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干支紀曆(年月日時)

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1

天干地支... 1

花甲子與數字的對應關係... 1

六十花甲... 1

六十花甲子與自然數的對應關係... 2

以干支紀年月日時... 3

以干支紀年... 4

以干支紀月... 4

以干支紀日... 8

以干支紀時... 9

需對照「節氣」而定年月干支:... 10

附:潤月的由來... 10

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

花甲子與數字的對應關係

六十花甲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甲申 己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己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六十花甲子與自然數的對應關係

六十花甲子與自然數的對應關係

一、以自然數查找對應的花甲子(即干支):

如自然數是:53:

天干:序數減去十天乾的倍數(即10的倍數):所得的餘數即為天干。用53-10*5=3。在十天干與自然數的對應中。得知「3對應是丙」。即丙。

地支:序數減去十二地支的倍數(即12的倍數):所得的餘數即為地支。用53-12*4=5。在十二地支與自然數的對應中,可知「5—辰」。即辰。

因此,自然數為53時,對應的天干地支是:丙辰。

當自然數大於六十時,減去相應的六十的倍數,再參照前法計算。

二、六十花甲查找對應的自然數

天干數即為自然數的尾數(因天干與自然數都是十進位,故相同);

所求的自然數則須以地支數與天干數合看(因地支是12進位,在六十花甲中,對應的序數進位製為:12、24、36、48. )

天干數減去地支數=「0、2、4、6、8」。對應是「0、12、24、36、48」. 天干對應的自然數小於地支對應的自然數時,加「10」

乙巳:乙=2:即序數的尾數是「2」; 巳=6.

天干減地支:2—6=(2+10)—6=6 ; 6對應的是「36」

乙巳日對應的自然數= 6(巳對應的自然數)+36=42.

又如庚寅:庚=7;即序數的尾數是「7」。 寅=3;

天干減地支7-3=4; 4對應的是「24」

庚寅日對應的自然數= 3(寅對應的自然數)+24=27.

以干支紀年月日時

以干支紀年

以公元紀年的自然數減去六十的倍數再減去3,以所得的結果,參看前面的「以自然數查找對應的花甲子」。(年代數-60×N -3); 變數「N」視「年代數」而取。以(年代數-3)/60。所得之數取整舍余。為「N」

年代數:即公元紀年:如2018年。即為「2018」

如2018年的干支紀年是:(2018-60×33—3)=35. 「N取33,」

自然數「35」對應的花甲子是:戊戍。 即年干支為:戊戍。

天干「5—戊」,地支「35—12*2=11—戍」。35對應的花甲子是「戊戍」。

但八字四柱中的紀年還需注意:十二月立春後,以下一個干支紀年;正月立春前,以上一個干支紀年。

以干支紀月

要明白乾支紀月,首先要知道「月建」的概念。即以十二地支對應的農曆月。 我們經常所談到的「農曆」,不是簡單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月亮歷稱陰曆,以月繞地球運行規律而顯示的圓缺而作的,如用初一、十五、廿九等表示。另外所涉及的「節氣」是按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年而產生的寒暑變化而作的,又叫「陽曆」。

月建就是以十二地支紀月,以北斗七星(大熊座)之斗柄——搖光星所指方位而立建。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故俗諺稱春正為"斗柄回寅"。月建每年都是因其節氣,固定的。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月建是一個月的控制者,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是陽曆月配十二地支。古人謂之一年經歷十二個月循環一周為一年。認為十二月為宇宙運轉的規律法則。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月建」

說明:

陰曆十二月立春後,按下一個年紀。如2017年臘月(丑月)廿(公曆2018年2月5日)戊辰日。前1日(2月4日)立春,該日的年干支則應以「2018年戊戍年」為準,而不是「2017年的丁酉年」。相應的月建也不是「建丑」,而是「建寅」。以「寅月為準」,即「甲寅月」。

陰曆正月立春前,按上一年紀。如2017年正月初六(公曆2017年2月2日)庚申日。後一日立春(2月3日),該日的年干支則應以上一年「2016年丙申年」為準,而不是「2017年的丁酉年」。相應的月建也不是「建寅」,而是「建丑」,即「辛丑月」。

上面所說的「月建」以節氣為準,是恆定的。但天干卻是變化的。「甲乙在天,故動而不居。建寅之月,豈必當甲?建卯之月,豈必當乙?寅卯在地,故止而不遷。甲雖遞易,月必建寅;乙雖遞易,月必建卯」。以年干推論月干,自有其規律。其口訣是「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庚位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發,甲寅之上可追求」。「甲己之年丙作首」是指逢天干為甲或為己的年份,其正月(寅月)的天干配以「丙」字。即「丙寅月」。則二月為「丁卯」、三月為「戊辰」。

以年干對應月建查月柱天干地支

附一:農曆十二個月的別名

一月: 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二月: 麗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 桃月、綢月、季月、鶯月、晚春、暮春 ;

四月: 陽月、麥月、梅月、純月、清和、初夏、余月;

五月: 蒲月、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六月: 荷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七月: 瓜月、巧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

八月: 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壯月;

九月: 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十月: 良月、露月、初冬、開冬、陽月、冬、飛陰月;

十一月: 暢月、葭月、仲冬、幸月、龍潛月;

十二月: 冰月、臘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附一:農曆正月的由來:

農曆一月叫正月。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子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丑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子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後的第一個月稱做「正月」。據春秋時的古代文獻《春王正月》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稱正也。」意思是說,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正月。另據記載,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蠃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讀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這樣一直沿用到現在。

以干支紀日

簡單的辦法是:直接查「萬年曆」即可。如2018年3月28日是「己未」日。農曆的二月十二。紀年月日為:戊戍年 乙卯月 己未日。

附:公曆日期推算日柱干支(1900年以後)

(年代數-1900+3)×5+55+(年代數-1900-1)/4+日代數-60×N。

年代數:即公元紀年:如2018年。即為「2018」.

日代數:即所求日期在當年的序數。

如2018年3月28日:即為(31/1月+28/2月+28/當月值序)=87.

(年代數-1900-1)/4: 只取整數,舍小數(不論四捨五入)。

N:為前部份數值之和除以60所得的正整數。

如求取2018年3月28日的干支紀日:

(2018-1900+3)×5+55+(2018-1900-1)/4+(31+28+28)-60×N

=605+55+117/4+87-60×N

=660+(29.25)+87-60×N 捨棄小數「0.25」

=776-60×12. 「776/60=12.93。捨棄小數「0.93」.取N=12. 」

=56. 參照前面「以自然數查找對應的花甲子」。可以知道為「己未日」

天干:56-10*5=6—對應「己」; 地支:56-12*4=8—對應「未」。 即為「己未日」

上面在計算「日代數」時,經常要涉及到2月份,是個變數。即平年是28天,潤年是29天。

推算平年與潤年:四除年數盡為閏,除不盡者不閏年,百年整數停一閏,四百除盡仍為閏,若逢年支申子辰,便是閏年二多一。

平年的二月是28天,閏年的二月是29天。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需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每年的元旦到下年的元旦干支相差僅5天,餘下的5時48分46秒積四年成一天,便每隔四年出現一次閏年。

如;2000年「庚辰年」,2000/4=500.能除盡;2000/100=20. 能除盡,2000/400=5,也能除盡。故是潤年。二月有29天。

再如;1900年庚子年。1900/4=475.能除盡;1900/100=19. 能除盡,1900/400=4.75,不能除盡。故雖是子年,但不是潤年。二月只有28天。

以干支紀時

時支類似於「月建」,是固定的:但其干支從日上起推。推算方法與推算月乾的方法大體相同。

十二地支與時間的對應關係

時干支推演算法:甲己還從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日干為甲或為己,其當天的子時為「甲子時」、丑時為「乙丑時」。

日干為乙或為庚,其當天的子時為「丙子時」、丑時為「丁丑時」。其餘同此理。

如2018年3月26日8時30分: 8時30分在「7~9」時之間,為「辰時」。查萬年曆得知2018年3月26日的干支紀日為「丁巳」。日干為「丁壬」時(丁壬庚子居),其子時必為「庚子時」,丑時則不「辛丑」,寅時則為「壬寅」,卯時則為「癸卯」,辰時則為「甲辰」。

2018年3月26日8時30分紀為: 戊戍乙卯丁巳甲辰時.

附:2018年3月26日的干支紀日:為丁巳。 2018年為平年,二月為28天。

(2018-1900+3)×5+55+(2018-1900-1)/4+(31+28+26)-60×N

=605+55+29+85=774-60×12=54; N=774/60=12.9 N取正整數「12」.

天干54-10×5=4—對應「丁」; 地支54-12×4=6—對應「巳」。

需對照「節氣」而定年月干支:

推算年的干支需注意節氣,如在正月立春節後生的用本年的干支;如在立春節前生的,須用上年的干支;如在十二月立春節後生的須用下年干支。

推算月份亦需注意節氣。即在本月令前生者,須用上月干支,如命主生於二月的驚蟄節前仍用正月干支。在本月下一節令後生者,便用下月干支。如命主生於二月的清明節後,便使用三月的干支。

附:潤月的由來

干支紀月,以月令「節」氣為準,其實「節」和「氣」不是一個概念。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其中十二個為「節氣」,另十二個為「中氣」。這十二個「節氣」分別是:「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正月的雨水、二月的春分、三月的穀雨、四月的小滿、五月的夏至、六月的大暑、七月的處暑、八月的秋分、九月的霜降、十月的小雪、十一月冬至、十二月的大寒」。「中氣」卻居而不遷,中氣必須在對應的月份里,是恆定一變的。如若不然,便產生一個潤月來調合,《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至於十二個「節氣」在哪幾個月里,那就不一定。如立春節應在正月,有時卻上年的十二月立春。

這是為什麼昵?因為一年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24167日)」。農曆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06日)。

農曆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每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是29.530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純粹的陰曆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曆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曆朔望月的一個月平均值大約是29.53天,可是從一個中氣至下一個中氣間隔卻平均大約是30.44天。這樣中氣在農曆的月份里要推遲一天光景,累積到一定的時候,這個「中氣」便不在相應的農曆月份中,而推移到了一個月的月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便沒有中氣了,中間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上個月的閏月。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從農曆的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因此沒有「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

農曆閏月年大約:3年有一個「閏月」;5年有二個「閏月」;19年之間有七個「閏月」;

(365.24167-29.5306×12)=10.87447;即公曆與陰曆每年相差10.87447天。19年相差206.615天,陰曆按每月29.5306日計算,約是6.9966個月。最接近7個月。故19年有七個「閏月」。

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即稱上一月令的「閏某月」。例如,2017年的閏月出現在舊曆六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六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有可能,十九年七閏。 與公曆「潤年」不是同一個概念,潤年是陽曆的一種曆法現象。公曆的「潤年」是指二月份為二十九天。不潤之年稱「平年」,二月分為二十八天。農曆的閏月,是指閏一個月,其年稱「閏月年」,有十三個月。

其實一年四季,每個季節的長度也不是一樣的。

春季:立春至立夏約為90天15時42分;

夏季:立夏至立秋約為94天0時4分;

秋季:立秋至立冬約為91天22時12分;

冬季:立冬至立春約為88天15時51分;


推薦閱讀:

怎樣看出生八字年干支
《從「癸未」大疫看干支預測的可靠性》*
干支
本命凶煞(三煞)干支表
干支特性詳解

TAG:干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