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婆媳關係看中國家庭道德底線(深度好文)

(圖)孔雀東南飛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每次讀《孔雀東南飛》,我就止不住想哭。

為劉蘭芝被休。

「進退無顏儀」,在男權社會的封建時代,女人被休是僅次於男人被宮刑了的奇恥大辱。不僅一生的幸福被毀,而且還抬不起頭來做人。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空篌,十六誦詩書」,劉蘭芝不僅多才多藝,而且還「精妙世無雙」,美麗而端莊。像這樣才貌雙全的女子,就是生在今天,那也是百里挑一。加上她還「晝夜勤作息」,又「奉事循公姥」,勤勞而賢惠,自然深得焦仲卿的憐愛。

但是卻不能得到同為女人的焦母的歡心。這個非常出色的女人到底因為什麼讓焦母抱有了敵意?焦母又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理要對兒子兒媳這樣一對恩愛鴛鴦無情棒殺?細讀    此詩,我覺得很可能存在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焦母有較深的戀子情結,她嫉恨蘭芝奪愛或分愛。俗話說,娶了媳婦忘了娘。原來只屬於自己的兒子,娶了媳婦之後就屬於了別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失落,其實是很多為娘者的正常的心理反應。自己傾注了全身心愛著的人,一下子就被另一個女人輕易奪走了,為母的當然不會怨兒子,而會遷怒於兒媳。焦母很早寡居,與一兒一女相依為命,愛子是母親的天性,她更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深情。男大當婚,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義不容辭。可也因此使得兒子的愛被瓜分。蘭芝越出色,兒子越依戀,她對蘭芝便越嫉妒。仲卿對於蘭芝的愛應是深摯到近乎迷戀的程度的,對母親的依賴與愛自然就大大減少。所以焦母才會有那樣的幽怨。這是做兒子與兒媳的他們難以體會得到的。

二是蘭芝與婆婆在思想性格上格格不入。焦劉新婚燕爾之後,濃情蜜意,琴瑟和諧,除了冷落了母親,也讓更注重仕途經濟的焦母看不順眼。幾乎所有的封建家長都是不管兒女有沒有愛情的,她在乎的是門當戶對,在乎的是作為晚輩的兒媳對自己的孝順。焦母是個強勢女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她的兒子對她的唯唯諾諾上就可以看出一斑。當焦仲卿知道母親要趕走妻子,去向她求情而急切中說了「今若譴此婦,終老不復取」這樣的重話後,母親的反應是激烈到槌床大怒,根本不給他一點商量的餘地。而劉蘭芝也是一個個性很強的人。有個性,幾乎是讀了一些書的人的通病,可在封建禮教浸淫下的人際關係中卻是大忌。我們看看蘭芝的埋怨,就知道她與婆婆心理上是有衝突的:「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不妥協、不服軟的性格躍然紙上。這種性格固然在與婆婆的相處中會有所克制,但還是會表現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在很多自己都不經意的生活細節上。得罪人自己都不知道,這就是差異性,而這恰恰是不通人情世故的蘭芝所懵懂的。所以她當然不清楚婆婆對她的看法在逐漸產生變化。看看蘭芝「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就可知她們關係的惡劣。這樣繁重的勞作,對於弱不禁風的蘭芝是不堪忍受的,而婆婆不僅一點也不心疼,還漠不關心、毫不問津。   

三是婆媳關係緊張以後,沒有調和的中間人。焦母對蘭芝的嫌棄與日俱增,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已經是刁難了,這自然會使得蘭芝對婆婆心有怨尤和不滿。而她們相互之間的糾葛卻因為缺乏一定的渠道溝通,沒有一定的緩衝地帶,而愈演愈烈。在他們家裡,焦仲卿只有一個妹妹,妹妹與嫂子關係很好,卻天真爛漫,在母親那裡沒有多大的分量,說不上話,而焦仲卿自己則忙於公事,經常不在家,所以婆媳二人的關係只能變得越來越水火不容。等到她們的矛盾變本加厲以致白熱化的時候,已經不可收拾:焦母已經給兒子另尋到「高明」,物色到一個像秦羅敷一樣美麗的東家賢女,毫不猶豫要取而代之。

(圖)劉蘭芝(東漢末年),廬江郡(今安徽省懷寧縣小市鎮)人,17歲時嫁給廬江郡的一個小官吏焦仲卿為妻。

有人肯定會說,焦母遣蘭芝最大的原因是蘭芝嫁過來三年了卻未能生育,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在詩中通篇沒有這方面的明言或暗示,未生育如果是被驅遣的原因,焦母就不可能不以此作為最重要的理由而大聲嚷嚷。

婆媳矛盾弄到不可開交,作為一個是自己親愛的母親、一個是自己心愛的妻子的當事人,焦仲卿的表現是差勁得要命的。母妻兩人久而久之累積起來的矛盾,焦仲卿不會察覺不到。即使忙到「守節情不移」,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的關係弄得越來越僵。他既不在她們關係緊張時弄清原委,對症下藥,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也不在矛盾尖銳後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如果他能及時進行化解,就一定不會弄到母親要休妻子這樣的地步。而且,既然鬧成這個樣子了,他當務之急急切要做的,是千方百計通過各種途徑去挽救自己的婚姻,而不是聽之任之,顯得一臉的無奈:「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這話既是軟弱的表現,也是在推卸責任,還是在婆媳關係上火上澆油,誰聽了都會覺得可氣。他也不是沒有辦法,他的權宜之計就是,你先回去,容我後面再來迎娶。又不是小孩子過家家,說復婚就復婚,連蘭芝都覺得很荒唐:「……仍更被驅譴,何言復來還?」而他還抱著那麼大的幻想。他的不通世故真是到了幾近愚蠢的地步。「好馬不吃回頭草」,潑出去的水還能收得回來嗎?就是收得回來,那已經廣而告之了的傷害,需要多少時間去修復啊!可以說,他的不作為,是最終導致二人悲劇的主要原因。

焦仲卿在對待妻子被譴一事上的懦弱與愚蠢,真是讓我恨聲連連。他完全可以在找到問題癥結所在的前提下,從這樣幾個方面去努力的:

一是要在關愛妻子的同時,也要時時顧及母親的感受,把較多的時間用來關心含辛茹苦養大自己的母親,不讓母親感到被自己疏遠。

二是要反覆向母親強烈表明自己除了蘭芝誰也不娶的心跡,而且態度堅決,沒有餘地。必要時,可以以辭去官差甚至以死相要挾。

三是請人去做母親的工作。比如叫小妹去母親跟前訴說嫂子的種種好處,妻子與妹妹的姑嫂關係非常好,「初七與下九,嬉戲莫相忘」,告別時的淚落連珠就說明了這一點;也可以求舅舅、外公、外婆等一些德高望重的尊長去勸說母親;還可以請自己的長官或同事做母親的工作,家醜「外揚」總比妻離家散要好吧!

四是讓妻子也進行一定的反思,「檢點」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在言語、神色等方面開罪了老人家?為了愛,要學會忍耐。要委屈求全,從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充分地尊重母親。蘭芝恰恰是知書達理的好媳婦,只要點撥一下,她是會注意的。

五是在仍然說不動的情況下,揚言要離開這個家,與蘭芝一起出走。前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後有紅拂女與李靖夜逃。

在捍衛自己的愛情與家庭這件事上做得激烈些是不過分的,不算違背孝道。再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何況「可憐天下父母心」,你真要這樣豁出去了,又能盡量做到有禮有理,有度有節,老太太也不是就一定要故意與兒子過不去。

還有,焦仲卿可以像觸龍說趙太后一樣,想點辦法迂迴地說動母親。只要在弄清老母休妻原因的基礎上,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很有可能改變母親的心意,讓她收回成命的。

(圖)電視劇《孔雀東南飛》劇照

我們再看看焦仲卿。老婆臨離別時說她的父兄性情暴躁,「恐不任我意」,要抓緊時間迎她回去,否則就會有變故,可是他仍然照常上班,不請一天假,直到聽說老婆又要嫁人了才急急忙忙跑去。跑去只知道劈頭蓋臉、夾槍帶棒地進行諷刺:「賀卿得高遷!……卿當日貴勝,吾獨向黃泉。」直接導致劉蘭芝的死亡。自己說死又拖拖拉拉,等婦人赴清池了以後,才徘徊著「自掛東南枝」。連死都死得不幹脆,我就不明白劉蘭芝怎麼就愛上了這麼一個人!

焦仲卿是奉母以孝的,他不明白如果挽救了自己的婚姻,讓婆媳重歸於好,是最好的孝,哪怕通過一些比較激烈的方法達到目的。這總比最後一死了之讓母親傷痛一輩子這樣的大不孝來得好吧?其實焦母也絕對不是鐵板一塊,當知道兒子以死明志之後,「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而且兩家求合葬。仲卿如果當初也這樣決絕的話,是完全可以讓母親回心轉意的。

焦仲卿是真心愛蘭芝的,蘭芝也一樣真心愛仲卿,這樣有愛情的婚姻在古時本就稀少罕見,可惜又被親母破壞了。可見,人生總是很難美滿的。

每每讀著蘭芝離別前的收拾行裝,精心打扮,細心交代,相別時的「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我的心就止不住地抽緊起來,喉頭也不由地哽咽起來。

一千年後,又有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悲劇重演。讀著陸放翁在沈園寫的詩,特別是這首催人淚下的《釵頭鳳》:「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除了哀其不幸,我更恨其不爭呀!

嗟夫!有情人終成眷屬以後,卻不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既有封建禮教「吃人」的因素,卻也有當事人自身在愛情婚姻方面任人擺布的愚蠢懦弱原因。

那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回了,那樣的悲劇也不會再有它上演的舞台了,但是爭取幸福權利的努力,任何時代都需要勇敢付出。

原標題:焦仲卿的愚懦

*作者:張獻黨,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推薦閱讀:

經典感悟:做人,不棄為人原則,固守尊嚴底線
底線:女人應該如何面對男人出軌後的回歸
「放養」vs「底線」,家長你真的搞清楚了嗎?
異性之間關係再好,也不能逾越的3個底線,慎重!
紐約時裝周內衣外穿挑戰底線(圖)

TAG:道德 | 中國 | 國家 | 家庭 | 古代 | 道德底線 | 婆媳 | 婆媳關係 | 關係 | 底線 | 中國家庭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