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時空統一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時間和空間關係的認識。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時間與空間的對應關係。在《周易。說卦傳》中已經描繪出一幅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時空對應圖: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這就是後來各種預測術的基礎——八卦與時間、空間對應的所謂文王后天八卦圖。 易學思維中對時空統一性的認識,完全符合現代科學理論。列寧說過:「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之外,便沒有別的東西。而運動的物質若不在時間空間中便無運動的可能」。 現代科學認為,時間是物質存在的連續性,是螺旋式上升的動因,它反映著事物的運動與變化。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廣布性,是坐標定位的靜因,它反映著物質的排列與組合。時空是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二者既對立又全息。時間是流動的物質空間,空間是凝固的物質時間。二者一實一虛,一縱一橫,一動一靜,互相交織,構成網路,便形成了顯態的信息世界。物質便是這網路上紐結的集合。宇宙全息統一論說得更加清楚,「事物在物質結構上的層次與事物演化過程中的層次具有對應關係。或者說:事物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是其在時間上分布規律的反映。」 ⑸宇宙全息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個別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關係的一種哲學概括,當然,古人並未明確提出「宇宙全息論」這種明確的現代表達方式,但在易學思維中處處浸透著這咱認識。 《周易。繫辭傳》中說:「《易》與天地准,故能稱綸天地之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可以說,中國的易學,就是力圖通過陰爻陽爻、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和金木等這些全息符號來摹擬、描繪、反映宇宙萬物的形象、性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的。 與易學同源,體現易學思維特徵最突出的中華傳統醫學,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中醫診斷學的「望、聞、問、切」,除了「問」之外,其他三種診斷方式,無一不是通過局部或某一表象來探求人體整體健康狀況的。通過望面部氣色、舌苔的顏色變化,嗅病人呼吸或身體散發出的氣味,摸左右手腕寸關尺三部位的健康狀況,從這些局部的表徵來推斷人體整體、特別是肉眼看不見的內臟各部位的健康狀況,這是一種典型全息思維方式。更為明顯的例證,如以耳朵代表全身,以腳部代表全身,通過摸壓耳朵或腳底來診斷身體疾病,通過耳針或按摩腳部某些穴位來治療全身性的疾病等等。 八十年代,山東大學教授張穎清根據中國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發現了生物全息律,認為生物的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全息胚,生物的每一個局部都可以反映出其整體的信息。 其實,按易學思維的認識來講,全息律不止存在於生物界中,宇宙萬物都存在著全息性,所謂「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陽」,就是對這全息性的概括。 不過易學思維的特點,是以陰陽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和天干地支等符號為全息符號,構築了許多有不同用途的象、數、理時空模型,無論你取象,或取數,或取理,從哪個角度切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個別反映出一般,通過局部反映出整體的信息,通過偶像性反映出一些必然性來。 ⑹窮通分合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一種哲學概括。易的本質含義就是變化,易學就是講變化的哲學,講發展的哲學。 《周易·繫辭傳》中講「乾坤,其《易》之蘊邪?」「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這就是說,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久則窮」,是一個太極循環格局。當然不是簡單地重複過去,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變化。所謂「生生之謂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學思維中認為萬事萬物的最佳狀態,是陰陽相交、剛柔相濟,即中和平衡狀態。六十四卦中最好的卦是「地天泰」卦,即象徵大地、母親、群眾的坤卦在上邊,象徵上天、父親、領導的乾卦在下邊。安一般粗淺理解,陰在上、陽在上、天在下,這不是陰陽顛倒、違背客觀規律呢?怎麼還能叫最好的卦呢? 其實正好相反。因為按照易學思維,陰是重濁向下的,陽是輕清向上的。如果陽在上,陰在下,這就形成了「天地否」卦,造成陰陽不能相交,剛柔不能相濟,領導脫離群眾,上下分離,陰礙不通。只有陰在上,陽在下,這樣陰氣重濁向下而行,陽氣輕清向上而升,陰陽相交,剛柔相濟,領導深入群眾之中,民為貴,君為輕,上下團結,官民和諧,自然就會國泰民安,出現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局面。 這也就是《周易》中《彖辭》對「泰卦」的解釋:「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肖也。」 《象辭》的解釋是一致的:「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然而,平衡只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事物發展總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這樣循環往複而發展的。 漢代經學家鄭玄在解說《易經》時提出「三易」的說法,即「不易」「變易」「簡易」。我認為,所謂「不易」,就是不變,就是平衡,就是相對的;所謂「變易」,就是發展變化,就是不平衡,這是絕對的;所謂「簡易」,就是以陰陽二爻這種最簡單的全息符號來概括、描述萬事萬物由不平衡再到不平衡這種發展變化的規律。 《周易·繫辭傳》中講:「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易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矣」,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 《三國演義》開篇言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僅人類社會如此,科學的發展規律也是如此,源於亞里士多德邏輯思維的西方實證科學,善於從嚴密的科學分析和科學實驗入手,對人類科學發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發展。但其將事物越分越細,正如西醫一樣,把人體解剖得十分清楚,頭疼治頭,腳疼治腳,難免有機機械唯物論的弊端。而源於感性思維的中國易學,卻善於從整體上從關係上來把握事物的一些規律,正如中醫的整體觀念、辯證施治,還有儒家理學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等等,也有不少精華值得研究和繼承。而且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東西方這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也必將「分久必合」,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促進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完——
推薦閱讀:
※站在大麥哲倫星雲的某顆行星上看銀河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三原天文]太陽系
※太陽是地球多少倍?木星是地球多少倍?
※占星學的天文學基礎
※朱天文牡丹攝影作品:《夢裡尋芳》
TAG:易經 | 周易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