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血淚史

        馬來亞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靠外來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每年有幾十萬中國和印度勞工進入馬來亞,印度移民多在橡膠園工作,中國移民多在錫礦場或城鎮從事各種職業,外來移民使馬來亞的人口結構(族群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1947年人口統計,這一年馬來亞的總人口中,馬來人佔43.3%,華人佔44.9%,印度人佔10.4%,華人比馬來人多一點,華印兩族相加超過半數,此情況引起馬來人大為關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況,把自己打扮成馬來人的保護者,以此轉移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的鬥爭方向和獨立目標,從而鞏固英國殖民統治。在二次大戰前華印兩族大多是外僑,沒有公民權,所以他們對母國政治的關心甚於對當地政治的關心,因此避免了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印度民族主義者和華人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尖銳衝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強大反殖民主義獨立運動。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馬來亞的統治雖祗有三年半,但影響是深遠的。日軍攻入新加坡島後在裕廊和武吉智馬遭遇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的華人義勇軍,被義勇軍落花流水地殺了一陣,因而日軍在新架坡曾對華人平民進行屠殺,而那些華人義勇軍在新加坡淪陷後便轉移到馬來半島組成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即馬共前身)繼續奮戰。而馬來土邦的蘇丹們態度卻有所不同,他們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國一樣保留各土邦的蘇丹行政機構,日本顧問取代了英國駐紮官,因而做成英國在戰後一度迫使這些牆頭草兩邊倒的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的原因。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鮑斯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組織印度國民軍,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印度人大多參加了此活動,因而在緬北的爭奪戰中印裔部隊同時出現在日軍和英軍中的怪現象,各位網友你們認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隊互相對打是否很過癮,摩蘿差打摩蘿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極啦!哈哈哈!後因鮑斯墮機身亡才沒有更多的印度人去當日軍炮灰。所以太平洋戰爭期間馬來亞基本上祗有華人在抗日,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中國在抗日奮戰,但祖國的軍民也知道遠在馬來亞半島的中華兒女也同時在抗日奮戰嗎?1942年底正當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在奮戰時(註:1942.6.4中途島日海軍敗北),英國戰時內閣向倫敦殖民地部和陸軍部下達了一項秘密指示,要他們著手制定戰後在馬來亞恢復與加強殖民統治的計劃,1943年底負責該項任務的」   馬來亞策劃組Malayan Planning Unit」在殖民地部助理常務秘書愛德華.貞特Edward Gent的主持下,完成了戰後馬來亞憲制報告書的起草工作,翌年五月報告書被核准,隨後又批准了戰後馬來亞軍事管制基本計劃,並將該策劃組人員增至289人並陸續派往印度,具體籌劃接管事宜。   由於有了各方面的準備,1945.8.15日皇宣布投降當天,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上將(英皇喬治之弟爵位為勛爵)便迅速依既定計劃宣布成立馬來亞軍事管制政府,全權負責日軍受降事宜。1945.9.2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1945.9.4英軍便在馬來亞西南部登陸,緊接1945.9.12蒙巴頓親自抵達新加坡接受日軍投降,並宣布馬來亞軍事管制機構正式設立及其組成名單,完成了英軍對馬來亞半島的重新控制。  蒙巴頓親自指揮英軍如此迅速控制馬來亞是有原因的: 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胡志明的越盟發動全民暴動奪取全越南很多城市,並於1945.9.2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印尼的蘇加諾也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即1945.8.17在一批印尼青年和武裝部隊(由日軍訓練和在日軍投降後獲日軍移交武器)宣布印尼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緬甸昂山(昂山蘇姬之父)起初投靠日人,於1940與尼溫等三十多人東渡日本接受軍訓,1942年隨由日本人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回國,日本甚至在1943年日軍緬北失利後讓緬甸宣布獨立,巴莫任總統,昂山任國防部長,但昂山極滑頭,兩頭蛇暗中和英國間諜接觸,1945.3加入盟軍行列,屬於1943.8成立之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日軍投降時巴莫和日軍逃之夭夭,但昂山卻打著緬甸國民軍旗幟和勝利者在仰光遊行,但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給重返緬甸的英人遭遇到很多麻煩。後昂山獲任為緬甸臨時自治政府總理,但在一次和六位部長開會時遭集體謀殺,此震驚世界的政治謀殺據說是與昂山一同赴英談判而不肯簽署協議的戰前緬甸自治政府總理吳蘇所指使的,可能英人認為吳蘇不簽字是不聽話,所以不獲續任總理,而昂山卻偷偷簽字,英人認為其聽話便獲晉陞為總理,因而可能吳蘇被奪總理座位心有不甘而動殺機,昂山一生以狡猾投機左搖右擺奪得權力,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還是誤了卿卿的性命。因此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將如何動作,這是蒙巴頓最擔心的事,怎能不親臨前線指揮英軍迅速行動。  華人抗日軍在日本投降第二天接獲蒙巴頓命令,要求不要進城接受日軍投降,但華人抗日軍中央委員會決定對此無理要求不予理會,幾天後華人抗日軍各支隊便接管了大小城鎮。事實上在英軍抵達前,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早己接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大部份城鎮,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經三年半之戰鬥己發展至一支擁有15000人的武裝隊伍,進城後收繳警察局的槍枝彈藥,成立臨時治安委員會,沒收敵產、救濟難民、逮捕懲辦馬來人姦細和特務。在此基礎上組織人民委員會取代治安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在英軍重返馬來亞時己經成立的州級人民委員會有雪蘭莪、北柔佛、南柔佛、丁加奴、新山、馬六甲等,這是馬來亞的華人最接近掌握政權的一次。  蒙巴頓所擔心的事,實際上已部份成為事實,對他來說可慶幸的是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對英軍仍以盟軍相待,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雖建立了各級地方政權,但並無意建立全馬來亞政權和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抗衡,也沒有號召人民立即起來爭取獨立。雖然如此,蒙巴頓仍然很不放心,若不解除這支15000人的強大部隊的武裝和取消各地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便沒有保證,精心泡製的馬來亞憲政新方案也沒法出台。  為了製造人民參政的假象,英國軍政府組織了「諮詢委員會」,邀請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馬來亞共產黨代表參加這沒有實權的組織,其中其它成員多為當局精心挑選的親英份子、封建貴族和某些社會渣滓,目的是要取代各地的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者還有更迷惑的一手,就是表彰抗日軍功績,授予有功將士獎章,邀請華人抗日軍參加勝利遊行,目的是使華人抗日軍相信英軍仍為盟友,不會忘記華人抗日軍貢獻,絕不會虧待他們,因而可解甲歸田,安心去過平民生活。由於華人抗日軍領導層錯誤判斷形勢,華人抗日軍一般成員在勝利後熱切盼望過和平生活,因而自1945.9月起各地的人民委員會先後被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不僅如此,馬共和華人抗日軍領導還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接受了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提出的解散華人抗日軍的計劃。華人抗日軍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劉堯」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招待各界人士,就抗日軍複員一事發表演說:『戰爭業已結束,抗日任務已完成,華人抗日軍已沒有存在必要,馬來亞已進入民主建設時代,馬來亞人民主要是協助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馬來亞,因此解散華人抗日軍是應該的』。十二月一日華人抗日軍各支隊奉中央軍委命令正式解散,英國軍事管制政府在全馬十二個地方舉行複員檢閱典禮,發給華人抗日軍戰士每人350元慰勞金,並向抗日有功將士頒賜獎章。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在十二月的月報中說:『本月初對華人抗日軍的解散工作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抗日軍交出的武器大大超出預期的數目』。  1946.1.6英當局在新加坡市政廳前舉行慶祝勝利大遊行,蒙巴頓親自授與華人抗日軍將領獎章和授帶。這一天英國殖民者個個喜氣洋洋,格外興奮,因為他們是慶祝雙重勝利,慶祝抗日勝利,慶祝解散華人抗日軍勝利。  戰前英國與馬來亞各土邦之間的條約,祗是要求英國給與保護,並無把各土邦蘇丹的最高裁判權讓渡給英國,為了英殖民者建立的戰後殖民地新體制,也為了懲罰這些牆頭草兩邊倒,在戰時投靠日本的蘇丹,英國便強迫九位蘇丹在」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的文件上簽字畫押。這樣,到1945年底英國政府手裡已掌握了九位蘇丹簽字畫押的」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取得了直接統治馬來亞的新」法律根據」。又收繳了華人抗日軍的武器,解散了這支強大的武裝部隊及由其建立遍及馬來亞半島的地方人民委員會,英國認為建立戰後馬來亞殖民新秩序時機已成熟,便決定儘快拋出他為馬來亞人民泡製的新憲制改革方案即白皮書。 白皮書提出取消戰前的的行政組織單位,另組馬來亞聯邦由戰前的四個土邦,即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彭亨,戰前馬來亞屬邦的五個土邦,即柔佛、吉蘭打、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另海峽殖民地的兩個城市,即檳榔嶼和馬六甲組成。而新加坡則從馬來亞分割出去,單獨成了直轄殖民地。白皮書規定,馬來亞以英王委任的總督為最高的統治者,下設行政和立法兩會議局,各土邦和檳榔嶼和馬六甲兩市則設地方議會,各蘇丹不再擁有名義上統治者的地位,祗保留宗教方面權力。白皮書答應在馬來亞聯邦成立後,非馬來人可較容易取得公民資格,即如年滿十八歲,在1942.2.25前十五年在馬來亞或新加坡住滿十年即可取得公民權等。  馬來亞左翼政黨指白皮書:把戰前之間接統治變為直接統治,把行政立法大權集中在英王委任的總督,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強行分離出去,將公民分成馬來人和非馬來人是破壞各民族團結(注: 本人認為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從來、現在及將來都是互相對立,根本不存在甚幺破壞各民族團結),而且祗給公民資格而不給公民權是一場騙局。  保守馬來亞上層人士和馬來裔人民則不滿英國如此粗暴強迫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為此42個馬來人組織在拿督奧恩.加爾法爾的領導下於1946.3組成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要求保護馬來人特權,反對給與非馬來人公民權。該組織現今還控制著馬來西亞的政權。巫統號召馬來人展開抵制活動,四月一日馬來亞聯邦首任總督貞特主持馬來亞聯邦成立典禮,九位馬來蘇丹和英國委任的馬來裔議員也都缺席,各地馬來人舉辦哀悼周活動以示抗議。 倫敦派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克唐納來馬來亞處理馬來亞各方的反抗,他來到馬來亞後發現反對陣營存有兩種不同勢力,左派真正目的是結束英國統治,是真正危險所在;而蘇丹和巫統祗要求恢復戰前保護國地位,他們要求馬來人有特權,其矛頭並非針對英國,而是反對輕易給非馬來人公民資格。麥克唐納授意放棄「馬來亞聯邦」的政策,由英殖民政府、馬來蘇丹和巫統三方代表組成」憲制工作委員會」,重新起草一部新憲法,這個」憲制工作委員會」故意不讓左派和非馬來人(即華人和印度人)參加。 終於在十二月底制定新憲法,並以藍皮書形式公布,藍皮書把馬來亞聯邦改稱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仍分割出去,聯合邦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由英國委任最高統治者,掌握行政立法大權,祗是不再稱為總督而改稱高級專員。各土邦蘇丹大體恢復昔日名義上的統治者地位,藍皮書強調馬來人的特權,對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規定了比白皮書更為苛刻的條件。 

 

       這藍皮書引起以華人為主的非馬來人反對,」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和」馬華公會」號召舉行罷市、罷課,整個新加坡的動脈驟然停頓,其它馬來亞城市也陷於癱瘓狀態,但麥克唐納不理會總休業,堅決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及執行偏袒馬來人的新憲法。英國殖民當局將馬來人拉到自己一邊後,便於1948.6.12突然在霹靂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又在全馬來亞半島實施緊急法令,授意軍警任意捕人和殺人的無限權力。於是全國各地的特務,警察、軍隊大舉出動,襲擊工會、左翼政黨、人民團體社團,搜捕共產黨人、民主人士、反英份子,宣布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亞國民黨、全馬總工會、馬來亞華人抗日軍退伍軍人協會、青年團等黨團為非法組織,血腥鎮壓和屠殺以華人為主的無辜人民,僅六月二十日晚,全馬各地就有以華人為主的六百多人被捕,三百多個以華人為主的工會和社團被封。這年年底,已有以華人為主的13341人被關進監牢或被驅逐出境,以華人為主的四百多人被屠殺,主要針對華人的白色恐怖籠罩全馬(國民黨在台灣的二二八鎮壓是在1947)。  英殖民者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目的是企圖以突然襲擊的辦法,先發制人,把以華人為主的反對力量一網打盡。但有很多工會和社團的骨幹份子在反白皮書和藍皮書的鬥爭中已認清英國遲早會下毒手,在大搜捕前已轉移他處,當年的華人抗日軍紛紛走回森林中,重新拿起武器進行自衛鬥爭,並成立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這就是馬共武裝部隊的源起(馬共獲得的中國武器支援比越共、緬共、泰共和棉共獲得的都少得多,幾乎沒有)。英殖民者把馬來亞民族解放軍誣衊為」土匪」,把這場鎮壓以華人為主的戰爭描繪成維持治安的」警察行動」。英國殖民當局發動了剿匪月,調動數萬正規軍,以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軍事裝備妄圖在一個月內將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消滅。在剿匪月結束時,英國保守黨議員甘蒙承認在剿匪月英國保安隊的傷亡比解放軍嚴重,竟成五與一之比,前殖民大臣在議會大聲疾呼:我請求政府把整個馬來亞問題看作首要問題,假如我們在馬來亞打敗仗一切都完蛋。後來新上任的田普勒高級專員上任後,從東非、斐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聯邦地區招募軍人,把英殖民地正規軍從五、六萬擴充到十三萬,加上武裝警察和保安部隊,共46萬人,差不多每十五個馬來亞居民配一個士兵或警察。 

       

        田普勒的作戰計劃包括在森林上空撒化學藥劑以破壞解放軍在森林中的糧食種植基地,也建立546個戰略村,把579800多人強迫移入,以防止糧食流入解放軍手中。所以英國使用戰略村和落葉劑早於美國在越戰使用。英國甚至僱用264名婆羅洲達克族人,以獵人頭的原始辦法,狩獵解放軍人頭,這是在1952.4倫敦工人日報所刊出的一張皇家海軍陸戰隊手提解放軍人頭的照片所揭露的。  到1952年底英國在馬來亞進行的戰爭已踏入第四年頭了,英國動員了英聯邦內很多國家的力量,使用了四倍英軍用於在抵抗日軍人侵馬來亞的兵力,運用了各種海陸空軍現代化裝備,對抗祗有不及華人抗日軍半數即約7500人的解放軍。這場耗費巨大,曠日持久的戰爭不知何時才結束。起先英國不打算很快給予馬來亞獨立,故非到不得已是不會給予馬來亞民主權利。但到了1952年的馬來亞,對英國殖民者來說是已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了。早在1949年底英國為了避免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而措手不及,便已開始出面鼓勵支持一些親英份子組織政黨,許多官方委任的立法和行政議會的成員就成了這類政黨的骨幹。1951年又開始在聯合邦內實行閣員制度,把一些次要部門如農林和土地、礦產與交通、教育與生活等部門的職權從英人轉到英國人認為可靠的上述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領導人手裡。至於財政、律政、防務、警政等要害部門仍控制在英人手中。非馬來人的公民權問題是一個敏感問題,在藍皮書里英國人以犧牲非馬來人的公民權來爭取馬來人支持其殖民統治,所以在馬來亞聯合邦成立後,祗有五份一華人取得公民權,英國人知道長期不給華人公民權是不行的,不給華人公民權便不能將大多數華人拉到政府這邊來,於是便設法取得馬來人上層的諒解,將原來的在馬來亞居住十五年才有資格申請公民權的期限縮短為十年,公民權解決後便可為未來的全國議會選舉準備了必要條件。1952年二月吉隆坡市議會選舉是有指針意義的一次,由拿督」奧恩.加爾法爾」領導的獨立黨(先前他組織巫統成為主席,後因主張吸納非馬來人成員而被罷免,至今巫統仍為純馬來人組織),有政府的支持又是由馬、華、印三族所組成,陣容強大。但不敵」巫統」和」馬華」結成的聯盟,十二個議席中,聯盟得9席,獨立黨得2席,獨立人士得一席。英殖民政府開放選舉的目的是以」民主政治」的假象吸引群眾,孤立解放軍,並不是真的要讓馬來亞很快獲得自治。但既然允許選舉就無法完全迴避聯盟提出的要求往中央一級的選舉發展,經過多方爭執的結果,最後決定1955.7.27舉行部份中央一級的立法議會選舉,此次選舉聯盟提出的口號是獲選後在任內和馬共和談結速戰爭,選舉結果是在開放選舉的52個立法議會席位中,聯盟獲得51席,選後英國便讓馬來人的巫統主席擔任首席部長。聯盟為了履行競選諾言便與馬共談判,馬共在1955.6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名義主動建議和英國政府,就實現馬來亞和平、民主與獨立問題舉行談判,也願與馬華印聯盟和其它主張以談判方式結速戰爭的政黨會商和平問題,東姑鴨都拉赫曼和陳禎祿等人便在北部一個小鎮」華玲」與馬共的」陳平」舉行談判,但這次談判在英人的操縱和破壞下於1955.11月底破裂,未能達成協議。後英國殖民者改變主意給予馬來亞自治,1956.1,東姑鴨都拉赫曼率馬來亞聯合邦代表團與英政府舉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同意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8.31在英聯邦內完全自治與獨立,雙方同意談判結束後由英方指派李德憲制調查團就聯合邦未來憲制問題擬出報告書,獨立後馬來亞聯合邦仍承認英國有充份權利在聯合邦保持」為履行英聯邦義務和國際義務所必需的武裝力量」,隨後馬來亞聯合邦又同英國簽訂」外部防禦和互助協議。 東姑鴨都拉赫曼在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便計劃將沙勞越、沙巴和新加坡納人組成馬來西亞,英國也支持以此對抗印度尼西亞,這個野心在1963年得到實現。李光耀起初也很熱心此計劃,並在1962年在新加坡舉行表決,結果大多數贊成加入馬來西亞,但後來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對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擁有特權的作法難以接受,故在1965年又退出馬來西亞。綜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過程,英人一直在打壓華人,偏袒馬來人,其深層的顧慮是不願馬來半島出現一個華人國家,那怕是華人祗擁有一半的國會席位和掌握一半的國家權力,故便將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分割出去,以減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比例,又限制華人成為公民的資格以減少華人的選民數量,最後做成一個馬來人擁有特權的馬來西亞,至今華人不能擔任重要的部長職位,武裝部隊和警察的中高級指揮官必定是馬來人,馬來語定為官方語言,華語、印度之泰米爾語或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並非官方語言(加拿大以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之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又立法讓馬來人子弟入大學有優先權,導至很多華人子弟被迫到台灣或海外上大學,在1969年馬來西亞發生馬華種族暴動後,更制定對馬來人的經濟優惠政策,保障馬來回教徒在公立大學及政府的工作機會,馬來回教徒貸款及爭取政府合約也有優待,包括受教育機會和企業股份擁有比例等。至此華人和印巴人已淪為二等公民。 

 

        一個國家的稅款是由全體人民貢獻的,華人較勤奮和經營生意,實際交稅較多,但政府開支卻嚴重傾斜到馬來族群身上是平等嗎?舉例來說各族群學生一同考大學入學試,馬來人如成績比不上華人或印巴人,卻可以憑藉馬來人保障名額進入大學,考取公務員的職位時亦然,你認為合理嗎?如果這樣在加拿大優待英裔,法裔魁北克會馬上獨立,如果這樣優待法裔,全加拿大非法裔都會暴動抗議。 馬來西亞獨立後更大量批准同為馬來人種的印尼人移民馬來西亞以增加馬來人數量,而新加坡的分離又降低了華人的數量,以至華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減少。

 

                                    1976年的馬來西亞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半島 

 

        馬來人 5423057  華人 3556771  印度---巴基斯坦人 1058771  其它 76855 

                                               沙撈越 

        馬來人 212038 華人 347327 海達雅克人 347551 陸達雅克人 95696  米蘭諾人 53908其它 62111人。  

                                                    沙巴 

        卡達山人 217506  穆魯特人 36173  巴查烏人 95484  馬來人 44962  華人 160836  其它土人 156749  其它包括印尼人 125809。  

                              1980年時新加坡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人 359700  華人 1819600  印度---巴基斯坦人 162800  其它 71800人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相加的三個主要民族的人口數量,你們可看出各族人口實際的消長:  馬來人 6039757人 、華人 5884534人 、  印度--巴基斯坦人 1221571 人。馬來西亞華人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975年底的33.7%已降至目前2002年的若27%,但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並沒有下降,再過三十年,照此遞減速度,華人的人口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但以馬哈迪於2002.6.22巫統第五十六屆年會的演說:『馬哈迪坦承,若不需栽培馬來企業家、若不需考慮平衡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在經濟和其它領域發展,大馬發展會更快,「我自覺羞恥的是,馬來人太懶散,急功近利,性喜揮霍,政府給的特權、優惠和商機,馬來人都忙著脫手套現,然後什幺都不作,繼續巴結權貴,希望再分到甜頭」。他說,華人向馬來人買執照、准證和商業合約,開銷大,但仍營運成功,得到盈利,為何馬來人借貸不還,不斷申領援助?馬來人不應嫉妒華人經商成就,如果華人撤走,結束生意,政府將無法徵到稅收,馬來人的處境會回到殖民時代。』,我們可以了解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並不會下降,這樣發展下去,最後會有什麼後果呢?

        印尼華人的今天,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明天,印尼華人祗佔印尼人口6、7%,卻控制了70%以上的印尼經濟,結果土著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當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降到一個較低的百份比後,華人選民數也跟著大幅下降,政治實力比現在大為減弱,那時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不下降,馬來土著便會如印尼土著一樣,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也可過立法以稅制的方式,將華人資本轉移到馬來人手上,瑞典基於社會主義的精神已通過立法,以改變稅制的方式使資本家的35%左右的股份,經過未來三十年遂漸轉到工會或工人手中。因此馬來西亞也可行使這一套方法的,甚至可更激烈、更迅速、更徹底拿走華人絕大部份資本,祗要馬來人掌握了國會的絕大多數。百年前華人拿著一條挑桿以近乎奴隸的方式賣豬仔到南洋打工,經過百年奮鬥,掌握了南洋的經濟,但最後很可能也是拿著一條挑桿離開南洋,今天南洋華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土著們做嫁衣裳,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祗是今天的南洋華人大都還沈迷在目前的安樂和富足,沒有了解到沒有槍杆子和政權保障的財富都是虛幻的,甚至連小命都不保。馬來西亞華人若要滾蛋,新加坡華人也會被馬來西亞勒令滾蛋的。

 

        馬來亞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靠外來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每年有幾十萬中國和印度勞工進入馬來亞,印度移民多在橡膠園工作,中國移民多在錫礦場或城鎮從事各種職業,外來移民使馬來亞的人口結構(族群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1947年人口統計,這一年馬來亞的總人口中,馬來人佔43.3%,華人佔44.9%,印度人佔10.4%,華人比馬來人多一點,華印兩族相加超過半數,此情況引起馬來人大為關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況,把自己打扮成馬來人的保護者,以此轉移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的鬥爭方向和獨立目標,從而鞏固英國殖民統治。在二次大戰前華印兩族大多是外僑,沒有公民權,所以他們對母國政治的關心甚於對當地政治的關心,因此避免了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印度民族主義者和華人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尖銳衝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強大反殖民主義獨立運動。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馬來亞的統治雖祗有三年半,但影響是深遠的。日軍攻入新加坡島後在裕廊和武吉智馬遭遇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的華人義勇軍,被義勇軍落花流水地殺了一陣,因而日軍在新架坡曾對華人平民進行屠殺,而那些華人義勇軍在新加坡淪陷後便轉移到馬來半島組成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即馬共前身)繼續奮戰。而馬來土邦的蘇丹們態度卻有所不同,他們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國一樣保留各土邦的蘇丹行政機構,日本顧問取代了英國駐紮官,因而做成英國在戰後一度迫使這些牆頭草兩邊倒的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的原因。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鮑斯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組織印度國民軍,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印度人大多參加了此活動,因而在緬北的爭奪戰中印裔部隊同時出現在日軍和英軍中的怪現象,各位網友你們認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隊互相對打是否很過癮,摩蘿差打摩蘿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極啦!哈哈哈!後因鮑斯墮機身亡才沒有更多的印度人去當日軍炮灰。所以太平洋戰爭期間馬來亞基本上祗有華人在抗日,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中國在抗日奮戰,但祖國的軍民也知道遠在馬來亞半島的中華兒女也同時在抗日奮戰嗎?1942年底正當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在奮戰時(註:1942.6.4中途島日海軍敗北),英國戰時內閣向倫敦殖民地部和陸軍部下達了一項秘密指示,要他們著手制定戰後在馬來亞恢復與加強殖民統治的計劃,1943年底負責該項任務的」   馬來亞策劃組Malayan Planning Unit」在殖民地部助理常務秘書愛德華.貞特Edward Gent的主持下,完成了戰後馬來亞憲制報告書的起草工作,翌年五月報告書被核准,隨後又批准了戰後馬來亞軍事管制基本計劃,並將該策劃組人員增至289人並陸續派往印度,具體籌劃接管事宜。   由於有了各方面的準備,1945.8.15日皇宣布投降當天,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上將(英皇喬治之弟爵位為勛爵)便迅速依既定計劃宣布成立馬來亞軍事管制政府,全權負責日軍受降事宜。1945.9.2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1945.9.4英軍便在馬來亞西南部登陸,緊接1945.9.12蒙巴頓親自抵達新加坡接受日軍投降,並宣布馬來亞軍事管制機構正式設立及其組成名單,完成了英軍對馬來亞半島的重新控制。  蒙巴頓親自指揮英軍如此迅速控制馬來亞是有原因的: 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胡志明的越盟發動全民暴動奪取全越南很多城市,並於1945.9.2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印尼的蘇加諾也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即1945.8.17在一批印尼青年和武裝部隊(由日軍訓練和在日軍投降後獲日軍移交武器)宣布印尼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緬甸昂山(昂山蘇姬之父)起初投靠日人,於1940與尼溫等三十多人東渡日本接受軍訓,1942年隨由日本人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回國,日本甚至在1943年日軍緬北失利後讓緬甸宣布獨立,巴莫任總統,昂山任國防部長,但昂山極滑頭,兩頭蛇暗中和英國間諜接觸,1945.3加入盟軍行列,屬於1943.8成立之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日軍投降時巴莫和日軍逃之夭夭,但昂山卻打著緬甸國民軍旗幟和勝利者在仰光遊行,但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給重返緬甸的英人遭遇到很多麻煩。後昂山獲任為緬甸臨時自治政府總理,但在一次和六位部長開會時遭集體謀殺,此震驚世界的政治謀殺據說是與昂山一同赴英談判而不肯簽署協議的戰前緬甸自治政府總理吳蘇所指使的,可能英人認為吳蘇不簽字是不聽話,所以不獲續任總理,而昂山卻偷偷簽字,英人認為其聽話便獲晉陞為總理,因而可能吳蘇被奪總理座位心有不甘而動殺機,昂山一生以狡猾投機左搖右擺奪得權力,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還是誤了卿卿的性命。因此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將如何動作,這是蒙巴頓最擔心的事,怎能不親臨前線指揮英軍迅速行動。  華人抗日軍在日本投降第二天接獲蒙巴頓命令,要求不要進城接受日軍投降,但華人抗日軍中央委員會決定對此無理要求不予理會,幾天後華人抗日軍各支隊便接管了大小城鎮。事實上在英軍抵達前,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早己接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大部份城鎮,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經三年半之戰鬥己發展至一支擁有15000人的武裝隊伍,進城後收繳警察局的槍枝彈藥,成立臨時治安委員會,沒收敵產、救濟難民、逮捕懲辦馬來人姦細和特務。在此基礎上組織人民委員會取代治安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在英軍重返馬來亞時己經成立的州級人民委員會有雪蘭莪、北柔佛、南柔佛、丁加奴、新山、馬六甲等,這是馬來亞的華人最接近掌握政權的一次。  蒙巴頓所擔心的事,實際上已部份成為事實,對他來說可慶幸的是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對英軍仍以盟軍相待,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雖建立了各級地方政權,但並無意建立全馬來亞政權和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抗衡,也沒有號召人民立即起來爭取獨立。雖然如此,蒙巴頓仍然很不放心,若不解除這支15000人的強大部隊的武裝和取消各地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便沒有保證,精心泡製的馬來亞憲政新方案也沒法出台。  為了製造人民參政的假象,英國軍政府組織了「諮詢委員會」,邀請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馬來亞共產黨代表參加這沒有實權的組織,其中其它成員多為當局精心挑選的親英份子、封建貴族和某些社會渣滓,目的是要取代各地的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者還有更迷惑的一手,就是表彰抗日軍功績,授予有功將士獎章,邀請華人抗日軍參加勝利遊行,目的是使華人抗日軍相信英軍仍為盟友,不會忘記華人抗日軍貢獻,絕不會虧待他們,因而可解甲歸田,安心去過平民生活。由於華人抗日軍領導層錯誤判斷形勢,華人抗日軍一般成員在勝利後熱切盼望過和平生活,因而自1945.9月起各地的人民委員會先後被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不僅如此,馬共和華人抗日軍領導還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接受了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提出的解散華人抗日軍的計劃。華人抗日軍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劉堯」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招待各界人士,就抗日軍複員一事發表演說:『戰爭業已結束,抗日任務已完成,華人抗日軍已沒有存在必要,馬來亞已進入民主建設時代,馬來亞人民主要是協助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馬來亞,因此解散華人抗日軍是應該的』。十二月一日華人抗日軍各支隊奉中央軍委命令正式解散,英國軍事管制政府在全馬十二個地方舉行複員檢閱典禮,發給華人抗日軍戰士每人350元慰勞金,並向抗日有功將士頒賜獎章。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在十二月的月報中說:『本月初對華人抗日軍的解散工作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抗日軍交出的武器大大超出預期的數目』。  1946.1.6英當局在新加坡市政廳前舉行慶祝勝利大遊行,蒙巴頓親自授與華人抗日軍將領獎章和授帶。這一天英國殖民者個個喜氣洋洋,格外興奮,因為他們是慶祝雙重勝利,慶祝抗日勝利,慶祝解散華人抗日軍勝利。  戰前英國與馬來亞各土邦之間的條約,祗是要求英國給與保護,並無把各土邦蘇丹的最高裁判權讓渡給英國,為了英殖民者建立的戰後殖民地新體制,也為了懲罰這些牆頭草兩邊倒,在戰時投靠日本的蘇丹,英國便強迫九位蘇丹在」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的文件上簽字畫押。這樣,到1945年底英國政府手裡已掌握了九位蘇丹簽字畫押的」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取得了直接統治馬來亞的新」法律根據」。又收繳了華人抗日軍的武器,解散了這支強大的武裝部隊及由其建立遍及馬來亞半島的地方人民委員會,英國認為建立戰後馬來亞殖民新秩序時機已成熟,便決定儘快拋出他為馬來亞人民泡製的新憲制改革方案即白皮書。 白皮書提出取消戰前的的行政組織單位,另組馬來亞聯邦由戰前的四個土邦,即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彭亨,戰前馬來亞屬邦的五個土邦,即柔佛、吉蘭打、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另海峽殖民地的兩個城市,即檳榔嶼和馬六甲組成。而新加坡則從馬來亞分割出去,單獨成了直轄殖民地。白皮書規定,馬來亞以英王委任的總督為最高的統治者,下設行政和立法兩會議局,各土邦和檳榔嶼和馬六甲兩市則設地方議會,各蘇丹不再擁有名義上統治者的地位,祗保留宗教方面權力。白皮書答應在馬來亞聯邦成立後,非馬來人可較容易取得公民資格,即如年滿十八歲,在1942.2.25前十五年在馬來亞或新加坡住滿十年即可取得公民權等。  馬來亞左翼政黨指白皮書:把戰前之間接統治變為直接統治,把行政立法大權集中在英王委任的總督,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強行分離出去,將公民分成馬來人和非馬來人是破壞各民族團結(注: 本人認為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從來、現在及將來都是互相對立,根本不存在甚幺破壞各民族團結),而且祗給公民資格而不給公民權是一場騙局。  保守馬來亞上層人士和馬來裔人民則不滿英國如此粗暴強迫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為此42個馬來人組織在拿督奧恩.加爾法爾的領導下於1946.3組成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要求保護馬來人特權,反對給與非馬來人公民權。該組織現今還控制著馬來西亞的政權。巫統號召馬來人展開抵制活動,四月一日馬來亞聯邦首任總督貞特主持馬來亞聯邦成立典禮,九位馬來蘇丹和英國委任的馬來裔議員也都缺席,各地馬來人舉辦哀悼周活動以示抗議。 倫敦派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克唐納來馬來亞處理馬來亞各方的反抗,他來到馬來亞後發現反對陣營存有兩種不同勢力,左派真正目的是結束英國統治,是真正危險所在;而蘇丹和巫統祗要求恢復戰前保護國地位,他們要求馬來人有特權,其矛頭並非針對英國,而是反對輕易給非馬來人公民資格。麥克唐納授意放棄「馬來亞聯邦」的政策,由英殖民政府、馬來蘇丹和巫統三方代表組成」憲制工作委員會」,重新起草一部新憲法,這個」憲制工作委員會」故意不讓左派和非馬來人(即華人和印度人)參加。 終於在十二月底制定新憲法,並以藍皮書形式公布,藍皮書把馬來亞聯邦改稱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仍分割出去,聯合邦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由英國委任最高統治者,掌握行政立法大權,祗是不再稱為總督而改稱高級專員。各土邦蘇丹大體恢復昔日名義上的統治者地位,藍皮書強調馬來人的特權,對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規定了比白皮書更為苛刻的條件。 

 

       這藍皮書引起以華人為主的非馬來人反對,」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和」馬華公會」號召舉行罷市、罷課,整個新加坡的動脈驟然停頓,其它馬來亞城市也陷於癱瘓狀態,但麥克唐納不理會總休業,堅決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及執行偏袒馬來人的新憲法。英國殖民當局將馬來人拉到自己一邊後,便於1948.6.12突然在霹靂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又在全馬來亞半島實施緊急法令,授意軍警任意捕人和殺人的無限權力。於是全國各地的特務,警察、軍隊大舉出動,襲擊工會、左翼政黨、人民團體社團,搜捕共產黨人、民主人士、反英份子,宣布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亞國民黨、全馬總工會、馬來亞華人抗日軍退伍軍人協會、青年團等黨團為非法組織,血腥鎮壓和屠殺以華人為主的無辜人民,僅六月二十日晚,全馬各地就有以華人為主的六百多人被捕,三百多個以華人為主的工會和社團被封。這年年底,已有以華人為主的13341人被關進監牢或被驅逐出境,以華人為主的四百多人被屠殺,主要針對華人的白色恐怖籠罩全馬(國民黨在台灣的二二八鎮壓是在1947)。  英殖民者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目的是企圖以突然襲擊的辦法,先發制人,把以華人為主的反對力量一網打盡。但有很多工會和社團的骨幹份子在反白皮書和藍皮書的鬥爭中已認清英國遲早會下毒手,在大搜捕前已轉移他處,當年的華人抗日軍紛紛走回森林中,重新拿起武器進行自衛鬥爭,並成立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這就是馬共武裝部隊的源起(馬共獲得的中國武器支援比越共、緬共、泰共和棉共獲得的都少得多,幾乎沒有)。英殖民者把馬來亞民族解放軍誣衊為」土匪」,把這場鎮壓以華人為主的戰爭描繪成維持治安的」警察行動」。英國殖民當局發動了剿匪月,調動數萬正規軍,以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軍事裝備妄圖在一個月內將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消滅。在剿匪月結束時,英國保守黨議員甘蒙承認在剿匪月英國保安隊的傷亡比解放軍嚴重,竟成五與一之比,前殖民大臣在議會大聲疾呼:我請求政府把整個馬來亞問題看作首要問題,假如我們在馬來亞打敗仗一切都完蛋。後來新上任的田普勒高級專員上任後,從東非、斐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聯邦地區招募軍人,把英殖民地正規軍從五、六萬擴充到十三萬,加上武裝警察和保安部隊,共46萬人,差不多每十五個馬來亞居民配一個士兵或警察。 

       

        田普勒的作戰計劃包括在森林上空撒化學藥劑以破壞解放軍在森林中的糧食種植基地,也建立546個戰略村,把579800多人強迫移入,以防止糧食流入解放軍手中。所以英國使用戰略村和落葉劑早於美國在越戰使用。英國甚至僱用264名婆羅洲達克族人,以獵人頭的原始辦法,狩獵解放軍人頭,這是在1952.4倫敦工人日報所刊出的一張皇家海軍陸戰隊手提解放軍人頭的照片所揭露的。  到1952年底英國在馬來亞進行的戰爭已踏入第四年頭了,英國動員了英聯邦內很多國家的力量,使用了四倍英軍用於在抵抗日軍人侵馬來亞的兵力,運用了各種海陸空軍現代化裝備,對抗祗有不及華人抗日軍半數即約7500人的解放軍。這場耗費巨大,曠日持久的戰爭不知何時才結束。起先英國不打算很快給予馬來亞獨立,故非到不得已是不會給予馬來亞民主權利。但到了1952年的馬來亞,對英國殖民者來說是已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了。早在1949年底英國為了避免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而措手不及,便已開始出面鼓勵支持一些親英份子組織政黨,許多官方委任的立法和行政議會的成員就成了這類政黨的骨幹。1951年又開始在聯合邦內實行閣員制度,把一些次要部門如農林和土地、礦產與交通、教育與生活等部門的職權從英人轉到英國人認為可靠的上述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領導人手裡。至於財政、律政、防務、警政等要害部門仍控制在英人手中。非馬來人的公民權問題是一個敏感問題,在藍皮書里英國人以犧牲非馬來人的公民權來爭取馬來人支持其殖民統治,所以在馬來亞聯合邦成立後,祗有五份一華人取得公民權,英國人知道長期不給華人公民權是不行的,不給華人公民權便不能將大多數華人拉到政府這邊來,於是便設法取得馬來人上層的諒解,將原來的在馬來亞居住十五年才有資格申請公民權的期限縮短為十年,公民權解決後便可為未來的全國議會選舉準備了必要條件。1952年二月吉隆坡市議會選舉是有指針意義的一次,由拿督」奧恩.加爾法爾」領導的獨立黨(先前他組織巫統成為主席,後因主張吸納非馬來人成員而被罷免,至今巫統仍為純馬來人組織),有政府的支持又是由馬、華、印三族所組成,陣容強大。但不敵」巫統」和」馬華」結成的聯盟,十二個議席中,聯盟得9席,獨立黨得2席,獨立人士得一席。英殖民政府開放選舉的目的是以」民主政治」的假象吸引群眾,孤立解放軍,並不是真的要讓馬來亞很快獲得自治。但既然允許選舉就無法完全迴避聯盟提出的要求往中央一級的選舉發展,經過多方爭執的結果,最後決定1955.7.27舉行部份中央一級的立法議會選舉,此次選舉聯盟提出的口號是獲選後在任內和馬共和談結速戰爭,選舉結果是在開放選舉的52個立法議會席位中,聯盟獲得51席,選後英國便讓馬來人的巫統主席擔任首席部長。聯盟為了履行競選諾言便與馬共談判,馬共在1955.6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名義主動建議和英國政府,就實現馬來亞和平、民主與獨立問題舉行談判,也願與馬華印聯盟和其它主張以談判方式結速戰爭的政黨會商和平問題,東姑鴨都拉赫曼和陳禎祿等人便在北部一個小鎮」華玲」與馬共的」陳平」舉行談判,但這次談判在英人的操縱和破壞下於1955.11月底破裂,未能達成協議。後英國殖民者改變主意給予馬來亞自治,1956.1,東姑鴨都拉赫曼率馬來亞聯合邦代表團與英政府舉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同意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8.31在英聯邦內完全自治與獨立,雙方同意談判結束後由英方指派李德憲制調查團就聯合邦未來憲制問題擬出報告書,獨立後馬來亞聯合邦仍承認英國有充份權利在聯合邦保持」為履行英聯邦義務和國際義務所必需的武裝力量」,隨後馬來亞聯合邦又同英國簽訂」外部防禦和互助協議。 東姑鴨都拉赫曼在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便計劃將沙勞越、沙巴和新加坡納人組成馬來西亞,英國也支持以此對抗印度尼西亞,這個野心在1963年得到實現。李光耀起初也很熱心此計劃,並在1962年在新加坡舉行表決,結果大多數贊成加入馬來西亞,但後來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對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擁有特權的作法難以接受,故在1965年又退出馬來西亞。綜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過程,英人一直在打壓華人,偏袒馬來人,其深層的顧慮是不願馬來半島出現一個華人國家,那怕是華人祗擁有一半的國會席位和掌握一半的國家權力,故便將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分割出去,以減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比例,又限制華人成為公民的資格以減少華人的選民數量,最後做成一個馬來人擁有特權的馬來西亞,至今華人不能擔任重要的部長職位,武裝部隊和警察的中高級指揮官必定是馬來人,馬來語定為官方語言,華語、印度之泰米爾語或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並非官方語言(加拿大以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之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又立法讓馬來人子弟入大學有優先權,導至很多華人子弟被迫到台灣或海外上大學,在1969年馬來西亞發生馬華種族暴動後,更制定對馬來人的經濟優惠政策,保障馬來回教徒在公立大學及政府的工作機會,馬來回教徒貸款及爭取政府合約也有優待,包括受教育機會和企業股份擁有比例等。至此華人和印巴人已淪為二等公民。 

 

        一個國家的稅款是由全體人民貢獻的,華人較勤奮和經營生意,實際交稅較多,但政府開支卻嚴重傾斜到馬來族群身上是平等嗎?舉例來說各族群學生一同考大學入學試,馬來人如成績比不上華人或印巴人,卻可以憑藉馬來人保障名額進入大學,考取公務員的職位時亦然,你認為合理嗎?如果這樣在加拿大優待英裔,法裔魁北克會馬上獨立,如果這樣優待法裔,全加拿大非法裔都會暴動抗議。 馬來西亞獨立後更大量批准同為馬來人種的印尼人移民馬來西亞以增加馬來人數量,而新加坡的分離又降低了華人的數量,以至華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減少。

 

                                    1976年的馬來西亞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半島 

 

        馬來人 5423057  華人 3556771  印度---巴基斯坦人 1058771  其它 76855 

                                               沙撈越 

        馬來人 212038 華人 347327 海達雅克人 347551 陸達雅克人 95696  米蘭諾人 53908其它 62111人。  

                                                    沙巴 

        卡達山人 217506  穆魯特人 36173  巴查烏人 95484  馬來人 44962  華人 160836  其它土人 156749  其它包括印尼人 125809。  

                              1980年時新加坡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人 359700  華人 1819600  印度---巴基斯坦人 162800  其它 71800人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相加的三個主要民族的人口數量,你們可看出各族人口實際的消長:  馬來人 6039757人 、華人 5884534人 、  印度--巴基斯坦人 1221571 人。馬來西亞華人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975年底的33.7%已降至目前2002年的若27%,但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並沒有下降,再過三十年,照此遞減速度,華人的人口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但以馬哈迪於2002.6.22巫統第五十六屆年會的演說:『馬哈迪坦承,若不需栽培馬來企業家、若不需考慮平衡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在經濟和其它領域發展,大馬發展會更快,「我自覺羞恥的是,馬來人太懶散,急功近利,性喜揮霍,政府給的特權、優惠和商機,馬來人都忙著脫手套現,然後什幺都不作,繼續巴結權貴,希望再分到甜頭」。他說,華人向馬來人買執照、准證和商業合約,開銷大,但仍營運成功,得到盈利,為何馬來人借貸不還,不斷申領援助?馬來人不應嫉妒華人經商成就,如果華人撤走,結束生意,政府將無法徵到稅收,馬來人的處境會回到殖民時代。』,我們可以了解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並不會下降,這樣發展下去,最後會有什麼後果呢?

        印尼華人的今天,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明天,印尼華人祗佔印尼人口6、7%,卻控制了70%以上的印尼經濟,結果土著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當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降到一個較低的百份比後,華人選民數也跟著大幅下降,政治實力比現在大為減弱,那時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不下降,馬來土著便會如印尼土著一樣,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也可過立法以稅制的方式,將華人資本轉移到馬來人手上,瑞典基於社會主義的精神已通過立法,以改變稅制的方式使資本家的35%左右的股份,經過未來三十年遂漸轉到工會或工人手中。因此馬來西亞也可行使這一套方法的,甚至可更激烈、更迅速、更徹底拿走華人絕大部份資本,祗要馬來人掌握了國會的絕大多數。百年前華人拿著一條挑桿以近乎奴隸的方式賣豬仔到南洋打工,經過百年奮鬥,掌握了南洋的經濟,但最後很可能也是拿著一條挑桿離開南洋,今天南洋華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土著們做嫁衣裳,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祗是今天的南洋華人大都還沈迷在目前的安樂和富足,沒有了解到沒有槍杆子和政權保障的財富都是虛幻的,甚至連小命都不保。馬來西亞華人若要滾蛋,新加坡華人也會被馬來西亞勒令滾蛋的。

 

        馬來亞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靠外來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每年有幾十萬中國和印度勞工進入馬來亞,印度移民多在橡膠園工作,中國移民多在錫礦場或城鎮從事各種職業,外來移民使馬來亞的人口結構(族群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1947年人口統計,這一年馬來亞的總人口中,馬來人佔43.3%,華人佔44.9%,印度人佔10.4%,華人比馬來人多一點,華印兩族相加超過半數,此情況引起馬來人大為關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況,把自己打扮成馬來人的保護者,以此轉移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的鬥爭方向和獨立目標,從而鞏固英國殖民統治。在二次大戰前華印兩族大多是外僑,沒有公民權,所以他們對母國政治的關心甚於對當地政治的關心,因此避免了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印度民族主義者和華人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尖銳衝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強大反殖民主義獨立運動。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馬來亞的統治雖祗有三年半,但影響是深遠的。日軍攻入新加坡島後在裕廊和武吉智馬遭遇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的華人義勇軍,被義勇軍落花流水地殺了一陣,因而日軍在新架坡曾對華人平民進行屠殺,而那些華人義勇軍在新加坡淪陷後便轉移到馬來半島組成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即馬共前身)繼續奮戰。而馬來土邦的蘇丹們態度卻有所不同,他們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國一樣保留各土邦的蘇丹行政機構,日本顧問取代了英國駐紮官,因而做成英國在戰後一度迫使這些牆頭草兩邊倒的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的原因。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鮑斯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組織印度國民軍,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印度人大多參加了此活動,因而在緬北的爭奪戰中印裔部隊同時出現在日軍和英軍中的怪現象,各位網友你們認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隊互相對打是否很過癮,摩蘿差打摩蘿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極啦!哈哈哈!後因鮑斯墮機身亡才沒有更多的印度人去當日軍炮灰。所以太平洋戰爭期間馬來亞基本上祗有華人在抗日,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中國在抗日奮戰,但祖國的軍民也知道遠在馬來亞半島的中華兒女也同時在抗日奮戰嗎?1942年底正當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在奮戰時(註:1942.6.4中途島日海軍敗北),英國戰時內閣向倫敦殖民地部和陸軍部下達了一項秘密指示,要他們著手制定戰後在馬來亞恢復與加強殖民統治的計劃,1943年底負責該項任務的」   馬來亞策劃組Malayan Planning Unit」在殖民地部助理常務秘書愛德華.貞特Edward Gent的主持下,完成了戰後馬來亞憲制報告書的起草工作,翌年五月報告書被核准,隨後又批准了戰後馬來亞軍事管制基本計劃,並將該策劃組人員增至289人並陸續派往印度,具體籌劃接管事宜。   由於有了各方面的準備,1945.8.15日皇宣布投降當天,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上將(英皇喬治之弟爵位為勛爵)便迅速依既定計劃宣布成立馬來亞軍事管制政府,全權負責日軍受降事宜。1945.9.2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1945.9.4英軍便在馬來亞西南部登陸,緊接1945.9.12蒙巴頓親自抵達新加坡接受日軍投降,並宣布馬來亞軍事管制機構正式設立及其組成名單,完成了英軍對馬來亞半島的重新控制。  蒙巴頓親自指揮英軍如此迅速控制馬來亞是有原因的: 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胡志明的越盟發動全民暴動奪取全越南很多城市,並於1945.9.2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印尼的蘇加諾也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即1945.8.17在一批印尼青年和武裝部隊(由日軍訓練和在日軍投降後獲日軍移交武器)宣布印尼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緬甸昂山(昂山蘇姬之父)起初投靠日人,於1940與尼溫等三十多人東渡日本接受軍訓,1942年隨由日本人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回國,日本甚至在1943年日軍緬北失利後讓緬甸宣布獨立,巴莫任總統,昂山任國防部長,但昂山極滑頭,兩頭蛇暗中和英國間諜接觸,1945.3加入盟軍行列,屬於1943.8成立之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日軍投降時巴莫和日軍逃之夭夭,但昂山卻打著緬甸國民軍旗幟和勝利者在仰光遊行,但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給重返緬甸的英人遭遇到很多麻煩。後昂山獲任為緬甸臨時自治政府總理,但在一次和六位部長開會時遭集體謀殺,此震驚世界的政治謀殺據說是與昂山一同赴英談判而不肯簽署協議的戰前緬甸自治政府總理吳蘇所指使的,可能英人認為吳蘇不簽字是不聽話,所以不獲續任總理,而昂山卻偷偷簽字,英人認為其聽話便獲晉陞為總理,因而可能吳蘇被奪總理座位心有不甘而動殺機,昂山一生以狡猾投機左搖右擺奪得權力,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還是誤了卿卿的性命。因此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將如何動作,這是蒙巴頓最擔心的事,怎能不親臨前線指揮英軍迅速行動。  華人抗日軍在日本投降第二天接獲蒙巴頓命令,要求不要進城接受日軍投降,但華人抗日軍中央委員會決定對此無理要求不予理會,幾天後華人抗日軍各支隊便接管了大小城鎮。事實上在英軍抵達前,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早己接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大部份城鎮,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經三年半之戰鬥己發展至一支擁有15000人的武裝隊伍,進城後收繳警察局的槍枝彈藥,成立臨時治安委員會,沒收敵產、救濟難民、逮捕懲辦馬來人姦細和特務。在此基礎上組織人民委員會取代治安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在英軍重返馬來亞時己經成立的州級人民委員會有雪蘭莪、北柔佛、南柔佛、丁加奴、新山、馬六甲等,這是馬來亞的華人最接近掌握政權的一次。  蒙巴頓所擔心的事,實際上已部份成為事實,對他來說可慶幸的是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對英軍仍以盟軍相待,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雖建立了各級地方政權,但並無意建立全馬來亞政權和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抗衡,也沒有號召人民立即起來爭取獨立。雖然如此,蒙巴頓仍然很不放心,若不解除這支15000人的強大部隊的武裝和取消各地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便沒有保證,精心泡製的馬來亞憲政新方案也沒法出台。  為了製造人民參政的假象,英國軍政府組織了「諮詢委員會」,邀請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馬來亞共產黨代表參加這沒有實權的組織,其中其它成員多為當局精心挑選的親英份子、封建貴族和某些社會渣滓,目的是要取代各地的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者還有更迷惑的一手,就是表彰抗日軍功績,授予有功將士獎章,邀請華人抗日軍參加勝利遊行,目的是使華人抗日軍相信英軍仍為盟友,不會忘記華人抗日軍貢獻,絕不會虧待他們,因而可解甲歸田,安心去過平民生活。由於華人抗日軍領導層錯誤判斷形勢,華人抗日軍一般成員在勝利後熱切盼望過和平生活,因而自1945.9月起各地的人民委員會先後被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不僅如此,馬共和華人抗日軍領導還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接受了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提出的解散華人抗日軍的計劃。華人抗日軍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劉堯」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招待各界人士,就抗日軍複員一事發表演說:『戰爭業已結束,抗日任務已完成,華人抗日軍已沒有存在必要,馬來亞已進入民主建設時代,馬來亞人民主要是協助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馬來亞,因此解散華人抗日軍是應該的』。十二月一日華人抗日軍各支隊奉中央軍委命令正式解散,英國軍事管制政府在全馬十二個地方舉行複員檢閱典禮,發給華人抗日軍戰士每人350元慰勞金,並向抗日有功將士頒賜獎章。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在十二月的月報中說:『本月初對華人抗日軍的解散工作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抗日軍交出的武器大大超出預期的數目』。  1946.1.6英當局在新加坡市政廳前舉行慶祝勝利大遊行,蒙巴頓親自授與華人抗日軍將領獎章和授帶。這一天英國殖民者個個喜氣洋洋,格外興奮,因為他們是慶祝雙重勝利,慶祝抗日勝利,慶祝解散華人抗日軍勝利。  戰前英國與馬來亞各土邦之間的條約,祗是要求英國給與保護,並無把各土邦蘇丹的最高裁判權讓渡給英國,為了英殖民者建立的戰後殖民地新體制,也為了懲罰這些牆頭草兩邊倒,在戰時投靠日本的蘇丹,英國便強迫九位蘇丹在」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的文件上簽字畫押。這樣,到1945年底英國政府手裡已掌握了九位蘇丹簽字畫押的」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取得了直接統治馬來亞的新」法律根據」。又收繳了華人抗日軍的武器,解散了這支強大的武裝部隊及由其建立遍及馬來亞半島的地方人民委員會,英國認為建立戰後馬來亞殖民新秩序時機已成熟,便決定儘快拋出他為馬來亞人民泡製的新憲制改革方案即白皮書。 白皮書提出取消戰前的的行政組織單位,另組馬來亞聯邦由戰前的四個土邦,即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彭亨,戰前馬來亞屬邦的五個土邦,即柔佛、吉蘭打、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另海峽殖民地的兩個城市,即檳榔嶼和馬六甲組成。而新加坡則從馬來亞分割出去,單獨成了直轄殖民地。白皮書規定,馬來亞以英王委任的總督為最高的統治者,下設行政和立法兩會議局,各土邦和檳榔嶼和馬六甲兩市則設地方議會,各蘇丹不再擁有名義上統治者的地位,祗保留宗教方面權力。白皮書答應在馬來亞聯邦成立後,非馬來人可較容易取得公民資格,即如年滿十八歲,在1942.2.25前十五年在馬來亞或新加坡住滿十年即可取得公民權等。  馬來亞左翼政黨指白皮書:把戰前之間接統治變為直接統治,把行政立法大權集中在英王委任的總督,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強行分離出去,將公民分成馬來人和非馬來人是破壞各民族團結(注: 本人認為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從來、現在及將來都是互相對立,根本不存在甚幺破壞各民族團結),而且祗給公民資格而不給公民權是一場騙局。  保守馬來亞上層人士和馬來裔人民則不滿英國如此粗暴強迫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為此42個馬來人組織在拿督奧恩.加爾法爾的領導下於1946.3組成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要求保護馬來人特權,反對給與非馬來人公民權。該組織現今還控制著馬來西亞的政權。巫統號召馬來人展開抵制活動,四月一日馬來亞聯邦首任總督貞特主持馬來亞聯邦成立典禮,九位馬來蘇丹和英國委任的馬來裔議員也都缺席,各地馬來人舉辦哀悼周活動以示抗議。 倫敦派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克唐納來馬來亞處理馬來亞各方的反抗,他來到馬來亞後發現反對陣營存有兩種不同勢力,左派真正目的是結束英國統治,是真正危險所在;而蘇丹和巫統祗要求恢復戰前保護國地位,他們要求馬來人有特權,其矛頭並非針對英國,而是反對輕易給非馬來人公民資格。麥克唐納授意放棄「馬來亞聯邦」的政策,由英殖民政府、馬來蘇丹和巫統三方代表組成」憲制工作委員會」,重新起草一部新憲法,這個」憲制工作委員會」故意不讓左派和非馬來人(即華人和印度人)參加。 終於在十二月底制定新憲法,並以藍皮書形式公布,藍皮書把馬來亞聯邦改稱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仍分割出去,聯合邦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由英國委任最高統治者,掌握行政立法大權,祗是不再稱為總督而改稱高級專員。各土邦蘇丹大體恢復昔日名義上的統治者地位,藍皮書強調馬來人的特權,對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規定了比白皮書更為苛刻的條件。 

 

       這藍皮書引起以華人為主的非馬來人反對,」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和」馬華公會」號召舉行罷市、罷課,整個新加坡的動脈驟然停頓,其它馬來亞城市也陷於癱瘓狀態,但麥克唐納不理會總休業,堅決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及執行偏袒馬來人的新憲法。英國殖民當局將馬來人拉到自己一邊後,便於1948.6.12突然在霹靂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又在全馬來亞半島實施緊急法令,授意軍警任意捕人和殺人的無限權力。於是全國各地的特務,警察、軍隊大舉出動,襲擊工會、左翼政黨、人民團體社團,搜捕共產黨人、民主人士、反英份子,宣布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亞國民黨、全馬總工會、馬來亞華人抗日軍退伍軍人協會、青年團等黨團為非法組織,血腥鎮壓和屠殺以華人為主的無辜人民,僅六月二十日晚,全馬各地就有以華人為主的六百多人被捕,三百多個以華人為主的工會和社團被封。這年年底,已有以華人為主的13341人被關進監牢或被驅逐出境,以華人為主的四百多人被屠殺,主要針對華人的白色恐怖籠罩全馬(國民黨在台灣的二二八鎮壓是在1947)。  英殖民者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目的是企圖以突然襲擊的辦法,先發制人,把以華人為主的反對力量一網打盡。但有很多工會和社團的骨幹份子在反白皮書和藍皮書的鬥爭中已認清英國遲早會下毒手,在大搜捕前已轉移他處,當年的華人抗日軍紛紛走回森林中,重新拿起武器進行自衛鬥爭,並成立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這就是馬共武裝部隊的源起(馬共獲得的中國武器支援比越共、緬共、泰共和棉共獲得的都少得多,幾乎沒有)。英殖民者把馬來亞民族解放軍誣衊為」土匪」,把這場鎮壓以華人為主的戰爭描繪成維持治安的」警察行動」。英國殖民當局發動了剿匪月,調動數萬正規軍,以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軍事裝備妄圖在一個月內將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消滅。在剿匪月結束時,英國保守黨議員甘蒙承認在剿匪月英國保安隊的傷亡比解放軍嚴重,竟成五與一之比,前殖民大臣在議會大聲疾呼:我請求政府把整個馬來亞問題看作首要問題,假如我們在馬來亞打敗仗一切都完蛋。後來新上任的田普勒高級專員上任後,從東非、斐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聯邦地區招募軍人,把英殖民地正規軍從五、六萬擴充到十三萬,加上武裝警察和保安部隊,共46萬人,差不多每十五個馬來亞居民配一個士兵或警察。 

       

        田普勒的作戰計劃包括在森林上空撒化學藥劑以破壞解放軍在森林中的糧食種植基地,也建立546個戰略村,把579800多人強迫移入,以防止糧食流入解放軍手中。所以英國使用戰略村和落葉劑早於美國在越戰使用。英國甚至僱用264名婆羅洲達克族人,以獵人頭的原始辦法,狩獵解放軍人頭,這是在1952.4倫敦工人日報所刊出的一張皇家海軍陸戰隊手提解放軍人頭的照片所揭露的。  到1952年底英國在馬來亞進行的戰爭已踏入第四年頭了,英國動員了英聯邦內很多國家的力量,使用了四倍英軍用於在抵抗日軍人侵馬來亞的兵力,運用了各種海陸空軍現代化裝備,對抗祗有不及華人抗日軍半數即約7500人的解放軍。這場耗費巨大,曠日持久的戰爭不知何時才結束。起先英國不打算很快給予馬來亞獨立,故非到不得已是不會給予馬來亞民主權利。但到了1952年的馬來亞,對英國殖民者來說是已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了。早在1949年底英國為了避免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而措手不及,便已開始出面鼓勵支持一些親英份子組織政黨,許多官方委任的立法和行政議會的成員就成了這類政黨的骨幹。1951年又開始在聯合邦內實行閣員制度,把一些次要部門如農林和土地、礦產與交通、教育與生活等部門的職權從英人轉到英國人認為可靠的上述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領導人手裡。至於財政、律政、防務、警政等要害部門仍控制在英人手中。非馬來人的公民權問題是一個敏感問題,在藍皮書里英國人以犧牲非馬來人的公民權來爭取馬來人支持其殖民統治,所以在馬來亞聯合邦成立後,祗有五份一華人取得公民權,英國人知道長期不給華人公民權是不行的,不給華人公民權便不能將大多數華人拉到政府這邊來,於是便設法取得馬來人上層的諒解,將原來的在馬來亞居住十五年才有資格申請公民權的期限縮短為十年,公民權解決後便可為未來的全國議會選舉準備了必要條件。1952年二月吉隆坡市議會選舉是有指針意義的一次,由拿督」奧恩.加爾法爾」領導的獨立黨(先前他組織巫統成為主席,後因主張吸納非馬來人成員而被罷免,至今巫統仍為純馬來人組織),有政府的支持又是由馬、華、印三族所組成,陣容強大。但不敵」巫統」和」馬華」結成的聯盟,十二個議席中,聯盟得9席,獨立黨得2席,獨立人士得一席。英殖民政府開放選舉的目的是以」民主政治」的假象吸引群眾,孤立解放軍,並不是真的要讓馬來亞很快獲得自治。但既然允許選舉就無法完全迴避聯盟提出的要求往中央一級的選舉發展,經過多方爭執的結果,最後決定1955.7.27舉行部份中央一級的立法議會選舉,此次選舉聯盟提出的口號是獲選後在任內和馬共和談結速戰爭,選舉結果是在開放選舉的52個立法議會席位中,聯盟獲得51席,選後英國便讓馬來人的巫統主席擔任首席部長。聯盟為了履行競選諾言便與馬共談判,馬共在1955.6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名義主動建議和英國政府,就實現馬來亞和平、民主與獨立問題舉行談判,也願與馬華印聯盟和其它主張以談判方式結速戰爭的政黨會商和平問題,東姑鴨都拉赫曼和陳禎祿等人便在北部一個小鎮」華玲」與馬共的」陳平」舉行談判,但這次談判在英人的操縱和破壞下於1955.11月底破裂,未能達成協議。後英國殖民者改變主意給予馬來亞自治,1956.1,東姑鴨都拉赫曼率馬來亞聯合邦代表團與英政府舉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同意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8.31在英聯邦內完全自治與獨立,雙方同意談判結束後由英方指派李德憲制調查團就聯合邦未來憲制問題擬出報告書,獨立後馬來亞聯合邦仍承認英國有充份權利在聯合邦保持」為履行英聯邦義務和國際義務所必需的武裝力量」,隨後馬來亞聯合邦又同英國簽訂」外部防禦和互助協議。 東姑鴨都拉赫曼在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便計劃將沙勞越、沙巴和新加坡納人組成馬來西亞,英國也支持以此對抗印度尼西亞,這個野心在1963年得到實現。李光耀起初也很熱心此計劃,並在1962年在新加坡舉行表決,結果大多數贊成加入馬來西亞,但後來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對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擁有特權的作法難以接受,故在1965年又退出馬來西亞。綜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過程,英人一直在打壓華人,偏袒馬來人,其深層的顧慮是不願馬來半島出現一個華人國家,那怕是華人祗擁有一半的國會席位和掌握一半的國家權力,故便將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分割出去,以減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比例,又限制華人成為公民的資格以減少華人的選民數量,最後做成一個馬來人擁有特權的馬來西亞,至今華人不能擔任重要的部長職位,武裝部隊和警察的中高級指揮官必定是馬來人,馬來語定為官方語言,華語、印度之泰米爾語或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並非官方語言(加拿大以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之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又立法讓馬來人子弟入大學有優先權,導至很多華人子弟被迫到台灣或海外上大學,在1969年馬來西亞發生馬華種族暴動後,更制定對馬來人的經濟優惠政策,保障馬來回教徒在公立大學及政府的工作機會,馬來回教徒貸款及爭取政府合約也有優待,包括受教育機會和企業股份擁有比例等。至此華人和印巴人已淪為二等公民。 

 

        一個國家的稅款是由全體人民貢獻的,華人較勤奮和經營生意,實際交稅較多,但政府開支卻嚴重傾斜到馬來族群身上是平等嗎?舉例來說各族群學生一同考大學入學試,馬來人如成績比不上華人或印巴人,卻可以憑藉馬來人保障名額進入大學,考取公務員的職位時亦然,你認為合理嗎?如果這樣在加拿大優待英裔,法裔魁北克會馬上獨立,如果這樣優待法裔,全加拿大非法裔都會暴動抗議。 馬來西亞獨立後更大量批准同為馬來人種的印尼人移民馬來西亞以增加馬來人數量,而新加坡的分離又降低了華人的數量,以至華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減少。

 

                                    1976年的馬來西亞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半島 

 

        馬來人 5423057  華人 3556771  印度---巴基斯坦人 1058771  其它 76855 

                                               沙撈越 

        馬來人 212038 華人 347327 海達雅克人 347551 陸達雅克人 95696  米蘭諾人 53908其它 62111人。  

                                                    沙巴 

        卡達山人 217506  穆魯特人 36173  巴查烏人 95484  馬來人 44962  華人 160836  其它土人 156749  其它包括印尼人 125809。  

                              1980年時新加坡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人 359700  華人 1819600  印度---巴基斯坦人 162800  其它 71800人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相加的三個主要民族的人口數量,你們可看出各族人口實際的消長:  馬來人 6039757人 、華人 5884534人 、  印度--巴基斯坦人 1221571 人。馬來西亞華人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975年底的33.7%已降至目前2002年的若27%,但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並沒有下降,再過三十年,照此遞減速度,華人的人口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但以馬哈迪於2002.6.22巫統第五十六屆年會的演說:『馬哈迪坦承,若不需栽培馬來企業家、若不需考慮平衡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在經濟和其它領域發展,大馬發展會更快,「我自覺羞恥的是,馬來人太懶散,急功近利,性喜揮霍,政府給的特權、優惠和商機,馬來人都忙著脫手套現,然後什幺都不作,繼續巴結權貴,希望再分到甜頭」。他說,華人向馬來人買執照、准證和商業合約,開銷大,但仍營運成功,得到盈利,為何馬來人借貸不還,不斷申領援助?馬來人不應嫉妒華人經商成就,如果華人撤走,結束生意,政府將無法徵到稅收,馬來人的處境會回到殖民時代。』,我們可以了解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並不會下降,這樣發展下去,最後會有什麼後果呢?

        印尼華人的今天,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明天,印尼華人祗佔印尼人口6、7%,卻控制了70%以上的印尼經濟,結果土著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當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降到一個較低的百份比後,華人選民數也跟著大幅下降,政治實力比現在大為減弱,那時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不下降,馬來土著便會如印尼土著一樣,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也可過立法以稅制的方式,將華人資本轉移到馬來人手上,瑞典基於社會主義的精神已通過立法,以改變稅制的方式使資本家的35%左右的股份,經過未來三十年遂漸轉到工會或工人手中。因此馬來西亞也可行使這一套方法的,甚至可更激烈、更迅速、更徹底拿走華人絕大部份資本,祗要馬來人掌握了國會的絕大多數。百年前華人拿著一條挑桿以近乎奴隸的方式賣豬仔到南洋打工,經過百年奮鬥,掌握了南洋的經濟,但最後很可能也是拿著一條挑桿離開南洋,今天南洋華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土著們做嫁衣裳,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祗是今天的南洋華人大都還沈迷在目前的安樂和富足,沒有了解到沒有槍杆子和政權保障的財富都是虛幻的,甚至連小命都不保。馬來西亞華人若要滾蛋,新加坡華人也會被馬來西亞勒令滾蛋的。

 

        馬來亞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靠外來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每年有幾十萬中國和印度勞工進入馬來亞,印度移民多在橡膠園工作,中國移民多在錫礦場或城鎮從事各種職業,外來移民使馬來亞的人口結構(族群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1947年人口統計,這一年馬來亞的總人口中,馬來人佔43.3%,華人佔44.9%,印度人佔10.4%,華人比馬來人多一點,華印兩族相加超過半數,此情況引起馬來人大為關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況,把自己打扮成馬來人的保護者,以此轉移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的鬥爭方向和獨立目標,從而鞏固英國殖民統治。在二次大戰前華印兩族大多是外僑,沒有公民權,所以他們對母國政治的關心甚於對當地政治的關心,因此避免了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印度民族主義者和華人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尖銳衝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強大反殖民主義獨立運動。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馬來亞的統治雖祗有三年半,但影響是深遠的。日軍攻入新加坡島後在裕廊和武吉智馬遭遇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的華人義勇軍,被義勇軍落花流水地殺了一陣,因而日軍在新架坡曾對華人平民進行屠殺,而那些華人義勇軍在新加坡淪陷後便轉移到馬來半島組成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即馬共前身)繼續奮戰。而馬來土邦的蘇丹們態度卻有所不同,他們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國一樣保留各土邦的蘇丹行政機構,日本顧問取代了英國駐紮官,因而做成英國在戰後一度迫使這些牆頭草兩邊倒的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的原因。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鮑斯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組織印度國民軍,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印度人大多參加了此活動,因而在緬北的爭奪戰中印裔部隊同時出現在日軍和英軍中的怪現象,各位網友你們認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隊互相對打是否很過癮,摩蘿差打摩蘿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極啦!哈哈哈!後因鮑斯墮機身亡才沒有更多的印度人去當日軍炮灰。所以太平洋戰爭期間馬來亞基本上祗有華人在抗日,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中國在抗日奮戰,但祖國的軍民也知道遠在馬來亞半島的中華兒女也同時在抗日奮戰嗎?1942年底正當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在奮戰時(註:1942.6.4中途島日海軍敗北),英國戰時內閣向倫敦殖民地部和陸軍部下達了一項秘密指示,要他們著手制定戰後在馬來亞恢復與加強殖民統治的計劃,1943年底負責該項任務的」   馬來亞策劃組Malayan Planning Unit」在殖民地部助理常務秘書愛德華.貞特Edward Gent的主持下,完成了戰後馬來亞憲制報告書的起草工作,翌年五月報告書被核准,隨後又批准了戰後馬來亞軍事管制基本計劃,並將該策劃組人員增至289人並陸續派往印度,具體籌劃接管事宜。   由於有了各方面的準備,1945.8.15日皇宣布投降當天,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上將(英皇喬治之弟爵位為勛爵)便迅速依既定計劃宣布成立馬來亞軍事管制政府,全權負責日軍受降事宜。1945.9.2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1945.9.4英軍便在馬來亞西南部登陸,緊接1945.9.12蒙巴頓親自抵達新加坡接受日軍投降,並宣布馬來亞軍事管制機構正式設立及其組成名單,完成了英軍對馬來亞半島的重新控制。  蒙巴頓親自指揮英軍如此迅速控制馬來亞是有原因的: 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胡志明的越盟發動全民暴動奪取全越南很多城市,並於1945.9.2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印尼的蘇加諾也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即1945.8.17在一批印尼青年和武裝部隊(由日軍訓練和在日軍投降後獲日軍移交武器)宣布印尼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緬甸昂山(昂山蘇姬之父)起初投靠日人,於1940與尼溫等三十多人東渡日本接受軍訓,1942年隨由日本人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回國,日本甚至在1943年日軍緬北失利後讓緬甸宣布獨立,巴莫任總統,昂山任國防部長,但昂山極滑頭,兩頭蛇暗中和英國間諜接觸,1945.3加入盟軍行列,屬於1943.8成立之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日軍投降時巴莫和日軍逃之夭夭,但昂山卻打著緬甸國民軍旗幟和勝利者在仰光遊行,但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給重返緬甸的英人遭遇到很多麻煩。後昂山獲任為緬甸臨時自治政府總理,但在一次和六位部長開會時遭集體謀殺,此震驚世界的政治謀殺據說是與昂山一同赴英談判而不肯簽署協議的戰前緬甸自治政府總理吳蘇所指使的,可能英人認為吳蘇不簽字是不聽話,所以不獲續任總理,而昂山卻偷偷簽字,英人認為其聽話便獲晉陞為總理,因而可能吳蘇被奪總理座位心有不甘而動殺機,昂山一生以狡猾投機左搖右擺奪得權力,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還是誤了卿卿的性命。因此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將如何動作,這是蒙巴頓最擔心的事,怎能不親臨前線指揮英軍迅速行動。  華人抗日軍在日本投降第二天接獲蒙巴頓命令,要求不要進城接受日軍投降,但華人抗日軍中央委員會決定對此無理要求不予理會,幾天後華人抗日軍各支隊便接管了大小城鎮。事實上在英軍抵達前,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早己接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大部份城鎮,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經三年半之戰鬥己發展至一支擁有15000人的武裝隊伍,進城後收繳警察局的槍枝彈藥,成立臨時治安委員會,沒收敵產、救濟難民、逮捕懲辦馬來人姦細和特務。在此基礎上組織人民委員會取代治安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在英軍重返馬來亞時己經成立的州級人民委員會有雪蘭莪、北柔佛、南柔佛、丁加奴、新山、馬六甲等,這是馬來亞的華人最接近掌握政權的一次。  蒙巴頓所擔心的事,實際上已部份成為事實,對他來說可慶幸的是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對英軍仍以盟軍相待,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雖建立了各級地方政權,但並無意建立全馬來亞政權和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抗衡,也沒有號召人民立即起來爭取獨立。雖然如此,蒙巴頓仍然很不放心,若不解除這支15000人的強大部隊的武裝和取消各地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便沒有保證,精心泡製的馬來亞憲政新方案也沒法出台。  為了製造人民參政的假象,英國軍政府組織了「諮詢委員會」,邀請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馬來亞共產黨代表參加這沒有實權的組織,其中其它成員多為當局精心挑選的親英份子、封建貴族和某些社會渣滓,目的是要取代各地的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者還有更迷惑的一手,就是表彰抗日軍功績,授予有功將士獎章,邀請華人抗日軍參加勝利遊行,目的是使華人抗日軍相信英軍仍為盟友,不會忘記華人抗日軍貢獻,絕不會虧待他們,因而可解甲歸田,安心去過平民生活。由於華人抗日軍領導層錯誤判斷形勢,華人抗日軍一般成員在勝利後熱切盼望過和平生活,因而自1945.9月起各地的人民委員會先後被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不僅如此,馬共和華人抗日軍領導還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接受了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提出的解散華人抗日軍的計劃。華人抗日軍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劉堯」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招待各界人士,就抗日軍複員一事發表演說:『戰爭業已結束,抗日任務已完成,華人抗日軍已沒有存在必要,馬來亞已進入民主建設時代,馬來亞人民主要是協助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馬來亞,因此解散華人抗日軍是應該的』。十二月一日華人抗日軍各支隊奉中央軍委命令正式解散,英國軍事管制政府在全馬十二個地方舉行複員檢閱典禮,發給華人抗日軍戰士每人350元慰勞金,並向抗日有功將士頒賜獎章。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在十二月的月報中說:『本月初對華人抗日軍的解散工作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抗日軍交出的武器大大超出預期的數目』。  1946.1.6英當局在新加坡市政廳前舉行慶祝勝利大遊行,蒙巴頓親自授與華人抗日軍將領獎章和授帶。這一天英國殖民者個個喜氣洋洋,格外興奮,因為他們是慶祝雙重勝利,慶祝抗日勝利,慶祝解散華人抗日軍勝利。  戰前英國與馬來亞各土邦之間的條約,祗是要求英國給與保護,並無把各土邦蘇丹的最高裁判權讓渡給英國,為了英殖民者建立的戰後殖民地新體制,也為了懲罰這些牆頭草兩邊倒,在戰時投靠日本的蘇丹,英國便強迫九位蘇丹在」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的文件上簽字畫押。這樣,到1945年底英國政府手裡已掌握了九位蘇丹簽字畫押的」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取得了直接統治馬來亞的新」法律根據」。又收繳了華人抗日軍的武器,解散了這支強大的武裝部隊及由其建立遍及馬來亞半島的地方人民委員會,英國認為建立戰後馬來亞殖民新秩序時機已成熟,便決定儘快拋出他為馬來亞人民泡製的新憲制改革方案即白皮書。 白皮書提出取消戰前的的行政組織單位,另組馬來亞聯邦由戰前的四個土邦,即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彭亨,戰前馬來亞屬邦的五個土邦,即柔佛、吉蘭打、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另海峽殖民地的兩個城市,即檳榔嶼和馬六甲組成。而新加坡則從馬來亞分割出去,單獨成了直轄殖民地。白皮書規定,馬來亞以英王委任的總督為最高的統治者,下設行政和立法兩會議局,各土邦和檳榔嶼和馬六甲兩市則設地方議會,各蘇丹不再擁有名義上統治者的地位,祗保留宗教方面權力。白皮書答應在馬來亞聯邦成立後,非馬來人可較容易取得公民資格,即如年滿十八歲,在1942.2.25前十五年在馬來亞或新加坡住滿十年即可取得公民權等。  馬來亞左翼政黨指白皮書:把戰前之間接統治變為直接統治,把行政立法大權集中在英王委任的總督,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強行分離出去,將公民分成馬來人和非馬來人是破壞各民族團結(注: 本人認為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從來、現在及將來都是互相對立,根本不存在甚幺破壞各民族團結),而且祗給公民資格而不給公民權是一場騙局。  保守馬來亞上層人士和馬來裔人民則不滿英國如此粗暴強迫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為此42個馬來人組織在拿督奧恩.加爾法爾的領導下於1946.3組成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要求保護馬來人特權,反對給與非馬來人公民權。該組織現今還控制著馬來西亞的政權。巫統號召馬來人展開抵制活動,四月一日馬來亞聯邦首任總督貞特主持馬來亞聯邦成立典禮,九位馬來蘇丹和英國委任的馬來裔議員也都缺席,各地馬來人舉辦哀悼周活動以示抗議。 倫敦派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克唐納來馬來亞處理馬來亞各方的反抗,他來到馬來亞後發現反對陣營存有兩種不同勢力,左派真正目的是結束英國統治,是真正危險所在;而蘇丹和巫統祗要求恢復戰前保護國地位,他們要求馬來人有特權,其矛頭並非針對英國,而是反對輕易給非馬來人公民資格。麥克唐納授意放棄「馬來亞聯邦」的政策,由英殖民政府、馬來蘇丹和巫統三方代表組成」憲制工作委員會」,重新起草一部新憲法,這個」憲制工作委員會」故意不讓左派和非馬來人(即華人和印度人)參加。 終於在十二月底制定新憲法,並以藍皮書形式公布,藍皮書把馬來亞聯邦改稱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仍分割出去,聯合邦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由英國委任最高統治者,掌握行政立法大權,祗是不再稱為總督而改稱高級專員。各土邦蘇丹大體恢復昔日名義上的統治者地位,藍皮書強調馬來人的特權,對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規定了比白皮書更為苛刻的條件。 

 

       這藍皮書引起以華人為主的非馬來人反對,」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和」馬華公會」號召舉行罷市、罷課,整個新加坡的動脈驟然停頓,其它馬來亞城市也陷於癱瘓狀態,但麥克唐納不理會總休業,堅決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及執行偏袒馬來人的新憲法。英國殖民當局將馬來人拉到自己一邊後,便於1948.6.12突然在霹靂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又在全馬來亞半島實施緊急法令,授意軍警任意捕人和殺人的無限權力。於是全國各地的特務,警察、軍隊大舉出動,襲擊工會、左翼政黨、人民團體社團,搜捕共產黨人、民主人士、反英份子,宣布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亞國民黨、全馬總工會、馬來亞華人抗日軍退伍軍人協會、青年團等黨團為非法組織,血腥鎮壓和屠殺以華人為主的無辜人民,僅六月二十日晚,全馬各地就有以華人為主的六百多人被捕,三百多個以華人為主的工會和社團被封。這年年底,已有以華人為主的13341人被關進監牢或被驅逐出境,以華人為主的四百多人被屠殺,主要針對華人的白色恐怖籠罩全馬(國民黨在台灣的二二八鎮壓是在1947)。  英殖民者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目的是企圖以突然襲擊的辦法,先發制人,把以華人為主的反對力量一網打盡。但有很多工會和社團的骨幹份子在反白皮書和藍皮書的鬥爭中已認清英國遲早會下毒手,在大搜捕前已轉移他處,當年的華人抗日軍紛紛走回森林中,重新拿起武器進行自衛鬥爭,並成立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這就是馬共武裝部隊的源起(馬共獲得的中國武器支援比越共、緬共、泰共和棉共獲得的都少得多,幾乎沒有)。英殖民者把馬來亞民族解放軍誣衊為」土匪」,把這場鎮壓以華人為主的戰爭描繪成維持治安的」警察行動」。英國殖民當局發動了剿匪月,調動數萬正規軍,以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軍事裝備妄圖在一個月內將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消滅。在剿匪月結束時,英國保守黨議員甘蒙承認在剿匪月英國保安隊的傷亡比解放軍嚴重,竟成五與一之比,前殖民大臣在議會大聲疾呼:我請求政府把整個馬來亞問題看作首要問題,假如我們在馬來亞打敗仗一切都完蛋。後來新上任的田普勒高級專員上任後,從東非、斐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聯邦地區招募軍人,把英殖民地正規軍從五、六萬擴充到十三萬,加上武裝警察和保安部隊,共46萬人,差不多每十五個馬來亞居民配一個士兵或警察。 

       

        田普勒的作戰計劃包括在森林上空撒化學藥劑以破壞解放軍在森林中的糧食種植基地,也建立546個戰略村,把579800多人強迫移入,以防止糧食流入解放軍手中。所以英國使用戰略村和落葉劑早於美國在越戰使用。英國甚至僱用264名婆羅洲達克族人,以獵人頭的原始辦法,狩獵解放軍人頭,這是在1952.4倫敦工人日報所刊出的一張皇家海軍陸戰隊手提解放軍人頭的照片所揭露的。  到1952年底英國在馬來亞進行的戰爭已踏入第四年頭了,英國動員了英聯邦內很多國家的力量,使用了四倍英軍用於在抵抗日軍人侵馬來亞的兵力,運用了各種海陸空軍現代化裝備,對抗祗有不及華人抗日軍半數即約7500人的解放軍。這場耗費巨大,曠日持久的戰爭不知何時才結束。起先英國不打算很快給予馬來亞獨立,故非到不得已是不會給予馬來亞民主權利。但到了1952年的馬來亞,對英國殖民者來說是已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了。早在1949年底英國為了避免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而措手不及,便已開始出面鼓勵支持一些親英份子組織政黨,許多官方委任的立法和行政議會的成員就成了這類政黨的骨幹。1951年又開始在聯合邦內實行閣員制度,把一些次要部門如農林和土地、礦產與交通、教育與生活等部門的職權從英人轉到英國人認為可靠的上述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領導人手裡。至於財政、律政、防務、警政等要害部門仍控制在英人手中。非馬來人的公民權問題是一個敏感問題,在藍皮書里英國人以犧牲非馬來人的公民權來爭取馬來人支持其殖民統治,所以在馬來亞聯合邦成立後,祗有五份一華人取得公民權,英國人知道長期不給華人公民權是不行的,不給華人公民權便不能將大多數華人拉到政府這邊來,於是便設法取得馬來人上層的諒解,將原來的在馬來亞居住十五年才有資格申請公民權的期限縮短為十年,公民權解決後便可為未來的全國議會選舉準備了必要條件。1952年二月吉隆坡市議會選舉是有指針意義的一次,由拿督」奧恩.加爾法爾」領導的獨立黨(先前他組織巫統成為主席,後因主張吸納非馬來人成員而被罷免,至今巫統仍為純馬來人組織),有政府的支持又是由馬、華、印三族所組成,陣容強大。但不敵」巫統」和」馬華」結成的聯盟,十二個議席中,聯盟得9席,獨立黨得2席,獨立人士得一席。英殖民政府開放選舉的目的是以」民主政治」的假象吸引群眾,孤立解放軍,並不是真的要讓馬來亞很快獲得自治。但既然允許選舉就無法完全迴避聯盟提出的要求往中央一級的選舉發展,經過多方爭執的結果,最後決定1955.7.27舉行部份中央一級的立法議會選舉,此次選舉聯盟提出的口號是獲選後在任內和馬共和談結速戰爭,選舉結果是在開放選舉的52個立法議會席位中,聯盟獲得51席,選後英國便讓馬來人的巫統主席擔任首席部長。聯盟為了履行競選諾言便與馬共談判,馬共在1955.6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名義主動建議和英國政府,就實現馬來亞和平、民主與獨立問題舉行談判,也願與馬華印聯盟和其它主張以談判方式結速戰爭的政黨會商和平問題,東姑鴨都拉赫曼和陳禎祿等人便在北部一個小鎮」華玲」與馬共的」陳平」舉行談判,但這次談判在英人的操縱和破壞下於1955.11月底破裂,未能達成協議。後英國殖民者改變主意給予馬來亞自治,1956.1,東姑鴨都拉赫曼率馬來亞聯合邦代表團與英政府舉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同意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8.31在英聯邦內完全自治與獨立,雙方同意談判結束後由英方指派李德憲制調查團就聯合邦未來憲制問題擬出報告書,獨立後馬來亞聯合邦仍承認英國有充份權利在聯合邦保持」為履行英聯邦義務和國際義務所必需的武裝力量」,隨後馬來亞聯合邦又同英國簽訂」外部防禦和互助協議。 東姑鴨都拉赫曼在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便計劃將沙勞越、沙巴和新加坡納人組成馬來西亞,英國也支持以此對抗印度尼西亞,這個野心在1963年得到實現。李光耀起初也很熱心此計劃,並在1962年在新加坡舉行表決,結果大多數贊成加入馬來西亞,但後來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對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擁有特權的作法難以接受,故在1965年又退出馬來西亞。綜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過程,英人一直在打壓華人,偏袒馬來人,其深層的顧慮是不願馬來半島出現一個華人國家,那怕是華人祗擁有一半的國會席位和掌握一半的國家權力,故便將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分割出去,以減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比例,又限制華人成為公民的資格以減少華人的選民數量,最後做成一個馬來人擁有特權的馬來西亞,至今華人不能擔任重要的部長職位,武裝部隊和警察的中高級指揮官必定是馬來人,馬來語定為官方語言,華語、印度之泰米爾語或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並非官方語言(加拿大以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之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又立法讓馬來人子弟入大學有優先權,導至很多華人子弟被迫到台灣或海外上大學,在1969年馬來西亞發生馬華種族暴動後,更制定對馬來人的經濟優惠政策,保障馬來回教徒在公立大學及政府的工作機會,馬來回教徒貸款及爭取政府合約也有優待,包括受教育機會和企業股份擁有比例等。至此華人和印巴人已淪為二等公民。 

 

        一個國家的稅款是由全體人民貢獻的,華人較勤奮和經營生意,實際交稅較多,但政府開支卻嚴重傾斜到馬來族群身上是平等嗎?舉例來說各族群學生一同考大學入學試,馬來人如成績比不上華人或印巴人,卻可以憑藉馬來人保障名額進入大學,考取公務員的職位時亦然,你認為合理嗎?如果這樣在加拿大優待英裔,法裔魁北克會馬上獨立,如果這樣優待法裔,全加拿大非法裔都會暴動抗議。 馬來西亞獨立後更大量批准同為馬來人種的印尼人移民馬來西亞以增加馬來人數量,而新加坡的分離又降低了華人的數量,以至華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減少。

 

                                    1976年的馬來西亞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半島 

 

        馬來人 5423057  華人 3556771  印度---巴基斯坦人 1058771  其它 76855 

                                               沙撈越 

        馬來人 212038 華人 347327 海達雅克人 347551 陸達雅克人 95696  米蘭諾人 53908其它 62111人。  

                                                    沙巴 

        卡達山人 217506  穆魯特人 36173  巴查烏人 95484  馬來人 44962  華人 160836  其它土人 156749  其它包括印尼人 125809。  

                              1980年時新加坡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人 359700  華人 1819600  印度---巴基斯坦人 162800  其它 71800人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相加的三個主要民族的人口數量,你們可看出各族人口實際的消長:  馬來人 6039757人 、華人 5884534人 、  印度--巴基斯坦人 1221571 人。馬來西亞華人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975年底的33.7%已降至目前2002年的若27%,但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並沒有下降,再過三十年,照此遞減速度,華人的人口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但以馬哈迪於2002.6.22巫統第五十六屆年會的演說:『馬哈迪坦承,若不需栽培馬來企業家、若不需考慮平衡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在經濟和其它領域發展,大馬發展會更快,「我自覺羞恥的是,馬來人太懶散,急功近利,性喜揮霍,政府給的特權、優惠和商機,馬來人都忙著脫手套現,然後什幺都不作,繼續巴結權貴,希望再分到甜頭」。他說,華人向馬來人買執照、准證和商業合約,開銷大,但仍營運成功,得到盈利,為何馬來人借貸不還,不斷申領援助?馬來人不應嫉妒華人經商成就,如果華人撤走,結束生意,政府將無法徵到稅收,馬來人的處境會回到殖民時代。』,我們可以了解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並不會下降,這樣發展下去,最後會有什麼後果呢?

        印尼華人的今天,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明天,印尼華人祗佔印尼人口6、7%,卻控制了70%以上的印尼經濟,結果土著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當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降到一個較低的百份比後,華人選民數也跟著大幅下降,政治實力比現在大為減弱,那時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不下降,馬來土著便會如印尼土著一樣,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也可過立法以稅制的方式,將華人資本轉移到馬來人手上,瑞典基於社會主義的精神已通過立法,以改變稅制的方式使資本家的35%左右的股份,經過未來三十年遂漸轉到工會或工人手中。因此馬來西亞也可行使這一套方法的,甚至可更激烈、更迅速、更徹底拿走華人絕大部份資本,祗要馬來人掌握了國會的絕大多數。百年前華人拿著一條挑桿以近乎奴隸的方式賣豬仔到南洋打工,經過百年奮鬥,掌握了南洋的經濟,但最後很可能也是拿著一條挑桿離開南洋,今天南洋華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土著們做嫁衣裳,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祗是今天的南洋華人大都還沈迷在目前的安樂和富足,沒有了解到沒有槍杆子和政權保障的財富都是虛幻的,甚至連小命都不保。馬來西亞華人若要滾蛋,新加坡華人也會被馬來西亞勒令滾蛋的。

 

        馬來亞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靠外來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每年有幾十萬中國和印度勞工進入馬來亞,印度移民多在橡膠園工作,中國移民多在錫礦場或城鎮從事各種職業,外來移民使馬來亞的人口結構(族群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1947年人口統計,這一年馬來亞的總人口中,馬來人佔43.3%,華人佔44.9%,印度人佔10.4%,華人比馬來人多一點,華印兩族相加超過半數,此情況引起馬來人大為關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況,把自己打扮成馬來人的保護者,以此轉移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的鬥爭方向和獨立目標,從而鞏固英國殖民統治。在二次大戰前華印兩族大多是外僑,沒有公民權,所以他們對母國政治的關心甚於對當地政治的關心,因此避免了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印度民族主義者和華人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尖銳衝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強大反殖民主義獨立運動。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馬來亞的統治雖祗有三年半,但影響是深遠的。日軍攻入新加坡島後在裕廊和武吉智馬遭遇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的華人義勇軍,被義勇軍落花流水地殺了一陣,因而日軍在新架坡曾對華人平民進行屠殺,而那些華人義勇軍在新加坡淪陷後便轉移到馬來半島組成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即馬共前身)繼續奮戰。而馬來土邦的蘇丹們態度卻有所不同,他們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國一樣保留各土邦的蘇丹行政機構,日本顧問取代了英國駐紮官,因而做成英國在戰後一度迫使這些牆頭草兩邊倒的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的原因。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鮑斯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組織印度國民軍,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印度人大多參加了此活動,因而在緬北的爭奪戰中印裔部隊同時出現在日軍和英軍中的怪現象,各位網友你們認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隊互相對打是否很過癮,摩蘿差打摩蘿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極啦!哈哈哈!後因鮑斯墮機身亡才沒有更多的印度人去當日軍炮灰。所以太平洋戰爭期間馬來亞基本上祗有華人在抗日,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中國在抗日奮戰,但祖國的軍民也知道遠在馬來亞半島的中華兒女也同時在抗日奮戰嗎?1942年底正當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在奮戰時(註:1942.6.4中途島日海軍敗北),英國戰時內閣向倫敦殖民地部和陸軍部下達了一項秘密指示,要他們著手制定戰後在馬來亞恢復與加強殖民統治的計劃,1943年底負責該項任務的」   馬來亞策劃組Malayan Planning Unit」在殖民地部助理常務秘書愛德華.貞特Edward Gent的主持下,完成了戰後馬來亞憲制報告書的起草工作,翌年五月報告書被核准,隨後又批准了戰後馬來亞軍事管制基本計劃,並將該策劃組人員增至289人並陸續派往印度,具體籌劃接管事宜。   由於有了各方面的準備,1945.8.15日皇宣布投降當天,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上將(英皇喬治之弟爵位為勛爵)便迅速依既定計劃宣布成立馬來亞軍事管制政府,全權負責日軍受降事宜。1945.9.2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1945.9.4英軍便在馬來亞西南部登陸,緊接1945.9.12蒙巴頓親自抵達新加坡接受日軍投降,並宣布馬來亞軍事管制機構正式設立及其組成名單,完成了英軍對馬來亞半島的重新控制。  蒙巴頓親自指揮英軍如此迅速控制馬來亞是有原因的: 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胡志明的越盟發動全民暴動奪取全越南很多城市,並於1945.9.2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印尼的蘇加諾也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即1945.8.17在一批印尼青年和武裝部隊(由日軍訓練和在日軍投降後獲日軍移交武器)宣布印尼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緬甸昂山(昂山蘇姬之父)起初投靠日人,於1940與尼溫等三十多人東渡日本接受軍訓,1942年隨由日本人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回國,日本甚至在1943年日軍緬北失利後讓緬甸宣布獨立,巴莫任總統,昂山任國防部長,但昂山極滑頭,兩頭蛇暗中和英國間諜接觸,1945.3加入盟軍行列,屬於1943.8成立之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日軍投降時巴莫和日軍逃之夭夭,但昂山卻打著緬甸國民軍旗幟和勝利者在仰光遊行,但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給重返緬甸的英人遭遇到很多麻煩。後昂山獲任為緬甸臨時自治政府總理,但在一次和六位部長開會時遭集體謀殺,此震驚世界的政治謀殺據說是與昂山一同赴英談判而不肯簽署協議的戰前緬甸自治政府總理吳蘇所指使的,可能英人認為吳蘇不簽字是不聽話,所以不獲續任總理,而昂山卻偷偷簽字,英人認為其聽話便獲晉陞為總理,因而可能吳蘇被奪總理座位心有不甘而動殺機,昂山一生以狡猾投機左搖右擺奪得權力,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還是誤了卿卿的性命。因此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將如何動作,這是蒙巴頓最擔心的事,怎能不親臨前線指揮英軍迅速行動。  華人抗日軍在日本投降第二天接獲蒙巴頓命令,要求不要進城接受日軍投降,但華人抗日軍中央委員會決定對此無理要求不予理會,幾天後華人抗日軍各支隊便接管了大小城鎮。事實上在英軍抵達前,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早己接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大部份城鎮,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經三年半之戰鬥己發展至一支擁有15000人的武裝隊伍,進城後收繳警察局的槍枝彈藥,成立臨時治安委員會,沒收敵產、救濟難民、逮捕懲辦馬來人姦細和特務。在此基礎上組織人民委員會取代治安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在英軍重返馬來亞時己經成立的州級人民委員會有雪蘭莪、北柔佛、南柔佛、丁加奴、新山、馬六甲等,這是馬來亞的華人最接近掌握政權的一次。  蒙巴頓所擔心的事,實際上已部份成為事實,對他來說可慶幸的是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對英軍仍以盟軍相待,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雖建立了各級地方政權,但並無意建立全馬來亞政權和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抗衡,也沒有號召人民立即起來爭取獨立。雖然如此,蒙巴頓仍然很不放心,若不解除這支15000人的強大部隊的武裝和取消各地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便沒有保證,精心泡製的馬來亞憲政新方案也沒法出台。  為了製造人民參政的假象,英國軍政府組織了「諮詢委員會」,邀請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馬來亞共產黨代表參加這沒有實權的組織,其中其它成員多為當局精心挑選的親英份子、封建貴族和某些社會渣滓,目的是要取代各地的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者還有更迷惑的一手,就是表彰抗日軍功績,授予有功將士獎章,邀請華人抗日軍參加勝利遊行,目的是使華人抗日軍相信英軍仍為盟友,不會忘記華人抗日軍貢獻,絕不會虧待他們,因而可解甲歸田,安心去過平民生活。由於華人抗日軍領導層錯誤判斷形勢,華人抗日軍一般成員在勝利後熱切盼望過和平生活,因而自1945.9月起各地的人民委員會先後被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不僅如此,馬共和華人抗日軍領導還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接受了英國軍事管制政府提出的解散華人抗日軍的計劃。華人抗日軍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劉堯」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招待各界人士,就抗日軍複員一事發表演說:『戰爭業已結束,抗日任務已完成,華人抗日軍已沒有存在必要,馬來亞已進入民主建設時代,馬來亞人民主要是協助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馬來亞,因此解散華人抗日軍是應該的』。十二月一日華人抗日軍各支隊奉中央軍委命令正式解散,英國軍事管制政府在全馬十二個地方舉行複員檢閱典禮,發給華人抗日軍戰士每人350元慰勞金,並向抗日有功將士頒賜獎章。英國軍事管制委員會在十二月的月報中說:『本月初對華人抗日軍的解散工作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抗日軍交出的武器大大超出預期的數目』。  1946.1.6英當局在新加坡市政廳前舉行慶祝勝利大遊行,蒙巴頓親自授與華人抗日軍將領獎章和授帶。這一天英國殖民者個個喜氣洋洋,格外興奮,因為他們是慶祝雙重勝利,慶祝抗日勝利,慶祝解散華人抗日軍勝利。  戰前英國與馬來亞各土邦之間的條約,祗是要求英國給與保護,並無把各土邦蘇丹的最高裁判權讓渡給英國,為了英殖民者建立的戰後殖民地新體制,也為了懲罰這些牆頭草兩邊倒,在戰時投靠日本的蘇丹,英國便強迫九位蘇丹在」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的文件上簽字畫押。這樣,到1945年底英國政府手裡已掌握了九位蘇丹簽字畫押的」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取得了直接統治馬來亞的新」法律根據」。又收繳了華人抗日軍的武器,解散了這支強大的武裝部隊及由其建立遍及馬來亞半島的地方人民委員會,英國認為建立戰後馬來亞殖民新秩序時機已成熟,便決定儘快拋出他為馬來亞人民泡製的新憲制改革方案即白皮書。 白皮書提出取消戰前的的行政組織單位,另組馬來亞聯邦由戰前的四個土邦,即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彭亨,戰前馬來亞屬邦的五個土邦,即柔佛、吉蘭打、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另海峽殖民地的兩個城市,即檳榔嶼和馬六甲組成。而新加坡則從馬來亞分割出去,單獨成了直轄殖民地。白皮書規定,馬來亞以英王委任的總督為最高的統治者,下設行政和立法兩會議局,各土邦和檳榔嶼和馬六甲兩市則設地方議會,各蘇丹不再擁有名義上統治者的地位,祗保留宗教方面權力。白皮書答應在馬來亞聯邦成立後,非馬來人可較容易取得公民資格,即如年滿十八歲,在1942.2.25前十五年在馬來亞或新加坡住滿十年即可取得公民權等。  馬來亞左翼政黨指白皮書:把戰前之間接統治變為直接統治,把行政立法大權集中在英王委任的總督,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強行分離出去,將公民分成馬來人和非馬來人是破壞各民族團結(注: 本人認為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從來、現在及將來都是互相對立,根本不存在甚幺破壞各民族團結),而且祗給公民資格而不給公民權是一場騙局。  保守馬來亞上層人士和馬來裔人民則不滿英國如此粗暴強迫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為此42個馬來人組織在拿督奧恩.加爾法爾的領導下於1946.3組成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要求保護馬來人特權,反對給與非馬來人公民權。該組織現今還控制著馬來西亞的政權。巫統號召馬來人展開抵制活動,四月一日馬來亞聯邦首任總督貞特主持馬來亞聯邦成立典禮,九位馬來蘇丹和英國委任的馬來裔議員也都缺席,各地馬來人舉辦哀悼周活動以示抗議。 倫敦派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克唐納來馬來亞處理馬來亞各方的反抗,他來到馬來亞後發現反對陣營存有兩種不同勢力,左派真正目的是結束英國統治,是真正危險所在;而蘇丹和巫統祗要求恢復戰前保護國地位,他們要求馬來人有特權,其矛頭並非針對英國,而是反對輕易給非馬來人公民資格。麥克唐納授意放棄「馬來亞聯邦」的政策,由英殖民政府、馬來蘇丹和巫統三方代表組成」憲制工作委員會」,重新起草一部新憲法,這個」憲制工作委員會」故意不讓左派和非馬來人(即華人和印度人)參加。 終於在十二月底制定新憲法,並以藍皮書形式公布,藍皮書把馬來亞聯邦改稱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仍分割出去,聯合邦有強大的中央政府,由英國委任最高統治者,掌握行政立法大權,祗是不再稱為總督而改稱高級專員。各土邦蘇丹大體恢復昔日名義上的統治者地位,藍皮書強調馬來人的特權,對非馬來人取得公民權規定了比白皮書更為苛刻的條件。 

 

       這藍皮書引起以華人為主的非馬來人反對,」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和」馬華公會」號召舉行罷市、罷課,整個新加坡的動脈驟然停頓,其它馬來亞城市也陷於癱瘓狀態,但麥克唐納不理會總休業,堅決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及執行偏袒馬來人的新憲法。英國殖民當局將馬來人拉到自己一邊後,便於1948.6.12突然在霹靂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又在全馬來亞半島實施緊急法令,授意軍警任意捕人和殺人的無限權力。於是全國各地的特務,警察、軍隊大舉出動,襲擊工會、左翼政黨、人民團體社團,搜捕共產黨人、民主人士、反英份子,宣布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亞國民黨、全馬總工會、馬來亞華人抗日軍退伍軍人協會、青年團等黨團為非法組織,血腥鎮壓和屠殺以華人為主的無辜人民,僅六月二十日晚,全馬各地就有以華人為主的六百多人被捕,三百多個以華人為主的工會和社團被封。這年年底,已有以華人為主的13341人被關進監牢或被驅逐出境,以華人為主的四百多人被屠殺,主要針對華人的白色恐怖籠罩全馬(國民黨在台灣的二二八鎮壓是在1947)。  英殖民者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目的是企圖以突然襲擊的辦法,先發制人,把以華人為主的反對力量一網打盡。但有很多工會和社團的骨幹份子在反白皮書和藍皮書的鬥爭中已認清英國遲早會下毒手,在大搜捕前已轉移他處,當年的華人抗日軍紛紛走回森林中,重新拿起武器進行自衛鬥爭,並成立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這就是馬共武裝部隊的源起(馬共獲得的中國武器支援比越共、緬共、泰共和棉共獲得的都少得多,幾乎沒有)。英殖民者把馬來亞民族解放軍誣衊為」土匪」,把這場鎮壓以華人為主的戰爭描繪成維持治安的」警察行動」。英國殖民當局發動了剿匪月,調動數萬正規軍,以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軍事裝備妄圖在一個月內將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消滅。在剿匪月結束時,英國保守黨議員甘蒙承認在剿匪月英國保安隊的傷亡比解放軍嚴重,竟成五與一之比,前殖民大臣在議會大聲疾呼:我請求政府把整個馬來亞問題看作首要問題,假如我們在馬來亞打敗仗一切都完蛋。後來新上任的田普勒高級專員上任後,從東非、斐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聯邦地區招募軍人,把英殖民地正規軍從五、六萬擴充到十三萬,加上武裝警察和保安部隊,共46萬人,差不多每十五個馬來亞居民配一個士兵或警察。 

       

        田普勒的作戰計劃包括在森林上空撒化學藥劑以破壞解放軍在森林中的糧食種植基地,也建立546個戰略村,把579800多人強迫移入,以防止糧食流入解放軍手中。所以英國使用戰略村和落葉劑早於美國在越戰使用。英國甚至僱用264名婆羅洲達克族人,以獵人頭的原始辦法,狩獵解放軍人頭,這是在1952.4倫敦工人日報所刊出的一張皇家海軍陸戰隊手提解放軍人頭的照片所揭露的。  到1952年底英國在馬來亞進行的戰爭已踏入第四年頭了,英國動員了英聯邦內很多國家的力量,使用了四倍英軍用於在抵抗日軍人侵馬來亞的兵力,運用了各種海陸空軍現代化裝備,對抗祗有不及華人抗日軍半數即約7500人的解放軍。這場耗費巨大,曠日持久的戰爭不知何時才結束。起先英國不打算很快給予馬來亞獨立,故非到不得已是不會給予馬來亞民主權利。但到了1952年的馬來亞,對英國殖民者來說是已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了。早在1949年底英國為了避免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而措手不及,便已開始出面鼓勵支持一些親英份子組織政黨,許多官方委任的立法和行政議會的成員就成了這類政黨的骨幹。1951年又開始在聯合邦內實行閣員制度,把一些次要部門如農林和土地、礦產與交通、教育與生活等部門的職權從英人轉到英國人認為可靠的上述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領導人手裡。至於財政、律政、防務、警政等要害部門仍控制在英人手中。非馬來人的公民權問題是一個敏感問題,在藍皮書里英國人以犧牲非馬來人的公民權來爭取馬來人支持其殖民統治,所以在馬來亞聯合邦成立後,祗有五份一華人取得公民權,英國人知道長期不給華人公民權是不行的,不給華人公民權便不能將大多數華人拉到政府這邊來,於是便設法取得馬來人上層的諒解,將原來的在馬來亞居住十五年才有資格申請公民權的期限縮短為十年,公民權解決後便可為未來的全國議會選舉準備了必要條件。1952年二月吉隆坡市議會選舉是有指針意義的一次,由拿督」奧恩.加爾法爾」領導的獨立黨(先前他組織巫統成為主席,後因主張吸納非馬來人成員而被罷免,至今巫統仍為純馬來人組織),有政府的支持又是由馬、華、印三族所組成,陣容強大。但不敵」巫統」和」馬華」結成的聯盟,十二個議席中,聯盟得9席,獨立黨得2席,獨立人士得一席。英殖民政府開放選舉的目的是以」民主政治」的假象吸引群眾,孤立解放軍,並不是真的要讓馬來亞很快獲得自治。但既然允許選舉就無法完全迴避聯盟提出的要求往中央一級的選舉發展,經過多方爭執的結果,最後決定1955.7.27舉行部份中央一級的立法議會選舉,此次選舉聯盟提出的口號是獲選後在任內和馬共和談結速戰爭,選舉結果是在開放選舉的52個立法議會席位中,聯盟獲得51席,選後英國便讓馬來人的巫統主席擔任首席部長。聯盟為了履行競選諾言便與馬共談判,馬共在1955.6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名義主動建議和英國政府,就實現馬來亞和平、民主與獨立問題舉行談判,也願與馬華印聯盟和其它主張以談判方式結速戰爭的政黨會商和平問題,東姑鴨都拉赫曼和陳禎祿等人便在北部一個小鎮」華玲」與馬共的」陳平」舉行談判,但這次談判在英人的操縱和破壞下於1955.11月底破裂,未能達成協議。後英國殖民者改變主意給予馬來亞自治,1956.1,東姑鴨都拉赫曼率馬來亞聯合邦代表團與英政府舉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同意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8.31在英聯邦內完全自治與獨立,雙方同意談判結束後由英方指派李德憲制調查團就聯合邦未來憲制問題擬出報告書,獨立後馬來亞聯合邦仍承認英國有充份權利在聯合邦保持」為履行英聯邦義務和國際義務所必需的武裝力量」,隨後馬來亞聯合邦又同英國簽訂」外部防禦和互助協議。 東姑鴨都拉赫曼在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便計劃將沙勞越、沙巴和新加坡納人組成馬來西亞,英國也支持以此對抗印度尼西亞,這個野心在1963年得到實現。李光耀起初也很熱心此計劃,並在1962年在新加坡舉行表決,結果大多數贊成加入馬來西亞,但後來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對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擁有特權的作法難以接受,故在1965年又退出馬來西亞。綜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過程,英人一直在打壓華人,偏袒馬來人,其深層的顧慮是不願馬來半島出現一個華人國家,那怕是華人祗擁有一半的國會席位和掌握一半的國家權力,故便將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分割出去,以減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比例,又限制華人成為公民的資格以減少華人的選民數量,最後做成一個馬來人擁有特權的馬來西亞,至今華人不能擔任重要的部長職位,武裝部隊和警察的中高級指揮官必定是馬來人,馬來語定為官方語言,華語、印度之泰米爾語或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並非官方語言(加拿大以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新加坡以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之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又立法讓馬來人子弟入大學有優先權,導至很多華人子弟被迫到台灣或海外上大學,在1969年馬來西亞發生馬華種族暴動後,更制定對馬來人的經濟優惠政策,保障馬來回教徒在公立大學及政府的工作機會,馬來回教徒貸款及爭取政府合約也有優待,包括受教育機會和企業股份擁有比例等。至此華人和印巴人已淪為二等公民。 

 

        一個國家的稅款是由全體人民貢獻的,華人較勤奮和經營生意,實際交稅較多,但政府開支卻嚴重傾斜到馬來族群身上是平等嗎?舉例來說各族群學生一同考大學入學試,馬來人如成績比不上華人或印巴人,卻可以憑藉馬來人保障名額進入大學,考取公務員的職位時亦然,你認為合理嗎?如果這樣在加拿大優待英裔,法裔魁北克會馬上獨立,如果這樣優待法裔,全加拿大非法裔都會暴動抗議。 馬來西亞獨立後更大量批准同為馬來人種的印尼人移民馬來西亞以增加馬來人數量,而新加坡的分離又降低了華人的數量,以至華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減少。

 

                                    1976年的馬來西亞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半島 

 

        馬來人 5423057  華人 3556771  印度---巴基斯坦人 1058771  其它 76855 

                                               沙撈越 

        馬來人 212038 華人 347327 海達雅克人 347551 陸達雅克人 95696  米蘭諾人 53908其它 62111人。  

                                                    沙巴 

        卡達山人 217506  穆魯特人 36173  巴查烏人 95484  馬來人 44962  華人 160836  其它土人 156749  其它包括印尼人 125809。  

                              1980年時新加坡各族人口數量: 

        馬來人 359700  華人 1819600  印度---巴基斯坦人 162800  其它 71800人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相加的三個主要民族的人口數量,你們可看出各族人口實際的消長:  馬來人 6039757人 、華人 5884534人 、  印度--巴基斯坦人 1221571 人。馬來西亞華人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從1975年底的33.7%已降至目前2002年的若27%,但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並沒有下降,再過三十年,照此遞減速度,華人的人口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但以馬哈迪於2002.6.22巫統第五十六屆年會的演說:『馬哈迪坦承,若不需栽培馬來企業家、若不需考慮平衡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在經濟和其它領域發展,大馬發展會更快,「我自覺羞恥的是,馬來人太懶散,急功近利,性喜揮霍,政府給的特權、優惠和商機,馬來人都忙著脫手套現,然後什幺都不作,繼續巴結權貴,希望再分到甜頭」。他說,華人向馬來人買執照、准證和商業合約,開銷大,但仍營運成功,得到盈利,為何馬來人借貸不還,不斷申領援助?馬來人不應嫉妒華人經商成就,如果華人撤走,結束生意,政府將無法徵到稅收,馬來人的處境會回到殖民時代。』,我們可以了解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並不會下降,這樣發展下去,最後會有什麼後果呢?

        印尼華人的今天,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明天,印尼華人祗佔印尼人口6、7%,卻控制了70%以上的印尼經濟,結果土著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當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降到一個較低的百份比後,華人選民數也跟著大幅下降,政治實力比現在大為減弱,那時華人掌握馬來西亞的經濟百份比卻不下降,馬來土著便會如印尼土著一樣,不斷迫害,搶略、燒殺和強姦華人,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也可過立法以稅制的方式,將華人資本轉移到馬來人手上,瑞典基於社會主義的精神已通過立法,以改變稅制的方式使資本家的35%左右的股份,經過未來三十年遂漸轉到工會或工人手中。因此馬來西亞也可行使這一套方法的,甚至可更激烈、更迅速、更徹底拿走華人絕大部份資本,祗要馬來人掌握了國會的絕大多數。百年前華人拿著一條挑桿以近乎奴隸的方式賣豬仔到南洋打工,經過百年奮鬥,掌握了南洋的經濟,但最後很可能也是拿著一條挑桿離開南洋,今天南洋華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土著們做嫁衣裳,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祗是今天的南洋華人大都還沈迷在目前的安樂和富足,沒有了解到沒有槍杆子和政權保障的財富都是虛幻的,甚至連小命都不保。馬來西亞華人若要滾蛋,新加坡華人也會被馬來西亞勒令滾蛋的。

 


推薦閱讀:

馬來西亞留學相比國內
投資狗帶你看世界之馬來西亞系列——最美海港波德申
馬來西亞help大學地址
馬來西亞氣候
馬來亞大學國立大學留學費用

TAG:華人 | 馬來西亞 | 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