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春秋——追溯從天文到人文的易學發展之路

1樓

晉觀 樓主

2015-07-28 18:13   易學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悠久的一門學科,以《周易》為代表一系列經學術數,構成了易學從理論到實踐的不同學流與門派,易學可謂集中華文明之大成。同時,易學又是古今以來爭議最多的一門學科:早在西漢時,當時的易學就分流成以理論研究為主的經學、和以探索生活實踐為主的術數,此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裡此兩者間的爭論就沒有停歇過;到了近代,易學又遭遇西方科學體系的強力衝擊和顛覆,易學又被推上了「中西之辯」的風口浪尖。至今,對易學褒揚者與貶損者都不乏其人,並且都各執一詞言之鑿鑿——在無數次爭論後,易學非但沒有如大眾逾期的那般「真理愈辯愈明」,反而呈「越攪越混」之勢。

  有斥之如迷信、有贊之如聖諭、更有神化之、盲從之、欲剷除之而後快的各色人等舉不勝舉;再加上各種商業利益的參合其中,易學更是被包裝的面目全非、無從識別——「易學」成了一個大籮筐,什麼都能往其中塞;「易學」又成了個大染缸,什麼進去了都失了本色;「易學」最終成了個大江湖,各色人等都可漁利其中。至此,易學就像個被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僅憑其表象已經難以考證其身世來歷、也無從知曉其父母源出;易學成了個誰都能要、但誰都不管的野孩子,大雅之堂鄙視其鄉土迂腐氣、江湖鄉野嫌棄他學究酸儒味。在被精英與大眾幾乎同時拋棄的今天,易學之難、可見一斑,易學之危、無以復加!

  那麼,若要拯救這垂死的易學,我們又該做什麼、從何做起呢?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若要拯救今日垂死之易學,就須探究其生辰來源。所幸的是,藉助現代科學的技術進步、再結合不斷出土的考古證據,我們可以不斷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進而還原出易學之本真。鄙人於此不自量力,以圖一揭易學發展史之千年來龍去脈。至於其中功過是非,相信「一千個人眼裡,會出一千個哈姆雷特」,自有他人評說,此文就不趟這渾水了。

打賞樓主 打賞排行

升級為天涯VIP會員

享受只看樓主升級版,還能搜索樓主發言

馬上開通

1樓

晉觀 樓主

2015-07-28 19:30

  易學之源——上古天文學

  一、 種植業的發展需要掌握時節變換的規律

  二、 準確的技術工具——太陽

  三、 立竿測影

  四、 從圭表到星象

  五、 為何不是月亮

  六、 恆星

  七、 北斗

  八、 黃昏

  九、 從北到南

  十、 二十八星宿

  十一、 天赤道

  十二、 月食與二十八星宿

  十三、 月食位點與月相變化周期

  十四、 二十八宿名稱起源考

  十五、 星宿變遷

  十六、 黃道與歲差

  十七、 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與黃道的建立

  十八、 黃道觀測的起源與發展

  十九、 從十日到十二次

  二十、 「觀象授時」歷——帝王的財源

  易學誕生——天文曆法與人文世事的聯姻

  二十一、社會的需求催生易學的問世

  二十二、易學萌芽《夏小正》

  二十三、先天八卦

  二十四、五行與河圖

  二十五、失落的中天八卦

  二十六、洛書

  二十七、後天八卦

  二十八、十天干與五行生剋

  二十九、十二地支與六合六衝

  三十、 歲星紀年與三合三刑

  三十一、金土局與六十甲子納音

  三十二、中醫五行

  三十三、乾坤與後天八卦命名

  三十四、易理源頭——《周易》

  三十五、易術鼻祖——奇門遁甲

2樓

晉觀 樓主

2015-07-29 19:18

  一、種植業的發展需要掌握時節變換的規律:

  從進化論的視角來看: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因為人有探索客觀現象、發現客觀規律、並以此改造客觀環境的能力。因此,易學的出現也蓋不外乎此理,在《周易》的《繫辭》中也對易學的出現做了相關說明,「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生產力很低下的成千上萬年前,為何我們的祖先在還需解決溫飽問題上耗費了大多數精力的時候,還會把剩餘的極為有限的精力用於研究「八卦」「五行」等易學問題上呢?顯然這種精力的花費不同於小貓小狗在嬉戲中掌握生存技能那樣,是種個體的、隨性的、沒有代際聯繫的短期行為;而是群體性的、有目標的、存在代際傳承的長期行為。那麼先祖如此大費周章的來發明「易」,其根本目的又何在呢?

  根據現代考古學的研究發現,傳說中的伏羲時代應該不晚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所以「易」的發明應該也處於新石器時代。而一般認為: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大變化在於,農業從早先的以狩獵、採集、打漁為主,過渡到了以種植業為主、兼具畜牧等相關行業。這個變化反映出人類已從被動適應自然環境轉變為主動利用自然環境,在此打個比方:漁獵採集相當於「現貨交易」,就地取材、有啥逮啥,沒有長期等待的時間成本和風險;而種植養殖更像「期貨」,現在的投資須在未來才能兌現,因此有顯著的時間成本和風險。所以,相比於無需精確定量時節變化的、「來啥吃啥」的漁獵農業,搞種植業就需要做出更精準的時令預判,才能保障未來的收穫;否則就很有可能面臨,到了收穫季節卻一場空的局面,一旦出現此局面,那可是有溫飽之虞和性命之憂!但相比於漁獵採集、種植畜牧的生產效率高出了不止一大截:同一片土地若能養活一個獵人的話,那麼相應可養活五六個、或更多的農民。因此就沖著這明顯的利潤,當時的就有一部分敢於冒險探索的人也,願意捨棄唾手可得的「現貨」式農業漁獵採集,而從事承擔巨大時間成本和風險的「期貨」式農業種植畜牧。

  在確定了生產目標後不難想到:當時的先祖必需掌握一些能提前預告自然時節變化的「信號」,才能早做打算以籌備未來。因此,探索和掌握時節的變換規律成了當時發展種植業首當其衝的瓶頸,也是必須被攻克的難題。在長期的勞作中,人們會發現植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在於:光、熱、水、土等因素上。在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是可以通過人為作用來改變的,如修水利、耕耘等;但還有些因素是人所無法改變的,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因為就是光與熱。因此人們會發現:在擺脫了一些自然束縛的同時,還必須適應自然環境帶給種植業的另一些不可逾越的束縛——時節變換帶來的光與熱變換。而掌握時節變換的規律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那麼我們的祖先又會如何破題呢?

3樓

晉觀 樓主

2015-07-30 19:34

  二、準確的技術工具——太陽

  現代科學體系告訴了我們一個常識:地球的光與熱都來自於太陽。雖然我們的先祖並不知道「日心說」之類的現代科學知識,但這並不妨礙他們通過切身體會來感知晝夜交替和四季變換帶來的溫度與光照與氣溫變化。因此,我們的祖先認識到:太陽是一切光與熱的來源,要掌握光與熱的變化規律就必須先掌握太陽的運行規律。

  在進行探索前,首先就必須攻克一個難題——找到準確的計時工具。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輕鬆獲得各色各樣的計時工具,「找計時工具」對現代人來說就不是個問題——但在蒙昧初開的遠古,要從自然界中找到能一種準確的計時工具,還真是件非常難辦的事。於是人們圍繞著「尋找計時器」這一課題,展開了各種搜索工作。最終,成果也是豐富的:有人通過候鳥遷徙找到了四季變化的時間段,有人通過某些植物生長中的變化發現了時節變化的線索,還有人通過風雪雷雨自然現象中找尋時節變化的規律,等等……雖然大家的探索成果不少,但絕大多數的這些自然現象都有一個相同的軟肋——這些自然現象在每年的出現時間上並不固定(如候鳥的遷徙會受當年氣溫變化的不同而,在年與年之間出現多日的時間跨度變化,其他類似),無法通過這些自然現象來進行精確到「每天每日」的時間測量。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篩選後,我們的祖先終於找到了一種不受四季冷暖變化影響的、出現在每年同一日的固有變化——天體的運行。而在眾多天體中,太陽本身又是個不錯的觀測對象。無論風霜雨雪寒暑冷熱,太陽每天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而且每年的同一天,其運行節奏又是幾乎完全相同的——古人於是認識到,太陽固定的運行節奏,是可用於做精確計時工具的「計時器」。於是,緊接著的問題就是:如何觀測太陽的規律性變化,並將其準確表達出來。

4樓

晉觀 樓主

2015-07-30 21:30

  自頂一個

5樓

青廷2015

2015-07-30 21:48

  @晉觀 4樓 2015-07-30 21:30

  自頂一個

  ------------------------------

  快更!??

6樓

晉觀 樓主

2015-07-31 07:32

  三、立竿測影

  太陽耀眼的光芒使人對其無法直視,更何況太陽高懸天際、也沒法用一般工具直接測量——所以要測量太陽的運行軌跡,必須採用間接手段對其進行檢測。如此這般,則找尋相關的間接檢測手段成了整個檢測工作的關鍵所在。

  通過實踐發現,有陽光照射的物體,一定會有相應的陰影。由是,人們不難聯想到:只要將某一有固定長度或高度的物體,長期固定在某一能被陽光全天候全方位照射的地方,那麼就可以通過測量此物體陰影的變化來追索出太陽的運行規律。於是,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和方法出現了——立竿測影。

  所謂「立竿測影」,就是將一根木杆樹立在一片露天的空曠地上,通過觀測每日每時木杆影子的長度和角度變化來測算具體的時節和時點。通過「立竿測影」法的原理,在其具體應用上,可以做如下推測:

  立竿測影法最先可能是用於測量每日中時點的變化,因為太陽東升西落的運行軌跡變化會在不同時點上留下不同角度的陰影,通過測量陰影角度的變化來測算具體的時點,後來被用作時辰報點的「日晷」就是依據此原理製成。然後隨著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測量後,通過積累的大量數據會發現,同一個時點在每年不同日子裡,其桿影的長度也呈現周期性的規律變化。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北、北極圈以南,發現:每年天最炎熱的時節里,太陽運行的軌道相對靠近北部,此時的桿影相對偏短;而每年最寒冷的季節里,太陽運行的軌道相對最靠南,此時的桿影相對偏長。為了準確測量此變化,我們的祖先又做了更精確的測量:以每日正午太陽運動至軌道最高點、桿影最短時的桿影長度為基準,準確測量一年四季中每一天正午時刻桿影的長度,然後記錄下每天此時桿影的長度,從而得出四季流轉中太陽運行的規律。通過數據比對,不難發現一年中必有那麼一天日影最長、一天最短,這最短的一天就是被後世稱為「冬至」的那天、最短的那天就是「夏至」。在確定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天後,在由冬至到夏至和夏至到冬至的兩個半年裡再進行對半分,則得到了「春分」和「秋分」這兩天。(雖然春分和秋分在立竿測影上並無顯著特徵,但這兩天在確定「天赤道」的方法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通過測量桿影長度變化來確定一年內具體的每一天的方法,後來演化成「圭表法」。

7樓

一二三四2

2015-07-31 08:09

  學習,

  

8樓

一二三四2

2015-07-31 08:09

  學習,

  

11樓

晉觀 樓主

2015-07-31 20:49

  在掌握了「圭表法」計日後,人們自然會因為桿影的長度的幾個特徵數值,而注意到一年中四個特殊的日子——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而這四個日子在圭表上則反應為3道被著重標記的刻線:冬至點標線離測桿基點最遠、夏至最近、春分和秋分時標線到基點的距離等於測桿長度,如下圖所示:

  因為這三道線在圭表法中是一年時節四等分的依據,所以其重要性獨一無二、無可替代。我們的祖先為了彰顯其重要性,還將其作為文飾而到處刻畫。從一些考古發掘出的出土文物中就可見一斑,如下圖所示的象牙梳就是大汶口文化的遺物,其表面就刻畫了一圈呈「8」字形迴旋的「三」字紋:

  這種「三」字紋很有可能就是後世陰陽八卦的原型;不過,在那個時代也沒有今日之「陰陽」。雖然從紅山文化發掘出的玉器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已經有了雌雄兩兩相比的概念、並有向「陰陽」概念發展的趨勢,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斷定當時也會有從「陰陽」推演出的「八卦」。況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事物的發展大多會經歷從簡單到複雜、從孤立到聯繫的過程;而即使是相對簡單的各只有三道線、共八個卦象的先天八卦,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數理計算——因此,很難想像「八卦」能被一蹴而就的發明出來、而應該是經歷了反覆推演變遷後所得的研究成果,八卦應該有更原始更單純的雛形源出。所以八卦的雛形起源於沒有「陰陽」之分的「三字紋」是種合乎邏輯的推測;後世的八卦很有可能就是「三字紋」與「雌雄相匹」這兩種意識交融的成果,兩者交融從而催生出「陰陽八卦」。

  從考古上看,華夏先祖早在5000年前就已經掌握圭表測量的技術,安徽含山一距今5600年至5300年的考古遺址中所發現的一塊玉制龜板上就有表述土圭測日的痕迹,如圖所示:

  從此玉龜板上看,當時的古人不僅知道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還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概念。至此可以認為,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一套相對精確的計時方法,可以通過太陽的變化來測算出今天處於一年四季中的哪個節點上、今時又是一天中的哪一個點刻上。有了這種精確的計時方式,何時進行種植業的播種收穫就有了準確的依據,種植業才能高效的運行而規避因擇時錯誤而帶來的巨大損失。這在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上是個重大的進步,有了種植業的發展,人類就能用同樣面積的土地養活更多人,從而釋放剩餘勞動力來從事其他工作、為人類的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12樓

晉觀 樓主

2015-07-31 20:50

13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1 10:01

  @一二三四2 2015-07-31 08:09:22

  @青廷2015

  -----------------------------

  承蒙關注

14樓

一二三四2

2015-08-01 10:39

  快更快更,我對老祖宗的東西爺感興趣,你這是自己總結的嗎,有哪些書可以推薦。

  

15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1 10:53

  @一二三四2 2015-08-01 10:39:57

  快更快更,我對老祖宗的東西爺感興趣,你這是自己總結的嗎,有哪些書可以推薦。

  -----------------------------

  主要靠自己總結。通過天文軟體不斷總結,外加些猜想。

17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1 15:22

  四、從圭表到星象

  「圭表法」紀日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力條件下,所能運用的一套最有效的計時方式。但這套方法在當時卻有個明顯的短板——需要有專職的觀測員脫產(種地)從事日象觀測,並且需要長期(跨年度)固守在某一固定地點才能有效展開工作。這兩個問題放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當下來看,簡直不是問題,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是個重大難題:

  首先,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各聚落的人口總數是相當低的。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當時的一般的城邑也就能容下千把人的人口、其規模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村。受當時的農業水平限制,當時的糧食畝產量是相當低的,不及今日的十分之一(當時的耕種主要為「刀耕火種」、純粹靠山吃山,沒有灌溉、施肥等人工助產手段)。所以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要每個村都來供養幾個專職的天文工作者是件力不從心的工作。村裡人各種各的地,也僅能保證溫飽無虞,還要防備各種天災人禍帶來的風險——所以一個小城邑或村落的有限剩餘農產品是難以一套專職的天文觀測班子的。因此,當時有限的生產能力是不支持絕大多數城邑村落來長期從事「立竿測影」這一脫產工作的。

  其次,當時的農業生產方式也難以保證個人能長期固守某地從事立竿測影工作。眾所周知,最早的種植方式是「刀耕火種」,即: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晒乾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鬆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這種一年一轉移的生產方式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最普遍的種植方式,如果天文觀測人員也跟著進行轉移,那麼所測得的日影數據必然會引入年際間的地域誤差,這對確定具體時節的精確度是會造成重大影響的。

  另外,使用立竿測影法就必須先清理出一片大面積的平坦開闊的露天廣場,這樣才能保證陽光不受遮蔽阻擋的照射到測影桿上。這問題在田畝連片的後世也不難解決——但在灌木連片成林的洪荒年代,要開墾出一大片空曠地也絕非易事。這也需要耗費不少的人力才能辦到,對一般的小城邑或村落而言,也是筆沉重的經濟負擔、沒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力也是難以承辦此事的;若是在山區就更困難了。

  從以上幾點中不難看出:以立竿測影為原理的圭表法紀日,雖然在技術上能保證計時的準確度,但其人力投入也較大、一般村落難以負擔其高昂的經濟花銷——所以圭表法紀日難以全面推廣,我們的祖先需要更經濟實惠的方式來解決年內紀日的問題。但此時在太陽觀測技術上已經難以再有突破性的技術創新了,於是人們就將目光從白天太陽轉移到了夜晚的星辰,希望從星辰變化中找到與太陽運行相關的規律,來降低紀日工作的經濟成本、以利於推廣普及。

18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2 14:44

  五、為何不是月亮

  夜晚的星空中最明亮、也最易被觀測到的天體,當首推月亮。今天我們所用的傳統農曆,也是以回歸月的29.5天為一個周期來紀月,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紀月方式,所以往往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古以來都是這麼紀月的。那麼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

  首先,出土文物並不支持此觀點。在整理安陽殷墟的出土甲骨時,學者們就發現:殷商甲骨中有不少在「十三月」所做的占辭,但當時各個月的時間也並不固定,最少的僅28天、最長的有32天——可見當時並沒有形成一套持久穩定的紀月方式。從出土文物所示內容以及專業學者的研究來看,中國古代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以月紀年的方法(19年7閏),最早也只能追溯到西周中後期。還有,從近些年挖掘出的山西陶寺天文台遺址來看,最早的紀月方式似乎並不是一年12個月、而是一年10個月。今天地處西南的彝族依然使用一種一年十等分的十月曆。由此可見,今天所用的「19年7閏」的農曆並不能想當然的認為「自古有之,理所當然」。很有可能初始的紀月方式並非以回歸月的29.5天為基數基準。

  其次,要發現「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人的潛意識裡,喜歡以2、3、5這三個數為起點、並通過對這幾個數的不斷擴大倍數來尋找物理運動的數理關係。但「19年7閏」中的兩個數「19」和「7」都是質數、與2、3、5之間不存在倍數關係,所以要找到19與7之間的數理聯繫並不容易。

  另外,直到春秋戰國前,古人的平均壽命也就40多歲——那就意味著人的一生一般也就能見到兩個完整的「19年」輪迴而已。所以個人要在有限生命中,通過有限的天文數據積累來歸納總結出「19年7閏」的年月周期,也是件很難辦到的事。只有當天文觀測數據足夠多時,才能建立可靠的數理模型——按統計學的觀點來看,至少需要20組數據的分析才能達到樣本足夠大、偏差低於5%的數學要求。因此,很難想像在新石器晚期,在有限的觀測記錄和艱難的保存手段下,我們的先祖就能積累足夠多的數據來發現「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

  綜上所述,月亮雖然是夜空中最容易被觀測到的天體,但其本身獨特的運動規律讓人難以捉摸,故以月亮的運行軌跡為坐標來簡潔明了的追蹤和表述太陽的運行軌跡是難以實現的,我們的祖先必須去找到其他的標記方式來標記太陽的運行規律。但夜空中除了月亮外,就是漫天星辰了;在這麼多的星辰中,又該挑選哪些既有明顯特徵,又能被明顯觀測到的星辰呢?

20樓

四季無冬

2015-08-03 08:50

  學習中

22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3 12:59

  @四季無冬 2015-08-03 08:50:49

  學習中

  -----------------------------

  承蒙關注

24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3 20:23

  六、恆星

  在漫天的星辰中,首先排除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這是西漢以後對五大行星的稱呼,東周以前並不如此命名)。雖然這5顆星的運行軌跡完全不同於其他星辰自東向西的運行規律、各有各的特色且易於辨認,但這五大行星的運行並不遵循固定軌跡運行、會令初學天文者感到難以捉摸:水星(古稱辰星)和金星(古稱太白)只有在日出前或日落後的一段時間裡出現,還不是全年都能看到;火星(古稱熒惑)紅色的色澤在漫天星辰中顯得與眾不同,但其時快時慢的運行軌跡讓人難以捉摸;木星(古稱歲星)和土星(古稱鎮星)是自西向東運行、與其他星體的運動方向相反,而且它們的運行周期太長。五大行星與眾不同各具特色的運行軌跡使得它們難以被用於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的基準星,所以它們首先被排除出候選名單。

  其他的星辰雖然都是每晚自東向西運行,且星與星之間的距離與位差始終保持恆定——這也是「恆星」一詞的由來——但在數以萬計的星辰里,究竟哪些星辰作為基準的標誌星比較合適呢?

  仰望夜空會一目了然的發現:整個夜空的恆星在從黃昏到黎明的整個黑夜裡,都是像太陽那樣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並且也是沿著與太陽運行軌道類似的圓弧軌道運行。於是,人們自然會思索:能否在這漫天的繁星中找出些易於被觀測、並有顯著特徵的星,作為計時的基準標識、並以此為基礎製作一套報時系統呢?

  經過反覆的觀測,我們處於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祖先終於發現:所有恆星的圓弧運動都似乎是在圍繞同一中軸做圓周運動,而這個中軸就在天穹上的頂點應該在北方天空的某一點上,這個點就是所謂的「北極」。如《晉書?天文志》就明確指出:「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隨著更多更深入的觀測,人們又發現:這條「中軸」並不與地平面平行,而是與地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夾角;而天空中北半球的某些星也因此在一年四季中的無論哪一天都能整夜出現在夜空中,這一片天空構成了後來所謂的「恆顯圈」;另一大部分星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是無法被觀測到的,這片天空面積所佔的比重在夜空中最大,這裡的星辰運動軌跡差異也最大。當然,還有一部分星因為地軸傾角而始終無法被觀測到、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恆隱圈」,但這部分始終看不到的天空顯然不在當時古人的考慮範圍中,因為這片看不到的天空顯然是沒有「實用」價值的。於是,我們的祖先從恆顯圈和非恆顯圈入手,找尋具有可操作性的天文線索。

25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4 21:10

  七、北斗

  今天我們說到「北斗」,大家會馬上聯想到呈勺狀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北半球較為明亮的一組星,不僅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觀察到了這一組亮星,北半球其他中高緯度的先民也都看到了它們,譬如古希臘所劃分的大熊星座就是以北斗七星為主的星座、生活在北極圈的薩米爾人也有類似的北斗星座,等等。

  為什麼北半球的先民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北斗七星作為計時工具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北斗七星是夜空中最容易被區別和觀測的一組亮星:

  首先,北斗七星處於天空北半球的恆顯圈中,一年四季都能在夜空中被觀測到,觀測北斗七星可保持一貫連續。其次,北半球的亮星比南半球的少,而北斗七星又是北半球中少有的一組亮星,所以北斗七星是相對最容易被識別和區分出的一組亮星。觀測者在追蹤北斗七星的運動軌跡時就不會被其他亮星干擾、並誤認在其他亮星上,對天文初學者來說「易標識」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基於以上兩點,北斗七星就自然成為居住於北半球中高緯度各地先民的首選天然「報時器」。

  公元前2000年,黃河流域的星象夜景

  我們的祖先在對北斗進行長期觀測後發現:在日內的整個夜晚中,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點最圓周運動。而經過長期的進一步觀測後,人們發現:若選擇每天同一固定時間觀測北斗七星,那麼將其全年的在此時間點上(每天)所處的位置進行連線,得到的依然是一個以北極為原點的圓周。因此,人們會思考:能否以每天日內的一個固定或相對固定的時間點位為基準,通過觀測北斗七星的位置來確定每日處於年內的哪個具體時間節點上、從而製作一套相對圭表法而言更加簡單易懂的紀日方法呢?

26樓

lady淶吸毒

2015-08-04 22:09

  @晉觀 2015-08-04 21:10:47.0

  七、北斗

  今天我們說到「北斗」,大家會馬上聯想到呈勺狀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北半球較為明亮的一組星,不僅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觀察到了這一組亮星,北半球其他中高緯度的先民也都看到了它們,譬如古希臘所劃分的大熊星座就是以北斗七星為主的星座、生活在北極圈的薩米爾人也有類似的北斗星座,等等。

  為什麼北半球的先民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北斗七星作為計時工具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北斗七......

  —————————————

  樓主快更

  

27樓

青廷2015

2015-08-04 22:26

  樓主有料!

29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5 10:41

  @lady淶吸毒 2015-08-04 22:09:45

  @青挺2015

  -----------------------------

  感謝各位的關注。按現在這速度更新主要有這些原因:

  首先,本人時間有限,只能業餘時間更新;而且在更新時還要校對一下,甚至有不小的改動。其次,本人也希望自己的帖子盡量往前頂的時間長一些,一次更完的話那就直接沉底啦。另外,本帖總體而言是先易後難,第一部分天文篇還是比較簡單易懂的,複雜的在第二部分的易學篇,若一開始就高速更新的話,那麼到後面就可能被繞的雲里霧裡了(其實我在寫作摸索的時候也經常被繞的雲里霧裡的),所以還是穩紮穩打的比較好。

30樓

lady淶吸毒

2015-08-05 10:42

  @晉觀 2015-08-05 10:41:46.0

  感謝各位的關注。按現在這速度更新主要有這些原因:

  首先,本人時間有限,只能業餘時間更新;而且在更新時還要校對一下,甚至有不小的改動。其次,本人也希望自己的帖子盡量往前頂的時間長一些,一次更完的話那就直接沉底啦。另外,本帖總體而言是先易後難,第一部分天文篇還是比較簡單易懂的,複雜的在第二部分的易學篇,若一開始就高速更新的話,那麼到後面就可能被繞的雲里霧裡了(其實我在寫作摸索的時......

  —————————————

  理解樓主

  

31樓

一二三四2

2015-08-05 11:59

  嘗試過看星星,可惜找不出什麼北斗北極?

  

32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5 12:14

  @一二三四2 2015-08-05 11:59:36

  嘗試過看星星,可惜找不出什麼北斗北極?

  -----------------------------

  首先,城市光污染比較嚴重,干擾星光。其次,因為歲差運動的原因,北極點與地坪的距離比上古近的多,所以現在即使是黃河流域也不是整夜都能看到北鬥了。而且你所在地的維度越低,觀察北斗隱於地下的時間越長。像處於北回歸線的瑪雅-阿茲台克文明就因為維度太低而難以觀測北斗,而用其他星代替。至於北極,以前是無星的,勾陳五進入北極點也不過近500年的事。所以現在找北極反而比古代容易。

34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5 20:06

  八、黃昏

  在開始動手製作新的報時器後,遇上最大的難題就是:選擇哪個具體時間點上北斗七星的方位變化,作為全年觀測分析的基準呢?這個問題在今天看來簡直都不是問題,只要大家對個表、定個時不就解決了嗎?但遙想在四五千年前的遠古,別說鐘錶、當時連個鐘擺沙漏都沒有、甚至漏刻之類的最原始計時工具也沒有,而日晷圭表之類需要陽光照射才能報時的工具在夜晚又起不到絲毫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確定具體的計時基準點呢?

  經過反覆摸索,人們發現: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新石器時代),一天內有兩個時間節點相對其他時段最容易把握——黃昏和黎明。這兩個時間節點的觀測,相對其他時段又有何優勢呢?

  首先,黃昏時太陽剛落山、黎明時太陽即將躍起,此時天空由亮轉黑或由黑轉亮,這兩個轉換過程都是在相對較段的時間內完成的,一般都不超過三刻鐘。相對於慢慢黑夜,這兩個時間節點的時間跨度是小得多的,因此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上進行星象觀測所得的數據也能保證相對最大的精確度。

  其次,在這兩個時間點裡觀測天象,也能與日晷計時做有效結合。因為,在黎明時,太陽剛從東方地平線露頭時,已經能有一縷陽光照射到了日晷上、通過日晷已經能大概知道了具體時間;而此時光線還很微弱,不足以照耀整個天空,此時西方的天空還處於夜色中,依然能在此時看到西方天空的星辰。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黃昏,此時太陽即將西沉,西邊的最後一縷陽光還能照射到日晷上、但已經無法照耀東方天際,東方夜色已露、東方星辰隨之顯現。

  黎明天象

  黃昏天象

  在確定了兩個最佳觀測時段後,又當在兩者中選擇哪個時間作為基準觀測時間點呢?是黃昏,還是黎明?根據各種記載和文獻來看,我們的祖先首先選擇了黃昏作為觀測基準時段。那麼相比於黎明,黃昏的優勢又在哪呢?

  首先,人的自然作息規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般在天亮後人才會醒來、在日落後人才會休息——所以黃昏時刻,人還處於一天中的活動周期內,此時個人更能專註精神從事天文觀測、並且在此之前有充裕的時間做與之相關的準備工作。反觀在黎明時分進行觀測的話,人剛從睡眼惺忪的狀態中醒來、人的精神和體能狀態都遠未達到最佳狀態;若要提前做準備工作的話,更是要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摸索,這在缺乏人工照明的遠古可是件難度不小的工作。由此可見,兩相比較後,顯然在黃昏時刻觀測天象更有利於天文工作的展開,先祖最早約定的天文觀測基準時間也因此被定格在黃昏時刻。

  在確定了黃昏為基準觀測時刻後,再來看北斗七星在一年內的黃昏中有哪些個具有典型特徵的方位變化。經過觀測發現,在冬至前後的冬季中,黃昏時刻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方;在夏至前後,黃昏時指向南方;在春分前後,黃昏時刻指向東方;在秋分時刻,黃昏時刻指向西方。這就是戰國著作《鶡冠子》中所指的:「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由來。後來人們在此基礎上,又在四個對角線上加入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概念,加上原有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一年因此被八等分、形成了「八節」的概念。

  至此,人們終於製作出了另一套年可用於年內紀日的報時系統。並且相比於圭表法,北斗報時系統的操作更方便:圭表法必須常年固定在某一固定區域,並配有專職天文觀測人員,才能有效運作;而北斗報時系統的要領簡單,每晚黃昏時刻仰天一望就一目了然,易學易操作。因此,北斗報時系統就成了當時普羅大眾所熟知的計時器,北斗的文化影響力也由此奠定!

  公元前3000年,春分黃昏時刻,斗柄東指

  公元前3000年,夏至黃昏時刻,斗柄南指

  公元前3000年,立冬黃昏時刻,斗柄指東北

36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6 19:58

  九、從北到南

  以北斗七星的指向為依據,把一年的時間八等分,形成了最早的「八節」概念——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種劃分方式與今天通用的公曆日曆相比,相當於公曆中「月份」的概念——公曆是將一年12等分,與北斗八節的8等分大致相當。雖然北斗報時系統比立竿測影法簡單易學,但此系統還是不能像立竿測影法那樣精確到「日」、而只能紀「月」——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古人無法像後世那樣用各種角度測量工具來測量北斗七星的角度變化,並通過角度變化來確認具體的「日」。可見,北斗報時系統對於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還是很有限的、其實用效果並不理想,所以我們的祖先必須去探索更易於辨認的紀日法來滿足農業生產對時令的要求。

  從天象上看,北天恆顯圈中的亮星除了北斗七星外,只有其他幾顆孤星而已,所以要從恆顯圈內找北斗七星以外的亮星做報時基準星的話,已經很難再成功了。因此必須將目光跳出恆顯圈,從其他星辰中找。

  於是,人們從天空的北半球找到了南半球,因為南天的亮星比北天多得多。但南天的星辰相比北天有個重大「缺陷」——南天的星都處於恆顯圈以外,所以南天所有的星在一年內,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段時間是全天看不到的。而這個特點就決定了要以南天星辰為基準製作報時系統時,必無法像北斗七星那樣,只以一組亮星就能解決全年的計時問題;必須以多組亮星的互補結合與共同使用,才能解決全年不間斷連續紀日的問題。而要從南天眾多的亮星中,對眾多星辰做取捨、並篩選出一個有效的報時系統也絕非易事,這恰如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道的那樣「人在純粹的黑暗和純粹的光明中一樣,什麼都看不清」——在眼花繚亂的南天眾星中組織一套報時系統,所需要下的功夫絕非發現北斗計時那麼簡單容易。

  這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與付出,才能完成此重任。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的觀測和探索,人們終於從南天中找到了一套比北斗更容易辨別的紀日方法——二十八星宿法。

38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7 21:03

  十、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是將天空中一些星按一定的規則、劃為不同片區的一種星座劃分方式,它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一項重大發明。雖然印度、波斯、埃及等地都有類似二十八宿的星座劃分方式,但目前天文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然後向西傳播至世界各地。如著名的日本天文學家新城新藏的研究發現:中國的二十八宿是經西域傳播到印度,因為在印度版的二十八宿中能發現其曾在北緯40度左右停留的痕迹。

  雖然可以判定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但目前在二十八宿的具體產生時間以及創造原理等重要問題上還存在諸多分歧和眾多學說。雖然在此方面目前已有不少突破和研究成果,但還缺乏能令眾人信服的可靠結論。不過,歷史的真相應該只有一個,只是我們現在還沒能對其有完整全面的認識。那麼,古人劃分二十八星宿的依據是什麼呢?

  儘管我們現在對二十八星宿所產生的確切年代還難以定論,但通過運用如今的天文科學技術對二十八星宿進行研究和分析,我們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打開天文軟體「虛擬天文館stellarium」,將時間設定在公元前3000年(即B.C.3000),我們會發現:當時的二十八星宿中絕大多數的星宿分布在天赤道附近(少數幾個黃道星宿有後人修改的可能,以後另行討論)。這一現象揭示了一種可能:我們的華夏先祖早在5000年的B.C.3000時,就已經發現了天赤道。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僅僅是巧合而已,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其原因有下:

  首先,被選入二十八星宿的星並非都是亮星、另外還有不少亮星卻沒入圍二十八星宿,如翼宿旁有更亮的五帝座、張宿旁有更亮的軒轅十四、井宿旁有天狼星、虛宿和危宿邊有天津四和北落師門,等等。可見,二十八星宿的劃分依據並非是為了觀測的方便,哪顆星亮就選那顆;而是有其他依據的,並且為了配合此線索而不得不將一些亮星排除在二十八星宿體系之外、並補充一些亮度較低的星。

  其次,目前所知的與二十八星宿有關的文獻記載有《詩經》《尚書》等古籍,其成書年代約為西周至春秋的年代。如《詩經》中就有不少與二十八星宿有關的詩句,「月離於畢」「參昴小星」等等,《尚書》中《堯典》有「四仲星」的記載,其他還有些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也有相關記載。由此可見,二十八星宿誕生年代最遲也應該不晚於西周,應該在夏商兩代、或更早的年代裡。而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商兩代的這段時間裡,只有在B.C.3000年——B.C.2000年的這段時間裡,二十八星宿是主要分布在天赤道附近的。在這段時間的之前或之後的年代裡,都沒有類似天赤道那樣的重要天文依據和線索,能將二十八星宿中串聯起來。

  此外,不少中外天文學家也都認為中國的二十八星宿是反映了(天)赤道體系、而非像西方黃道十二宮那樣的黃道體系。綜合以上各點來看:二十八星宿的初創年代應該在B.C.3000年——B.C.2000年之間的這段時間裡,其劃分的首要依據應該是各星與天赤道的距離遠近。

39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8 15:45

  今日立秋,金氣當令

40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8 20:26

  十一、天赤道

  天赤道為何物?天赤道又有何重大意義,使得古人要如此將此突顯?

  首先,以現代天文學的視角來看,天赤道是天球上假象的一個大圈,位於地球赤道的正上方;也可以說是垂直於地球地軸把天球平分成南北兩半的大圓,理論上有無限長的半徑。當太陽在天赤道上時,白晝和黑夜到處都相等,因此天赤道也被稱為晝夜中分線(equinocti al line)或晝夜平分圓;那時北半球和南半球都處於春分或者秋分,在一年當中太陽有兩次機會處於天赤道上。

  其次,對於從地球觀察者的角度來說,天赤道平面是一個垂直於北天極中軸的、處於天球直徑所在平面上的一個大平面,如上圖所示。在實踐運用中,天赤道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先祖很早就發現:在放置日晷時,必須將日晷的晷面與天赤道平面保持平行;否則的話,太陽照射晷針形成的陰影在每個時間上的長度會都不相同,晷針陰影在晷面上走的就不是圓周運動、而是一個黎明和黃昏時針影最長正午時最短的橢圓運動。如果針影走的是橢圓而非圓周的話,那麼就無法通過均分晷面弧度的方式來均分各時間段的時長、晷面的每段等分弧長對應的具體時間長度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就無法做到準確報時的作用。所以必須將日晷的晷面與天赤道平面保持平行,天赤道因此而成為當時天文觀測和應用的基準。

  從現代天文學來看,之所以要保持日晷指針指向北天極,是為了模擬太陽在地球赤道上的每日視運動軌跡。而地球上除了赤道外,每個地方的緯度都是不同的,為了模擬出赤道的效果,必須先對當地的地理緯度做相應矯正。而在不藉助其他工具的條件下,最簡單的矯正方法就是將日晷的晷針指向北天極,在將晷面與晷針保持垂直,這樣晷面就與天赤道相平行了,如下圖所示:

41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8 21:51

  之所以須在不同地理緯度都模擬出地球赤道的效果來放置日晷,是因為:地球赤道與昏晨圈的圓心都是地球的球心,因此昏晨圈將赤道分成二份等長的半圓,從而使得赤道任何一天晝夜是等長的。並且在赤道上,太陽每個小時在天球上的運動軌跡也都是基本相等的,相應的照射晷真而形成的晷影在每個小時畫出的弧線長也是相等的。因此將晷針指向北天極、晷面與天赤道保持平行後,就能使晷針的針影走出如同將日晷放置在赤道上那樣的等分效果,這樣就能通過分辨針影划過的弧線長來判斷相應的時間跨度。

  由於天赤道之於天文觀測和日常計時有如此這般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的先祖才會以天赤道為基準來設計二十八星宿,以便於日常計時工作的開展。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要找到天赤道的方法就是:通過觀測那些從正東方星宿的升起,並將這些星宿做一連線,於是就能找到一個完整的天赤道圓周。而要確定正東正北等四方方位也不難,只需藉助一些簡單的工具就可辦到:

  《淮南子?天文訓》云:「正朝夕:先樹一表,東方操一表卻前表十步,以參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樹一表於東方,因西方之表,以參望日方入北廉,則定東方。兩表之中與西方之表,則東西之正也。」意思就是在以10步為半徑的圓弧上移動表桿測日出、日入位置,連線得到正東方向。如下圖:

  在確定了正東後,正南正北所在的子午線也就能確定;如果需要進一步精確的話,則在正午時通過測量表影是否最短,來進行更精確的矯正。在確定了子午線後,可將日晷的晷針沿著與子午線平行的方向排列。然後在黃昏時,在正東方的地平線上尋找標誌性亮星(如心宿二、婁宿二等),通過觀測它們在夜空中的軌跡,即可大致規劃處天赤道所在的平面與地平面的夾角。將日晷的晷面與天赤道所在的平面保持平行,並以此角度至於地平上;再將日晷與晷面保持垂直,同時依然保持與子午線的平行——這樣,一套「日晷—子午線」天文系統製成。此時的日晷晷面與真實的天赤道平面未必保持完全平行、晷針所指也未必是北極點,需要對日晷進行精確矯正後才能達到正確報時的作用。要進行矯正也不難,只需在白天定時測量晷針針影的長度,直到確定無論在一天內的哪個時間裡,針影的長度始終一致——這時就可確認日晷的晷面與天赤道平行、晷針所指為北極點。

  在確定了天赤道後,就需要確定天赤道各星宿之間的宿距。於是古人建立了一套以北天極為原點、天赤道為0緯度的經緯線體系。通過這套體系的劃分可以確定各星宿在天赤道體系中的位置。退一步說,即使沒有這套經緯線,也無妨天赤道邊二十八星宿宿距的測定。因為可以參照每個星宿與終年高懸於天的北斗七星之間的角度和距離,來確定每個星宿在天球上的位置。由此可見,建立天赤道經緯體系和確定二十八星宿之間的宿距並非難事,它們應該是隨著二十八星宿一起誕生的。而確定了二十八星宿在天球上的位置後,就使人工計算星宿位移需要多少時間成為可能,為日後測定黃道和制定「推步歷」做了必須的鋪墊工作。

43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9 14:47

  十二、月食與二十八星宿

  天赤道雖然很重要,但天赤道也很長、其兩邊分布著許多星——在這麼多的星里,為什麼選了後來成為二十八星宿的那些星、而不是其他星呢?

  最常見的對二十八星宿起源的解釋就是,當時創建二十八星宿模型就是在天赤道附近找亮星、並儘可能的在天赤道的各段上均勻分布。這種觀點從常識上看固然不錯、也確實能合理的解釋二十八星宿中大多數星宿的來由;但這個理論卻有兩個難以自圓其說之處:首先從分布上看,二十八星宿並不是均勻分布在天赤道上,而是有密有疏的分布在天赤道的各段上,如房宿與心宿之間宿距很短、而斗宿與牛宿之間宿距就很長,等等;其次,參宿和觜宿之間的關係尤顯微妙,觜宿其實是被完全包括在參宿中的,而從天文觀測的實用性來看,從參宿中另立出觜宿完全是一畫蛇添足之舉,這一重複現象令人頗為費解、不知其用意為何。

  面對觜宿的「多此一舉」,有不少人認為:這僅僅是古人為了能湊滿二十八宿,而在西方白虎七宿中故意多劃分出一個星宿,以湊滿西方期宿——簡而言之,觜宿的劃分僅僅是為了湊數字而已,別無它用。對此觀點,筆者頗不認同:如果僅僅為了湊數目,那又何必非要把參宿一分為二;在參宿與畢宿間的天赤道上也有不少星的,完全可以把這些星組合成一個星宿,而不必非要拆分參宿不可;若嫌這些星不夠亮,那也可以找天赤道稍北的「五車」星宿作為二十八星宿之一。總之,若僅僅為湊數目的話,可以有不少方法,而沒必要非拆分參宿不可——參宿與觜宿的並立,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目的。

  有學者吳官保,在《整體思維與月食、干支——兼談對五行理論的質疑》中提出:二十八宿理論是根據月食周期提出的,而不是主觀臆造。在其著作中他將1978年-1997年這19年間的月食位點一一羅列、並注以黃道宿度做比較,發現這些月食位點的黃道宿距與二十八星宿之間的宿距非常像:

  月食時間(*代表度 h為小時代號,1*為24小時。) 黃道度 宿度

  1978.3.25 0.22 3*17h 10*23h

  1966.4.4 8.09 14*16h 10*14h

  1995.4.15 2.18 25*6h 8*11h

  1986.4.24 20.43 34*3h 10*5h

  1985.5.5 3.56 44*8h 19*13h

  1994.5.25 11.31 63*21h 10*

  1993.6.4 21.01 73*21h 11*10h

  1991.6.15 11.27 85*7h 8*2h

  1983.6.25 16.22 93*9h 11*5h

  1982.7.6 15.31 104*14h 10*10h

  1981.7.17 12.47 115* 19*11h

  1990.8. 6 22.12 134*11h 10*

  1989.8.17 11.08 144*11h 10*2h

  1988.8.27 19.04 154*13h 9*4h

  1979.9.6 18.54 163*17h 10*2h

  1978.9.17 3.04 173*19h 31*1h

  1986.10.18 3.18 204*20h 10*10h

  1985.10.29 1.42 215*6h 31*18h

  1993.11.29 14.26 247* 11*3h

  1992.12.10 7.44 258*3h 10*17h

  1991.12.21 18.33 268*20h 9*11h

  1982.12.30 19.29 278*7h 10*21h

  1982.1.10 3.55 289*4h 31*13h

  1990.2.10 3.11 320*17h 10*6h

  1989.2.20 23.35 331*23h 12*9h

  1988.3.4 0.13 344*8h 8*9h

  1979.3.14 5.08 352*17h 10*21h

  1997.3.24 12.39 3*14h 3h

44樓

晉觀 樓主

2015-08-09 17:02

  現代天文學已經證明,月食的發生也是有周期性規律的,大致為每18.6年(約19年)28次——這個周期與陰曆至閏的「19年7閏」相同,並且28次的數字又同二十八星宿的數字相同。從此點來看,認為二十八宿是起源於古人對月食位點的標註是有理有據的。並且其中「1978.3.25 0.22 3*17h」與「1997.3.24 12.39 3*14h 」兩組的宿度幾乎重合在一起,這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參宿與觜宿的相互交織。我國著名天文史學家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講述到:德國曆法學家伊德那(C.F.Ieler)就認為中國的二十八宿是為了追蹤月球在恆星間的運行軌跡,而設立的二十八個個標準點。

  那麼月食位點與二十八宿究竟有何關聯呢?現以2007年至2025年期間28次月食發生點為據點,分別與北極點連連接,形成一些列經線,在天赤道上尋找相應的經線交點以及鄰近的星宿:

  月食時間 天赤道位點 校正後

  2007.3.04 張宿與翼宿之間 張宿

  2007.8.28 危宿 危宿

  2008.2.21 張宿與星宿之間 星宿

  2008.8.17 虛宿 虛宿

  2010.1.01 井宿 井宿

  2010.6.26 箕宿 箕宿

  2010.12.21 參宿 參宿

  2011.6.16 尾宿 尾宿

  2011.12.10 畢宿與參宿之間 畢宿

  2012.6.04 心宿 心宿

  2013.4.26 亢宿 亢宿

  2014.4.15 角宿 角宿

  2014.10.08 奎宿 奎宿

  2015.4.04 軫宿與角宿之間 軫宿

  2015.9.28 壁宿 壁宿

  2017.8.08 女宿 女宿

  2018.1.31 柳宿 柳宿

  2018.7.28 牛宿 牛宿

  2019.1.21 南河與鬼宿之間 南河

  2019.7.17 建星 建星

  2021.5.26 房宿 房宿

  2021.11.19 昴宿 昴宿

  2022.5.16 氐宿 氐宿

  2022.11.08 胃宿 胃宿

  2023.10.29 婁宿 婁宿

  2024.9.18 壁宿 壁宿

  2025.3.14 翼宿 翼宿

  2025.9.08 室宿 室宿

  這是2007年~2025年的月食位點與相應星宿之間的聯繫。考慮到5000年前到今天的,由歲差運動引起的天體運動變化,對相應的星宿位置略做校正。

47樓

sefa胡胡胡

2015-08-09 19:34

  看的十分有味,一字不落看完了,信息量非常大,特意準備了一個本子。樓主加油,我每天來看您的更新

48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0 10:14

  @sefa胡胡胡 2015-08-09 19:34:35

  看的十分有味,一字不落看完了,信息量非常大,特意準備了一個本子。樓主加油,我每天來看您的更新

  -----------------------------

  感謝支持。用個天文軟體模擬一下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和理解。

49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0 11:22

  @sefa胡胡胡 2015-08-09 19:34:35

  看的十分有味,一字不落看完了,信息量非常大,特意準備了一個本子。樓主加油,我每天來看您的更新

  -----------------------------

  @晉觀 2015-08-10 10:14:13

  感謝支持。用個天文軟體模擬一下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和理解。

  -----------------------------

  請您推薦一款天文軟體,我之前沒接觸過,不知道選擇哪款。

50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0 12:53

  @sefa胡胡胡 2015-08-10 11:22:51

  請您推薦一款天文軟體,我之前沒接觸過,不知道選擇哪款。

  -----------------------------

  對你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而言,「虛擬天文館」這一軟體、或其他類似天文軟體就足夠了。

51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0 21:46

  從上表可以看出,二十八星宿與19年中28個月食位點基本對應,可見二十八星宿的起源除了依據天赤道以外、另一個主要依據就是月食位點了。但月食位點與二十八星宿之間唯一的區別在於:二十八星宿是把參宿一分為二,形成參宿與觜宿;而唯一的一個兩次發生月食的位點,不是參宿、而是壁宿。明明是壁宿發生了兩次月食,又為何壁宿邊上沒分出個星宿、反而是沒啥關係的參宿被一分為二了呢?

  從天象上看,整個南天天赤道上,北宮玄武七宿的星相比其他各宮星宿的星,其相對亮度是最低的;並且這一片夜空中星的數量也是相對最少的,這片天空的星總體而言是又暗又稀。而在這片天空中,室宿和壁宿所在的區域又是其中星的數量最少的一片區域,正可謂少之又少——由此可見,要在壁宿邊上再劃分出一個星宿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足夠多和足夠亮的星可供引用。因此,要表現壁宿的兩次同點月食,只能到其他片區的天空中尋找。

  放眼東、南、西宮三片天空望去,與壁宿相關度最高的三片天空分別是:與壁宿室宿相對的南宮翼宿軫宿所在天空、與壁宿室宿呈90度對稱的東宮箕宿尾宿(斗宿)區域、和西宮參宿(井宿)區域。而這三片天空中,南宮翼宿和軫宿所在的區域星的亮度也不高,且已經用去了絕大多數星來組建翼宿(22顆)、並沒有多餘的星可供組建新的星宿了。

  而東宮箕宿與尾宿以及相鄰的斗宿所在的天空雖然也有不少亮星克供使用(如,建星),但此處是銀行亮度最高之處。我們的先祖為了能準確觀測星宿變化,在此處不得不放棄了沿天赤道建立星宿的原則、而不得不在離天赤道較遠處找到了相對此處銀河更亮更顯眼的尾宿、箕宿和斗宿來建立二十八星宿。無獨有偶,西方從古巴比倫到古希臘都是沿著黃道來建立十二宮的星座,但也唯獨在此處偏離了黃道較多,以尾宿作為天蠍座的蠍身、以箕宿組建人馬座的馬頭與前蹄。可見,此處銀河的亮度之高,已經對星宿觀測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也不宜在此處建立新的星宿。

  這樣一來,就只剩下參宿和井宿所在的西宮天空了,而這片天空會不僅亮星多而密、且銀河的亮度也不高。此處天赤道兩邊有不少顯著亮於銀河、易於觀測的星可供使用,於是我們的先祖就在此選擇亮星來組建新的星宿。而在這些亮星中,參宿四與參宿五是此處靠近天赤道的所有星中最亮的星、觀測它們也最方便。因此選擇這兩顆亮星之間的觜宿三星來建立新的星宿則為最佳方案——雖然觜宿三星亮度並不高、但也並非肉眼難以觀測的暗星,古希臘劃分的獵戶座就是以參宿為軀體與四肢、觜宿為頭顱的獵人形象,觀測觜宿三星的難易就可見一斑;而且只要看到了兩邊的參宿四與參宿五就能八九不離十的找到觜宿,觜宿的觀測由此也顯得不是那麼困難了。最終,古人把壁宿上產生二次月食的標記做到了觜宿上,也因此把觜宿三星從原先的參宿中劃分出來,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星宿。

52樓

藍寶石只是個摶說

2015-08-10 22:22

  makexi

53樓

混跡江湖刺客

2015-08-10 22:57

  加油,,,得

54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1 09:57

  @混跡江湖刺客 2015-07-28 18:13:00

  @藍寶石只是個摶說

  加油,,,得

  -----------------------------

  感謝大家的支持

55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1 20:40

  十三、月食位點與月相變化周期

  行文至此,就知道了「二十八宿」得名的來由:按《說文解字》的解釋「宿,止也」,二十八宿就是指二十八個住宿點;而這宿客就是月亮,月食的產生就是月亮入住二十八宿中某一個星宿的過程,「星宿」的概念由此而生。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疑惑:既然二十八宿的建立標誌著先哲已經掌握了月食的規律,而月食規律的掌握就表明先哲已經掌握了「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既然掌握了「19年7閏」的規律,那上古的曆法制定者又何須費時費力的通過觀測星宿變化來確定時節,直接以月亮的盈虧來制定曆法豈不更省事?

  事實上,目前的考古發現並不支持上述猜想。從安陽殷墟發掘的甲骨文來看,殷人的曆法中雖然已經有了表示閏月的第十三個月,但每個月之間的時間長短差別還是很明顯的、從28天到34天的都有——由此而知,到了殷商中後期,人們還是沒能準確的找到月相變化規律。到了西周,人們開始使用「5年2至閏」的方法來協調月相與日相的變化,曾在某青銅器上發現一年有14個月的銘文。這種至閏法雖然也有進步,但相比「19年7閏」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史學界大多認為:最早也要到西周中後期,人們才找到了「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甚至一些保守的天文學學家,如新城新藏等認為,要到春秋中後期才出現了以「19年7閏」月相變化為主的曆法。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發現「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不可能早於先商時期。但在以天赤道為主要依據之一建立的二十八宿,最遲也不會晚於公元前2000年,這個時間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從五帝時代過渡到夏朝初期的這段時間裡,比西周要早了1000多年。於是,一個顯著的矛盾產生了:二十八宿在天赤道的時間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而「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和28個月食位點的發現又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若如前文所述,建立二十八宿必須同時滿足天赤道與月食位點兩個基本依據的話,這兩者間1000多年的時間差又當如何解釋呢?

  其實,這個矛盾的關鍵在於——發現所有的月食位點並不能同發現「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劃等號,甚至可以認為兩者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因為19年中有28個月食位點是在天文學足夠發達的後世,通過認為計算才發現的——由於地球自轉與月球公轉的關係,人在同一個觀測點上只能觀測到一個周期(19年)中十多次月食、另外的十來次月食是無法在同一周期內被觀測到的。所以在5000年前的上古,僅憑直接觀測而無間接推算的話,是不可能發現「19年28次月食」這一規律的;但人們卻可以通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觀測來湊齊這28個月食位點,進而以此為依據建立二十八宿。(因為壁宿附近會出現兩次月食,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會以為共有27個月食位點,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和觀測數據的積累,會發現第28個月食位點、並以觜宿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發現可能出現在殷商時期、之後講解觜宿的時候將仔細說明。)由此可見,找全月食位點與發現「19年7閏」的月相變化規律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更不能直接把二十八宿的創建年代等同發現「19年7閏」的時代劃等號,兩者間有1000多年的時間差是合理的。

  因此,這也能解釋另一個問題:為何到了西周人們還是保持了觀測二十八星宿的傳統,如《詩經》中就保留了不少與二十八宿相關的詩句、顧炎武等也認為「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因為在那個時代以月相變化為主要曆法依據的陰陽曆還沒有被製作出來,人們還是不得不以二十八宿為主要的時令判斷依據。

57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2 16:07

  也就是說28個月食位點正好分別對應著28個星宿么?

  

59樓

玖林

2015-08-12 17:06

  支持

  

61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2 19:24

  @玖林 2015-08-12 17:06:38

  支持

  -----------------------------

  謝謝

62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2 19:25

  @sefa胡胡胡 2015-08-12 16:07:25

  也就是說28個月食位點正好分別對應著28個星宿么?

  -----------------------------

  是的。當然其中觜宿和壁宿有點特別。

63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2 19:48

  @sefa胡胡胡 2015-08-12 16:07:25

  也就是說28個月食位點正好分別對應著28個星宿么?

  -----------------------------

  @晉觀 2015-08-12 19:25:20

  是的。當然其中觜宿和壁宿有點特別。

  -----------------------------

  老師您更新的太慢了。等的好著急。能不能一天兩更哈哈?

64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2 21:20

  十四、二十八宿名稱起源考

  在確定了二十八宿的起源後,人們不禁要問:二十八宿每個星宿又是如何得名的,這命名中是否也包含些對研究二十八星宿至關重要的信息?顯然,二十八星宿的命名不可能是某人一拍腦袋隨便就取上的,這其中確實有不少的重要信息可供發掘,以下將分二十八星宿分多組、逐一分別進行講解:

  參宿:

  在二十八星宿中,論重要性,當首推參宿。在由《大戴禮記》所收錄的《夏小正》中,參宿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星宿。一般認為《夏小正》記錄了夏代(約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曆法,可見對參宿關注早在4000年前就已形成;《春秋左傳?昭公元年》中所記「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也可旁證之。參宿能受到如此關注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在於參宿一、二、三,這一組緊密相連的亮星。

  從天文觀測的視角來看,要在黎明太陽初升或黃昏太陽初沒之際,準確的觀測到一顆初現於位於地平線上的星,其實並不容易。但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因為是緊密相連在一起的,所以在晝夜交替昏暗不明的時刻,即使錯過第一顆星也能捕捉到第二顆星、再錯過第二顆星也能通過第三顆星來彌補——參宿這緊密相連的三顆星給了一般天文觀測者足夠多的機會來補救觀測的失誤。此外,參宿一、二、三的亮度都很高,也較容易被觀測到。

  再從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以及之後的金文等等來看,「參」字的本義也應當是對參宿中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的觀測:其上段的三個圈象徵著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而下段則是一個觀測者的形象。由此可見,古人對參宿的觀測有多麼重視。

  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參宿不止有中間的參宿一二三,還有外圍的參宿四五六七和觜宿三星,這些星共同組成了整個參宿。那麼,既然我們觀測的是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那又為何要在外圍再添上一圈星呢?其實,這也是當時為了沿著天赤道創建二十八宿時,通過參宿四、參宿五和觜宿三星的加入,使得整個參宿看上去恰好貼著天赤道;既然參宿四和參宿五加入其中了,那麼也乾脆把亮度相近、與參宿一二三距離也相同的參宿六和參宿七也加入其中,這樣看著更顯對稱——最終,以參宿一二三為核心、參宿四五六七和觜宿三星為外沿的整個「參宿」就此誕生了。

  婁宿:

  二十八星宿中另一個包含重要天文線索的星宿就是婁宿。先來看「婁宿」的「婁」字為何義:《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婁,空也」。如果僅僅是這麼解釋的話,那也看不出婁宿與其他星宿相比有何特殊之處。

  好在隨著大量考古文物的出土,尤其是殷墟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金文的出現,揭開了「婁」字的本義:

  婁,隨縣戰國墓上的「婁」 (要,捧臉欣賞) (二,兩人),造字本義:兩人相擁吻。金文 (貫,相連) (口,嘴) (女),強調男子與女子擁吻。籀文 將兩口相吻寫成 。篆文 承續金文字形。當「婁」的「擁吻」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手」另造「摟」 代替。隸書 將篆文的「女」 寫成 。

  知道了「婁」的本義後,那問題也相應而生:這「婁宿」究竟要「摟抱」的是什麼?下面來看兩組星象圖,就豁然開朗了。

  從這兩張圖上可以明顯看出:在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這段時間裡,婁宿的婁宿三和婁宿二這兩顆星是將天赤道緊密「摟抱」在一起的。所以通過「婁宿」的命名,我們可以進一步確認:以天赤道為基準的二十八宿是在公元前2450年到公元前1950年的這段時間裡被發明出來的。當時的古人為了精確標記天赤道,而特意創立了「婁」宿、以顯示天赤道貫穿婁宿而過。雖然隨著歲差運動婁宿不斷北移、夏商之後的婁宿就已遠離了天赤道,但「婁宿」這個稱謂卻一直保存至今,為我們發掘二十八星宿的起源留下了寶貴的線索!

65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2 21:29

  @sefa胡胡胡 2015-08-12 19:48:27

  老師您更新的太慢了。等的好著急。能不能一天兩更哈哈?

  -----------------------------

  不好意思,由於閑暇時間有限,而且有邊寫還需邊修改,所以節奏就快不起來。還請見諒。

66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3 16:48

  我想問句題外話,您說參字的下段則是一個觀測者的形象,我想像不出來,強迫症犯了,一定要想像到才會不糾結- -。麻煩您指點一下。下面那三個橫,圖像是指觀察者的視線還是什麼?

68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3 19:15

  @sefa胡胡胡 2015-08-13 16:48:46

  我想問句題外話,您說參字的下段則是一個觀測者的形象,我想像不出來,強迫症犯了,一定要想像到才會不糾結- -。麻煩您指點一下。下面那三個橫,圖像是指觀察者的視線還是什麼?

  -----------------------------

  從甲骨文字形看,三面三個星應該是參宿正中的一二三。下面的字形,右半是個「人」;左邊三橫本義為「須」,指年老長者——兩者結合,就指有資歷的老人,再與三星結合,則為在觀測星象上有資歷的長者。這是我所認同的對參字的甲骨文解讀,你可以搜索一下與甲骨文有關的信息。

  由於甲骨文就像一副圖畫,所以對每個字的解讀未必會達成一致觀點。目前可確認的甲骨文字不足發掘總量的一半,而且有不少字的解讀也存在爭議。所以我的解釋或我找到的解釋也未必都是正確的,完全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可能。

69樓

Gesar7-11

2015-08-13 19:18

  很精彩的文,加油!

  

70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3 21:39

  @Gesar7-11 2015-08-13 19:18:23

  很精彩的文,加油!

  -----------------------------

  謝謝關注

71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3 22:16

  @晉觀 2015-08-13 19:15:36.0

  從甲骨文字形看,三面三個星應該是參宿正中的一二三。下面的字形,右半是個「人」;左邊三橫本義為「須」,指年老長者——兩者結合,就指有資歷的老人,再與三星結合,則為在觀測星象上有資歷的長者。這是我所認同的對參字的甲骨文解讀,你可以搜索一下與甲骨文有關的信息。

  由於甲骨文就像一副圖畫,所以對每個字的解讀未必會達成一致觀點。目前可確認的甲骨文字不足發掘總量的一半,而且有不少字的解讀也......

  —————————————

  受教了!謝謝老師!

  

72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5 19:37

  四仲星:房、虛、昴、星

  此處所言「四仲星」並非《尚書﹒堯典》中所涉及的四仲星,而是二十八星宿中東南西北四方各組星宿中、位於七個星宿中正中央的四個星宿,這四個星宿正是房宿、昴宿、虛宿、星宿。而《尚書﹒堯典》分別是「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兩者相比只有「昴」與「虛」相重合。那麼此二者間又有何聯繫呢?

  還是從字義上著手,來解開「房、虛、昴、星」的本義。

  「房」字按《說文解字》的注釋為「房,室在傍者也」。上古邊室皆用單扇門(即「戶」),廟門大門才用雙扇門,故「房」從「戶」。「方」本義為「城邦」、「城邑」。「戶」與「方」聯合起來表示「方形城邑正大門左右兩邊的門衛室(傳達室)」。所以「房」的本義:方城南大門左右兩側的傳達室、門衛室。

  在知曉了「房」的本義後,「房宿」命名的依據也由此顯露。如下圖所示,在公元前2400年之前(最遲不晚於公元前2350年),天赤道是貫穿房宿而過、就像一條大道貫穿城門而過,而「房宿」四星就像城門邊的門房。

  再結合之前講解「婁宿」時講道,天赤道貫穿婁宿的時間為公元前2450年至公元前1950年。可以發現:要同時滿足天赤道貫穿婁宿和房宿的話,那麼只能將時間定格在公元前2400年的前後50年里、即B.C.2450-B.C.2350年間。

  然後是「昴」,「昴」從字形上看是由「日」和「卯」兩部分組成。其上半部的「日」和「參」 上代表星的小圓圈一樣,是對夜空中星星的指代。而「卯」是「鉚」的本字。卯,甲骨文 是指事字,兩豎指事符號 代表兩扇門板, 、 像釘在左右兩扇門板上的雙頭釘:古人用粗大的木栓,穿過兩扇門板上兩個雙頭釘的「匚」形孔,即可將門關牢。造字本義:用來穿門栓的「匚」形雙頭釘。金文 承續甲骨文字形。籀文 反寫字形,突出鉚丁的「雙頭」特點。篆文 寫成正反兩個「戶」 、 ,突出框形「匚」雙頭鉚釘的「關門」用途。

  從上圖所示的昴宿七星來看,確實和「匚」雙頭鉚釘有相似之處。而作為關門「卯」的「昴宿」恰好與處於對位的城門「房宿」相對應。可見,我們的祖先在發明二十八星宿時就已經準確的找到了各星宿之間的對應關係,雖然心宿與房宿貼得很近,但古人還是明確的指明了與昴宿相對應的星宿是房宿、而不是心宿。置於《尚書﹒堯典》四仲星為何是心宿而不是房宿,將在下文中另行討論——這並不是當時的古人看走了眼、而是另有所指的。

74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6 12:26

  再談「星宿」的「星」的本義。「晶」是「星」的本字。晶,甲骨文 由三個「日」 (代表天體)會義,表示眾多閃爍的星體。當「晶」的「星群」本義消失後,甲骨文 在「晶」的字形 (星群)基礎上再加「生」 (從無到有)另造「曐」代替,表示星群的「天生」現象。造字本義:夜空中出現的眾多發光天體。有的甲骨文 將圓圈從五個 簡化為兩個圈 。金文 改為三個圈 。籀文 將 改為 ,突出那些天體在夜空發光的特性。篆文 將籀文的三個「日」 省略為一個「日」 。古文中「晶」 * 與「星」 互相通用。

  為什麼在二十八星宿中,唯獨「星宿」被賦予了「生」的含義(「星」是 + )?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二十八宿創立時的天象說起,當我們把時間定格在公元前2400年的冬至時,我們會發現:在冬至那天的黃昏,星宿恰好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如圖所示:

  有人會問:冬至不是12月21日嘛,為何你在此把冬至定在1月13日?其實這是天文軟體設置的默認曆法的問題。現代公曆的藍本是公元1592年頒布使用的格里曆,而這之前西方一直使用的是儒略曆,兩者的區別在於:格里曆考慮到了歲差的影響,所以每400年減去3日;而儒略曆是不計歲差的,使用時間跨度一長就與格里曆出現明顯的差別,今天俄羅斯等信仰東正教國家依然使用這種曆法,所以他們的日曆往往比公曆晚了近一個月。而一般天文軟體在設置曆法時,會將格里曆之前的日曆設置為儒略曆——因此,一旦用儒略曆來查詢公元前千年以上的時間,必然會出現與現代公曆相差甚遠的「日期」。這並不是自然規律發生了變化,僅僅是人對世界的認知產生了變化而已。

  明白了曆法日期的問題,接著就須解決問題的關鍵——為何冬至這一天被賦予了「生」的特殊含義、而不是其他日子呢?在此,又要回溯到前文所述的「圭表法」的立竿測影定日期。眾所周知,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遠古,當時的生產工具比今天是簡陋得多了,所以測量工具的精密度也遠非今日可比。「圭表法」的原理是通過測量對比每日正午時刻表桿的陰影長度變化來確定具體日期,因此從實測上看:如果隔天的桿影長度與當日的桿影長度之間的差值(ΔL)越大越顯著,則測量的準確度就越高。而冬至這天桿影最長,與冬至前後幾天相比其ΔL也最大;同理,夏至桿影最短,ΔL也最小——顯而易見,若用精度相同的一把尺來分別測量冬至和夏至前後的桿影長度差ΔL,那麼冬至時得到的數值精密度最高、用此數據定出的日期也準確度最高;夏至時精密度最低、定日期的準確度也最低。如在黎耕和孫小淳所做的《陶寺IIM22漆桿與圭表測影》一文中提到:在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根用於立竿測影的表桿,其復原長度約173cm;此表桿冬至時桿影長約344厘米,夏至時長約40厘米。顯而易見,在用圭表法確定一個年內的基準日時,以冬至這天所測得的數據進行核定日期是準確度最高的;而冬至也因此被定為最早的新年起始日,古人就在冬至這天來祭天,易學中「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也源出於此。相應的,冬至這天黃昏時,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的星宿也由此而被賦予眾星之源的含義——由「 (星)+ (生)」而來的「星宿」就此誕生。

76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6 13:41

  樓主加油!

  

77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6 14:05

  @sefa胡胡胡 2015-08-16 13:41:44

  樓主加油!

  -----------------------------

  謝謝支持,作品能被關注,是對作者的肯定啊。

78樓

tyg543

2015-08-16 14:28

  好帖

  

80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6 19:05

  @tyg543 2015-08-16 14:28:40

  好帖

  -----------------------------

  謝謝支持

81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7 08:30

  @晉觀 2015-08-16 14:05:54.0

  謝謝支持,作品能被關注,是對作者的肯定啊。

  —————————————

  感覺現在回復的人不多,不過大多數以乾貨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精品貼靠的都是作者的堅持!我每天都在等更新,樓主加油!

  

82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7 12:36

  @sefa胡胡胡 2015-08-17 08:30:19

  感覺現在回復的人不多,不過大多數以乾貨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精品貼靠的都是作者的堅持!我每天都在等更新,樓主加油!

  -----------------------------

  看來是太幹了點,干成渣了難啃啊:-D看來是這個主題有點冷門,能插話的切入點都沒有啊。大家還是喜歡現成的直接算吉凶啊。

83樓

Gesar7-11

2015-08-17 16:59

  期待更新

  

85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7 20:59

  @Gesar7-11 2015-08-17 16:59:44

  期待更新

  -----------------------------

  一定會堅持的

86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8 07:12

  虛宿與堯王城文化

  在理解了房、昴、星三個星宿後,就只剩下「虛宿」了。以《說文解字》為準,「虛」的含義為:「虛,大丘也。崑崙丘謂之崑崙虛。」再從文字考古方面來看:虛,金文 (「虍」的變形,虎頭,借代老虎) (兩個「匕」,表示虎爪) (土,地域),造字本義:虎豹橫行、了無人煙的地方。從這兩條來看,虛宿的樣子無論如何也無法與「虛」字高山莽林的本義相匹配。看來,對虛宿的認識的必須另闢蹊徑。

  從圖形上看,虛宿與山丘並無形似之處,反而更像一根棒子——這不由讓人聯想到「圭表法」的表桿。如果再聯繫其周邊各星宿來看,那展現的就是一場古人的祭祀典禮:

  星體的運動方向是自東而西,所以首先從銀河說起:這銀行就像是一條護城河;橫亘在銀河上的斗宿(即,南斗),就像過河的渡船,「析木之津」由此得名。過了護城河後,就要上山,因為這裡是「建星」:「建」,金文 (「阜」 表示山地, 表示牆基) (不是「聿」,表示手持 杵棒 ,夯土築牆),表示辟山為址,傍山築屋。到了山上,祭祀典禮就要開始了:有祭祀用的牛,即「牛宿」;有主持祭祀的巫師,即「女宿」(上古巫師多由女性擔任)。祭祀典禮在樹有表桿的開闊地上舉行,即「虛宿」;其後有用於祭祀先祖的廟堂,「危宿」是屋頂,《史記?天官書》記「危為蓋屋」;《說文解字》記「危,在高而懼也」;籀文 (人) (山,山巔、崖際),造字本義為,人在山巔或高崖、身居險境。「壁宿」和「室宿」是相應廟堂的牆(曾侯乙墓漆箱蓋上稱這兩宿為「西縈」與「東縈」);祭祀過程中還要獻上被從胯部分爿開的整豬,即奎宿(《史記?天官書》記「奎,為封豨」;《說文解字》注「奎,兩髀之間」)。

  由此可見,虛宿邊上從銀河到婁宿之間的各星宿是在表述同一個理念——祭祀。那麼上述猜想是否有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掘來提供論據支持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山東日照的一處上古文化遺迹——堯王城遺址。

87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9 07:29

  千百年來,日照當地一直流傳著關於帝堯、帝俊、羲和、常儀等五帝時代的傳說。直到上世紀,湮沒雨地下的堯王城遺址終於重見天日;1978—1979年,因修路,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的東沿進行了小部分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該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漢等時代。作為在考古界有著重要影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一個較早發展起來的聚落,屬山東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

  根據考古證實,堯王城遺址處於鼎盛年代距今4000-4600年之間,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階段, 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按其文化特徵和年代,結合古籍記載,正好是堯舜禹生活的時代。而在考古過程中發現的彩陶不僅填補魯東南沿海龍山文化陶器的空白,還似乎也表明帝堯時代的影響力曾波及到堯王城。因為在龍山文化時期,陶器的生產是有地域性的,黃河下游生產黑陶,黃河上游生產彩陶,兩者採用不同的製作技術。迄今為止,在龍山文化的地層里,整個魯東南地區只有堯王城出土了彩陶。

  時光回溯到四千年前,堯王城在當時不是一般的村落,而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是龍山時期該地區古國的「都城」。堯王城遺址首次被發現,當時的考古工作者對堯王城遺址進行了初步測量,判定龍山文化堆積分布面積為52萬平方米。而近五年不斷的考古研究和探索表明,堯王城遺址地表陶片分布面積為367.6萬平方米。從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堯王城遺址屬日照地區龍山文化聚落群,該群分為都城、邑和聚落三個等級,已形成「金字塔」結構,城鄉分離已很明顯,堯王城遺址就是這個聚落群的「塔頂」。

  堯王城所處的地區離當時的海岸線非常接近,從二十八星宿觀測的角度來看:在黃昏時刻、太陽剛落入西方山崗下時,二十八星宿逐一從東方的海平面上升起。相比於陸地上高地起伏的地形,海平面則能一直保持著水平狀態——這對觀測工具相當簡陋的古人來說,海平面是就個天然的水平基準,以海平面為基準觀測到的二十八星宿各初升點相比於其他內陸觀測點更精確!

88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9 19:07

  @晉觀 2015-08-17 12:36:40.0

  看來是太幹了點,干成渣了難啃啊:-D看來是這個主題有點冷門,能插話的切入點都沒有啊。大家還是喜歡現成的直接算吉凶啊。

  —————————————

  質和形不可脫離,對質沒有深入認識的時候,形也無法圍繞著正確的核心。我更願意先看乾貨再來探討由乾貨引出的枝葉

  

89樓

sefa胡胡胡

2015-08-19 19:15

  堯王城遺址與各星宿表祭祀的關係我還是沒理清,是沒介紹完么?應該用一句話點一下。

  

90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9 20:56

  那麼堯王城的天文觀測台又會在哪呢?在對堯王城墓葬的發掘中,考古發現:堯王城遺址目前發現的幾個墓區均為小型墓葬,應屬普通階層的墓地;這裡的墓葬方向顯得比較凌亂,其中以大的南向(包括東南和西南方向)為主,也有東向者。那麼堯王城的南方,又有何值得當時的民眾如此信仰和崇拜呢?

  在堯王城以南3公里處,有一座上古名山——天台山。《山海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竹書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日照古屬琅琊,離琅琊台20公里)。而天台山上也確實有不少上古文化遺迹:遺址上有太陽部落用的沙髮狀石椅,石椅靠背上刻畫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圖案;還有石砌的圖騰柱,居住用的石頭房基,生活用的石盆、石磨、石臼、石火坑以及女巫和族長等人的積石冢等。遺址上出土過石球、石斧、石鐮、石箭頭、及各類生活或祭祀用陶器等舊石器或細石器時代文物。遺址周圍的山岩上刻有反應遠古時期先民生活的岩畫。這裡是太陽崇拜文化的發源地。天台山中有湯谷,湯谷之上有太陽神石和太陽神陵,有商王到東海來祭祀太陽時留下的石刻岩畫等遺迹,還有大量與太陽崇拜有關的故事與傳說。這裡曾經是東夷先民祭祀祖先的聖地。天台山是堯王城古國的祭祀地。山上有帝俊的石祖像,有羲和積石冢和大羿、嫦娥、伯益的大墓,還有祭祀伯益的魁仙閣。山下湯谷中有祭祀羲和與女媧的老母洞和古莒國國君黎比公的祭祖碑,湯谷春秋大墓出土過雌雄青銅寶劍等重要歷史文物。

  從地形上看,天台山是堯王城附近,所有直面大海的山崗中最高的山;其主峰高約258米,不僅可毫無障礙的眺望整個東南海面,而且爬山行程也不超過個人運動能力的上限。因此從地勢上看,天台山是堯王城附近最適合的天文觀測點;上古當地部落的先民也因此把天台山視為他們的聖山,並作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

  綜合堯王城遺址的規模與天台山的地勢來看,「在黃昏時觀測東方地平面(海平面)二十八星宿初升來確定具體日期」的曆法發明人應當是此地先民。而虛宿中「虛」所指的大丘正是此處的天台山,虛宿本身象徵著聳立與山巔天文觀測點的「圭表法測日影」的表桿。這個表桿日後演變為祭祀和祈求豐收的「社」神,《禮記?郊特牲》曰「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南鄉於北墉下,答陰之義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薄社北牖,使陰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家主中溜而國主社,示本也。」為何「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因為測日影的表桿必須置於露天見光處,所以「必受霜露風雨」、才能準確報時,才能「地載萬物,天垂象」;而亡國之「社」柱被從露天見光處移入屋內,就失去了作為「圭表法」表桿的作用,因而無法再行圭表法紀日的功能,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並通過「薄社北牖,使陰明也」使亡國的曆法永世不得翻身!

  由此可見,以虛宿為中心、從銀河到奎宿的一些列星宿正是表達了上古堯王城先民的一整套祭祀禮法和相應的祭祀場所。二十八星宿的命名正是來自於堯王城先民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

91樓

晉觀 樓主

2015-08-19 22:45

  @sefa胡胡胡 2015-08-19 19:15:25

  堯王城遺址與各星宿表祭祀的關係我還是沒理清,是沒介紹完么?應該用一句話點一下。

  -----------------------------

  祭祀是上古先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把與祭祀相關的物件標記星宿也是理所當然的。就像今天科學界有許多重要參數是用來紀年有傑出貢獻的學界前輩那樣,如物理的普朗克常數、化學的阿伏伽德羅常數、微積分中的拉格朗日常項等等。所以二十八星宿的命名也一樣,古人也會把他們認為最重要或最具代表性的東西來標記星宿。

94樓

tyg543

2015-08-20 16:36

  馬

  

95樓

tyg543

2015-08-21 11:39

  好帖

  

97樓

晉觀 樓主

2015-08-21 21:38

  @tyg543 2015-08-21 11:39:36

  好帖

  -----------------------------

  謝謝

98樓

晉觀 樓主

2015-08-24 19:45

  從胃宿到軫宿與東夷先民的日常生產生活

  既然虛宿以及其相鄰星宿反映的是東夷先民的祭祀活動,那麼有沒有星宿的命名反映的是其日常生活呢?其實,胃、畢、井、南河、柳、張、翼、軫這些星宿反映的都是東夷先民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

  先說胃宿,「胃」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原型為: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個袋子 里有「米」 (糧食)、金文 (像「米袋」) (月,即「肉」),強調「米袋」為身體的器官——造字本義:動物體內袋狀消化器官。篆文 承續金文字形。隸書 誤將篆文的「米袋」 簡寫成「田」 。可見「胃」的本義與糧倉有關,所以胃宿兩旁有「天廩」「天囷」等同糧食倉儲有關的星宿。

  跳過婁宿和昴宿後是畢宿。「畢」與「禽」,在甲骨文中是同一個字,後分化。畢,甲骨文 (開口向上的「網」 ,捕鳥工具) (「十」是「又」 的變形,抓持),表示持網捕鳥。有的甲骨文 加「田」 (田園),表示在田間和菜園裡撲捕啄食嫩苗的鳥雀。造字本義:用網罩抓捕田間的鳥雀。金文 將甲骨文 手持網罩的形象 寫成 。篆文 省去「田」 。隸書 變形較大,網形盡失。俗體楷書 誤將正體楷書 的「卄」 寫成「比」 。如圖所示,「畢宿」的外形與 幾乎如出一轍,畢宿得名也由此可見。

  畢宿之後、越過參宿,就是井宿。井,甲骨文 像兩縱兩橫構成的方形框架;金文 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在方形框架 中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坑中有水。這與天上的井宿的形狀如出一轍,其義自現。水井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上的基礎水利設施,對地處鹽鹼化嚴重、並且土地裂隙大難以儲水的堯王城先民來說,有口水井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地處銀河邊上的此星宿就被賦予了「井」的含義,以突顯水井的重要性。

100樓

晉觀 樓主

2015-08-25 07:30

  井宿之後是南河,《石氏星占》中稱南河與北河為「南河戌」「北河戌」,「戌」為戌守之意。從甲骨文的字形演變來看,「戌」是種象徵獨裁王權的大斧;「河戌」自然是掌管水流用水大權之人。考慮到堯王城地區相對有限的水資源,作為水資源管理者的「河戌」的產生,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或缺性。「南河戌」「北河戌」也因其本身亮度較高,自然在眾星宿中佔有一席之地。

  南河之後是柳宿。柳宿是取象於柳葉。之所以用柳、而非其他樹種來命名星宿是因為:柳樹是種適應能力極強、並易於栽種存活的樹種,柳樹因此而長被栽種在河道兩岸的河堤上,以起到加固河堤的作用。所以在作為「河序」的「南河」星宿邊上有個「柳宿」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柳宿之後,越過星宿是張宿。張,金文 (糸,弦) (長,距離大),表示拉開弦與弓的距離,造字本義:拉開弦與弓的距離,使弓弦緊繃,為射箭作準備。可見,張宿象徵的是一把張開的大弓。如下圖所示:

  在製作弓箭的「六材」干、角、筋、膠、絲、漆中,最關鍵的材料當屬作為粘合劑的「膠」——「膠」的粘合力直接決定了弓所能承受的最大張力和、並決定了箭的最大射程。而在眾多的動物膠中,以黃魚膘熬製成的魚膠最為優良,弓匠也因此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而地處海邊的東夷先民自然最容易得到魚膠,所以也無怪乎上古神射手后羿、逢蒙等都來自東夷地區,因為此處盛產魚膠、其製作的良弓產量也是最大的——有了足夠的良弓作為後勤保證,就好比有了足夠多的子彈訓練狙擊手,自然相比其他地區,東夷先民中更利於培養神射手。東夷先民也特意將其擅長製作的武器「弓」用於命名星宿,「張宿」之名也由此而來。
推薦閱讀:

京房卦氣雜說----雪峰易學
針灸易學
閻河冰:關於將陰陽五行、先天八卦、河圖洛書、天干地支寫進中國義務教育教科書的提議!
易學歌訣
玄學的極致---看人

TAG:人文 | 發展 | 易學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