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慧法師:《大般涅盤經》略釋(十八)

《大般涅盤經》是宣說如來常住、涅盤常樂我凈、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成佛等義的經典,漢譯本作四十卷,經錄家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此經自法顯譯出6卷《泥洹經》後,南北朝道生剖析經旨,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後道生在廬山大講《涅槃經》,主張頓悟,聽者甚眾,成為中國最初的涅槃師。道生則主張佛所說法不出四種法輪(善凈法輪、方便法輪、真實法輪、無餘法輪),也把《涅槃經》看成是佛說的最高階段。後僧亮、僧眾等也都配合《涅槃經》五味,以區分如來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經義,立五時教(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和天台四教(藏、通、別、圓),以《涅槃經》為「第五時教」和「圓教」。由於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經》的地位,講習此經之風盛極一時。作為佛教的一部經典大經,對我們深入經藏來學習的佛子尤為重要,我們推薦凈慧法師2010年2月對此經的詳細講解,篇幅較長,將分35期刊載,每日兩期,敬請恆心學習請法,終能悟道成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凈慧法師:《大般涅盤經》略釋(十八)

【路值一河者即是煩惱。云何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彼駛河能漂香象。煩惱駛河亦復如是。能漂緣覺。是故菩薩深觀煩惱猶如駛河。深難得底故名為河。邊不可得故名為大。其中多有種種惡魚。煩惱大河亦復如是。唯佛菩薩能得底故。故名極深。唯佛菩薩得其邊故。故名廣大。常害一切痴眾生故。故名惡魚。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大河水能長一切草木叢林。煩惱大河亦復如是。能長眾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譬如有人墮大河水無有慚愧。眾生亦爾。墮煩惱河無有慚愧。如墮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終。墮煩惱河亦復如是。未盡其底。周回輪轉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當知是人不得出離二十五有。一切眾生不能善修空無相故。常為煩惱駛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壞身。不能漂沒一切善法。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能壞一切身心善法。彼大暴河唯能漂沒欲界中人。煩惱大河乃能漂沒三界人天。世間大河運手動足則到彼岸。煩惱大河唯有菩薩因六波羅蜜乃能得渡。如大河水難可得渡煩惱大河亦復如是。難可得渡。云何名為難可得渡。乃至十住諸大菩薩猶故未能畢竟得渡。唯有諸佛乃畢竟渡是故名為難可得渡。譬如有人為河所漂不能修習毫釐善法。眾生亦爾。為煩惱河所漂沒者。亦復不能修習善法。如人墮河為水所漂。余有力者則能拔濟。墮煩惱河為一闡提。聲聞緣覺乃至諸佛不能拔濟。世間大河劫盡之時。七日並照能令枯涸。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聲聞緣覺雖修七覺猶不能幹。是故菩薩觀諸煩惱。猶如暴河。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親善及六大賊。舍空聚落隨路而去。既至河上聚草為栰。菩薩亦爾。畏四大蛇五陰旃陀羅愛詐親善六入空聚六塵惡賊。至煩惱河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以為船栰。依乘此栰渡煩惱河。到於彼岸常樂涅盤。菩薩修行大涅盤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渡煩惱河。以是思惟。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菩薩如是尚無諸漏。況佛如來而當有漏。是故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來非無漏耶。如來常行有漏中故。有漏即是二十五有。是故聲聞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諸佛如來真實無漏。善男子。以是因緣諸佛如來無有定相。善男子。是故犯四重禁謗方等經及一闡提悉皆不定。】

  佛接著說,菩薩受持此經,觀煩惱無邊。菩薩深觀煩惱如苦海,無邊無底,諸煩惱如鯊魚兇惡難調難伏;落入煩惱海中,必輪迴三界六道各類眾生,淹沒身心一切善法,三界人天難達彼岸。唯有諸佛、菩薩以戒定慧,修空無相,能幹枯苦海;能用六度萬行之大船渡至彼岸。但諸菩薩仍有難可為渡,唯佛究竟渡;即菩薩仍須在佛國土修行,還要來此苦海示現眾生。凡是有善根、善業、善行、善念之人,諸菩薩有很大的力量能救度得上佛之法船,唯一闡提不能得到救度。諸菩薩為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忍受無量身苦心苦,在諸苦中無有漏;並以苦為樂,修苦樂法。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如是如是。誠如聖教。一切諸法悉皆不定。以不定故當知如來亦不畢竟入於涅盤。如佛先說。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聞不聞。中有涅盤大涅盤。云何涅盤。云何大涅盤。】

  這時,高貴德王菩薩又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涅盤?什麼是大般涅盤?

  

【爾時佛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菩薩得念總持。乃能如汝之所咨問。善男子。如世人言。有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城大城。有眾生大眾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天中天。有道大道。涅盤亦爾。有涅盤有大涅盤。云何涅盤。善男子。如人飢餓得少飯食名為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盤。如病得差則名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盤。如人怖畏得歸依處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盤。如貧窮人獲七寶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盤。如人觀骨不起貪慾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盤。如是涅盤不得名為大涅盤也。何以故。以饑渴故病故怖故貧故生貪著故。是名涅盤非大涅盤。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聲聞。或因世俗。或因聖道。斷欲界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盤。不得名為大涅盤也。能斷初禪乃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盤。不得名為大涅盤也。何以故。還生煩惱有習氣故。云何名為煩惱習氣。聲聞緣覺有煩惱氣。所謂我身我衣我去我來我說我聽。諸佛如來入於涅盤。涅盤之性無我無樂唯有常凈。是則名為煩惱習氣。佛法眾僧有差別相。如來畢竟入於涅盤。聲聞緣覺諸佛如來。所得涅盤等無差別。以是義故。二乘所得非大涅盤。何以故。無常樂我凈故。常樂我凈乃得名為大涅盤也。善男子。譬如有處能受眾水名為大海隨有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入之處名大涅盤。四禪三三昧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隨能攝取如是無量諸善法者名大涅盤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則名為大。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名為涅盤非大涅盤。若能了了見於佛性。則得名為大涅盤也。是大涅盤唯大象王能盡其底。大象王者謂諸佛也。善男子。若摩訶那伽及缽犍陀大力士等。經歷多時所不能上乃名大山。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摩訶那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見。如是乃名大涅盤也。複次善男子。隨有小王之所住處名為小城。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乃名大城。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名為涅盤。無上法主聖王住處。乃得名為大般涅盤。以是故名大般涅盤。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四種兵不生怖畏。當知是人名大眾生。若有眾生。於三惡道煩惱惡業不生怖畏。而能於中廣度眾生。當知是人得大涅盤。若有人能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修治善法。所言誠實無有欺誑。能忍諸惡惠施貧乏。名大丈夫。菩薩亦爾。有大慈悲憐愍一切。於諸眾生猶如父母。能度眾生於生死河。普示眾生一實之道。是則名為大般涅盤。善男子。大名不可思議。若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所不能信。是則名為大般涅盤。唯佛菩薩之所見故名大涅盤。以何因緣。複名為大。以無量因緣然後乃得故名為大。善男子。如世間人以多因緣之所得者則名為大。涅盤亦爾。以多因緣之所得故。故名為大。云何複名為大涅盤。有大我故名大涅盤。涅盤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為我。何等為八。一者能示一身以為多身。身數大小猶如微塵。充滿十方無量世界。如來之身實非微塵。以自在故現微塵身。如是自在則為大我。二者示一塵身滿於三千大千世界。如來之身實不滿於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以無礙故。直以自在故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為大我。三者能以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舉飛空過於二十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而無障礙。如來之身實無輕重。以自在故能為輕重如是自在名為大我。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如來有時或造一事。而令眾生各各成辦。如來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為根自在耶。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如來六根亦不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為大我。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無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來計有得想。是則諸佛不得涅盤。以無得故名得涅盤。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諸法故名為大我。七者說自在故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不盡。所謂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來爾時都不生念我說彼聽。亦復不生一偈之想。世間之人四句為偈。隨世俗故說名為偈。一切法性亦無有說。以自在故如來演說。以演說故名為大我。八者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盤。以是義故名大涅盤。複次善男子。譬如寶藏多諸珍異百種具足故名大藏。諸佛如來甚深奧藏亦復如是。多諸奇異具足無缺。名大涅盤。複次善男子。無邊之物乃名為大。涅盤無邊是故名大。複次善男子。有大樂故名大涅盤。涅盤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盤。何等為四。一者斷諸樂故。不斷樂者則名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樂。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涅盤之性無苦無樂。是故涅盤名為大樂。以是義故名大涅盤複次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凡夫。二者諸佛。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變異。故名大樂。複次善男子。有三種受。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是亦為苦涅盤雖同不苦不樂。然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盤。二者大寂靜故名為大樂。涅盤之性是大寂靜。何以故。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盤。

  三者一切知故名為大樂。非一切知不名大樂。諸佛如來一切知故。名為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盤。四者身不壞故名為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盤。善男子。世間名字或有因緣。或無因緣。有因緣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羅道人。生摩鍮羅國。因國立名。故名摩鍮羅道人。如目犍連。目犍連者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犍連。如我生於瞿曇種姓。因姓立名。稱為瞿曇。如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為名名毗舍佉。如有六指。因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故名佛奴天奴。因濕生故。故名濕生。如因聲故。名為迦迦羅。名究究羅呾呾羅。如是等名是因緣名。無因緣者。如蓮花地水火風虛空。如曼陀婆一名二實。一名殿堂。二名飲漿。堂不飲漿。亦復得名為曼陀婆。如薩婆車多名為蛇蓋。實非蛇蓋。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如坻羅婆夷名為食油。實不食油。強為立名。名為食油。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盤亦復如是無有因緣強為立名。善男子。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涅盤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盤。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名為大。涅盤亦爾。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得名為大般涅盤。以純凈故名大涅盤。云何純凈。凈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為不凈。能永斷故得名為凈。凈即涅盤。如是涅盤亦得名有。而是涅盤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盤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盤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盤。二者業清凈故。一切凡夫業不清凈故無涅盤。諸佛如來業清凈故。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盤。三者身清凈故。身若無常則名不凈。如來身常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盤。四者心清凈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凈。佛心無漏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盤。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盤經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佛說,如飢人得食,病人得安樂,窮人得財寶,是為涅盤。聲聞緣覺雖得涅盤,煩惱習氣之根尚沒有拔出;另外涅盤的地點是色界與無色界,不是自己的國土;再有涅盤時間有限,最長為八萬四千大劫。而大般涅盤能了見佛性,得無上法,能主宰清凈世界,廣度眾生;有八種大自在:一是能示一身為多身;即化身成就,化身數量充滿十方世界,為自在大我。二是能示一身如塵土那麼多而大滿於三千大千世界;為自在大我。三是能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舉飛空於無量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為自在大我。四是能以自在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眾生都能得見,又可化現為各類眾生形體,為自在大我。五是能身體六根互用;用耳看路,用眼聽聲等,為自在大我。六是能無想而得一切法;為自在大我。七是能以戒定慧一偈之義;經無量劫其義不盡,為自在大我。八是能如虛空不可見;又可示現讓一切眾生能得見,為自在大我。還有功德圓滿,得有四樂,一得大樂;二得大寂凈;三得一切知;四得身不壞等,是佛大般涅盤。又有,大般涅盤有四種純凈;一是永斷三界二十五有形眾生;二是業大清凈;三是身大清凈;四是心大清凈。

  以上是菩薩受持此經圓滿成就的第一種功德。

【大般涅盤經卷第二十二】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四】

  

【複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成就具足第二功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昔所不聞而今聞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佛說,菩薩受持此經,能圓滿成就第二種功德;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昔所不聞而今聞之,昔所不至而今至之,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云何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所謂神通昔所不得而今乃得。通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所言外者與外道共。內復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薩。菩薩修行大涅盤經所得神通。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云何名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變化。一心作一不得眾多。菩薩不爾。於一心中則能具足現五趣身。所以者何。以得如是大涅盤經之勢力故。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神通往昔不得,而今日得到。通有兩種;一是內;二是外。外通是與外道、天人一樣的部分;內通有聲聞、緣覺通與菩薩通。羅漢、辟支佛的神通變化為一心作一,不得眾多;即一人變化成另一人,不能同時變化成二人。菩薩由於受持此經,修行大般涅盤智慧,於一心中能同時圓滿變化出天人身、人身、修羅身、畜生身、餓鬼身等無量身。

  

【又復云何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所謂身得自在心得自在。何以故。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隨身或身隨心。云何名為心隨於身。譬如醉人酒在身中爾時身動心亦隨動。亦如身懶心亦隨懶。是則名為心隨於身。又如嬰兒其身稚小心亦隨小。大人身大心亦隨大。又如有人身體粗澀心常思念欲得膏油潤漬令軟。是則名為心隨於身。云何名為身隨於心。所謂去來坐卧修行施戒忍辱精進。愁惱之人身則羸悴。歡喜之人身則肥鮮。恐怖之人身體戰動。專心聽法身則怡悅。悲泣之人涕淚橫流。是則名為身隨於心。菩薩不爾。於身心中俱得自在。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又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身得自在,心得自在。凡夫之人,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隨身,或身隨心。心隨身;如醉酒人,身動則心隨動;又如嬰兒身小則心小等。身隨心;如身有悲苦之人,涕淚橫流等。菩薩身心自在有十種;即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還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菩薩受持此經得平等慈心。所得智慧與聲聞、緣覺不同。對過去世的父母與怨敵,菩薩不親也不憎,無親憎相,只有法相空寂。而聲聞緣覺之人有親怨相。再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菩薩受持此經得他心智通。聲聞、緣覺之人以一念智能知人心所想,而不能知其他眾生所想。而菩薩於一念中遍知六道眾生之心;又能知一至四果羅漢的十六種心,每果羅漢四種次第心。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現身相猶如微塵。以此微身悉能遍至無量無邊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無所障礙。而心常定初不移動。是則名為心不隨身。是亦名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何故複名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到。菩薩能到。是故名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一切聲聞辟支佛等。雖以神通不能變身如細微塵遍至無量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聲聞緣覺身若動時心亦隨動。菩薩不爾。心雖不動身無不至。是名菩薩心不隨身。複次善男子。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塵身。其心爾時亦不隨小。聲聞緣覺雖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於此事中尚自不能。況能令心而不隨動。是名菩薩心不隨身。】

  昔所不至而今至之;是菩薩化身成就;即能化現無量身相,化身至無量諸佛世界無有障礙,而報身於佛國土不動,是心不隨身。一切羅漢、辟支佛所不能達到。菩薩化身能如細微塵遍無量諸佛世界,而報身在佛國土不動,是心不隨身。菩薩能將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身入一塵土這麼小的化身里去,而報身在佛國土不動,也是心不隨身。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一音聲。能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聞。心終不念令是音聲遍諸世界使諸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而是菩薩亦初不言我令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若言因我說法令諸眾生不聞者聞。當知是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眾生不聞我為說者。如此之心是生死心。一切菩薩是心已盡。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所有身心不相隨逐。善男子。一切凡夫身心相隨。菩薩不爾。為化眾生故雖現身小心亦不小。何以故。諸菩薩等所有心性常廣大故。雖現大身心亦不大。云何大身。身如三千大千世界。云何小心行嬰兒行。以是義故心不隨身菩薩摩訶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遠酒不飲而心亦動。心無悲苦身亦流淚。實無恐怖身亦戰慄。以是義故。當知菩薩身心自在不相隨逐。菩薩摩訶薩唯現一身而諸眾生各各見異。複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摩訶薩先取聲相。所謂象聲馬聲車聲人聲貝鼓簫笛歌哭等聲。而修習之。以修習故。能聞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復轉修習得異耳根。異於聲聞緣覺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凈耳根。若依初禪凈妙四大。唯聞初禪不聞二禪。乃至四禪亦復如是。雖可一時得聞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而不能聞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音聲。以是義故。菩薩所得異於聲聞緣覺耳根。以是異故。昔所不聞而今得聞。雖聞音聲而心初無聞聲之相。不作有相常相樂相我相凈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以是義故。諸菩薩等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昔所不聞而今聞之;是菩薩以一音聲能讓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得聽聞,而報身在佛國土不動,心也沒有動念。但是,眾生若聽聞不到菩薩為之說法,是生死心;若聽聞菩薩為之說法,才能盡生死心。又有菩薩身心可以相互分離開,相不隨心在一起。為度眾生,雖現大身心也不大,雖現十身心也不小,緣因是菩薩心性廣大,身心自在;雖現一身,眾生各自見到的都不一樣,隨類應現。還有菩薩通達三千大千世界各類眾生的聲相,心裡沒有無量世界眾生音聲而又能聽聞到不同眾生的音聲,包含地獄音聲、畜生音聲等。雖示現其相、聞其聲,但菩薩不著其相;即無定相、無果相等。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若佛所說。不作定相不作果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先說。若人聞是大涅盤經一句一字。必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於今云何復言無定無果。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定相即是果相。云何而言無定無果。聞惡聲故則生噁心生噁心故則至三塗。若至三塗則是定果。云何而言無定無果。】

  這時,高貴德王菩薩向佛請法說,聽聞此經必得菩提,怎麼無定相、無果相呢?

  

【爾時如來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作是問。若使諸佛說諸音聲有定果相者。則非諸佛世尊之相。是魔王相。生死之相。遠涅盤相何以故。一切諸佛凡所演說無定果相。善男子。譬如刀中照人面像。豎則見長橫則見廣。若有定相云何而得豎則見長橫則見廣。以是義故。諸佛世尊凡所演說無定果相。善男子。夫涅盤者實非聲果。若使涅盤是聲果者。當知涅盤非是常法。善男子。譬如世間從因生法。有因則有果。無因則無果。因無常故果亦無常。所以者何。因亦作果。果亦作因。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定相。若使涅盤從因生者。因無常故果亦無常。而是涅盤不從因生體非是果。是故為常。善男子。以是義故。涅盤之體無定無果。善男子。夫涅盤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為定。一切諸佛所有涅盤常樂我凈。是故為定。無生老壞。是故為定一闡提等犯四重禁誹謗方等。作五逆罪舍除本心。必定得故。是故為定。】

  佛說,如說諸音聲有定相、有果相,不是佛相,而是魔相。諸佛說法無有定果相;如世間有因有果,果也作因,因也作果;無因則無果,因無常,果也無常。由此,法無定相,涅盤不從因生,涅盤之體也不是果,涅盤之體也無定無果。

  簡單地講,有定果之相,就被人執著,也會被無常力破壞掉。佛般涅盤的常樂我凈,無定果之相,不能被無常力所破壞。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聞我說大涅盤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汝於是義猶未解了。汝當諦聽。吾當為汝更分別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大涅盤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說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以無相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汝所言。聞惡聲故至三塗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非以惡聲而至三塗。當知是果乃是噁心。所以者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雖聞惡聲心不生惡。是故當知非因惡聲生三趣中。而諸眾生因煩惱結。噁心滋多生三惡趣。非因惡聲。若聲有定相。諸有聞者一切悉應生於噁心。或有生者有不生者。是故當知聲無定相。以無定故。雖復因之不生噁心。】

  佛接著說,聽聞此經不要著文字相,不要有我聞相,不要有我說相,不要給佛也定個相。因為音聲無定相;聽聞音聲而起噁心的人,果相是三惡道;聽聞音聲而起善心,果相是人天;菩薩聽聞音聲而生慈悲心,救度眾生。所以,音聲無固定不變之相,果報的相也不能固定。

  

【世尊。聲若無定。云何菩薩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善男子。聲無定相。昔所不聞令諸菩薩而今得聞。以是義故。我作是說。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善男子。云何昔所不見而今得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微妙經典。先取明相。所謂日月星宿[這-言+(序-予+手)]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以修習故得異眼根。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為異。二乘所得清凈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禪。若依初禪不見上地。乃至自眼猶不能見。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雖見他方恆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不作見相。不言是眼微妙凈相。唯見因緣非因緣相。云何因緣。色是眼緣。若使是色非因緣者。一切凡夫不應生於見色之相。以是義故。色名因緣。非因緣者。菩薩摩訶薩雖復見色不作色相。是故非緣。以是義故。菩薩所得清凈天眼。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以是異故。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以是異故。能見微塵。聲聞緣覺所不能見。以是異故。雖見自眼初無見相。見無常相見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凈充滿。如於掌中觀阿摩勒菓。以是義故。昔所不見而今得見。若見眾生所有色相。則知其人大小乘根。一觸衣故。亦知是人善惡諸根差別之相。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一見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此知故。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是菩薩得清凈天眼,一時能遍見十方世界諸佛。而諸天人、聲聞、緣覺之人的天眼,一不能見上一層天,二不能見十方諸佛世界。

  

【複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薩摩訶薩雖知凡夫貪恚痴心。初不作心及心數相。不作眾生及以物相。修第一義畢竟空相。何以故。一切菩薩常善修習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云何為知。知無有我無有我所。知諸眾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闡提等舍離本心。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皆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菩薩能知。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複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微妙經典。念過去世一切眾生所生種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怨憎。於一念中得殊異智。異於聲聞緣覺智慧。云何為異。聲聞緣覺所有智慧。念過去世所有眾生種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種姓至怨憎相。菩薩不爾。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終不生於種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複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微妙經典。得他心智。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為異。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心時。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菩薩不爾。於一念中遍知六趣眾生之心。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複次善男子。復有異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心中。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是為菩薩修大涅盤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昔所不知而今知之;於世間,菩薩一見人的長相、衣著和談吐,就知這人善惡和大小乘根基差別。於出世間,菩薩修證空性空相,知我相空,明知眾生都有佛性,明知一闡提如改變觀念與心態也可修善;這些是聲聞緣覺所不能明知。

  

【複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成就具足第三功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舍慈得慈。得慈之時不從因緣。云何名為舍慈得慈。善男子。慈名世諦。菩薩摩訶薩舍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緣得。複次云何舍慈得慈。慈若可舍名凡夫慈。慈若可得即名菩薩無緣之慈。舍一闡提慈犯重禁慈謗方等慈作五逆慈。得憐愍慈得如來慈世尊之慈無因緣慈。云何複名舍慈得慈。舍黃門慈無根二根女人之慈屠膾獵師畜養雞豬如是等慈。亦舍聲聞辟支佛慈。得諸菩薩無緣之慈。不見已慈不見他慈。不見持戒不見破戒。雖自見悲不見眾生。雖有苦受不見受者。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實義故。是名菩薩修大涅盤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佛接著說,菩薩受持此經,能圓滿成就第三種功德;即舍慈得慈,不從因緣得慈。

  舍慈是舍世間慈;主要舍的世間慈有凡夫慈、一闡提慈、犯重戒慈、謗佛慈、五逆慈、妓院慈、無根二根女人慈、屠夫慈、劊子手慈、獵師慈、聲聞慈、緣覺慈等。

  不從因緣得慈;因緣有親疏怨敵,有善因緣和惡因緣,因緣之慈不是平等慈,出世間的慈悲心只有眾生而沒有親疏怨敵。

  菩薩捨去世間慈,得出世間慈,得無因緣慈,不執著慈相,不執著戒相,不執著眾生相,而修行出世間的慈悲。

  

【複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成就具足第四功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成就具足第四功德。有十種事。何等為十。一者根深難可傾拔。二者自身生決定想。三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者修凈佛土。五者滅除有餘。六者斷除業緣。七者修清凈身。八者了知諸緣。九者離諸怨敵。十者斷除二邊。】

  佛接著說,菩薩受持此經能圓滿成就第四種功德。圓滿成就第四種功德即有十事;一是根深難可傾拔;二是自身決定想;三是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是修佛凈土;五是滅除有餘;六是斷除業緣;七是修清凈身;八是了知諸緣;九是離諸怨敵;十是斷除兩邊。

  

【云何根深難可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為是何根。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善男子。一切諸佛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諸餘善根輾轉增長。以能增長諸善根故。於諸善中最為殊勝。善男子。如諸跡中象跡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最為殊勝。善男子。如諸明中日光為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最為殊勝。善男子。如諸王中轉輪聖王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第一。善男子。如諸流中四河為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上為最。善男子。如諸山中須彌山王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第一。善男子。如水生花中青蓮為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善男子。如陸生花中婆利師花為最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善男子。如諸獸中師子為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善男子。如飛鳥中金翅鳥王為最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善男子。如大身中羅睺阿修羅王為最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善男子。如一切眾生若二足四足多足無足中如來為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善法中為最為上。善男子。如諸眾中佛僧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善法中為最為上。善男子。如佛法中大涅盤法為最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善男子。以是義故。不放逸根深固難拔。云何不放逸故而得增長。所謂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聞根進根念根定根善知識根。如是諸根不放逸故而得增長。以增長故深固難拔。以是義故。名為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根深難拔。】

  一、根深難可傾拔;菩薩受持此經,身根不放逸,菩提根不放逸,一切善法根不放逸。善法於諸法中為最上,不放逸法在諸法中最為殊勝,故稱不放逸根深固難拔。又有,菩薩受持此經,因不放逸而得增長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聞根、進根、念根、定根、善知識根等。

  

【云何於身作決定想。於自身所生決定心。我今此身於未來世。定當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心亦如是不作狹小不作變易。不作聲聞辟支佛心。不作魔心及自樂心樂生死心。常為眾生求慈悲心。是名菩薩於自身中生決定心。我於來世當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於自身中生決定想。】

  二、自身決定想;菩薩受持此經,於自身生決定心,要盡此一報身證得未來世菩提,為眾生髮菩提心。為此,堅決捨去自我心、無常心、聲聞心、緣覺心、自樂心、魔心、樂生死心等,讓自己的身體成為載佛正法之器。

  

【云何菩薩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云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諸佛。是名福田。若有念言。如是等輩是真福田。當知是心則為狹劣。菩薩摩訶薩悉觀一切無量眾生無非福田。何以故。以善修習異念處故。有異念處善修習者。觀諸眾生無有持戒及以毀戒。常觀諸佛世尊所說。施雖四種俱得凈報。何等為四。一者施主清凈受者不凈。二者施主不凈受者清凈。三者施受俱凈。四者二俱不凈。云何施凈受者不凈。施主具有戒聞智慧。知有惠施及以果報。受者破戒專著邪見無施無報。是名施凈受者不凈。云何名為受者清凈施主不凈。施主破戒專著邪見。言無惠施及以果報。受者持戒多聞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報。是名施主不凈受者清凈。云何名為施受俱凈。施者受者俱有持戒多聞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報。是名施受二俱清凈。云何名為二俱不凈。施者受者破戒邪見。言無有施及施果報。若如是者云何復言得凈果報。以無施無報故名為凈。善男子。若有不見施及施報。當知是人不名破戒專著邪見。若依聲聞言不見施及施果報。是則名為破戒邪見。若依如是大涅盤經。不見惠施及施果報。是則名為持戒正見。菩薩摩訶薩有異念處。以修習故。不見眾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及施果報。是故得名持戒正見。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菩薩受持此經,從觀外道持戒到供養諸佛都是福田,但又都是有求想的有為法。而慈悲救度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福田;平等救度持戒和毀戒的人,才是真正福田。

  在福田上有四種凈報;一是施主清凈受者不凈;即供養的人懂佛法,持戒,有智慧,知惠施的果報,為施主清凈;而受供養的人破戒邪見,不知法供養眾生得清凈果報,為受者不凈。二是施主不凈受者清凈;即供養的人破戒邪見,說送財就是感情,哪有什麼果報,為施主不凈;而受供養的人,聽聞佛法、持戒、有智慧,知惠施,必然有果報,為受者清凈。三是施受俱凈;供養的人與受供養的人都多聞佛法、持戒、有智慧,知惠施必然有果報,為施受俱凈。四是施受俱不凈;供養的人與受供養的人都破戒邪見,說送財就是感情,只不過是你幫我、我幫你而已,為施受俱不凈。

  什麼是清凈果報,既不執著於供養,又不執著於果報;再依此經不為果報而供養,不為供養而供養,這是菩薩的持戒正見。

【大般涅盤經卷第十八】

  【梵行品第二十之五】

  

【爾時世尊在雙樹間。見阿闍世悶絕躄地。即告大眾。我今當為是王。住世至無量劫不入涅盤。】

  這時,佛於雙樹間,見阿暗世王昏倒在地;對大眾說,我要為這樣的大王住世無量劫,不入般涅盤。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當為無量眾生不入涅盤。何故獨為阿闍世王。】

  迦葉菩薩請法說,佛應為無量眾生不入般涅盤,怎麼單為一位大王不入般涅盤呢?

  

【佛言。善男子。是大眾中無有一人謂我畢定入於涅盤。阿闍世王定謂我當畢竟永滅。是故悶絕自投於地。善男子。如我所言為阿闍世不入涅盤。如是密義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為者。一切凡夫。阿闍世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又復為者。即是一切有為眾生。我終不為無為眾生而住於世何以故。夫無為者非眾生也。阿闍世者。即是具足煩惱等者。又復為者。即是不見佛性眾生。若見佛性我終不為久住於世。何以故。見佛性者非眾生也。阿闍世者。即是一切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又復為者。即是阿難迦葉二眾。阿闍世者。即是阿闍世王后宮妃後及王舍城一切婦女。又復為者名為佛性。言阿闍者名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以不生煩惱故。則見佛性。以見佛性故則得安住大般涅盤。是名不生。是故(名為)為阿闍世。善男子。阿闍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盤。世名世法。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入涅盤。是故我言為阿闍世無量億劫不入涅盤。善男子。如來密語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亦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不可思議。大涅盤經亦不可思議。】

  佛說,大眾中無一人說佛必定入於涅盤,而這位大王認為佛永滅,才昏倒於地。佛說不入般涅盤,是為一切凡夫和一切作五逆業的人及一切有為眾生;而不為無為眾生住世。阿暗世王不是一人,還代表無量具足煩惱的王宮后妃及一切婦女。這些人具足煩惱,怨由心生,不見佛性。若讓這些人去除心中煩惱怨恨,能見佛性,需要無量劫時間。以此緣故,佛說為這樣的人無量劫不入般涅盤。

  

【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涼往照王身。身瘡即愈鬱蒸除滅。王覺瘡愈身體清涼。語耆婆言。曾聞人說劫將欲盡三月並現。當是之時一切眾生患苦悉除。時既未至此光何來照觸吾身。瘡苦除愈身得安樂。】

  這時,佛入月愛三昧,天上同時出現三個月亮同輝;放大光明,清涼光照阿暗世王身,身瘡立即痊癒。

  

【耆婆答言。此非劫盡三月並照。亦非火日星宿藥草寶珠天光。王又問言。此光若非三月並照寶珠明者。為是誰光。大王當知。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無根無有邊際。非熱非冷。非常非滅。非色非無色。非相非無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欲度眾生故使可見有相可說有根有邊有熱有冷青黃赤白。大王。是光雖爾實不可說不可睹見。乃至無有青黃赤白。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緣放斯光明。耆婆答言今是瑞相將為大王。以王先言世無良醫療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後及心。王言耆婆。如來世尊亦見念耶。】

  阿暗世王說,聽說劫數盡時才三月共現,眾生患苦銷除。而今劫數未盡,此光照到身上清涼,病苦銷除,生心安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耆婆說,此三月同輝而不是劫盡,而是祥瑞之相,是佛大悲,療大王身心之病。

  阿暗世王說,我們心裡想的和我們說的,是佛聽見了還是看見了呢?

  

【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多。大王。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於放逸者佛則慈念。不放逸者心則放舍。何等名為不放逸者。謂六住菩薩。大王。諸佛世尊於諸眾生。不觀種姓老少中年貧富時節日月星宿工巧下賤僮僕婢使。唯觀眾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則便慈念。大王當知。如是瑞相即是如來。入月愛三昧所放光明。】

  耆婆說,如人有七子,一子有病,不是父母心不平等,而是偏重於病子。佛也是這樣,對放逸的人生慈悲,對精進修行的人不用操心。此瑞相是佛入月愛三昧之光,專為煩惱眾生而放光明。

  

【王即問言。何等名為月愛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缽羅花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善心開敷。是故名為月愛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修習涅盤道者心生歡喜。是故複名月愛三昧。大王。譬如月光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漸漸增長月愛三昧亦復如是。令初發心諸善根本漸漸增長。乃至具足大般涅盤。是故複名月愛三昧。大王。譬如月光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漸漸損減月愛三昧亦復如是。光所照處所有煩惱能令漸減。是故複名月愛三昧。大王。譬如盛熱之時一切眾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鬱熱即除。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除貪惱熱。大王。譬如滿月眾星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諸善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是故複名月愛三昧。】

  阿暗世王說,什麼是月愛三昧啊?

  耆婆說,月愛三昧如同月光,能讓難得一見的優缽羅花開放並鮮艷奪目,也能讓眾生善心生起並發揚光大;又如清靜的月光,能讓一切走路的人心生歡喜,也能讓依戒法修行的人心生歡喜;又如明亮的皎月,從初一到十五日清靜光明逐漸增長,也能讓善心生起的眾生善根逐漸增長,直至成就佛道;又如圓滿的皎月,從十六日到三十日,逐漸虧減,也能讓眾生煩惱逐漸減少,直至除滅;又如清涼的明月,能除一切眾生燥熱;又如甘露法水,能讓一切眾生普潤歡喜等。

  

【王語耆婆。我聞如來不與惡人同止坐起語言談論。猶如大海不宿死屍。如鴛鴦鳥不住圊廁。釋提桓因不與鬼住。鳩翅羅鳥不棲枯樹。如來亦爾。我當云何而得往見。設其見者我身將不陷入地耶。我觀如來寧近醉象師子虎狼猛火絕焰。終不近於重惡之人。是故我今思忖是已。當有何心往見如來。】

  阿暗世王說,我聽說佛不與惡人同座而語;我若去,怎樣才能見到佛呢?我想佛寧可接近虎狼,也不願見或接近如我這樣的重惡之人吧?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飢者求食怖者求救病求良醫熱求蔭涼寒者求火。王今求佛亦應如是。大王。如來尚為一闡提等演說法要。何況大王非一闡提。而當不蒙慈悲救濟。】

  耆婆說,飢者求食,病者求醫,您想見佛天經地義;何況您又不是一闡提,佛一定能夠慈悲救度。

  

【王言。耆婆。我昔曾聞一闡提者。不信不聞不能觀察不得義理。何故如來而為說法。】

  阿暗世王說,我聽說一闡提不信因果,佛怎麼還能為其說法呢?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有人身遇重病。是人夜夢升一柱殿。服蘇油脂及以塗身。卧灰食灰攀上枯樹。或與獼猴遊行坐卧。沉水沒泥。墮墜樓殿高山樹木象馬牛羊。身著青黃赤黑色衣。喜笑歌舞。或見烏鷲狐狸之屬。齒髮墮落。裸形枕狗卧糞穢中。復與亡者行住坐起攜手食啖。毒蛇滿路而從中過。或復夢與被發女人共相抱持。多羅樹葉以為衣服。乘壞驢車正南而游。是人夢已心生愁惱。以愁惱故身病癒增。以病增故諸家親屬遣使命醫。所可遣使形體缺短根不具足。頭蒙塵土著弊壞衣載故壞車。語彼醫言。速疾上車。爾時良醫即自思惟。今見是使相貌不吉。當知病者難可療治。復作是念使雖不吉復當占日。為可治不。若四日六日八日十二日十四日。如是日者病亦難治。復作是念。日雖不吉復當占星。為可治不。若是火星金星昴星閻羅王星濕星滿星。如是星時病亦難治。復作是念。星雖不吉復當觀時。若是秋時冬時及日入時夜半時月入時。當知是病亦難可治。復作是念。如是眾相雖復不吉或定不定。當觀病人。若有福德皆可療治。若無福德雖吉何益。思惟是已。尋與使俱在路復念。若彼病者有長壽相則可療治。短壽相者則不可治。即於前路見二小兒。相牽斗諍捉頭拔髮瓦石刀杖共相撩打。見人持火自然殄滅。或見有人斫伐樹木。或復見人手曳皮革隨路而行。或見道路有遺落物。或見有人執持空器。或見沙門獨行無侶。復見虎狼烏鷲野狐。見是事已復作是念。所遣使人乃至道路所見諸相悉皆不祥。當知病者定難療治。復作是念。我若不往則非良師。如其往者不可救療。復更念言。如是眾相。雖復不祥。且當舍置往至病所。思惟是已復於前路聞如是聲。所謂亡失死喪崩破壞折剝脫墮墜焚燒不來。不可療治不能拔濟。復聞南方有飛鳥聲。所謂烏鷲舍利鳥聲。若狗若鼠野狐豬兔。聞是聲已復作是念。當知病者難可療治。爾時即入病人舍宅見彼病人。數寒數熱骨節疼痛。目赤流淚耳聲聞外。咽喉結痛舌上裂破。其色正黑。頭不自勝。體枯無汗。大小便利擁隔不通。身卒肥大紅赤異常。語聲不均或粗或細。舉體斑駁異色青黃。其腹脹滿言語不了。醫見是已問瞻病言。病者昨來意志云何。答言。大師。其人本來敬信三寶及以諸天。今者變異敬信情息。本憙惠施今者慳吝。本性少食今則過多。本性敝惡今則和善。本性慈孝恭敬父母。今於父母無恭敬心。醫聞是已即前嗅之。優缽羅香沉水雜香畢迦多香多伽羅香多摩羅跋香鬱金香栴檀香。炙肉臭蒱桃酒臭燒筋骨臭魚臭糞臭。知香臭已即前觸身。覺身細軟猶如繒綿劫貝[沙/糹]花。或[革*卬]如石。或冰如冷。或熱如火。或澀如沙。爾時良醫見如是等種種相已。定知病者必死不疑。然不定言是人當死。語瞻病者。吾今遽務明當更來。隨其所須恣意勿遮即便還家。明日使到復語使言。我事未訖兼未合葯。智者當知。如是病者必死不疑。大王。世尊亦爾。於一闡提輩善知根性而為說法。何以故。若不為說一切凡夫當言如來無大慈悲。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無慈悲云何說言一切智人。是故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大王。如來世尊見諸病者常施法葯。病者不服非如來咎。大王。一闡提輩分別有二。一者得現在善根。二者得後世善根。如來善知一闡提輩。能於現在得善根者。則為說法。後世得者亦為說法。今雖無益作後世因。是故如來為一闡提演說法要。一闡提者復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於現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後世則得。諸佛世尊不空說法。大王。譬如凈人墜墮圊廁有善知識見而愍之尋前捉髮而拔出之。諸佛如來亦復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惡道。方便救濟令得出離。是故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

  耆婆說,佛雖知一闡提沒有善根,若不為說法,一切凡夫會說佛沒有大慈悲,沒有平等心;如病人將死,醫生明知挽救不了也要搶救,盡醫生本分之責,即醫德。慈悲才能生一切智慧,慈悲也是佛功德。為此,佛才為一闡提說法。另外,佛為一闡提說法,今世沒有利益,但可為後世善因;如一闡提是利根之人,今世也得善根。佛說法無有空過;即不能白聽,聽了就有利益。還有,佛為一闡提說法;如人掉進糞池,有善知識抓住頭髮救出,雖痛而得命。一闡提能見佛聞法,也是因緣,佛為方便救度。

第十八講完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是公益的悲智佛學平台,主界面試運行主題鏈接閱覽,敬請體驗,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

本刊所有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256】《金光明經》概述

【1255】本周讀經 |《涅槃》三經

【1254】宣化上人:魔王的子孫(中英文)

【1253】普賢菩薩聖誕 祈禱眾生皆能滿願

【1252】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 眾生都能自在得度

【1250】恭迎觀世音菩薩聖誕日

【1249】涅槃學派

【1248】讀經 |《涅盤經》

【1247】佛陀涅槃日

【1246】明天恭迎佛陀涅槃日

【1245】南懷瑾:《神通妙用》

【1244】虛雲大師: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1243】藏傳修心法門秘訣《佛子行》

【1242】宣化上人:凡是邪師,皆犯以下毛病

【2241】妙華法師講《壇經法要》

【1240】光明佛壇改版告讀者

推薦閱讀:

凈土法門最究竟、最徹底、最珍貴的開示  慈法法師隨緣開示
心戒法師答弟子問(一)
凈界法師:凈心與凈土
上宏下覺法師於2006.7.8日開示(一)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