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圖
05-30
十八世紀末,為打開對華貿易大門,英王喬治三世以為乾隆皇帝祝壽之名,派出以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龐大訪華團,在熱河行宮覲見了乾隆皇帝。為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使團出發前做了精心的準備,卻不幸空手而歸。年輕的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作為使團的隨團畫家,從澳門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世態風情的畫作,隨後在英國及歐洲風靡一時。因其內容涉及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諸方面,它們不但成為十八世紀,西方了解中國的最早的形象資料,還成為此後西方人關於東方景象的一個重要創作來源。本書於1814年在倫敦出版,50幅精美的彩色版畫,描繪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販、戲子等,向我們展示了歐洲人眼中,那個久遠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18世紀末到過北京的英國人都還承認: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到達中國,他們獲悉北京人口數是300萬,光是都城(韃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積也超過了1平方英里,比當時剛剛擴建的倫敦城還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紀世界最大城市,倫敦的城市規模,無法和北京相比。清代北京城的西面,共有阜成門、西直門、西便門、廣安門四座西門,西直門處於西北,馬嘎爾尼一行的使節們經此門到圓明園。北京城牆拆光了,西洋畫的筆觸,寫實的風格供我們遙想當年。城門有些失真,不該高聳如寶塔。資料說威廉-亞歷山大是1799年在英國完成這幅畫的,可能是丟了素描稿,憑印象畫的。他把中國的建築誇大得高大以符合英國人的想像。這幅水彩畫的原作收藏在大英博物館。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個水源比較充沛的城市。玉泉河自西注入護城河,貫通城內宮中的積水潭、北海、中海、南海。當時的北京雖不象南京、揚州、蘇杭等江南城市般「秦淮風月」,但不致如日後乾枯得河底朝天,偶爾也能看見城下揚帆飄動,舟楫往返。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康乾盛世:把工業革命和思想啟蒙關在門外
※一直希望能有一座這樣充滿了古風的現代化城市
※康乾盛世,究竟是怎麼樣的繁華?
※【概覽系列】《中西文明的對照》——古代中國的盛與古代歐洲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