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起式收式的意函與實踐要求

太極拳起式:

  

  在太極拳套拳訓練上,開宗名義:太極拳起式,此式子的內容包含了二種形式,一為太極起式,一為太極拳起式,此式子所要表達的意義,是給予學習者體會動與靜兩者之關係。如何覺知靜中觸動,動而運化的肢體變化,及心念之能觀與所觀之變的所謂身心相互依轉的狀態。

  

  太極拳起式之始;名之為進入平立觀無極,進入本身是一動作描述,包括起身進入與心境的進入。在身軀結構上,要求學習者必須禹步而入注。在當下的身軀狀態下重新於禹步的方式,進入到太極拳所要求的身形姿勢,此姿勢的要求樣態是一平立的姿勢要求,即拳論上所說的:立如平準,不偏不倚,且精神提起的中正狀態,此時端然恭正平立,兩眼平視松合而凝,呼吸自然,兩手下垂,身柱端正,兩足平行,心中無執一物,一念不起,全身松沉於地,恍兮惚兮,穆穆皇皇渾然如置大虛。混沌之狀,陰陽未分,無極景象,其形無可名狀,名之日觀無極。

  

  禹步前進,主要的用意,是要培養從當下(現狀的)到太極起式之始,需要懷著一顆謹慎的心,從初始進入到一未知的情境當中,必須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戒慎前行,不可輕忽,要一心一意,以心行氣,覺知一提一放,一進一出的身心覺受。

  

  太極起式:

  

  A:起式的動作要領:開始兩腳屈膝,重心移至一腳(右腳),左腳輕輕提起,膝與胯平,向前自然跨出一步,左腳進入時尚保持輕踏地面,腳跟著地,整個重心落於右腳,松腰坐胯,左腳腿肌皆放鬆,不能聚力造成雙重而滯。接著由右腳漸平移揉胯移身於左腳,直到所有的重量階落於前腳(左腳)為止,右腳由實變虛,然後再將後腳(右腳)輕輕提起,平落於右側與前腳形成平行站立的姿勢,兩腳平行,兩腳跟距離與胯同寬,重量平均分配於兩腳,屈膝150度,松腰疊胯,立身中正,尾閭微收,沉肩墜肘,松胸豎脊,頭容正直,兩眼平視,收下額,兩手掌心向後,姆指外側輕貼縫處,開胯撐襠,圓腰豎脊,腳底踏平,成為平立狀態。開始進入觀無極的要求。

  

  太極起式從初起狀態禹步進入到平立步的過程中都必須把握開胯撐檔,松腰,圓腰,豎脊,涵胸,收頷,舒項,正容,吊頂,腳能輕提松放,虛實分明。禹步的操作,對人的身體狀況,久而久之必定大有益處,從而達到養性怯病,身安命延的不老春之境界。進入平立觀無極的操作過程與內在的知覺體會,在華步庭的承傳里,有以下諸口訣,依此口訣,在明師的指導,自己的參修下,才能進入到下一驟的修練太極拳的串拳:

  

  B:起式口訣:

  

  1.關於樁步襠胯的要求:兩腳實踏平立步,腳跟間距等胯寬,腳尖齊對正前指,兩膝微曲對正前,兩股撐檔胯平列,檔頂位對步中間;疊胯松腰收尾閭,尾閭中正檔口圓。

  

  以上對樁步檔胯的要求,在知覺上必須兩腳底平貼地面,要有入地的沉實感,腳趾不能下抓或上翹,足底承重布有賓有主之分,所謂腳底1,3,5,腳橋宜放鬆柔,身體的能量有透入湧泉而入於地的充實感,腳踝宜松,使身體之重量有直透腳腫而栽入地之感,膝蓋微曲約150度,不可外開或內扣,造成無過不及之缺點,應對正前面腳尖為度,屈膝,膝宜松使腳底之反作用力有回撐於身,而造成曲膝稱襠,襠口圓之要求。

  

  襠宜有圓撐,勿夾勿裹,兩胯須有摺疊放鬆,如坐胯然,尾閭微收,中心與兩胯之間成垂直之關係,腹宜松實(松腰疊胯,腹部自然松實),不宜用力撐脹,腰宜圓松,有圓腰豎脊之勢,如此才能利於氣沉丹田,長養丹田之氣,奠定鏈己築基之功。

  

  2.關於腰脊頭容者:尾閭中正脊直豎,收額舒項頂頭懸,鼻樑檔頂一條線,頭容直正耳垂肩,目光平望卻環顧,精神內斂合自然,內覺一點玄關竅,虛靈頂勁神內涵。

  

  從頂,雙耳連線的中點,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閭),檔頂,地面構**頂天立地的,主要鉛垂結構,尾閭中正脊直豎就是要求人體豎軸必須正直與地面構成一鉛垂地面的中正結構。太極拳的立身中正對身姿的要求就是指此而言,所以口訣所明示的尾閭中正脊直豎…到頭容直正耳垂肩,就是立身中正的嚴格要求,能立身中正對人體中樞神經的運作,才能得到最好的傳導,俗稱所謂的督脈暢通,氣行充足,氣機容易引動。接著才能體會目光平望卻環顧,精神內斂合自然,內覺一點玄關竅,虛靈頂勁神內涵的內在境界。

  

  3.關於肩肘胸背者:垂臂松肩臂微彎,肘尖側向手垂懸,肩往下沉肘覺墜,手腕掌背對正前,胸側松脅胸含下,背松脊豎拔背然。前有含胸後拔背,全身松靜心安閑。

  

  垂臂松肩臂微彎,使肩臂放鬆,順地心引力下墜,使全身重量松沉下腳底,有如不倒翁之勢全身重量點於腳底,但能量不能無往來,為使能量回引至身,必須使肘尖側向兩手垂懸於地,肩往下沉,肘覺墜,手腕掌背對正前,胸側松脅胸含下,背松脊豎拔背然,全身氣溫流暢於全身,尤其人的末稍神經從指尖到腳尖,皆有充實氣脹通透之感,絪溫之氣充擴全身,而達全身通泰之感,所謂接地之力(全身能量與地心引力相接合),吞天之氣之感(乃是地心能量反饋於身之氣能,因而充擴於全身),能量往來於人體之間,達成所謂周流六虛,周天運轉。九曲之珠,無孔不到,此時才能體會全身松靜,心安閑,如拳論所說,神舒體靜,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為了使天地之能與人體能量的相互往來,有一定的軌道,順人之意志,往來於形軀,而成為人的生命動能,呼吸之來回吐納乃是最自然的引路者,順著呼吸,使人的思維精神意識的活動與神經中樞器官的知覺性能達到一體之感,而達太和之道,由前三項如何掌握人體姿結構的外樣態的要求,營造了最佳的物理空間。呼吸來往之口訣涵養於身,升降飛揚剛健不息,絪溫之氣始生,由太極的性理建構了太極拳的實拳,實功的修鍊,而作用於人生行為,成為太極人生的重要理具。太極之道化人生,使人由形軀之生命而形化為性命,使生命,性命通一無二。以下繪製一圖

  

  標示太極拳運動時,各肢體部位應有的樣態及其各部份肢體的要求,及感覺的掌握,而此皆要從力行實踐中去體認。在太極拳的運動中,各肢體的身姿構是否都能符合要求,最重要的要以感覺來察驗是否合乎規範,從不斷的自我的體察與修正當中,自我的心神體能逐漸的提升,不斷的在知覺運動中追求,使善於發展內外的感覺的掌握,在內感覺(深度感覺)的養成上,使肌肉感覺受納機能更加靈敏,在外則觸覺的靈敏更加敏銳,如電觸身,如針扎手,瞬間反應,內外感覺的靈敏,使人的全身的神經系統更加活絡,感而遂通的本有能力,更加充實,身體的各部位協調能力更加快速,肢體的動作對空間位置感更能準確的掌握,擷抗肌的完全放鬆,使人能有效的應付突發的狀況變化,而迅速產生爆發力,以克服困難,發揮所謂「完整一氣」的一舉動周身輕靈,猶需貫串的周身整體運作,以達最大效能,而這些功能的養成皆需經過吃苦忍耐中有恆心、信心、有耐心,提得起,放得下,想得細,看得開,吃點苦,用點功,虛點心,下點氣,知點機的三心意志,四得胸懷,五點作為的要求修鍊下,以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不二法門的要求中認真體認才能達成的。

  

  4.關於呼吸來往者:平立周正摒雜念,呼吸上下引內觀,吸氣勻勻貼背下,呼氣徐徐沉丹田,呼吸總由橫膈動,腹底絪縕氣騰然,天根月窟有來往,全身通泰也等閑。

  

  太極拳呼吸之法,吸氣氣貼背,呼氣沉丹田,透過腹底呼吸的訓練,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血液供氧充足,氧在體內的交換作用正常。酵素有充分的氧去分解使糖素類產生熱能,致使邪氣不侵,而達去病保健之效。心與氣相守于丹田,久而久之出天然,丹田絪縕之氣油然而生,經由呼吸的運動,及意志的執行,使天根(會陰穴)與月窟(百會穴)往複運行而充達於全身,絪縕之縕氣柔化了全身的細胞組織與毛細血管間使人如沐春風,如置母懷當中,全身通泰,百脈運行無礙,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真所謂氣映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此時,虛實動靜之機生,陰陽、剛柔之始成,故有以下動靜有無之口訣。

  

  5.關於動靜有無者:平立松靜腳踏地,虛靈頂勁頭頂天。全身通泰憑法式,觀身猶物入超然。虛靈不昧觀動靜,動分靜合知一元。一元動靜總為有,無極太極識開端。

  

  一元,太極也,一元二氣分判則神,動靜之機,性能初分,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動中有靜,靜中觸動,難以言之,其中有神,虛靈不昧。有形之軀,神舒體靜,以聽心用而清極,合物我於一元,觀身猶物入超然,超然於物之外,動分靜合知一元,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靜之則合,動之則分,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一元動靜總為有,無極太極識開端。

  

  太極起式的實踐口訣與實踐的真實,建立了頂天立地的身形姿勢,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大丈夫之體,結構的完整、自然與天地相合。太虛之氣充貫於身軀,虛靈不昧之神運化於體內,以以心行氣之法,氣因心行,身由氣運而有知覺。知覺者知形,神,物之感通於心,以心盡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其理為一貫,故人心即天心,盡心知性以知天,而達天人合一之境。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謂無極者,並非絕對無,而是未始有,一物未有,太初以上,渾渾穆穆,混混沌沌,所謂大混沌,無極景象,其形無可名狀,名之曰無極象形。太極者無極而生,並不是**關係之生,而是說在無極之狀,陰陽未分之際,雖未分,而分之機勢已動,一至於分時則清氣上升而為天,濁氣下降而淪為地,但此時清氣猶未上升,濁氣猶未下降,故謂之為太極。此時之觀無極即無極而太極,手足雖未運動,然在立有平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備於心腹之內,此時之心意,壹志凝神,凝神靜氣,外示安逸,而專主於敬,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接著才可進入到下一個起式,所謂太極拳起式,此起式是藉以描述曲伸開合之動,拳論云: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二.太極拳起式:

  

  太極拳起式的修練,著重於經由生命氣息之交感,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在一動一靜,一屈一伸中,氣之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能知覺於心,相摩相盪,絪縕之氣升發於身,升降飛揚,充擴於吾人內心,未嘗止息,由此而知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人與天地交與參贊,生生不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極而太極,即寂即感,當下感通一時明白。非玄虛之言,乃真實之境。生命之活力萌之於內,躍動不已,剛健不息,由此言說太極之為何物,則顯而易明。

  

  太極者道也,乃生命實存之總體根源,太極拳乃道之器也,道之活動,下委而具體化為拳之實。是依著太極之性理所規創而成的實拳。實拳之修鍊,實功的建立,提供吾人下學而上達,由拳入道的不二法門。

  

  太極拳起式,提供吾人如何立於靜中,(靜,寂也,寂而能感非死靜),依平立無極之口訣,在觀無極的情境中,體會靜中觸動動猶靜,神舒體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能力,也是體認境識泯顯的最佳方法,俗語常言,練的是拳,學的是法,如何依法修鍊,才是吾人所要追尋的實踐的功夫。無師面授入門難,功夫無息法自修,才、侶、法、地,是修鍊必備四大要件,缺一不可。

  

  三.太極拳的性理根源

  

  易傳云: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道之落實於人乃為一生命的實存之道,生命力之展展乃形之於人的肢體運動而彰顯,王宗岳太極拳論開宗名義即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此中義函著,太極自身的由來與其本身的天性,及其化生活動存有的數象性徵。宇宙萬象之對以化生,起於其有「原始」的「原素」,西方哲學指其名為無限,在太極拳論則名之為無極,無論其名所指為何,其化生宇宙現象,於境則無限,於時則無窮,是其自身,必無際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且無分量可得而測,不過也不能思考它是「無無」的「絕對無」。相反的勢必認定它是「不顯其質而混沌潛存其性的相對空無」。因為它是一切觀念之底基的可理解的質料,稱之為「容中有個空不空」者。無極於作用到化生宇宙萬象的「雜多」之間,存有其一宗的「統一性」,那就是混沌的潛存「陰」與「陽」兩種相反的性能於對立穩靜,而又永恆的潛在著「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相對活動,所謂「太一」的精神,這種精神也就是所謂「一氣混元」,也正是無極化生宇宙萬象的開端,這也是太極的前身,以及其陰陽相對活動的本身天性,所謂「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指的意思。混沌潛存著陰與陽兩種性能的那一氣混元的太一,動將起來即分顯出太極的陰陽兩種性能的相對活動,「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就是其化生活動狀況;而且顯現了空間與時間的概念,以時空中的內容。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的,道在此化生活動中,因而造就了「宇宙萬象」,而太極拳的一切象徵,也自然涵容於其中了,形之以外者乃是拳式的運動依其理法而成為一套太極拳的肢體運動的形象。

  

  四.太極拳作用於人生的價值

  

  太極拳是通過體驗而涵化於生命之中,落實於生活場域,毫不勉強,又無緣飾,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之慈祥而篤實的生活化的太極,在這種生活化的太極拳的直養,陶鑄下,人即是拳,拳即是人,人拳合一,松透自然,達化無礙,充實而有光輝,屈伸開合出入自得。太極生活化,生活太極化,久而久之出天然,太極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可以說太極拳之心學本源是必須溯源於太極的宇宙觀為根源,以三極征見的立人之極為歸依,性理思想為軌持的。太極拳絕非僅是一強身健體的運動技藝,而是要成為一門學問去探究的,而此學問又必須在「生活化」的存在體驗中獲得,經由身體力行的工夫通過正、知、覺、會、通、神、明、歸、藏而直指太極本源的一種拳術運動與太極道化的修鍊,經由太極拳的修鍊使生命涵化入道,藏器歸源須經過九層境界的實踐進路,這種直指本源的實踐工夫必須建立在一種覺知的心靈上,遇事逐物,盤架串拳,皆有所省發,觀初上的葉芽,出土的嫩草,老乾上的新枝,在生命的轉化中,皆有豁然開朗,心神領會之瞭然於心的敏銳之覺,知覺運動的工夫乃是具體的,存在於內心的一種生命感應,所謂即觸即覺,即疑即覺,即感即覺。太極拳所追求的是主客合一因而能感通無礙,並能聽之於心,聽之於氣的一心之朗現,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潤(注12)的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身、心、氣一體的拳術。修練太極拳是以陰陽為理,剛柔為用,仁義成行的太極人生觀。此人生觀是將太極的一切視為吾心之全體大用,吾心之全體大用乃是秉此理法而充周遍在;生活場域的任何具體之事物皆依此根源---太極而出,太極心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太極;換言之,任何事物的運化都依持於此存有(太極)此存有(太極)是即存有即活動的開展與朗現。而知覺運動的覺知即能通過此太極拳的實修而作用於人體,由身心主體之符應而契入於太極之道,並且由此太極(道)之契入而朗現。此太極拳之稱為太極拳,乃符應於太極之理而名之實,非虛有其名的安個太極而假借,以掩人耳目。太極拳的正功正法非依書文口誦,而是學必到心齋的真知真覺,由內心之體察詳審而入於生命之中的一種體驗,從「體驗之」的覺化以至於驗之於體的知「道」是一真實不虛的生命過程,體驗是透過生【請不要亂說話,詞語被禁止】驗感知所及,心有所覺,身有所知,而回返於生命的自身,此活動則是驗之於體,當其回返於生命之自身則使得其所涉及之生活感知體驗,而能落實則各有所安,各復其位,即所謂以體驗之。驗之於體,以體驗之。是一個圓圈的辯證,在辯證中不斷的升進、體驗成為生命主體的轉化。在升進的轉化上,吾人內心產生一自覺的體悟,此自覺的體悟,人的生命動力變出了自信的強烈意志,此強烈的意志,使人超拔出俗聚氣的張力,喚醒了真實生命的本真,建立真正的自我的肯認。由小體的己而通極於大體的我,自我的肯認,自信的建立,為己之學,乃如孟子所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念自覺,逆覺而上,修身以俟之,乃憑藉身之修而使復歸於己,由己所生之信心,而豁顯出無限的道心,使紛紛擾攘的俗情世間,一念覺而顯理法世界。一念不覺則落於俗情世間;一念覺則超升於理法世界。心念當下則構成了心靈主體與心念聚氣的張力關連,此張力即矛盾又統一,如此形成了人生命的動力。同時顯現了生命的艱難困境與崇高的超升理境,太極拳的修練,正是克服困境與不斷往上超拔的實修之法。

  

  知覺運動從肢體的神經感覺進而行之於心的心覺(識覺),最後行之於氣的太虛之寂感而至心有令神有覺;正如莊子所揭示:聽之於耳,聽之於心,以至於聽之於氣。太極拳的知覺運動,最後乃是純以神行的一種道化的運動。由太極拳入於道的修練,最講究的是知行合一的真實體證,由太極本心出發,而具體實踐的實學,實修,故名之曰:〝太極生活化,而至生活太極化,直接化入生命的根底,使生命與道合而為一,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所謂君子拳也〞。如能如此,則整個生命即能生化活化,亦為太極道化的一種朗現,開展,故能終日不倦,夜亦不困,早起精神愈發炯然,滿心而發,充塞宇宙,吾名之為生命壯自然,達德光宇宙。

  

  總而言之,太極拳起式的實踐功夫是攝持於本心的知覺運動,通極於道體的道化人生,從太極拳起式到太極拳的整體修鍊它的作用效能是擴及於生活場域的事物之上的。這種實踐方式是必須與整個生活脈絡合融為一,是一種全體大用之拳。

  

  收式

  

  收式的「收」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場」的意思,套路將要結束了,通過最後幾個動作,使人體由太極拳運動狀態轉為非運動的自然狀態,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論拳曰:「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收藏於密」。這是說,練功時「氣」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來,把它密藏在丹田。前輩們對練太極拳有攢功之說,他們認為每次練拳都有一定的收穫,要認真地把它積攢起來,日久天長,功夫慢慢地增長,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由量變到質變,而產生一個飛躍。這就如同在銀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月存一千,一年就—萬多元。打太極拳不注意「收式」,就象農民種田,只管耕種,而不精心收藏,既使莊稼長得再好,也只能落個豐產不豐收,而徒勞無益。有人練拳數年,甚至於數十年功夫仍不見長進,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條可能就在於他忽視了「收藏」這個環節,盤架子沒有認真做好收式。

  

  練太極拳應該特別重視收式,嚴格要求自己,不僅練習套路時注意收式,練習單式時,每一式也都要認真地做好收式。太極大師王培生先生講授吳式太極拳時說過,收式有「通三田,開三關』』的獨特的功能。對於治病強身具有神奇的效果。吳式太極拳八十三式是由第九個攔雀尾變單鞭而收式的,太極拳三十七式是由如封似閉變抱虎歸山十字手收式的。不論打哪個套路,還是練習單式,最後收式時都是身體半蹲,兩手胸前相接兩腳靠攏,而後兩掌下合,太極還原。本文以太極拳三十七式為例,把「收式」最後幾個動作分解說朋如下:

  

  一、雙手相接巧收場。抱虎歸山一式兩足靠攏,兩臂於胸前交叉成斜十字之後,想兩肘同時鬆動,向左右平分,兩掌隨之漸分漸落,兩掌落到胸前時,依次中指相接,食指相接,大指相接,眼神從正前方收回落到食指相接處,手指相接的同時,雙膝微曲,收小腹氣沉丹田。

  

  二、太極還原把氣藏。其動作的意念活動可分為五步:

  

  第一步:豎脊立頂開三關。想兩腳松力,兩膝松力,直膝立身,脊椎骨節節貫通,立項,身體自然直立,立身同時意想體內真氣由丹田到會陰,繞過尾閭關,沿脊柱上升,通過夾脊關到大椎,達玉枕。這時兩眼內視玉枕,以神迎氣,以神領氣,使真氣衝過玉枕關上達崑崙頂(.百合)而進入上丹田。

  

  第二步:雙手下行「通三田「。氣由上丹田,順面部下行到兩唇,這時兩唇及周圍皮肉有微微跳動之感,此乃任督相交。氣過承漿沿十二重樓(氣管)達膻中,進入中丹田。這時全身氣血融和輕鬆愉快,精神煥發。繼之松肩、松肘、松腕,雙手沿胸前下行,過臍之後分開下按,落在兩股之旁,手心朝下,手指朝前,好似扶在水上。與雙手下行的同時,真氣下行進入下丹田。

  

  第三步:氣貫雙足返丹田。氣在下丹田後,稍捎沉靜,停頓一下,靜靜而立,有恭敬之意,而後意想會陰,再想雙足湧泉,氣由下丹田到會陰,分兩股沿大腿內側直達湧泉,兩足有熱感,而後依次達大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再翻上腳面,腳面有變厚微脹之感。氣過解溪繞過外踝骨,沿雙腿外側直達會陰,過尾閭,到命門,由命門到神闕,最後回到下丹田。

  

  第四步:點按風市把氣藏。想大棱穴,雙手放鬆,十指自然下垂,十指有充氣感,兩掌捂於大腿兩側,中指尖正好點按在風市穴上。大腿感到兩掌熱乎乎的,如不熱雙手便離開大腿再捂,直到有熱感為止。這時意想把這股熱流收到會陰,而後由小循環路線過尾閭,到命門到神闕最後到下丹田。

  

  第五步:全身放鬆收功畢。氣收到下丹田之後,全身放鬆,松胯提膝三、五次,曲膝也就是想尾骨往腳後根上坐,再想膝蓋上天直立,最後鬆手腕,(想想手腕但手不動),松肘(想想肘但肘不動),松肩(想想肩但肩不動),松胯(想想環跳但胯不動),松膝(想想膝但膝不動),松腳腕(想想左腳腕、想想右腳腕,反覆地想腳腕,想著想著腳有動意,此時則可輕鬆自由地走動了,至此收功完畢。

  

  有幾個動作要從功理上作一些說明:

  

  一、收式為什麽要雙手中指、食指、大指相接?這是由人體的自然結構決定的。王老師把人體比作一部汽車,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中指尖上的中沖穴,屬心包經,它在人體中是供血的送能量的,兩手中指一接陰陽相合,就如汽車斷了油門。食指尖的商陽穴屬手陽明大腸經,這是管運化的,兩手食指一接如汽車制動踩了閘,大指尖的少商屬手太陰肺經,它是管呼吸的,兩手大指一接如同關上了發動機的風門斷了氧氣,一部汽車斷了油、關了風、踩了閘,它自然就會停下了。

  

  二、為什麽兩眼要內視一下玉枕穴?這是根據中華氣功理論設計的意念,氣功上講通督脈必須沖開後三關,尾閭、夾脊、玉枕,真氣通過這三關的情況不同,過尾閭關是繞道上行,如山羊上山,古人把它比喻為羊車,過夾脊要迅速通過,如鹿奔跑,則叫它鹿車,通過玉枕關最困難,要費大力,如牛拉車,則叫牛車,真氣到玉枕不易通過,要用眼神助它一力,所以,兩眼內視玉枕,是用神去迎接真氣又以神領氣,使其衝過玉枕關。

  

  三、手掌為什麽要捂在大腿兩側,中指尖點接風市穴?這是藏氣又治病的動作。人體受風寒侵害後,各種風如物資集聚於市場上一樣,聚集在大腿外側的風市穴,這就是穴位名稱的來歷。古人說人有三十六種風,如嬰兒的四六風、雞爪風,有各種風濕等等,中沖穴點風市能衝散各種風的市場,排除各種風症。這是一種簡單易行,但效果卻很神的氣功點穴法。兩手於體側自然下垂,手掌捂大腿,中指尖上的中沖穴,則正好落在風市穴上,所以這個動作又具有排風濕的作用。有些人打太極拳不知不覺地關節炎等風濕症就消失了。

  

  王培生老師,傳授的收功法,功理透徹明白,動作設計科學,傳授火侯精妙入微。只要我們嚴格認真地去實踐:日積月累功夫自然見長,開三關、通三田打通任督二脈叫小周天就通了,通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叫大周天。

  

  常言道「任督一通百病不生」,大周天一通便能做到天人合一而進入高層次的氣功境界。王老師曾半開玩笑說「大周天一通,那時你就不是人了」,這並非罵你,是說你不是平常的凡人,而成了羅漢體、金剛身,你就成了活神仙了。

  

  以上講的是太極拳收式的功理功法。這些動作乃是入門初學的有形有意的東西。要堅持修鍊,逐步達到連綿不斷又流暢自然,進而再達到無形無意的境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過數年,乃至於十數年的純功方可登上太極之頂峰。

  


推薦閱讀:

我們再來聊聊「太極圖」帶給我們的~啟示~
bbop的【太極拳】2
太極拳中最重要的精髓是什麼?
太極圖說註解序

TAG:太極拳 | 實踐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