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風歌·王立群》筆記(11—20集)

 

大風歌11_鏖戰滎陽-王立群.2011.03.06

劉邦退滎陽後組建了防線,酈食其幫助他解決一個大問題,是糧食問題。他是重視軍糧的謀略家。他說這兒有大糧倉,你應該據敖倉之粟,修了甬道。這條道史書叫甬道。保證了軍糧,在滎陽勉強支撐了下來。這事不能呆長,否則項羽看出門道。如果斷了甬道,就會送他死地。漢三年十月,項羽看了出來,抽精兵破了甬道。糧食斷了,劉邦守不住了。這是第一個磨難。劉邦再找酈食其,提第二個建議,當年商湯滅了夏桀,封過他的後代。你現在應當趕快封天下六國諸侯。封過後,各自佔據,會與項羽為敵。劉邦一聽,有道理,趕快去六國分封。還沒出發,張良回來了。張良一回來,劉邦對別人都極不客氣卻對張良客氣。稱他為子房。跟他說這個主意。張良一聽,要按這個辦,全完。稱帝的大業全部廢掉。劉邦大驚。張良說了八個不可以,其中一條是天下許多人跟著打天下,背井離鄉,為什麼,是因為封一塊地,你先封給六國後人,帶來兩個後果,地封完了,沒東西再封了。來自六國的人他們得回去侍奉,你不是完了?劉邦正吃飯呢,一聽,輟食吐哺。張口對著酈食其罵,豎儒,差點壞了事。然後令趣銷印。不封了。這是有名的張良阻封。這事說明劉邦是有病亂投醫。被打得受不了,只要有人建議就聽。二是說明他被動挨打最艱難時。張良只否定還不行,還提不出該怎麼辦。

劉邦沒辦法,糧食完了,怎麼堅持?議和,不打了,這是楚漢戰爭中第一次講和。結果項羽竟然答應了。以滎陽為界,以西歸漢,以東歸楚。這個變化大。當年滎陽以西都給了劉邦。但是這個議和沒成。但是有一個人反對,這人是范增。他說,這正是機會,最好對付劉邦時,將來再也沒機會。「今釋弗取,後必悔之」,今天放了,將來一定後悔。項羽猛打,打得劉邦受不了了。想起了陳平的辦法,用反間計。陳平說項羽手下受重用信任的是范增,和鍾離昩。劉邦就給了陳平四萬金,當時是銅,四萬銅數量不少。今天也得幾十億。全部給陳平,不問其出入。陳平拿著錢,就開始賄賂楚軍,散布消息,攻擊鐘離昩,現在想和劉邦聯手分項羽,消息被項羽知道,果然不再相信了。這是反間第一步成功。范增是下一個目標。陳平用的計策拙劣。項羽派使者來,陳平準備豐盛的飯菜,故意撤下,說以為是范增派來的,以惡食侍項王使者。使者非常惱火。全部告訴項羽。懷疑范增。逐步奪了范增的權,范增提出要求不幹了,辭職。要回家休息了。臨走時,跟項羽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然後走了。回彭城路上,過度生氣,生瘡,死在路上。這是劉邦極其被動下用的反間計。離間了范增與鍾離昩。到了漢三年五月,趕走了范增,不能阻止滎陽的進攻,守不住了,手下有大將紀信告訴劉邦快逃。把衣服車馬給我,我裝成你開東門,你找機會從西門出來。紀信最後是組織兩千婦女,出來了。楚軍一聽,從四面擁擠來東城,紀信宣布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看怎麼投降的。劉邦帶了幾十個精兵,溜了。紀信當然瞞不過項羽,問他劉邦去了哪裡,逃了。項羽把紀信燒死了。紀信救主是第二次了。當年鴻門宴四人步行跟隨時就有他。這是第二次了。

劉邦跑回關中,組織軍隊想再擊項羽。袁生攔住了他,這樣打被動。不要東,要向南,從武關到南陽。項羽會追到那兒。在那兒高築城池,不要打。項羽補給線會拉長。這時,再想辦法斷補給線。斷了,再回兵奪滎陽成皋。這是化被動為主動第一仗。可惜沒記下他的名字。果然如此。項羽追到南陽,彭越的駐地主要在梁。在彭城大戰前參加了劉邦,後來回到濮陽,這時突然南下,在睢陽斷了項羽糧道。這是第一次被斷。項羽沒辦法只得回兵。打彭越,派終公守滎陽。這人不懂軍事。劉邦一打,就丟了。項羽不得不回兵,彭越跑了。這叫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這是最早的游擊將軍。這時項羽聽說丟了滎陽,又回來打滎陽。項羽被牽著跑。說明劉邦是第一次掌握主動權。設計的是袁公。等項羽一回來,終公戰死了,滎陽被項羽圍住,劉邦又守不住,這與上次不一樣了。他只帶一個人,夏侯嬰。整個滎陽城他不管了。出城狼狽。這次是留著人守著,兩人出逃。渡過黃河,到修武,住一夜,第二天直接跑到韓信與張耳的大營,說是漢王的使者,韓信張耳正睡覺,趁著這時,把令箭信物官印全奪了。然後召集開會,精兵全部調出來,回滎陽作戰。安排完了,韓信才起床,奪了兵權。劉邦跟張耳說,叫韓信滅齊。劉邦帶著精銳軍隊開到黃河邊上,想到滎陽與項羽決戰。這時,鄭忠阻止了他。鄭忠是隨從。不能過河。你現在派出一部分幫彭越斷糧道。項羽再回兵時再去滎陽。這是高見,有戰略眼光。劉邦派兩萬人去支援彭越,佔了十七座城。河南南部十七個縣全部被占。項羽的糧道全部被占。

項羽不得不第二次回兵。仗都贏了,卻越打越被動。這次派曹咎守滎陽。這是項羽叔叔項梁的恩公。當年曾找曹咎做監獄的官,讓他寫信給櫟陽的獄掾寫信,官司了了。項梁對他感激。讓他守廣武。項羽不太放心,臨走前再三交代,十五天一定回來,只要守十五天,切記一條不能出戰。不打牽制住劉邦就行。叮囑,項羽回兵後,劉邦攻廣武,曹咎不出戰,劉邦就指名罵。罵了四五天,曹咎受不了了,擅自違背將令出戰。剛渡水一半,劉邦一截擊,把曹咎打得大敗。但這時沒辦法了,自殺。廣武丟了。只有鍾離昩一個人在堅持,其他的全部潰敗。外黃城不好打,攻下來後,項羽把十五歲上的男人全部坑殺。這時一個小孩去見項羽,見過一番話讓項羽回心轉意,他說外黃受過彭越的猛攻,只好投靠;我們盼著項王,現在要坑殺了,百姓怎麼活?都坑殺了,外黃以東十幾座城沒一個城願意投降了。他們會拚死抵抗,要是放了,他們會不戰而降。項羽一聽有道理。聽了。下令把外黃這些人全放了。十幾個縣望風而降。項羽解決糧道問題時,聽說廣武丟了,還得殺回來解決廣武的問題。這是對峙之地。怎麼打敗劉邦仍是艱巨的任務。所以項羽重新帶領軍隊殺回滎陽來。本來漢軍把曹咎軍隊打敗了。劉邦軍一聽項羽軍來了,劉邦軍隊全跑了。項羽的軍隊重新佔據了廣武。兩軍在對峙。其實黃河北的韓信正在醞釀大的戰役。直接關係劉項兩家的對峙。那麼這次醞釀的是什麼?

 

大風歌12_韓信破齊-王立群.2011.03.07

韓信與酈食其同時盯上了齊國。酈食其覺得憑口舌就可以拿下齊國。而韓信也覺得憑實力完全可以拿得下來。問題就來了。

首先出發的是酈食其,一人去齊國。到了齊國,見了國君,辟頭就問。大王知道天下將要歸誰了嗎?一聽就知道這裡說的漢王。齊王說不知道。他只知道楚漢在滎陽打了幾年不分勝負。你要知道將來歸誰,你可以保齊,要不知道,齊肯定保不住。齊王回答天下無所歸,誰都不會歸。這話實際上是頂酈食其,酈食其就直接挑明歸漢。我來分析項羽,有兩大弱點,一是言而無信,劉邦跟項羽約定先入關中王之,結果漢王進了關中,項王不讓他為關中王。這是第一。二是賞罰不公。項羽有功不賞,有罰不忘。老記住你的錯,所以天下人不願意跟他。失人心了。反過來看漢王,有兩大特點,一是與人同利,每得一城池想到賞。二是漢軍是神兵天將。看看滅了魏趙燕等諸侯,只剩下齊了。得了結論,首先向漢臣服的人,國可保。否則國必滅。這話說得田廣田橫全傻了,信了。所以決定向漢投降。決定投降後做兩件事,一是撤銷戰備級別。戰備解除了。挽留酈食其吃喝。所以酈食其先拿下齊國了。韓信沒出發,就聽說說得投降了。韓信打算不打了。但是冒出一個人,韓信主意變了,叫蒯通,是辯士,給韓信說,漢王是不是滅齊令?是。下達過。漢王下令停止進攻了嗎?沒有。漢王沒有下令停止進攻,為什麼停止?愣了。你一戰多年,佔了五十多座城池,酈食其一個人一張嘴讓他投降了,七十多個城,為將數歲,不如一豎儒一張嘴。韓信下令滅齊,打,顧不上酈食其了。可惜的是歷下軍前不久接到解除戰備的命令。韓信突然襲擊,把二十萬軍隊打垮了。追到了齊都臨淄。這下子,齊王傻了。都準備投降了,不作戰備了,突然殺了過來。齊王叫來,解釋。酈食其不知道憑什麼打呀。齊王說,你讓韓信退兵,萬事皆休,否則,烹了你。酈食其不知道憑什麼打,但他知道一點,他沒有辦法阻止韓信,這知道自己必死了。臨死寫了三句話:「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對齊王還說了一句硬話,齊王殺了他。逃了,向項羽求救。劉邦怎麼看這事?劉邦會處罰韓信嗎?以後會回答。這事很大,大到韓信滅齊是事實。立即驚動了項羽。項羽聽說如此,派龍且帶二十萬軍來幫助田廣打韓信。龍且到達齊國。有人建議,韓信軍隊遠道而來,不能硬打,應當深挖戰壕,不出戰。然後派一個特別有號召力的齊大臣去齊發布消息,一是齊王沒有死,二是楚救兵到了。一散消息,投降的齊城會集體造反。到時與韓信決戰,他必敗。龍且說用不著,也是兩條,一是他膽小怕事。二是我來救齊,不戰而降我沒有功勞。本是正確的建議,龍且沒聽。兩軍隔著濰水打。一萬士兵帶著面布袋,裝著沙子攔水,水堵住了,下流水淺,開戰時,韓信帶兵殺過來,韓信裝著逃了。龍且高興了,我說他膽小吧。龍且帶著軍隊衝過水,一進水,一發令,沙袋撤了,河水滾滾而來,龍且少量軍隊逃了,隔了兩半。韓信指揮軍隊以多打少,全部殺死了過河的部隊。河對岸的看著主將被殺使不上勁,二十萬楚軍潰散。全完了。韓信在漢四年十一月平齊。

被牽進來的是韓信,史書記載,韓信平齊後上書劉邦,說齊地緊靠楚國,臣民狡詐多變,要不做假齊王,請封我假齊王。這是求封。二條記載是「韓信遂平齊,乞自立為齊假王,漢因而立之」。這兩條記載都是求封。另三條寫的是韓信自封。「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求封與自封差別很大。這是文獻的麻煩。是救封呢還是自封?如果是自封應當中立或者是助楚。可是他是助漢,可見他是求封。史書寫自封,我們不知道了。

第二個被驚動的是劉邦。他正與項羽對陣,只能靠彭越騷擾,等到的不是軍隊到,而是求封的信到了。劉邦氣惱。破口大罵。竟然想自立為王。劉邦身邊高人一是陳平一是張良,一聽,不聰明呀。「躡足」,趴到耳邊說話,現在是被動之極,到處跑,能夠阻止他稱王嗎?不如因善遇之。否則,會生出變亂來。劉邦聽到這個,明白了。正罵著呢,還得繼續罵,「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就應該理直氣壯地要真王,要什麼假王?這個轉得快。派張良去封真齊王。「征齊王軍擊楚。」

第三個被驚動的是項羽。項羽恐怖的是龍且被殺,他震驚,這是項羽手下的悍將之一,一員大將竟然死在齊地。這讓項羽恐懼。二是威脅國都糧道,齊是山東,彭城是徐州。地位岌岌可危。自己的國都將落入韓信之手,運糧通道會癱瘓。彭越都讓他兩次返回。三是漢強楚弱已經形成。當時劉邦20萬,項羽10萬,而韓信30萬,意味著項羽威脅極大。項羽採取空前絕後的手段,第一次用外交來解決問題。他派了說客武涉去遊說韓信。武涉講了四點:漢王貪得無厭,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劉邦呢一個個地滅諸侯,非盡吞天下者不休;漢王不足相信,劉邦幾次差點死了,放了他還打,「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儘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韓信因項王而存在而存在,你能活到今天是因為項王存在,項羽一死你就沒價值,把三個利害講得透徹,「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智者當中立,當前聰明人應該三分天下而王之。這些話透徹,韓信沒聽進去,他說,我當年在項王手下言不聽計不用,漢王授我上將軍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我背之不祥。

韓信平齊第四個驚動的是蒯通。他知道當時天下實權在韓信手中。他想辦法來勸韓信。他說,我學過相面,看你的面相不過封侯。但是,要看你的背,貴乃不可言。當今天下是劉項在爭,項羽佔過優勢,在滎陽三年沒超過這個戰線,劉邦背靠天險,一天數戰,沒有功勞,都是兵疲力盡,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個賢者可以收拾殘局。劉邦項羽的生命關係在你手中,你幫誰誰勝,你最聰明的做法是兩立則俱存之,三分天下。這是蒯通的建議。這番話,韓信答的是,劉邦對我太好了,好處可以概括為配車贈衣,賜餚。應當共難分憂獻身。所以,吾豈可以向利背義呢?韓信聽了蒯通的話,說了這些看法。這是用個人的恩怨處理複雜的政治問題。蒯通回答呢?以後再來講,但是結果也是失敗了。這樣一來,項羽外交戰失敗。劉邦怎麼應對項羽,看下集。

 

大風歌13_十罪項王-王立群.2011.03.08

項羽使出一文一武兩大殺手鐧來對付韓信,但龍且戰死,兩人都以失敗告終。此時一項鎮靜的項羽真的慌了手腳,除了外交戰之外,項羽還有什麼牌可打呢?本期節目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做客演播室為大家精彩講述。

此時,項羽手中只剩下一個最重要的王牌,是劉邦的家人為人質。項羽在兩軍陣前,支一口大鍋,燒開水,把劉父架在鍋上,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面對這個情況為難了。劉邦說,咱們曾是楚懷王的臣子,我們結拜過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惱火,要扔他下去。項伯出來打圓場。他說天下沒大定,烹劉父,不好交代。凡是要天下的人,都不顧家。所以你殺他,只能增加仇恨。最好別急,放了太公。

這件事就結束了。但是並不等於矛盾的結束。項羽對劉邦發起猛攻。這過程中,劉邦吃不住了,他站在陣前與項羽對話。項羽挑戰的人總被劉邦的人射死,項羽一吼,神射手不敢出來了。劉邦只好出來,人質事件他應對的是政治招,他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這非常有意思。

一是負約。當年懷王的約定,我先進來,你卻讓我到了蜀漢,這是第一條罪狀。這裡要分析這叫不叫罪?這個約定是存在的,誰先入關中,誰為王。但這個地方太重要了,項羽不讓步,把他封到巴蜀。劉邦行賄等拿到漢中。他負約了,但是叫不叫罪,涉及到核心利益,誰都不讓步。劉邦派人與秦將約定聯合滅秦,人家答應聯合了,卻突然襲擊,這也是負約。對軍事雙方來說,負約常見,不能用道德來衡量。這是負約,但涉及到利益不會讓步。

二是自立為上將軍。在楚懷王派劉邦入關宋義北救趙時。項羽殺了宋義,這是不是罪呢?項羽為什麼要殺宋義,該不該殺宋義?這是項羽與懷王矛盾激化的表現。項梁本是叫懷王做傀儡,項梁活著時他忍著,項梁死了,他藉機奪了權。讓項羽救趙,做副將。宋義站在懷王一邊,制約項羽。這事起因是懷王和項羽矛盾的表現。導火索是兩人政見不和,項羽主張立即渡河,宋義主張是讓秦趙斗我們再打。這時,宋義派兒子去齊國做相國,停留了四十多天,士兵沒東西吃,項羽趁機殺了宋義,該不該殺不好講了。他站在懷王角度來控制項羽。這才有後來的巨鹿之戰。這個該不該的問題不大好講。大家自己想吧。兩個問題都涉及到兩人的核心利益,劉邦認為是罪。

三是擅劫諸侯兵入關。本應該向懷王報告,不應當擅自入關。這是莫須有。這不成立。懷王派宋義救趙滅秦。有滅秦任務,為什麼不可以入關呢?劉邦可以積極地打關,項羽也可以,這講不通。

四是燒秦宮挖秦陵私吞財寶。有虛有實。燒宮是實,確實燒了秦宮。但是挖秦陵私吞財寶,這個不好說,我們今天看沒有挖。至少有兩件事說明這沒。時間不夠。項羽沒住幾天就到咸陽了。現在還像小山,不可能幾天就挖得通。秦始皇考古隊研究結果是只有個別的盜洞,但整體地宮都沒被破壞。這是不實之詞。至於說財寶,有記載:「諸侯兵至,項籍為縱長……燒其宮室……諸侯共分之。」確實搶了,諸侯共分之。不能說是私吞吧?我們從哪裡可以看出他也分到了呢?鴻門宴交給張良轉送的禮物,一是玉璧一是玉斗,這是從哪兒來的?劉邦家裡不可能祖傳。要麼分來的,要麼是入關中搶的。有證據,蕭何傳中說,沛公至咸陽……找最有錢的官府去搶了,分。第一個進來的第一個搶。劉邦是第一個來。反而說是項羽私吞。他想要漢中地,給張良賞了兩樣,一是珠二斗。這得多少呀?還有,陳平的傳中間說,他行反間計時給金四萬斤。今天也得十個億。哪來這麼多東西呀?全是搶的。自己搶得別人搶是罪。

五是殺秦王子嬰。現在有三種看法,劉邦認為是罪。當代許多學者是認為是報仇。祖父項燕被王翦殺的,項家與秦朝是死敵。我覺得是防止不測。子嬰不是一般人。受命稱王時危險。趙高立了他,隨時可能殺他,他反過來殺了趙高,不簡單。趙高殺了許多人,殺了秦二世,扶蘇,他卻被子嬰殺了。派兵阻止劉邦入關,他不等閑。劉邦還想用他為相,說明子嬰能幹,可能為劉邦所用,項羽殺也是免生後患。

六是坑秦卒封秦將。把秦二十萬軍坑殺了,把三個降將封了。併到一塊有意思。一是坑一是封,為哪一件事惱火?肯定是封了三個關中王,雍塞翟王。劉邦被擠到巴蜀去了。坑秦卒是罪,但封秦將是不是,自己想。

七是分封不公。四個原來的諸侯王換了地方,魏燕趙齊,原來好好的,現在封了部下,把原王趕跑了。好地方都封給將領了,所以不平。其實指責分封不公的只四個人,有劉邦,陳餘原來跟張耳一樣因賭氣不幹時只封了幾個縣。還有田榮,開始起兵有功,後來跟項梁矛盾,不入關沒封。韓信說項羽不公是為了討好劉邦。我覺得項羽的分封是公平的。

八是逐義帝,奪韓地,王梁楚。趕跑了義帝,把韓王成的地奪了。是因為韓王成張良在幫助劉邦。項羽惱火因此不讓他回國,殺了他。韓地另封了。梁楚九郡自封了。劉邦不滿意。這三件事,有真是不是罪?奪韓地,是有原因的。這是矛盾導致的。自封九郡,項羽立功最大,得有支撐西楚霸王的實力呀。劉邦封過七個諸侯王,還自己留了十五個郡。這個可以理解。項羽也應該。

九是殺義帝。這事應當說,義帝之死確實是項羽所為。但是有矛盾的地方。真兇難辨。史載的兇手差別太大。本紀記的是臨江王。有記是黥布等人。真正的兇手今天不知道是誰了。嫌疑最大的是九江王。矛盾重重。如果黥布是主凶,有事不好解釋。劉邦彭城打敗時策反黥布,來到黥布前說項羽不好,負之不義之名,以其背盟約。指責項羽殺義帝。假如黥布是真兇,怎麼可能當面說這事?黥布也毫無反應。

十是大逆不道。這有意思。有四點,一是為人臣而弒其主。指殺義帝的事。二是殺其已降。指殺秦子嬰坑秦卒。三是為政不平,主約不信。這是小結。整個十大罪狀的小結。

我們應當合起來看。這十條中,真正列為罪狀的是六條坑秦卒。認定是罪的只有一條半。其他的都不好講。但從這事件中可以看出劉邦高明一點在善於打政治牌。在罪與錯間,都說成罪。這人確實會講。項羽不是他對手。項羽辦法是放冷箭。劉邦站在那兒說十大罪狀時,項羽箭射中劉邦,這是致命傷。六十二歲時死亡與此有關,人們都看見了,劉邦反應是趕緊捂著腳,喊著中了指頭了,這叫反應快,應變快。謊話脫口而出。這種技能沒有其他人能比得上。這一傷,讓他傷得重,當場倒了。下來後,支持不住。張良讓他巡視軍營,然後去成皋養傷。

 

大風歌14_圓滿收官-王立群.2011.03.09

從漢二年五月到漢四年八月,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線整整對峙了28個月,雙方僵持不下。此時對於劉邦來說,絕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項羽手裡掌握了劉邦的父親、妻子等好幾個人質。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該怎麼辦?掌握著重要人質的項羽又會做什麼?本期節目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為大家精彩講述。

打仗像打牌,劉邦項羽的對峙是二十八個月,雙方都筋疲力盡。項羽只十萬軍、劉邦的家人為人質。劉邦有二十萬,再算上韓信的三十萬,再加上集團六十萬,到漢四年八九月時項羽沒牌了,只剩下人質了。人質未到手前,劉邦不敢輕舉妄動。劉項兩家發生變化,劉邦兩大優勢,兵盛糧足,韓信等成了氣候。韓蕭何幫了劉邦大忙,韓信滅了魏滅代,調軍隊過來,為自己所用。劉邦敗得慘時渡過黃河跑到韓信的大營中奪了兵權。韓信的軍隊都被劉邦調走了。韓信也把普通百姓變得成精兵,蕭何也不斷補充軍隊。征不少人。這二人補充,越打劉邦軍越多。項羽後方不鞏固。他不得不回防彭越。手下沒韓信這樣的人。龍且卻送了二十萬軍。項羽是越打越少。到漢四年八月時,劉邦在上個月封了黥布做淮南王,形成南北夾擊。項羽的主戰場地位沒變,但全國處於被包圍中。手中唯一的只有人質了。但是這時劉邦盯上了這個。否則項羽不會放走人質。所以,仗打到最後時,劉邦要解決的正是人質,只能談。議和,劉邦派人去,合適的是酈食其,被齊王殺了。他派了陸賈。這是學者,寫過書,叫《新語》。陸賈去,項羽不聽。劉邦不放棄。又派侯公去。這人會說,到了不知道說什麼(可惜),說動了。放了人質。二十八個月扣了,現在放了。宋代蘇軾都可惜。而且達成協議,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這就是著名的楚河漢界。侯公立了大功。

史載,劉邦封了侯公。至少五個人質放了回來,封為平國君。而且劉邦解釋為,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所以號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侯公躲還是劉邦躲?不好解釋。但總之議和了。項羽真的帶兵回去了。這裡有問題。侯公為什麼能說成?我認為重要的是項羽的誠意,願意講和。雙方一方不談,再好的說客都談不成。劉邦無所謂,項羽不同,放回人質,可收不回來。只能說明項羽的誠意。這是唯一的解釋。但是劉邦也想回去。漢欲西歸,張良與陳平都不同意。三條理由,漢得天下一大半了;諸侯都聽我們的;楚軍兵疲食盡。結論是是滅楚的最好時機,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劉邦撕毀協議,派兵追項羽。現在是劉邦負約。這個建議劉邦沒想到?不大可能,一是劉邦志向高遠,能剋制貪慾是為了得天下,拒收禮物等都是為了得到民心,為得天下屈封時忍氣吞聲,但跟蕭何說安能鬱郁於此久乎,為保自己的命想得到天下,武涉評價他說非盡吞天下者不休,他有這樣的志向能輕易退兵嗎;二是他付出極大,要討好項伯,心裡看不起但得討好他,要奉承項羽,只為了得天下,可以當孝子,為義帝發喪,不惜捐出函谷關以東地區,不惜以流氓行為對待項羽;三是經營有方,在決戰前封了淮南王封了韓信彭越,聯絡北方少數民族,安撫將士。所以說漢欲西歸不可信。真正想追殺的是劉邦,他為什麼不提,他沒法說出口。半推半就就是願意。

垓下合圍,劉邦二十萬一直追到固陵,把項羽追急了,回馬槍,把二十萬打得大敗,固守在淮陽城裡不敢出來,韓信彭越不來。問張良,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說不來應該,眼看著項羽要滅亡,他們都沒得到利益。齊王還不是真心要封的。彭越也想做王。過去有魏王,不封他不想來。這話張良說得有理,當時社會中諸侯最想得到的是資源就是土地。所以,張良建議要能夠與他們共分天下,他們會馬上來。否則不好講。你二十萬也滅不了他十萬。建議把兩塊土地分給韓信彭越。劉邦馬上派人,只要來了,滅了就是他們的土地了。二人立即出兵。這就是交易。僱傭關係。南方周殷佔了九江,黥布也來了,合圍了。漢五年十二月項羽戰敗,自殺,劉邦全勝。

劉邦做了四件事,精彩收官,一是封賞功臣,最後追殺的幾個人。哪些人殺了項羽呢?項羽自刎著,送馬給亭長,拿劍與漢軍對峙,身上受十幾處傷,看見一個人是當年老部下,叫呂馬童。是劉邦手下的騎司馬。若非我故人乎?聽說懸賞金千斤,邑萬戶,送給你。呂馬童不好意思。轉過臉去,指王翳,是項王。項羽自刎而死。王翳沒顧忌,一刀砍下頭下。其他人分屍體了。其他四人各得一部分。依次殺了前者。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後都不再殺了只剩下五個人。有呂馬童王翳,五個人得到遺體一部分。劉邦把他們的一萬戶分成五份,一千二千戶。全部封侯。

二是招降魯地。平楚戰爭順利,只有一個魯縣寧死不降。項羽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他們為項羽守節。劉邦想屠城,聽說是守節,劉邦把項羽人頭,讓守城人看著證明項羽死了,魯地人才投降了。劉邦以魯公禮安葬了項羽。

三是哭祭項羽。舉行葬禮,親自到墓前大哭,怎麼理解?漢武帝時,一個耿直大臣鄭當時父親也耿直,鄭君,原是項羽部下,鄭君歸降了劉邦。劉邦對他們這些楚將士官員下命令,無論說與寫,只要談到項羽只能叫項籍。這是名,羽是字。更不得稱項王。這個命令,只有鄭君就堅持叫項王。表明自己曾是臣子。因為這,劉邦下令,凡是原項羽的部下,只要口頭稱項籍的升職,稱項王的開除回家。所以鄭君回家,窮困而死,至死而不拿這個做為求職的機會。放在一起看看,如果劉邦真胸懷寬廣,何必計較稱號?只能說明他仍對項羽狹隘。淚從何而來,自己想吧。

四是封賞項伯。幫過他四次,鴻門宴前幫他躲過軍事打擊。宴會躲過射殺,項伯私受賄賂,多要過漢中郡。支大鍋要煮他父親時說過話救過劉邦父親。賜劉姓,這是莫大的尊寵;封為侯,至於親家不再提了。

 

大風歌15_登基稱帝-王立群.2011.03.10

項羽死後,劉邦稱帝的局勢已定,但是在登基之前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韓信,因為韓信不僅有天氣第一的軍事才能和功勞並且還有大部分的兵權,於是劉邦開始奪韓信的兵權,改封韓信為楚王,另外封彭越做梁王,就這樣解決了韓信對自己的威脅。

項羽自殺後,劉邦曾哭祭。劉邦立即趕回山東定陶。劉邦回大營,直接到韓信的軍營中,先把軍隊控制了。奪了軍權。韓信被架空。這是劉邦滅項羽後的第一件事,這是他心裡一等一的大事。因為韓信太優秀了。第一,軍事才能天下第一;第二,部隊實力天下第一;第三,功勞天下第一。整個劉邦集團中,韓信是首,無可爭議。劉邦著手解決的第一件事正是這個。它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韓信怎麼想?對他刺激大。對其他諸侯王呢?會不會影響到下一步呢?劉邦處理的善後,怎麼安排項羽之後天下的大事呢?當時中國向哪兒去,這是最大的問題。奪權在漢五年十二月。第二個月,下令楚平定了,義帝死了,楚地沒人治理了,下令齊王韓信改封楚王。這是徙封。另外封彭越為梁王。兩個王安排了。劉邦首先解決了韓信與彭越的問題。

我們要提出問題討論,為什麼要奪韓信的兵權?為什麼要徙封韓信與封彭越?韓信本事太大功勞實力太大,劉邦不放心。他手下這樣的軍事奇才讓他不安心,所以要奪兵權,他才會有安全感。部分滿足韓信的慾望。這就是奪權的重要原因。急著封考慮有:一是還願,因為滅項前許過願。當時許陳郡以東直到海邊歸韓信,願許過要還,否則會負約;二是安撫,韓信不是一個孤立的人,是七個諸侯的代表,七個幾乎把整個國土一半佔了,所以要安撫;三是便於稱帝,劉邦這時想稱帝了,如果處理不當,皇帝當不成。這些諸侯聯手又會天下大亂。出於三種考慮,劉邦才這麼急著解決問題。

徙封與分封玩得老練,跟誰學的?一是實踐。二是高人。有高人指點。劉邦最初不是會分封的人。剛起兵時,一門想求封。想做關中王。實際上經歷求封到分封的過程。這是青澀走向成熟的過程。做了關中王后,野心大了。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思想隨著地位變化而變化。腦袋跟著屁股走。職務決定你的思想。劉邦做了關中王,想得到的不僅僅是關中了,要天下。一個人想要天下,讓誰來封他?沒了。這時,他其實不再想求封了。他就想到怎麼封別人讓他為自己出力。這是重大轉折。

劉邦到關中後,還定三秦,殺回關中,封的第一人就是韓王信。滅項羽的叫韓信。韓王信是他封的第一個諸侯王。原只是一個韓國被滅時韓襄王的後代,跟隨過劉邦,被他看中過,將來把韓地打下來封你為韓王。到了漢二年十月,這個韓信把韓地收了十幾座城後就封為韓王。劉邦許封和分封。一是打下前,許諾封,像房地產賣期房,韓國還在項羽手中,許給人家。這是一大發明,能調動積極性。分封,是在打下來後真封。還要看到別人的影響。

有兩個人,一是韓信。韓信在被命為大將軍後,就啟發他殺回關中,與項羽爭天下,這就是漢中對策。韓信出主意,要想戰勝項羽最好用的就是分封。得了地就封給功臣,如果運用成熟就會有一大批人來玩命打,最終奪天下。這是韓信告訴他的。韓信講的分封作為奪天下的手段高明。劉邦與項羽的差別在項羽分封是目的,劉邦是手段。二是張良,幫封誰的問題。楚漢戰爭激烈時,酈食其叫封給六國諸侯的後代,劉邦聽信了,甚至刻好印,張良剎住了。劉邦醒悟過來了,罵了酈食其,銷毀印章不封了。張良與酈食其不同的是張良主張封的是功臣,誰立功出力多就封誰。張良幫助劉邦解決的是封誰的問題。張良有下邑畫策,劉邦敗得一塌糊塗時,劉邦講過我願意把函谷關以東全捐出來,但是給誰?這是主動分封。劉邦這個把分封從手段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張良說只三個人韓信、彭越、黥布三人可封。張良解決的正是劉邦封誰的問題。劉邦在這兩個好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優秀的作業。

我們看一下劉邦在建國前的工作,七個異姓諸侯王中,大體分三類。一種是真心封王。代表人物是趙王張耳。這是趙國大名士,他曾到張耳處住過很長時間。兩人是親家。一個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張耳兒子張敖。可見兩人關係不一般,鐵。韓信要求封時,他立即同意。二是半心封王。像韓王信,許韓地稱王,但這是軍事重地,利用時封,洛陽淮陽南陽,一下子選定以太原去。劉邦的一次大拆遷。把韓王信弄到陝西去了。後來韓王信反了。三是違心封王,像齊王韓信。韓信拿下楚國寫信要求封假齊王,他大怒,要不是張良提醒。這是他不願意又必須乾的事。情商高,能理智處理問題。這是稱帝的第一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滅項羽封韓信彭越,緊跟著七個諸侯王聯名上書要求上封號。劉邦也是王,他們也是王。楚王是漢王封的。還得想辦法,讓王升一升。就是上尊號。七個人商量。叫劉邦稱皇帝。帶來兩個問題。為什麼劉邦要稱皇帝?七個人為什麼一口咬定讓他當皇帝?上皇帝,劉邦從來沒說過自己要當皇帝。但是七個諸侯王都聰明。極其精明,不用說他們也知道劉邦要的是皇帝。怎麼能夠看得出來?看三條:一是目標,劉邦的目標是天下,最明顯的是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說過劉邦這個人是「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不吞下天下不罷休,關鍵是盡吞天下。一個想盡吞天下的老王給什麼尊號?只有皇帝。二是再看看殺回漢中地方的行政郡縣制,他走的是秦始皇的路。他當然向著秦始皇的座上走。所以他們勸劉邦當皇帝。三是看反應。劉邦怎麼說呢?劉邦要不想當,一句話能解決。當然七個人得找理由呀,給領導台階是大智慧。七個人要叫劉邦升,得找理由。安排的是理由三條:一是功大,二是德厚,三是區分上下。劉邦就可以順著爬了。他說,帝,不是一般的人,得賢者,我吧,怎麼處理天下的事呢?這個回答得聽音,他不反對稱帝;質疑的是自己的資格;擔心是當了皇帝後高處不好處事呀。說明他們猜對了,與上級相處得猜心事。七個諸侯上了第二份奏章,一是滅了秦,二是誅不義,三是功臣皆受地食邑。這種情況下諸侯王不足已。對天下百姓有好處。這得會說。劉邦回答,「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多巧妙。你們認為我對百姓有利,我就當了。當皇帝還是為天下蒼生,高!這樣一來,七個人推著上,就順著爬吧。上去了。一個月後,劉邦就在定陶登基稱帝。這樣西漢建立了。劉邦也完成了從漢王到皇帝的轉變。這個轉變中,《漢書》記載寫過:「諸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七個諸侯王一個太尉和一個博士挑了一個黃道吉日,就稱了帝。這兩人與劉邦登基關係密切。特別是叔孫通為劉邦稱帝做了些什麼呢?看下集。

 

大風歌16_立儀定都-王立群.2011.03.11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登基稱帝,揭開了西漢王朝二百多年歷史的序幕。然而習慣於在馬背上打江山的劉邦在坐江山時卻遇到了難題。雖然已經擁有了九五之尊的帝王身份,卻絲毫沒有帝王的尊貴感受。另外國都究竟應該設在哪裡也成了困擾他的難題。就在這時,兩個小人物出場了。他們通過自己的出色表現不僅解決了這些棘手的問題,還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了歷史。本期節目,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為大家講述在劉邦登基稱帝的過程中這兩個人物所扮演的角色。)

叔孫通在《漢書·高帝紀》里特意點了出來。一是陳綰,一是叔孫通。這是誰?為什麼被特意點了出來?先看其人,他是一個儒生。在秦始皇時代就被政府發現了。召進朝中做諮詢工作,沒正式命名。幾年沒機會。後來終於來了。不過機會有好有壞。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消息傳到中央政府,秦二世把博士加侯補的叔孫通,問他們,你們怎麼看待這事?這些博士都認為這是造反。應當鎮壓。這話氣得變臉的是秦二世。他最不願意聽見百姓造反。叔孫通沒話。一可能覺得人家是博士,二可能等著看領導反應再表態。二世臉色一變,他看出門道來了。不對,哪有造反呀?是明主在上,法令完備,官員奉職,天下一統,哪有什麼造反?不過是小毛賊,不足掛齒。這樣一說,二世龍顏大悅。再問大家看法。博士們分成了兩派。少數人說是盜賊的。凡說是造反的抓進監獄。說是毛賊的賞了。任命為正式博士。這是叔孫通第一次的機會。這是幸運還是噩運?一下朝大批博士逮著他就抱怨,怎麼那麼巴結呀?叔孫通說,不這樣說能行嗎?否則不是進了監獄了?不要正式博士了,逃了。這是他第一次亮相。

回老家後,老家被起義軍佔了,項梁到了。叔孫通參加了他的起義軍。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事。他深知秦法令嚴酷,這是什麼罪呀?這麼敢賭。項梁一死,楚懷王來了,奪了項羽軍權,項羽不能指揮了。叔孫通一看,離開投奔楚懷王了。到了懷王掌權,跟在他身邊。後來巨鹿之戰後,看到項羽掌權了,跑到項羽那兒了。劉邦打到彭城後,叔孫通看到劉邦佔了彭城,要成氣候了,投奔劉邦了。劉邦受挫,他再也沒變,一直跟著劉邦。這是他的經歷。一停地跳槽,跳到劉邦處不走了。

劉邦怪,是楚地的人,穿衣是短的衣服。叔孫通是山東儒生,穿長袍,劉邦不喜歡,叔孫通一剪,就成短的了,劉邦一看高興。叔孫通帶了一百多弟子,一個也沒得到重用。叔孫通推薦了無數人,但一個學生都沒推薦。全罵他。話傳到耳中,找來學生們,看劉邦忙著什麼?打仗,你們誰能上戰場,能打,我立即推薦。我不會忘掉你們,等機會,機會沒到。

這個經歷讓後來人們提到就罵他。罵他反覆無常。六易其主。但是叔孫通也不要看死,他這個人要分析一下他,他的價值觀里把成功放在第一位,跟著誰能成功就跟誰。別管跟誰。嫁對一次就行了。他也有毛病,看不準。看誰勢力大就看誰。跟劉邦後可再也沒變。

劉邦在稱帝過程中,曾讓叔孫通製作一套儀式,讓叔孫通設計,太麻煩。劉邦刪繁就減,劉邦發現又不行。他發現慶賀宴會上,群臣都在爭功,甚至拿出劍來亂砍,劉邦惱火。叔孫通覺得機會來了。他找到劉邦,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爭天下儒生不管用,但是守天下離不開儒生。所以幫助劉邦制訂一整套規則,上朝會井然有序。劉邦有條件,讓我覺得可以做,他最不喜歡那種繁瑣的禮儀。叔孫通到山東招聘儒者制定,三十多人,兩人不願意走,說話難聽。「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不去。叔孫通沒惱火。笑著說,「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然後帶著他們進了京城,搞了幾個月,在城外演練。劉邦指示,吾能為此。要我做得到才行。到漢七年,長樂宮改修完了,這個儀式也行了。然後這一天上朝時完全按這個做法。司儀官領著百官進大殿,台階兩邊是郎官,整個台階上成百的士兵,文武官員分成了兩列,入場由九個禮儀官分九批領進來,皇帝車駕引進來。皇帝登上來。按次序拜賀。敬酒。完全按叔孫通一遍遍地走,直到散朝,整個朝堂鴉雀無聲。演練完了,劉邦高興,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叔孫通機會來了,拍對了,任命他為太常,這是禮官。專門負責宗廟朝廷的高官,一步登天。一次獎勵五百金。叔孫通抓住機會說,我的學生出力大,希望給他們一個官做。劉邦說,多少?一律提拔為郎官。叔孫通把五百金全部分給弟子。這就是叔孫通。一個六易其主做到太常安排弟子把賞金全部分了的人,自己去評價吧。

還有婁敬,本是戍卒。在定陶登基,但是這兒封給彭越,劉邦選了洛陽為都城。洛陽是周的東都。在洛陽建都名義上直接承接了周。這是光榮的。接秦的班不光彩。洛陽有現成的宮殿。洛陽地理位置好。靠近東部,手下許多部下都是江蘇人,劉邦是豐縣人。跑到關中太遠了。劉邦開始選的是洛陽。在洛陽定都當皇帝。婁敬想見劉邦。得換衣服。婁敬說,我平時穿什麼就這樣。他去見劉邦,劉邦還真見了。見後,先賜食。問他有什麼要事?婁敬說陛下建都洛陽,是不是想與周比個高下?劉邦說,然。是這樣。婁敬說,你得天下與周不同。周得天下,是和善累德十幾代,最後得到諸侯擁護滅商建的。洛陽是東都,你怎麼得天下的?三千人在沛縣起兵,定三秦戰滎陽,大戰七十小戰四十,死了那麼多人,換來天子之位,周是憑德,你是憑力當皇帝。這能一塊相比嗎?劉邦不知道怎麼答。大臣們一邊倒,全支持在洛陽。因為他們都是江蘇人。想遷到長安遠了,不願意。一個人出來支持。這就是張良。就應當遷到關中。張良講了道理。有四個方面,一是關中的地理好,西北高東南低,居高臨下。所以佔據關中,去統領全國重要。關中有險,古代的關中都是關,四邊全是山中間是秦川,最適合稱帝的地方。洛陽呢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都能打。關中要好得多。二是關中有經濟文化優勢。秦以來關中百姓種地內行賣力。關中支持戰爭的大後方。漢代承接秦制關中是最好的地方。三是關中是劉邦的根據地。劉邦進關中後就封閉宮室,深得父老的關愛。不能丟根據地。有了關中,即使把東邊全丟了,也不怕。四是關中是周的發祥地。平王東遷是不得已。實際上根據地也在關中。張良說應當把關中作為定都的根據地。張良在所有謀士中最得劉邦看重。

劉邦一看到張良贊成,當即遷都,應當說,劉邦稱帝過程中,婁敬也立了大功。劉邦也是幸運的,每到關鍵時都得到人的幫助。他只用了七年從一介布衣成了九五之尊的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二例。劉邦為什麼在這麼短內完成?還會講。像秦始皇努力多久,在他手中才折騰幾年。劉邦北漂成功了。這是極其不容易的。他怎麼看待自己的成功呢?看下集。

 

大風歌17_漢初三傑-王立群.2011.03.12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是由一介布衣到登上天子寶座用時間最短的一個,在他速成的過程中有三個人對劉邦來說至關重要,他們就是:韓信、蕭何和張良,本期節目邀請王立群教授為大家講解這三個人是怎麼和劉邦走到一起的以及他們的戰功等。)

劉邦當皇帝與以前所有君王相比,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速成。從布衣到皇帝只有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從草根到帝王時間最短的。所以,當皇帝後,劉邦手下有人曾提議遷都,這是婁敬。你建立漢與建都在洛陽的周相比,最大不同,是時間長短不同。周是周文王周武王先前十幾代不懈努力才得到諸侯的認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也有三十五代秦君的努力。沒有劉邦這樣的速成。七年就當上了皇帝。這個速成帶來問題,許多人有看法。像劉邦與項羽打過幾年仗的廣武,五百年後的魏晉時期有文人叫阮籍,登上主戰場看遺存時說過,「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所以劉邦當皇帝讓後人多評論。劉邦怎麼看待自己成功的呢?

劉邦登基不久定都洛陽。在南宮召集了大臣們喝酒。劉邦提出有意思的問題。大家說說你們的看法,我為什麼最後當上了天子。一出來,馬上有大臣說話。也不客氣。一個人說,你對人傲慢,遠不如項羽仁厚。但你有特點,打下地方後,分給他人,讓他們做侯做王。而項羽不封。你封過大家都有勁。這就是你成功的原因。劉邦聽過後,打斷了,「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劉邦雖然傲慢但對張良從來只稱字。這三個人都是人傑,我能用他們所以我得了天下。這一番高見一發表,大臣們都心悅。這就留下話題,即漢初三傑。

張良,是韓國貴族。家世不一般。張良祖父曾為韓三代國君的相國。父親做過兩代國君的相國。這就是五世相韓。張良祖父與父親曾輔佐過韓國五位國君。直到父親去世。死後二十年韓國滅亡。但去世後,張良沒有出任國相。當年年齡小,可以為官時韓國滅亡了。這時他成青年了。他家並不窮。韓國滅亡時,他家富到有三百奴僕,但弟弟夭折了。這樣的時刻,張良把弟弟簡單地安葬了。把三百奴僕全部放走。把財產變賣,拿著一大筆錢尋找刺客。六國被秦兼并過程中,這十年中,六國出現了兩個熱血青年,一是燕太子丹,另一個是張良。二人都是花錢買兇去殺秦始皇。張良找人,秦始皇第三次巡遊時,張良與刺客埋伏在河南的博浪沙,因為先前有荊軻及離的行刺,秦始皇弄了幾輛相同的車,砸爛了其中一輛,沒砸到。搜捕,張良逃到江蘇隱居。這次行刺是重大案件。當時秦始皇沒抓到刺客,下令在全國搜十天。

張良遇到奇事。他一天過橋時看到老先生。沖著他走過來。把鞋脫下來扔下去。指著張良說,幫我拾過來。張良看到是老先生有意丟的,他感到扁這老頭,但他太老了,他應壓著火揀回來,叫張良穿上。張良又惱火。但想到,忍著穿上。老頭,笑了笑走了。張良傻了。這老頭不正常。走了一里多地,老頭回來,說孺子可教。五天後,天亮來這兒等我。張良覺得這人奇。張良遵命。天剛亮,剛到,老先生到了,訓張良。而且說,與老人期,何後也?說完走了,五天後再來。五天後,天還不亮,張良就趕來了。又罵他了。走了,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不敢睡了。半夜去了,剛到不久,老先生來了。說完,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這書好,用心看,你就可以成帝王之師,十年後發達,十三年後我們還會見面。一塊黃石就是我。張良天亮打開一看,《太公兵法》,托姜子牙的名義。張良一生與此有關。從此,張良隱居下來,專心讀揣摩十年。十年後果然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一百多人,想投奔,遇到劉邦投奔劉邦了。說給劉邦,劉邦悟性高,一說劉邦就明白了。張良也試著說給別人,別人沒反應。張良覺得劉邦是可跟的人。他就跟劉邦了。

兩離兩別。一是項梁立了熊心時,張良看出熊心是楚懷王的孫子。所以張良也找項梁,韓國也有後代,能不能立為韓王,可以減少壓力呀。讓張良去找,這是第一次與劉邦離別。這就是韓王成。張良就跟著他去韓國打天下,不順。一直到遇見劉邦時,劉邦幫著韓王成打下十幾座城。所以劉邦建議在這兒為王。先借張良給我。項羽封十八個諸侯王時,張良就回到韓王成。張良所有做的事都是為韓國復仇,想重立韓國。但做法與願望相反,替劉邦出了許多主意。像鴻門宴表現出色。項羽也因此恨韓王成。項羽甚至扣著韓王,降為侯,後來殺了。這一段經歷讓張良徹底地絕望了。好不容易立了韓王。封了兩次,卻被殺了。他逃回去跟著劉邦了。歸漢了。這可以看出來,與劉邦的相遇有偶然性,本是投奔別人遇著張良;也有必然性,劉邦特別能理解他的,這是天賦的問題。劉邦悟性高。張良為劉邦的建漢立了大功勞。這才有劉邦為帝後對手下的大臣們講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為劉邦西漢建立立了太大功勞。

二是蕭何,也是劉邦炫耀的一個資本。與張良大不一樣。與劉邦關係中有三個老:一是老鄉;二是老同事;三是老戰友。兩人關係更親更近。都是豐邑人。江蘇豐縣。當時豐縣與沛縣是同一個縣。沛縣豐邑。二是老同事,劉邦所在的沛縣,蕭何老早就做功曹。主吏掾。劉邦不太遵章守紀。他弄了幾次犯法的事,都是蕭何救他的。蕭何熟悉法律,多次袒護劉邦。老戰友上,劉邦在泗水亭長途中,把人放了,藏在山中,蕭何做了不少工作,考察幹部時,蕭何每次考評都是第一,人們都想調他入中央工作,他不去。今天有許多說法。劉邦當時並沒有舞台,根本不可能看出做大事的可能。還有說法說他預感秦帝國的風雨飄搖。這是推測。蕭何為什麼不去?我們不知道。農民起義開始後,沛縣縣令,面臨選擇,要麼成為秦帝國的替罪羊,被殺,要麼來一個華麗轉身,可以保全自身。所以沛縣縣令想起兵,保全自己。找人商量,蕭何曹參都不同意。得召回逃出去的人。就是劉邦,縣令就召劉邦,劉邦樂不可支。縣令改變主意,勢力大,沒自己的份,就想殺蕭何曹參阻止劉邦入城,兩人早出城了,與劉邦會合,殺了縣令。蕭何就帶領全族的人參加了劉邦的起義軍。對劉邦最後當皇帝立了四件大功:一是成全沛公,沛公是劉邦人生的第一個舞台。是蕭何成全的。二是成全了高帝。攻佔秦宮時,其他人找最有錢衙門搶錢時,蕭何搶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圖書等東西被他搶到,後來幫劉邦大忙。當時書是刻的,流傳不方便,那時的地圖是機密。蕭何全拿到手了,劉邦知道了人口,可以方便收稅,解決了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成全了劉邦。所以後來做了高皇帝。三是舉了韓信。四是經營後方。整個戰爭期間,劉邦屢戰屢敗,但是蕭何經營了三塊地,關中漢中巴蜀,不斷地補給,劉邦打到最後,蕭何功不可沒。今天我們介紹了兩位。韓信我們講過了。三傑幫了劉邦,劉邦得了天下,是不是就能想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呢。看下集。

 

大風歌18_血性男兒-王立群.2011.03.13

(秦末天下大亂,草莽中英雄輩出,這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在民間有一個田氏家族,兄弟三人從亂世中崛起,三人相繼在齊地稱王,成為群雄逐鹿中一支重要的反秦武裝。田氏家族的第一顆明星是田儋,田儋很了不得。當秦末農民大起義開始的時候,陳勝曾經派了一個人要到齊地去攻城略地。結果,陳勝派的這個將領趕到了狄城,就是今天山東的高青縣,這個時候狄城的縣令防守得很嚴,所以陳勝的軍隊一時得不了手,所以狄城就一直控制在秦帝國的手裡面。但是有一天,這個狄城出了一件大事。豪強田儋捆著他家裡的一個奴隸去見縣令,帶了一幫年輕人去見縣令。因為秦朝規定,凡是主人要處死自己家裡的奴隸的時候,需要報請當地的父母官批准。所以,這個田儋押著要處死的奴隸,綁著他去見縣令,其實這是一計。綁了他去見縣令,縣令毫無戒備。在縣令接見田儋和他要處決的這個奴隸的時候,田儋就突然出手,把狄城縣令給殺了。殺了縣令以後,田儋就把這個縣的權給奪了,奪了權以後,田儋自立為齊王,可以說是當時的風雲人物。而田氏兄弟中的老三田橫和手下的五百壯士,更是為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故事。)

劉邦稱帝後,項羽韓信都解決了,但千里外的人牽著他的心,這是田橫。田橫島在山東青島附近。當時他有五百人。這就讓劉邦糾結。讓他最擔心的是兩點,一是家族勢力強大;二是深得齊地民心。這個家族出了三個人物。老大田儋老二田榮老三田橫。老大是堂兄二三是親兄。這在齊地不得了。三兄弟是齊國滅亡時齊國君田氏家族的支脈。田儋了不得。起義時,陳勝曾派人來齊地攻城掠地。這個將領趕到狄城,這縣令防守嚴,不得手。一天,出了大事。縣有一個豪強田儋捆著家奴見縣令,秦律規定主人要處死奴隸時得報請批准。這是一計。縣令無戒備。接見時,田儋突然出手殺了縣令,之後,田儋奪了縣城。講了三條:一是反秦趨勢已經形成;二是齊國是最早建立的諸侯國;三是田氏本來就在齊地稱王。然後田儋自立為齊王。自立,項梁曾立熊心為懷王。是項梁立的楚懷王的孫子。是被立的。這是自立,差別大。被立是政治傀儡。自立往往會有大權力。田儋帶兵東征,全部平定整個齊地。他成了第一任齊王。這時出現了一件事,魏國魏王遇到問題了。被章邯圍住了。魏王向齊王求救。田儋去救人,不簡單。結果章邯打敗了聯軍,把魏王和田儋全部殺了。田榮挺身而出,在東阿聚集軍隊造反。

田榮也有能力,與章邯軍對峙。章邯率領軍隊包圍東阿。危險時,有人出手相救,是項梁。他派兵解圍了。項梁是田榮的恩公。這樣,田榮得救了。田儋死後,齊變化極大。後方出了問題。齊地百姓立了齊王。田榮惹火了。不打了。帶兵回去,把新齊王攆跑了,把哥哥的兒子立為齊王。他做國相,軍政大權在他手中。然後,齊國原來的齊王逃到了楚國。將軍與國相逃到了趙國。這時,項梁遇到麻煩了。章邯軍隊與項梁決戰。要求田榮增援。田榮不幹,出兵得有兩條件,把新齊王殺了,趙國的國相等殺了,三人殺了我才出兵。項梁救他時沒條件,現在要他出兵他有條件。楚國不殺逃來的趙也不殺。田榮不出兵。跟田儋比,田榮差了太大。田儋善度大勢,適時起兵,魏有難就出手相救。這人能看懂天下大勢。二是田儋有勇有謀。三是自主自立。田榮與田儋比,差遠了。兩大特點:一是心胸狹隘。看重王位。過於看重齊王王位。他不顧大局,不救項梁,項梁兵敗,被殺。田榮顯然太狹隘。他不懂得天下起義軍一榮俱榮。二是破壞性強。表現在自立齊王和煽動叛亂上。搞得天下大亂。這些與項羽分封有關。項羽對他不出兵救項梁有關。齊一分為三,就是沒有田榮。田榮惱火。他把三個齊王(其中有一個是他侄子)殺了,自立為王。然後給項羽沒封的彭越一個將軍印,封他為將軍,讓他也來反項羽。還有陳餘,向田榮借兵,也把張耳趕走了。田榮殺了三個齊王,煽動彭越陳餘叛亂。劉邦也在他煽動之列,但這時劉邦比他聰明還定三秦了。劉邦託人將信交給項羽了。劉邦把火引向山東田榮處。張良也誤導,讓項羽將火燒向了田榮。結果兩人一交手一戰就把田榮打得大敗。田榮還是虛火旺實力弱。他逃到平原,百姓把田榮殺了。

田橫這時才出現,逮住機會。一是劉邦佔了彭城,把項羽的老窩佔了。項羽立即回兵與劉邦交戰。一打打了四五年,再也無力管田橫了。再一個,項羽在齊地措施失當,齊地百姓不滿。項羽恨田榮,老屠城,搞得百姓造反。項羽主力一撤,田橫擁立了田榮的兒子,自己掌握大權。田橫有特點;一是前赴後繼;二是血性十足。剛烈,是血性男兒。他做了幾年齊的實際統治者。做了幾年,不長,楚漢戰爭後期時,劉邦派酈食其來勸降,田橫決定投降。第二個韓信來了,被手下人一說,帶兵打來了。田橫覺得酈食其騙他,烹了他。龍且敗給韓信,田橫實際很快被韓信攻佔了。他本想靠龍且,現在只能逃到彭越處。彭越本是幫劉邦的,但為什麼他還敢找彭越呢?因為當初給過他將軍印。彭越出於感恩,收留了。劉邦當了皇帝,封彭越為梁王。田橫覺得大事不妙。帶五百壯士逃到了今天的田橫島。所以劉邦惦記的就是田橫了。他覺得田橫控制了齊地,深得百姓擁戴。劉邦怕有變,就給田橫下詔書。赦罪,召他進京,田橫矛盾。他有殺了食其和與龍且聯手對抗韓信的罪。他的家族就在齊。離開只能蔫。召他進京,田橫,說不敢。酈食其在朝中為官,不敢去。劉邦先下詔書給酈商,誰敢動他一根毫毛,滅三族。然後派人下詔書給田橫,大者王,小者侯,否則誅滅。這下子田橫沒辦法了。田橫帶兩個隨從去了,離洛陽三十里地時,跟使者說,我得沐浴,收拾再去拜見。他帶著隨從,跟他們講,見天子是恥辱,不見;天子跟酈商下詔書,讓他不動我,將來同朝共事,見到他心裡有愧;三皇上想看我的模樣而已。這兒離洛陽只三十里,自殺,人頭不會腐爛,跟活著差不多,隨從捧著頭告訴使者,趕到京城,劉邦一看,這就是田橫。看完後,劉邦知道他是自殺的,劉邦感慨,派士兵按齊王禮厚葬。下葬後,兩個隨從挖開也自殺了。劉邦立即下令召五百人重用,使者到島上,五百人集體自殺。後來島因此得名田橫島。這是歷史有名的事。集體自殺來彰顯了人性中的血性與正義。這在楚漢戰爭歷史中成為一段佳話。投降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放棄就選擇成仁,這不容易。有兩首詩:元代的陳杞寫的《田橫墓》:「一門兄弟王齊中,恥與群臣侍沛公。五百餘人同日死,也勝匹馬向江東。」清人王士禎《田橫客墓》:「一劍縱橫百戰身,楚雖三戶能亡秦。拔山力盡虞兮死,爭及田橫五百人。」三句寫項羽一句寫田橫的門客。

 

大風歌19_冰火人生-王立群.2011.03.14

(項羽死後他的部下也是樹倒猢猻散,項目的這些部下有很多曾經追的劉邦四處逃竄,在項羽這些部下里有一個名叫季布的人曾經把劉邦逼得節節敗退,最後卻被劉邦赦免,然而曾經放過劉邦的丁公卻成了劉邦的刀下鬼。)

項羽死後,手下也是樹倒猢猻散,季布曾經讓劉邦逃得東奔西跑。劉邦赦免了他。而放過劉邦一馬的丁公卻難逃命運。

項羽自殺後,部下潰散了。有幾個人是點名要追殺的。第一個就是季布。在劉邦看來是非殺不可的。他曾為項羽部下,多次奉命追殺劉邦。劉邦在幾年中,多次吃過季布的苦頭。這時季布在潛逃。逃到周姓人家藏了起來。周姓人家在藏季布時,說朝中追得厲害。不久會追來,相信我,我給你獻一計,解救你。不相信我,我願意自殺在先。季布說相信。這個姓周的就剃光了季布的頭髮,打扮成奴隸,把季布化裝,叫家裡幾十個奴隸,坐上貨車去找到當時魯地有名的朱家大俠。到他家後,告訴朱家賣給你。這是個大俠,一聽這樣說,就知道不是一般人。應該是劉邦正追殺的季布,買了下來。到朱家後,叫來兒子交代,「田事聽此奴,必與同食」,田地與事情隨便他,可以干可以不幹。一定要與他一起吃飯。他知道這不是一般人。兒子在家執行季布。朱家就直接去洛陽找滕公,這是劉邦的親信,專門開車的。原名是夏侯嬰。朱家自報家門,夏侯嬰聽過他的大名。所以夏侯嬰一定有事,留他在家裡款待了幾天。幾天後,朱家單刀直入地問,季布犯了什麼大罪?滕公說,這事是因為季布曾多次搞得皇帝十分狼狽,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恨之入骨,非要抓住他。第二問,您看季布是什麼人?滕公說,是賢者。朱家一口氣講了四條:一是忠於自己主人是臣子的職責,作項羽的部下,打劉邦狼狽是他的職責。執行項羽的命令不是錯。二是項羽的部下能殺得完嗎?三是不能夠為報私仇一定追殺一個人,劉邦恨季布不過是打得狼狽出氣,為私怨會損害皇上的形象。四是不能夠逼人太甚。想想現在漢朝建立了,北有匈奴南在南越,逃去了會成為大敵。楚平王追殺伍子胥,逃到吳國,逼得太急,到吳帶著軍隊來攻陷楚都城,伍子胥掘墳鞭屍。楚平王遭此大辱,正因為他追殺伍子胥。朱家建議,方便時能不能完整地跟皇帝說說。滕公聽明白了。滿口答應了。不久,一個合適機會來了,滕公就原本告訴劉邦了。劉邦一聽,親自召見季布,封為郎。根本原因是朱家的四條表面上看條條為季布開脫,但是暗地裡為劉邦著想,話說得巧妙。

第一條忠於主人是臣子的職責,劉邦能不同意嗎?他當然希望手下忠於自己。要殺不是提倡臣子不忠心嗎?季布剛好是忠臣的榜樣。第二條項羽手下那麼多部下要殺完是什麼結果?只以逼反。第三條,不能因私怨去殺人哪,劉邦聽過明白了胸懷肚量得裝,為自己的形象也得如此。當了皇上,得注意形象,怎麼裝也得裝。第四條真跑了對劉邦都不利。劉邦當然聽,免了死罪。這好理解力了。

關於季布,他確實是有才之人。後來做到中郎將職務。最光鮮的事是阻止匈奴入侵。匈奴曾寫信給呂后,呂后惱了,想打匈奴。妹夫是樊噲,口出狂言,願帶十萬人橫行匈奴。只有季布說噲可斬也。當年漢高帝被困平城,現在我們有什麼力量去打?當時都被震驚了。呂后聽了退朝,從此不提打匈奴的事。季布立了大功。他能摧剛為柔。

丁公是季布的親舅舅。也是項羽手下大將。與劉邦的關係呢?彭越逃亡時,劉邦被丁公追殺。劉邦眼看逃不脫了,劉邦說兩個好漢非要這樣不放過嗎?丁公放了劉邦。劉邦得救。項羽死後,手下所有將領轉入地下,他反而跑到洛陽找劉邦了。這可以理解,因為他救了劉邦一家三口人。丁公想應該是恩人吧,結果劉邦一見指著他說,「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殺過後還說「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每個做臣子的都不要學習他背叛主人。丁公與季布是親戚。一是仇人一是恩人,仇人下了必殺令,卻被赦免了,而恩人卻被殺了。

丁公被殺,只是因為劉邦所說的不忠嗎?我們常常想起另一個人。項伯。項伯呢?是多次救過劉邦的。也是為人臣不忠,最後卻被封侯,賜姓劉。所以我認為劉邦說這話一半對,一半不對,不忠於主人所以要殺,不可信。書上有些不能全信。兩個同樣不忠一個被殺一個封侯。殺丁公另有原因。司馬遷沒寫。我讀我想應該有這樣的內容:兩人都救劉邦情況不一樣。劉邦在鴻門宴上沒有為難劉邦,馬上出主意,回去立即勸項羽,甚至在項莊起舞時他自動擋駕。他幫劉邦沒有讓劉邦難堪,讓劉邦不失體面地幫他。丁公追得劉邦難堪。劉邦甚至在逃跑中踹下兒女多次。甚至要殺滕公,他極其難堪,在這種情況下,才放過他。應當說,放劉邦時,劉邦就恨之入骨。這事肯定傳得沸沸揚揚。劉邦對丁公的態度是什麼?不通緝他就應當感激,還要去朝中要點什麼,多了。所以劉邦不放過他,找借口殺了。這就是真實原因。

鍾離眜,陳平使用反間計時提到項羽手下四個人最受信任。范增排在第一,第二個就是鍾離眜。陳平到處放出言論,項羽不再信任鍾離昩了。可見出他對劉邦威脅最大。漢四年,彭越斷了項羽糧道時,項羽臨走前,把守衛廣武的任務交給曹咎,而沒有交給鍾離眜。項羽認為曹咎救過項梁的命,但是曹咎沒有軍事才能,情商太低。項羽偏把重任交給他了。千叮嚀要記住一條,守十五天,一定回來。鍾離眜沒有接受這個任務。劉邦派人罵陣,到第五六天,曹咎就忍不住了,出來交戰,想與劉邦決戰。在渡河中攔腰截斷。項羽損失太大。項羽趕快回來,想解圍。到廣武后,丟了大營。劉邦正圍攻鍾離昩一個人。這可以看出忠誠。但是項羽錯誤在沒用他,導致整個廣武全丟。劉邦軍隊馬上逃跑,他也解圍了。項羽自殺後,鍾離眜潛逃了。鍾離昩去找韓信了。韓信是楚王。鍾離眜曾與他是好友。都是著名軍事家。韓信收下來了。但是,劉邦惦記著他。劉邦記得他太能打了。劉邦點名追殺鍾離昩。查出在楚地,劉邦給韓信下詔書捉拿鍾離眜。韓信壓下來了,不久出事了。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借口在陳地大會諸侯。韓信猶豫,去吧害怕,不去不合適。害怕是因為他吃過兩次虧,一是滅了趙國,劉邦就趁他沒起床奪過他的兵權;二是滅了項羽後第二次奪了軍權。劉邦到這兒玩,召他去見,他害怕。他也沒有更好辦法。有人獻計,殺鍾離昩,帶著頭顱去見劉邦。韓信採納了。韓信聽了,直接找談。鍾離眜被迫自殺。這是鍾離昩之死。

三個項羽的部將被追殺。因為劉邦老打敗將,對不是自己部下的人毫不手軟。對自己的部下呢?看下集。

 

大風歌20_一升一降-王立群.2011.03.15

漢五年,引發一場叛亂。當時七個異姓諸侯王燕王叛亂。派兵佔了代地。劉邦親自帶兵出征,臧荼為什麼要叛亂?臧荼原來是燕王韓廣手下的戰將。當時各路諸侯救趙。他被派去救趙,他也因此認識了項羽。結果巨鹿之戰後,項羽被推舉為諸侯上將軍。這事中間,臧荼幸運,出兵不是主攻,他只是參與。開始不敢打,大勢定時,諸侯一擁而上,臧荼也跟著立了功。項羽分封時,覺得臧荼是有功之臣,封為燕王。他原主人韓廣被調到遼東,做遼東王跟對了項羽得了一個王。韓廣不走,他本是王,臧荼只是部將,自己得遷走讓位子,韓廣不幹,臧荼乾脆把兩塊地合起來自己稱王。後來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滅了幾國,韓信採納李左車的意見,擺重兵於燕國的道路上,寫信給臧荼,臧荼就投降了。歸漢了。所以,劉邦也承認他仍是燕王。後來這個燕王就和韓信彭越黥布共同推舉劉邦為帝。

他叛亂的原因呢?司馬遷沒寫。他卻因謀反而被殺。我們今天只能分析推測。我談談我的看法,我覺得是因為他害怕了。他怕的是田橫召過去,而他與田橫是平起平坐的。項羽手下的人都被殺。他看到原不是劉邦陣營的都沒好事,所以他怕了。這種情況下,他乾脆反了。

滅了叛亂後,劉邦下令商量一下選一個有功的人當燕王。大臣們心裡清楚,他想封盧綰當燕王。大臣們選項盧綰。盧綰與劉邦是什麼關係?蕭何與劉邦有三個「老」關係。盧綰與劉邦有六層關係:老街坊,住過同一條街;世交,父親是好朋友;同日出生;同學;好同學;患難之交。劉邦沒當亭長前,多次犯法,多逃難,跟他一道的就是盧綰。他倆是同過學下過鄉扛過槍的鐵哥們。劉邦一起兵,盧綰就跟著他。盧綰可以自由出入劉邦的卧室。蕭何曹參只能有事去他房間。他卻是想進就進。所以劉邦早就想讓盧綰做王,剛好有機會了。但是,劉邦話可說得巧妙。請各位推舉功勞最大的人。沒讓你們按關係來推。大臣們都說盧綰功勞大。史書只記一件事,項羽自殺了,共敖死過,兒子接班,這人不投降。劉邦派盧綰帶軍隊圍攻了共敖,幾個月投降了,押進京城殺了。史書上記的最大的一件功就是這個。

盧綰封王這事不得了。這意味著一個重大變化。劉邦開始封王時標準是功勞。盧綰不是因為功勞。這是因為特別親,這是因親而封。盧綰意味著封王政策的變化。先前是公天下,這是家天下。盧綰是發小,還有更親的,那是劉邦的兒劉邦的侄。那些人更親呀。是不是開了頭,從此以後再封的就是更親的?天下是不是向專制的家天下過度。這是漢五年年底。

漢六年年初,有人上奏章,說韓信謀反。誰證據哪兒得到消息,都沒寫。這裡所有東西是虛的,只有劉邦處理是實的。認真討論,問身邊大將,都說得非常怪。亟發兵,坑豎子耳。就這兩句,這些將軍們最該問的是韓信謀反有什麼證據?但是表態明顯,立即發兵。這兩句話奇怪,充滿的是仇恨。所以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可能,一是劉邦身邊的將領恨韓信;二是他們都知道劉邦忌恨韓信。否則怎麼這樣說呢?無論是哪種可能,都表達了人性中最醜惡陰暗的一面。將軍們說完,劉邦一點高興勁都沒有。高帝默然。問陳平,這是陰謀家,一生出的都是損招。不回答,反過來問,將軍們什麼意見呀?告訴他,他有底了。陳平一口氣問了四個問題:有沒有人知道?韓信知道不知道?考慮一下,手下軍隊比得過韓信的軍隊?再想想這些將軍能打得過韓信?這些問題,劉邦都給了否定性回答。告狀這事沒人知道韓信不知道,軍隊不如他,沒一個將軍能幹過韓信。其中第三個問題有意思。劉邦曾直接帶走韓信的軍隊和騎兵的精兵。到楚地去,頂多一年,把楚地軍隊訓練成了精兵。劉邦都覺得不如他的地方軍。所以韓信善於練兵。古代天子每年去地方視察,你不如也去,在陳郡會合,等韓信來了,不好辦嗎,只派一個武士就能綁起他來,楚國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劉邦下詔書去南方視察。所有諸侯王都到陳郡會合。這是河南淮陽。楚王韓信也得去。消息一發布,韓信不踏實。不去,說明有鬼,去,也害怕。韓信也怕。所有諸侯王的謀反都源自怕,都怕劉邦。韓信怕,兩次奪兵權,心裡一定有想法。韓信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麼辦。有人建議,鍾離昩不是被通緝嗎?殺了見他。所以韓信見鍾離昩,鍾離昩說,拿著我的頭討好劉邦,結果是我今天死,你明天死,一定如此。韓信堅持要殺鍾離昩,鍾離昩罵他「公非長者」。說完,自殺了。韓信覺得是萬全之策,去見劉邦。劉邦一沉臉,按著綁了起來,扔到車上。這時後悔了。劉邦在陳地,大會諸侯。楚國問題解決了。帶著韓信回到洛陽。下令把楚王削了,降為侯,改為淮陰侯。然後住在京城。

三傑是張良韓信蕭何,韓信被滅,那兩傑呢?張良最受信任。言聽計從。這次沒向他問計。但是劉邦下詔書出遊,張良能不參加嗎?去沒去?我相信他去了,卻沒吭聲,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他看到了劉邦要誅殺異姓諸侯的想法,說了也白說。殺了異姓諸侯王后,劉邦才覺得安全。六年後才被殺,這時尚早。劉邦下手解決異姓諸侯,張良應該看得清。這一次,張良一言不發。所有的表現寫出了中國的成語:明哲保身。蕭何呢?為劉邦建過四大功勞,當初是他舉薦的呀。蕭何是相國,有權力。雖然這個行動沒找他商量,蕭何為什麼不說話呢?因為蕭何清楚,猜忌功臣有理性的認識也有感性體會。蕭何經過兩件事,猜忌功臣,連他也在內。蕭何最擔心的也是:殃及池魚。只要不殃及池魚,他也寧願站在乾淨的地方。

我覺得張良蕭何好理解,劉邦也轉得太快了吧?頂多一年前,還得意地說,不如子房,不如蕭何,不如韓信。皆為人傑。這話不到一年,就抓了三傑之一,降為侯。怎麼解釋呀?劉邦不用解釋。想抓誰就抓誰。後人有評價。清人袁保恆有詩《過韓侯嶺題壁》:「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高帝眼中只有兩個英雄,一是淮陰國士韓信一個是項羽。項王死了,只有韓信在,能夠無嫌不受猜疑地活到老嗎?實際劉邦的外患是項羽,內患是韓信。所以收拾韓信是早晚的事。

所以一降一升是必然的。因為劉邦改因功到因親的變化。


推薦閱讀:

讀漢書:高帝紀 |大風歌里逍遙遊

TAG:筆記 | 大風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