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搏擊由著法入門,如攬雀尾、野馬分鬃、摟膝拗步等等太極拳勢都是著法,要求「著熟」,「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在這一過程中,圓弓身法的訓練至關重要。從原理和要求上講太極拳本質上是圓運動,但不是絕對的圓的運動,而是由無數個「點」構成線,由線構成面,由面構成體,由諸多的體相對運動構成了不規則的、變化萬端的圓運動。太極拳不僅是圓運動,而且基本身法也是成圓弧形,傳統要求是「一身備五弓」,實際上就是對軀幹、兩上肢和兩下肢進行圓弓形的調整,使各個部分均為一張圓弧型的弓。
一、對軀幹弓的調整:將軀千視為一個弓,是從頸項到兩胯。人體的脊柱在成年後形成4個生理彎曲:頸部前彎,胸部後彎,腰部前彎,骶部後彎(圖1)。脊柱的生理彎曲使脊柱更其有彈性,可以減輕震蕩,並與維持人體重心有關,脊柱可以作屈、伸、側屈、旋轉和迴環。脊柱的運動幅度受關節突、關節面的方向、推間盤的厚薄、韌帶的鬆緊度、棘突的長短和方位、相鄰的骨連接及肌肉的影響,因而頸、胸、腰、骶各部位的運動幅度也不一致,其中主要是以頸部和腰部運動為主。人類直立行走後加大了脊柱的生理彎曲度。在母腹中的人體脊柱形狀是向後弓起成弧形的。猿猴和猩猩的脊柱的生理彎曲度大大小於人類,而且常處於略後弓起的弧型狀態,因此猿猴和猩狸的身手異常敏捷,力量很大。太極拳練習的目標之一是「後天返先天」的嬰兒狀態,不僅是「柔若嬰兒」,而且脊柱形態也要像嬰兒一樣(圖2 )。 首先是消除頸部的前彎:頭微向上頂,下頦微回收,頸部略向後挺,這樣就把頸部拉長、伸直,使頸部前彎變小。從而形成「虛領頂勁」、「神貫頂」的狀態。
第二是消除腰部的前彎:骨盆略向上翻起,好似將腹部托起,尾閭下垂,腰部向後靠,這樣可以消除腰部的前彎。從而形成「氣沉丹田」、「直腰吊襠」的狀態。
頸彎和腰彎被消除以後,整個脊柱成為豎直略後弓的狀態,類似嬰兒和猿猴的脊柱狀態。脊柱的豎直狀態只是軀幹弓的一個易於鑒別的標誌,實際上軀幹弓是將整個背部的肌肉主動地伸展,使其張力增大。脊柱的豎直,背部肌肉張力的增大,使力量可以直接由下傳導到手臂,也可以由上快速傳導到腳下。需要說明的是脊柱的後弓與背部肌肉的張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該一張一弛,如,太極拳的每一式開始時為蓄勁,脊柱後弓漸漸增大,背部肌肉張力也增大,每一式將要完成時為放勁,脊柱後弓漸漸變小,背部肌肉的張力也變小。太極拳有「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之說。 二、對腿弓的調整:兩腿為兩張弓,從腳腕到胯部,腿弓在腰胯部與軀幹弓相連,形成一體。兩腿腿弓的形成必須是膝部保持一定的彎曲度(圖3)。人類的腿由干直立後支撐體重的原因,逐漸向垂直於地面的方向演進,現在不僅墓本與地面垂直,而且變的修長美觀。猿猴、猩猩的腿就不同,由於四肢並用著地行走為主,兩條後腿基本呈彎曲的弧形,尤其是貓科動物大腿肌肉與腹部、腰部連接緊密,形成類似弓形的結構,彈跳、奔跑、攀登能力極強。太極拳對下肢的要求之一是「邁步如貓行」,這不僅是要求邁步要輕靈敏捷,更重要的是步步都是「弓」,時刻都能夠突然啟動,撲向對手。 對腿弓的要求是(以右腿在前為例):兩腿前後開立時,約一肩寬,右腿膝蓋不過腳尖,小腿基本垂直於地面,左腿膝蓋部下沉彎曲,使左右兩腿均成為弧形。此為右弓蹬步,其練習方法是由坐步開始,重心前移,反覆練習,左右互換。在坐步的時候,左腳尖翹起,左腿不可伸直,軀幹部在豎直的基礎上要形成背弓形,可以配合推掌練習。 三、對嘴弓的調整:兩臂為兩張弓,從肩到手腕部,臂弓在肩帶部與軀幹弓相連,形成一體。兩骨弓的形成是兩肘部保持一定的彎曲度。在太極拳中肘部彎曲後向兩個方向形成弓形:肘部下垂或肘部橫撐,而在一般情況下不可使肘部向上翻(圖4 )。 除了上述基本的五弓以外,手掌和腳掌也是兩張重要的弓。 人類腳弓的大小因人而異,有的腳弓較小為「扁平足」,腳弓大者,其力量和彈性相對較好。太極拳有「腳趾抓地」的要求,實踐證明這個方法可以適度增大腳弓,穩定身體,對軀幹弓、腿弓、臂弓的發揮有重要的影響。 掌弓是由掌根到手指,手背略弓起,手指彎曲形成的,蓄力時掌心虛空,手指放鬆,發放時掌心外吐,手指略伸展,與軀幹弓、腿弓、臂弓和腳弓的蓄髮協調一致。 在太極拳論中描述的運勁過程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干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其根在腳」是說腳首先要踩地落實,才可以生勁,勁由腳下開始起動;「發於腿」即是勁力主要發源於腿部,因為腿部的肌肉在全身是最發達的;「主宰於腰」是說腰部為周身的樞紐,控制著勁力的虛實轉換,還有腰部與軀幹弓為一體,所以腰部同時也管理粉主弓——軀千弓的運動方式。「形於手指」:勁力最後傳到臂弓,表現於手部。可見太極拳勁力的運行與圓弓身法是分不開的,為了作到圖弓身法,太極拳規定了一系列的從頭到腳的要領,其中最重要的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吊襠護臀等等。這些要領可以重點練習,也可以在練太極拳時注意綜合練習,總之要處處留心注意這些要領。
太極拳的搏擊是以拳架和推手為基礎的,太極拳家認為「拳架即是推手,推手即是拳架」,意思是要將推手與拳架要統一起來。拳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通過系統的合理的推手練習後,才能明白拳架的真正用意和勁道。目前已有很多講述推手的書刊和光碟,學者可以參考,在此不贅述。這裡重點討論在具備了一定的推手功夫後的打樁和發放練習方法。
打樁練習是太極拳結合推手綜合性的實習技擊的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各具特色,但由於這些方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不易於練習和普及。結合推手練習方法後,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在纏繞中Ul練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而且在纏繞時以控制人的勁路為主,這樣就可以在沒有護具的情況下安全可行。 推手有三種搭手式:中極搭手式、無極圈搭手式和太極圈搭手式。經過這三種搭手式推手訓練後,可以初步具備全身的聽勁功夫。有了一定的聽勁功夫後就要進行打樁發放練習。打樁發放是將技法、勁力、聽勁合為一體的練習,在練習時一人做樁靶,一人練習打樁發放,只有經過這種特殊的練習,才能進入太極拳的懂勁階段和進一步全面提高太極拳的搏擊素質。 打樁發放練習的方法: 一、無極圈搭手式發放練習: 1、搭手法:雙方均右腳在前前後開立,約與肩寬,兩膝自然彎曲。甲方兩手臂屈抱於胸前,乙方雙掌按於甲方兩手腕外關穴部。雙方手臂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圈(無極圖型)。要領:雙方搭手的接觸點要相互粘合,不頂不丟,雙方手臂均成弧型。 2、推波鼓盪:雙方搭手後,由乙方先發動兩掌向前按,其用意是通過甲方的手臂,將勁力推傳於對方的肩背部,練習對對方勁力和身體的控制;甲方以兩臂承接其勁力後讓,其用意是將乙方勁力引導到自己的後腰部,以練習腰部的主動性和敏感性,隨即甲方以兩臂向前棚送,其用意也在對方肩背部;乙方以兩手承接向後吸化,用意也在將甲方勁力引導到自己的後腰部,以練習腰部的主動性和敏感性。雙方如此往來多次。 這個動作有三種基本不同路線的練習:首先練習水平直線的推盪,其次練習平圓推盪,再其次練習立圓的推盪。這三種練習均要求達到自然協調。 要領:前推時不可過於前傾,以膝蓋不超過腳尖為度。後坐時不可後仰,以臀部不超過腳跟為度。在前後移動推盪的過程中,接觸點始終不離。
3、順勢發放:待推波鼓盪練習自然協調後,即可以練習順勢發放。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練習是對雙方同時的訓練,如乙方練習向前按發的時候,訓練的是聽勁(在聽勁中發放)、控制對方、力量和技法,而甲方在退讓的時候,訓練的是用腰部和手臂協同的聽勁、接勁和化勁。乙方通過多次重複的發放iifl練,腿部力量、腰部力量和手臂部力量增長W快,而且這種力量的增長是與順勢活力和技法同時增長的,所以不會出現僵力與拙力;而甲方通過多次重複的以腰部為全的接勁化勁訓練,如同不斷地給腰部「充電」,太極拳「主宰在腰」,一旦獲得,腰部既有力又靈活,不但在搏擊上可以有一個大的飛躍,而且體質和身體素質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
練習方法: 三人為一組練習:一人做樁靶(被發放者),一人打樁(發放者),一人位於為樁者身後保護(視發放的遠近,保持距離在一米至兩米左右,以安全為原則)。 如果是兩人練習,為樁者可以背對牆壁一米左右,以牆為保護,在牆壁上最好靠一塊海綿墊子。雙方搭手後沽粘不脫,在推盪的過程中,乙方在甲方退讓的過程中順勢加速、加力向前上方發力,其用意是通過甲方的手臂,將勁力傳透對方的肩背部,一直發向前上方;甲方以兩臂承接其勁力引導到自己的後腰部,同時順乙方的強大推力順勢向後騰空躍出。這時保護者張開手臂保護為樁者,避免其仰跌;或被發者靠干墊子上(圖1, 2)。 要領: 乙方發放時動作要自然順遂,速度要與甲方合拍,過快則頂,過慢則丟。體會勁力由腳而腿,主宰於腰,通於背,達於手,傳於對方手臂,透於對方之背後,目視前上方,意向遠方。乙方的發放不可用僵力、硬勁,而要柔和有力,如水浪之涌。 甲方在接勁時要注意不可泄勁,泄勁則不能騰空,使練習失去意義,也不可頂勁,頂勁能造成發放者的用力僵硬,嚴重者可致發放者受傷。正確的方法是接勁時兩臂要有彈性,借勁乘勢而起,騰空後略含胸,目視前下方,控制自己的身體不致後仰(圖3, 4) 。 保護者要視與騰空者距離的遠近,靈活地進退進行保護。
無極圈搭手式發放練習的方法有多種搭手方法有:搭腕部、肘部、肩部、胸部、腹部等等。這裡只是給出了一個練習的模式,學者可以舉一反三進行練習。
二、在四正推手中進行發放練習: 1、搭手法:雙方均右腳在前,前後開立,約與肩寬,兩膝自然彎曲。甲乙雙方右手臂屈抱於胸前,手腕背部相搭,雙方左手扶按於對方左肘部。雙方手臂形成一個太極圖型(此為太極搭手式)。要領:雙方搭手的接觸點要相互粘合,不頂不丟,雙方手臂均成弧型,右手肘關節要低於手腕。 2、打輪推波鼓盪二雙方搭手後,進行棚、將、擠、按四正手的打輪練習,在打輪的過程中雙方彼進我退,彼退我進,重心要動,身體如浪之奔涌。乙方為棚時,甲方為抨,乙方為將時,甲方為擠,乙方為擠時,甲方為按。一般棚重心向前,抨略向後,擠略向前,按有一個先向後吸化再向前的過程,如此循環往複。所以一般在四正推手中多以擁、擠、按向前發放。凡發放前其用意皆在對方肩背部,將勁力推傳於對方的肩背部,練習對對方勁力和身體的控制。初練接勁者,以用意將對方勁力引導到自己的後腰部為佳,因為這樣不僅可以練習腰部的主動性和敏感性,重要的是充實丹田勁,以後可以隨心所欲地將來勁引化向它處。要領:重心前移時不可過於前傾,以膝蓋不超過腳尖為度。重心後移時不可後仰,以臀部不超過腳跟為度。在前後移動推盪的過程中,意念中要時刻為發與化找力點與方位,周身要輕靈活潑,勁力通達順遂。 3、順勢發放:待打輪推波鼓盪練習自然協調後,即可以練習順勢發放。 在四正推手中練習順勢發放較無極圈搭手式中的順勢發放稍難。這是因為在四正推手中的順勢發放,首先要做好四正推手基本動作,依棚、持、擠、按的順序兩人打輪要大開大合,然後動作繽密緊湊,處處有棚勁和彈性,處處感覺靈敏圓活自如。 練習方法: 同無極圈搭手式的發放練習一樣,三人為一組練習:一人做樁靶(被發放者),一人打樁(發放者),一人位於為樁者身後保護(視發放的遠近,保持距離在一米至兩米左右,以安全為原則)。
如果是兩人練習,為樁者可以背對牆壁一米左右,以牆為保護,在牆壁上最好靠一塊海綿墊子。
按勁發放: 當打輪至甲方為雙臂雙棚重心後移欲變為抒時,乙方抓住甲方雙臂重疊的機會,雙掌按於甲方的手腕部和肘部,身體前涌帶動手臂向前上方推按,用意在甲方肩背後上方;甲方保持兩臂相蠶不變,承接乙方的推按,將其勁力引導到自己的後腰部,同時順乙方的強大推力順勢向後騰空躍出。這時保護者張開手臂保護甲方,避免其仰跌;或被發放者靠於墊子上(圖5, 6)。 要領:
乙方發放時按的動作要與前一個持的動作連貫順遂,速度要與甲方合拍,不快不慢。體會勁力由腳而腿,主宰於腰,通於背,達於手,傳於對方手臂,透於對方之背後,目視前上方,意向遠方。勁力的發放不可僵硬,要柔和、有力、長遠,如波之涌。 甲方在接勁時要注意不可泄勁,兩臂相抱高與肩平,也不可有頂勁,接勁時兩臂既要有一定的彈性,又要有一定的撐勁,要借乙方的推勁乘勢而起,騰空後略含胸,目視前下方,控制住自己的身體不後仰。保護者要掌握好距離的遠近,靈活的進退進行保護。 在四正推手(太極搭手式)中的發放練習也有多種方法,這裡僅僅以按為例給出了一個練習模式。可以說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可以在四正推手中訓練,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後等不同方向的發放。練習純熟後處處可以發放,處處可以接化。 打樁和推手是緊密地連在一起的,推手是練習打樁的基礎,打樁是在推手中練習技法。經過一定時間和大量的打樁訓練後,可以具備一定的搏擊能力。
推薦閱讀:
TAG:太極拳 | 教學 | 太極 | 搏擊 | 教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