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夠拯救正在消失的中華文化?

    近來,似乎一股中華文化熱正在興起,一些經濟人,政治人,甚至藝人,忽然都關心起中華文化來了,有的提出要花300億元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有的提出要在中小學開設京劇課,有的提出要讓小學生學繁體字,都說是為了讓中華文化「把根留住」。

    有的經濟人和政治人認為,繁榮離不開「娼盛」,對黃色產業採取鴕鳥政策,因此近年來中國的色情黃色文化大規模泛濫:從黃段子,手機簡訊,到夜總會洗頭房洗腳屋興起;從文藝界的潛規則,到包二奶養小蜜;從下半身寫作,到三級片四級片;從街頭廣告電視台的美女騷首弄姿,到春節聯歡晚會上的色情暗示,可謂洋洋大觀,無處不在。與此同時,漢奸文化,翻案文化,傷痕文化,市井消閑文化,流氓無賴文化,宮庭貴族文化,宗教迷信文化,崇洋媚外文化,邪教神秘文化,民族分裂主義文化等等,也都乘機沉渣泛起,濁流滾滾,無孔不入。土地廟立於村頭,財神爺供在店堂;石獅子為機關把門,不知嚇誰?風水師替官衙選址,欺騙自己;小學生看著日本動畫片長大,學繁體字何用?吃漢堡包過聖誕節情人節,唱京劇能不變味?教課書拿掉魯迅而代之以金庸,不學狼牙山五壯士而要唱四郎探母;秦檜站起來了,烈士卻被惡搞。用「文化牆」遮羞,更加出醜;因醉死立功,為天下笑柄。和外國接軌,不分香臭;要中國特色,唯喜糟粕。割斷歷史,否定前人,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先進文化何在?中華文化之傳統何在?

    毛澤東曾說過,一個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同理,一個沒有文化的經濟,也是愚民蠢的經濟。文化落後,必然道德淪喪,經濟畸形。用中華文化來拯救民族靈魂,凝聚民心,振奮精神,也許是一種可能的選項,因此有人祭起中華文化的大旗,要從娃娃抓起,「把根留住」。

    但是,要留住中華文之根,首先要對中華文化有一點基本的了解。上個世界60代,世界上曾掀起一股尋根熱。有一本暢銷書書名就叫「根」。可憐外國人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往往搞不清自己的根在哪裡。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的確很久遠,但是都早已經中斷,與現代的埃及人印度人無關。只有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一直沒有中斷延續至今,所以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文化,又是活的現代文化。

    中華文華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其發展性和包容性。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之中,停止不變就意味著死亡。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雕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從那時以後,龍的形象一直在傳承,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考古學家可以根據龍的形象變化來斷代。中華文化在不斷延續過程中,其形態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是活的文化,如果哪一天被送進博物館不再變化了,那麼就成了死的文化。龍的形象至今仍在變化,最近還有人建造了一個五公里長的巨龍,若干年後也會成為這個時代某種思想觀念的遺迹。其他如瓷器文化,絲綢文化,繪畫,文學,建築等等,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特點,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的作品,風格也會有所不同。

    同樣,中國的語言文字也一直在發展變之中,從甲骨文,金文,到秦篆漢隸,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變化,到了現代,漢語又融入了大量外來語。進入網路時代後,「網語」又應運而生,使漢語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所以漢語漢字才是活的語言文字。古埃及的楔型文字倒是不變了,但是那是早已死亡失傳的文字。文化要能傳承下去,就必須要與時俱進,決不能一成不變,但發展又必須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之上,如新筍抽芽,離不開根基,這就是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係。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也是眾所周知的。中華文化雖然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文化,但是都能將外來文化加以中國化,從而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例如佛教是典型的外來文化,但是中國佛教的廟宇,菩薩的形像,仍至佛教的教義,都加入了中華文化的元素,帶有中國文化的特點,成了獨立的中國佛教,而且影響了日本和東南亞。

    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不可避免要吸收外來文化。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起,就知道「祖宗不足法」。現在還有人穿長袍馬褂冕襠褲戴瓜皮小帽嗎?那個孔子的多少代後人到強國論壇做嘉賓,不也是一身西裝嗎?當然,好的西裝,也要加入中國文化的元素,才能適合中國人的體形膚色和氣質。現在建房不會再搞四合院大屋頂了,但是只有很好地溶合了中華文化元素的建築才是優秀的建築。例如中山陵的建築設計,雖然採用了現代的建築材料,但是中華文化的元素無處不在,所以得到中外一致好評,中國的風水文化也不得不順從這種變化。

    某地有條長江路,長江路上有所中學要建教學樓。設計師設計了一個立面層層推進,上有一輪紅日的方案,雖然完全是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房子,但是內含「長江後浪推前浪」「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寓意,巧妙地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元素。這不就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嗎?相反,現在有很多大型建築一味求洋,排斥一切中華文化元素,找不到半點中國味道,即使是找了風水先生看風水,也毫無中華文化可言,這才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吸收外來文化要和中華文化有機地結合,才能使中華文化不斷發展創新,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京劇吸收了交響樂這種外來文化,產生了現代京劇,讓京劇再次煥發了青春。用芭蕾舞表現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這類中國題材,產生了現代舞劇。中醫和西醫結合,產生了現代新醫療法,這都是中外文化有機結合成功的例子。人吃了牛羊肉,經過消化吸收,長的還是人肉,但是染黃了頭髮染藍了眼睛,卻仍然不能變成外國人。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機結合,產生的仍然是中華文化,這就是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既不相同又能包容的辯證關係。

    中華文化要在發展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要取長補短,為我所用,要「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有些人不是食古不化,就是食洋不化。一說外國的好,就對中國的東西處處看不上眼,動不動就要和國外接軌,張口閉口就是人家外國人如何如何,全民強制學英語,建個房子也要排斥一切中華文化元素,不是羅馬柱就是醜八怪,連月亮也是外國的圓,恨不得用墨水把眼睛染藍了才好。一說要宏揚中華文化,就把一切陳芝麻爛穀子全翻出來,什麼燒香拜佛,什麼跪拜,什麼祭孔,什麼土地廟跳大神,什麼比武打擂,什麼私塾,什麼三墳五典,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出來了,連鴉片煙館妓女院都當成寶貴的文化遺產加以修復開放。不知道會不會把慈禧太后用過的馬桶拿出來展覽,聽說李宇春用過的廁所確實已經封存起來了。一會兒把孔子抬到嚇人的高度,一會兒又說一個章子怡頂一萬本孔子;一會兒說小學生說「網語」,惡搞唐詩兒歌是進步;一會兒又要小學生學繁體字唱京劇,反正就是兩個字:折騰。三個字:瞎折騰。

    不過折騰也好,瞎折騰也好,我們祖先留下來中華文化仍然要依照其自身的客觀律發展下去。當然,在發展傳承過程中必然充滿著鬥爭,但是從低級到高級,從愚昧到文明,從落後到先進,這個總的趨勢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我們不必害怕外來文化的入侵和復古主義的折騰。麥當勞不是也不得不推出煎餅油條嗎?用科學發展觀看問題,祖宗不足法,但傳統要繼承;繼承不是重複,而是要發揚光大。一切舊的,僵化的,落後的,陳腐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而中華文明必然會在鬥爭中不斷走向輝煌。中華文化之根,在於民眾之中,決非幾個精英霸主或文人小丑所能改變。既然「兩個凡是」都可以破除,孔夫子和繁體字有什麼不能破除呢?

推薦閱讀:

101種正在消失的女人
愈冷愈沸騰:冰雪酒店幾個月後消失?
中國:好人正在消失
有什麼江蘇浙江等三角洲附近的傳統美食是正在消失或者變得小眾的?

TAG:文化 | 拯救 | 中華 | 消失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