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講解十七(凈空法師主講)

《太上感應篇》講解十七(凈空法師主講)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管理員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應篇﹝第一二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2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五十二節:

【凌孤逼寡。】

五十三節:

【棄法受賂。】

世間最苦的人莫過於孤寡,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對於這些人要特別憐憫,特別的照顧。佛法裡面的福田,這些人是福田裡面的悲田。我們看到眾生在遭難的時候,必須要想到我在過去曾經遭過這個災難。我們在未來這樣災難困境,必定還是很多,只要不出六道輪迴,肯定是不能夠避免的。我們怎麼曉得?我們從因果上去看。《了凡四訓》諸位念得很熟,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我們自己造作業因註定的,所以這個非常公平。不是上帝定的,不是閻羅王定的,也不是佛菩薩定的,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我們要明了這個道理。遭遇這些苦難的人,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過去一定造作這些業因。造作業因的時候,無知!我們今天有幸遇到佛法,能夠受到一些聖賢人的教誨,我們明白了。明白了之後,對於這些苦難眾生,一定要幫助他,要救度他,要照顧他,怎麼可以欺負他?怎麼可以逼迫他?欺負逼迫這些人,那個罪孽比欺負普通人要加很多倍,果報不堪設想。

昨天我們去訪問基督教,參觀基督教所辦的這些社會慈善福利機構,我們看到他們的老人院,他們照顧一些樂齡老人,照顧孤兒,這個功德很大。在佛法裡面說,如果著相,這一些慈善事業是三界的福報;如果離相修善,他們所作所為就是無量功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別,一個是著相修,一個是離相修,差別在此地;事相上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在事上做的,他們經驗很豐富,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到人家去參訪一次,就是上一堂課。昨天,他們教會會督,這是教會地位最高的;會督下面他們有會長,有牧師,它的組織一級一級分得很清楚;跟李居士的一番談話,很重要!我昨天四面看,沒有人把它錄下來,這是我們訪問的中心,是我們學習的課程。我們可以反覆的看,反覆的聽,初學的同學可以放給他們看,非常好的教材。這就說明我們學佛的人,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到那裡去看看就算了,不知道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去參觀,都是去上課,都是去學習,取人之長,舍人之短,我們才有進步。

佛教給我們精進,精進從哪裡來的?精進從這些地方來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與善知識這一問一答,記錄下來都是經典。我們昨天去參訪,一問一答沒有人記下來。現在借重科技不需要記了,我們把它錄下來,音聲也錄下來,現相也錄下來,最好的教材了,我們不知道去採取。在這些地方,我們要吸取他幾十年的經驗,古人有所謂「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以這樣寶貴的資料,我們不知道搜集。我們還常常發心要普度眾生,拿什麼去度眾生?我們用古人的原理原則,用現行的方法手段,這樣結合就契機契理。古時候的那些方法現在不適用,那些原理原則必須要遵守,契理!現代人做事的方法、手段,我們學會了,契機!這是在此地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不僅是我們正式拜訪其它宗教,會學的人,像善財童子,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教材,都是菩薩學處。

他們這裡面,基督教不是像我們說同參、蓮友,他不是,他們是講兄弟姊妹,就跟我們講同參、同學一個意思,跟我也談了很多。我也很誠懇的告訴他們:你們對於老人的照顧已經盡心儘力了,我們看了很感動,很敬佩,但是宗教家所做的事業,不能僅僅限於物質精神生活的照顧,不夠!世間慈善事業做到這裡,可以的。我們要幫助他,幫助他真正升到天堂;他們基督教升天堂。你要不能幫助這些老人升天堂,你就失職了,對不起上帝。所以我提醒他,對於老人要特別留意機會教育。我們在人家那個地方,一定要順從他們,我們不能教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不可以的,這破壞人家的道場。道不謗道,行家讚歎!決定沒有毀謗。你們要求升天堂,要幫助那些人個個都要升天堂,一定要對老人做機會教育,勸導他們,引導他們生起信心,增長信心。

為老人開示時間要短,一句廢話都沒有。他問我,我告訴他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十分鐘,一天當中至少做三次到五次的開示,一次不要超過十分鐘,他聽了很歡喜。講長了,他嫌你啰嗦,他的精神也不夠用,五分鐘到十分鐘最理想。幫助老人運動,我們昨天看到了。讓老人看看他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們要替他選,這他們都沒有注意到。像上一次我們去訪問天主教的老人院,他們的院長非常謙虛,來問我,我就跟他說了,我說你們物質生活照顧非常周到,天主教的確不錯,有愛心,精神生活缺乏。他說我們也有,常常找一些年輕的學生、年輕人在這裡唱唱歌,帶領他們,他說他們不喜歡聽。我說我也不喜歡聽。現在年輕人唱的跳的,是噪音!我說你一定要懂得這個老年人是什麼年代的人,你要拿半個世紀以前那些老歌來唱,他們就歡喜了,他們會懷念。不能用新的東西,新的東西老年人決定不能接受。

所以一定要想到他是什麼時代的人,我們要給他什麼樣的娛樂。我們自己不懂,問問他,請教請教他,「你們喜歡聽什麼?喜歡看什麼?」他會告訴你。你依照他們喜歡的去搜集這些資料,來幫助他們,他就歡喜了。你不了解老人的心情,所以你做的不但不能幫助他,反而使他聽到見到,痛苦!他們這時明白了。我說你找,找那些古老的潮州大戲,他們這裡潮州人很多,這個他喜歡看。所以決定不能搞現代西洋的這些東西,這對老人格格不入。所以我昨天到那裡的時候,我說我們的「濟公傳」忘了帶去,它會很受歡迎的,我們這裡現在有很多。所以處處看,細心去觀察,去學習。

昨天,李居士也透露了一個消息,我們要搞「多元文化村」。昨天人家問我們,各個宗教這些慈善福利,照顧老人,照顧病苦,照顧孤兒,很多!他問,你們佛教有沒有做?要問你們,你們怎麼答覆?李居士說得好,事實!我們佛教每一個寺院都是養老院,每一個寺院都是社會慈善福利機構,比你們做的還要殊勝。我們這個老人在寺院是自由的,到居士林去看,確實如此。每天那麼多老人到那邊,他們聊天,他們在那裡作義工,在那裡洗菜,生活得非常快樂,供給那麼多人吃飯,修福!廚房裡作義工,修福!祖師也不例外,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在黃梅八個月,在碓房舂米破柴,也是干這個粗活,祖師!你們看到傳記裡面記載的,天台山國清寺寒山、拾得,廚房裡打雜;豐乾和尚乾的活,跟六祖惠能大師一樣,舂米、推磨。到以後人家才曉得,豐干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佛菩薩在廚房裡修福供給大眾。我們看到這些事情不願意做,佛菩薩做。所以我們照顧老人,跟他們照顧老人方法不一樣,一面揀菜,一面念阿彌陀佛。這樣念阿彌陀佛不要去撥念珠,摘一片菜,阿彌陀佛!洗一個菜,阿彌陀佛!你看看,是不一樣。

我昨天晚上去看,我們居士林一樓也裝上電視了,那電視里有講經,聽經、念佛、工作都在一起,還有這些老同參們,天天在一塊聊天,比起他們辦的老人福利事業,我們的確有我們的特色,我們也歡迎他們來訪問,來看看我們這些老人生活。所以昨天我就想到,我跟會長講,我要把我們這一邊老人生活狀況,小朋友生活的狀況,「耕心園」小朋友生活狀況,都要特別做一個光碟,送給其它各個宗教去看。他們平常跟我們不接觸,不來往,不知道我們幹些什麼,只是在憑空想像,大概都是燒香拜拜,沒有看到我們的內容。我們去訪問他,我們看到他們的,他們沒有看到我們的,互相的交流,互相的觀摩。

對於鰥寡孤獨,要特別的憐憫,特別的照顧;不但要照顧他,還要教導他。儒跟佛教導我們,儒家是說出來了,「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明顯的教出來了。佛教了沒有?佛教我們也是如此,散在許許多多經論之中。佛家最殊勝、最偉大的理念,是一切眾生同一體,這個理念偉大!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心,一個自性,一個法身。如果我們不能從這個地方認知,就不是真正學佛。真正學佛,《華嚴經》上有條件的,甚至於你還有一個妄想,「這個佛殊勝,那個佛差一點;這個佛大,那個佛小」,你是凡夫,你永遠不會覺悟,你的悟門堵塞了,這個我們要懂得。佛法是平等法,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要曉得是方便說,諸佛如來平等的。為什麼說這個話?鼓勵我們依靠阿彌陀佛,帶業往生,這一生才能得度。如果不親近阿彌陀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煩惱,斷惑證真,這個事情難了,恐怕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能做到。這是諸佛如來不得已的苦心苦語,大慈大悲,我們要懂得。所以往生是不難,提高品位可不容易。你有正確的認知,知道佛法是平等法,對於提高品位就容易了。還有差別,還有等級,品位沒有辦法向上提升。

這是一封信,是吧?是他一封信,他寄來的是吧?帶來的。你跟他講都好,他平常習慣要是念阿彌陀佛,就一直念下去,不要換。平常念觀音菩薩,就一直念觀音菩薩,也不要換。隨順自己平常的習慣,這個功德利益最殊勝,諸佛菩薩名號對於任何人,男女老少,都有不可思議殊勝的利益。不能念太多太雜了,雜了效果就差。所以專一,專念觀世音菩薩,行!專念地藏王菩薩,也行!念阿彌陀佛,一樣行!要專。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二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2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五十三節,這一節也只有一句:

【棄法受賂。】

批註里跟我們講,從這一句開始到「見殺加怒」,都是刑事上講的,法官判案,從刑法上說。可是不守法,接受賄賂,現在已經不只是這些辦案的法官了。他也說得很好,「凡衙役書吏,亦在其中」,而不是專指刑官。現在在社會上,可以說是許許多多國家地區,舞弊賄賂的事情,已經是很平常了。甚至於社會大眾也以為這是正常的,不足以為奇了,所謂是有權、有勢、有錢,什麼事情都好辦。事雖然如此,所謂聰明人會專法律的漏洞,所以我們也曾經聽到人說,法律是為什麼人制的?為好人、為守法的人制的,甚至於有人說是為愚人、笨人制的。殊不知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凡是故意犯法的人,明知故犯的人,擾亂社會,使人民無所依歸,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辦好,在因果裡面說,這種心態、行為,天怒人怨。眼前雖然得一點小利,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

可是今天有幾個人相信因果報應?有幾個人相信有來世?雖然這些事情在科學裡面,也有許許多多的證明,連西方外國人都用先進的科技,來探測所謂靈界的狀況。最近這半個世紀來,成果也相當卓著,多少人看了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信。雖然如是,一些作姦犯科之徒,還是不知道省悟,不知道回頭,依舊是把眼前的利益看重,沒有想到來日的果報,這是一個所謂麻木不仁。我們要覺悟,我們要明了。

世尊說法,所謂「三轉法輪」,也就是說用三種不同方式來教誡眾生。第一個叫「示轉」,指示你、提示你。上根利智之人,佛一提示他就明白,就通達,就覺悟了。根性次一等的人,還不能覺悟,佛用明顯勸導的方法,像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世尊叫著當機者的名字;叫著名字給你講,這是「勸轉」。聰明人不必,不必叫名字,佛說話,或者是有一個動作、一個舉止,他就明白了。這一次我們在吉隆坡做了兩場講經,頭一天我去看現場,我在那個台上一坐,燈光照射那個燈太熱了,兩小時照下來非常辛苦。我在那裡還叫著悟泓師,我說「你看燈光怎麼樣」?提示他。「很好,很好」!我為什麼不提別的?實在受不了才問你怎麼樣,你上台在那裡坐一下,你就曉得,你就感受,太熱了!這是一提示,立刻就要知道,就要曉得。人家好不容易那麼高的地方,裝這個燈很辛苦,所以一暗示就應該懂得。

第三種教學方法就是「作證」。怎麼作證?像那個光線講兩個小時,人昏倒下去了,大家才曉得這個燈太熱了,第二天就不能講了,這作證,給你做證明。現在這個世間,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作證轉的事迹,我們看到種種感應,那是作證轉。這一次弘法時間雖然短,只有兩天,也有許許多多的瑞相,很多人看見,都來告訴我。放生,看到阿彌陀佛;請法,見到佛光,許許多多瑞相,這都是給我們做證明的。尤其最殊勝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念佛同修往生的瑞相。如果大家再冷靜仔細觀察,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現在報得很快,這都是給我們做證明。我們聽到了、見到了,要回頭,回頭是岸,人生很短。

昨天南京那邊給我打個電話,南京一中有兩位校長要到我們這兒來訪問,星期六到達。其中有一位關校長跟我同班同學,我們在學校里不但同班,我們兩個人同坐一個桌子,一張桌子兩個學生坐。那個時候十幾歲,現在都七十多歲了,想到當年就像在昨天一樣,你說人生有什麼意思?人生苦短。所以他來正好三十一號晚上到,恐怕他也不能聽我講經,第二天星期天我招待他一天,星期一我就要到香港去了。很好,叫他到念佛堂去念佛,他哪有這種機會?到我們這個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到那裡去念佛去,種一點善根,這個新加坡沒有白來了。

種善因得善果,造作惡業必定有惡報,果報太快了,太明顯了。所以我常常勸勉我們同學,做好事也要守法,不能說做好事我就可以違法了。違法是一種非常不得已,而且那是高度智慧,我們要沒有智慧,也學菩薩權巧方便,往往後面惹了大禍,所謂「欲速則不達」。真正有高度智慧,通權達變,他知道會遇到什麼問題,問題如何能夠化解,他都很清楚,很明白。你問題來了之後,手忙腳亂,沒有能力化解,這是決定錯誤。

一般同學們,聽說這個事情功德大了,趕快去做,急功好利,心不清凈。這種好事,說老實話,不如無事。為什麼?這種的好事修福,果報是人天有漏福報,你一定會得這個福報的。得福報之後,你想想看你能不造業嗎?我們看眼前這個社會,作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福,今生他們有地位、有權勢、有財富,他造的是什麼業?希特勒前生大善,所以才能作國王,才能殺幾千萬人不要償命。凡夫殺一個人,就要償命,他殺幾千萬人不要償命,你說多大的福報?富貴人家,天天吃眾生肉,吃了將來要還債的,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吃它半斤,來生要還它八兩,你說怎麼得了!所以還不如貧窮人家粗茶淡飯,少造業。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透徹。所以佛教我們修善,上面有一句話你漏掉了,上面是一句什麼話?「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就對了,這是菩薩行,菩薩的事業,離相修善。

唐朝時候,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他那個就是教誡世間急功好利這一類的人。他為什麼去做好事?希求果報,為求得好果報去多行善事,斷惡修善。佛用這個方法來勸大家,是勸世俗人還沒有念頭脫離輪迴的,所謂是下下根人,眼光短淺,沒有想到脫離輪迴,佛教給你這個方法。中上根性,佛一定勸導他,應當覺悟,應當要超越六道,永脫輪迴,這是佛的真實慈悲。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的什麼?「好事不如無事」。他家裡頭也相當富有,他學佛開悟了,真正明白了,把家裡面的金銀財寶,裝在一條大船上,船划到長江中心,把船砸沉,全部沉到江底,他什麼也沒有了。別人看到了問他,他說:「龐居士,你這些家產都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救濟別人?」他就留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真正的好事。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李炳南老居士說得好,社會上好人太多了。我們聽了不懂,好人多不是好事,那太好了!他後頭加了一句話,黑板上寫了四個字「好人好事」,然後把那個「好事」畫一個圈,畫個圈是什麼?多音字,好人是什麼?好(音耗)事。每個人都好(音耗)事,都搶著做好事,麻煩大了!

真正的好事,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永遠保持心地清凈平等。清凈、平等、慈悲心,你做的事樣樣都是好事,真正的好事。如果心不清凈、不平等、不慈悲,這個不慈悲怎麼說?喜歡你的人就慈悲,不喜歡的人就對他一點慈悲都沒有,這個慈悲不是真的,這個慈悲不平等、不清凈,佛家講這是「愛緣慈悲」,這樣做的好事,不是真正的好事。我們要懂得佛的真實義,開經偈上天天念「願解如來真實義」,懂得真實義,我們才是佛的好學生,才能夠真正依教奉行。

佛的教誨,諸位同學一定要記住,不是出於佛的意思。如果是出於他的意思,我們跟著他走,被他牽著鼻子走,這個不算好漢,那佛也欺負人。佛所有的教誨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沒有自己的意思。真心,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諸位要知道真心都是相同的,妄心就不相同了。本性是一樣的,習性就不一樣。所以佛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教誨,我們順從佛的教誨,就是順從自己的真心本性。因此,我們對於佛法才心服口服,原來世尊叫一切眾生個個頂天立地。

所以經論當中也常常讚歎,佛菩薩叫「無依道人」,依是依靠。真性沒有依靠,妄心妄識有依靠,它要依靠真心,依靠真性,離開了真心真性,決定不可能有妄心妄識。所以一個是有依靠的,一個是沒有依靠,沒有依靠的是真正自己,有依靠的錯了。我們在大乘法裡面看到,一真法界沒有依靠,十法界有依靠,六道有依靠。這些地方我們要多想一想,然後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斷惡修善,怎樣破迷開悟,多少自己會有一個概念。常常讀經,常常看古大德的註疏、批註,知道自己怎樣去做,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能夠與經中教誨相應,就是與真心自性相應,這才是真實功德,不至於誤會,不至於做錯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這一段。

太上感應篇﹝第一三0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3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五十四段,這一段只有兩句:

【以直為曲。以曲為直。】

批註裡面第一節我念一遍,「兩訟在官,曲直未定,生死與奪,在吾一言,豈可輕忽。今乃曲直顛倒,非因受賂,即是徇情,否則率意魯莽,有一於此,豈宜居官為民上乎」,這是舉為官斷案做一個例子,而其實這些事情,在現代社會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犯這種過失。『曲』、『直』,也就是是非,如果沒有真實智慧,很難斷定。尤其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如果是沒有智慧,沒有學問,就很不容易判斷;往往判斷錯誤,就造很重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

同學們念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對這些事情,說得很詳細,說得很廣泛,也說得非常深入。它的原則我們要學習,要能掌握到,那就是「是非」、「曲直」不僅僅是現前,要論它的影響深廣。有一些事情眼前似乎是不利,但是將來的利益很大;在此時此處不利,其它的地方利益很大。我們有沒有思考到這個問題?佛說一切法,從空間上來講,橫遍十方,他要利益十方一切眾生;從時間上來講,豎窮三際,這個才是真實利益,永恆的利益。凡夫思考沒有想到這麼多,只想到眼前此時此地。此地,這個地區還很小,甚至於只想到自己一生,於我現前有沒有利益?我往後的利益都沒想到,這個眼光可以說是短淺到了極處。古大德教導學佛的同學要有「前後眼」,佛在經教裡面更是教導我們「五眼圓明」,我們對事情才能看得清楚。

佛法,我們常常講,常常提示。什麼是佛法?真實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叫做佛法。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你能夠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一個人不認識自己,不明了自己生活環境,這個人叫凡夫。這一樁事情幾個人認真思考過?認真去思量過?「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只有真正學佛的人,才會想這樁事情。這個身是不是我?身不是我,六道凡夫都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錯了。因為這一執著,《金剛經》上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起來了。四相的根本,就是個我相;我相的根本,就是個執著。相宗講得很好,末那是執著,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是什麼?我愛、我見、我痴、我慢,「愛、見、痴、慢」這是我。

佛要不給我們說清楚,我們怎麼會知道?成天就是生活在愛見痴慢裡面。「愛見痴慢」,說實在話,就是平常講的貪瞋痴慢,原來這個東西是我。人人都希求滿足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果然滿足了,阿鼻地獄去了,六道裡頭最下面一層。換句話說,貪瞋痴慢愈輕,就往上升;貪瞋痴慢愈重,就往下墜,六道就是這麼一個現象。天道,貪瞋痴慢最輕的,無色界天最輕。色界天比無色界天重一點,欲界天又更重一點,修羅跟人道比欲界天又要重,愈重愈往下墮落;最重的,地獄道去了,阿鼻地獄。所以還要去搞貪瞋痴慢嗎?

佛教人修行,修什麼?修正你錯誤的見解。我見,就是見解,見解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愛見痴慢,這個人叫我執,執著愛見痴慢,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過這個日子,太辛苦、太可憐了。佛叫我們覺悟,叫我們回頭;覺悟就是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回頭是再也不幹了,把這個捨得乾乾淨淨。學佛的同修都希望放下,都希望把它舍掉,可是偏偏舍不掉。你舍掉,你就成佛了。佛跟眾生就這一念之差,轉過來,就轉凡成聖,轉迷成悟。為什麼你轉不過來?為什麼你不覺悟?你的執著太重了,念念希求自己的利益。這個自己是私心、我愛、我痴、我見,念念為這個造業。大乘佛法,世尊教誨高明到了極處,迷惑到極深極重的人,如果能夠相信佛陀的教誨,都能轉得過來。你不相信,不肯學,那就沒法子。只要你肯相信,肯依教奉行,凡夫一生成佛,不但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事實上也決定可以辦得到。

佛怎麼教給我們的?《金剛經》上教的就是極高明的方法。《金剛經》念的人多,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修學哪一個法們,幾乎沒有不讀《金剛經》。《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佛說了,發心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個心一發,念頭就轉過來了。凡夫念念都是為自己,現在把自己放下了,度無量無邊眾生是為一切眾生,不再為自己了。肯為一切眾生的人,把自己舍掉了,絕對沒有一念為自己,這個人就轉識成智,轉迷為悟。要知道迷悟,為自己就是迷,為眾生就是覺悟;為將來是迷,為現在是覺悟。這個話同學們能聽懂嗎?為什麼說為將來就是迷?將來是「壽者相」,你四相沒破。為現前,沒有將來,「壽者相」就沒有了,時空就突破了。

《華嚴》裡面講的「三際不離一念」,這話怎麼說?悟了一念,三際就沒有了;迷了一念,就變成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迷了才有。迷了一念,產生三際的妄念;覺了的時候,只有一念,決定沒有三際。換句話說,覺悟的人沒有十方,迷的人才有十方;十方三際都是在一念。一念能現,一真,一真法界,一真是境界,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你真覺悟了。所以迷的人,迷了能現所現,迷了能所是一,在這裡頭才產生十方三際這個錯誤的認知。《般若經》上講得詳細,講得明白,這是是非曲直的根源。入這個境界,《華嚴經》裡面講入法界,哪裡還有是非?還有曲直?沒有了。是非曲直對凡夫說的,什麼是「是」?什麼是「直」?與性德相應的是「是」、是「直」,與性德相違背的是「非」、是「曲」,凡夫哪裡曉得?不明了事實真相,哪有不造業的道理!

可是你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也是屬於萬法之一,萬法皆空,因果哪有不空的道理!為什麼說因果不空?是說因果的相續不空,因果的轉變不空,因果的現相還是空的,還是不可得。為什麼?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但是因果相續的現相永遠不中斷,因果轉變也是永遠不中斷。所以說因果不空,不是說因相果相,不是的,是講它轉變、相續。善因決定感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

佛菩薩心地清凈,觀照微密;眾生起心動念造業之時,即是受報之時,這我們凡夫見不到。佛法裡面給我們講現報、後報、生報,這一世的報應,來世的報應,後世的報應,這是講的粗相。極其明顯果報的現相,極為細密果報的現相,佛菩薩知道,跟凡夫講他也不知道,他體察不到。實在講,起心動念就是受報之時。佛家講到極真實之處,跟人講因果同時。所以佛家表法用花,用蓮花,為什麼不用別的花?蓮花比較明顯,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因跟果你都看到了。幾個人一下省悟過來?蓮花因果同時,哪一法不是因果同時?法法皆是,只是蓮花的因果同時明顯,一切諸法因果同時不明顯,其實沒有兩樣。我們怎樣能夠把是非曲直搞清楚、搞明白,至少你不造惡業了,你不會受苦報。

這一段解釋講得好,他說「曲直顛倒」原因大概不外乎三段。一個是什麼?受了賄賂,昧著良心說話,你得到他的好處;第二個是人情,徇情,也昧著良心以曲為直;第三種原因是太草率、太魯莽,沒有認真去觀察,太大意,把是非顛倒了,都是過失。看情節輕重,造作這個過失有大小不一樣,看到這樁事情影響有多廣,有多深遠,結罪不相同,果報不一樣。如果它的影響面愈廣,時間愈長,你造的罪就重;如果影響是一個人,是一時,這個罪就輕,我們都要明了。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特別是謠言,我們佛經上講的無根的謠言,無根是什麼?造謠生事,沒有這個事實。謠言很可怕,古德常講「謠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相信,不聽信謠言。一個人來給你造謠生事,說一遍,沒這個事情;第二個又來說一遍,也沒這個事情;第三個人再跟你說,你就不敢說沒有這個事情了;十個、八個人都來跟你說,你就懷疑了,是不是真有這個事情?所以大智慧的人,才能夠面對著造謠生事不為所動。什麼是大智慧的人?沒有自己的人,沒有私心的人,就不會為外面境界動搖了。諸佛菩薩不為所動,為什麼?諸佛菩薩沒有身,不但沒有身,連命都沒有,他的身、他的命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決定沒有自己,所以才如如不動。只要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可能不為外境所動搖。

我們學佛的同修,要往這些道理深處、精微處去想,去觀察,向佛菩薩學習,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轉自私自利為一切眾生,念念行行都與性德相應。為廣大眾生是性德,為自私自利是迷惑,這一點總得要辨別清楚。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三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31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五十五節:

【入輕為重。】

第五十六:

【見殺加怒。】

到這個地方,前面總有十二句。這十二句雖然說的是「仕宦之惡」,實在講在現前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常常犯,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我們知道這本書的完成,年代相當久遠了,那個時候的社會跟現代完全不相同。古時候,教育雖然沒有現代這樣普及,而實際上教學的效果,近代遠不如古時候。古時候家庭有教育,父母、長輩普遍都有一個概念,給子弟、給年輕人做一個好榜樣,都有這個概念。而機會教育尤其為國家各個階層領導人所尊重的,極力提倡的,表現在戲劇、歌舞、音樂、美術,各個方面都含著有很深刻的教育,「寓教於樂」,不是以娛樂為目的,娛樂當中要達到教學的目的。

現代的社會不一樣了,提倡的是民主、自由、科學、技術,古聖先賢的教育完全放棄了,這才造成現代社會的危機。我們都曉得,東方教育跟西方教育根本差別的地方,東方著重於道義,西方著重在功利。我們現在捨棄了道義,模仿西方人的,人人都變成急功好利。社會,在現在已經是人人都具有這麼一個觀念│競爭,不競爭就沒有辦法生存。競爭到最後是什麼結果?整個世界同歸於盡。爭到最後就打,核子大戰怎麼發生的?競爭最後的結果。跟東方道義的思想不一樣,道義思想是彼此禮讓,哪有競爭的!中國幾千年古聖先賢教人,都是忍讓、禮讓,從來沒有聽說過「爭」這個字,這一爭還得了?這是東西方在教學基本上差別的地方,我們要認識清楚。仁義道德可以能夠維繫社會長治久安,急功好利那是曇花一現,後面就沒有了,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此地這十二句所講的種種惡行,在今天社會上一般人普遍都犯了。

『入輕為重』是什麼意思?批註裡頭講得好,「書曰」,書經上講的,「罪疑惟輕」,一個人有過失,犯罪了,我們應該怎麼想法?不要去想「他犯的這個罪太重了,大惡不赦」,這個人心一點慈悲都沒有,我們常講「心狠手辣」,不是個仁慈的人。仁慈的人,看到犯極重的過,也要想這個過失不是很嚴重,處處往輕的地方去想。一個仁慈的法官來斷這個案子,處處總希望把他那個罪洗刷乾淨,而不是看到犯罪的人,小罪給他罪加重。但是現在我們一般人對人,對自己重犯過失,自己可以原諒自己,別人小小的過失,就要把他那個罪過要加重多少倍。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個根源,實在說捨棄了自己傳統的文化教育,受到外國人的影響。

外國人,我早年初到美國,那一邊的同修告訴我,美國的政府,美國的海關,對於任何一個人他都懷疑,你是個犯罪的人,你是個行為不端的人,你要用種種方法證明你沒有犯過罪,證明你自己是好人。因為他的觀念就是你不是個好人,所以你要拿出種種證據,證明你是個好人,證明你沒有犯過過失。這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我們中國看任何人都是好人,他看任何人都是壞人。所以人生在這個世間,生在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意思?

所以我們想到這些地方,看到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尊敬佛菩薩,佛菩薩在這個社會裡面還一樣信任,還一樣慈悲救護。諸佛菩薩純善無惡,幫助大家,大家對佛菩薩還是惡意相向,毀謗、陷害、擾亂,層出不窮。佛菩薩要像我們這個態度,「算了,走吧!何必在這兒多住?」可是佛菩薩不如是,怎麼樣的侮辱他,他承受,善心、善意、善行教化一切眾生,還要受眾生的侮辱,我們對佛菩薩不能不尊敬,不能不稱讚。真的像佛經上講的,他不是凡人,不與凡人一般知見,這是我們要學習,我們要效法的。

《無量壽經》上講得好,佛說這一些眾生「先人無知」,「先人」是他的上一代,他的父母,他的祖父母,他的長輩,他的老師,「不識道德」;都被西方文明迷了,被功利主義迷了,被功利的意識形態迷了心竅,起心動念,自私自利。中國自古以來,諸位翻翻中國的典籍,沒有「隱私權」這三個字。司馬光告訴人,他一生「事無不可告人言」,坦白的,公開的,沒有一樁事情不能告訴別人,正大光明。外國法律上有「隱私權」,這是文化不同的地方,差異的地方。一個人一生當中,事事都要瞞著別人,都不能讓別人知道,你說這種心情多苦悶!活得多可憐!不敢告訴別人,不能告訴別人的,當然不是好事;好事,哪有不能讓人知道的!總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細細觀察,要好好的學佛。

昨天晚上念佛堂的法師、護法們,一定要請我吃晚飯,我跟他們聚會比較少,我同意跟他們做個聚會,也順便跟他們談談怎樣去念佛?念佛也不能為自己,我們念佛堂的設施,領導大眾在那邊熏修,為一切苦難眾生。念佛要有感應,感應是從真誠心來的,有口無心,哪來的感應?口念佛號,心裡頭要想佛。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裡頭想著,心裡頭常常有佛,念佛的功夫才得力。所以念佛不能不聽經,不能不明白道理,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捨棄,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

昨天晚上我去看李會長,他告訴我上個月底他帶了個團到中國大陸去朝山、參訪,這個團一百多人,都是念佛人,都是念佛念得不錯的。結果在朝山旅途當中,看到同修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他說吃飯,圓桌有人就選座位。會長說:「你為什麼要坐那個位子?」「這個位子安全。」「什麼安全?」「那邊有人上菜、端菜、上湯,不小心會把衣服染著搞髒了,這邊不會。會長,你要坐這邊來。」會長說:「你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從這些地方看自私自利。菩薩要把好地方讓給別人,苦難自己來承當,這種人決定能往生。處處要佔小便宜,這種人佛念得再多,李會長講:「肯定你不會往生。」我們常講起心動念為自己的人是凡夫,起心動念為別人的人,這個人是菩薩,迷悟就從這裡看。上巴士,頭一個上先去佔好位子,所以從這些地方看,都不知道照顧年歲大的人。

你看李居士,他樣樣走在人後面,他不在人前面,他所贏得的是廣大群眾對他的尊敬,處處為別人。處處想到自己,佔到有利的地位,把別人擠下去。不錯,你是可以能夠得利於一時,你輪迴的日子有得過,三途的日子有得過。能在這一生當中,處處讓別人,處處走在別人後面,眼前看到好象是吃虧了,將來決定得生佛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事實,要能夠原諒一切人的過失,不要去責備別人。說個實在話,我們沒有資格責備別人,為什麼?我們自己本身有過失,本身沒有過失才可以責備別人。誰沒有過失?佛沒有過失。所以菩薩見人都謙虛,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有慚愧心。如來果地才沒有過失,可是諸佛如來責備人都非常慈悲,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去學習。

末後一句『見殺加怒』。這是講犯罪了,判了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沒有憐憫之心,反而是瞋恨之心,這個心不好。古時候,執法的人員在執行處決死囚,都流眼淚,雖然他是罪有應得,但是總是不能忍心看到人家死。尤其是無辜的、冤枉的,更是令人痛心,千方百計去救護他,怎麼可以還「加怒」?還動瞋恨心?這種心非常殘酷,果報我們可想而知。所以對於遇難的人,應當要有憐憫心,應當要有同情心,要生救護心,這是仁心。貪瞋痴的心,是三途惡道之心。菩薩的心仁慈到極處,佛心是真誠平等,我們要認識清楚,要知道如何去學習。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一段這是講一般平民所造的惡。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三二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3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五十七段: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

這是惡報裡面的第三段。這一段裡面,文字一共到第六十句,五十七到第六十,到「侵凌道德」這一句。我讀這一段經文,感慨非常之深;讀了之後,仔細想想,經都不能講了。聖賢的功夫,沒有別的,就是在改過。批註裡頭說得好,一開端「文殊菩薩白佛言:少年造孽,到老修行,得成佛否?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頭就是改過。圓悟禪師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唯君子能改過遷善,則其德日新。」什麼是君子?在佛法裡面,真正發心修行的人,這個人就是君子。佛法修學有三個階段,天台家講六即佛,「名字位」那是不能改過的,有名無實,決定不肯改過遷善,這種人是假的學佛,不是真學佛。「觀行位」是真學佛了,觀行位是落實,把佛陀的教誨去做到,依教奉行,這是觀行位。我們念佛求往生,要做到觀行位往生才有把握,生凡聖同居土。要是「相似位」,那你就生方便有餘土;「分證位」則生實報莊嚴土。所以要改,知過就是覺悟,這個人覺悟了;改過就是用功,功夫落實了。

我讀了很難過,我剛才講我不敢講經了,我只有回去住小茅篷,閉關靜修。為什麼?跟我學的人不知道改過,不知道自新,我講經說法全盤失敗。我清楚,我明白,為什麼還厚著臉皮在這裡講?沒有機緣接近我的人,有不少人想學,我們利用網路、利用錄像帶傳播,送給真正有心想學的人,為他們,所以厚著臉皮在這裡干,不怕人恥笑。自古以來,唯有好學才對得起老師,而一個老師一生當中能收幾個學生,太難了!現在人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也就能原諒我,不再羞辱我了。

過去我在全世界許多地方,說得好聽一點,弘法利生的事業,自己總感覺得非常孤單,非常辛苦,沒有志同道合的。所以每一次回到台灣,我一定去看老師,我總是勸老師,希望老師能多栽培幾個學生,我們在海外能有點助手。老師也很感嘆,是啊!許多年當中,每一次見面我都會提這個問題,大概總提了七、八次。最後老師跟我說:「我不是不栽培學生,你替我找學生。」從此之後,我不敢再說話了,為什麼?我找不到學生。我才明白他,他不是不教,沒有人學。學要真聽話,真依教奉行。陽奉陰違,我們還干欺騙老師的事情,老師曉不曉得?曉得、明了。聽李老師講經的人,在台灣超過五十萬人,常常跟他身邊常隨眾二十多個人,一天到晚不離開老師的。這二十幾個人,哪個真學,哪個假學,他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我也知道。李炳老在台中,後半生全部貢獻在那邊,真正跟他學的人,幾個人?三個人而已,他已經就相當安慰了。

以後我到北京訪問黃念老,黃念老是我在美國跟他聯繫到的,那個時候我是「美國佛教會」的會長,掛名的會長。那邊同修對我很尊重,說他們要請一個密宗上師到那個地方來傳法,跟我商量。我不同意,我說我們祖祖相傳,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要再搞其它的。然後我就問他,這個上師從哪裡來的?他說從北京。我就問他這大名。他說:「黃念祖。」我一聽說黃念祖,這個人的名字我印象很深,從前李老師曾經跟我們提過。我就問了一聲,我說:「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他說:「是的。」我說那請他來。梅光羲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師,這是我們同門的,同門不管講哪一個法門,路不會走錯,不會指錯。我們並不是排斥哪一個法師,我們怕把自己所修學的法門搞亂了,這是我們一個師承,他是夏蓮居的傳人,梅大師的外甥。我說這個人雖然沒見面,知見一定不會錯誤,歡迎他來。

來了之後,他帶了一部《無量壽經》的批註,油印的本子,鋼版刻字油印的本子。我們曉得,那種印刷不會超過一百五十部,一百五十部以後就模糊不會清楚,所以數量很少,只帶了一部。他把這本送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我弘揚這部經,他也弘揚這部經,當時在全世界弘揚這部經的就這麼兩個人,所以看了非常歡喜。在美國沒有機會見面,他在美國住一個月就回北京去了,所以我一定要到北京去看他。我們一見如故,同一個師承,他很感慨說:「李炳老有你這一個學生就夠了。」我們跟一個老師,要知道老師的恩德,要報恩。用什麼方法報恩?依教奉行。佛教我們「息滅貪瞋痴」,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我們貪瞋痴還天天增長,戒定慧忘得乾乾淨淨,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歷代傳法的祖師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學三十八年,能夠遇到這三個學生真正肯干。怎麼干法?就是這兩句,「知過能改,知善肯為」,沒有別的。不能改過,不肯為善,這是自暴自棄,怎麼能有成就?

我這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承蒙老師的教誨,我明白了,知道自己怎樣修學。得韓館長三十年的照顧,我們辛苦經營一個圖書館。韓館長往生了,當時圖書館註冊產權是用館長的名字,走了之後,走得也很突然,就沒能移交清楚,那麼是她自己私人名字,當然繼承是她的兒子。她兒子繼承了這個產權,他不希望我們在那邊繼續再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們全部退出。我沒有一句怨言,你們大家看到的,我對他歡喜讚歎,你們能學得到嗎?你們能做到嗎?我覺得高貴民的所作所為是菩薩示現,看看我們自己學佛功夫到什麼程度,是不是真放下了。所以我歡喜,我合掌讚歎,我心很平靜,我歡喜讓給他,不但沒有怨言,一絲毫怨的念頭都沒有,這一關我很平穩順利通過;通過這一關,樣樣放得下,分別執著斷掉了。

你們同學聽我講經,也有人跟我說,說我講經這個風格,館長在世跟館長過世之後,完全不一樣,有人聽出來了,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了。怎麼提升?改過、放下,放下名,放下地位,放下權力,一切統統放下,你就成就了。還要抓得緊緊的,不肯讓給別人,那是什麼?抓住三途六道。曇鸞法師在《往生論》批註裡面講,末法時期修羅、羅剎太多了。什麼是修羅?嫉妒、瞋恚是修羅。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嫉妒、瞋恚?什麼是羅剎?貪瞋痴是羅剎。所以祖師講這些話,我們讀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是修羅、是羅剎,不要緊,回頭是岸,這佛講的。

一定要放下,為什麼?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土耳其大地震,台灣的大地震,過去中國唐山大地震,那不就是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幾秒鐘身家性命全沒有了,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佛講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學佛人有智慧,什麼是智慧?抓住現前這一剎那,成就就在此地,念頭一轉,超凡入聖。可是這個念頭怎麼轉都轉不過來,習氣煩惱太重。

早晨忍師來問我,要我說他的過失。我告訴他,這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教導學生在學生什麼時候?二十歲以下的可以教訓他。二十歲到四十歲不能教訓,要顧全人家的面子,只用暗示,不可以明說。四十歲以上的,他有過失都不能說了。古人處世待人的心態,四十歲以上定型了,暗示尚且不可,怎麼能說?忍師超過四十歲,問我,那怎麼辦?讀書,只有在讀書裡面,印光大師教給我們這三本書,好!《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天天讀,讀的時候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對照自己的言語造作,好的要保持,明天還要這樣作法,錯誤的趕緊改,四十歲以上只有這個辦法。所以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人,犯過失還有批評,這個人也是無知,沒念過書;念過書的人不會說。

所以我們想想,從前弘一大師在南普陀教學,學生有過失,弘一大師一句話不說,這一天不吃飯。學生看到老師今天沒吃飯,大概我們自己犯了過失了,自己去反省,去改過、懺悔,老師明天吃飯了。不知道改過,不知道懺悔,老師明天還不吃飯,後天也不吃飯,念佛往生了。不肯說你,說了有什麼用處?說了又不能改。李炳南老居士看到學生有過失,年歲小的教教,講經當中暗示,四十歲以上的人,決定不說。我跟他的時候還算不錯,我跟他的時候是三十二歲,蒙他特別愛護,他還肯說。說了我們就能改,他還可以再說;說了不能改,他下次再不說了。

所以各地的同學,頭腦一定要清楚,絕對不是跟在我身邊的都是聖賢人,沒有這個話,李炳南老居士跟到他身邊都不能成就,一定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辨別這個人賢與不肖。千萬不要誤會,常常跟在法師身邊的,這個人一定就了不起,這是你們的錯覺。我今天不得已把話說清楚,說明白,千萬不能產生錯覺。為什麼?誤了你們自己的前程。這不是我一個,自古以來,要看他是不是真正肯學,真正好學。我們常常圍在李老師身邊二、三十個人,這裡面也有行邪道的,也有不如法的。黃念祖老居士曾經告訴我,他也有幾位同學在佛教界里也負盛名,修學不如法,走上邪道,走到名聞利養裡面去了,名字我就不必說了。他所說的這些人都不在了,都已經過世,黃老居士自己也往生了。

過去這樣的情形,就常見,就不少,現在更多。什麼原因?現在人煩惱習氣比古人重,現在社會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比過去增加許許多多倍,能在這個環境里把持得住,不是凡人。所以他依舊起惡念,造惡業,我們看起來很平常,不足怪也!能敵得過,那我們恭敬禮拜,他是聖賢降世,他不是凡人;凡人不能夠避免這個過失的。我們清楚,我們明白,千萬不要認為在我身邊這些人各個都是聖賢,那你就完全錯了。

我自己還是凡夫,我的好處能聽老師的話,念念感老師的恩,不敢做對不起老師的事情,我的長處就在此地,我知恩報恩。韓館長照顧我三十年,我念念不忘,我坐在這個地方,她的照片掛在我對面,我講經我看到她在笑,我看到她的歡喜相。我決定得生凈土,而且告訴同學,我隨時隨地都可以往生。我是凡夫,業障深重,我能夠修成這樣,各個人都能修成,你們肯不肯干?憑什麼有這個把握?憑放下,世出世間法我一法都不沾染,就憑這個。有一絲毫的沾染,你就去不了。「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染上一條,這個染是什麼?念頭,不是在行為,行為太粗了。念頭上有那麼一絲毫念頭,你還沒有放下,你就去不了。

所以惡報這是第三段,第三段是「世俗之惡」,世是讀書人,俗是平民,一般讀書、平民的惡,這是第一條。這一條要做不到,所有一切修為全是假的,你必定還是隨業流轉,該受什麼報應,還是受什麼報應,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認真去思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三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33

諸位同學,大家好!許許多多宗教的教學都講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所以可以說,「知過」、「改過」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賢教化眾生的樞紐,通一切法,也貫通所有不同的宗教。佛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非是改過而已。佛家講開悟,大徹大悟,悟的是什麼?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就是功夫,就是修行,所以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位,只是改過自新而已。可是凡夫自己毛病很多不能覺察,這在我們講席當中,給諸位同學提出報告過了。

古代的教學在世法、在佛法裡面,我們都懂得,倫理道德的教育。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德行擺在第一位。第二是言語,言語是禍福之門,不能不謹慎。第三是政事,政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職業教育,你在這個社會上學得一門技術,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第四才是文學,文學是提升你的精神生活。儒家教學首先重視物質生活,物質生活能解決了,才能夠提升到精神生活。佛家教學也不例外,也是從倫理開始。諸位讀過《觀無量壽佛經》,佛在經中講的「凈業三福」,告訴我們這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換句話說,無論你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這是基礎。基礎之基礎是什麼?孝親尊師。佛第一句話就是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徹始徹終,從佛法初學,這是幼兒園,到佛法畢業你成佛了,還是這兩句話。孝親尊師做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所以人家要問佛法講的是什麼?這兩句話答覆他就圓圓滿滿。佛法所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千經萬論,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就說這兩樁事情。

所以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師道,佛法不是神道,跟宗教實在講沒有瓜葛,扯不上關係。但是今天佛法確實變成宗教了,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沒有法子否定,它變了質。原本是一個社會教育,多元的社會教育,現在不幸而變成宗教,誰的罪過?我們佛門四眾弟子的罪過。對於老師的教誨,沒有認真去研究,沒有認真去了解,不能夠依教奉行,只著重儀式、形式,這錯了!連新加坡的納丹總統他都明了,他告訴我佛教著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不是普通人能講得出來的,內行人講出來的。我對他非常尊敬,他對我也很尊敬。我們要著重實質,實質就是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經典是佛的教科書,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要依教奉行。

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全世界古今中外,學術界、科學界、哲學界裡面,包括一些宗教,都在探討。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這些人都在摸索,摸索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結論,所說的都不圓滿,似是而非。真正的答案都在大乘經教裡面,從前人知道,現在人不讀書,不讀佛書他怎麼會知道?佛給我們說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體,佛叫我們去證明。佛家講證道,證的什麼道?就是把佛所講的證明,它真的是事實。所以佛不是說了之後,你聽我的,跟著我走,佛不如是。佛說出來叫你自己去求證,這個高明!怎麼求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禪定。所以他教給我們「依戒生定,依定開慧」,智慧開了,你就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的定功愈深,你的智慧就愈大,你所見的就愈透徹、愈明了,佛只是提供他自己修學的經驗、方法給我們,我們要去照做。我們不做,決定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要認真努力去做,解行相應,相輔相成。

我們總結佛陀一代的教誨,佛教我們用真誠心,真心,決定不用妄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唯一真誠。真誠心遍虛空法界,滿虛空遍法界,一個真誠心;心就是法界,心所現出的相分,就是法界裡面依正莊嚴,你就能證得。清凈心滿虛空法界,平等心滿虛空遍法界,慈悲心滿虛空遍法界,那就是佛,那就是法身大士。所以心量不拓開,怎麼行!怎樣拓開心量?改正自己的過失。自己過失,過失的核心,過失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佛法講的我執,起心動念為我的利益想,這是所有一切過失的根源、根本。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佛菩薩起心動念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著想,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學佛就要學這個。要跟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同一個理念,同樣的宇宙人生觀,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這是真實的。不是說我們放棄我們的,我們採取他的想法看法,那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了,不算好漢。

佛在一切經裡面所說的理論、境界,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證實這樁事情;然後你才真的覺悟了,恍然大悟。悟個什麼?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個話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所以佛在經中用種種比喻說,用「夢幻泡影」這個比喻講得最多。我們每一個凡夫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決定有自己,不可能說作夢沒自己。自己什麼?我執。夢中也夢到許多人,也有山河大地,等到你夢醒之後,你好好想想,夢中一切人從哪來的?夢中的山河大地從哪來的?夢中的虛空從哪來的?都是自己意識變現出來的,離開自己意識哪裡有這夢境!你想佛跟我們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能現夢境的心是真的,所現的夢中境界是虛妄的,天天做的夢都不相同,但是能作夢的那個心相同。所以正在作夢的時候,我的心是什麼樣子?夢中境界就是自己的心,心已經變成境界了,心境一如,理事不二。

我們作夢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個縮影,短暫的縮影,展開我們現實的環境,宇宙人生是我們心現的大的境界,比夢中境界大,比夢中境界廣,但是要知道跟夢中境界無二無別。這個境界,今天科學家逐漸逐漸明白了,像愛因斯坦他所觀察到的,這個世間有沒有物質?沒有,他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他說這個世間是怎麼回事情?他說世間只有場。場是什麼?能量。他的說法跟佛家法相唯識宗裡面所講的「識」非常接近。法相學家不承認所有一切形相的存在,他不承認。他說這些現相是什麼?這些現相是識,唯識,識是能變,這些幻相是所變。《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現相是夢幻泡影。夢中你知道是夢幻泡影,清醒過來眼前的境界還是夢幻泡影,這是事實真相。

夢幻泡影從哪裡來的?自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有覺迷,心要覺悟,變的境界非常美,非常殊勝。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是什麼?真誠、清凈、平等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球,也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因為我們心不清凈、不平等、不誠實,所以變現染污的世界。佛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結,「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才教給我們改過修善。你有過失,變現十法界裡面講的餓鬼、地獄、畜生;你覺悟了,變現的法界是佛、菩薩、聲聞、緣覺,一念覺迷。這些大道理,我們要細心去參,把它參透。參透之後,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無論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是佛華嚴,都是大方廣,自在安樂。換句話說,那個念頭轉過來之後,過佛菩薩的日子,佛家所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證實了,我們證明了。

許多同學們學佛很多年了,不能說不用功,可是你始終入不了境界,原因在哪裡?你沒有落實,你沒有去做。至於怎樣落實?怎麼個作法?下一個星期六我講《無量壽經》,剛剛好講到這一段,你們細心聽。四十八願第十九願裡面「發菩提心」,接著教給我們「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工作當中。過去我在美國,舉了個例子│怎樣落實在家庭主婦的工作里,家庭主婦每天做家事是行菩薩道,家庭就是道場,家裡面所有的人是她度眾生的對象。上一個星期我在吉隆坡,你們有許多人聽到過,我跟李居士說明菩薩道的落實,酒店是道場,老闆員工都是菩薩,每天住酒店的人,那就是有緣的眾生,就是你度化的對象,道場不一定要建寺廟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是菩薩道場,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生活方式,理要是得到了、落實了,都是道場,都是菩薩。這才是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才是《無量壽經》佛所說的「一切皆成佛」。

佛是什麼?佛是一個充滿究竟智慧之人,這個人就叫做佛。智慧達到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這個人叫佛。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成就究竟圓滿的生活,功夫都在改過自新,天天要發現自己的過失,天天要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叫真修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三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34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講到: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

這兩句話,實實在在是世出世間修行的關鍵,問題就是知。『知』,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覺悟,佛法講開悟、覺悟。什麼是開悟?什麼是覺悟?知過、知善都是覺悟,改過、行善是修行。如果不覺悟,修行就難了,不知道從哪裡學起,所以「知」很不容易。世尊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其目的就是教我們知,能夠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無非是幫助我們知。見性,那就全知了,就不必人教。沒有見性的凡夫,凡夫諸位在經上看到有內凡、有外凡,都稱作凡夫。內凡是六道以內的,六道凡夫稱內凡;外凡是稱四聖法界;換句話說,你沒有超越十法界都是凡夫。一真法界裡面才叫聖人,那是見性,沒有明心見性都是凡夫,凡夫對於事實真相認識不清楚,所以佛菩薩慈悲教誨,幫助我們認識。

實在說,這幾句話在層次上講有淺深不同,最深的是辨別真妄;再下面一等,這是邪正、是非、善惡;最粗淺的是利害,這最淺近的。什麼對我們有利,什麼對我們有害,能辨別的人也不多。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言談舉止,犯的一些過失對自己有害。什麼樣的言談舉止對我們有利,什麼樣對我們有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利是什麼?利是別人歡喜讚歎,用現在的話說,對我們有個好印象。別人對我們有好印象,我們做事就方便了,就會得到很多人幫助。害是什麼?人家對我們壞印象,給人壞印象,將來就是做好事也得不到人幫助,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教?諸位細細看看,現在「耕心園」教的《弟子規》。

最近「耕心園」要給小朋友做衣服,要找我去給他寫幾個字,他們把《弟子規》拿來,我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我們連這種常識都沒有。這是教什麼?這是教利害。教你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利?什麼是害?《弟子規》上只教四個字:善、惡、利、害,我們真的要從頭學起。那個《弟子規》叫忍師多拿幾本來,我們每個人發一本,天天好好的念念。小朋友學了,學了還要教他,他會念,他會背,他會唱歌,什麼意思他不懂,這個不行,要教。用最簡單的言詞,讓小朋友能聽得懂,學了之後他能做到,這個教育才算是成功的。只教他會念、會背,他做不到,這個教育是失敗的,等於沒有教。

所以「知過」、「知善」這個事情我們不能看輕,這是大事一樁。等覺菩薩還有過,還要知過,還要知善。他有什麼過?我們在經上讀到,他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有過,他還要去求學求知,如何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掉。到如來果地上才沒有過,過盡了,善圓滿了,所以等覺菩薩善還沒有圓滿,還有過沒有除掉。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虛心求學。《華嚴經》上諸位看到,文殊、普賢還是虛心在那裡求學,我們怎麼可以自以為學得不錯了,自以為到家了,表現在外面的態度,貢高我慢,這個錯了。

所以古聖先賢、儒家、佛家教小朋友,啟蒙教謙讓,《三字經》裡面講的「融四歲,能讓梨」,那是教育。四歲小朋友就懂得謙讓,哥哥大,吃大梨;弟弟小,吃小梨。現在教育不懂了,我們在美國看到的,兒子跟父親爭電視,都要看電視,兒子要看大電視,問他:「小電視在,你為什麼不看?」「我要看大電視,你們大人看小電視」,你看看有什麼法子!沒有教養,不懂這個道理。這個社會競爭,這一競爭就糟了,社會永遠動蕩不安,彼此互相競爭,彼此不肯忍讓,一點謙虛的心都沒有,自以為是,別人都不如我。

我們今天是幹什麼的?我們學佛。學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救苦救難。苦難從哪裡來?苦難從思想上來,從見解上來,今天想法看法錯了,我們要想幫助他,自己先要做示範。釋迦牟尼佛要幫助娑婆世界苦難眾生,不能不示現苦行。學佛一定要過這麼苦的日子嗎?不需要。《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哪裡一定要過這個苦日子!他為什麼一定要過這個苦日子?把自己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給別人看;把精神生活提升到最高的標準。處處謙卑禮讓,一切好事先讓別人,自己退居在最下位。他要用世間人的話來說,他有沒有得到報償?這個報償我們人人都看到,幾千年之後,提到釋迦牟尼佛,哪個不尊敬!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哪一個善知識不肯依教奉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苦行得來的報償,恩澤永留世間。

天人師範,天人導師,他是做給我們看的。最重要的是做給學生看的,我們這些作學生的人,都能以他做榜樣,都能認真向他學習,我們再做給社會大眾看。要真有這個心肯改過,真有心肯修善,這個人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有心改過修善。要想改過修善,就要求學。記住!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都有過失,都有修善的必要。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即使證得圓滿的佛果,斷惡修善還是繼續在干,沒有停止下來,這是為什麼?這是為教化眾生。佛,佛的惡斷盡了,善圓滿了,為什麼還要示現斷惡修善?那是教學。確確實實自己沒有惡了,示現斷惡;善圓滿了,示現修善,慈悲到極處。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佛的恩德超過父母,沒有能夠相比的。佛恩之大,我們如何報佛恩?用什麼方法報佛恩?報恩,你要知恩;不知恩,就談不上報恩了。首先你要知恩。沒有人教誨,我們怎麼會知道佛恩?佛對我們有什麼恩?報佛恩,只有一個方法│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報佛恩。

這兩句八個字是總綱領,在佛法裡面講是大總持法門。佛法裡面講的看破、放下,看破就是知,知過知善是看破;放下是改過修善,是功夫。所以這兩句話,我們要牢牢的記在心上,「知過能改,知善能為」,這個人就是聖賢。從哪裡下手?佛教導我們從十善業道下手,這是教一般大眾,教化一切眾生。知過,什麼是過?十惡是過。什麼是善?十善是善。皈依佛門,發心做佛的弟子,佛對我們的教誡是三皈、五戒,這是根本。三皈是教我們回頭,這裡頭也有過、也有善。什麼是過?「迷邪染」是過。什麼是善?「覺正凈」是善,這個意思深,太深太深了!「迷邪染」的習氣,無量劫就養成了。這一生可以說從父母生下來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是隨順「迷邪染」生活,錯了!要知道要循「覺正凈」。「覺正凈」我們不知道,什麼是「覺正凈」?佛在經典裡面一切教誨就是「覺正凈」。

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們,經典是我們性德的流露,我們決定不能把釋迦牟尼佛看成普通的人,那你完全看錯了。釋迦牟尼佛是性德圓滿的流露,誰的性德?自己的性德。我們睜開眼睛也看到芸芸眾生在那裡造作一些罪業,這芸芸眾生也是我們自性流露出來,是自性「迷邪染」流露出來。「迷邪染」變成六道,「覺正凈」變一真法界,變四聖法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性,這個道理深,懂得的人不多了。可是修學大乘,必須建立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在大乘修學裡頭才少障礙,才容易提升,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性。唯識學家,盡虛空、遍法界唯識,識是能變,境界是所變。性宗比相宗講得更究竟,更圓滿,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性。諸佛、法身大士是性德圓滿流露,十法界、六道是性德裡面迷邪染的流露。我們如何把「迷邪染」改正過來,皈依「覺正凈」,這是你真正皈依了,依自性三寶,我們才能真正得度,究竟得度。所以「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三五集﹞

香港 / 檔名:19-12-135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五十七節: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世出世間一切賢聖、各個宗教、諸佛菩薩,教化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這是所有宗教的一個共同點。從這個共同點出發,就能夠融合世出世間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就能夠融合成為一體了。善惡的標準很多,這是因不同文化而建立的,但是說到最精深之處,決定是相同的。這一句話我們已經討論過幾次了,幾次實在講是不夠的。我們仔細去思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天天都是講這兩句,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原則。

過失無量無邊,善行也是無量無邊,世人愚昧認識不清,將是非、邪正、善惡顛倒了,這是大錯,這是大過失。而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對於世人,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責備之心,這是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之所以稱之為大聖大賢,就在此處,純是一片真誠慈悲心,純是一片愛心,見到世人即使造五逆十惡的大罪業,佛菩薩還是一片慈悲,還是一片真誠。如《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先人不善,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怪他,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世間人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佛在經上說,《無量壽經》大家念得很熟,經上講得很明白,「一切皆成佛」;《華嚴》、《圓覺》上說得更透徹,「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要記住世尊真實教誨,「凈業三福」末後一條教導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發菩提心就是要發徹底覺悟之心,徹底覺悟!深信因果,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這個佛要怎麼念法?前幾天有位同修來問我,我也說過幾次了,多說幾遍加深諸位同修的印象。我念佛,我看到虛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人人皆是阿彌陀佛,事事皆是阿彌陀佛,物物皆是阿彌陀佛,我是這個念法。我從哪裡學來的?從《無量壽經》上學來的,從《阿彌陀經》上學來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佛是誰?就是當人自性。我懂得這個道理,明了這些事實真相,這才恍然大悟,盡虛空遍法界,《華嚴》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相,他的名號就叫阿彌陀佛。所以我現在念佛跟從前念佛不一樣,不是一個念法,念得身心自在,法喜充滿。

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改過要從根本改,行善要從根本行,你的成就就快速了,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作佛都在一念之間,就看你這個念頭能不能轉得過來。文殊菩薩向世尊請教,說得好!一個人少年造孽,到老時候修行,還能不能成佛?世尊答得好,「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們要用佛心,佛心就是用真心,用圓滿覺悟的心來看人、看事。佛怎麼看法?只論現前,不論過去。現前是現在,過去不要追究,過去不要去想它;想過去,想未來,都叫妄想。人如果生活在有過去、有未來這個概念當中,你就出不了輪迴,就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六道輪迴跟十法界,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幻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幻泡影」,佛講的話是真實的。「夢幻泡影」你再要去想它,你再要去分別執著它,豈不是大錯特錯嗎?你在加強三途六道,你怎麼能夠離開三途六道。

所以佛教我們,這是從根本上下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現前的境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做一個大轉變,轉凡心為佛心,轉凡境為佛境界,《華嚴經》上講的佛華嚴的境界;這個轉變就在迷悟之間,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佛菩薩在經論裡頭說得容易,我們聽了也好象懂得了,其實不是真懂。為什麼?真懂了,你決定就轉過來了,這一點在我們修學心態上不能不留意,我們境界沒有轉過來,就是不懂;佛的教誨我們體會得不透徹,沒有深入。如果真正明白,真正懂得,剎那之間就轉過來了,真的是不費吹灰之力。

轉不過來怎麼辦?學,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學,認真努力去求學。怎麼個學法?祖師大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做戒定慧的功夫。戒就是守規矩,叫你一門,這是規矩。叫你長時間學一門,也是規矩。為什麼叫你學一門,不叫你學多門?一門容易專心,容易得定。換句話說,容易斷煩惱,斷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用意在此地。等到你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了,不再起來了,這就叫得定。定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凡是有分別,有執著,沒有得定。定是平等心,定是清凈心,有執著你就不清凈,有分別你就不平等。所以這個方法是修定的方法,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開了,《楞嚴》上講得好「凈極光通達」,這個心地清凈到極處。

那個極處也有淺深不同,這個我們在《華嚴》上看到,圓教初住菩薩他那個定就到極處,光通達了。光通達是見性了,那個光照破無明,見到自性。但是他的功夫淺,他才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往後去破盡四十一品無明,這是如來究竟果位。所以「凈極」,極裡面有四十一個等級都叫極,凈極光通達。這個時候無量無邊的法門全都通達了。要不要學?不要學了。為什麼不要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法通,法法都通;一門契入,門門都得到了。

這些道理我們今天都明白了,怎樣去落實?那就看你自己的功行。功行說個實在話,就是要把你所解的、所信的,落實到生活當中,這是行。「信解行」融合成一體,就叫做證;證就是契入。《華嚴》末後一品「入法界」,怎麼入?「信解行」融合成一個就入了,就證入。我們今天難在哪裡?「信解行」是分做三個,它不是一個,所以永遠不能夠契入,永遠得不到真實受用。真實受用是自在無礙,法喜充滿。我們將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歸納為十句。真誠充滿虛空,周遍法界,真誠心;清凈心,也是圓滿虛空,周遍法界;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無一不是滿虛空遍法界。落實到我們生活境界當中,看破也是遍虛空周法界;放下、自在、隨緣,都是充滿虛空,周遍法界,這叫念佛,這樣念佛就成佛了。

我將我自己修學的這一點點心得,呈現給諸位同學,給大家做參考;也為大家做證明,「深信因果,念佛成佛」,千真萬確的事實。功夫下手之處,「知過能改,知善肯行」。世尊教人善惡最低的標準,就是「凈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十六個字決定要落實。如果這十六個字不能落實,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得利益,都不能成就。上上法不離下下法,上上法跟下下法是一不是二。希望同修深深去思惟這個意思,認真努力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5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千真萬確,但是要如理如法的求才有求必應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八一一卷——第一八二0卷
凈空法師:心量小是假的,心量大是真的
楞嚴經(第116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