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語經典語錄

篇一:佛語50句經典語錄

佛語50句經典語錄

1、無色無相,無嗔無狂。

2、時間總會過去的。

3、算命不如認命。

4、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5、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6、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7、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8、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9、人生有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10、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1、一剎便是永恆。

12、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13、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14、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15、常常使別人過快樂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樂

16、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7、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在正是時候。

18、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19、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20、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21、言多必失,盡量少給自己這種機會。

22、讚歎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23、有智慧的人,從周圍取樂,沒有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予快樂。

24、貪心,你的嘴臉,就是貧窮相。

25、善惡一念之間。

26、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27、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28、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29、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30、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31、量大福大。

32、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33、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34、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35、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機會轉機。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餘地。

36、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37、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38、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39、知足常樂。

40、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41、眾生皆平等。

42、有其因,必有其果。

43、即種因,則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44、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45、今生的相識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的。

46、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47、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48、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49、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50、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我是韓菲詩護膚品官方認證經銷商,出售護膚品及招收全國1.2.3級等級代理,發送給授權書,官網認證,詳情可加QQ:444747459,微信:w324356

韓菲詩培訓團隊每星期2.4.6都有培訓課程,包括微商加人113種方法,如何在朋友圈營銷、如何將殭屍粉變為活粉、及護膚知識等等,韓菲詩護膚品全網控價第一,讓你不會因為價格而丟失客戶,我是阿狸的傷你不懂,我用事實說話,用行動證明,我是韓菲詩認證經銷商!

篇二:佛語經典語錄(大全)

1.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2.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4.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6. 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於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念念不停,使虛妄相於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8. 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無凈無無凈,即是畢竟凈。)

9. 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10. 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11. 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13. 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14. 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16. 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17. 臨終之際,若一毫凡聖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18. 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見生心,分別執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髮知見。

21. 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22. 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忘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燭,脫體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

24. 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25. 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

26.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

生。

28.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29. 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30.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31.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34. 自美三寸舌頭,一日改頭換面,輾轉吞食,那時痛苦恨悔,無人能釋。

35. 色慾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人無血,其過甚惡。

37. 爾勿崇飲,狂葯非佳味,能使謹厚性,化作凶頑童。

38. 怒為萬障之根,忍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難,非大智慧,斷然不能。

40. 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41. 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42. 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者,方謂真慧。

45. 真心應物,不生分別。

46. 一念才生,萬法齊現,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虛靈,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純善無惡。

48.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50. 佛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51. 本性體若太虛,無內無外,非來非去。

52. 三教聖賢,本乎一理,若離心性儘是魔說。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54. 樂天知命,無喜無憂,妙性朗然,其樂難述。

55. 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後安身立命之處。

56. 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凈,凈心念佛凈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凈定。

58.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59. 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60. 終日拈花擇火,不知身是道場。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現前,步步極樂家鄉,何必遠企十萬億土。

62. 坐石看雲閑意思,朝陽補衲靜工夫;有人問我西來意,盡把家私說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64.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65. 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66. 莫貪短利將心昧,輪迴之人皆因此;快刀斬斷迷魂夢,直取正心超俗塵。

67. 離俗家與出家相應,去業障與道人相應,去習氣與工夫相應,去煩惱與清凈相應,此數相應,雖然覺得,不如不相應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萬心盡在自心應從自心中頓見真如。

69. 若頓悟此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70. 源乎源乎,千山勢到(山獄,按:『山"在上,『獄"在下)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來面目,死了燒了什麼處相見。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是也。

73. 悟門了當,澈見聖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盤不二,有情無情不二。

篇三:佛語經典語錄

佛語經典語錄

經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

經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後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經典語錄 )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並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麼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年齡越長,對於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典十: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

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經典佛語400條

001 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

002 惟有能在生活中體會生命美好的特質,在愉快中慢慢體會出實質的美妙生命,這種頓悟覺知才能長久永存。

003 我們不能在痛苦中強說生命是美好的,惟有在愉快中才真能感受愉快??佛陀說:「愉快是覺悟的開始。」

004 人生大多數的苦,其形成的原因都來自我們自己。自己造的惡業只能自己來承受,沒有誰能代替得了我們。

005 修行之道就是尋求通往最終的道路,而悟出最終的真理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極大痛苦之中頓悟;另一種則是在愉快中體會出生命的意義。

006 如果是以痛苦而得到的頓悟,當痛苦消失之後,這個頓悟也會隨著痛苦的不存在而慢慢地消失。

007 當我們內心中再也沒有「自我」、「我所有」的想法,就不會再有因為「我」而生出的苦惱憂患,故能平靜安詳而生法喜充滿之樂。

篇四:佛語十大經典語錄

佛語十大經典語錄

經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

經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後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

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 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

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並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麼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年齡越長,對於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 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典十: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遶身

如需了解更多佛語,請關注新浪微博:佛說經典語錄 非常感謝!阿彌陀佛!

篇五:佛語經典語錄

佛語經典語錄

經典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典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

經典三: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典四: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後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經典語錄 )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並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麼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年齡越長,對於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典十: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

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推薦閱讀:

經典薩克斯演奏《親密愛人》 | 浪漫入心
佛教經典語錄大全6
【經典名言薈萃】183??路的盡頭,仍然是路,只要你願意走
奇門遁甲經典案例之[婦人問私]

TAG:經典 | 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