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運動中「意念」的作用
意念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玄妙的辭彙,馬克思說:意識、意念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最新一期《科學世界》雜誌就對國內外最新的有關意識的研究成果做了封面主題報導,總的主題就是:《意念,無形亦有形》。2012年5月,香港政府已經證實,香港中文大學研製出一個腦機介面系統,可以將腦電波轉換成繁體中文字。而在德國,科學家已經能成功地將腦電波轉換成信號,控制汽車的行動路線。也許不久的將來,更多科學研究成果,會證明中國太極拳所講究的意念、意識活動等等。所以,一定要好好的修鍊太極拳,把這個神意為主宰的功夫練出來。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被譽為「楊無敵」。他說,有三種人打不了:木頭人、鐵人、石頭人,余著不在話下。為什麼他要這樣說呢,並不是他自大狂,不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古語,而是,普通人,凡是爭強好勝的人,都有雜念、妄念、好勝心,而這些人的意念往往不存,沒有力量,因此,用太極拳的有意若無意的意在氣、意囊括氣的功夫,可以戰勝之。這話的真意,其實還是太極拳的意念功夫,帶動氣,催動形體產生的作用。那麼,太極拳的意念活動和普通人的意念活動,有什麼區別呢?普通人的意念是雜亂無序,和功夫修持沒有關係;而太極拳的意念活動,則是主動、靈明的、專一心念、有力量的,可以調動內外之氣,和形體產生互動變化的。可以說,如果沒有了意念的功夫,則太極拳和其他以力、以動作姿勢、以技巧為主的西化體育或者武術拳種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正是因為意念主動性,融到拳架、拳功、拳道上,太極拳才別開生面,讓人的尊嚴和偉大,體現在出一種修為。《唱道真言》對意念在整個功夫修鍊過程中的重要性,作了如下描述:泛意非意也,游思妄想也,意者的的確確從心發,意發心空,故又曰有意若無意,意之為用大矣哉,初時陽生,意也,既生之後,採取元陽,意也,既采之後,交會神房,意也,既會之後,送入黃庭,意也,意之為用大矣哉,不特此也,陽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後,憑虛御風,意也,游乎帝鄉,返乎神室,意也。既然這樣重要,我們就必須深入地認識意念、意識、意。那麼,意念運用於太極拳上,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以理作意 意在形先首先,要明白太極拳架的來源,是古聖先賢創造的身心修養智慧,是把大自然的物象,內化成借假修真的修鍊模式,從而抵達優化生命的目的。明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把日月星辰、大地山河、風雨雷電、龍馬龜蛇、虎熊鹿兔、雀雁鷹鶴、雞犬鴨鵝、樹木花草、漩渦海螺等大自然的事物,內化成拳架內涵,日久天長,則自然具備了內外混化的太極功夫——大自然處處有龍象,時時在說法。太極拳為什麼講究意在先,因為只有實現了這個先,才是內動——內里的運動,方可濡養身體這個有。為了實現意在形先,必須先練內功太極拳,如此,才能養成習慣。初學內功太極拳,不能僅僅去學招式招法,哪怕學得慢,也要先掌握意的規律和法則,掌握之,就能以理作意了,在未來,則會日日精進,反而能事半功倍地獲得太極拳的效益。老前輩講:太極拳的招式,是描繪意的。因此,自我評析太極拳打得好不好,關鍵的關鍵,是要做到動作招式由意念引領而出、引領而產生變化的。◇ 意念造型 氣催姿勢由於意無形無相,虛無渺茫,不好理解,所以,老前輩慈悲為懷,創造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意念造型」——仿效大自然的事物,製造出相應的形象思維,帶動氣產生律動,催動形體運動。那麼,如果實現之,根據所學太極拳的每招每式之名稱,做意念想像,通過意念活動,製造出具體的物象來,比如「攬雀尾」、「白鶴亮翅」、「白蛇吐信」、「小七星錘」、「抱回歸山」等,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我們所傳授的內功太極拳中,傳說前輩已經於細微處,編出這個意之運用的法則了,這個法則,就是內功心法——意念造型的實質,就是由心生出的方法。此外,意念製造出這些物象,跟本出,不在其外在的形象,而是物象的特徵、本性。古人說,寫詩要「功夫在詩外」,而練太極拳更要在拳外,拳外如何下功夫,悟大自然之事物的理,歸攏其性,表達其意,如是揣摩,則必然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太極拳的真意。意念造型,決定著動作姿勢、招法技藝的生髮、生機、充實等內功修為。氣,是內外之氣的混融,如何混融,必須意到,意到,則氣之混融運動,會催發出動作姿勢;意念造型不同,則動作姿勢也不同。◇ 意發即空 空而不空楊式內功太極拳大家汪永泉先生反覆強調:發落點對即成功。這是告訴後學者,太極拳的意念活動,在開始階段,可通過模擬、想像的辦法,在身體外,凝聚出氣態的點(迷茫之點、虛擬之點、想像之點、觀想之點),進而發放之、移動之、和虛空混融之,這個點,是憑空凝聚、隱現的,雖然,一般人肉眼,並不能看到它的客觀存在,但日久天長,憑空運動的意念之點,可產生一定的作用,使得自身,帶動、調動內外之氣的能力提升,催動形體的能力強化,運拳走架,自然協調、舒適自然。不過,一定要注意,意念發出來,馬上要空掉,不要留戀之,否則,就會僵滯,不靈動。這個意,和練拳密切相關,則為太極拳譜中所說的專註一方;這個意法而空了,則在空中並不是沒有了,而是成剎那間的混沌狀態,氣成塊然獨立的朦朧狀,等待新的意念之生髮,從而醞釀出新的走向。空而不空,虛空法身和靈覺化身、報身,此時是一體的。意發即空,空而不空,不空亦空,乃為真空妙也。空中什麼都沒有,然而,因為意識的生滅聚散,則一定會有所不同。尤其對於太極拳習練者來說,應做如是觀。◇ 意虛靈明 圓滿無礙我們所稱之的智勇太極學體系,是由內功太極拳+松腰太極拳、水性太極拳、圓覺太極拳等三大次第組成的,而貫穿始終的,是意的修鍊。意的修鍊,是為了抵達「有意若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的境界。真意,就是《伍柳仙蹤》所云:故真意即虛無中之正覺,所謂相知微意是也。通過非常安靜、非常虛明的狀態下行拳走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意識狀態的那部分功能就是真意。真意,才是太極拳所說的意。真意,一般要經歷有意、淡化意、無意、真意四個階段,才能逐漸地養成習慣。真意,就是駕虛摩空,乘幽控寂,這是從練太極拳學練之始,就要反覆揣摩的練法。駕驛著意,摩擦於空中;乘載著意這個幽冥之君,注於、遨遊於意之本體的空寂中。真意,才能讓太極拳的動作姿勢,實現一動無有不動,才能在太極拳演過程中,內里顯得充實沉穩,外在顯得飄逸輕靈,內外一如;行如行雲流水,靜如安適平和,動靜一如。意的修鍊,有了功夫,則不僅僅是身心的改變,由此,可以透進儒家所說的「主人翁惺惺否」。
丁傑56式陳式太極拳慢動作演練視頻
88式形意太極拳拳譜1、起勢 2、三才勢 3、攬雀尾 4、單鞭 5、提手上勢 6、白鶴亮翅 7、青龍探爪 8、懷中抱月 9、摟膝拗步 10、手揮琵琶 11、懷中抱月 12、左右摟膝拗步 13、手揮琵琶 14、進步搬攔錘 15、如封似閉 16、抱虎歸山17、攬雀尾 18、陰陽把 19、肘底看錘 20、左右倒攆猴 21、懷中抱月 22、斜飛式 23、提手上勢 24、白鶴亮勢25、青龍探爪 26、懷中抱月 27、摟膝拗步 28、海底針 29、閃通臂 30、熊撐 31、卸步搬攬錘 32、活步抬行33、鐵門栓 34、攬雀尾 35、單鞭 36、雲手 37、高探馬 38、左右分腳 39、轉身側踹腳 40、提膝上撞錘41、進步裁錘 42、金雞抖翎 43、蛇出洞 44、上步二起腳 45、三盤落地 46、披身踢腳 47、轉身蹬腳48、鷹提勢 49、進步搬攔錘 50、如封似閉 51、抱虎歸山 52、攬雀尾 53、斜單鞭 54、左右野馬奔槽55、左右玉女穿梭 56、攬雀尾 57、單鞭 58、雲手下勢 59、左右金雞獨立 60、左右倒攆猴 61、懷中抱月62、斜飛式 63、提手上勢 64、白鶴亮勢 65、青龍探爪 66、懷中抱月 67、摟膝拗步 68、海底針 69、閃通臂70、熊撐 71、進步搬攔錘 72、鐵門栓 73、攬雀尾 74、單鞭 75、雲手 76、高探馬 77、十字擺蓮78、上步指襠錘 79、一馬三箭 80、攬雀尾 81、單鞭 82、上步七星 83、退步跨虎 84、轉身擺蓮 85、彎弓射虎86、攬雀尾 87、三才勢 88、收勢註:內家拳的六合要求: 外三合:1、肩與跨合 心與意合 2、肘與膝合 意與氣合 3、手與足合 氣與力合內三合:1、肩與跨合 心與意合 2、肘與膝合 意與氣合 3、手與足合 氣與力合
樓主熱帖
溫縣陳家溝當代太極拳名家大師
楊氏太極拳方位順序解秘
太極抬腳功,182種疾病一抬了之
2012年全國太極拳賽事及活動計劃
以靜待動是推手防守的常識以靜制動是太極拳的常識
太極拳練習腰功的詳細講解視頻
朱天才陳氏太極拳「散手四十二發勁」
什麼是呼吸自然
楊式太極拳如何發力吐勁
新白髮魔女傳第31集預告視頻 大師兄陰謀逼婚 卓一航谷底
練太極.就要鑽研一生、修持一生、開悟一生
上海「五里橋杯」太極拳(劍)比賽部分視頻三十七式循環太極拳——拳譜及文字分解(一)「三十七式循環太極拳」,是根據世傳吳式太極拳慢架(去其重複動作)和精簡吳式太極拳的部分編排結構,在保持了其原有的招式和風格的基礎上創編而成的。單趟(正面)三十七個動作,簡單易學,適用於初學入門;循環(反面)也是三十七個動作,可適應有些拳齡的人學習提高,著重於左側的功力訓練和左右的平衡協調練習;正反兩面加起來共74式,總體強調的是左右整體的動作協調和內外的陰陽與氣血的調和。此拳可作反覆的循環,故曰「循環太極拳」 。三十七式循環太極拳譜預備式01 太極起勢 02 攬雀尾 03 單鞭 04 提手上勢 05 白鶴亮翅06 摟膝拗步 07 手揮琵琶 08 搬攔捶 09 如封似閉 10 十字手11 拋虎歸山 12 肘底看捶 13 倒攆猴 14 斜飛勢 15 海底針16 閃通背 17 雲手 18 左右分腳 19 轉身蹬腳 20 進步指襠捶21 翻身撇身捶 22 上步高探馬 23 披身踢腳 24 退步打虎 25 雙峰貫耳26 翻身二起腳 27 返身栽捶 28 野馬分鬃 29 玉女穿梭 30 仆步下勢31 金雞獨立 32 措掌迎面 33 上步七星 34 退步跨虎 45 轉身擺蓮36 彎弓射虎 37 合太極三十七式循環太極拳文字分解三十七式循環太極拳的呼吸:逆腹式。起吸落呼、收吸出呼,但要自然,不可強求,尤其還要配合許多小呼吸,初始最好自然呼吸。預備式 又叫「無極式」 ,是取「無極而太極」之意,也可作「無極樁」功法單獨練習。1、面向正南,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或略小與肩)成平行步站立,兩腿直立(兩腳有摩地外旋之意),雙膝放鬆,含腚園襠。2、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尾閭中正,氣沉丹田,雙手微舒、指尖朝下隨雙臂自然下垂於身體的兩側。3、目光平視或看向自己前下方的地上(約本人的兩個身長,也就是視線與身體保持在45度角上),身心松靜,精神內斂,舌抵上顎,鼻吸鼻呼。註:本式並無明顯的動作,只是靜心地站著,做一下開始練習太極拳前的一些準備,或曰:檢視(檢視什麼?即太極十要: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尾閭中正、雙膝放鬆、正容斂神、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內外松靜)。其目的是在於:先將姿勢擺正,並把心情平息下來,然後開始演練拳架。口訣:立身中正頂頭懸,腹內松凈氣騰然。三陽聚首於百會,氣沉丹田在關元。太極長拳號內勁,呼吸引導十四經。吐納本是內家功,推陳布新調元神。一、太極起勢全套功架由此開始,上下連接,循環往複,陰陽互生,不可緊張,但「意」卻要專註,所謂「一舉動,全身俱要輕靈」是也。1、接上動,兩手隨身體放鬆繼續下沉,兩臂內旋使掌心向後,接著,雙手同時向前緩緩抬起,與肩同高、同寬,手指舒展,與小臂平行。視線向前,腰、腿、腳的姿勢不變。周身放鬆,用力在恰好能將雙手提起,完成動作為度(以後各式皆同)。感覺與比喻:(1)、雙手上抬時,雙腳微蹬,有春草拔芽之意;至肩高時,雙手有微微向前伸展之意,同時大臂外側與背脊部都有緊張之感;在外觀上,可見衣袖在明顯地向後退縮。(2)、雙手上抬就像雙手持一方巾揚起一般。2、「伸」後是「縮」:沉肩垂肘,松腰下含,重心微向下落,兩小臂與兩手仍保持原狀不變,只是隨勢平落並少帶捋意。當雙手下落至腹前時,身向上拔(拔意,不可強行挺膝、頂頂),手往下按(按意,垂落即可);直至按落到身體的兩側時,手指和雙掌仍向前翹起,掌心向下,頭頂身正,目光同前。註:此1、2動,是「太極起勢」中的初動,也是氤氳之氣升降的內動外顯。它一開一合,一陰一陽,開者陽升上拔,在「沾衣十八跌」里叫「雙鶴抬頭」是提升和掀擲他人的意思,專破雙手采按;合者陰降下沉,在「沾衣十八跌」里叫「滑石墜坡」是捋按墜罩他人的意思。兩式相生相剋,彷彿是為後式的動作做一個舒筋松骨的活動。感覺與比喻:下沉雙手又如將絲巾向下鋪攤一般。3、接上動,雙掌保持原狀不變,雙臂向兩側徐徐分開、並緩緩向上平舉肩平。注意,在手往上舉的同時,身要往下沉,並將重心逐漸移向右腿,左腳尖虛點在地,然而,這一動作須與雙臂在抬至肩平時的同一時間裡到位,這也是一個上下的對拔勁;在另一個方面,當雙臂將欲抬至肩平時,雙臂也要外旋(邊抬邊旋,這樣的動態就叫「動中旋」),但掌心也要在雙臂抬至與肩平的同時朝向前方。註:這是一個「三動」同時到位的整體行動,叫做「一動無有不動,一到無有不到」。像這樣的動勢在以後的許多式子中還會有很多,希望大家注意。4、上動不停,雙臂分別從身體的兩側向胸前合抱,立掌,左手在外(前),右手在內(後),兩掌心相對,左手拇指尖與鼻尖對齊;左腳同時向有腳的內側前邁出半步(邁步時,腳須順著腳尖前指方向的延伸線向前邁出,落地時須在不牽動身體重心的範圍內進行),腳跟著地,腳尖翹起。註:「3動」和「4動」的動作名稱分別是「分臂」和「七星」,這兩動本是一式,名:「七星式」,由於動作過長,所以作兩動分解。關於「七星」,在手型上有「金剪七星」(雙手握拳,雙臂十字交叉)和「琵琶手」(雙掌合抱,雙手前後錯開的「長短手」),兩種,本式即為後種,但本式在這裡有一個分臂動作,所以準確的又叫「分臂七星」;另外,「七星式」在步型上也有「虛步七星」(腳尖點地和腳跟著地)和「弓步七星」兩種。但這只是一種叫法,也有叫它為「看(音:刊)勢」和「閉守式」甚至於「琵琶手式」的。應用:「太極拳的拳式分關門式和開門式兩種。關門式是將功架擺好,等待對手進攻。開門式是放開雙手,進攻他人。太極起勢就是關門式的一種。兩臂含有掤勁,試探對手來意。從上到下都可以用捋勁,兩手亦可以用按勁。進步出擊。步法則隨勢轉動。」——吳英華、馬岳梁。口訣:兩手提起分兩儀,左右一似陰陽魚。靜極而動開而合,松肩坐腿如捧月。雙手合成陰陽掌,兩掌相錯拿關節。待機而動觀變化,隨勢往來運機宜。二、攬雀尾此式在傳統的教法【請不要亂說話,詞語被禁止】有「六動」,勁勢在一式中便獨攬太極拳「基本八法」中的「四法」(也叫四勁,即:掤、捋、擠、按),故此相當重要。「攬雀尾」是取手拈雀尾隨其動作之意。也就是假設敵方手臂為雀尾,攬著使其無進取之力,接著趁勢向前加以切勁擲之。1、掤:接上式,原地向右轉身:先扣左腳,與右腳形成「丁」字型步態,踏實後腳尖向西,跟著膝蓋微屈,將重心前移至其上;同時向右轉身(以腰帶轉)提起右腳跟,用右腳前掌踮地向外碾轉,至正西時提起並向左腳的右前方出落,變成足跟著地的虛步式,兩腳相距約半步;上體:在轉腳的同時,左手微向胸前屈抱(掌心向內,掌指向西),右手坐掌,掌心向外,虛撫於左手的臂彎處,隨身體的右轉,右手循左臂的弧線,由後向前經過左手的掌心向前抹出,成立掌,左手亦沉肘成立掌,雙手對合,成右合抱式,右前左後,右手拇指尖要與鼻尖對齊,至此,正好與「起勢」成一個90度的轉體換式動作,但此勁作「掤」,坐腰、墜肘,目視正西。口訣:身形右轉變陰儀,松肩垂肘氣貼背。大指對正在準頭,精神含蓄勿暴露。一切舉動須沉靜,呼吸平息莫緊促。動中有靜靜復動,意隨心使氣從意。2、捋:接上動,步法不變,含胸坐腿(左腿,將身體收攏壓縮),兩肘再次下沉並後帶,左肘接近肋部,兩手在沉肘時徐徐轉向(俗稱立掌變橫掌):右手轉為仰掌在前,左手轉為俯掌在後,兩指尖偏向上方,左手指尖指向右手的脈門處,距離寸許;捋時,右手作一舀水狀,既為本式的「捋」增加摩擦力(粘勁),又為下一式「擠」的伸展作蓄勢。口訣:松肩垂肘采捋勁,牽引對方自動起。轉移對方失平衡,方法巧妙不費力。取捨攻擊徐觀望,伸屈開合任自然。擠進采退捩旋轉,八法精通能應變。3、擠:接上動,手型不變,兩手趁勢略帶弧線向左45度方向伸出(右臂不宜過直),右腳向前踏出半步,右弓左直,長腰展體向左前推擠,至勁將盡時,向右轉腰,並帶動右臂向右平擠。口訣:弓腿向前勁為擠,右轉平旋為掤捩。動作形成胸前圈,破橫平圓隨猶轉。上旋下旋徐進退,升降沉浮任自然。明確太極纏絲勁,沾粘連隨不丟頂。雖然分解為六式,得其環中應無窮。4、按:接上動,步法不變,雙手繼續長腰轉體向右擠,擠至右前45度時,屈肘下沉,身往後坐,同時右手繼續仰掌向平內旋,用捩勁將右手旋至耳下肩上,然後,右掌立起,掌心向前(左手也跟著將掌心向上翻成仰掌跟於右掌下),接著,再弓步向右前將右掌按出。註:(1)此按是一個「頓」勁,即有韌性的一按即收,實則就是「沾粘連隨」的「沾」法。其他的按法還有:「脹按」(利用身體向前往外的膨脹力向前按下)、「陰陽按」(即在按掌時從拇指到小指依次變實和返虛的按法),也有在本式的「頓按」中,這幾種方法都有的。(2)「擠」「按」兩式的弧是一個從左到右的「共」弧,平圓,弧弓向外(即先左前45度,再到右前45度。),至右前45度以外的續動那就是捩勁了。(3)如果說「掤」「捋」兩式手法的轉動是由小指一側經手背轉向食指的,那麼,「擠」「按」的轉動則是由食指經手心再轉向小指的。口訣:此式迴旋迎面掌,蓄力待發推向前。似發未發勁未展,發掌如矢打在面。掤捋擠按須認清,得其環中應無窮。這個姿式變化大,得來不覺費功夫。註:此訣的第一個字應是「五」,是傳統教學「攬雀尾」第五動,本「攬雀尾」六動之動與之有別,只能對應第四動,故將老訣的「五」字改為「此」字。5、緊接上動,右手坐腕立掌,身往後坐步倚背(右腳翹起,足跟虛點於地,左腿屈膝折胯下蹲,背微往後倚,命門向前,腰似鉸鏈擴開),以坐身之力帶動手臂後收,待前尖腳翹起時,再屈肘下沉,右手繼續向右肩前回,同時身體往前與右手相合,左手始終跟在右手後(下),身向正西,目光前視。註:「按」過即「放」(又叫「收」,即如將釣魚竿往上一提),一按一收是一次鼓盪,如吸似拔,更有人把它比作是萬噸輪拖駁船——身體是萬噸輪,手臂是纜繩,而對方則是駁船。運用的順序是:先啟動萬噸輪,由萬噸輪來拉緊纜繩,然後再由纜繩將駁船拖起(盤架子時,右手即是駁船)。口訣:迎面掌出如拍球,一拍即收有韌性。倚身後坐開又合,落潮即為漲潮時。6、接上動,以右腳跟為軸,碾地內扣,踏實後腳尖指向正南,與左腳形成「丁」字形步型,腰向左轉,帶動身體轉向正南,右掌也一同隨身體右轉而向正南推出,立掌,掌心向外,左手仰掌跟於右手下。註:這是一個從第5動「攬雀尾」結束後轉變到下一式「單鞭」的過渡動作,只因「攬雀尾」式以轉腰動作見長(右轉、左轉再右轉),而此過渡動作中也有一個轉腰動作,故傳統教學中一般都將其列入「攬雀尾」之中,用第6動來直接銜接「單鞭」,但也有人將此動納入「單鞭」之列的,總之,這只是一種教學方法,只要習練者明白這一點就好。口訣:轉身再出迎面掌,雀尾勁義說完畢。升降沉浮守中土,總而言之合即出。旋轉進退與開合,身法步法須一致。周圈面積三百六,內外大小俱為一。外用向心包圍力,內用離心脫困圍。主動被動互乘變,得其環中樂融融。學者認得內外旋,上下進退具瞭然。註:此訣的前三個字原本是「弓步照」,因與本編序列不對,故而步型也異,為是特易三字。應用:攬雀尾的第一動「掤」,實質上就是一個「琵琶手」式,其他各動的勁勢都是在其聽勁的基礎上完成的。「琵琶手也是一種關門式,兩手和臂用掤勁探對方來意。若敵自左方擊來,我用左手捋之,同時右手用按法發勁。敵自右手擊來,則用右手捋,左手按。若自正中擊來,我用采勁壓住對方,然後擁擠勁還擊,左右亦是如此,或用雙手擒拿敵人擊來的臂部,然後隨敵來力擊出。隨機應變,在於聽勁。此勢的圓形動作,變化多端,主要善於用聽勁,應用在於靈活性。」——吳英華、馬岳梁。功效:拳中重式,運動全身,尤以腰見長,故能使血脈調和,循環全身。可愈頭暈,腰痛,胃痛,便秘,關節不靈與輕微之肺疾。中國國際太極拳網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 93
※太極 | —行功
※太極拳與腹腦
※馬保國站在擂台上對徐曉東喊話:你上來啊,你上來我打死你!
※太極鞭桿之背----毛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