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講《弟子規》15_正己化人,以身作則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五集)
諸位朋友,我們接著剛剛提到漢朝的鄭均,諸位朋友,你會怎麼做?怎麼勸這個兄長?鄭均自己去當了別人的僕人,從最卑微的工作去做,整整做了一年,用勞力賺了些錢,全部拿給他哥哥。然後就跟他哥哥說:我們缺的東西,只要靠我們的勞力,然後賺到了錢就買得到;但是人的名譽只要喪失了,一輩子等於都完蛋了。他哥哥看到他為了勸誡他,還去做人家的傭人,整整做了一年,他哥哥也很慚愧,就開始改變他的態度,變得很清廉。鄭均往後發展得很好,還做到了尚書,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所以有孝、有悌,為國家必然盡忠。他也時常跟皇帝諫言,皇帝很感於他的協助,還封給他一個「白衣尚書」的名號,而且讓他享賜祿,到他終老都以尚書的俸祿來奉養他。
所以諸位朋友,您看他當初為了勸誡他的哥哥,還去當了僕人,他是不是損失很多?不是!所謂「福田心耕」,一個人真正都是用道德去立身行道,他的福分絕對會愈積愈厚。不是不到,時候還未到,到的時候,該是他的福分絕對跑不掉。所以中國說「吃虧是福」,這句話很有意義。
剛剛是提到兄弟之間的勸誡,五倫關係還有一個關係,是朋友關係。我曾經跟盧叔叔去拜訪他一個朋友,我也覺得很奇怪,像很多很精彩的事都被我遇上了。剛好我跟盧叔叔去找他這個朋友,他這個朋友已經跟他相交往十七年。在那一次他還帶了很多聖賢經典,有的是要給他孩子讀的,有的是要送給他朋友,還有他朋友的太太讀的。這個路上盧叔叔就跟我說,他說:我認識這個朋友十七年,看他如日中天,生意做得很大,資產很多很多,但是那個時候已經看出來,他很有可能往後財富會保不住。因為當一個人在很有錢的時候,奢靡之氣一沾染,再多的錢財也會怎麼樣?會敗盡。而且不止沾染了奢侈之氣,很有可能傲慢,不可一世的那種壞習慣都會在這個過程養成。當一個人傲慢的時候,他就會輕率,就很有可能下錯一些判斷,再多的錢都會耗掉。後來確實事業也蕩下來,還負了點債。
當他在負債的時候,所有的朋友怎麼樣?都不見了。其實禍福相倚,財產都沒有了,也讓他學到哪一課?真正的朋友不是用錢買得到的。就在他最低潮的時候,盧叔叔每個禮拜坐好幾個小時的車,來幫他解決財務問題。不只不收他錢,都自己掏腰包來來回回幫他處理很多事,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建立了更深的信任、情誼。所以就等到十七年後,因緣成熟了。一個人真正要把人生走圓滿,絕對不是有多少錢、有多少權勢,而是有多少智慧才行。我剛好就搭上了這班車子,也體會到盧叔叔可以用十七年來協助一個朋友,所以「勿自暴,勿自棄」,我要以他為榜樣。所以,當我們在勸別人,在協助別人,覺得自己有點不耐煩,突然會想到一個數字「十七年」,然後覺得很慚愧,再提起我們對朋友的道義,繼續幫忙、協助。
另外剛好在澳洲的時候,我也看到盧叔叔很善巧的勸誡身旁的朋友。剛好我們到澳洲去有八、九個人,同住在一個寢室裡面,八、九個男人會發生什麼事情?八、九個男人會發生這桌子上面有很多垃圾(不是我扔的),就是顯得比較雜亂一點。我就看到盧叔叔一句話也沒有講,他每天看到我,聊完以後,寢室、浴室或者是洗手台都有些髒東西,他就自己默默的給它撿起來,也把流理台擦得一滴水也沒有,都擦得乾淨,然後他才去睡覺。日復一日就這樣做,做了差不多四、五天,突然有位朋友就站出來,他說:你們還這樣亂扔,你沒看到人家每天給你們整理的這麼乾淨,你們不會覺得太過分了嗎?所有的人都很慚愧,都低下頭來。從此以後怎麼樣?乾淨多了!所以盧叔叔不以言教而以身教,就讓所有的人都警覺到自己應該維護這個環境的整潔。所以確實在成人的世界裡面,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先做好榜樣,自然而然就能夠去感化他人。
我是在差不多二十五歲那個時候開始接觸聖賢的學說,因為之前都是升學主義,升學主義帶給我們的內心都是什麼?競爭。看到別人分數很高,自己都很難過,就小鼻子小眼睛,所以你們知道我為什麼眼睛不大了。但是學了聖賢學問,內心很感動。我記得我在上高中的時候,語文、國文也很差,差到什麼程度?一定都比你們差!因為我初中的時候,考高中聯考,總共考了七科,扣了八十八分,七科扣八十八分,國文一科扣四十四分,等於其他四科總分。我記得初中還有一題考試叫「老氣」:一、橫春;二、橫夏;三、橫秋;四、橫冬,就是春夏秋冬。我覺得這個題目在侮辱我,但是我確實不會寫。我還在那裡唱了一首歌,唱一個字就點一下,看到最後點到哪一個,後來還是寫錯了。「老氣」什麼?橫秋。你們怎麼答這麼快?對我是一種傷害。
上了高中,惡運還沒有解除,確實提不起勁來。所以上課,有一次我的
所以我去念師範院校的時候,剛好離家裡比較遠,我很早就坐火車,坐到的時候,全班的同學第一天上課都還沒到,就只有我一個人。那剛好是放完暑假,一走進去,所有的椅子跟桌子都怎麼樣?一層灰塵。諸位朋友,你會怎麼做?我們就想到,突然自己當了導演,腦子裡面就想到這些女同學一走進來,剛好看到這個灰塵,這些女同學會有什麼反應?她會說:怎麼這麼髒!我們都可以推想到,她們一定會有這樣的難受。所以就跑到校園裡,到廁所裡面找了一塊抹布,就從頭把它擦到尾。擦得很快,為什麼?很怕別人看到,這樣就有點太做作,趕快把它擦完。擦完以後,自己也覺得今天沒有白過,可以有服務到別人。所以後來,同學進來也都坐得很安穩。
當你有這一念心為他人的時候,請問你跟他有沒有交流?我們人有種執著,好像就是要面對面,然後講話,才叫做溝通;其實不然,當你一念心起了,你已經在跟身旁的人溝通。所以我們班那一年每一個都跟我處得很好。我上課,晚上也有我們師範院校的同學來聽,我也很歡喜。因為我們有這顆心服務別人,自然就感得別人跟我們很和善的相處。因為我都比較早到,教室後面的垃圾,我都主動每天都把它拿去丟。結果丟沒有多久,有一次我要拿去丟的時候,同學就跑過來了:你別丟了,我們來就好。所以確確實實,朋友之間,我們一定是要先自己用心去付出,我們這顆心就能喚醒每個人向善之心,互相體諒之心。
剛剛講到五倫關係當中如何去勸誡,也舉了這麼多例子,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長養我們大家的存心,然後行事,跟人相處的智慧,還有我們的耐性。相信在往後的日子,每位朋友的生活當中就會有一齣一齣的好戲要上演。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句經文: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親有疾,藥先嘗』,父母生病的時候,都是兒女先嘗嘗看這個藥的熱度會不會太燙,不會太燙才端給父母吃。這也代表孝子面對父母生病的時候,他都是隨側在旁的照料。這個故事是來自於漢朝漢文帝,我們都知道「文景之治」,而文、景這兩位皇帝能把國家治理得這麼好,根源也在以孝治天下。其實要把團體、把家庭帶好,甚至把國家帶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文帝侍奉他的媽媽整整三年,母親病了三年,他都是這樣親手服侍湯藥,後來母親病情也好轉過來。
那現代您有沒有聽過,父母生病時時隨側在旁的子女?一定有。因為就像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的,國家昏亂,你才看得出來誰是忠臣。當人愈來愈不孝的時候,你也可以從中看到真正的孝子,他會不因時代的洪流,他會屹立不搖;也相信當他能做出這樣的行為,他的父母的身體也會很快可以好轉。我們之前也提到,「孟宗哭竹」,由這一分真心感得那個筍子都長出來,他的母親吃了以後也特別歡喜,病就治癒了。
在這條方面,我們會跟小孩說,現在母親生病了,你那個藥要不要先嘗?當然假如母親吃中藥可以舔一下,會不會太燙;假如是吃西藥,可不可以「藥先嘗」?所以我們教《弟子規》,每一句你把經義抓到了,但是要配合生活情境才行,不然到時候吃下去,他媽媽說:你怎麼這麼做?我們老師教的,「親有疾,藥先嘗」。所以,我們就進一步引導孩子,你是端那杯白開水的時候,要考慮到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我們還會引導孩子去思考,就是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或者有緊急狀況的時候,我們為人子女應該怎麼樣去應對?比方說媽媽剛好有高血壓,突然生病,倒下去了,這個孩子怎麼辦?所以諸位朋友,危機處理,不是企業講危機處理,家庭也要有危機處理。你從小就教導孩子,面對一些緊急情況怎麼去應對,他就很懂得如何在緊急當中要從容不迫的處理事情。
那應該在哪些方面要注意?藥物放在哪裡?緊急的時候,怎麼拿到這些藥?假如一堆藥在那裡,情急之下找得到嗎?手忙腳亂。再來,急救的電話打多少?119、110,求救。再來,其他最親的親戚的電話,這些都要讓他隨時知道,讓他在遇到的時候懂得處理。甚至於是當父母臥病在床,應該怎麼樣照顧,你都要讓孩子曉得,甚至於讓他有做的機會。相信他在做的過程他能夠做事愈來愈細心,愈能體諒到病患的痛苦在哪裡,或者他的需要在哪裡。所以,這是「親有疾,藥先嘗」。我們可以再把它推而廣之,教導孩子這些方法,這些態度。
一個人生了病,除了要對治這個病之外,還應該可以做哪些事,才能夠讓父母的病,甚至於親人的病好得愈快?這也是值得去思考。俗話說,「醫生可以醫病,不能醫命」,你看很多很有錢的人,他也不能長壽。所以人要能長壽,也要如理如法去求,天地之間,只要你如理如法去求都可以求得到。我們的前面的課程已經提到了,財布施是得財富的真因,所謂萬法因緣才會生。
一個人的聰明智慧怎麼提升?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這一點我滿有體會的。我記得我要去考師範院校,就到補習班去補習,那時候我也給自己一些期許,就是上課一上完就要馬上懂,也很專注,然後就坐在前三排。因為坐在前面基本上都是女同學多,然後我身高又高一點,所以後面的人都知道前面有個頭凸出來的同學。因為很多女同學她們的數學、物理、化學比較差,就常常會拿過來問我,我就常常花些時間,把她們不會的問題告訴她們。其中有一個我很熟的朋友就走過來,給我拍桌子,拍下去,他說:你教這個同學都教了一個多小時,你自己還要不要念書?他是看了看不下去了,你怎麼把自己的時間耗那麼多給別人?我就對他笑一笑,我說:其實我告訴她,我自己得到最多,因為她是要把這一題學會,我是必須要把她教會,那不一樣!我們的思考要愈清晰、愈深入。
我教別人數學,但是我自己很少去做很多題目,因為也沒時間,很多同學還做到其他的補習班的題目去了。結果後來考試,我第一年考試,數學考了九十分,滿分是一百分,考九十分。第二年考代課老師,都沒有讀,因為也沒時間,也考了八十八分;第三年再考,還是考八十八分。這個代表當初你的法布施,當初你很歡喜的把這些方法告訴別人,你自己的這種邏輯思惟的能力就愈來愈上升。所以確確實實,法布施得聰明智慧。
由於這樣的體會,我常常會問朋友一個問題,我說記憶力是不是跟年齡成反比?有沒有?沒有。一般都會說活得愈老,記憶力怎麼樣?衰退下來。活得愈老記憶力愈衰退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不用了。還有沒有?煩惱太多!每天都烏雲密布,想到最後都想不起來了!所以人的記憶力為什麼衰退?你不用它,又一大堆煩惱,當然就愈來愈衰退。
最後一個,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就是讓別人免於恐懼,這個叫無畏。我們舉個最實在的例子,最真實的例子,新加坡一百零六歲的
剛好在我去澳洲之前,我的爺爺(那時候八十四歲)中風了。他中風的時候,半夜,我們趕到醫院去,結果醫生就說:八十幾歲,我們不敢給你動刀,但是因為是整片的血管都塞住了﹙一般中風是怎麼樣?是一條!這是整片血管塞住了﹚,所以你們等著辦後事。我父親還有我這些叔叔、姑姑都很孝順,面對這個突如其來,因為我爺爺也沒什麼心臟病,長得高高瘦瘦的,看起來也身體很好,但是其實已經有症狀出來,只是沒有注意到。因為那段時間,我爺爺他就覺得頭暈,因為也沒想到,他也沒有高血壓,頭暈,就想應該是感冒,所以這個症狀就沒有發現。
我看爸爸還有這些長者也都慌了,這個時候我就跟我爸爸說,我說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我說:爸,你現在要拿五萬塊錢給我,一定要是我爺爺的錢,因為拿他的錢去做無畏布施,對他的幫助最直接。當然我父親也滿信任我的,就拿給我。然後我到加護病房,去的時候我就跟我爺爺溝通,我說:現在貧苦的人、面臨飢餓的人相當多,我們還有餘力可以幫助他們。結果我爺爺就點頭,話都講不出來了。我就趕快拿錢去做國際賑災,去幫助這些困苦的人。結果加護病房住了五天,我爺爺就移到普通病房。所以確實你要去印證。
後來出了普通病房,醫生又說:八十幾歲的人中風,不可能會走了,你們要做好準備。結果那時候我已經辭掉工作要到澳洲去念書,我就跟我爺爺相約,我說「下一次我回來,你要走給我看」,跟我爺爺有這樣的約定。後來我過去以後,因為淨宗學院在培養很多弘揚聖賢學問的這些老師,所以我也帶了些錢去那裡布施,也是以我爺爺的名義把它捐出去。剛好捐完當天,我打一通電話給我媽媽,我媽媽說:你爺爺今天會走路了。所以很多真理,我們絕對要用至誠的心去求證,絕對聖人不可能講妄語的。「親有疾,藥先嘗」,除了治他的病之外,還要治他的命,當一個人的無畏布施愈多,身體才能愈健康。
『晝夜侍,不離床』,這是一種孝子至誠的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當然你身體假如不大好,也不要硬撐,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一下。但是只要父母需要你,你馬上就可以知道就好,你也可以睡在旁邊,然後拿一根繩子綁好,只要你母親或父親需要,拉一下,你就起來。我們要懂得變通,你不要說漢文帝都不睡,我也來學,不需要這樣。
『喪三年,常悲咽』,這個是指父母已經去世了。在《孝經》裡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提到了「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我們用恭敬心,用一種讓父母歡喜的心去奉養他;「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就是在辦喪事的時候,我們要感懷父母的恩德,在祭祀的時候要很莊嚴肅穆,不忘父母的教誨,這是一個孝子應該盡的本分。所以喪禮的時候,我們也要辦得莊嚴肅穆,不要吵吵鬧鬧。有時候辦喪事還請一大堆人來幫忙哭,這個有沒有意義?哪有什麼意義!應該是父母的恩德常常記在心上。而且歐陽修有一句很好的教誨,他說「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祭祀再祭得多好,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養,更有意義。生前不奉養,死的時候花一大把錢,那真是太顛倒了!
所以我們現在父母健在,要非常珍惜,好好奉養;父母走了,我們也會覺得很踏實、很安慰,畢竟我們已經盡力了。古代有一句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遺憾絕對不要再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如果您的父母已經離去了,您可不可以再盡孝心?當然可以,只要你盡心盡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就能「以顯父母」。而且我們又盡心盡力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我們家族的血脈能夠愈來愈好,這也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靈。所以喪禮辦得莊嚴肅穆,可以依照父母的心願來做。而在喪禮當中,我們也是所有的家族,緬懷我們的父母這一生對這個家族所做的貢獻,也有父母對我們這個家族的期許,透過喪禮來傳達。
「喪三年」,這個「三年」是古代的禮儀,要服喪三年的時間。「常悲咽」,很多的人就依照這個文字來解,他說:要哭三年,那不累死了!所以依文解義,聖賢人都喊冤枉!這個「常悲咽」是一個孝子自然而然就會有這樣的情緒。因為孝子幾十年來念念都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當父母一離去,他很難接受,只要又想到父母,他的眼淚忍不住就掉下來,所以「常悲咽」。
因為有這種感懷之情,才會『居處變,酒肉絕』,所以「禮」其實是發自一個人的內心,自然做出來的。父母都離去了,他還會去花天酒地嗎?不可能的。父母去世了,所以「居處變」,自然而然對那些揮霍、那些酒肉就不想吃,所以「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這個「祭」就是每年固定的時間祭祀父母,這是我們中國人很好的美德,所以有宗祠。《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論語》也提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只要常常想到就是因為有父母、就是因為有祖宗,今天才有我們,時時有這樣感恩的心,人心就會很厚道。
祭要盡誠,每次的祭祀不一定要搞得很複雜,但是我們一定要持之以恆,做給我們的孩子來學習。有位父親,他也是侍奉父母很孝順,後來父母走了,他固定時間都去掃墓,他的兩個孩子都看在眼裡。幼兒園有一天發了他們一人一顆糖果,都是很好吃的糖果,小孩子沒有當場把它吃下去,反而拿回家裡拿給他爸爸。他父親看了也很感動,然後兒子就說:爸爸,爺爺奶奶在的時候,你每次有東西都會先給爺爺奶奶吃;縱使爺爺奶奶已經去世了,你也都常常還帶東西去祭祀,今天我們學校發了兩顆糖果,也給爸爸先吃。所以這是上行下效。
『事死者,如事生』,侍奉父母的態度跟生前絕對沒有兩樣。父母對我們的期許跟教誨,絕對不會因為父母離去而有所改變,甚至要更加的努力才對,要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有一位小朋友,剛好他的外婆去世了,他們就坐在靈車上面,他的舅舅端著他外婆的骨灰。在這個路上比較顛簸,他的舅舅馬上跟開車的人說:你開慢一點,因為我母親不習慣坐快車。這個孩子看了也很感動,回到學校就跟他們老師說:老師,我舅舅這個行為是不是「事死者,如事生」?所以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孩子是很有悟性的。
我們「入則孝」經文就講到這邊。教孩子「孝」有很多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好好在生活當中去應用。我們來思考一下,教孩子孝,有哪些重要的方法,我們把綱領抓到。最重要是什麼?「以身作則」!標準答案,來,給自己掌聲鼓勵!以身作則,這個太重要。教孝,第二個要「親師合作」。老師也教,家長在家裡又配合,孩子行為很快就能循規蹈矩。所以我們在深圳的幼兒園,他們家長每個禮拜都上一節家庭教育課,都上《弟子規》,一句一句學習。所以這些
再來,要「夫妻配合」。老師教得少,沒關係,因為老師不一定懂教孝的重要,當然,當老師不懂的時候,你應該怎麼樣?要拿著《弟子規》去跟老師講。因為社會是一個互動,我們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我們在海口很多學校的推動,是家長去帶動的。當老師還沒教,我們要趕快教,那夫妻就可以配合。因為你當媽媽,假如你跟你兒子說:兒子,媽媽生你很辛苦,你要孝順我。你講不講得出口?好像覺得怪怪的,總不能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這個時候可以父親來教孩子要孝順母親,爸爸就說:兒子,你可以不要孝順我,但是你一定要孝順你媽媽。為什麼?因為你媽媽當時懷孕的時候多辛苦,每天在那裡嘔吐。你就把母親所有的辛勞,都把它娓娓道來,你講得愈真誠,你兒子可能聽到一半,眼淚都掉下來,他知恩就能夠報恩!你可不能說:
太太要幫誰講話?幫先生講,要告訴孩子,父親工作很辛苦,讓他去體會父親每天的辛勞,他自然而然對父親生起恭敬的孝心。你有沒有幫你先生講過好話?要講!這樣他才會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辛勞。有些女士不只沒有講先生的功勞,有時候還會在孩子面前數落自己的先生,「你這個爸爸…」,這樣的言語犯了兵家大忌。這樣的言語會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孩子對父親的恭敬一點一滴消退。今天不
還有,在家庭裡面教育的原則要一致,也就是要有共識。假如先生跟太太教育孩子的原則不一樣,那孩子聽誰的?假如爺爺奶奶又加進來,那就變幾頭馬車?那個時候孩子會聽誰的?孩子一定挑那個躲在他後面就沒事的那個的,這時候就不好教了,所以確確實實要多溝通才行。有一位女士,她也是自己默默先教《弟子規》,也沒有說「公公你要怎麼做」、「先生你要怎麼做」,她沒有這樣,她先自己把孩子一點一滴去教。剛好有一次她的兒子到他爺爺的房間,然後就跟他爺爺說:爺爺,我這個可不可以打開來看一看?他爺爺突然覺得這個孩子這麼小,居然這麼有禮貌,他說:誰教你的?他說:媽媽教我的,媽媽說「事雖小,勿擅為」。他公公一聽了很高興,馬上就去跟他兒子說,他說:媳婦很用心教孩子,你要跟她好好配合。所以公公還幫她說話。他們家每一天早上起床是放《弟子規》的讀誦帶,一起起床。
自助而後人助,用我們的真誠付出,自然而然就能夠讓身旁周遭的人慢慢取得共識。好,我們這一節課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弟子規講解(第三集)
※弟子規---出則悌
※細講《弟子規》40_解行相應,仁禮存心
※細講《弟子規》2_不要把功利主義帶到家庭里
TAG: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