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寫在第一個「國家憲法日」前夕

  12月4日,13億中國人將迎來第一個「國家憲法日」。

  1982年的這一天,經過為期4個月的全民大討論,八二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表決通過。很多那一年出生的孩子,都取名叫「憲法」。

  32年過去,社會主義中國的法治建設,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抵達一個新的高度。作為厲行法治的一個象徵,國家憲法日的確立,再次彰顯執政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定決心。進行治國理政頂層設計的中央全會,是解讀中國的關鍵鑰匙。

  中國向何處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年前,中共十八大自信地標定前進的方向。

  動力從哪裡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一年前,十八屆三中全會堅定地踏下變革的油門。

  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了生產力、創造力和社會活力迸發的閘門,如何讓這噴薄的洪流奔涌在既定的河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八屆四中全會制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藍圖,成為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的中央全會。

  這是一座法治里程碑,以此為節點,思路更明確、理念更清晰,法治中國建設將進入一個新階段;這是一場國家治理的革命,必將帶來我們黨執政方式的變化、執政水平的提升;這是一個發展新起點,法治將搭建起更牢固的框架、更規範的軌道,讓改革發展在各個領域蹄疾而步穩地前行。

  從2013到2014,從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一個總體戰略部署在時間軸上順序展開,未來中國的發展路徑清晰可見。

  「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中,有幾個節點無法繞開,它們是這條探索之路上的坐標,見證著成功的經驗,也記錄下慘痛的教訓。

一是1949年,體現全國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成為法治之路的原點。二是1954年,第一部憲法頒行,標誌著社會主義法治從過渡期走向成型期,奠定依憲治國的基礎。三是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砸爛公檢法、無法無天帶來十年倒退。四是1978年,改革開放重啟中國法治進程,法治建設進入快車道。五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基本方略,進入全面加強法治建設新時期。

  將法治建設的這些節點連接成歷史發展的曲線,就會發現,它與中國發展變化的進程,竟然如此吻合。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廢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國家建設發展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規律,決定了我們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進,不能倒退。

  今天的中國,發展的曲線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區間。一個利益多元、觀點多樣、充滿活力的社會已然形成。從現在的情況看,只要國際國內不發生大的波折,經過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應該可以如期實現。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如何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在各方競逐的市場領域,如何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在意見碰撞的觀念世界,又如何保證基本的理性標準和文明底線?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五大建設」需要齊頭並進,「新四化」需要舒展新卷,靠什麼穿越歷史三峽的激流險灘、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在我們這樣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複雜的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必須秉持法律這一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手段。只有法治,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幾千年封建專制歷史,有法律而無法治,重權力而輕權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的法典就已比較完備,但正如黃宗羲所言:「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漫漫人治史,使古人常把「盛世」的想像寄托在「明君賢臣」身上,最終逃不過「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治亂循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保障,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前行的道路上,回頭看看,才能發現走出了多遠。

  「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78年1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以今天看來屬於常識的觀點,掀開了法學界思想解放的一角。一封發自陝西農村的來信,充滿了對文章作者的憂心:「我很欽佩你,但是很擔心你被打成右派。」

  1983年審議海上交通安全法草案,當時有參與討論的領導堅決反對「港監對船舶作出的行政處罰,當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我們是代表國家執法的,頭頂上戴的是國徽,告我們,就是告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5年,行政訴訟法施行不久,四川夾江縣技監部門因商標侵權查封了一家小企業,卻被當事人以「涉嫌越權」告上法庭。各方質疑法院:你們法院怎麼讓「造假的」把「打假的」給告了?

  2013年,備受關注的薄熙來案庭審微博直播。網路斷線怎麼辦?出現錯別字怎麼辦?濟南中院相關負責人回想起來,至今仍然「後怕」。但是,6天186條微博23萬字11張圖片,成為司法公開重要節點。

  幾個事例,折射的是30多年來中國法治建設突破觀念重圍曲折前行的不平凡歷程。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事實上的法律,只有憲法、婚姻法等寥寥幾部。1979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出台;1986年,民法通則通過;2007年,物權法施行……一部部法律從無到有,把改革開放的成果鐫刻在光輝的法典之上。2003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2011年,新拆遷條例開始施行;2013年,修改後的信訪條例施行……一個個標誌性事件見證著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如果說17年前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經過近20年思想交鋒、現實倒逼的結果,那麼,17年後的今天,我們黨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一次自覺、主動的選擇。如果說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解決的主要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那麼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則不僅注重立法的層面,更覆蓋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過程,囊括了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法治體系」與「法律體系」一字之差,標註了法治建設取得的新進展、依法治國達到的新高度。

  這樣的新進展、新高度,點燃了億萬人民的法治熱情。微博上,網友開設的「四中全會」話題在會議首日就引來超過7000萬次點擊;媒體中,各種解讀分析充滿熱切期望。公眾關注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學者分析會議釋放出怎樣的「法治紅利」;而國外觀察者也敏銳地感知到,這是「依法治國施政理念的2.0版,涵蓋了執政党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的邏輯思路」。

  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沿著什麼道路往什麼方向走?

  幾年前,有一部電影叫《馬背上的法庭》。影片中,法官老馮用馬馱著碩大的國徽,成了雲南西北部山區的「流動法庭」。中國是一個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的「超大型國家」,這決定了法治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曾經塑造過一個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劉巧兒。故事的原型,來源於陝甘寧邊區一起因自由戀愛而引發的官司。當時的邊區高等法院庭長馬錫五,將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運用於審判,就地公開審理並邀請知情群眾參加,判決合情合理,當事人無不表示服判,毛澤東也稱「馬錫五來了事情就好辦啦」。這種「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方式說明,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法學家薩維尼說,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紮根於本民族傳統的中國法治,從一開始就洋溢著本土特色。在長期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法治建設道路。這條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四中全會提出「五個堅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是我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決定著我們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設、走向法治中國。

  有外國學者寫道,「儘管與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不是一個版本的自由民主,但中國卻是實實在在地從人治向法治轉變,並且,法律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行,既不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決當前中國法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現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作者:任仲平,節選自《人民日報》)

關注公眾號:黨建網微平台

微信號:zxbdjw

黨建網微平台——傳播全國宣傳思想文化相關信息 傳播全國各地黨的建設相關信息

溫馨提示:獲得更多分享方法:

1、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賬號】可關注我們

2、打開微信-->通訊錄-->右上角【添加】-->【微信公眾賬號】中查找:zxbdjw

3、通過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


推薦閱讀:

對我國現行《憲法》第十條第三款的解讀
吳元中:法治的關鍵在施行憲法

TAG:國家 | 憲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