代表清朝接受鄭家投降的,是一個叫施琅的人。
是他統領水軍,攻破了鄭家最後的防線。
而他,曾是台灣鄭家最得力、最忠誠的幹將之一。
2
施琅,1621年生人,祖籍河南,出生在福建泉州。
施琅小時候長得臉大額頭寬,他的父親施大宣認為兒子這是貴人相,長大了肯定可以拜將封侯。
施琅似乎也是奔著這個方向去的,因為他從小對讀書毫無興趣,對舞劍和學兵法卻如痴如醉。從這個角度看,施琅棄文從武,確實是順應了他所處的那個年代——大明王朝氣數將盡,滿清鐵騎枕戈待旦,一場王朝更迭的大變即將發生,武將當然比文官更有機會建功立業。
但是,生為明朝人的施琅要在未來的清朝拜將封侯,註定要經歷常人所沒有經歷的事。
施琅是在他十七歲的時候,正式開始戎馬生涯的。
當時,施琅去投奔的是他的叔叔施福,而施福當時是一個明朝總兵的親信。這個明朝的總兵說是總兵,但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明末清初福建沿海最大的海賊王。
沒錯,這個總兵就叫鄭芝龍。
不過後人知道鄭芝龍這個名字,多半還是因為他生了一個爭氣的兒子,叫鄭成功。
只是在那個時候,施琅和小他三歲的鄭家大公子還沒有發生多少關係,他和叔叔施福所效忠的對象,是鄭芝龍。施琅出生入死,英勇善戰,很快就得到了鄭芝龍的信任。
這應該是一個17歲少年立志從軍,屢立戰功,最後為大明王朝建功立業的故事。
但是只有一個開頭而已——施琅很快就投降了清朝。
3
施琅降清,其實是一件挺自然的事,因為他的帶頭大哥鄭芝龍投降了清朝。
鄭芝龍本來就不是一個胸有大志的人。作為一個海賊王,他關心的是沿海的貿易和財富的積累,只要不打擾他的生意,江山姓朱還是姓愛新覺羅,他並不是很關心。
所以,儘管當時南明的唐王朱聿鍵封了鄭芝龍為「南安侯」,統領南明一切軍務,但這絲毫提不起鄭芝龍的興趣。清朝的征南大將軍博洛一誘降,鄭芝龍就投懷送抱了。
不過,當時鄭芝龍手下的不少將領,其實是堅決反對降清的。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天下未定,又強制要求漢人「剃髮易服」,大家覺得還是可以拼一拼的。所以,鄭芝龍降清的時候,剛開始只帶得動自己的親信部隊,其中就包括施琅。
當時控制東亞海域的一代海賊王鄭芝龍,長得還是挺斯文的
那麼施琅為什麼就肯跟著鄭芝龍去降清呢?這個原因也是引發後來諸多史家推測的。我們先往下看。
投降沒多久,鄭芝龍就發現自己上當了:清朝原先許諾讓他當閩粵總督的,但事實上卻把他騙到北京軟禁了起來。他手下包括施琅等一幹部將被拆散到各個部隊,加入討伐南明各路起義軍和海寇的大小戰鬥中。
應該說,施琅這批人打仗還是賣力的,尤其是施琅,又立了不少戰功。但是,當時他的新上司李成棟(也是一個反覆投降的老兄)卻對這批福建兵頗多排擠,打完仗總是上奏他們「脆弱不堪,無資戰守」,這無疑讓施琅非常鬱悶。
那麼,那個曾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業的少年,就要這樣以一個降將的身份,鬱郁終生了嗎?
不會。沒過多久,施琅又反清復明了。
4
這回的反轉,和施琅本身也沒有多大關係。
1648年,一向善變的李成棟舉起大旗,宣布反清復明。作為李成棟的部下,施琅自然也又成了拱衛南明小朝廷的義軍。
不過,那一年27歲的施琅,隨即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沒有選擇繼續跟隨李成棟,而是選擇了當年上司鄭芝龍的公子——鄭成功。
鄭芝龍選擇降清的時候,鄭成功才22歲,但他是反對聲音最強烈的一個人。為了不投降清朝,他自己帶著人馬去了金門。
後來清軍不僅軟禁了鄭芝龍,還攻掠洗劫了鄭家的老家,閩南的南安。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沒錯,是個日本人)怕被清軍玷污了清白,在家自縊身亡,死時才45歲。
鄭成功自此發誓要和清朝對抗到底。
施琅選擇鄭成功的時候,鄭成功其實也非常需要施琅。雖然鄭大公子年少有為,但手下的部隊實在缺乏戰鬥力,可以說是屢戰屢敗。而施琅和他的部隊,在鄭芝龍時代就是主力,能征善戰,恰好能彌補鄭成功的短板。
於是,27歲的施琅和24歲的鄭成功一拍即合。施琅率部開始為鄭家的大公子衝鋒陷陣,一連擊潰了多股南明的勢力——沒錯,清軍還未徹底南下,南明小朝廷早就內鬥起來——尤其是擊敗盤踞在廈門的鄭聯,一舉奠定了鄭成功「鄭家軍」崛起的基礎。
鄭成功原名「鄭森」,被南明皇帝賜名「成功」。還被賜姓「朱」,所以又被稱為「國姓爺」
但在一系列東征西討的過程中,施琅和他的部隊開始顯現出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
首先,施琅攻打南明的部隊很起勁,但一直不太主張打清朝的部隊。結合之前施琅並不反對投降清朝的行為來看,有史家推測他並不認為南明能成多大氣候,清朝統一是必然。
其次,施琅和他的弟弟施顯領銜的「施家軍」,在鄭成功的軍隊里威望越來越顯赫,而施家兄弟似乎也並不懂得「低調」二字,處處高威壓人,弄得各方面意見都不小。
一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如果從骨子裡不是志同道合,那相互間擦出的必然不是火花,而是火星。
5
1651年,鄭成功奉命奔赴廣東「勤王」(南明的永曆政權),這是鄭成功與施琅兩人矛盾激化的開始。
當時官拜「左先鋒」的施琅,和以往一樣,是不願意與清軍多打仗的,所以他婉轉地反對這次出征行動,並認為這從軍事角度上說也是欠考慮的。
而鄭成功對於施琅長久以來對清軍的「消極怠工」早就有意見了,所以非常爽氣地就把施琅給免職了,讓他回廈門待命。
多年戰功,說免就免,這是兩人的第一次矛盾激化。
沒想到,施琅被派回廈門,卻反而幫了鄭成功一個大忙。
由於鄭成功大軍出征,清朝的福建巡撫張學聖知道鄭家的基地廈門空虛,派清將馬得功偷襲廈門。結果駐守廈門的鄭成功叔父鄭芝莞倉皇逃走,鄭家財富被洗劫一空。趕來增援的施琅帶著極少數兵將,斬殺馬得功的弟弟,差點活捉馬得功,立下大功。
被迫班師回朝的鄭成功回到廈門後下令封賞,滿心以為立功後可以官復原職的施琅,結果只得到了鄭成功賞賜的200兩白銀。施琅賭氣說要去做和尚,鄭成功也不加阻攔。
矛盾第二次激化。
施琅這個時候可能未必意識到:他和鄭成功之間的矛盾,早已不是什麼面子不面子的問題,而是施琅以及以他為首的「施家軍」過於高調和強大,已經到了可能會威脅到鄭家權力和地位的地步。
施琅的雕像
到了第二年,施琅和鄭成功之間的矛盾,終於在第三次進行了總爆發。
導火線是一個叫曾德的人。這個人原來也是鄭家軍中的高級將領,但受施琅節制,而且得罪過施琅。施琅被削去兵權後,曾德通過關係,投靠到了鄭成功的直系部隊里。
施琅得知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血氣上涌,居然派兵去鄭成功宅內捉拿躲藏的曾德。鄭成功恰好人在外面,連忙「馳令勿殺」,但施琅卻完全不聽,「促令殺之」,派人抓出曾德,然後一刀斬首。
毫無疑問,施琅這是直接往鄭成功臉上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原本就懷疑施琅是否有可能投清的鄭成功,暴怒之下終於採取了行動:派人分路捉拿,一舉將施琅、施顯和施琅的父親施大宣統統逮捕。
但在軍隊中頗有威信的施琅,最終在一些部將和親人的幫助下,奇蹟般地逃了出來,並且潛逃到了清軍控制下的大陸。
即便是一場權力鬥爭,如果就此落下帷幕,倒也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局。但這個時候,少年得志,一路順風順水的鄭成功,做出了一個可能會讓他和他的族人後來後悔一輩子的舉動:
他將施琅的弟弟、父親等一幹家人,統統斬首了。
在大陸得到消息後的施琅,立刻投降了清朝。
這一次的投降,是施琅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而且非常堅決。
因為,他從此和台灣鄭家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6
歷史的車輪依舊滾滾向前。
經歷了施琅的叛變,鄭成功的人生軌跡也開始發生劇烈的變化:1658年和1659年,羽翼已成的鄭成功盡起「鄭家軍」全部班底,率近20萬水陸大軍興師北伐,圍攻南京,力圖實現他「反清復明」的執著理想。
然而,一次颶風,一次清軍的緩兵之計,讓鄭成功鎩羽而歸,多年苦心經營的家底已經支離破碎。不得已之下,經過反覆權衡,1661年,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鎮守廈門,自己親率數百艘戰艦和25000名將士直撲台灣,一舉趕走了盤踞島上的荷蘭人,完成了後人所熟悉的「收復台灣」,在台灣建立了自己的鞏固政權。
鄭成功收復台灣
而施琅呢?雖然他在清朝一路由總兵升到了福建水師提督,並在沿海立下了不少戰功,但總體來說,還是不得志的:他不斷主張要收復台灣,但朝廷不斷以各種理由壓下他的提議,一度還免去了他的水師提督職務,讓他到京城任職。在京城,薪俸不多的施琅過得十分清苦,妻子一度還出去做女紅補貼家用。
但即便是在最清苦的時候,施琅依舊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福建沿海的消息,他覺得他等得到朝廷啟用他的那一天,他覺得朝廷總有一天會下達攻打台灣的命令。
能讓施琅這樣堅定等候的,未必全是所謂「統一」的大概念,更切實際的,可能是滿門被誅殺的仇恨。
7
1681年,施琅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機會。
這一年,27歲的一代英主康熙平定了「三藩」,完全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終於可以騰出手來關注台灣的問題了。
康熙
也就是在這一年,台灣鄭家的「王位」顫顫悠悠地傳到了第三代。第一代鄭成功,在收復台灣的第二年就暴病而亡(一推測為被毒死),年僅38歲;第二代鄭經,是鄭成功的兒子,但也是經過政變後取代叔叔鄭世襲後即位,但在40歲那年也得急病辭世。
鄭經原來的遺囑是讓他看中的長子鄭克臧即位,但在家臣馮錫范主謀下,鄭克臧即位兩天後就被絞死。鄭經另一個年僅11歲的兒子鄭克塽(馮錫范是他的岳父)即位,成為第三代「延平王」。
一邊是剛剛完成了一統,天下初定,而一邊是內耗不斷,人心渙散,也難怪康熙決定拿出壓制許久的「收復台灣」的方案,決定要走出這步棋了。
而收復台灣,最好的人選是誰?無疑是施琅。
從能力來說,施琅是明末清初最有能力的水軍將領之一,長期在福建沿海帶兵作戰;從經驗來說,施琅是台灣鄭家的叛將,從台灣海上到陸上的情況,他都熟悉,對鄭家的淵源和結構乃至部隊,也都非常熟悉。
最重要的,從忠誠度上來說,台灣的鄭家殺了施琅全家,施琅沒有理由不報仇雪恨。
1682年,施琅在多人保舉下,官復福建水師提督。
1683年6月,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施琅率整頓一新的福建水師,趁著六月的西南季風,發兵攻打台灣。
那一年,施琅已經62歲了。
8
這一仗真打起來的時候,整個過程反而倒是簡單了。
清軍有3萬整裝滿員的水軍,搭乘配備了各種大炮的300艘戰艦。而經過多年消耗,台灣鄭家一共只能拼湊起一萬多人的主力部隊,滿打滿算,200艘戰船。
原先台灣的鄭家能和清廷抗衡那麼久,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隔著汪洋大海,清朝的軍隊對水路又不熟悉。但是,現在對方領軍的人是施琅,他對所有的一切,都太熟悉了。
根據施琅的戰略布置,決戰必須放在澎湖,澎湖一旦攻下,整個台灣就能不戰而克。
而鄭家軍,真的就乖乖地盡遣主力在澎湖與施琅決戰了。
這一戰,前後打了9個小時,在施琅的調度和指揮下,鄭家軍傷亡1.2萬人,被俘虜了5000人,近200艘艦船被擊毀和繳獲。而清軍只陣亡了329人,傷1800餘人。
台灣本島的門戶已經洞開,鄭家軍其實已經失去了抵抗能力。
施琅身邊的人,已經開始催促他快點殺上本島,報仇雪恨。但這時候,施琅卻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說:
殺我全家的人,已經死了。現在活著的人,和這事都沒有關係。我不會拿你們報仇。
施琅禁止下面士兵的一切殺戮行為,派人張貼安民告示,把受傷的鄭家軍士兵醫療後再送回台灣本島。不僅如此,他還去鄭成功的祠堂哭祭。
然後,施琅就靜靜等著台灣從內部崩潰。
然後,本文開頭的那一幕就出現了——鄭克塽果然率領眾人投降了。
9
攻克台灣,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天大的功勞。但施琅之後還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留住台灣。
說起來也是挺有意思的:清朝花了大力氣好不容易打下了台灣,然後,卻準備放棄不管了。
為什麼?因為對於「天朝大國」來說,那時候的台灣,實在太偏遠,太蠻夷了。整個朝廷之中,大部分人都主張對台灣「棄而不守」。
這時候,施琅站了出來,堅決主張「守而不棄」。他的理由是台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台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更關鍵的是,一旦我們放棄,「紅毛」(荷蘭人)馬上又會捲土重來,重新佔據台灣(「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
好在主政的,是明事理的康熙。1684年,康熙下令設立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台灣終於歸入中國版圖。
1696年,「靖海侯」施琅逝世,享年78歲。康熙賜謚襄庄,贈太子少傅銜。
施琅最終拜將封侯了,但他也付出了代價:關於他的爭議,至今不休。
【饅頭說】
《鹿鼎記》是部好作品,但我覺得也是金庸先生挺矛盾的一部小說。
在這部小說里,金庸埋了一條脈絡:反清復明。這是一場關於「誰是正統」的討論,但金庸卻最終發現,自己可能也無法回答筆下康熙問韋小寶的那個問題:
「明朝有哪個皇帝能比我對老百姓更好?」
最終,他只能讓韋小寶隱姓埋名,遠走避世。
諸多矛盾的一個小折射,就是金庸對施琅的評價。
一方面,金庸肯定施琅的能力,對於施琅領兵收復台灣,也是持肯定的態度。但另一方面,他也借韋小寶之口,譏諷施琅被人稱為「漢奸」,「閩奸」。
結果,一部《鹿鼎記》看完,有人罵金庸在給施琅貼金,而另一群人罵金庸在貶低施琅。
金庸的這個態度,其實代表了很多人。
在大陸,同樣是收復台灣,但明顯教科書強調和頌揚的是鄭成功,很少會提及施琅這個人,以致於很多人在學生時代是不知道有施琅這個人存在的。
直到對岸的民進黨上台,施琅在大陸出現的機會開始慢慢變多了。2006年,福建電影製片廠專門拍攝了一部37集的電視劇《施琅大將軍》。在施朗的家鄉福建晉江,還立起了一尊他的塑像。
那麼在海峽對岸的台灣呢?由於鄭成功佔領台灣後一直是以「正統」自居的,所以國民黨對待鄭成功和施琅的態度,一想可知。而民進黨更是把施琅看做是大陸派來的侵犯勢力代表。
到底應該怎麼看待施琅這個人?
我覺得可以換個角度,看看鄭成功和他的兒子鄭經。
鄭成功雖然佔據了台灣,但他自始至終都表態台灣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但到了鄭經,他的態度是:台灣「橫絕大海,啟國東寧」,自成「一國」,要求清廷待以外國之禮,「比同朝鮮」。(1669年,康熙對此的回復是「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所以,你怎麼看施琅,可能取決於怎麼看「正統」,也取決於你怎麼看鄭成功和鄭經。
推薦閱讀:
※除了齊天大聖我族還有什麼充滿熱血情懷的傳統英雄?
※英雄也有思鄉時,你願衣錦還鄉嗎?
※王者榮耀遊戲中,為什麼英雄一死就廢了?
※項羽「四大將」個個英雄蓋世,可惜結局都很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