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不在乎公德 特喜歡聽謠言
上海文化的形態
●上海的文化形態根子上應該是國際形態,上海應該站在國際碼頭上,要走出去。上海文化如果不充分國際化,中國文化國際化的前沿陣地就失去了。
今天這個題目叫做:上海文化的形態,既大又有學術價值,我想分三個部分來講:文化的形態、中國文化的形態、上海文化的形態。
上海文化一定是在一個大規模的邏輯結構當中它才有價值。現在,我們突然到了一個大家都在談文化的時代,猛一看是件好事,實際上未必,大家有沒有發現按照現在這樣的格局和規模談文化的話,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我們這輩子根本啃不完文化的任何一個角,你突然會迷失在一個文化的沼澤地里走不出來。由於我們自己迷失了,所以世界性的誤會越來越大:中華文化是什麼?好像很大,很神秘,而且越講越懸。所以,現在面臨的任務是需要有人來做減法。我們首先用做減法的心態來做前面兩道題。
1
首先回答一個大問題就是:什麼是文化?這些年來跨國婚姻離婚的理由通常往往是「文化差異」,他們都以文化的原因離婚,可見「文化」這兩個字一定不僅僅是我們所謂的寫作、跳舞、唱歌等一個個的小範圍。如果按照我的定義,文化是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我們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是根據我們的精神價值來選擇的。對於我們的精神價值,外國人現在了解得還非常少。這就造成了我們現在這個民族國際處境上的某些障礙。毫無疑問是因為精神價值真的沒有很好地傳播出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有一點點緊迫感。當文化不怎麼樣的時候,這個人種的生存的意義就失去了,當這個人種的生存意義失去的時候,這群人魂沒有了,魄沒有了,成為喪魂落魄的一群,這將是最大的悲哀。我們現在精神價值是有一點失落,我們不知道懼怕,不知道羞恥,我們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活著該做什麼。精神價值失落會造成真正的災難,民族的災難,甚至人類的災難。所以我們一起維持精神價值,不單是為中國,是為了人類。沒有精神價值就等於完全在黑暗當中走路,這就非常糟糕。現在做文化人的使命就有些大了,年輕朋友們,我們一起把這個事情做得更好一點。中華文化在4200年前跨進了成熟、文明的門檻。在「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並且延續到今天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中華文明。經過如此漫長的歷史,可以歸納幾條作為中國文化形態,其中包含有正面也有反面。
第一,我們中國永遠是一個非侵略性的政權。農耕文明造成了我們有一種只在乎腳下的熱土,不希望去佔領遠方土地這樣一個整體思維,中華文化不支持中國軍隊遠征,這一點使中國文化不滅亡。
第二,我們不喜歡極端,我們的核心思維是中庸之道。現在講的「和諧」原則都來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講路,這是一條合適的路,恰當的路,對所有人包括對極端的人也能照顧到的路,這就是孔子所說中庸之道是至德,是最高道德。中庸之道是中華文明的正道,所以這個文明能夠延續下來。
第三個優點,不喜歡無序,是一個強行管理,講究秩序的文明。中國創造了科舉制度,使這個有序保持下去了。這是人類古代史上最優秀的文官選拔制度或者說公務員選拔制度。
當然中國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第一個毛病是不在乎公德。中國文化在公共空間上缺少認真分析的能力,所以使中國人對公共空間一直處於陌生的地位。康德講過一句話:「知識分子的最高標準是什麼?敢於在一切公共空間運用理性。」公共空間是知識分子的場所,你就應該在那兒負責,而且要敢於負責,要有理性。而現在,由於知識分子不管理公共空間,所以公共空間被很多不負責任的網民左右著,公共空間理性沒有了。
第二個毛病是不在乎實證。中國人特別喜歡聽謠言,而且通過中國文化的方式你找不到闢謠的程序,這是一個嚴肅的文化問題。所以我認為真實比正確更重要,正確是以後的事情,慢慢再說,首先要真實,這是最關鍵的。
第三,中華文化不在乎創新。我們現在流行一個「無爭議」原則。大家知道嗎?社會歷史上沒有爭議那一定是平庸的,任何創新都是對過往的挑戰,都是對已有秩序的放棄,都是對已有成就的叛逆,怎麼可能沒有爭議呢?沒有爭議一定沒有創新,沒有爭議就一定是平庸的。
3
一百年前,中國第一個走向現代的夢想從上海開始,以租界為龍頭,以徐家匯文明為亮點的上海文明建立了。上海文明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有幾個特徵或者說有幾個形態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國際化形態。現在我們的眼界,對國際文化的熟識程度、敏感程度、了解程度遠遠不行。在新中國建立以後一直到「文革」結束,中國在文藝思潮上面最具有國際化的一個人就是黃佐臨先生,他在「極左」時代提出世界表演方面的三大體系,即使現在看起來也是非常先進的。像他這樣的人對當時上海的活動有實質性的影響,現在,這樣的人在上海已經不多了,也就是說上海充分的國際化是不夠的。上海的文化形態根子上應該是國際形態,上海應該站在國際碼頭上,要走出去。上海文化如果充分國際化,中國沒有一座城市能夠比上海更國際化;上海文化如果不國際化,中國文化國際化的前沿陣地就失去了。我也重視上海的地方戲,但是,不要陷入小小的文化圈子裡面,不要在螺螄殼裡面做道場。文化是大概念,文化里有故鄉,但是文化沒有國界。上海文化必須在國際上重新呼喚起我們的尊嚴,當上海文化失去充分的國際性的時候,中華文化的當代尊嚴有一部分就失去了。用國際化標準重新選擇中國文化的優點和缺點,然後用中國的標準看看西方文化的優點和缺點,上海文化應該是大踏步往前走的。第二,上海文化的第二個形態是文化企業或文化產業。近代以來,有大量教科書和科普讀物普及科學、民主、自由、博愛,通過圖書館、眾多的開明書店大量地推行,這都是文化產業或者說文化企業,這是上海的特點。現在,由於我們的領導比較強有力,所以很多人過多乞求領導的支持,我們一定經常有這樣的思維,我們的眼光看著領導,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我們總是走不出來。說是產業化,最後還是等待領導,每個產業都有這樣的毛病,這個毛病是錯誤的,文化的本質實際上是民間行為,是產業化的民間行為。所以我們上海要越來越減少政府部門的投入,越來越增加企業形態的成分,這是上海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些特點。我們在推進現代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當中能否更開闊一點?我發現遼寧省文化體制的轉型慢慢走向企業化和產業化,四川、湖南、安徽出版業做得也非常好,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一下,在產業化和企業化方面大踏步往前走。今後中華文化的復興也一定是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它無邊界地滲入到世界的任何場所,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唯一道路。我們上海的文化人能否認真地想一想?我覺得我們離這個形態的距離還比較遠,如果我們還是過多地把頭抬起來看領導給我們多少錢,這個是永遠做不好的。
第三個形態是創新形態。創新是一種神秘的力量,像我講到唐代我們需要呼喚北方馬背上的雄氣一樣,現在上海文化創新勢頭不夠,沒有感覺到整體創新實力。沒有大藝術家們的聚集,沒有世界流浪者們在這兒匯合,也沒有看到出奇制勝的東西受到這座城市的整體呼喚。我們也可能埋藏著一些創新的影子,但創新的熱忱還沒有被調動起來。法國文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曾經出現這樣的奇蹟,所有的老百姓用他們赤誠的熱情鼓勵每一個人創新,而不是等待評獎結果的出現,等待一個大家都承認的什麼人出現。各個行業當中都要有創新的東西出來,現在中國文化界已經有一些了,趙本山每個小品出來都不一樣,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我覺得也不錯,電視劇《潛伏》和《武林外傳》也很好。無所不在的世界,大家不要用原來的模式去看,這樣一種非常創新的態勢,而且是高層次的態勢,希望上海作為領軍人物,作為領頭羊,作為一個第一線的現場。我寄希望於上海。
第四個形態是個體形態。文化最後是以個體作為代表體現的。一個劇種、一個劇團或者一種理論、一個大學、一個獎項、一個什麼節,這是文化不夠發達時候的一個過渡形態,文化發達時一定是個人出現。這也非常符合創新的一種格局。我們等待成為文化信號的個人,這個個人不是個人主義,上海文化最終是由一些名字來標明的,就像我們講到德國文化的時候,會說貝多芬、巴赫,我們講英國一定會提莎士比亞。上海文化缺少的是個人。近幾年一下子走了一大批,現在有點空蕩蕩的感覺。上海文化形態是創新型國際企業化的個體形態。創新型的、具有企業化的個體形態一定是它的主要形態,一個明智的協會和明智的市政府會明白文化是落實在個體之上的。我們對於個體文化、個體形態要強烈保護。因為一個個體的出現是極其困難的,培養的難度極高,上海人民對這一點要非常明確。台灣一流的文化精英是全民熟知和全民愛護的,街上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余光中、白先勇,大家都非常認真愛護他們,不可能在報紙或者雜誌上侮辱他們。我真的為那些留在上海的我的朋友們、藝術家們、作家和各種各樣的文化人才呼籲,希望他們有一個安全的環境。現在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上海文化的基本形態,它有國際化、有企業化、又有創新化等等各種各樣的形態,最終這一切都落實在個性心態,是非常安全和自由的個性心態,如果做到這一點的話,上海還會來很多藝術家。(此內容為作者今年8月18日在上海市文聯「海上文化論壇」第一期的演講,根據錄音整理,有刪節)
作者:余秋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