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國畫術語大全(上)

國畫術語大全

(一)

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畫科:中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技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

設色: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溄{等幾種。

表現手法:主要哂鎂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幹、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佈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

畫幅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

成熟時間: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噝杏兄o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二)

◇丹青

    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漢書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民間稱畫工為「丹青師傅」。也泛指繪畫藝術,如《晉書·;顧愷之傳》:「尤善丹青。」

    ◇畫工

指以繪畫為終身職業的藝術工人。民間稱「丹青師傅」。按社會地位來分有:民間畫工、宮廷畫工(漢代稱「尚方畫工」、「黃門畫者」等)。從工種來分有:壁畫工、漆畫工、瓷畫工、年畫工、燈扇畫工、雕刻畫工等。畫工畫是民族繪畫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封建社會中,畫工一直受統治階級歧視和抹煞。偶見於歷代記載或傳說中的畫工,有:春秋戰國魯班,西漢毛延壽等,東漢衛改等,唐代宋法智(曾隨王玄策到印度摹繪佛像)、宋文君(敦百九十六石窟壁畫的創制者),北宋趙大亨,南宋簫照,元代馬君祥與其長男馬七等及朱好古門人、張遵禮(永樂宮壁畫工)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畫工),清代張文輝、張太古、粱廷玉等。年畫方面,有楊柳青的張聾子,戴立三、高桐軒、楊續、閻文華等,桃花塢的蹺老錢等。近代我國畫工,大致分「京式」(北京地區)和「蘇式」(蘇州地區)兩大類,京式彩畫以裝怖圖案見長:蘇式彩畫,以繪製花鳥畫為特長。所取題材,除山水、花鳥外,人物畫多用民間流行戲曲故事及小說。授徒多采口傳手教,手頭積有粉本舊稿。能自製顏料。部分高手具有自行創稿的能力。

◇無聲詩

亦稱「有形詩」。繪畫的一種別稱。因畫意和詩情相通,故有此稱。北宋宋迪有《瀟湘八景圖》,人謂之「無聲詩」,詩僧惠洪曾為《瀟湘八景圖》各賦以詩,自稱「有聲畫」,以為對舉。黃庭堅《次韻子瞻於由題憩寂圖》:「李侯有句不肯吐,潑墨寫作無聲詩。」又張舜民《跋百之詩畫》:「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帛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古代繪在絲織品上的圖畫。傳世帛畫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長沙出土戰國楚墓帛畫三幅:一幅四周繪有奇異的動植物圖像,中寫文字,多不可識,稱「繒書」;次幅繪一長袖細腰女子,側身合掌而立,上有搏鬥的鳳、龍;第三幅繪一高冠長袖的男子,側身駕馭一巨龍,龍身若舟。建國後陸續發掘出土的西漢帛畫有:1972年1月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1973年11月同一地區的3號漢墓;均為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作「T」形,名為「非衣」。畫面基本分三部分:天上、人間、地下各種景象。1976年5月山東臨沂金雀山9號漢墓出土的為長方形旌幡,內容和上二圖相同,只是「人間」部分比重增大。三圖均屬西漢初期作品。當時厚葬之風很盛,這些帛畫即為隨葬品。內容為古代神話傳說;人物造型帶有風俗畫性質;寫實和裝鈽工巧相結合,線描規整勁利,色彩絢爛諧調,顯示當時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是我國繪畫現實主義傳統的發軔。後來的北魏司馬金尤墓中漆畫與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與之一脈相承。

    ◇漆畫

    繪畫的一種。是用油漆所繪成的一種工藝性的裝飾圖畫。商代已有漆器工藝,戰國時這種工藝趨於發達。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有漆器出土。長沙陽楚墓出土的漆器,花紋工細,有的漆奩,描繪舞樂、狩獵情景,富有生趣,湖北雲夢城關西部睡虎地出土漆器多件,紋樣精緻,線條流利,狀態生動,其中漆盂一隻是現存唯一的秦代漆繪作品。

    ◇木簡畫

    中國畫的一種。在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發現「木簡」漢書文字後,又在查科爾帖發現西漢「木板墨畫」一枚,長17釐米,闊3釐米。一面畫《佩劍武士圖》;一面畫《拱手官吏圖》。墨線鉤描,簡潔流暢,與居延金關發現的《人馬圖》風格相同。1979年江蘇邗江的胡場西漢墓出土「木板彩畫」二枚,一枚長47釐米,闊28釐米,畫《武士對談圖》;一枚長47釐米,闊44匣米,畫《墓主人生活圖》。人物肖像,形神兼備,色彩明快,筆法洗煉,「彩畫」與「墨畫」俱有簡潔流暢的特點。西漢木板畫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美術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印證。

    ◇凹凸畫

    繪畫的一種。相傳南朝梁張僧繇在金陵(今江蘇南京)一乘寺用「天竺法」強調立體感效果的古印度畫法,作品遠望暈如凹凸,近視實平。又唐初尉遲乙僧,所畫「功德、人物、花鳥皆是外國之物像,非中華之威儀」。其畫亦加暈染,有陰影,立體感強,所以有「凹凸畫派」之稱。這類繪畫作品,簡稱「凹凸畫」。

    ◇幀(zhēn)畫

    佛教畫的一種。畫在單幅娟上,貼於牆壁,以後揭下,鑲裝邊框,後加襯布,上置掛帶,成為可以移掛、折疊的畫幅。為壁畫發展到卷軸畫的過渡形式。敦煌石窟中,發現幀畫很多。內容大都為佛像畫及密宗壇場曼荼羅等。當時稱「功德畫」,便於佛教徙供奉、祈福、瞻拜之用。中晚唐時,日僧帶來弘法大師《胎藏大曼荼羅》幀畫七幅,僧宗叡有《正金輪佛頂母》幀畫二幅,智證大師有《胎藏曼荼羅》幀畫五幅等。敦煌石窟所出最佳者為宋初建隆《地藏菩薩像》單幅絹本,背托襯布。韓愈詩中提到「流水盤回山百轉,生綃數幅垂中堂」;五代劉鼇詩句「六幅冰綃掛宰庭」等,皆指幀畫。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幹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文人畫(士夫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年畫(宮尖、三才)

    中國畫的一種。大都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浮水印製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闔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祗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鬱壘」(上古傳說能制伏惡鬼的兩位神人,後世遂以為門神,畫像醜怪兇狠。相傳遠古時候, 神荼與鬱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神荼與鬱壘倆便將其擒伏,並將其捆綁喂老虎。後來人們為了驅凶,若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及老虎的像,亦有驅鬼避邪之效果,而流傳至今。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天官」(天官: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舊時用作祈福消災的吉利話。)、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采,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連環畫

    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面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應稱「連續畫」。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葉的上海。是根據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於現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此繪製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線描為主,也有彩色等。中園古代的故事壁畫(如敦煌壁畫中的許多佛教故事)、故事畫卷(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南宋李唐《晉文公複國圖》,明人《胡笳十八拍圖》等)及小說戲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連環畫的性質。現代風行的連環畫,俗稱「小人書」或「小書」,也有將電影,戲劇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編成連環畫的。

    ◇指頭畫

簡稱「指畫」。中國畫技法名。即特用指頭、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所成之畫稱「指頭畫」。清代方薰《山靜居論畫》:「指頭畫起於張璪,璪作畫或用退筆,或以手摸絹素而成。」實則唐代張璪專以禿筆作畫,偶以手指塗抹絹素而已。據可查考資料,指頭畫始於康熙間的高其佩,其侄孫高秉著有《指頭畫說》。高其佩親承弟子有甘懷園、趙成穆、李世倬等,之後,工指頭畫有特殊成績的畫家有薩克達(字介文,女)、俞珽、覺羅西密.楊阿、瑛室等。乾隆、嘉慶以後,兼工指畫者益見增多。現代潘天壽於指頭畫有很高成就,獨具風格。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道釋畫

    人物畫的一種。以道教、佛教(釋教是佛教在中國的「別稱」)為內容的繪畫。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畫極盛,名家輩出,所作以壁畫為多。佛教畫如東晉顧愷之、戴逵在建業瓦官寺畫《維摩詰像》;南朝宋陸探微、謝靈弋嫛鍍興_像》,唐會昌五年(845)滅佛後堆置於甘露寺,南朝梁張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畫《二神》、《三帝釋》;隋代展子虔在洛陽天女寺等畫《菩薩像》,楊契丹在長安寶剎寺畫《佛涅盤變》;唐代尉遲乙僧在長安慈恩寺畫《千缽文殊》,吳道子在興唐寺畫《金剛變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聖慈寺畫《無量壽佛》等。道教畫如唐代張素卿畫《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畫《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孫知微在成都壽寧院畫《惠遠送陸道士圖》,武宗元在洛陽三聖宮畫《太乙像》;還有元代《永樂宮壁畫》等。寺院壁畫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壞,所存無幾。石窟壁畫則保存尚,如敦煌壁畫。也有卷軸畫,如傳為北宋李公麟的《維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實》,元初顏輝的《李仙像》等。

    ◇仕女畫

    一作「士女畫」。人物畫的一種。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後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卷,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卷,成為仕女樣式的典型。歷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卷,北宋王居正的《紡車圖》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清代費丹旭的《仕女冊》等。民間木板年畫中的「美女畫」,亦稱「仕女畫」。

    ◇風俗畫

    人物畫的一種。是以社會生活風習力題材的人物畫。始於漢代,如遼陽、望都等地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等。唐代韓滉《田家風俗圖》、五代李群《孟說舉鼎》、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南宋左建《農家迎婦圖》、朱光普《村田樂事圖》、蘇漢臣《貨郎圖》等,均為一代名作。南宋時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種「堂畫」,亦稱「風俗畫」。清末吳友如《點石齋畫報》中有很多作品,均屬風俗畫。年畫中的《姑蘇萬年橋》、《大慶豐年》、《萬家村》等圖,也屬之。建國後的風俗畫,反映了新的題材、新的人物。

    ◇肖像畫

    人物畫的一種。專指描繪人物形象之畫。可分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國肖像畫傳統稱謂有傳神或寫真。

    ◇寫真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繪寫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將軍善畫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畫法稱《寫真秘訣》。亦稱「傳神」、「寫照」。

    ◇傳神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愷之)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美醜),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圖繪人物,當求其能表達出神情意態,故稱「傳神」。清蔣驥著《傳神秘要》,論述肖像畫頗詳。

    ◇繡像

    原指繡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來,若干通俗小說前面,附有書中人物的圖像,以增讀者興味,因用線條鉤描,繪製精細,也稱「繡像」,如《繡像三國演義》;另有畫出每回故事內容的,則稱「全圖」,如《全圖儒林外史》。繡像和全圖均屬插圖一類。

    ◇衣冠像

    民間肖像畫的一種。舊時指為死者所畫的遺像,一般供子孫懸掛紀念之用。畫工細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實;並精工細描穿戴禮服,以示品級身份。俗稱「買太公」或「記眼」。

    ◇頂相

    佛教肖像畫名詞。佛弟子為祖師畫的遺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從長安(今陝西西安)青龍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傳密教,稱「真言宗」。尊惠果、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為五祖。攜歸李真畫《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護國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頂相。日本僧人圓爾辨圓(1202一1280)入宋,回國後為臨濟宗開山,持有《無准師範像》(今藏京都東福寺)。宋元之際此風盛行。頂相上多祖師自題讚語,亦有禪林名師題贊的。

(三)

◇雲身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畫半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雲身」,意謂下半身為雲霧所遮。

◇整身(花整、雲整、大首)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繪製全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整身」,意謂完整的身軀。坐著的全身肖像稱「花整」,竚立或行動的全身肖像稱「雲整」。只畫頭像稱「大首」。

    ◇山水畫

    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範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溄{、淡彩等形式。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溄{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湝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複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松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金碧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青綠

    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也指以這兩種顏料為主色的著色方法。清代王翚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餘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穠厚易,為湹y,為滃R櫻姸尯駷橛入y。……咭蘊摵停鮒牛尷w得中,靈氣惝恍,愈湹姸尯瘢^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參見「青綠山水」。

    ◇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雲:「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曆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裏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鋪殿花(◇裝堂花)

    花鳥畫的一種。裝飾性較強,專供宮廷掛設之用。語出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江南徐熙輩,有於雙縑幅素上畫叢豔疊石,傍出藥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乃是供李主宮中掛設之具,謂之『鋪殿花』。次曰『裝堂花』,意在位置端莊,駢羅整肅,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態,故觀者往往不甚采鑒。」

    ◇折枝

    花卉畫的一種。畫花卉不寫全株,只畫從樹幹上折下來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韓偓《已涼》詩:「碧欄幹外鏽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宋元雖在花鳥畫中已有畫折枝的構圖,但盛行卻在明清之際。扇頁之類的小品花卉畫,往往以簡單折枝經營構圖,彌覺雋雅。

    ◇捉勒

    中國畫術語。專指花鳥畫中以猛禽獵食為題材。南唐郭乾暉有《蒼鷹捕貍圖》,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圖》,南宋李安忠、李猷、趙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於時。論者謂:「世所作多搏狐兔鳧鷺之屬,流血淋漓,頗乖好生之意。李猷盡反之,其畫二鷹棲於枯枝之上,貌甚閒暇,略無鷙猛慘烈之狀,而不失英姿勁氣。」明代呂紀、林良也擅長之。

    ◇四君子(歲寒三友、五清)

    中國畫術語。指以梅、蘭、竹、菊四種花卉為題材的總稱。花鳥畫之分支。宋元若干畫家好寫竹、梅,加上松樹,稱「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外加畫蘭花,名「四友圖」。明神宗萬曆(1573一1619)間,黃鳳池輯《梅竹蘭菊四譜》,陳繼儒稱「四君」,後即名「四君子」。後人又加上松樹(或水仙,或奇石)合稱「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編《芥子園畫傳》第三集,即為梅、蘭、竹、菊四譜。這類題材,能象徵高潔的品格和正直、堅強、堅忍、樂觀以及不畏強暴的精神,歷代畫家久畫不衰。

    ◇界畫

    即「界劃」。「畫」讀入聲。中國畫技法名。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方法。2中國畫的一種。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中有「界畫樓臺」一科。指以宮室、樓臺、屋宇等建築物為題材的繪畫。也稱「宮室」或」屋木」。歷來崇揚文人畫者鄙視界畫樓臺一科,《芥子園畫傳》卻提出:「畫中之有樓閣,猶字中之有九成宮、麻姑壇之精楷也。夫界畫猶禪門之戒律也,界畫洵畫家之玉律,學者之入門。」

    ◇雜畫

    中國畫的一種。是十三科之外的繪畫門類。其說初見南宋鄧椿《畫繼》卷七,有「小景雜畫」語。其後,泛指描繪「怪石」、「博古」、「彩蛋」、「床帷」、「花雕」或「彩燈」、「重陽糕旗」等,即既不屬於人物畫,也不屬於花鳥畫、山水畫的雜畫。

    ◇博古

    雜畫的一種。北宋大觀中,徽宗命王黼等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彝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成《宣和博古圖》三十卷。後人因將圖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包括以古器物圖形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畫、博古屏等。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

    ◇變相

    簡稱「變」。佛教畫術語。用繪畫或雕刻所表現的佛經故事。內容分為三種:一,是根據某部經典,把其至尊及侍從在所領區域內(淨土)的種種活動,用繪畫表現出來,稱作「經變」,如「西方淨土變」等;一是依據釋迦牟尼傳記,把佛一生的故事單獨或一系列地圖繪出來,稱作「佛傳」;一是依據本生(指釋迦牟尼降生淨飯王家為太子以前的許多世)故事的經典,繪成獨幅或連環畫,稱作「本生」。

    ◇筆墨

    中國畫術語。有時亦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在技法上,「筆」通常指鉤、勒、皴、擦、點等筆法;「墨」指烘、染、破、潑、積等墨法。在理論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相互依賴映發,完美地描繪物象,表達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骨氣形似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唚逕擼菫櫚靡狻!敝賦雋⒁夂凸P墨的主從關係。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將筆和墨的關係劃分開了。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反對將筆墨兩者的關係分開:「筆墨二字,得解者鮮,至於墨,尤鮮之鮮者矣。往往見今人以淡墨水填凹處,及晦暗之處,便謂之墨,不知此不過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筆不到處,安得有墨?即墨到處,而墨不能隨筆以見其神采,尚謂之有筆而無墨也。」石濤在《石濤畫語錄》中對「筆墨」的見解是:「筆與墨會,是為絪緼,絪緼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畫於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畫於林則生之,畫於人則逸之。得筆墨之會,解絪緼之分,作辟混沌乎,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現代黃賓虹認為:「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筆出。」中國畫強調有筆有墨,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工筆(工筆)

    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工整細緻一類密體的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清代沈銓的花鳥走獸畫等。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有「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之說,工筆的要求乃屬於後者。

    ◇寫意(粗筆)

    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簡略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清代惲壽平說:「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宋代韓拙說:「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前者乃指「寫意」。

    ◇減筆

    與「細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細筆亦名「工筆」,屬密體,力求縝密細微;減筆則屬疎體,力求單純簡括,可舍的儘量捨去。這是「遺貌取神」技法,多一筆不成,少一筆也不成,難度大於細筆。如南宋梁楷既能細筆,尤善減筆;元代倪瓚的山水竹石,「逸筆草草」,也是減筆。現代黃賓虹說:「筆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針,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離。」又說:「減筆當求法密,細筆宜求氣足。」方薰說:「荊、關筆墨稠密,倪、米疎落為圖,各極其致,不在多寡論也。」

    ◇五筆七墨

    中國畫技法名。現代黃賓虹精於用筆,嫻於施墨,晚年總結作畫經驗,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一曰平,二曰圓,三曰留,四曰重,五曰變。七墨: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積(有時用「漬」)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鉤勒

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鉤」,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鉤」,複筆為「勒」(使用於山水畫中為「複」);以及稱左為「鉤」,右為」勒」的。通常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複,稱為「雙鉤」。鉤勒後大都填著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使用於精密工細的花鳥畫。鉤勒要求有筆力,清代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悟後呱癲莞澹^勒篆隸相似。」

    ◇雙鉤

    中國畫技法名。用線條鉤描物象的輪廓,通稱「鉤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兩筆鉤描合攏,故亦稱「雙鉤」。大部用於工筆花鳥畫。又舊時摹搨法書。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鉤出輪廓,也叫「雙鉤」;雙鉤後填墨的稱為「雙鉤廓填」。

(四)

◇墨分五色

    中國畫技法名。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幹濕。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唚逕摺!薄拔逕閉f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濕、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哂蒙系呢S富變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個碗內分別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來區分濃淡,理解不免機械。

    ◇十八描

    中國畫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的各種描法。明代鄒德中《繪事指蒙》載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為:一、高古遊絲描(極細的尖筆線條,顧愷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鐵線描(又粗些);四、行雲流水描;五、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六、釘頭鼠尾;七、混描;八、撅頭丁(撅,一作橛,禿筆線描,馬遠、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兩說,一指曹仲達用之,一指曹不興用之);十、折蘆描(尖筆細長,梁楷用之);十一、橄欖描(顏輝用之);十二、棗核描(尖的大筆);十三、柳葉描(吳道子用之);十四、竹葉描;十五、戰筆水紋描(粗大減筆);十六、減筆(馬遠、梁楷用之);十七、柴筆描(另一種粗大減筆);十八、蚯蚓描。亦見於明代汪砢玉《珊瑚網》,其中釘頭鼠尾作釘頭鼠尾描,撅頭丁作撅頭描,其餘同。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褶表現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芥子園畫譜》有示範稿本。古今服飾不同,現代衣褶描法已有所發展,加各種化學纖維衣料的衣褶,為古代所無。

    ◇白描

    中國畫技法名。源於古代的「白畫」。用墨線鉤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謂之白描,如唐代吳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趙孟睿

    ◇線畫法

    簡稱「線法」,亦稱「勾股法」。中國畫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間供奉內廷的外國傳教士郎世寧、王致鍘瑔⒚傘駁鋁x等以西法中用,採取焦點透視描繪建築物,哂猛敢暦◤娀êB物的空間感和深遠感。與中國傳統的「界畫」不同。當時受其影響而學之者有王幼學、冷枚等。鄒一桂說:「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於陰陽遠近,不差錙黍,布影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屋於牆壁,令人幾欲走進。」線法所畫的作品多作裝飾宮殿及迴廊之用。因直接畫於壁上,或畫於紙絹再張貼牆上,日久風化,留存甚少。

    ◇濕筆

    與「幹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指筆含較多水份。濕筆作畫,興於唐代張璪。古詩雲:「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杜甫亦有「元氣淋漓章猶濕」之句。言水墨山水進入「水暈墨章」之妙境。項容筆法枯硬而少溫潤,被譏為「頑澀」。五代荊浩自稱:「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所謂「輕」,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濕筆。北宋郭熙說:「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也主張畫中須有濕筆。明代王行題畫詩雲:「北苑貌山水,見墨不見筆;繼者唯巨然,筆從墨間出。」清代張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說:「濕筆難工,幹筆易好。」論及董源藏骨於肉,巨然肉透於骨。後者以「骨易見筆,肉難征墨」。一時爭趨幹筆,反以濕筆為俗工而棄之。秦祖永所論最為突出:「作畫最忌濕筆,鋒芒全為墨華淹漬,便不能著力矣!去濕之法,莫如用幹。」但現代黃賓虹說:「有幹才有濕,有濕才知有幹。」幹濕互用,方能謂之「水暈墨章」。

◇幹筆(枯筆、焦筆)

 

    亦稱「渴筆」。與「濕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指筆含較少水份。幹筆作畫,興於元代,行於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說:「作畫最忌濕筆,鋒芒全為墨華淹漬,便不能著力矣!去濕之法,莫如用幹,取其易於著力,可以哂脧男摹4蟀V老人(黃公望)松字訣,惟能用幹筆。」又雲:「沈(周)、唐《寅)幹筆皴擦,鉤勒松秀。」亦可稱「幹皴」、「枯筆」、「焦筆」、「渴筆」,《談藝錄》指出:「李營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畫不惟惜墨,亦當惜水,古人皆以渴筆取妍,今人乃以為雲林(倪瓚)一家法,不然也。」

    ◇渴筆

    「幹筆」的另一稱謂,中國畫技法名。作畫時用「筆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華《渴筆頌》:「書中渴筆如渴駟,奮迅賓士獷難制。」孔衍栻《石村畫訣》:「凡點葉樹俱用渴筆實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筆法,如黃公望、倪瓚、清人髡殘、程邃,現代黃賓虹等,均擅幹筆皴擦,長於使用渴筆。三見「幹筆」。

    ◇顫筆

    中國畫技法名。作畫時畫出一種抖曲顫動的墨線。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謂:「孫尚子善為顫筆,見於衣服、手足、木葉、川流諸處,皆若顫動。」畫水流、木葉、衣服用顫筆,線條須力求流暢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於折若鋸齒、曲如蚯蚓。顫筆出自*金錯刀法,北宋《宣和畫譜》謂:「後主(南唐李煜)金錯書用一筆三過之法,晚年變而為畫,故顫掣乃如書法。」

    ◇皴法

    中國畫技法名。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稱「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長短之分)、直擦皴(關仝、李成用之)、雨點皴(亦稱「芝麻皴」,形大的稱「豆瓣皴」,範寬用之)、卷雲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橫解索,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變為細長飄曲之狀,稱「遊絲嫋空法」)、牛毛皴、荷葉皴(趙孟鈑)等等數十種之多。

    ◇鉤斫

    山水畫技法名。畫山石先鉤出輪廓外形,謂之「鉤」,又用頭重尾輕、形如斧斫的皴筆(如斧劈皴、釘頭皴等),畫出山石的紋路以表現明暗凹凸,謂之「斫」。具體作畫未必先鉤後斫,也有鉤斫摻雜而用,根據各人作畫習慣和風格而定。

    ◇殿^

    山水畫技法名。指山頂上的石塊,因形如凳敳康慕Y晶,故名。北宋米芾《畫史)謂:「巨然少年時多作擔ǚ┩貳!憊糶欏鍛薊胖盡芬菜擔骸盎絞擼嘧韉頭,眾為淩面,落筆便見堅重之性」。元代黃公望(寫山水訣,則謂:「董源小山石,謂之低貳!

    ◇三遠(三遠)

    山水畫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載其父郭熙之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韓拙《山水純全集》又增一說:「郭氏謂山有三遠,愚又論三遠者: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彷彿不見者,謂之『迷遠』;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後人合稱為「六遠」。元代黃公望《山水訣》參合兩家之說,謂「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間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七觀法

山水畫技法名。分為:步步看;面面觀;以大觀小(推遠看);以小觀大(拉近看);專一看;取移視;合「六遠」。「七觀」之法相互聯繫,在表現時,可有所側重。古代名畫如北宋王希孟《千裏江山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王蒙《青卞隱居圖》等,均可哂么朔ǚ治鮒⒁姟叭h」。

    ◇攢聚

    中國畫技法名。專指山水畫構圖中,石塊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須精心斟酌,得當相宜。清代龔賢說:石必一叢數塊,大石間小石,然須聯絡,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顧盼。」唐岱說:「石須大小攢聚。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橫臥者、直豎者,體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層,或樸實而蒼潤,或臨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滾滾流動之意。」

    ◇沒骨

    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筆為骨,直接用彩色描繪物象。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代楊升擅此畫法,用青、綠、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藍瑛等仿之。五代黃荃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隱去筆跡,遂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荃,所繪花卉,摒去墨線鉤勒,只用彩色畫成、名「沒骨圖」;後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清代唐於光、惲壽平等仿之。

    ◇落墨

    中國畫技法名。始於南唐徐熙。即用墨筆把花卉的全部連鉤帶染地同時描繪出來,然後略加顏色,使枝、葉、蕊、萼,既有生態,又有立體感。熙自稱:「落墨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工。」當時徐鉉亦雲:「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映隱。」北宋沈括解說:「徐熙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李廌雲:「根、幹、節、葉,皆用濃墨粗筆,其間櫛比略以青綠點拂,而其梢蕭然有拂雲之氣。」此乃唐末五代間水墨畫確立後,由徐熙獨創的以水墨為主,著色為輔,兩相糅合的新形式。

    ◇破墨

    中國畫技法名。始見南朝梁蕭繹《山水松石格》:「或離合於破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曾見王維、張璪的破墨山水。現代黃賓虹說:「破墨之法,淡以濃破,濕以幹破。皴染之法,雖有不同,因時制宜可耳。」又說:「齊白石作花卉草蟲,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濃墨破淡墨,少見以淡墨破濃墨。」潘天壽認為用墨:「在幹後重複者,謂之積,在濕時重複者,謂之破。」作面用破墨法,目的在於使墨色濃淡相互滲透掩映,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

    ◇潑墨

    中國畫技法名,相傳唐代王洽,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伸巧,俯觀不見其墨汙之跡(見《唐朝名畫錄》)。唐代張彥遠認為:「潑」不能過甚,有「吹雲潑墨」之說,明代李日華《竹懶畫媵》:「潑墨者用墨微妙,不見筆跡,如潑出耳。」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墨曰潑墨,山色曰潑翠,草色曰潑綠,潑之為用,最足發畫中氣韻。」後世指筆酣墨飽,或點或刷,水墨淋漓,氣勢磅礴,皆謂之「潑墨」。現代亦有以彩色為主的縱筆豪放的畫法稱為「潑彩」。

    ◇積墨

    中國畫技法名。指山水畫用墨由淡而濃、逐漸漬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元代黃公望《寫山水訣》:「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清代惲格《南田畫跋》:「昔北苑嘗寫風溪穀雨,峰巒晦明,樹石林泉,煙霏雲繞。又畫落照圖,近視若無物,遠視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積墨數十層,空淡若無墨,峰巒雲霧,無跡可尋。」現代黃賓虹《畫法要旨》:「積墨法以米元章為最備。渾點叢樹,自淡增濃,墨氣爽朗,此天所不能勝人者。思陵(趙構)嘗題其畫端雲:天降時雨,山川出雲也。董思翁書,『雲起樓圖』,謂元章多鉤雲,以積墨輔其雲氣;至虎兒(米友仁)全用積墨法畫之。」潘天壽謂:「積墨須在雜亂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亂。」

    ◇宿墨

    中國畫技法名。初見於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說。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硯中隔宿之墨,當宿墨開抬脫膠之際,既粘而又濃黑,含水旁瀋(漫漶),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絪緼之氣。山水畫家用之以醒畫面精神。現代黃賓虹也將用墨歸納為:「濃、淡、破、漬、潑、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濃黑處,再積染一層墨,或點上極濃的宿墨,亦稱「亮墨」。

    ◇點簇

    中國畫技法名。用筆作點畫而簇聚成物象的畫法。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韋偃居閑嘗以越筆點簇鞍馬,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後多指不用鉤勒的點筆花卉畫法,又稱*點垛。在江南地區,對隨意揮灑作畫,俗稱「點點簇簇」。

    ◇點垛

    亦稱「點簇」。中國畫技法名。指寫意花卉畫的技法。即不用鉤勒,而以筆端蘸墨或顏色,筆亳落紙突糊鋪開,一筆之中就分濃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下筆點垛就出現具有甲色、乙色或甲乙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現花卉的葉和花瓣。有時也用於大寫意的人物和山水畫。「點垛」,乃江南一帶口語,似從「點擲」一詞變異而來。也有把點垛寫成「點厾」。

    ◇點苔

    中國畫技法名。用毛筆作出直、橫、圓、尖或破筆(筆毛散開,無一定形式)或如「介」、「個」等字的點子,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和樹根旁的苔屜s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在山水畫構圖經營中廣為應用。歷代畫家重視點苔,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說:「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曰:「古畫有全不點苔者,有以苔為皴者,疏點密點。尖點圓點、橫點豎點、及介葉水藻點之類,各有相當,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濟(石濤)則提出:「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洞洞乾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焦似漆邋遢透明點,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岩萬壑明淨無一點,噫!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現代潘天壽補充:「點上積點之法」說:「一,醒目點;二,糊塗點;三,錯雜紛亂點。此三種點法,工於積墨者,自能知之。」

    ◇渲染

    中國畫技法名。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增添質感和立體感,加強藝術效果。亦可作「設色」解。清代惲壽平謂:「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知渲染極難,畫至著色,如入爐鉤,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

    ◇烘托

    中國畫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雲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現代畫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採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拓墨法

    古稱「墨池法」。中國畫技法名。始見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範陽山人於廳上掘地為池,方丈餘,深尺餘,泥以麻灰,日汲水滿之,候水不耗,其丹青墨硯,先後筆叩齒良久,乃縱筆水上就視,但見水色渾渾耳。經二日搨以絹四幅,食頃,舉出觀之,古松怪石、人物花木無不備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出現試用中國畫水墨傳統結合西方繪畫的光色變化,以紙拓、布拓、水拓等技術,翻印出各種不同的線條或色塊,視其形跡,循其自然,加以筆飾和彩墨渲染,使之呈現毛筆難能達到的某種藝術效果。尚有採用特製的紙筋粗棉紙,先上水墨。然後剔除紙上的粗紙筋,留下未滲的白痕,形成自然而奇妙的山石皴斮。此法過多側重技術手段,有人認為有損中國畫的傳統筆墨,故畫壇行家,褒貶不一。

    ◇水法

    中國畫技法名。用水與用筆、用墨一樣具有獨特作用。有「水調墨」、「水帶墨」、「水破墨」、「漬水」、「潑水」、「鋪水」等法。使繪畫表現達到「潤含春雨」、和諧畫面、虛實結合等藝術效果。古人作畫在用筆、用墨、用色的同時就注意用水。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到:水破墨、是先畫墨。而後破之以水。即水法之一種。米芾父子、徐渭、董其昌、原濟、朱耷等,都善於用水。現代黃賓虹深諳水法,一是用以留水漬,二是用以接氣生韻,三是用以統一畫面。

    ◇鋪水

    中國畫水法的一種。作畫在全局筆墨將完成,大體已幹之際,再在畫面的需要處敷鋪上一層清水,目的在於使整幅的筆墨趨向統一、和諧。

    ◇漬水

    中國畫水法的一種。筆端含水,落筆紙上,全筆頭稍作逗留,就留下水漬痕,有漶漫、滲透、用筆多變的韻味。為水法中的重要技法。

    ◇六彩

    中國畫技法名。清代唐岱《繪事發微》謂:「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謂六彩?黑、白、幹、濕、濃、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氣韻不全矣!……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幹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辨,是無凹凸遠近也。凡畫山石樹木,六字不可缺一。」三見「墨分五色」。

    ◇單線平塗

    中國畫技法名。即輪廓鉤線,色彩平塗。若敷施花青色於衣服則全用花青,亦不分濃淡,敷施其他顏色亦然。其特點為單純明快,富有裝飾性,所畫對象的立體感,主要依靠結構與用筆的變化。民間年畫多採用之。現代豐子愷的毛筆漫畫即採用單線平塗法。


推薦閱讀:

(轉載)原創七律 藏頭嵌字詩二首
轉載:風水口訣(民間秘傳)
【轉載】世界人權宣言
遠遠的大哥最近的愛 轉載
(12)[轉載]三刑歌

TAG:國畫 | 轉載 | 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