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俗,不容誤讀和褻瀆

民俗,不容誤讀和褻瀆[ 來源:今晚報 | 發布日期:2014-02-14  ]王爽

  端午剛過,粽香猶存。每逢這樣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民俗的話題總是被人們一次又一次地提起。民俗,是一個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在千百年血脈相承的過程中,那些銘刻在我們心靈深處、融化在我們血液里的民族精神密碼。是端午的粽子和龍舟,是重陽的登高和菊花,是七夕的鵲橋、中秋的圓月,是除夕不可或缺的餃子、爆竹、火紅的窗花……這一切早已和每個節日緊密聯繫在一起,不用刻意想起,但誰也無法忘記。當時代列車載著我們向前越跑越遠,那些來源於古老的農耕文明時代的民俗就顯得越來越珍貴。於是,在每一個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民俗就成了隨處可見的字眼兒。

  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當然包含著對民族特有民俗的傳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如今 「偽民俗」屢見不鮮。在商業利益驅動下,趣味低俗、粗製濫造的偽民俗,正在醜化著民俗的應有面目。有的地方動不動就在節日廟會上進行「皇帝出巡」的表演,找幾個群眾演員打扮成封建帝王的樣子,彷彿這樣就體現出民俗的感覺;有的旅遊景點將民族文化張冠李戴,弄得全國各地旅遊隨處都有跳竹竿、對歌、入洞房;更有甚者,打著民俗的旗號,進行算卦問卜、請神捉鬼等封建迷信活動。一時間,「民俗是個筐,啥都往裡裝」,彷彿一旦有了民俗這個擋箭牌,一切不合理的因素都有了合理的呈現理由。與此同時,湯圓、月餅、粽子,這些傳統節日的食品被「豪華」包裝得失去了本來面目,這些食品本身寄託的節日情趣和文化內涵被遮蔽。

  顯然,這些都是對民俗的嚴重誤讀和不可容忍的褻瀆!

  民俗,寄託著一代又一代人們對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弘揚,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文化。更應該認識到的是,民俗是發展和變化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進。與此同時,也會不斷融入新的、有時代特點的新的元素。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和電視機的普及,除夕之夜看春節晚會已成為新民俗;近年來,手機的普及和簡訊的出現,讓我們在傳統的拜年方式上,增加了簡訊拜年這一新形式。諸如此類的新民俗,符合現代人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依託於科技發展,體現文明、進步的時代特色。

  民俗可以有新元素的加入,但絕不應有封建主義的沉渣泛起、迷信活動的借屍還魂和冒著銅臭味兒的商業炒作。民俗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容誤讀和褻瀆!

 

(編輯:程紅)


推薦閱讀:

原來,這個日子匯聚了這麼多古老節日的習俗!
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民俗之禮節大全【圖文】
漸漸遺忘的皖南小城池州貴池春社習俗---掛社墳
中國古代的人怎樣看待月經?
為何喪父子女的孝服背後要寫「哀哀我父,生我勞苦,欲報深恩,昊天罔極」?

TAG:民俗 | 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