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十二個飲食誤區

糖友營養教育:糖尿病的十二個飲食誤區


不論是1型糖尿病患者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也不論病情輕重,都離不開飲食療法。但病友在實施飲食療法的過程中,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常步入一些誤區,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唐大寒給大家列舉一些常見的飲食誤區,給病友們提個醒。

誤區1 飲食控制是活受罪

糖尿病飲食是一種治療飲食,由於需要控制熱量,就必須限制食物的攝取量,特別是一些含熱能高的食物,如食用油、主食、零食、酒類等。這樣一來,改變了許多病友患病前「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要吃多少就吃多少」的那種隨心所欲的飲食習慣,一些病友在接受飲食療法的初始階段或一段時間內就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這種不適應的初始表現就是有明顯的飢餓感,於是,許多病友誤認為糖尿病飲食就是「挨餓」。應該說,這只是飲食療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

糖尿病飲食另一特點是少鹽少油。通常情況下,要求每人全天烹飪用油控制在25克以內,最少的可能還不到10克;食鹽的用量一般也要求全天不超過6克。這種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對於習慣了膏粱厚味的人來說一時難以適應,相當多的病友將糖尿病飲食視為是活受罪,從而放棄飲食療法或飲食控制不嚴格。

其實,克服這些誤區的關鍵是病友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到飲食療法是比藥物治療更重要的治療措施,有飢餓感時只要不出現低血糖,就應堅持飲食療法方案,不額外進食。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很快適應飲食療法;也可以通過增加含糖量和含熱量低的蔬菜的攝取量,達到延緩胃排空、減輕飢餓感的目的。這類蔬菜有菜苔、油菜、小白菜、生菜、萵筍、芹菜、蕹菜、莧菜、冬莧菜、菠菜、茭白、苦瓜、黃瓜、冬瓜、南瓜、西紅柿等。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在控制食物總量的前提下實行少量多餐。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需要一個過程。例如糖尿病患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口味重的病友就應採取逐步減鹽法來改變過去那種不良的飲食習慣,這個過程一般需要3~6個月;少油飲食的習慣則可以通過逐步改變食物烹飪方法(即少油菜肴製作)來適應,這些烹飪方法有涼(熱)拌、汆、清燉、清蒸、水煮、鹵、用微波爐製作等。

誤區2  飲食控制會導致營養不良

糖尿病飲食要求嚴格控制某些食物的攝入量,有的病友誤認為這樣做會影響許多營養素的攝入,時間一長,就會發生營養不良,影響健康。

有這種顧慮的病友主要是對糖尿病飲食不很了解。其實,這種飲食是根據病友的病情、飲食習慣和營養需要量由營養師合理制定的,只會有利於健康而不會導致營養不良。相反,如果不實行飲食療法,血糖就會不穩定,使糖的代謝發生嚴重紊亂,最終引起其他營養物質的代謝紊亂,可能導致某些營養素的缺乏。例如,血糖不穩定時,會導致B族維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及流失加速,最終可致B族維生素不足或缺乏;同樣,鈣的流失增加可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可見,飲食療法不僅不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有利於營養代謝失衡的糾正。

值得提出的是,肥胖糖尿病病友實施飲食療法時,若總熱量低於1200千卡,由於食物總量的減少,某些營養素(如B族維生素、鈣、鐵等)可能難以滿足代謝的需要,此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補充相應製劑。

誤區3  主食控制嚴,其他則隨便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糖尿病的飲食療法原則是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並認為碳水化合物是引起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那時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量控制極為嚴格。雖然這一飲食治療原則早已被淘汰,但在臨床上仍可見到這種現象。

隨著胰島素的問世和對糖尿病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不僅導致脂肪代謝紊亂加劇,還有損於合成和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功能,使併發症增多。因此,對糖尿病病友飲食療法中碳水化合物量的控制放寬了許多,由最初佔總熱量的20%左右增至目前的60%左右。臨床研究表明,在控制病友總熱量的基礎上,使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的50%~65%是比較合理的。

正常人體內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物質需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順利地進行代謝,否則將發生代謝紊亂。例如:只吃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正常人也很快就會出現代謝異常,最先表現為血中酮體堆積,繼而出現酸鹼平衡紊亂等一系列表現。因為脂肪要在體內進行正常代謝,需要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徹底完成,若碳水化合物供給不足或代謝紊亂,脂肪就會氧化代謝不全,其中間代謝產物酮體就會大量積聚在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用是供給熱能,若供給不足,體內蛋白質被動員分解供能,機體呈負氮平衡,影響肝、腎功能和健康。

碳水化合物還是促使胰島素合成和分泌的最佳刺激物質。如果一個人一段時間不進食碳水化合物,如處於飢餓狀態,一旦進食,這時由於暫時的胰島素分泌功能的障礙,可以出現一過性高血糖和糖尿。

由此可見,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糖尿病病友,每天攝入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均應保持一定的比例。就糖尿病病友而言,應根據病情輕重不同,攝入一定數量的碳水化合物,一般每日應不少於200克,而並非越少越好。如果攝入太少,不僅使口渴、乏力等癥狀加重,而且還可使血糖波動較大,加重病情。

誤區4  掌握食物用量不必過於機械

糖尿病飲食需要計量,要求病友對每天所進食食物的種類、重量有一個較為準確的估計,以正確計算出每天所攝入營養素的總量,掌握血糖與飲食和降糖藥物之間的關係,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因此,要求飲食計量準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臨床工作中醫生髮現,有些病友對於食物計量出現了過於極端做法,即所有食物都要用秤稱,一點都不肯差。這種做法,不僅使人感到累,而且也失去實際意義。

在飲食療法中,飲食營養的計算是一個參考數據,具體落實到每個人身上時會有一定差異,如果機械地照搬數據,不一定就會獲得好的治療效果。一般來說,食物的計量準確性達90%即可,因而也就沒必要天天稱量每種食物。有些患病多年的病友總結了一些估計食物數量的實用經驗:

1.總量稱重法:適用於長期在家吃飯且飯菜單獨製作的病友。先列出一周或十天的食譜,並計算出全期所需糧油、禽、魚、肉等副食數量,然後準確地稱出上述食物,這期間每天均衡食用。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所計算出的食物數量較為準確,並且不必每天每餐去稱量食物。但此法在全家有數人就餐的家庭實施起來較為困難。

2.經驗重量法:此法方便實用,誤差亦小,具體操作是:如稱量100克同品種類型的大米或麵粉,做成習慣的硬度的米飯或麵條裝在某一專用的餐具內,看看是多少;看看50克或100克凈瘦肉可切成幾小塊或厚度相等的幾片,10克油放在鍋內所佔容積約是多少等。經過反覆多次稱量後,就有了較為準確的數量概念,以後就可以估算了。

3.數量-重量估計法:此法適於以個體為單位的食物。如一個中等大小的雞蛋約為55克,一個蘋果約為125克,一個麵包約為70克,10粒花生仁約6.5克等。在估計重量時要除去食物的不能吃的部分。

4.容積估計法:適用於液體食物的估量。如一杯牛奶約150克,一小碗豆漿約200克,一湯匙油約10克,一杯啤酒約200克。在國外,標有容積刻度的餐具隨處可見,因此對液體食物的定量較為準確 。

誤區5  用了降糖葯就放縱飲食

一些病友認為,既然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問題所在,那麼,服用降糖葯或注射胰島素後不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想吃就吃、願吃多少就吃多少了嗎?其實,有這種想法的病友對糖尿病缺乏了解。

正常人與糖尿病患者血中胰島素的來源和調節機制完全不同。正常人血中胰島素由胰島B細胞所分泌,這種分泌作用受血糖水平的調控。血糖水平增高就會刺激胰島素的產生增多,從而使血糖恢復正常。使用胰島素的病友,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極度降低或完全缺乏,血中的胰島素是人為補給的,血糖水平的高低對體內胰島素量的多少基本失去了調控作用。

醫生給病友確定胰島素的劑量是根據病情變化(血糖、尿糖等)、病友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進食量等因素。如果病友飲食不加控制,導致進食過多,所注射的胰島素量就會不夠,血糖水平居高不下,病情難以得到滿意地控制;如果進食太少,所注射的胰島素在一定時刻作用相對過強,又會引起低血糖反應。口服降糖葯並無直接降糖作用,它們主要是通過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或抑制腸道的糖吸收速率而間接降低血糖,其用量也是要求在飲食穩定的基礎上,根據病情變化和個體差異性決定的。因此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治療的病友,不僅需要控制及調節飲食,而且要更嚴格地掌握好定時、定量的尺度。

誤區6  逢甜必躲

說到甜味,人們會想到食糖。食糖主要指蔗糖,如紅糖、白糖、冰糖等;在這裡,也可以將飴糖、蜂蜜和葡萄糖等包括在內。這些糖的升血糖作用較為明顯,通常情況下糖尿病病友不宜吃食糖或含有食糖的食品。

但有甜味的食物除糖外,還有一些是病友可以食用的非糖類食物。由於錯誤地將「甜」與「糖」畫上了等號,使得那些特別喜好甜食(味)的病友誤認為患了糖尿病就與甜食或甜味無緣了,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病友的生活質量,使他們失去控制飲食的毅力與信心,從而導致病情進程加速。其實,糖尿病病友除不宜吃蔗糖、蜂蜜和葡萄糖等糖類甜味劑外,有選擇性地適量食用一些非糖類甜味劑是完全可以的。

非糖甜味劑包括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如甜葉菊、羅漢果及甘草等)和人工合成甜味劑(如安賽蜜、甜蜜素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甜度高、用量極少、不提供熱能、且無毒副作用,是糖尿病病友可以選用的理想甜味劑。甜葉菊除具有甜味外,還有促進代謝、調節血糖等保健作用。可見,對這樣的甜味劑病友不必忌諱。

誤區7  病友不能吃水果

「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能吃。」這是一部分病友的錯誤觀點。籠統地說,糖尿病病友的飲食與健康人的一樣,沒有什麼食物是不能吃的,包括水果。關鍵是病友選擇食物時要考慮幾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病情、時間、食量、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和食用或烹調方法等。

原則上,只有當病情穩定時才允許食用水果,否則對病友不利。通常食用時間應選擇在中、晚餐前1~2小時或睡前,勿在餐後馬上食用,以免使血糖升得太高。一次食用水果的量應控制在1個交換單位(即相當於25克大米產生的能量),摺合帶皮、核的鮮果重量為:鮮棗、柿子150克;梨、桃、蘋果、桔、橙、香蕉、杏、李子200克,草莓250克,柚子400克,西瓜500克,每天最多不超過兩次。

水果種類不同,其升血糖的作用也有差異,一般而言,同等重量的水果,含糖量高的其血糖生成指數也高,故應盡量選擇含糖量少的水果,一般以含糖量小於14%為宜,這類水果有菠蘿、草莓、橙、石榴、柑、金桔、蜜桔、李子、梨、芒果、蘋果、葡萄、桑葚、桃、楊梅、柚子和獼猴桃。鮮果中含糖量最高的為:鮮棗(28.6%)、椰子(26.6%)、大山楂(22%)、香蕉(20.8%)。

某些水果有較好的食療作用,如柚子、金桔、石榴等水果中含有類胰島素樣物質,有輔助調節血糖作用。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水果類的加工產品(如水果罐頭、果汁、飲料、乾果、果脯等)一般都是加糖製作的,不能與新鮮水果等同看待。

誤區8  山藥和南瓜能治糖尿病

如果有人告訴您山藥、南瓜可治糖尿病,您可千萬別信。道理很簡單:食物不是藥物,況且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葯。不過有些病友將南瓜、山藥等對糖尿病具有一定食療價值的食物列入自己的食譜中,也未嘗不可。但少數病友從此放棄藥物治療和飲食療法,結果使病情反覆或加重,導致併發症的提前出現,可見這樣做是錯誤的。

山藥和南瓜中含有的多種生物化學物質,確實有改善人體免疫功能、增強體質的作用,合理食用對糖尿病病友也是有益的。但山藥、南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熱量,無限制地吃可能導致飲食失控。以山藥為例,據測定,每100克山藥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1~15克之間,與土豆、芋頭、蓮藕等同屬碳水化合物量較豐富的一類食物。有人曾做過觀察,發現山藥中的碳水化合物與等量大米、麵粉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升血糖作用基本上相同。用山藥代替部分主食對糖尿病病友來說完全可以,但應嚴格遵照食品交換份的額定執行,即250~300克的鮮山藥所含熱量與50克大米或麵粉基本相等。還應注意,以大米或麵粉作為主食時,在烹飪加工過程中通常不加烹調油(如做米飯、饅頭時),而山藥在烹調過程中可能會因烹調方法不同加入一定量的油、糖或其他含熱量的原料。

總之,合理地食用山藥、南瓜等是可以的,但如果將它們當作藥物來治療糖尿病則是錯誤的。

誤區9  營養高的食物可以多吃

在糖尿病飲食療法中,保證蛋白質能滿足代謝的需要非常重要。但一些病友誤認為魚、肉、蛋、禽等富含蛋白質的動物類食品營養價值高,且不含碳水化合物,因而多吃這些食物不僅保證了營養,還可以使血糖降低、病情得到控制。

事實上,過多地攝入蛋白質和脂肪對病情不利,因為:①當蛋白質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後,多餘的蛋白質可以通過糖的異生作用轉化成葡萄糖,一般每百克蛋白質可生成58克葡萄糖,因而,高蛋白飲食同樣可使血糖升高;②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多為動物性食物,這些食物往往同時富含脂肪和膽固醇,長期食用,必然會使血脂異常,加重血管病變的發生與發展;③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而碳水化合物供給不充足時,脂肪、蛋白質代謝不完全,其中代謝產物--酮體大量堆積於體內,易使病友並發酮症酸中毒,甚至發生昏迷;④飲食中蛋白質攝入增加可使尿鈣排出增多,故可使糖尿病病友鈣的負平衡進一步加劇;⑤蛋白質代謝的主要器官為肝、腎,長期高蛋白質飲食可能使糖尿病併發症提前發生,已有肝、腎功能不全的病友,高蛋白飲食可使肝、腎功能負擔加重,甚至導致肝、腎功能衰竭

從營養物質在人體內代謝的特點來分析,攝取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應有合理的比例,過多地攝入蛋白質只能使病情惡化。

誤區10  食慾差時只喝粥

人的食慾受許多因素影響,影響糖尿病病友食慾的因素則更為複雜。通常在病友食慾較差時,一般最先想到的是吃點稀粥之類的食物,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近些年來的研究發現,雖然稀飯與米飯的原料同為大米,但由於烹調方法不同,其血糖指數相差懸殊。有人觀察到大米煮成稀飯後其血糖指數較米飯顯著升高,其升血糖作用(血糖指數)甚至接近於等量的葡萄糖。這主要是因為大米煮成稀飯後,澱粉結構發生改變,許多大分子澱粉水解成糊精或麥芽糖,後兩者在消化道中很容易被酶水解成葡萄糖而迅速吸收使血糖升高。病友經常吃稀飯或類似稀飯的液態或半固態食物(如米湯、麵糊、米粉、腸粉、發糕)甚至一些精粉饅頭、麵條等,可使血糖發生較大波動,不利於穩定病情,故應盡量不吃或少吃這類食物。

如果一定要吃稀飯之類的湯水食物,建議用無蔗糖全麥片粥或雜糧粥代替普通大米或小米稀飯,用蕎麥(苦蕎更佳)、玉米面代替精白小麥面。也可以在精白麵粉中加入適量的富含膳食纖維的其他天然食物(如魔芋精粉、豆渣粉等)來延緩其快速升血糖的作用。目前,市面上有一種全麥麵粉,其外觀及口感雖不如精白麵粉,但營養素和膳食纖維在加工過程中損失較少,升血糖作用也較精白面緩慢得多,是糖尿病病友和健康人的理想食品。

誤區11  降糖」食品能降糖

走進糖尿病食品專賣店,您會發現各種「降糖」食品琳琅滿目,目不暇接,什麼降糖奶粉、降糖餅乾、降糖麵條、降糖麥片等等,應有盡有。其實,這只是一種商業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消費者。食品就是食品,本身不可能也不應該有「降糖」作用。

一些宣稱有「降糖」作用的食品可能是一些低血糖指數食物,本身只使進食後血糖高峰值變得平緩而已,但並不具有降糖作用,商家就是利用這類低血糖指數食物加工成所謂的降糖食品。有些病友為了「降糖」,就一個勁地食用這些食品,結果反而使得飲食失控。

另一種情況是在普通食品中添加降糖葯,因而使食品具有真正的降糖作用,但這是違法行為。曾報道有不法廠家在奶粉中添加降糖靈。病友如果食用這些加有降糖藥物的食品則存在著極大的隱患,比如干擾了正常的藥物治療和帶來不必要的藥物不良反應。

誤區12  吃點零食不礙事

零食是比較容易獲取的即食食品,包括地方風味小吃、乾果、鮮果、蜜餞、果脯、點心、飲料、加工好的農副產品等。有吃零食習慣的人往往嘴較饞,見什麼都想吃,吃的時候也很少考慮後果。這樣的人常常伴有超重或肥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零食本身對病情並不構成威脅,關鍵是無節制地吃零食會使熱能攝入過多而影響飲食療法的效果。特別是有些硬果類零食(如花生仁、核桃仁、杏仁、松子、瓜子等)含熱能相當高,約15克就相當於半小碗米飯,如果經常食用,很可能導致飲食療法失敗。

筆者曾經遇到一例年輕女性病友,三餐飲食控制得比較嚴,但飲食療法效果並不理想。問她控制飲食期間吃不吃零食,她說僅在晚上看電視時吃一點兒南瓜子,問她到底吃多少時,她自己也答不上來。因為是與家人一同吃,僅覺得自己並不比別人吃得多。在她停吃瓜子後,其他治療不變,但血糖很快恢復至理想狀態,病情穩定下來。難怪有人說,男性病友飲食療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飲酒;女性病友則主要是由於吃零食。

所以,糖尿病病友一般不要吃零食。如因病情或治療需要加餐,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摸索,千萬注意別過量,且加餐熱量一定要計入總熱量之內。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唐大寒)

 

 

 


推薦閱讀:

最常見的哪些風水命理誤區
戀愛中的這幾個誤區,戀人如果踩了,往往無法長久
常見抗生素用藥誤區(青黴素)
10個常見男生衣服搭配誤區
最常見的10種男生衣服搭配誤區

TAG:飲食 | 糖尿病 | 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