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發展概述(一) 先秦時期
中國詩歌發展概述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突出的代表,它的產生久遠得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像,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藝術起源於勞動,詩歌同樣也起源於勞動。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的是兩言詩,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代表作是《詩經》與戰國後期的《楚辭》,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坐標。)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詩歌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代只在口頭傳唱,沒有文字記錄。
原始的詩歌基本上沒有被記錄下來。《禮記》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吳越春秋》中《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鳥獸之類獵物)」被認為是比較原始的獵歌。前兩句是說先民砍斷竹子,再把竹子綁在一起做成弓箭;後兩句是指將土塊用弓箭彈出擊中獵物。它反映了我國漁獵時代先民的勞動生活,再現了它們製造工具和射獵的過程,描繪並歌頌了勞動和勞動者,洋溢著先民學會製造工具以及獲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悅之情。
先秦詩歌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從集體歌唱到詩人創作的漫長過程。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誌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
1.《詩經》
周王朝為了制禮作樂,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春秋兩季到各地搜集歌謠;貴族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獵、諷喻等目的做詩、獻詩,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編成《詩》。
《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詩,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按按音樂的不同分《風》、《雅》、《頌》三部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為後世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和藝術底蘊。
《風》又稱《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一共有15組,稱為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雅》、《頌》中的詩歌,對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觸動了詩人的興緻,引發詩人歌唱.詩人找到一個話頭,因此興多數用在詩歌的開端。
孔子曾概括《詩經》的宗旨為「思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於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均受重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楚辭》
戰國後期(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采的新詩體——楚辭(騷體)。騷體詩發展了詩歌的形式,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句式加長而靈活,篇章放大而嚴密,詩采絢麗而貼切,是《詩經》之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有人說,中國歷代詩「莫不同祖風騷」,足見其對後代詩歌的影響。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闢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楚辭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運用這種形式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之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家。楚辭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階段。「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這種由詩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楚辭》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兩位詩人。詩人之作,由於其個人的天賦才能、高度的文化素養以及對藝術遺產的繼承,一般說來比起民間樸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為豐富,在情感上更為細膩,在藝術上更為精緻。屈原、宋玉的作品,「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特別是屈原,取熔經意,自鑄偉詞,其作品規模宏大、風格瑰奇,是融合南北文化積極成果的產物。
屈原的騷體詩,是浪漫主義的典範作品。對理想的熱烈而執著的追求、愛憎情感火山爆髮式的自我傾訴、獻身祖國的赤膽忠心,都在奔放的辭句、宏大的結構中被容納。詩人大膽地馳騁想像,糅合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自然現象與自身遭遇,創造了一個個前無古人的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獨特個性。這種浪漫主義特色的形成,同楚國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楚國巫風盛行,朝廷和民間祭祀都使巫覡「作歌樂鼓舞以娛諸神」。這種帶有原始宗教氣氛的樂歌,自然是產生浪漫主義傑作的溫床。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帶民間的祭神歌曲。從《詩經》的現實主義到屈原的浪漫主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屈原的騷體詩,依詩取興,引類譬喻,繼承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詩經》的比興較為單純,而《楚辭》的比興具有象徵的特質,往往成為一個形象的系統。《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比興就是範例。楚地本是澤鄉山國,其間頗有疊波曠宇、崇山秀嶺,這些江山的光怪之氣足以搖蕩心靈、催發麗辭偉句。
《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抒情詩,在我國詩史具有獨特地位。《離騷》篇名之意,據漢代班固所釋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全詩共373句,2490字。兩千多年前,有這樣的鴻篇巨製,確為我國詩史上之驕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還有《九歌》、《天問》等。
《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會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推薦閱讀:
※淺談古代詩歌中的對偶手法
※詩韻再彈
※有哪些描寫悼亡的詩句?
※會當身由己,婉轉入江湖
※詩歌鑒賞 第4節 評價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板塊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