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禮兒 | 中國人飲酒,原來有這麼文雅的講究,別只當成「喝」了

轉眼就到了初五。這幾天,你是不是已經跟親戚朋友聚餐好幾頓了~ 春節歡聚,少不了要喝酒。有人說,春節沒酒,就像餃子沒餡兒一樣不可想像。親人吃團圓飯要喝幾盅,朋友聚會吃飯也要喝幾杯。但你知道嗎,自古以來,咱中國人飲酒那是很有講究的。今天,小編就帶您一起來看飲酒的「老禮兒」。

一次愉快的宴席飲酒,總共分幾步?

古人飲酒的儀式感是非常強的。主人向客人敬酒,叫「」;客人要回敬主人,叫「」;依次向人斟酒敬酒,叫「行酒」。而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

就飲酒禮儀而言,古人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現在,中國人席上飲酒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古代禮儀。

敬酒步驟主客相宜

首先是主人敬主賓,然後是陪客敬主賓,接著是主賓回敬,最後是陪客互敬。

如果一桌人一起共飲,喝完杯中酒後,千萬不要馬上坐下,要等待所有人喝完之後方可一同入座。

敬酒順序把握得當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等為先後順序。當然,如果是平輩,按座位順序就好了,可按照逆時針順序從左至右。注意一定要把握好次序,切勿顛倒。

「先干為敬」還是「後干為敬」?

咱們現在說「感情深,一口悶」,古人也講「乾杯」,只不過因為古代的酒度數比現在低,乾杯也不是什麼難事。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是「先干為敬」,但古人敬酒是「後干為敬」,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

《禮記》記載:「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意思是向長輩敬酒要起身,先行拜禮或者致祝辭。碰杯之後,要微微側轉身體,表示不敢與長輩分庭抗禮,然後再喝。只要長輩杯中的酒沒喝完,晚輩不能搶先喝完。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都說「先干為敬」?

因為古人在喝酒時,主人必須比客人先喝酒,是「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了,主人先喝,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的意思。

所以,

「後干為敬」是用於長幼、尊卑之間,

「先干為敬」是用於主賓之間。

除了「乾杯」,還有一些敬酒細節有講究:

敬酒時要有祝酒詞

在傳統習俗里,碰杯前都要有祝酒詞,說些吉祥話、祝願詞。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聯絡感情的好機會。

敬別人時不能比別人喝的少

敬別人酒時,如果碰杯了,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未碰杯則可視情況而定。在敬酒時要起身,碰杯時要雙手舉杯,尤其是晚輩敬長輩,杯口要低於對方的杯口以示尊重。

倒酒別倒得太滿

在倒白酒的時候,通常占酒杯的七八分就可以了,這樣在端起敬酒的時候也不會灑出來。

而紅酒就更不能倒多了,一般在杯子的三分之一為宜,如果紅酒是佐餐的話,就可以適量多些,但是最好不要超過二分之一。

好好喝酒,比「喝」更重要的是「德」!

中國從西周時期就建立了一套飲酒的禮儀,可以概括為時、序、效、令,就是飲酒要遵循時令、禮儀、適量,不能隨意而為,講究「禮飲三爵」,就是說飲酒要適量適當,避免多飲喝醉而失態失禮

「酒德」二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即:「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跟胡喝海喝還不能自制那是根本靠不上邊。

古代文人雅士喝酒,還注重「飲禁」,就是喝酒時不能苦勸、惡謔、噴穢等,避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喝酒切勿貪杯。雖然在酒席上喝酒表示敬意很重要,但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千萬不要貪杯,在酒桌上喝過了也是很容易鬧笑話的。另外,嚴禁酒駕,也千萬不要有僥倖心理。

喝好酒,過好年。記住這些喝酒的禮儀,酒喝開心了,大家的關係也融洽了。最後祝大家開開心心過大年!

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發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可是現在,很多傳統的「老禮兒」開始淡出我們的生活,被我們悄悄遺忘。在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里,中國鄉村之聲帶您一起回顧老祖宗的「老禮兒」,歡迎您繼續關注。

本文綜合自:新華網、未來網、鳳凰網等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感謝原作者

編輯:白晨、胡佳(實習)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推薦閱讀:

為了什麼而喝酒,為了什麼而舉杯
有沒有科學方法可以避免或減輕宿醉?
「酒仙」李白飲酒詩詞九首!
赫哲族飲酒習俗

TAG:中國 | 飲酒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