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凈雙修講記(凈界法師)第四、五、六卷

您的位  

禪凈雙修講記(凈界法師)【28】第四卷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丙二、功德利益。凈土宗的特點,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也就是一種他力解脫的法門。我們來世的解脫,也包括今生的安樂,其實是彌陀所加持我們的。那麼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盡任何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做這件事情。那麼感應道交這當中你要做兩件事:第一個是應無所住,第二個是生其心。我們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們眼前的五蘊身心感應,因為你不斷地憶念它,不斷地執著它,所以你來生只好再出現一次。那麼現在我們必須要對五蘊的執取要先放下。在憨山大師說,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修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門呢?我專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轉念念佛就好,把對五欲的執取直接,不要透過般若,直接就這樣轉過去,對五欲的執取把它轉到佛號去,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加一個禪觀在裡面?憨山大師說,你做不到的,你做不到的,因為五蘊對我們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們在三界打滾得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個五蘊身心,對我們來說這件事情太過熟悉了,太熟悉了。我們對我們的色身的執取,對我們內在的感覺、感受,對我們一時的想法太熟悉了,這種事情太熟悉了,連做夢都能夠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你假設沒有經過般若法門的破執,你根本轉不過去。換句話說,憨山大師說,假設沒有修般若法門來破執,臨命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對三界五蘊身心世界的貪著的念頭現前,也可能你佛號的力量也現前。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對於身心世界的執取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結果就隨五蘊身心而流轉,因為它勢力強大,強者先牽。所以我們在生起憶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們經常習慣性在五欲流轉的那些心,把它找回來,不要再這樣下去了,這個會創造生死業力的。所以這個禪觀的思想就是把心帶回家,這個心老是在五欲裡面跑,遲早要壞事的,臨命終肯定要顛倒的。所以禪觀是無住,以無住為住,先把在五蘊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來、慢慢地收回來,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但至少你要給自己一個方向,就是我年紀越大的時候,我這念心一定要對外境的執取要慢慢收回來。我們不可能說,你平常對五蘊身心很執著,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不執著,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這棵樹平常往東邊在倒,它怎麼突然間起床的時候跑到西邊去了?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調整的,習慣性的東西你要慢慢調整。所以佛陀要我們從五欲裡面抓出來,拉回來,剛開始有一點強人所難,但是你要勉強自己,因為這是你唯一的道路。所以先求無住,然後生起憶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好,那麼前面是把心帶回家,禪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凈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發,往凈土方向走去。一個是把心帶回家,一個是重新出發。我們看凈土的功德利益,有兩種:一個是現世的安樂,一個是來世的解脫。看第一段的經文:【29】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澫益大師說,這段的經文等於是說出了整個凈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門,都在這裡面。若眾生心,這個眾生當然指的是我們這種生死罪惡凡夫,我們這念心夾帶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沒關係,你不要執著它,我們講過,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離,讓它慢慢地沉澱下來。一個有志於求生凈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煩惱的心、罪業的心保持距離,不要再隨順它了,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然後呢,在無住的基礎之下做兩件事——憶佛、念佛。我們先講念佛。念佛是一種止——安住的一種念力,當然這個佛號在念佛當中,它主要是靠音聲來攝持我們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在心中要產生一個歸依的心念,然後透過嘴巴的讀誦來創造音聲,最後你再聽回去。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剛開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聽你的音聲,你的心就跟著你的音聲走。對了,你每一個動作都要聽到你的音聲,這個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號的音聲。所以在整個打佛七當中,剛開始你就是創造一個音聲,然後把你的生命投進去。念到最後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號,法界一聲。這個念佛主要是一種安住的止,那麼憶佛這個是關鍵了,就是平常的觀照。我們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當然彌陀的本願功德了。憶念彌陀本願功德,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就很清楚了。善導大師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他講到往生的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把這個至心信樂有詳細的發揮。那麼至心信樂在整個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他解釋成為「順從本願」,就是我們一個罪惡凡夫,你時時刻刻每一個念頭要歸順在彌陀本願的座下。比方說,你必須把你生命的功德,我為什麼能夠創造善業?我為什麼能夠拜佛?你要不斷地觀想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你為什麼能夠有今生的福報?你也要觀想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我們在往生凈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識,誒,我自己有這個善業,那就完了。那你就是活在自我意識嘛!那你這個叫順從本願?不是。你順從自己,順從自我嘛!那表示你還有力量來面對生命嘛!那你這個算是什麼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那個三歲的小孩子他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阿彌陀佛的身上。所以憶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斷地憶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遠同在一起的。我現在為什麼還能夠走路?因為彌陀的本願攝受。為什麼我能夠拜佛呢?答案只有一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對我的攝受。所以印光大師說,你必須要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必須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彌陀的本願功德海當中,這樣子叫作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講出一個標準:你如果認為你業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還活在自我意識,表示你沒有完全投入到大覺海。你認為你福報不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沒有真正地憶念佛陀。所以這個憶念這個憶字,要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有順從的意思,順從。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毫無保留地跟彌陀的本願結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這種心態。所以我們這樣子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因為你活在自我意識當中。所以禪觀它要破的就是幫你掃除這個障礙,這個五蘊身心,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五蘊裡面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一個暫時的水泡、暫時的假相,沒有真實的自我,你很容易順從本願。修般若法門的人,要我們順從本願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身心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除了你一個佛號以外,你的歸依的心、一心歸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你必須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彌陀的本願海當中,那麼依止這樣的心情把佛號提起來。【30】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指的是今生能夠見佛,當來指的是臨命終見佛。那麼見佛有兩種:一個是必定見佛,一個是去佛不遠。那麼這一段經文在古德的註解當中有兩層意思:必定見佛叫作顯應,你很清楚地看到彌陀現前給你加持,這在《念佛感應》裡面很多公案;那麼第二種是去佛不遠,它是一種冥應,冥冥當中的感應,就是我們感覺不出來,但事實上阿彌陀佛已經幫我們化解很多障礙了。所以我們有時候覺得好像我們念佛還有障礙,其實你不念佛更糟糕。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來它就對我們釋放一種憶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憶念的時候馬上感應。馬上感應,但是感應的情況,有一種是你能夠見聞覺知的,有一種是你不能見聞覺知的,叫作冥應。那麼一旦見佛或者是去佛不遠,你有什麼好處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夠心開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礙,增長我們的善根。這是把凈土的因果表出來,凈土宗的因地就是憶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這樣的情況講出一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就是一個作香的人,他本身沒有香氣,但是他經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滿了香氣。香氣如此,光明也是這樣,我們身上沒有光明,但是我們經常跟光明在一起,我們就能夠得到光明。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不斷地去創造佛號,然後以一種歸依的心整個順從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之下。當然這個地方所強調的偏重在信心,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產生的一種現世的消災跟免難。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在台中蓮社有一個佛友叫作李水錦居士,他的母親,李水錦。這個李水錦居士他的母親是受了菩薩戒的。後來這個母親她在七十幾歲的那一時候,她的右邊的胸口長了一個腫瘤,醫生的判斷是肝癌的第三期,這個癌細胞擴散了,已經沒辦法開刀了。那麼這個時候她躺在病床當中非常痛苦,因為癌細胞已經完全擴散了。但是這個人,她對阿彌陀佛的歸依很強。她在六個月當中每天早課跟晚課的時間勉強自己起來憶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專要他專。後來有一天晚上十點多的時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黃色的光明整個照進來,照到她的身體。這個時候她突然間感到她胸口長腫瘤的地方的皮膚裂開來,流出很多黑色的膿血。那麼她把這個血擦乾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誒,她的精神體力慢慢恢復。結果再去檢查,她的肝癌的腫瘤完全消失掉了。那當然這個是一種必定見佛,就是很明顯的一種感應,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每一個願都有一種加持力,那每一個願都釋放出對眾生的憶念。那麼這個居士她也釋放出她的憶佛念佛,包括對阿彌陀佛的順從歸依,也包括不斷的持名,結果去觸動了四十八願,對她產生一種強大的加持力而產生一種現世的安樂。在大乘經典上說,佛菩薩他的福報可以跟我們分享,但是佛菩薩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們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報來幫助我們消災免難,這一點做得到的。【31】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也是這個道理。這個釋提桓因他五衰相現了,他頭上的花枯萎了,身上產生臭味,乃至於衣服產生了污垢,身上失掉了光明,最後不樂本座。他知道他的天上的福報即將享盡,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就去找大梵天,請大梵天幫他做一些法門,幫他延長壽命。大梵天說這個我沒辦法做,延長壽命對我來說沒辦法。大梵天說,但是有一個方法可以救你,他說釋迦牟尼佛現在剛好出世說法,你趕快去求他!這個時候釋提桓因趕快化成一個人,到了人世間、到了精舍,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壽命剛好快要結束,他至誠地拜下去,念一聲「南無佛」就死掉了。死掉以後,因為他那種強烈的歸依的心跟釋迦牟尼佛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他死掉以後變成一個鄉村的一個小豬,他就投生在這個母胎裡面。但是因為他一種強烈的憶佛念佛歸依的心,他那個福報增長,結果那個母豬就像發瘋一樣,到處亂撞,結果就流產了。流產以後,這個釋提桓因那隻豬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又回到他原來的位置,又多了一期的釋提桓因的壽命。我覺得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功德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為其實十方諸佛菩薩,他們的本願功德都在憶念我們。當然從現世安樂的角度來說,你念阿彌陀佛也好,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你都可以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的,這個沒有問題的。只要你真實地順從他的本願,你真實地憶念他的聖號,可能是在明顯中來對你感應,也可能是暗中對你感應。但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存在,我們會覺得有些時候我們求某種事情好像沒有出現,對不對?這個在《攝大乘論》有提到:說你所求的跟你的道業不相應的,佛菩薩不會給你,對你道業沒有幫助的,佛菩薩不會給你。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那麼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依止信仰的心肯定能夠見到佛陀,肯定能夠得到破除障礙,增長福報,這是現世的安樂。【32】我們看第二段,丁二、究竟解脫: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那麼前面是比較偏重在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這個地方就更進一步一種往生的願力。我本因地,這個我指的是大勢至菩薩,這個因地是指的他在凡夫位的時候,他是以憶佛念佛的心,但是他是在穢土中成就無生法忍的。大勢至菩薩,看這個意思他是沒有求生凈土的。但是他來到娑婆世界,他是攝受念佛的人一定要歸於諸佛的凈土當中。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把往生的觀念作一個解釋。佛滅度以後凈土的思想,在龍樹菩薩的時候強調的是憶佛念佛來破除障礙。龍樹菩薩他判到難行道、易行道的時候,他並不強調求生凈土。求生凈土的觀念並沒有明顯,因為龍樹菩薩的時候還是在正法的時代,佛滅度六百多年嘛!還在正法。所以那個時候善根強,環境也殊勝。所以那個時候只是判作難行道,就是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你都不要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的幫忙,你就自己去處理你生死的業力,這叫難行道。那麼第二種就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不斷地求本尊的加持,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加持,求阿彌陀佛的加持,冥冥當中破除障礙,這叫易行道。我們要善於利用諸佛菩薩的功德,來幫我們破障,這個叫易行道。所以在龍樹菩薩的判教當中,早期的凈土思想只是憶佛念佛,並沒有說歸於凈土的思想。但是到了曇鸞大師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到了唐朝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慢慢慢慢生命走到末法時代了。那這個時候就不完全只是以信仰的心來憶佛念佛,更重要是要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要歸於凈土。大家就要考慮不能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了。這個思想善導大師講得很清楚,他講內因跟外緣:第一個內因力,我們本身的善根薄弱,容易退轉;第二個在外緣當中,我們面對是一個五濁惡世,去佛久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難分。我們善根在流轉當中不斷地退化,而外在環境的干擾越來越熾盛,所以這個地方就要考慮求生凈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去看生命?第一個,生命是變化的,這第一個思想。你今天跟昨天肯定不一樣。由此道理類推,你也可以判斷:明天跟今天也肯定不一樣,生命是變化的,它不是一條線,它是波浪的。第二個更重要,它是往壞的方向在變:生命的變化是越變越糟糕,越變越糟糕。所以如果你今生對眼前的佛法僧三寶不太滿意,我保證你來生更失望,你可能連佛像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出家眾可能不是今生這個樣子。那我們整個善根的啟發要仰仗三寶的外在的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的善根要增上要假借三寶的因緣。但是你假借的三寶是一個非常薄弱的力量,那就完蛋了,你的生命要增上就很困難了。【33】所以到了末法時代,我們要很嚴肅地去思維生死的問題了。我講實在話,學佛不是說你今生活得很安樂就可以了,其實以蕅益大師的標準,解決生死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整個成佛之道當中,三界生死這一關是最難跳脫,而且障礙最多。五陰魔境,五陰魔會干擾你,五蘊的障礙,外在的鬼神障,魔王的障礙,冤親債主的障礙,什麼障礙都有!你三界跳出去之後,後面的成佛之道一帆風順。諸位你不曉得還記不記得,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流通分的時候,他自己講出他個人在五濁惡世修學的心聲?釋迦牟尼佛說,弟子們,你們要知道,當知我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眾生說是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我看過很多大乘經典,我很少看釋迦牟尼佛說這件事情很困難,很少聽到。但釋迦牟尼佛很明確地說到,在五濁惡世裡面成就無上菩提是很困難的。印光大師說,你沒辦法,就像逆水中的魚,你很努力用功,頂多保持原狀。所以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說進步,你保持原狀就很厲害了,因為它大方向的力量是往這個放逸的力量在走。你要去看看那個超商,走一次你就知道什麼叫五濁惡世了。那個外在的環境,那個六塵對你的刺激越來越厲害了。所有的修學都必須要都攝六根,要向內安住的;但是當外在的環境對你刺激越來越厲害的時候,你就很難修學了。所以說,你看大勢至菩薩他也說到,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因為五濁惡世的到來,你今生沒有跳出去,我保證你來生更難出去了,更難出去了。那麼這個地方就講到兩個觀念,我們念佛的心態有兩種:一個是信仰的心,第二個是往生的心,這個第二個更重要。很多人念佛他有信仰的心,但是他不見得有往生的心。那麼就是說,他對佛的功德有了解,但是他對凈土有所不知,所以他沒辦法很正確地去分別,你受生在穢土跟你往生到凈土對你的生命有什麼差別,他缺乏這方面的判斷,所以他往生的意願不高,這非常可惜。所以他念佛的時候,只是啟動了佛號裡面的無量光的加持,沒有產生無量壽的臨終的救拔,就是你的心態欠缺了往生的心態。所以你一個念佛的人,你要用兩種心態來念佛,第一個信心,完全投入彌陀的本願;第二個,你要有往生的願力。【34】徹悟禪師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靠兩種力量來牽引的,第一個是心力,第二個是業力。所謂的心力就是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心是很複雜的,但是最重的心念,你往生的力量最強,就隨那個重的地方而走。第二個是業力,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所以凈土宗的人,你在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培養一種往生的願力跟一個歸依的信心。你一旦臨終的時候沒有培養心力,那就由業力做主了,由業力做主。所以說我們憶佛念佛,一方面培養信仰的心,一方面培養往生的心,這兩個是你的功課,這個就是假觀了。我們看丙三、結示勸修: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凈土宗在憶佛念佛的下手方便有兩個:第一個是都攝六根,第二個凈念相繼。在《楞嚴經》它所說的法門就是破六根,你六根喜歡攀緣六塵嘛,就產生顛倒想,然後就開始造生死業力了。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禪凈雙修的禪觀,它多少就是在破六根的執取,然後從六根當中的安住不生滅心來提起佛號。所以禪觀對於我們都攝六根是有幫助的,從禪觀當中來提起一句的佛號。第二個凈念相繼,你每一句佛號都要具足你的信心,具足你的願力。禪觀能夠讓我們無住,能夠幫助我們都攝六根;凈土宗的憶佛念佛讓我們凈念相繼。所以它只做兩件事情。【35】很多凈土宗的學者對於經論完全不看的,凈土法門,阿彌陀佛的凈土長得什麼樣完全不知道,其實對你非常危險。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對它完全不了解,然後你很希望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對凈土,到現在還描繪不出一個明顯的圖樣出來,那你念佛大概就是消業障、增福報這一塊了,因為你沒辦法去憶念凈土。所以基本上,你要能把凈土的功德要把它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斷地憶念,它有什麼安樂的功德,有什麼樣的清凈的解脫的功德。比方說我們隨便舉個例子:你往生凈土,基本上你身心是安樂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它沒有三惡道的痛苦,那麼快樂的訴求對我們凡夫是很重要的;衣食自然,你不用為生活去奔波;五種神通,你那個果報體特別有力量,你可以遨遊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壽命久遠,你不用受分段生死的痛苦;我們凡夫這個分段生死把我們搞得莫名其妙的,好不容易修行有一點功力了,死掉了,死掉以後又重新開始,這個分段的死亡把我們對善根切成一塊一塊的,沒辦法相續,讓我們前生的功德跟今生一加一不能等於二,糟糕!極樂世界它有無量的壽命。所以你必須對凈土法門整個功德要很清楚地在心中,很清楚。我們今天創造一句佛號,無量光、無量壽,這個佛號可能會到娑婆世界來投生,也可能會到凈土去,你都要想清楚。我們不可能到臨命終再來做決定,不可能的事情!你這個佛號要往哪裡去?你現在,我們剛開始念佛依止信心嘛,我們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把身心世界交給了彌陀,但這個佛號有兩種可能性,第一個它帶到人世間給你享受人間的安樂,第二個它帶到凈土去。你要很清楚地知道這兩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你來到娑婆世界,它有過失:第一個,無常敗壞的過失,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你空歡喜一場。你得到一個美妙的水泡,再怎麼快樂,它畢竟是個水泡。它破裂的時候,因為你產生執取,你一定會有很大的痛苦。水泡會破裂的,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第二個,它會讓你產生放逸,世俗的安樂會產生我們的貪慾跟嗔恚,它跟極樂世界不同。極樂世界的安樂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是跟道業相應的,那是一種無過失的安樂。我們凡夫的世俗的安樂是有過失的安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你去享受快樂的時候,你肯定會產生放逸的煩惱,你就造罪業了,第三生你就到三惡道去了,三世怨。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在今生都要想清楚的。你今生把念佛的功德迴向到娑婆世界,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有放逸的過失,有來生三惡道的過失,譬如美食夾雜毒藥。【36】反過來我們今生把這個念佛的力量求生到凈土,身心安樂,還有清凈的功德,你看跟諸佛,親近十方諸佛。五塵說法,在那個地方,色聲香味觸五塵自然說法,增長你的善根跟菩提心。諸善聚會,僧寶的力量,依眾靠眾。佛法僧三寶都很強,你在安樂當中自然增長善根而成就不退轉。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除了你的信心以外,你的願力就很重要了。信心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佛陀來說的;願力是對凈土來說的,這兩個功課都要做的。這個就是我們在無住當中來生起我們往生的信心跟往生的願力,然後把這兩種心態投入到這句佛號當中,那麼構成一種感應道交,去改造我們的生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回答幾個問題。第一個:在凈土宗整個身口意的三密相應當中,對口業來執持彌陀的聖號是特別重視的?是的,因為音聲最容易攝心。你用眼睛看阿彌陀佛的聖像,第一個很容易辛苦,第二個你很難相續,因為你眼睛受不了。我們可以在一天當中聽音聲聽八個小時,不但專註,而且養神;但是你眼睛看佛像看一個小時就很疲累了。所以這個用眼根來攝心不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耳根會比較適合。【37】但是如果很不湊巧在佛三跟佛七期間突然喉嚨發炎,實在念不出來,應該怎麼辦?你可以金剛持啊。不過我建議你打佛七的時候,你嘴巴要動一下。有些人念佛嘴巴不動的,這個很不好。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你要聽你自己的聲音,結果你不創造音聲,那怎麼辦呢?一定要創造一個所緣境,你的心才有辦法去跟你的所緣境,你要追尋彌陀的腳步,結果你連彌陀都沒有創造出來,你要追尋什麼東西呢?而且你只能夠追尋你自己創造的音聲,這個很重要的,你才能夠越念心越寂靜;你聽別人的聲音,你是越聽越躁動,那是心外求法,這個不一樣。所以如果你喉嚨有問題,我建議你嘴巴振動一下,會創造一個聲相,聲音在唇齒之間,在嘴唇跟牙齒之間會有一個聲相出來,你就跟著那個聲相走,也可以。凈土法門你要順從本願,要追尋彌陀的腳步,要聽你的音聲,第一個條件——你要把彌陀的音聲創造出來.【38】法師說,修凈土宗,我們必須觀想我們自己是罪業深重的凡夫,無有出離的因緣,只有靠佛力的加被,只能靠阿彌陀佛的救拔。但是每當我在佛堂很專註念一句佛號的時候,內心有萬般的悲切,感到很難過,眼淚不由自主地留下來。請問我應該如何來對治悲魔的來襲?凈土法門是要帶一點感情的,這是事實。你完全沒有感情,那就沒辦法念佛了。但是感情又不能太重,感情太重的話,你的確會有問題。所以我們在禪凈雙修當中,理觀就是在調和你的感情。其實是這樣子講了,感應道交的心態有兩種,有兩種心態:你要是一昧地向外攀緣,完全事持,沒有理觀,阿彌陀佛,你就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這樣子會比較危險,你的感情會很難克制。以蕅益大師的想法是,你這個感應要建立在自他不二,你要觀想我為什麼能夠感應道交呢?因為我雖然業障深重,但是我這一念心把業障深重、這個如夢如幻的業障深重撥開以後,我的心是清凈的,是如;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但是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後來才有的,當我們把這個如夢如幻的萬德莊嚴撥開以後,它的本來面目也是如。既然是一如無二如,自然感應道交了。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最好是建立在一種自他不二的心性的本體來建立你感應道交的觀念,這是最安全的。這就有點理觀在裡面。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他還活在你的心中,這樣會比較好。那這樣子你會比較理性一點。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你如果情感太重,你要調整一下。這個時候你觀想,本來無一物,在我的心中本來就沒有情感,這本來就沒有,那只是在一個無住的心中我建立一個往生的假相,我必須要借這個情感來往生凈土。所以如果你覺得說,你的情感太重,我建議你稍微正念真如一下,把心先帶回家,重新調整,這樣對你會比較好。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什麼時候加強無住?什麼時候加強生心?你就是要隨時調整。【39】我們在繞佛的時候要注意聽自己的音聲,憶念佛陀。請問法師,繞佛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應該放在哪裡?若一直往腳上看,就會覺得頭很暈。我們可以觀想這四字佛號嗎?觀想四字佛號是不好的。你要觀想,你寧可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要觀想那個佛號,佛號是用來聽的,不是用來觀想的。佛號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取它的音聲,不是取它的字,取那個字沒有多大意思。你要觀想,你寧可觀想佛像、觀想光明、觀想蓮花,不要觀想阿彌陀佛那四個字,那四個字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是它的音聲,它所創造的那個聲相,這一部分是比較重要的。所以你一定要觀想,你觀想光明相、蓮花相、佛像都可以。那麼你在經行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你的腳掌要微微地用力,你可以把心微微地注意腳掌,讓你的氣血往下沉。但是眼睛應該放在哪裡?眼睛應該閉起來,應該放在哪裡?你要都攝六根啊。所以你在念佛當中,只有耳根打開,其它的五根都關掉的,那個開關都要關掉了。你眼睛到處看的話,你音聲就聽不清楚了。所以你在念佛當中,整個心,我們本來一個心有六個門嘛,從眼睛出去,從耳朵出去聽聲音,從眼睛去看,但是這個時候你念佛人是把心整個收回來,整個眼睛、鼻子什麼其它的五根都關掉,只有把耳根打開聽聲音,而且只聽佛號的聲音,其它聲音都不能聽。你念佛的時候眼睛東張西望對你非常不利,分心啊。我們的能量、心力本來就有限,你這個眼根也打開,耳根也打開,鼻根也打開,那就完了,那個心光外泄,《楞嚴經》講心光外泄。所以我們的建議你眼睛不要隨便看比較好,除非你真地很嚴重的昏沉,看看光明相對治一下。【40】請問法師,弟子在家做早晚課的時候,有習慣性地開著CD,跟著CD一起做,這樣可以嗎?當然可以啊,你有這個音聲來帶動你。但是你不管做什麼功課,你一定是聽你自己的音聲,持咒也是這樣,念佛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別人的音聲只是一個帶動,你一定要自己創造一個音聲,自己跟著那個音聲走。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個觀念不是念佛而已,持咒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是不是可以開著?因為弟子關住眼睛就會很昏沉。閉著眼睛會比較好,第一個你容易專心,第二個養神。但是你如果說是很嚴重的昏沉,偶爾打開眼睛看看光明相,可以。但是那是一時的對治,不是常法,不是常法。正常的念佛是,所有的五根的門都要關掉,只打開耳根而已,然後專心聽你的音聲,是這個意思。凈土法門是以音聲來攝心的,以音聲來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所以你必須想辦法把你的身心世界投入到這個音聲當中,是這個意思。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明天再作一個總結。【41】第五卷《禪凈雙修》。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0面,甲三、結示禪凈之雙修法要。天台智者大師把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由淺入深分成兩個次第。第一個就是所謂的緣修,這個緣就是外在的環境的因緣,我們在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要栽培善根,剛開始的確是要假借外在的三寶因緣,比方說,我們要拜佛,肯定要有個佛像;我們要做種種的善法,都必須要有一些外在環境的配合,我們心中的善根的幼苗才能夠慢慢地生起來,所以我們剛開始在三寶當中積集我們的善根的時候是向外攀緣的,但是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們仰仗一念的信心,仰仗一念的要離苦得樂的願望,再仰仗我們過去的美好的環境,然後把善根栽培起來。那麼智者大師的判定,這叫作緣修,你的修學要仰仗外在的環境。那麼這樣子的修學有什麼問題?就是不堅固。因為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而且它要怎麼變化,你做不了主,你做不了主。所以諸行無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諸法無我,在整個生命變化當中,它要往哪一個方向變,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做不了主。就好像空中的灰塵,灰塵要往哪裡跑,是業力風決定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因緣當中的栽培善根,我們會覺得有挫折感。有時候環境條件具足,我們栽培了善根;有時候環境的因緣被破壞了,我們失去了依靠。所以在因緣修學當中,我們會覺得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因為你的善根的栽培是要靠外在環境的支持,這當中有一點變化,你的修學就沒辦法相續。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那問題就更嚴重了。所以智者大師勉勵我們所有的大乘修學者,我們應該從緣修提升到真修,真實的真。真修的意思就是,你在整個栽培善根當中,你不能靠外境,這個外道場是靠不住的。你必須在內心當中去開發一個內道場——你內心的道場,把心帶回家。我們所有的生命的因緣,你的外在的色身,你的內心的感受、想法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家,就是我們的清凈本性,依止天台宗的現前一念心性。你必須要把你整個生命的修學的道場,從外道場移到你的內在的道場,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空觀,觀想我們的心本來是無一物的,這個時候我們會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我法二執慢慢地慢慢地淡薄,乃至於息滅。空觀是觀因緣性空,而破除我法二執。假觀,觀我們的心一動就顯現種種的十法界的假名假相假用,佛菩薩是活在我們的心中,別人沒辦法破壞的。我說實在,你真正要念佛,誰也干擾不了你的。當然這個地方你必須把外道場移到你的內道場。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更重要是活在我們的一念心中。我們心中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就存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一念的大圓鏡智的心中顯現阿彌陀佛的假相假用。【42】所以當我們從外道場轉移到內道場的時候,智者大師說,你這個人叫作修行上路了,上路了,你找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所修學的善根是堅固不可破壞的,誰也不能破壞你,煩惱也不能破壞你,外在環境也不能破壞你,魔王也不能干擾你,修學變成是你自己的內心的世界。禪宗說的,你這個時候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一切諸根悉皆敗壞,色身要放下,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的珍寶不復相隨。但是因為我們在外道場之外已經建立一個內道場,你內在的道場不會因為死亡而破壞,還是很堅固地可以把佛號提起來。所以我必須提醒大家,我們念佛人如果你念佛只是停留在外道場,你的佛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外在的因緣就像是一個水泡,夢幻泡影。你的佛號是建立在外在的因緣,因緣一旦破壞的時候,你佛號就破壞了,所以我們在禪凈雙修當中主要的目的,透過禪觀把我們在外面活動的心拉回來。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外道場的重要,我們有時候要依止大眾來憶佛念佛,來打佛七,但是這個都是助緣。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假借外道場,但是真正要成就的是內道場。但是你剛開始也是,就是我們從外道場的修學而增長內道場的善根,內在的理觀,空假中三觀,佛號是存在你心中。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在修學念佛當中必須有般若智慧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必須要試著勉強自己,把心帶回家,從家裡面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時候佛號就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禪凈雙修的主要理由,就是讓你所有的善根變成非常堅固而不可破壞。【43】好,我們禪凈雙修就是把外在的道場轉成內在的道場。好,我們看這段的總結。禪凈雙修的這段的總結,你這段如果聽懂了,你整個禪凈雙修的操作方法,你就很清楚了。我們先把它念一遍。我們請大秉法師念一遍: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唯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註,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凈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好,那麼這段的開示,蕅益大師把禪凈雙修的一個操作講得很清楚分明,我們有三段來加以說明。先看第一段的總標,我們看左邊脈絡的地方: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首先在一心三觀的基礎,當然就是在一念心中而提起空假中三觀的智慧。那麼在天台宗的禪觀的基礎就是,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就找到你的內道場。我們一般的這念心在修學,是要假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外在的六塵來修學,這個地方難免是有心外求法的情況。那麼在天台宗當中,就是你必須要找到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那麼在一念心中,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心的修學的道場。道場在哪裡?就是我們一念的清凈的本性。【44】那麼這個本性當中生起兩種的觀照智慧:第一個無性緣生,第二個緣生無性。從它的修學次第我們應先注意第二句話——緣生無性。我們這念心性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相狀,比方說是雜染的相狀,或者清凈的相狀,但是它都是因緣生,從本性來觀察是自性空的。所以空觀是照了這個諸法的本體,所以空觀就是觀察緣起性空,觀察自性空。這個叫作從假入空。第二個叫作從空出假,在畢竟空當中我們念頭一動,就顯現染凈的相狀出來:我們憶佛念佛,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我們憶念殺盜淫妄的相狀,三惡道的因緣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所以在無性的自性空當中,你因緣具足了,它就會顯現十法界的染凈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自性空當中又同時地具足因緣有。所以空假中三觀其實它的操作的依止點,就在一念的心中具足三種觀照的智慧,叫一心三觀。當然諸位說,那中觀呢?中觀就是調整。你如果想要從假入空,加強空觀的智慧,來調伏我們的愛取煩惱;如果你覺得很沉悶,就加強假觀,提起憶佛念佛的思考,偏重在無性緣生,把凈土的假相在心中加強。那麼這個在空假之中的相互的調整就叫作中觀,所以中觀就是空假的平衡,隨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麼空假中三觀其實就包括了禪凈雙修,當然我們講,觀一切法緣生無性,這自性空是比較偏重在禪這部分,禪觀是比較偏重在空性這部分;那麼憶佛念佛就比較偏重在假觀這部分。所以這禪凈雙修它們所依止的就是我們內在的道場——所謂現前一念心性,是這個意思。那這是個總標,我們詳細的內涵看下一段。那麼下一段當中,它把這個空假二觀再詳細地說明,我們從它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次第,應該先發明空觀,全面先看第, 二段,就, , 左邊這第二段:【45】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當我們的心開始帶回家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先修空觀,來破除我們對於身心世界那種堅固的我執跟法執。空觀就是觀察緣生無性,因緣生,它無自性,自性空的。那麼當我們空觀現前的時候是什麼相貌呢?我們觀察我們過去雖然曾經因為一時的糊塗、一時的顛倒,依止猛烈的心去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當然包括了善業,也包括了惡業。那麼這個善惡業造了以後,第八識把它收集起來,構成我們一種生死的業力,這叫阿賴耶識。其實這個空觀,它主要是破阿賴耶識。我們修行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就是,我們永遠離不開我們過去,我們沒辦法跟過去切割,你沒辦法跟過去的你切割。我們過去有很多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當然你現在可能後悔,但是後悔歸後悔,你必須概括承受,因為這些事情都被阿賴耶識如實地記錄下來。我們修行的困難,為什麼很難?因為它不是處理今生的問題,你把過去的問題都要處理掉,你一個都跑不掉。前生的你,再前生的你,再前生前生的你,你無量劫的你所做的事情,你今生都要承當,都活在你阿賴耶識當中,你一個都跑不掉。為什麼修行佛法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我們過去輪迴太久,做了太多事情,短時間沒辦法處理。所以我們變成說,我們必須把過去所造的惡業,所累積的善惡業它都放在阿賴耶識當中,那怎麼辦呢?我們看: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在佛法的修學當中,真妄是不兩立的,念佛的善根跟煩惱的惡法,這兩個是互相對立的,可以說是漢賊不兩立的,有你就沒有我,有我就沒有你。真妄交攻,這個經典裡面有講得很清楚,當然我們一個人平常就順著過去的你,你過去做什麼,你今生還做什麼,那什麼事都沒有,因為你沒有抗拒你過去的你。但是如果你開始覺悟了,你開始要趨向光明的時候,你開始試著去憶念佛陀的時候,過去的你就不會同意了,過去的煩惱會干擾你,過去的罪業會障礙你。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行所要面對的問題。現在的我想修學,過去的我累積很多障道的因緣,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經常會覺得,你心中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煩惱。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前生的你造了很多這方面的因緣留下來。那這怎麼辦呢?你去一一地對治,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古德說,我們在念佛的善根當中,我們是念佛的善根叫作生疏的境界,很生疏,這條路走得不是很多次,我們過去在整個雜染的因緣當中的貪嗔痴的煩惱是很熟悉的道路,這條路走得太熟悉。所以你跟它抗拒,你是不自量力,你不是它的對手。那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我們不跟它抗拒,就四個字——驀地放下。我們要避免過去的我干擾今生的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你跟它硬幹,你不是它對手!照見五蘊皆空,你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照了它,你甚至可以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有貪嗔痴的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煩惱它是善於偽裝的一個東西,它是一個沒有實體的東西,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最怕你看它的背後的東西。因為它是一個假相嘛,它怎麼經得起你去看呢?你一看到它它就完了嘛,它要的就是你順從它的因緣去走。但是我們開始靜下來,你開始問,我為什麼有這個煩惱?你從什麼地方來?煩惱糟糕了,因為它是一個偽裝的假相,這個時候我們找到內心的深處,原來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過去的某一種因緣的一種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它哪有實體?煩惱要有實體,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的,煩惱要有實體,你就斷不了它的。所以斷煩惱的意思,剛開始就是覺悟煩惱是沒有實體的。我從今以後,我就不再跟你走,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所以我們剛開始所要做的是什麼?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為什麼你能夠不隨妄轉?因為你看到了煩惱的真相是緣起性空的。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地方,這個叫覓之了不可得,或者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46】過去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大將軍,這個將軍一生身經百戰,從來沒有怕過。面對敵人的時候他是帶頭衝鋒陷陣,他不把生命當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對方打敗,置生死於度外了。那麼這個將軍經過幾年的征戰以後,他退休下來。那國家對他也很好,給他一個很好的房子,安養晚年。這個老將軍他就喜歡一個杯子,這個古董杯子,有事沒事就拿這個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順便欣賞這個杯子,越看越喜歡,越看越喜歡。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時候不小心,這個杯子突然間從他的手滑落下來。這個時候他可緊張了,馬上跪下去,誒,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嚇出一身冷汗。這個人我發覺這個人是有善根的,過去生是有這種大乘的善根。他的觀照力馬上現前,他就思維:我一生征戰多年沒有怕過,這個杯子掉下去的時候就嚇出一身冷汗,為什麼?以佛法的角度,這個人心有所住,住在這個杯子上;所以杯子產生變化的時候,他心就跟著變化。他剛剛在喝茶的時候,內心是非常的寂靜安詳,但是這個杯子是因緣所生法,它是從業力所形成的。業力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相,這個杯子不是你決定它的存在,是業力存在,業力來決定的。所以這個杯子一滑落的時候,他就開始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就是仁者心動。所以他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覺得說我不是為了這個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給人家,從此以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內心的執著放下就好。所以,這當中應當怎麼放下呢?我們在修學當中第一件事情,你先從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這件事放下,再提起來。我們現在就是一直拿著東西不放,這個問題很嚴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來。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觀察這個杯子,你從什麼地方來?找不到它的實體。以這個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我們面對這個杯子,如果你有這個你很喜歡的杯子,你要怎麼觀想?你要觀想說,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杯子,你本來沒有這個杯子,後來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後來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兒子就很喜歡,說什麼都很喜歡他,你願意為他做牛做馬,讓他幸福快樂。當然這個表示你過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沒關係,還債;但問題是你不要障礙我往生啊!那問題障不障礙不是他決定啊,是你自己的執著啊。那怎麼辦呢?你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沒有的,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說我很喜歡這個講桌,我告訴我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我本來沒有這個講桌,是因緣具足這個講桌才現前。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你記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來,感覺不一樣。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在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呢?那是後來的因緣的力量才把這個假相現出來。空觀就是從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體。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因緣才有的。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先求放下,然後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在空觀當中,是把東西放下來。那麼放下以後,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法放下了,從了不可得當中坐定,就住在這個放下當中,從今以後沒有再提起來,那也有問題了,那墮入無為的深坑,什麼都無所作為。你忽略了內心當中可以從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廣設方便積集資糧,那只是什麼事情都把它放下,那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證得我們真如法界的真如的無障礙之體,不能生起真如無障礙的妙用。所以我們在操作我們這一念心的過程,你先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臨終會起顛倒?其實你平常就起顛倒,你不知道。其實我們很多的對生命的執取、對眷屬的執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拔不開嘛!你怎麼拔得開呢?你平常對身心世界咬得這麼緊,怎麼可能突然拔開嘛!佛陀說我們臨命終的人都是生龜脫殼嘛!我們一般的人死亡的時候,離開人世間,心甘情願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願,沒辦法,業力推動。但是你心不甘情不願你還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水泡會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願也得走,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痛苦呢?因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沒有的。這個過程會很複雜,我們等於是先經過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這個假觀就會產生執取了。所以你剛開始不要怕麻煩,先從假入空,先試著把它放下,然後再從空出假,重新去產生假觀去面對因緣,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你這個時候經過放下的力量先產生無住,再重新提起來,那心態就不同了,心態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操作一切外緣的時候,記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場活動,就是法法消歸自心,觀察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內心所現,而我內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驀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從假入空。【47】好,我們再看第二個。那當然我們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還得提起來。那怎麼辦呢?修假觀,從空出假。那從空出假當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種大悲的願力了,不是說只是一種我法二執所推動的,而是一種菩薩的悲願,觀察無性緣生。所以當我們提起正念的時候,當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頭,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註,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這個地方講菩薩的假觀。我們放下以後,重新提起念頭。當然凡夫他沒有經過放下的過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執,他認為什麼事情都是真實的,就被這個假相所迷惑顛倒了,就追求水泡裡面的人生。追求什麼呢?追求名。有些人他對財富不是很重視,但是他追求的是社會的地位,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他心中所憶念的都是名,那麼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報都表現在名這部分;有些人整天憶念錢財,他所造作的善業都不是帶他到凈土去,也不是帶他到無上菩提,他的善業都跑到給他財富這部分去了,就把這個善業轉成一個生滅法。乃至於白天所作所為、晚上所夢的事情都是我們一念心的專註的憶念所創造的。甚至於我們未來十法界因緣果報的升沉就是從你念頭的憶念想像而變現出來。所以我們知道假觀,一念具足十法界。過去有一個雕刻師,這個雕刻師他能夠把一個木頭雕成一隻牛,一隻馬,甚至於天上的飛鳥,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不用打草稿的。有人就問他說,你怎麼能做得到呢?雕刻得這麼漂亮、這麼生動呢?他說,你不知道啊,我要雕刻之前,我心中要先生出一個相狀,先生起一個相狀,我要這隻馬它是怎麼跑的,它的相狀先出來,我才能夠雕的。心中先有相,我才能夠有所行動,把那個相雕出來。我們今生的內心的很多的造作,其實已經把來生慢慢雕刻出來了。差不多你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你還不想改變你自己,你一個人從你出生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到了半百,你來生的相貌大概應該被你雕出來了,被你雕出來了。要是有佛菩薩在位的話,一個五十歲的人,他看到你就知道你來生大概怎麼樣,除非你產生徹底的、很深很深的覺悟,徹底的改變。否則你來生的大概的架構——是什麼法界、你是什麼正報、什麼依報、是怎麼回事大概都出來了,雕得差不多了。那麼我們來生是今生創造出來的,沒有錯,是你那一念心創造出來的。那是怎麼創造的呢?我們看今天的附表,天台宗的殊勝,它的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假觀是不得了的殊勝,智者大師在發明假觀的時候——因為他的空觀在中觀的思想就具足了,所以他老人家的空觀其實在佛教的地位並沒有很特殊的發明,他只是繼承龍樹菩薩的自性空的思想——但是天台宗的假觀這一點是在佛教界有深重的地位,因為我們在過去很少人從內心的相貌看到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種的生命,這一點是智者大師的貢獻。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的十如是,他說我們根據內心的相貌,你經常生起什麼相貌,你可以知道你過去怎麼回事;你可以知道你未來是怎麼回事。其實要知道來生並不難,要知道過去生也不難,你看看你的內心世界,你就知道你心中含藏了過去,你的內心也慢慢慢慢隱隱約約在創造未來的雛形。【48】那怎麼觀察呢?我們看智者大師他的十如是。在《法華經》當中,觀察內心第一個先觀察如是相。我們念頭一動就會有相狀,就會有相狀。這個相狀在智者大師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種相狀。第一個是一種增上的惡念,這個增上就是很堅固的惡念,貪嗔痴的相狀。有些人一天當中,他這種惡念的相狀特別的深、特別的重,你要他起善念是很難的。這種人,他的內心的相狀,有這種相狀,這個人大部分前生就是盡做一些殺盜淫妄的事情,所以累積很多這樣的相狀。這種人要不改,智者大師說,這個人是,未來是趨向於三惡道法界。從這個相狀就知道他未來,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起貪嗔痴。這是第一種相狀,就是三惡道法界的相狀,叫增上惡念。第二個是三善道的相狀,就是你這個人平常經常生起一種增上的善念,你有一點好的東西,你總是會撥一點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心;想到怎麼樣去保持、盡量使身口意清凈,雖做惡業,能夠馬上生起懺悔心,試著去保持內心的安忍、忍辱。那麼你在整個人事當中,你經常會有這種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雖然也有惡念,但是善念的勢力強過惡念的力量,那這個人我們可以判定他來生是到三善道去的。從他的善念的勢力強大可以知道這個人來生是三善道的法界。第三種是二乘法界。有一種人他跟人事一接觸的時候,他的心是出離心的相狀,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就是出離。那麼他對於度化眾生、跟人群接觸沒什麼興趣,但是他也不會貪愛三界的安樂,他把三界當成火宅,他也不喜歡跟你講話,他也不屑跟你在一起。這種人未來的果報,在成佛之道,他肯定要先證小乘的果位,才慢慢回小向大。這個人他的生命已經趨向於二乘的偏空涅槃,趨向偏空涅槃。第四種相狀是菩提心的相狀,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他一方面對於諸佛菩薩的功德,那種萬德莊嚴生起好樂,一方面對於苦惱眾生生起悲愍,這個悲愍心跟智慧的心,悲智的心經常在他內心裏面活動,這個人以後是直接成佛,大乘種姓!所以我們從你今天一天當中經常所生的相狀,你可以判定你來生的因緣是出現哪一個法界,就是如是相。第二個,如是性。性就是一種習久成性,你這個形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熏習久了,產生一種不可改變的內在的性質,就叫作性。而這個相狀只是偶爾出現了,那還不能構成性,性就是不可改變的,很難改變了。你這個水流就是一定要往那裡去了,就習久成性。那麼把這個相狀的數數的出現、一再的生起,變成一種堅固不可破壞的力量叫作性。第三個體,體就是把那個外在的相跟內在的性結合起來叫作體,一種色心的結合名之為體。你看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表現為一種善良的自體,你跟在一起,你就感覺到他那種磁場是很溫暖的、很慈悲的。有些人他那個身心世界,你從他旁邊走過去,那是一種邪惡的自體,身心世界充滿了暴戾之氣。有些人,你跟他在一起你會有壓力,他那個出離心很重的。有些人大悲心的,你跟他在一起,如沐春風。所以我們身心世界它有它的自體,那種相性和合的自體,有善良的自體、有邪惡的自體、有出離心的自體、有大悲的自體。【49】如是力。那麼我們這種善惡的相狀它也不是經常表現啊,當外在的環境沒有具足的時候,這個力就是一種潛伏的功能。這種功能在唯識學叫種子位、或者叫睡眠,它在睡覺。它沒有消失,但是它暫時睡覺了,你不要把它吵醒,不要刺激它,它表面上是風平浪靜的。這個力就是一種潛在的功能。作,就是外在環境具足了,它生起一種身口意的造作,那就是作,開始生起善良的造作、邪惡的造作、出離的造作、大悲的造作。因,事出必有因。為什麼你有這樣善良的相狀、有出離的相狀、有大悲的相狀跟它的自體呢?因為你過去世遇到某些人、遇到什麼事情,那些人事對你的影響、教化,這過去的人事的熏習才有的,所以事情的相性體力作一定有它過去的原因,有它過去的原因。到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繼承了過去的生命。我們因為有過去的人事的因緣而產生現在的心,遇到人事經常會生起善的相狀、邪惡的相狀、出離的相狀、大悲的相狀,乃至於種種內在的功能。到這個地方都不能怪今生的你,相性體力作因這六個因素,要怪是怪過去的你;如果要讚歎也不讚歎現在的你,要讚歎過去的你。那麼我們今生的生命從緣開始,做一些改變。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50】第六卷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一)十如是。隨著我們佛法修學時間的增長,我們整個修學的功夫也應該要相對地提升。我們剛開始都是在心外求法的。我們的心都是在依靠外境來幫助我們的善根,剛開始都是心有所住。當然一個初學者這樣的修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要能夠保證你臨終的正念不受外境的干擾,要讓你的佛法的善根、念佛的善根增長廣大,你就必須要提升你的修學的功力。首先第一件事你要做的就是強迫你自己,把心帶回家,這個心不要在外面亂跑。你在外面亂跑,有時候晴天的時候你還不錯,要颳風下雨你就完了,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應該勸你的心,回到你的家,把心帶回家,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生滅心,為什麼心會變成生滅呢?你的心跟境在一起,心隨境轉。境是生滅,心也跟著生滅。心本來沒有生滅,你隨境而轉,當然變成生滅。所以你應該把心帶回到不生滅的現前一念心性,然後生起空假中三觀。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第一件要做的事——從假入空,不要馬上在因緣上去做事情。遇到任何事情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從空觀當中先強迫自己把所有的人事先放下,然後再告訴你,好,那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那由過去的因緣現在出現了,開始修假觀。那假觀怎麼修呢?就是注意你心中的念頭的相狀。你好好地看你的相狀。也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你要改變你自己,第一件事情先了解你自己。你都不知道你怎麼回事,你怎麼改變呢?我們的生命是由三塊結合而成——過去、現在,你肯定會有一個未來,你肯定會有一個未來。而現在的我是由過去很多很多很多過去的我累積而成的,那麼這個生命都已經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相狀、它的生命的相貌都結束了,但是留下很很多多的痕迹,留下很多的善惡的功能。這些功能在人事接觸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的相狀出來——善良的相狀、邪惡的相狀、出離的相狀、大悲菩提心的相狀。那麼如是相性體力作這種潛在的功能,跟遇境逢緣的造作,到因這塊,跟現在的你都沒有關係,不能怪現在的你。好的話,也不能讚歎現在的你,因為跟你沒有關係。【51】那麼到了緣的時候,就是你今生面對這個相狀出現的時候,你該怎麼辦?你面對你心中的善惡相狀,你有兩種選擇。第一個隨順它,跟著你過去的腳步走,你過去喜歡做什麼你還做什麼,這第一個選擇。那麼這種情況你的生命大概就定型了,就定型了。你對你心中的相狀採取隨順的心態。第二個,你採取對治,既然這個相狀我本來就沒有的,換句話說,我可以改變它,它沒有實體。我們假借種種的方便來調整它,所以我們常說,禍福由因,改變在緣。我們今生要無條件地接受過去,但是你今生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因為這個相狀雖然很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它們都不是本來有的,它們都沒有實體。還好,它們沒有實體。所以當我們選擇對治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改變了,就是緣。你今生面對這個相狀,你的處理方式是怎麼做怎麼做。我剛剛說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很難改變了,這句話有些例外的,這是針對沒有學佛的人。像諸位的話是完全例外的,因為你已經覺悟了嘛,你會去試著改變,所以每一天對你來說都是增上。我們對過去開始SayNo(說不)!我不跟你走了。因為佛法是覺悟嘛,你開始覺悟了,你開始規劃未來了,你開始規劃往生凈土了。有了目標以後就有動力嘛,願力產生動力,你強迫你自己的腳步往這個方向走去,你培養一個憶佛念佛的相狀。所以在緣當中就是你今生的努力。當然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今生的因緣是完全放棄了,大概他過去怎麼樣今生就怎麼樣,今生怎麼樣來生就怎麼樣,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法,這個緣的力量才產生,他生命才能夠做一些腳步的調整。所以這個緣在生命當中扮演了兩個角色:第一個,你隨順它,加強它的力量;第二個,你採取對治,開始折損它的力量。那麼由過去的因跟現在的緣的結合,就會產生未來的果跟報。果跟報是不一樣,我們一般講果報果報,其實詳細來說果跟報是不太一樣。果是約等流果來說的,這個報是約異熟果。什麼意思呢?果是一種內心的狀態,內心的習性;這個報是一種我們依正二報的受用,是顯現出來的一種依正二報的受用。比方說,我們很喜歡吃榴槤,這榴槤無所謂善惡,它是無記。那你有一種喜歡吃榴槤的相狀出來了,你今生又順從它,那它勢力就加強。加強以後,來生你看到榴槤,你就開始心動,因為你那個習性還在嘛,你就起歡喜心,這叫果,你來生的習性還有一種等流的習性之果。那麼你這種習性之果有它相應的果報,你不斷地憶念它,你來生還是會跟它在一起的,這就是報,報是約外在的環境受用,果是約你內心的狀態,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從你一念心性的相狀可以看到你過去是怎麼來的,你現在要怎麼面對,你未來將往哪裡而去。所以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構成了整個三世的因緣,就在你一念心中就構成一個假觀。你來生要去哪裡你來生會出現什麼五蘊身心?其實你不需要問別人的,你不需要問別人的,你有在靜坐的人,你大概就知道了。【52】那麼前面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這整個過去的因,現在的緣,未來的果報,它們有它一個前後相應的關係,叫作本末究竟等,這個本就是最初的相,這個末就是最後的報,那前後呢有它一個對等的相互關係。也就是說,你有這個相,你就有這個因,那麼你就很容易有這個緣,最後就有這個果報。它有這個相,它就有過去的因、緣、果報,這個前後是有它的連貫性的,有它的連貫性的。美國有一個醫生——一個心理醫生,他寫一個報告叫作《前世今生》很多人看過。他其中講出一個個案,他的一個病患叫凱瑟琳,這個凱瑟琳她內心當中一直有一個相狀很困擾,就是她看到水就恐懼,她有恐懼水的相狀。這個相狀對她來說是揮之不去,這個是很麻煩啊,你肯定要面對水啊!你看你要喝水,你洗澡還得要面對水,所以這個相狀弄得她很苦惱。吃藥也沒效果,就找心理醫生。那麼心理醫生把她催眠了,讓她這個恐懼的相狀回到——你從什麼地方來?解決問題先找根源,什麼病都有它的根。結果找到兩個根,她過去生為什麼怕水呢?主要有兩個因緣。第一個她過去的生命曾經有一生,她要回到她的娘家去,她帶她的女兒回娘家,那個時候她娘家有一個喜慶。結果她回去的時候遇到大雨,在過橋的時候河水暴漲,就把這個橋給衝破了,她女兒先落水。她為了救她的女兒,也跟著跳下去,結果兩個人都死掉了。那麼她死亡的時候是在水中掙扎,產生了痛苦跟恐懼,所以她對水的印象,那個恐懼的印象,那個痕迹留下來了,這第一個。其次,她過去在一個很落後的村莊當中曾經得到一種類似麻風的病,而這個病的傳染的過程是跟水有關係,喝了某種不幹凈的水得到一種特殊的病毒,而這種病毒很容易傳染,而且沒有葯可以治。所以村莊的人只要得到麻風病的,全部集中起來,把他們逼到山洞,把洞口封住,讓他們自生自滅。而她那一生死亡的時間拖得很長,拖了好幾天才死掉,所以過程非常痛苦,而痛苦的根源來自於水。所以她對於水充滿了怨恨、充滿了恐懼,所以她今生有這種相性體力作因。【53】所以我們的今生其實是要繼承過去的生命的這些因,這部分是我們不能決定的。我們對於過去只有兩個字,叫作認命,因為這個過去是不能改變的。說是佛法消極,那得看什麼情況,我們對過去是很消極的,但對未來是很積極的,未來還沒出現,你到死亡之前你都還可以改變你的生命,念頭一轉,你未來就改變了。眾生跟我們的想法,很多人他明明是不能抗拒,他一定要抗拒。你這個環境是這樣子,他一定要抗拒,結果把問題弄得很大,結果把未來也破壞掉了。佛法對於過去這一塊是叫作認命,對於未來積極創造,非常積極,因為過去已經做了,你還能怎麼樣呢?隨緣消舊業唄,你還能怎麼樣?你不認命,你把你今生的心態破壞了,你來生也完了。所以對於過去的因這一塊是認命,但是對於未來的結果我們是要好好地規劃。當然你先了解你自己,你心中經常出現什麼相,然後從外在的止觀的力量、從空假中三觀來調整你的相狀。你不斷地調整,你的生命的腳步也就跟著改變了。你改變你心中的相狀,就能夠改變你的未來。為什麼可以改變呢?因為它緣起性空,它本來沒有的。我一再強調,所有的相狀都是本來沒有的。【54】有很多佛弟子跟我講說,他小時候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揮之不去,障礙他修學。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你根本不需要把它揮去,因為它本來就是個假相嘛!你越是要把它揮去它更嚴重,這個假相很奇怪,你越弄它,它就跟真的一樣。你要做到一件事: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所有的相狀,它最怕你看它的真實面貌,它最怕你去追根究底,它最怕你問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它沒有實體,它怎麼經得起你這麼問呢?所以你要改變一個念頭很簡單,你就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這樣子,哪有什麼地方來?它本來沒有的嘛!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建立一種真實的信心。所有大乘佛法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所有大乘佛法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云何發這四種誓願?因為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所以我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敢這樣講,因為煩惱都是本來沒有的。所以這個大乘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那個大悲心、菩提心是這樣生起的,不是靠一時的衝動、不是的,那是要靠智慧的觀照。好,那麼這個假觀就是說,我們從假觀當中了解過去的相貌,從假觀當中調整自己,那麼規劃未來,這天台宗的假觀。你念頭一動,就有相狀,這個相狀就有它過去的因,你現在怎麼面對的緣,跟它未來的結果,是這個意思。好,回到講義。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因為無性緣生的假觀,所以整個未來的十法界的果報的升沉就是從這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產生了差別,所以生命是我們自己的想像力捏造出來的。你經常憶念什麼、想像什麼,它就往哪一個方向走。好,那麼這個是空假中三觀。【55】看蕅益大師的總結,翻到第12面。那麼了解到我們一念心性的即道理,要怎麼辦呢?你要做一件事情,故須念佛求生凈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我們今生可以捏造很多的相狀來幫助我們成佛,但是站在凈土宗的角度,念佛的相狀、求生凈土的相狀是特別重要。因為你到了凈土,你在成佛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順境的因緣,你可以具足五種神通,親近十方諸佛,你有無量的壽命來支持你修學佛法。所以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你如果是有志於求生凈土的,你現在要安立一個憶佛念佛的相狀。你要憶念彌陀的聲音,你要不斷地觀想阿彌陀佛是廣大的功德願力,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但是沒關係,你把整個身心世界完全投入彌陀的光明當中,憶佛念佛。你平常要經常建立這個憶佛念佛的相狀,那麼以這樣的相狀求生凈土,這樣才是整個大乘的我們講不可思議的圓成佛道最圓滿頓超直捷了當的法門,是最快的法門。所以在我們開始從外境的因緣的修學回到一念心性,把心帶回家以後,你經常就是空假中三觀,從空觀當中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從假觀當中經常檢查你念頭的相狀,這個相狀是應該要折損還是應該要把它擴大,你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每一個相狀你都要加以過濾。看第三段的總結: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所以念佛法門最安全的方式就是禪凈雙修,禪凈雙修就是先達到緣生無性,先告訴你自己,你內心當中是本來沒有五蘊身心世界的,就是依止不生滅心,安住我空法空的真如,不要安住在五蘊身心。依止一念緣生無性畢竟空的清凈心,然後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憶佛念佛的假相。先告訴你自己,你是本來無一物,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阿彌陀佛的廣大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它雖然是具足因緣的萬德莊嚴,但是它的體性也是畢竟空寂的,這一點倒很重要。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我們要慢慢體會,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為什麼我們眾生的苦惱的身心世界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一個凡夫的心憑什麼跟阿彌陀佛能夠感應道交呢?他是萬德莊嚴,我是業障深重,憑什麼感應道交?憑的就是緣生無性。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但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也不是本來有的,那是六波羅蜜的因緣才有的,它的本性是如,是清凈;我們的業障深重也不是本來有的,那是因為無量的生命的顛倒所累積的,也是緣生無性的。所以當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因緣的萬德莊嚴的假相剝開來,我們看到如;我們同時也把我們眾生的業障深重的因緣剝開來,我們也看到了如,一如無二如。原來我們跟阿彌陀佛是同一個體性,就憑著自他不二感應道交。我們的一念心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阿彌陀佛一念心性也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就憑這一點我就有資格去受用彌陀所有的功德,因為咱們兩個是一家人嘛!你跟阿彌陀佛是一家人嘛!所以蕅益大師講,真實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觀的基礎上。那這種理觀所建立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事相的信心是很危險的緣生滅的【56】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前面偏重在畢竟空的自他不二的體性的相應,這個地方在畢竟空當中講因緣有。畢竟空但是又因緣有,你念一句佛號,有一個功德,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我們不偏空,也不著有,保持空有的平衡,即空即假即中。那麼假設我們心中不念佛的時候,內心就是寂靜安然,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所以一念心性它從空觀的角度是畢竟空,從因緣的角度又是因緣有。所以我們不念佛的時候又生起種種雜念,就算你不生起三界的雜念,也會墮在一種偏空的坑洞當中。這個地方要注意了。我們凡夫不能沒有念頭,不能沒有念頭,不可能,你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有一個念頭,這個因緣假是一定要出來的,所以本來沒有,但是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習性。我一再強調,阿賴耶識這個魔王它放不過你的,它肯定要經常釋放一些念頭,來給你感覺,來讓你想像,來誤導你。也就是說,我們要不是念佛,我們肯定會憶念過去的因緣。你擺脫不了過去的你,你擺脫不了,所以你現在必須用佛號來取代過去的你。為什麼經常要念佛?很多人說我憶佛就好,不對。你說我歸依阿彌陀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念佛啊!那你不一定要念佛,你心中要住在什麼環境呢?你不可能無念,眾生不能離念,這個念頭是過去的因緣產生的。所以你不念佛,你只好被你過去的你牽著走,你過去打什麼妄想,現在還打什麼妄想。所以你要改變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憶佛念佛。所以必須以佛號來引生我的往生的正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如果你已經設定你來生的目標是往生凈土,你就要試著在你念頭的相狀當中,以憶佛念佛的相狀來取代你過去的種種的相狀,因為你這個相狀才會產生一定的來生的果報,每一個相狀都會有一種因果的力量出現。【57】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約禪宗來說的,禪宗都是講到眾生的心跟佛的心是心無差別,把心帶回家,觀一切法空,本來無一物,眾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自他不二。那麼在自他不二當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產生一個往生凈土的憶佛念佛的因緣,用我們這一念心來憶念佛陀,這個作就是憶念,憶佛念佛。那麼我們這念心念念之間就產生佛的功德莊嚴。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所以就構成了我們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就是禪凈雙修。第一個步驟,把心先帶回來,如果你在臨命終之前,你心沒有帶回來,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一定會很恐懼的。因為外面的水泡要破裂的時候,你老是在外面的水泡裡面跑,你住在你的財富,財富會破壞;你住在你的眷屬,眷屬會舍離你;乃至於你住在你的色身,色身也要破壞。我們絕對不能夠安住在一個水泡,臨命終的時候你會受不了的,你肯定受不了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佛陀要示現滅度,這個水泡遲早要破裂。說實在水泡沒有錯,因為它就是因緣和合,它也沒有叫你執著,所以水泡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心態錯誤,我們不會去面對人生。所以首先第一件事情,禪凈雙修,把心帶回家,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然後生起空假中三觀。觀一切法空,讓我們感受到我們跟佛陀是自他平等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我們眾生是佛陀心內的眾生,佛陀是我們眾生心中的佛,自他不二,建立一種往生的信仰。所以空觀有助於產生一種信心,自他不二,當然可以感應道交。當然我可以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嘛!你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他創造的,你憑什麼受用?憑的就是自他不二嘛!憑的就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嘛!憑的是彌陀的四十八願嘛,他肯定願意讓我受用嘛!所以從空觀當中建立我們往生的信仰,從假觀當中憶佛念佛,創造一個往生的假相,創造一個往生的因地。臨命終的時候自然阿彌陀佛蓮花現前,因為你有如是相,有憶佛念佛的相狀,自然會有凈土的因緣果報出現,因果法爾如是。把心帶回家,從一念心修空假中三觀。你這樣子修學,臨命終的時候,誰都不能破壞你。你的財富消失了,你的眷屬舍離了,你的諸根敗壞了的時候,對你完全沒有影響,因為你已經把心帶回家了。心性是不受死亡的影響,因為心性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那個覺性不受死亡影響的。我們在家裡面沒有暴風雨,你把冷氣打開來,非常安全,但是你在外面就很危險了,很危險了【58】所以這個禪凈雙修我們作一個總結,看《附表第二》。什麼叫作禪凈雙修呢?蕅益大師用一個偈頌作一個總持,他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在一念清凈的心中要建立起憶佛念佛的一種莊嚴的相狀,而每一種莊嚴的相狀又不離開我們一念的清凈的理性。佛號不要建立在外在的因緣。有些人一定要什麼環境才能夠提佛號,人家一刺激你,你就不能提佛號,那你就完了。所以我們提佛號要在家裡面提起佛號,在你那一念的清凈的理性而生起佛號,每一個佛號又不離開清凈的理性,這個佛號是最安全、最堅固的,是這個意思。好,我們回答幾個問題。法師說禪觀是破五蘊,請再詳述怎麼破五蘊,因為它們的力量太大了。這個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執著了,不是說破五蘊。因為五蘊沒有錯嘛!五蘊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過去的阿賴耶識把這個業力轉成我們現在的五蘊身心這一個水泡。可能你是一個男人的水泡,可能你是一個女人的水泡。但是我們錯在把五蘊執著成一個真實的自我,把它當真實想,產生堅固的執取,所以這個水泡要破裂的時候我們就受不了了。所以問題不在五蘊,所以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我執跟法執,應該這樣講會更清楚。那麼為什麼產生我執跟法執呢?因為你的心住在外面,破除執著最好的方式,把心帶回家。所以我們這個禪凈雙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看我們一般世間的心理學,它也可以處理一些眾生的痛苦,你的心住在五蘊,那沒關係,你就觀想你還擁有很多東西,從得當中去對治你失去的。但是你的心還是住在五蘊,根本都沒解決。我們一般的世間法在處理眾生的痛苦,就是你受傷了,給你表面擦擦藥,只有《楞嚴經》、大乘的止觀,直接把根源拔除!你就住錯了,你的心有所住,有所住即是非住,把那個攀緣的心拉回來。你這個根源一拔掉,它這個生滅的力量就完全消失。這個樹被你砍斷了,這個樹就沒辦法生存了。所以破除五蘊的執著很簡單,把心帶回家。五蘊你不用破除,你還得靠它憶佛念佛,你還得靠它打佛七,好好照顧它,是不是?身安道隆嘛!【59】請問法師,專修凈土的人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語嗎?我認為是可以。當然這個地方凈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以我們歷代祖師的開示,凈土宗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專修,一個是圓修。善導大師、印光大師這兩位老人家是強調專修,他認為你專修凈土的人,你啥事都不能幹。你身業專門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念誦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三業專修,萬修萬人去。這個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印光大師也頗為讚歎。那麼永明延壽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這個系列的,他們提出不同的看法,叫作圓修,萬善莊嚴凈土。當然圓修不能變雜修,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圓修就是我信願很清楚,我也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但是我也有一些東西必須破障。每一個人的煩惱是不同的,他必須有一些對治法門來幫助他,調伏對三界的愛取,調伏他一些枝末的煩惱,但是他往生的這個願力是一致的。我們修行人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的心只有一條心,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叫圓修。你必須把所有法門把它整理排成一條線,如果你心中是兩條線,那就完了。諸位你還記得嗎?我說禪凈理論上不能雙修,因為它兩條線嘛!一個是空觀,一個是假觀。但是你把它結合在一起,把空觀放下面,先修空觀,再生起假觀,那這個就是禪凈雙修。你要這樣子那就沒辦法雙修了,那這個矛盾的東西。禪宗是以空觀為根本,凈土宗是憶佛念佛,是以假觀為主。但是我們把禪宗的空觀放在下面,先告訴你自己本來無一物,你沒有必要執取,然後再提起佛號,就變成一條線,那就變圓修了。那到底你是適合專修、適合圓修,那因人而異。大方向的原則性的判定是這樣。如果你年紀很大,時間沒有很多,我建議你佛號多念一點沒有錯。因為你往生,你不是靠觀世音菩薩救你嘛!你也不是靠地藏王菩薩嘛!那很現實,你要靠阿彌陀佛,你要跟他緣深啊!如果你還很年輕,你兼修其它法門,我覺得無妨。但是你的願力要很清楚,信願要很清楚。大方向可以用年齡來判斷,大方向。但是你對阿彌陀佛的心態,那個歸依的心要很強。阿彌陀佛在你心中生起的時候,你那個內心的感受要真的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然後把身體全部靠上去,身心世界全部靠上去,那種感覺是很重要的。那至於佛號念多少,當然隨緣盡份,隨緣盡份。但是大方向來說,你的修學越晚年要越專,越晚年要越專,這樣才合理。那剛開始你讀讀大乘經典,增加你的見地,我覺得不錯,開闊你的眼界,對你臨終放下身心世界有幫助。但是你慢慢慢慢融會貫通的時候,你這個佛號有禪觀的智慧照耀的時候,慢慢慢慢你越到晚年的時候,你這個法門你要慢慢收攝、慢慢收攝、慢慢收攝。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簡單,到最後就一句佛號。但是你這句佛號含藏了你過去所修的種種的善法都在裡面,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萬善莊嚴凈土,但是它的方向是一致的。你還可以持大悲咒,可以的。你甚至於可以持楞嚴咒心都可以的,破鬼神障嘛!破障。這不影響我對阿彌陀佛的歸依,不影響。好,我們這堂課跟大家講到這個地方。這個觀念是很實用,不用花你很多的時間。但這個法門跟你的善根很有關係:你善根夠,就在一念之間;你善根不夠,這次的課就結緣。但是你沒有損失,因為你善根先種下去,以後它不會失掉,那麼禪凈雙修我覺得是很重要。我們斷不了煩惱,但是可以做到不隨妄轉。但是你的心一定要把它帶回來,把心帶回家。好,那麼謝謝諸位,阿彌陀佛!迴向!

凈界法師《禪凈雙修》佛弟子視頻地址;http://www.fodizi.com/fofa/list/5785.htm隨喜恭請本文轉載顯密文庫本視頻轉載佛弟子視頻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演培法師《六祖壇經講記》坐禪品第五
凈空法師法語:佛教我們把淫慾的念頭斷掉
佛學基礎知識03 廣超法師主講 果逸居士筆錄
池畔蓮鈔第二集全 釋智諭法師
凈空法師:念佛的真實利益(第一集)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