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一條通向唐詩的迷人道路
「這不是《唐詩紀事》,這是作家袁凌有關偉大唐朝的瑰麗奇夢,抒情,典雅而狂放。他一定是在發高燒,一定連自己也目瞪口呆,當他化身為陳子昂、駱賓王、張九齡、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高適,李賀等等,縱行於青春、慧敏、富足、高歌、危機、動蕩並艱辛的唐土。袁凌迫令我們成為唐人的同代人,或者說,他誘引那些河嶽英靈成為了我們的同代人。」
一個多月前,我收到了袁凌《在唐詩中穿行》的部分書稿。這是我在讀了書稿後寫下的推薦文字。
當時我有點吃驚。之所以吃驚,不光是因為袁凌身為調查記者,寫了這麼一本有關唐詩的書,擱了十幾年才拿出來,更是因為他觸及和嘗試解決了一個對於讀唐詩特別重要的問題,很多地方我和他有相同想法。
今天我們和唐詩的關係,最大的問題在於,現代人讀古詩,常把古人放得遠遠的。而《在唐詩中穿行》這本書讓我吃驚的是,作者居然把這些古人當成了當代人,或者可以說把他把自己變成古人的同代人。
我覺得這是閱讀古文學時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來讀,還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古人的同代人來讀,這是兩種讀書的方法。
把古人供起來讀,一般來說是希望獲得一種熏陶,一種修養:可以隨便吟幾首古詩,必要的時候還可尋章摘句。我本人對於從古詩這兒獲得修養當然也在乎,但是沒有那麼在乎。我個人希望從古人那兒獲得的是創造力,就是「古人為什麼這麼寫」?
一說到唐詩,一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隱這些詩人,我腦子裡自然形成這些問題,唐朝人怎麼寫詩?是不是像我們這樣寫詩?這對寫作來講是特别致命的問題。比如說唐朝人怎麼一赴宴就要寫詩?一送別就要寫詩?哪來那麼多靈感?在沒有靈感的情況下,你怎麼開始寫作?寫詩跟他們生活之間是什麼關係?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不僅僅是說唐詩偉大就完了。
唐代詩人如何獲得創造力,這對今天的人來講特別重要。一旦古人在你眼中變成活人,而不再是死人,不再是供起來的東西,你就會在閱讀和想像中獲得別樣的感受,不再只是神聖化唐代和唐詩。
我們對唐詩實際上有神聖化的傾向,我們每個人說起唐詩,差不多說的都是《唐詩三百首》,不是《全唐詩》,而《全唐詩》收的是兩千三百位詩人的五萬來首;從五萬首選出三百首,這是個什麼比例。如果有耐心讀《全唐詩》,你會發現《全唐詩》也不是全部都寫得那麼好,甚至挺爛的也有;讀《全唐詩》可以讀到唐代整個社會狀況、唐代文化進行的狀況。讀《唐詩三百首》你會領悟詩歌的偉大,讀《全唐詩》你讀到唐人和他們詩歌的實際,這是不一樣的。
所以讀唐詩有很多的讀法,我覺得其中一種很重要一個讀法,就是袁凌在這本書中實踐的讀法。他好像一下跟詩人距離那麼近,一下進入這些人的生活。袁凌找到了這樣一個方法,我覺得對今天的我們來講,袁凌找到了一條特別迷人的通道,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人,不僅僅理解唐朝人,也能理解屈原,理解曹植,理解宋代那些偉大的詩人,都應該這樣,甚至延伸到理解古代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也該如此。
和古人同時去理解古人,才能意識到詩歌背後承擔的生活、人性和歷史,這決定了詩歌的高下。唐代很重要的事件是安史之亂。當時的大詩人王維經歷了安史之亂,但是他沒法寫。李白詩歌也提到安史之亂,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軍隊,本人經歷了下獄和奔逃,《在唐詩中穿行》寫到了李白的經歷。但安史之亂塑造的唯一一個大詩人是杜甫,杜甫身上有一種東西是王維沒有的。杜甫詩歌很多在處理當下,很多詩人沒法處理當下。
袁凌的新聞寫作一定跟當下有關,而當下在詩歌里是很難處理的,因為一般人認為當下沒有詩意。比如月亮、樹,秋天,過去很多人都寫過無數遍,但天津的化工廠爆炸,你寫詩試試,寫不了,因為你的語言處理不了這個事件。為什麼杜甫可以處理安史之亂?如果你觀察杜甫那個時代的詩,你會發現他在他的詩里表達了複雜的時間觀,甚至有可能是三個時間交疊在一起:歷史時間、自然時間、個人時間。而王維處理不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王維是個二流詩人。錢鍾書說王維就是個二流詩人,只不過王維是二流詩人里最好的一個。
安史之亂是一個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別重要的轉折,陳寅恪認為安史之亂開始中國就變了,中國不再是古中國。直到今天,我們的課本里都沒能夠清楚地講出安史之亂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杜甫的詩里傳達了這一轉折的信息,所以叫「詩史」。
到了韓愈和白居易的時代,韓愈為什麼反對迎佛骨?他是要回歸道統,因為他面對的是異教亂華的安史之亂。白居易卻學佛。韓愈、白居易同朝為官,兩個人關係特別微妙,韓愈的朋友是孟郊這些人。在一些記載里提到,韓愈也曾經想邀白居易一塊出行,但被白居易委婉拒絕,所以說兩個人關係並不那麼好。古人之間也有相互的辯駁、相互的不同意,並不是不分彼此。
所以我讀唐詩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語言、表達形式很美,我也會關注唐朝詩人所生活的時代、他們面臨的複雜的社會歷史局面。這些因素導致了他們的詩歌、文學反應。譬如安史之亂之前,李白在長安的時候,其實日子不見得好過。當時唐朝的宮廷趣味把握在王維手裡。這時的王維一定不喜歡李白,李白詩里說「時人見我恆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王維一定很不喜歡李白,所以無論在王維還是在李白的集子里,還是在其他史料里都找不到他們二人的交集。他們同在長安,卻互相瞧不上。李白的才華和精神結構跟王維很不一樣。我們看古人時常會是一團模模糊糊的印象,而當我們深入古人之間,看他們互相爭吵,不同意,瞧不上,這個時候,古人才活起來。
所以我覺得袁凌這本書特別重要,作為唐朝同時代人看唐代,和今天我們模模糊糊地看唐代一定不一樣。一旦像袁凌這樣,變得像一個調查記者一樣來進入唐朝,把唐朝的偉大擱一邊,唐朝的複雜性就全出來了。這是一條複雜卻迷人的道路。
推薦閱讀:
※集智永楷書《七言字唐詩》,好字配好詩,絕配!
※唐詩、宋詞、元曲10大巔峰之作
※讀詩札記|細說唐詩三百首之五
※唐詩往事01——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慢慢讀唐詩之樂府與李白詩名之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