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沒讀?知道下面幾句也不錯!傳統文化教你為人處世第一篇
這幾日重讀了一遍《論語》,心有所得,摘了幾句與諸君共勉。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①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解讀】 所謂「仁」,主要意義是由於意識到人是同類而產生的對他人的同情愛護。巧言令色的人,骨子裡本就是不自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有仁德之心么?這種人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①鬼:這裡指死去的祖先。 ②諂:諂媚。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這是諂媚;遇見正義的事卻不挺身而出,這是沒有勇氣。」
【解讀】 讀到這篇,筆者想起了這兩年落馬的「老虎」中,其在位時,確是有人去捧他們的臭腳,「老虎」他爹媽死了,張羅得比自己爹媽去世還用心,小人嘴臉。
3.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釋】 ①咎:追究。
【譯文】 孔子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說它了,已經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解讀】 人還是要往前看的,不必總是為以前的事悔恨,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筆者多加一句,孔子的這句話是有語境的,筆者如此解釋是引申了一下。
4.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 ①放:依據,根據。
【譯文】 孔子說:「只根據自己的利害關係行事,必然招來很多的怨恨。」
【解讀】 一個人算得太精,凡事都想著自己為先,必然有人怨恨他。其實,若是總想著自己的利益,必定有不能滿足的時候,自己的心裡也會產生怨氣的。所以,做人還是要大氣一些的。
5.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注釋】 ①游:指遊學、游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②方:一定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要離家遠行。如果非遠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解讀】 這句拿出來是因為很多人只知道前兩句,我們也時常在書上、電視上看到有人慷慨激昂說「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孔子也不全是這個意思,他也強調了如果外出,一定要有確定的去除,免得父母憂心。各位朋友,出門在外也是不易,但也別忘了給家裡的老父母打個電話,說幾句暖心的話,報個平安。
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 ①數(ShUO):頻繁瑣碎。②斯:則,就。
【譯文】 子遊說:「服事君主,進諫次數太頻繁,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勸告過多,反而會遭到疏遠。」
【解讀】 好心勸告是可以的,但也要適可而止,說多了反而惹人生厭。何況,現在的「朋友」定義太寬泛了一些,有兩三知己即可,不必對人人都掏心掏肺。
7.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注釋】 ①伯夷、叔齊;商代時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因互相推讓王位而 都逃到周文工那裡。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時,他們倆攔住車馬勸阻。周朝統 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可恥,餓死於首陽山。孔子稱他們二人為 「古之賢人」。②舊惡:宿怨,舊仇。③是用:是以,因 此。 ④希:通「稀」,少。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舊仇,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很少。」
【解讀】 這句其實是前面「既往不咎」的實例。人這一輩子,精力是有限的,過去的一些事情沒必要放在心上,這樣,自己心裡舒坦,別人也會誇你寬厚。
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傳即《左傳》的作者,但無確 證。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十分謙卑恭敬的樣 子,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底藏著對某人的怨恨,表面卻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解讀】 豈止是可恥?如此行為,小人所為!一輩子也沒什麼出息。
9.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①逝:通「折」,摧折。②欺、罔:《孟子-萬章上》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話欺騙人;「罔」 則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話去愚弄人。
【譯文】 宰我問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說:『仁德在井裡面。』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那怎麼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解讀】 哈哈,宰我這人其實很有意思,孔子曾經罵過他朽木不可雕也。這孩子還有些壞心眼,凈給老師出難題,幸虧孔子大義凜然訓斥了他。這幾句還是蠻有用的,若是遇到有人言語刁鑽,比如說「你媽、你老婆掉水裡,你先救誰啊?」,就可以這樣回復他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