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刎烏江,難道是不敢面對失敗的懦夫呢?

劉邦項羽爭天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項羽最終戰敗,自刎烏江,更是世人所討論的話題。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嘆息,認為項羽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所以最終選擇了自盡,而是沒有回江東圖謀東山再起。更有學者認為項羽這是懦夫的表現。難道真是這樣嗎?

自刎烏江之前,項羽在垓下經歷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大戰。

戰前,項羽與劉邦議和於鴻溝,約定彼此退兵,結束爭端。然而,就在項羽領兵返回大本營的路上,經過張良的攛掇,劉邦反悔了,意識到此時議和,得到的並不是長久的和平,而是長時間的休戰,一旦項羽喘過氣來,戰爭必然會重新開始,於是,劉邦單方面撕毀議和條約。

項羽暴怒,掉過頭來殺了個回馬槍,劉邦大敗,逃回固陵,深溝高壘,避戰不出,項羽則將固陵圍起來,猛攻猛打。為了解圍,經由張良提議,劉邦命令韓信、彭越、英布迅速趕往主戰場會和,對項羽形成夾擊之勢。項羽與劉邦在固陵僵持許久,他意識擊破固陵無望,於是決定撤退。

然而,這時候他已無法撤往彭城,只能撤往根據地江東,因為南下的韓信太猛,就在他與劉邦對峙於固陵的時候,彭城被韓信攻佔了。在項羽撤往江東的路上,前來營救劉邦的各路大軍對他形成了合圍之勢。

在韓信抵達之前,劉邦不敢輕舉妄動,而且並不是人人都像韓信那麼猛,比如北上的英布就很難說是項羽的對手。所以,這時候的項羽只要加快南下的速度,擊破英布,仍然有突圍的機會。然而,到垓下的時候,他停住了。因為與劉邦對峙於固陵,項羽喪失了一次捲土重來的機會;於是打算在垓下豪賭,一舉扭轉乾坤。

垓下之戰,項羽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滅。

如果他沒有在固陵和垓下錯失良機,而是加快撤退速度,把剩餘的有生力量帶回江東,稍微緩一口氣再戰,那麼歷史就可能發生或大或小的改變。然而,在垓下,項羽徹底喪失了捲土重來的籌碼。

垓下戰敗之後,項羽率領殘部800多人突圍,抵達烏江的時候,只剩下了20多人。

當時,烏江邊上有一個老艄公,是他的老鄉,希望帶他過河。項羽拒絕了,他只是讓老艄公帶著追隨他多年的烏騅馬回家鄉,之後帶著20多個隨從掉頭殺回追兵當中力戰,力竭之際拔劍自刎。

毛澤東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經由垓下一戰,劉邦已經把項羽打得一敗塗地,自然不會給項羽喘息之機。可以想像:即使項羽乘船回江東,劉邦也必定會迅速發動渡江戰役南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江東。項羽的10萬精銳已經在垓下被剿滅,短時間內幾乎沒有重組大軍的可能。

所以,項羽自刎烏江並不是心理脆弱,不敢面對失敗。相反,恰恰是他的心理素質足夠強大,敢於面對最終的失敗,認識到結局終究是失敗,自己終究是一死。自刎不是懦夫所為,而是英雄氣的表現,是他衡量形勢之後做出的明智選擇。

推薦閱讀:

項羽烏江自刎後,其五虎大將下場凄涼,只有季布善終

TAG:項羽 | 失敗 | 面對 | 烏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