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思維和思維方式

《易》是最為普遍.最為抽象的理論 

易卦是由「—」「-  -」兩個基本符號排列組合而成的。古人就是依據這些符號卦象,來概括說明天理人事和占卦休咎。人們所面對的世界千差萬別.千變萬化,要從思想上把握複雜的世界,只能藉助于思維抽象,運用概念進行思維。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既可用語言文字表達,也可以用其他的符號表示。在《易經》中,古人是用「— 」."-  -"這兩個符號表達概念的。這兩個符號代表的意思,歷代學易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 」 .「-  -」代表天.地;有人認為代表陰.陽;有人說代表男.女;也有人說表示耆草長短.奇數偶數,等等。不管代表什麼,「— 」.「-  -」符號具有最大的抽象性和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一切事物,一切時變,從而道出天下後世無窮無盡的前因後果及其基本規律。根據通行說法和《周易》繫辭解釋,.「- -」「— 」.符號表示陰陽。當人們創造這兩個符號時,頭腦中就有了陰陽概念。而當人們運用這兩個符號構成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時,陰陽概念就更加明確,並運用它進行占卜或思維。在《易》中卦畫分陰陽,爻位分陰陽,一動一靜,一奇一偶,一辟一闔無不分陰陽。陰陽是「易經」最高範疇,「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變化之道成為萬事萬物的準則。

世界萬事萬物莫不分陰分陽,陰陽是世界事物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最高抽象。陰陽概念就是從各種具體事物抽象出來的,因而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根據陰陽概念,《易》「立天立地」.「通志」「.定業」.「斷疑」。《易》能夠提出前人沒有認識到的問題,能夠將前人知識豐富提高,使之抽象成為更高的理論。正因為如此,《易》是最為普遍.最為抽象的理論。

變的思維方式 眾所周知,《周易》這部珍貴的文化典籍,對中國數千年來的歷史文明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易道作為一種思維模式.世界觀.方法論及邏輯的體系,不僅促進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而且浸透到中國人的思想.政治.倫理.科學.藝術.文化生活各個領域。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少有的。哲學是以理論思維的方式把握世界。《易經》其中確有許多具有理論思維色彩的哲學觀點。卦爻既反映世界的變化,也反映世界變化的規律。卦爻自身只表明世間萬物的具體變化,還處於渾沌自發的無言中。《易傳》則把卦爻關於變化的認識加以提煉,並用哲學語言明確無誤地概括起來。例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等。《周易》已初步構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由它特有的一系列範疇.概念.命題所組成。太極.陰陽.變化.易.道.神等諸命題,則是這個體系的骨架。因此,《周易》充滿了樸素的古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集大成和發源地。我國古代辯證思維的核心內容是對立統一,其最高範疇是陰陽。把陰陽概念抽象為表述對立統一的最高範疇,並運用陰陽相互依存和轉化的觀點,概括和總結有關自然.社會.歷史等知識。《周易》依據「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理,把自然界與社會中的一切變化都看成是陰陽對立的力量交互作用引起的陰陽這一基本矛盾,在八卦中演變為天與地.雷與風.水與火.山與澤四對矛盾。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雷風山澤都是它的派生物。在重卦中,陰陽又進一步演變為三十二對矛盾,如:泰與否.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三十二對矛盾也就是三十二個正反卦,六十四卦都是按正反兩卦的形式排列的。重卦中,還有上卦與下卦或外掛與內卦的矛盾關係。可見,《易經》把矛盾關係看成是普遍存在的關係。當然,《易經》所揭露的矛盾並不是事物內部固有的矛盾,大多具有表面性,有些矛盾甚至是虛構的。儘管如此,被披上神秘外衣的樸素辯證法觀念仍是認識活動的基本方式和思維活動的基本方法,對辯證思維發展仍起到推動作用。《周易》把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觀點作為認識和解決宇宙人生問題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模式,開闢了中國傳統思維之先河。 《周易》的唯象思維

《周易》的象是易卦的符號系統,它是由「—」.「-  -」符號

組成的卦畫表現出來。《易傳》說:「易者,象也。象者也,像也。」又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說明,「象「是客觀事物的模擬,但這個摹擬並不是像照相那樣照下來,而是用一些符號來表示事物的」道「與」理「。易象並非直接攝取萬物的圖像,而是以極抽象的奇「—」.偶「-  -」符號的不同排列而成的卦畫去分別指代萬

千世界。《易經》正是運用「象」來托物言志,以「比喻」.「征」.「比」.「興」等特殊手法來「明義」.「明人事」.「統會其理」。《周易》象的建立,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具有兩大作用:一是通過象數模式體例,將世界萬事萬物簡約化.規範化.使思維從具體到抽象;二是利用抽象符號,觸類旁通,由此及彼,充實內容,使認識又從抽象到具體。這兩方面作用形成認識的雙向運動,構成了《周易》唯象思維這一獨特的思維方式。

   因象明理的卦象比擬

我們知道,《周易》是用「—」「-  -」符號組成的卦畫,即象來表達其中的思想的。人們主要是通過象捕捉內容,根據象來理解意。設卦.觀象.明理是《周易》思維方式的特點。《周易》的象有三種指稱:一是指陽爻「—」.陰爻「-  -」;二是指具體

的實物;三是指無形的東西,如鬼.神.精.靈氣等。但最根本的三個i陰陽。《易》是以陰陽為卦畫來反映世界及其變化。由陽爻.陰爻組合而成的卦,是一種象意符號,具有極大的適應性。從根本上說,「象」是從觀天察地的社會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它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指事物的形象,其二是象徵.類比.比擬。《易經》力圖用象徵.比擬的思維方式揭示自然和社會普遍存在的矛盾關係,並依據這些關係說明事物變化的原因。《周易》中的象數與義理環環相扣,每每相應,。卦象比附義理,義理蘊含於掛畫之中。抽象簡單的奇數偶數方程式,表達了萬事萬物的樣式.形態.變化.發展.本質和規律。我們正是透過卦象比擬,掌握《周易》所提示的宇宙發展和人生變化的大道理。

   創意解經的卦象推導

《周易》唯象思維在後來的發展中突破了一物一象,單一對應的象數比擬模式,形成了象外生象,「互體」推導.觸類旁通.互為變卦的卦象推導模式 「神無方而易無體」,「惟變所適」,這

是《周易》卦象的根本特點。無論講卦象.互體.旁通,還是講卦變卦爻變,相同之處就在於象外生象樣,卦爻辭牽就卦象,使言.意. 象達到統一。神秘莫測的卦象推導中的象外生象的互體旁通和圖式規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啟發人們的思維,鍛煉人們的思維能力。

   立象盡意的意象思維

好類比.貴意象是《周易》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徵之一。八卦思維

是把感性形象與抽象意義結合起來的符號性思維。它既不同於感性的知覺表象,又不同於理性的抽象概念,而是通過具體形象表現抽象意義的意象思維。由陰爻陽爻排列組合成的卦象隱含著自然.社會發展變化的道理。在卦象中,符號和意義,形象和本體.思維主體和客體對象完全合一。對此,《繫辭傳》概括說:「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這段話對卦象和卦爻辭的作用做了說明,並指出吉凶的由來是爻象變動所致,清楚表明八卦思維中符號和意義是有機統一的,是一種典型的意象思維。

《周易》的整體思維

《周易》把陰陽矛盾的對立與統一看成是自然界和社會萬物生成發展的基礎。陰陽交感而萬物化成,氣化凝聚為萬物。為此,《周易》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涵蓋極廣的哲學命題。世界萬事萬物莫不起源於一陰一陽的合二而一,任何事物都按照一陰一陽的規律發展變化。基於陰陽概念具有包攬一切的普遍意義,《周易》把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關係,統統納入有陰陽兩爻所組成的六十四卦系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生萬物,世界是一個「生生之謂易」的有機整體。在這有機整體的範圍內,陰陽相推,剛柔相摩,「先否後喜」,「否極泰來」,一切對立和變化都會自我調節,最後達到事物自身平衡穩定的「常道」。善於發現事物的對立,並在對立中求統一,在變化中求不變,兩極相融,對立統一,是《周易》整體思維的一個重要原則。 

   陰陽統一:整體思維的基礎

陰陽.奇偶的對立的觀念是《周易》體系建立的基礎,也是其整體思維的基礎。沒有陰陽對立這一基本矛盾,八卦.六十四卦就難以成立。陰陽這一基本矛盾,在八卦中演變為天與地.雷與風.水與火.山與澤四對矛盾,進而演變為重卦之間的三十二對矛盾,如泰與否.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等。六十四卦實際上是互相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是按正反兩卦的形式排列成體系的。上卦與下卦也往往表示事物的對立與矛盾關係。《周易》卦象和卦辭都體現了對立統一思想。主要表現為:分陰分陽,分剛分柔,陰陽相感,剛柔迭用,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經由的是二,追求的是一,對立育萬物,萬物歸一統,「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一切對立都以統一為最終結果,此為「常道 」。這種觀點表現為一種整體穩態平衡的思維模式,整體是這種思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種思維模式在《周易》中有如下表現:第一,注重陰陽消長的過程。第二,注重陰陽互相滲透,剛柔交錯。第三,注重萬事萬物的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總之,《周易》通過對陰陽對立統一的性質的論述,直觀地認識到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和規律。陰陽兩極互感貫通,相融統一,乃是《周易》整體思維的根本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周易》形成了一個以陰陽為軸心的八卦整體觀和整體思維模式,為中國整個傳統思維奠定了基礎。

  感性同一:整體思維的特徵

任何思維整合,都建立在某種客觀的或主觀的相關性之上。八卦思維將世界萬事萬物納入特殊卦象中進行思維整合,同樣也需要在主客體之間建立某種聯繫。《周易》觀物取象,以象譬物,通過八卦卦象和卦辭比附明了天理人事,這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原始思維特徵。憑主體直感而直接對象,即以自己內心的印象.觀念.想像來理解外物,這樣便把一個自然對象在他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覺,直接看成了對象本身的性態,從而導致心物混一,主客混一。例如,《周易》乾卦爻辭中說的龍象,屬於自然現象。初九為「潛龍勿用」,九二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五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些爻辭意味著龍有潛伏到騰空,同人的政治生涯從不見聞到飛黃騰達是一樣的。這就把天道與人事聯繫起來,以自己對自然的感覺來理解天道人事的規律。八卦學說的特點是以八卦象徵各種物象,再用八卦象徵的物象,說明重卦的卦象,以此解說一卦的卦辭和爻辭,論證所佔之事的吉凶。卦爻辭同卦爻象存在著必然的聯繫,而聯繫的紐帶為所取之物象,把物象同卦爻辭相匹配,以斷吉凶。利貞.貞吉.貞凶.貞厲.終吝(lin)無咎.有悔.悔亡等都是表明或吉或凶的用語。揲蓍(shi)求數,因數設卦,由卦觀象,依象繫辭,這是《周易》一書的方法和體例。在這套程序裡面,卦象具有重要意義。卦象雖然只是(—).(-  -)符號的組合排列,但人們通過它的排列形狀,可以把它與不同對象關聯起來,客觀認識對象與卦象之間形成一種感性同一性。人們直感認定的不是客體對象本身的特點和本質,而是客體對象與卦象的某種關聯。人們感覺感受的是卦象與客體的相關性,正是通過這種相關性來整合出現在他的意識中的紛然雜陳的世界。八卦思維就是依照感性同一原則,將客體互相聯繫,互相解釋,以物解物,從而尋求共同性的一種認識活動。將不同對象聯繫起來,加以比較,尋求共同點,或用一物比擬一物,說明其共同性,這無疑是《周易》整體思維的一個特徵。

   天人合一:整體思維的主題

《周易》把人和自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氣相通,一體相承的。《周易》裡面天人同構,一一對應。天人合一,演成系列,變成聯繫,奉為易道。易道「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作為「天人之道」它的外延擴展到宇宙人生各個領域。《繫辭傳》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天地人是《周易》的關鍵所在,缺少任何一個,便不成《周易》。「天人之道」是《周易》所推崇的重要的「易道」,它追求的是天與人的統一與和諧,這是《周易》整體思維的一個根本點。天.地.人三道歸根到底反映的是天人關係,是「天之道」與「民之故」的關係。《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有三點:

1.強調天與人各守其道,咎吝有別。天人關係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天即自然,這是天的基本含義,有時也含有天命,神的含義。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人合一」的前提是「天人之分」,《周易》追求天人和諧統一,首先承認天人不同,各有區別,各有其道不容混淆。當然天道與人道並不是背道而馳,絕然不同,而是一體兩面,從根本上說是合二為一。

2.認為天的運行規律與人的活動規律有一致性,天的規律必在人的規律中得到反映。天養,人也養;天感,人也感;天恆久,人也恆久。天的規律與人的規律具有同一性,這是《周易》天人合一觀念的主要表現。

3.聖人能夠順應.運用天之規律,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是說,人類要與天保持和諧一致,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進行一定的主觀努力。聖人講求仁義禮智,窮盡人性。人性與天性相通,「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只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方能「知天矣」。《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與社會.天與人.主體與客體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維特點是求統一的整體思維模式。在這統一的聯繫中,《易》「與天相似,故不違,知周中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這樣「不違」「.不過」.」不流「「不憂」「能愛」的天人和諧一致的境界,是《易》所追求的。正因為強調天人的統一,強調天人和諧,所以反對「過」與「不及」。這一思維方式的積極意義,從政治上說有利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社會穩定是相對的,穩定是發展過程中的穩定,「生生之謂易」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模式還對中國古代醫學.天文.地理等學科發展有很大影響。

   中和化一:整體思維的宗旨

《周易》在論述陰陽對立統一的基礎上,提出了陰陽和諧的整體觀念,強調陰陽當位,執「中」而協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與穩定。陰陽是否中和,實際上是陰陽是否和諧協調。和諧協調既是生命之原理,又是事物穩定性的可靠保證。陰陽矛盾只有達到和諧統一,事物才能得到穩定的發展。這是《周易》演易之宗旨。這一宗旨也體現在《周易》的思維方式中。強調以柔濟剛,以剛克柔,堅持不走極端,奉「中和」之道為常道,遵「中正」之行為常行,執「中」而協同,中和而致一,這就是《周易》整體思維的根本宗旨。

   整體綜合:整體思維的定勢

《周易》形成的整體思維定勢,決定了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主體實踐性特徵。從根本上看,中國哲學是關於人的學說,是關於人的存在和價值的學說。因此,它特別突出人的主體性。這就決定了它的最根本的思維方式,必然是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思維。

《周易》在西周時期就提出天道.人道.地道的三道和諧問題,之後發展成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一氣.天理良知.天理人慾等學說。這樣的主體性思維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的。它在人和自然具有內在統一性的基礎上,面向自身,進行內在的自我體驗和自我反思,輔之以道德實踐,達到人生意義的真諦。《周易》提出的整體論的初步圖式,奠定了我國傳統思維的基礎。整體思維圖式在後來的發展中更臻於完備,。對它的發展有貢獻的,首推儒學。整體觀念通過儒家文化的弘揚,深入人心,滲透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各個領域。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佔據突出的主導地位。整體思維在中國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和倫理意義。

《周易》的情感直覺思維

中國傳統哲學特別重視人的問題,重視人們的情感因素,強調「天人合一」,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在以人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主體的情感需要.評價和態度在思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人為本的道德學說

   「《易》是寡過之書」,「《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說明《易》的主題是論述人如何認識自然,如何把握時變,如何趨吉避凶。這無疑突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強調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全都是為人設計的,始終都是講人的問題,人是該書的起點和終點。

     《周易》論述人事是與天道聯繫在一起的。天.地.人「三才」是其最重要的概念,離開「三才」則無易可言。天.地.人既是構成客觀世界的實在內容,也是易卦形成的主要依據。《周易》是一部論述天.地.人及其相互關係的典籍,其中大部分內容是講人,講天講地的目的是為了講人。這一點從卦象的爻位排列次序上就可以看出來。八卦是三畫卦,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六十四卦是六畫卦,初爻.四爻表地道,二爻五爻表人道,三爻上爻表天道。《周易》特別看重二.五爻位,「二五得中」,把人道放在中心位置。說明人在《易》中的突出地位,同天地比較,更重視人事,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道德的人本主義」在《周易》一書貫通全篇,是其精髓。例如《繫辭傳.上》開篇就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這幾句話準確地將《周易》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揭示了出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正是《周易》的要害和關鍵。《周易》首卦是乾,坤卦放在乾卦的後面,這一取象顯然是為了表現乾尊地卑。乾坤兩卦討論的是"天人之道"的問題,實質上是講君子.聖人與平民百姓如何各守其道,.各修其道的問題。乾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道是「以厚德載物」,對天地來說,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是自然本性,但對人來說,則非自然本性,需要通過「道」的修鍊。只有通過道德修養才能「順天應人」,才能使人的言行符合天道,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周易》不但為人設計了一套理想人格,而且還提出許多人格修養.完善人生的途徑和方法。乾卦德行是健,特點是易,坤卦德行是順,特點是簡,人掌握這兩方面的德行修養就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而其途徑是要在事業進程中加強德行修養,修養德行要落實在事業上。乾坤兩卦的卦辭和爻辭講的就是人們如何踐行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這兩種德行。乾卦自初至上九爻是君子進行德行修養的過程。「初九,潛龍勿用」,是說君子須將自己的德修養完美無缺,然後方可有所行動,有所作為。」勿用「是隱.遁之意,隱不是簡單的事情,一般人做不到,唯有有龍德的人能隱。隱是為了」不易乎世「,做到自己的意志.主張不為世俗所移易,不與之同流合污,潔身自好,行之若素。龍德在九二階段只是德已修成,有君德而無君位,還未到發揮作用之時。「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此時,君子還要不間斷地進德修業,始終保持奮發有為,不斷進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九三居下卦之上,但又在上卦之下,居上位「惕」而不驕,在下位「惕」而不憂,能上能下,不驕不憂,雖處危地,也可無咎,終日乾乾,自強不息。乾九五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既居君位,又有君德,到九五,其思想.意識和行為可與天時.日月.四時.鬼神合拍,既符合自然規律,也符合社會規律。在上九節段,要求君子能夠做到得意知返.進而知退.存而知亡.得而之喪,能夠掌握進退存亡之規律,這也是君子自強不息的表現。坤卦卦辭也是強調君子的道德修養問題,指出君子之修德不但要自強不息,孜孜以求,還要「厚德載物」,寬容大度,承天應人。當然,善惡務須分明,對善要順勢發展,對惡縱然纖介些微,也要防微杜漸,不能讓其發展。故君子小善莫不為,小惡莫不去。乾坤兩卦提示的修養方法是辯證的.具體的.全面的.既要自強不息,積極有為,又要謹慎從事,功成不居,既要剛健濟世,又需柔恭守靜,這樣才能達到天地合一,陰陽相濟,主客統一的至善至美的德行。

  《易經》六十四卦均是以天道附會人事,強調天道就是人道,順天還要應人,順應天時也是符合人的意願的。《周易》的天人關係大都是通過人事活動來論述的,其內容涉及到歷史(需.訟.晉明夷.屯.蒙.革.鼎).國家制度.(師.比.同人.大有.噬嗑.賁.井.困.隨.蠱)倫理道德(小蓄.履.豫.謙.咸.恆.損.益.升.萃.大畜.無妄).婚姻家庭(漸.歸妹.家人.睽.蹇.解).日常生活(頤.大過.旅.節.豐.渙).人生修養(乾.坤.中孚.小過.既濟.未濟)人事規律(復.臨.泰.否.大壯.夬.姤.遁.觀..剝)等各方面。六十四卦是建立在人的實踐經驗基礎上的,是對人的感性實踐的概括總結。在天人關係問題上,人始終居於主導地位,認為「天道」或「自然」法則則是由人的本質.人的本性體現出來的。由於《周易》將人放在中心地位,因而其思想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其思維方式就帶有濃郁的人本主義色彩,情感因素滲透到認識活動之中,人的思維則表現為一種內在的自我體驗和自我反思。

   至善至美的價值觀

   《周易》強調以人為本的道德實踐,通過這種實踐以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理想狀態。「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天人之間的和諧,情與理之間的交融,又是人對自我價值的體驗和實踐。它是德與行的統一。《周易》中的乾坤兩卦就是談德與行,從總體上說明了人的道德實踐是一個剛健奮鬥.自強不息的過程。君子自強不息是說君子應該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達到至善至美之境界。君子的道德實踐有很高的要求,基本要求是要遵循「仁義禮智」四德。「君子以成德為行」,在體驗「道」的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中,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地將自己的行為規範到「仁義禮智」的德行中。「立人之道」,人是中心內容。「立人之道曰仁曰義」,仁義是道德之根本。要建立仁義道德規範,需要不斷加強人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主要是反身修己,修己就是主體自我體驗。只要「精義入神」,「窮神知化」,堅持長期自我體驗.磨練,就能「德之盛也」。德盛而熟,則仁義自得。仁義為元德,是最大的善,是人道,也是儒家推崇的人格最高境界。人與人之間,雖有五倫九族.親疏遠近之分,但都擺脫不了仁義這一道德準則的制約。仁是人的同情心的表現,而這種同情心又是普遍存在的情感。「仁者愛人」,敬老.慈幼是基本的善舉。如果做到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仁民而愛物「,使仁心擴展到宇宙萬物,那就「是心足以王矣」。由此可見,仁這種道德行為乃是一種情感體驗,通過對仁的自我體驗而達到至善。由我到非我,由愛人到愛物,仁心具有普遍意義。主客一致,物我一體,這是盡善盡美的道德實踐之真諦。《周易》按天地.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之間的內在聯繫推論出仁義道德規範,置人與綱常倫理關係中,使人成為道德行為的主體,而不是認識的主體。人在道德實踐中體會到善和美,而這種善和美又是與仁義聯繫起來進行價值判斷,不合仁義的不能算作善和美。《周易》的價值取向是唯善唯美,美和善是在道德實踐中形成的情感需要,這樣,對美和善的追求也就成了思維的重要內容。一切是非曲直都是以自己「良知」作為判斷標準。「良知」實際上是人的自然心理情感及其體驗的升華,是仁義的理性表現。作為情感體驗的善,是一種心中的仁義之性  ,它是內在的美,即「心裡美」。仁義之性充實到人的意識和行為當中,就能升華出善和美的情感意識來。 

  神知化的精神境界

  《周易》六十四卦表達天下之理,儘管天下之理和變化之道隱藏在事物深處不能明察,但它們包含在卦爻象和卦爻辭之中,可通過《周易》的「微顯闡幽」來把握。「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不測是變化無窮.生生不滅的意思,這種「神」乃是易之根本。把握這種易「道」就能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由於「神」就是易變,所以窮神知化。窮即「研幾」,窮極事物中深藏著的天下之理和變化之道,通曉萬物化成之秘密。窮神知化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必須要有深刻的心理體驗和極高的德行修養,才能達到精義入神.窮神知化,使主體與客體達到高度的和諧一致。

   「 窮神知化」的要點在於涵養自致 .氣質自化.仁知自得。也就是說在於心理素質的自我修養。「窮神知化」,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體驗活動。神不僅理解為陰陽不測,易道變化,而且還可以理解為人的心靈智慧,即「心」。「心」即「神」即「易」,它與天理人道融為一體。在中國哲學史上,「心」既是本體存在,又是體驗活動.,是存在與功能.本體與作用的統一。「心」的概念應用非常廣泛,可表示知.思.性.情.意.慾望.志趣等認知行為和心理活動。「天人同一」,人和天地萬物本來是一體的,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天之所以為天之道就是心之所以為心之道。要體驗天之道,只需體驗「心」之道。「心」的體驗「體物而不遺」。只有「心」的體驗才能「窮神知化,與天為一」。

   超越自我的直覺體驗

  《周易》認為,天人遵循的是同一個「道"或"理「,即「性命之理」."性命之理"的性是就人而言的,是人的內在本性;命是就天而言的,是天之理。性來源於命,實際上是將命內化為人性,天道變成人道。天道被內化為人道而存在於人的內在本性之中,要實現這種天道,就需要主體的自我超越,也就是要「盡心知性知天」。只有經過自我超越,才能實現天人合一的「天道性命」。

   怎樣實現自我超越而達到「性命之理」?這需要主體的直覺體驗。直覺體驗就是體神以明理。理是無形的,既在象數之中,又在象數之外,又超越象數之外,要認識性命之理就要靠人的精神去感應和掌握。「精義入神,以致用。」事物變化之「道」無形可見,無名稱謂,只有靠精神這面鏡子去體認。這種體認是以寧靜之心去把握它,用「神」來感通它。「神」的這種直覺感通是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直覺思維。「神」與「道」相感通的基礎是屈伸相應,陰陽相感。一物有一物之變化,一事有一事之時宜。認識事物就要因時而變,不能執一不變。人們實際上很難把握陰陽變化.屈伸相感之幾微,正是「幾微」變幻莫測,便稱之為「神」。事物屈伸相感之「幾微」是「神」,它是與「道」感而遂通。所以,要體「道」就要「研幾」,要體驗出「幾微」中的性命之理來。「研幾」是探究卦爻變化以及事物變化的原因,《易傳》把這一原因稱為「神」。「研幾」也就是「窮神知化」。「窮神知化」的過程是「自我」窮理體化,坐忘遺照「,使自己的靈魂同」神「化合為一。功夫全在於崇德.只要時時刻刻修身養性,不為形累,不為物遷,即可以與道同體,神與物冥。人的修養心性達到這種境界,德盛仁熟,其結果必然是「研幾」得「神.」.「窮神知化」,天下萬事萬物變化之規律已被認識透徹。由此可見,「研幾」或「窮神知化」是一種無須感性和理性思維的直覺體驗,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自得」。「自得」的意思是說,事物變化之「道」或「神」的獲得靠自身體驗.自己求得,而不假借外界之物來幫助自己體「道」。這種自我體驗行為是人的本能,正如人渴而知飲,飢而知食那樣,無需他人的教導,也不必用心思慮,只需自己修心養性,經過自我長期修養磨練,就能心領神會,把握「神」「.道」。自得的直覺體驗是「窮神知化」的關鍵所在。這種體驗是一種玄思.靜思的體道行為,通過它而達到對萬勿變化之根本原因及意義的終極認識。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特別重視「心」的自得作用,強調「心」的直覺體驗活動。「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心之官則思,思之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之。」「盡己之心則能盡人盡物」。「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能存心而後窮理。」所有這些論述,都強調「心」即理性對體神明道的作用。

《周易》的邏輯思維

概念是邏輯思維的起點,概念的產生標誌著思維獨立化形成的開始。人一旦把概念.範疇置於人與自然現象之網中間,人就從本能的野蠻人轉化到自覺的文明人。從而,開始了真正的邏輯思維的歷史,開始了文明人的發展歷史。《周易》是中華民族邏輯思維歷史的開端。

   思維形式概念化

在《周易》體系中,邏輯抽象首先表現為思維形式概念化。《周易》抽象邏輯的基本方法,是通過抽象與概括.類比與推理.分析與綜合,把握對象世界的差別與同一.多樣性與統一性,從而找出對象世界變化發展的總體特徵和一般規律。

陰陽概念是易學形成的理論基礎,也是八卦思維的細胞。在《易經》中是通過「___」"-  -"符號表現陰陽概念的。陰陽概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其代表的意義具有廣泛的普遍性。陰陽概念不僅揭示兩類不同事物的質的規定及其屬性,而且還揭示了陰陽對立統一關係,陰陽變成了關係範疇。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交感關係,一種是排斥關係。在六十四卦中,陰陽交感和相斥的情況很普遍。根據卦象陰陽是否交感相斥來判斷一事吉凶,這說明《周易》陰陽概念已經是一種思維形式。運用這種概念思維,可以把握事物的性質.特點.和相互關係,從而達到對事物的理性把握。

「變」是《周易》另一重要概念。世界萬物分陰分陽,世界萬物的變化莫不起於一陰一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普遍規律。陰陽變化是萬物變化之根源,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是陰陽「生生」的過程。陰生陽,陽生陰,生生無窮,沒有止息。「生生之謂易」,易就是變易,是變化,是陰陽二氣永不停息的變易.變化。這一變化的道理稱為「易」,所以,西方人將《周易》直接譯為《變化的道理》。什麼是「變」?「一闔一辟謂之變」,就是說,陰陽如同一扇門,打開是陽,關上是陰,一開一關就是變。陰陽變化就是「剛柔相推」,「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就是卦中的陰爻和陽爻,奇數七.九為陽,偶數六.八為陰,陽即剛,陰即柔 ,任何數都有奇偶之分,陰陽變化就是「剛柔相推」。六十四卦體現事物的各種變化。各卦通過爻變而互相轉化,一卦變成另一卦。《易經》中大多數卦的第一爻和第六爻所系的繫辭,往往包含著「變起於微」「.物極必反」的觀點,樸素地反映了漸變發展為突變的思想。「變」是《周易》概念思維的重要槓桿。人們藉助於「變」這一抽象的概念形式,了解卦象變化的各種形式.變化特點和變化的一般規律。同時,人們又在卦象的千變萬化的感性認識中,把握變這一抽象概念。如果沒有「變」的概念,《易》就不成為《易》;不掌握「變」,也就無法理解《易經》宏富渾廣的理論。

與「變 」概念相聯繫的還有「時」的概念。「時」在《周易》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天地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發生,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彖傳》無論在描繪整個日月星辰的宇宙運轉,還是說明萬物生長繁殖,「時」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概念。《易傳》在說明占卦過程.解釋卦象和爻象.闡發卦辭和爻辭時,無不利用「時」的概念。「時」作為論述宇宙法則.說明自然現象的基本哲學範疇,與陰陽變通學說融為一體,構成全部易學的理論基礎。在《周易》中,時間並不呈現為一條直線,而表現為由陰陽交替分合而形成的波狀起伏的曲線。四時交替就成了陰陽之道。「時」的觀念不僅反映了《周易》對自然界萬物生成變化過程的認識,而且也包含了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行為準則。《彖傳》有很多關於因時而變,因時而行的思想。「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把「時中」作為人的行為準則。能夠因時而行.因時而變的人是聰明人。「時中」是事物最佳狀態,也是人的行為美德。孔子的儒學特別推崇這一美德 ,孟子更是將「時中」作為理想的人格標準。

《周易》通過觀察和實踐,把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的認識抽象為陰陽.變.時.幾.大德.神明.天命等具有極大普遍性的概念,並運用這些概念進行邏輯思維,從而在紛繁複雜的具體的認識對象中找出共同聯繫和共同特徵。這種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從個別到把握一般的概念思維,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發展。

   卦序推演邏輯化

《周易》中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被稱為卦序。通行本排列的順序是乾卦為首,次為坤卦,終於未濟卦。具體排列如下: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恆.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六十四卦的這種排列順序,是作者邏輯思維的結果。其邏輯思維體現在:

●對立面的排列組合

    《周易》六十四卦首乾坤次,乾坤並列於卦序之首。乾坤即天地,把乾坤立於卦序之首,意味著天地為先,有天地然後萬物生成,有了乾坤才有其他六十二卦。然而,乾坤是天在上,地在下,天是陽,地是陰,天是剛,地是柔,兩者乃為矛盾統一體。乾坤二卦在《易》中是一對矛盾,這一矛盾體現在整個六十四卦的體系中。如同天地創生萬物,乾坤二卦也創生其它諸卦,其陰陽矛盾也在其它諸卦中體現出來。《周易》按照陰陽矛盾對立的觀點,對六十四卦進行排列組合,表現出深刻的辯證思維特徵。在演卦時,依照事物對立統一的邏輯,將矛盾法則貫穿到易卦體系中,使相鄰兩卦卦畫不反則對,這種依對立面來排列組合卦序的思維是具有辯證法思想的理性邏輯思維。

●從抽象到具體

    《周易》六十四卦所反映的世界,是一個由天地合德化育而成的萬千世界。這個世界品類各殊,千差萬別,具體生動,豐富至極,但都是由乾坤.陰陽.剛柔這兩種力量在運動中「相摩」.「相盪」,經過「雷霆」「.風雨」的「鼓之」「潤之」而化育生成的。易從太極開始,經陰陽兩儀到四象,然後八卦.六十四卦生成,直至萬物出現。這一過程反映出《易》之思維從抽象到具體,從一到多的邏輯思維。孔子作《易傳》,對乾坤合德生成六十四卦這一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進程有生動的說明。他認為六十四卦的順序排列是一個有規律的排列。後卦是前卦的邏輯延伸,是思維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展開。《序卦傳》將這一邏輯行程作了比較透徹的闡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六十四卦名排列均是以「必......故受之以......」句式出現。這種排列是把卦序推演看作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一卦結束,另一卦開始,前後有某種因果聯繫,卦名也表現這種內在的邏輯聯繫。從乾卦.坤卦至既濟.未濟,《周易》思想內容從一般抽象的必然本質推廣到更多的.具體的.無序的個別現象,認識也得到豐富和發展。在這一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推導中,《周易》構造了一個天地萬物化成論的宇宙模式。

《周易》卦序邏輯推演所表現的矛盾對立統一原則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都是陰陽學說的應用。陰陽觀念不僅影響《周易》和儒家理論的形式,而且,也是道家理論的奠基石。道是陰陽之道,陰陽相交即生萬物。道家關於宇宙形成理論同《周易》並列為中國哲學史上宇宙形成理論的兩大系統,其理論都是由「道」之陰陽而邏輯地推導出來的,具有較濃的理性思辨色彩。

  因果聯繫條理化

在《周易》邏輯思維中,因果聯繫是闡發思想內容的主要手段。它將象數同卦爻辭結合起來,以辭解彖,力圖說明卦爻象同卦爻辭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因果聯繫。用思維的邏輯性聯繫取代客觀聯繫,把偶然聯繫看作是必然的因果關係,這是《周易》思維的一個特點。

因果觀念是人類一切自覺活動必不可少的邏輯條件。在思維活動中運用因果關係考察.認識複雜的客觀事物,就能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繫,使認識條理化.規範化。《周易》雖然不是原始思維的產物,但仍帶有樸素直觀性質,其邏輯思維是簡單運用表面化.形式化的因果觀念,把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貫穿起來,以求規律性的說明。它的因果觀在筮卦取象.觀象繫辭.說易解易中都有體現。

    首先,筮與卦存在著因果聯繫。與其他典籍不同,《周易》是用筮與卦即數與象表達思想。數與象是抽象的,它能適應一切情形。當具體的偶然的卜筮現象用卦象表示出來後,偶然的東西變成了必然的東西。筮是數,卦是畫,兩者能夠聯繫起來,其奧妙就在於陰陽上。卦有陰爻陽爻,數有陰數陽數,陰陽是它們的共性。不管數目多大,都能從中得出陰陽來,偶然的筮法必然得出陰陽結果,由筮總能求出卦來。這種偶然與必然的因果聯繫是固定不變的。「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不定,無論怎樣筮,都會得出相應的卦。有筮就有卦,卦象是筮的必然結果。

    其次,卦名.卦辭依卦象而定。「觀象繫辭」,兩者存在著因果聯繫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而明吉凶」。繫辭是觀象的結果,有什麼象就系什麼辭,不能隨心所欲地取卦名.配象辭。卦辭反映一卦之象,是靜態的,取一外象即可。爻辭也反映象,但是反映動態的象,故一卦六爻往往取多個象。即便六爻取同一個象,這一象也必須能反映動態。卦是代表一個時代的,卦辭則反映這一時代的總特點。爻代表一個時代之中的一個發展階段,爻辭反映這一發展階段的特點。

    第三,吉凶是爻象的結果。明吉凶雖是靠象.爻辭來實現,但吉凶的成因卻是爻象所決定的。「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爻象是吉凶的本源,吉凶是爻象的結果。爻象動於內則吉凶現於外,如影隨形,如響應聲,吉凶與爻象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聯繫。所以,欲知吉凶,須先看爻象。

    第四,八卦占筮由象解義,有因到果,推事析理,見微知著,從客觀條件判斷事情發展的趨勢。八卦預測占筮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臆斷,而是有嚴謹的邏輯推理。由因及果,觀象析義,每一推理都是因象明理,合乎邏輯。例如,「坤,初六」說:「履霜,堅冰至」,字面意思是剛踏秋霜的時候,可以預見到寒冷堅冰的冬天即將到來。由秋霜推出冬冰,依據初六這一爻象。初六為陰爻,是全卦的開始,往上五爻全是陰爻。初六正是陰氣滋生的起點,爻位往上,天氣將越來越冷。卦象表明「履霜」與「堅冰至」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聯繫,由微知著,有原因可推斷出結果。這種邏輯聯繫實際上是人們實踐中無數次經驗的概括總結,是客觀的因果關係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第五,《周易》把自然與社會.天與人.主體與客體放在一起考察,試圖從天人關係找出因果規律性的聯繫,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神秘因果觀念的萌芽。

   由上可見,《周易》邏輯思維中,因果聯繫是一重要環節。卦辭與卦象.爻辭與爻象存在著必然的邏輯聯繫。

  《周易》的編撰頗費心機,既有前後一貫的深刻思想,又有統括全書的邏輯藝術。從乾卦到未濟卦乃是一嚴密的因果系列,後卦依賴於前卦,前後兩卦或相因,或相反,卦名義理均體現出因果聯繫。乾坤屯蒙訟師比,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的因果序列,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因果必然性的真實寫照,也是人類思維必須遵循的邏輯。按照這一邏輯,人們的思維整合才能概念明晰,條理清楚,理論的概括性.預先性等功能才可以充分體現出來。

    據象歸類程式化

《周易》卦象並不是神秘的東西,六十四卦是古人在實踐中形成的關於客觀事物的認識。這種認識經過分類歸納.邏輯抽象.深刻反思而變得系統化.規範化.程式化。六十四卦反映著六十四類不同的事物或現象。這就是說,世界萬事萬物可歸類於六十四卦序列,由六十四卦可推導出萬事萬物,此乃謂《周易》生大業,八卦定乾坤,易與天地准,陰陽變化生。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八卦要說明天地萬事萬物,首先要對萬事萬物進行歸納分類。歸納是從許多個別或特殊的事物中找出同類,並概括出一般性知識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在《周易》中具體表現為「據象歸類」,即根據八卦代表的八類象進行歸類,主要依據是事物的靜態性.功能特性.動態屬性確定事物類別和相互關係。《周易》把宇宙中複雜紛紜的事物及其現象,按照其性質劃分為八大類,這就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卦象。表面看起來這是八種不同的自然現象,實際上八卦主要意義是給世界上萬事萬物劃定八種性質。世上一切事物都可以包括在這八種性質之中,不屬於這一種性質,就屬於那一種性質,沒有超出這八種性質之外的事物。《說卦傳》就八卦各種性質作了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八種性質可以指代很多實物。八卦取象的實物並沒有明確規定,實物變化不定,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會現象,還可以是人生態度。它們外部形狀雖不相同,但只要能反映同一性質,就可以歸納為同一象或同類。由於八卦取象靈活多變,因地制宜,所以八卦象能比附許多事物及性質。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其取象範圍則無所不包,天地萬物,概莫能外。歸納分類是以八卦象為基礎,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則,把與卦象相應.相同.相感.相似的事物劃歸一類。「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驗上,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易傳》各從其類在八卦中是據象歸類。例如震類系列表示春天,震雷出現,萬物萌蘇,東風吹拂,大地玄黃(青),鮮花絢麗。又如乾卦代表天,天在自然界中統攝萬物,居萬物之上,所以,與此同樣性質的事物就應為同類。父是一家之主,君為一國之王,首為一身之高位,都有最高性質,自然就屬於乾卦系列。將功能.性質.屬性相似.相應的事物歸類是《周易》歸納法的主要形式。當然,也按事物的外部形狀進行純粹形式上的分類,如按圓形而將天(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木瓜.玉石.等外形相似的東西劃歸同類。從整體上看,按事物外部特徵進行分類的歸納法在《周易》中使用並不多。按象的性質歸類是《周易》思維方法的出發點。由此出發,《周易》應用矛盾兩極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原理,將八卦兩兩配對,並歸納出它們各自表徵的屬性。如乾坤兩卦象,所有屬性都是對立統一。如下:

乾    天    尊     高     陽       動    

剛    父    日     君     晝       暑     貴等

坤    地    卑     低     陰       靜     

柔    母    月     臣     夜       寒     賤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生生變化」,摹擬出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物象,「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卦象儘管千變萬化,但最終都歸於陰陽四象八卦。按八卦歸納邏輯就能把天地萬物按不同性質進行歸類並能加以區別和認識,判斷他們在性質上的相同性和差異性,這是中華民族思維能力的一大飛躍。

●卦象歸納程式化

  八卦思維是靠卦象來進行的。卦象取象範圍是天地萬物。人們的思維對象是豐富多彩的卦象,而怎樣認識卦象的本質意義.首先要看爻位所處位置。爻位在卦象中只有六位(初.二.三.四.五.上),不管是什麼事物或現象都只能在六個位置進行排列組合。六爻還分成天.地.人三種爻位和剛爻.柔爻或陽爻.陰爻兩類爻。這意味著卦象思維總是在陰陽的對立統一模式中進行。位分陰陽,爻也分陰陽,同一性質的爻處在不同的爻位上,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爻位決定了某一物象的特徵和意義。分析卦象不能離開爻位和卦位的變化,卦爻位性質決定了客觀事物的價值屬性。《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都各有其象,各有其位,把爻象和爻位結合起來,然後解釋卦名.卦辭.爻辭.,這是八卦思維的基本程序,而把世界萬物變成卦象,實際上是進行邏輯上的爻位歸納將客觀事物用卦爻位進行表徵。這種爻位歸納萬變不離其宗,陰陽相推,非陰即陽 ,始終擺脫不了這一歸納邏輯的窠臼。

●易卦推演占吉凶

 《周易》用歸納法將萬事萬物納入卦象體系,使其呈現陰陽特性並居其爻位,然後根據卦象推斷吉凶,預測未來。推斷演繹是從已知推出未知,這種推斷是八卦思維的重要功能。我們用邏輯推理去推斷某一結論,如果有充分條件作為前提,那就必有某種結果,這是因果必然性。但有時只能得到「大概如此」的結局,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結論。八卦推論大都是或然性判斷。《周易》卦爻辭都不把命題絕對化,卦象都只是性質相似,可以表同類性質的任何東西,故它只能在可能中推測。而且,推測的結果也不只是或吉或凶的兩種可能,還有吝.厲.悔.咎等可能性。《周易》不講非此即彼的絕對性,而強調變的辯證法,這是符合思維推理的基本要求的。

《周易》思維與自然科學

《周易》不僅奠定儒家理論基礎,初創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而且還「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周易》理論寶庫中蘊涵著大量的以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利用的範疇框架.符號系統.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原則。                                                具有中國特色的樸素自然觀

我國古代對自然界和人類之間關係的認識,在《周易》一書中得到比較完整.比較深刻的反映。「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八卦中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物質是宇宙萬物構成之始基,八卦演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象徵宇宙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周易》是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學說。「生生之謂易」,八卦所摹擬的宇宙構成圖景,是生生不已,千變萬化,具有無限發展過程的宇宙。這就是《周易》的樸素自然觀。

《周易》樸素自然觀的一個重要觀點,是「陰陽交錯」.「剛柔相推」「.天地相感」而生變化。位於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強調萬物創生化育過程是由乾開始,乾坤合德,共生萬物。沒有乾坤就沒有萬物生成,也就沒有「易」。六十四卦也是由乾坤所創生。是乾坤交錯.發展變化的結果。「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剛柔相推,陰或變陽,陽或變陰,陰陽相盪而生變化,這既是《周易》卦爻生成的根據,又是客觀世界變化的原因。陰陽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觀點,道破了《周易》的實質性內容。陰陽.剛柔.天地.是具有相同性質的概念,彼此均可互代。「天地感而萬物萬生」.「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等命題與剛柔相推.陰陽合德而生變化的觀點是一致的。反映出古代人門對自然界的根本認識。這種自然觀雖很樸素,但充滿著辨證精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周易》自然觀的另一個重要命題是天命觀和天人合一的觀點。在《周易》中,「天」作為命定.主宰義和作為自然義的雙重含義始終存在,具有某種不確定的模糊性質。「天人合一」命題既包含著人對自然規律的能動適應.遵循,也意味著人對主宰.命定的被動順從與崇拜。人適應和遵循自然規律,就會得吉利貞,反之則有咎有凶。這是客觀必然性,故人要順應天道。由天道推及人事,也是不能違反的。唯有德者,能使民歸之,「諸侯」順之。有德者,受天命。失德者,天降喪。德是人之道與天道一致,通過德,天與人,天命與人心合而為一。「以天為宗,以德為本」,敬天尊祖,以德配天,天人相通,「各正性命,保合太和」。這是《周易》所描繪的天人合一的美妙之境,是其樸素自然觀的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周易》中是通過卦象陰陽兩爻的相感相斥的運動變化而反映出來的。陰陽是客觀世界變化發展的最終原因。在《周易》之前,還有一種「五行」說。「五行說」實際上是用水.火.木.金.土這五個範疇來解釋和說明世界。陰陽五行說和《周易》在戰國末期已彼此溝通,互為補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音律.醫學.農學.等具體學科的發展。

我國古代自然觀強調自然界的整體性及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繫,強調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一致與統一。這種自然觀的形成與中華民族思維傳統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周易》以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觀點解釋說明自然界,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必然產物。

   象數模擬的古代天文曆法學

    我國古代天文曆法與《周易》有著不解之緣。有人認為,《周易》來自古代歷算和天文觀測活動,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的陰陽五行思想在哲學.文學上的反映。天文.曆法在我國是最古老的學科。古代勞動人民非常關心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變動情況,探索天體運動的規律,用天文曆法知識來指導農業生產。根據實踐需要,我國古代人民創立了年.月.日.時的計時系統,在殷商時代已採用干支紀日。戰國時期,根據月初月中的景象和物候知識,將冬至點開始到一個冬至點(一個回歸年)的日數分為二十四個區間,給出了專有名稱,形成立春.雨水.驚蟄.春分......二十四節氣。在殷末周初(約公元前十二.三世紀)建立了按時圈與赤道相截的點來劃分的完善的赤道區分體系,也就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就像公共汽車的站牌,按照它的指示就可以明確說出太陽所處的位置。我國古代天文學基本上是建立在二十八宿星象圖上,恆星觀測要依靠它,制定曆法離不開它,特殊天象的出現也是以它作為記錄方位的依據。

  《繫辭傳》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聖人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八卦的形成與天文曆法緊密聯繫在一起。《周易》思想體系建立後,人們往往用《周易》原理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從八卦原理中推導出自然科學的框架模式。這一現象在漢代表現得最為突出,其中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學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孟喜提出「卦氣說」,這一學說通過京房得到進一步發展。孟京易學的卦氣說,是西漢時期天文學的理論基礎,人們均以卦氣說來解釋天文現象。當時流行的「正卦」說.「辟卦」說.「納甲」說.「爻辰」說.,這四種對天文曆法的解釋,具體內容如下:

   一.「正卦說」,即以易卦推衍四季.二十四節氣。根據《說卦傳》中「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這一段話,象數家以震.兌.離.坎配東.西.南.北四方,四正卦同時主四季,震主春,兌主秋,離主夏.坎主冬。四正卦各主管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六個節氣。也可以將四正卦的每一爻代表一個節氣,如坎卦初六為冬至.九二為小寒 .六三為大寒.六四為立春.九五為雨水.上六為驚蟄。其他三正卦例此。此說還以四季配四方,東方配春天,南方配夏天,西方配秋天,北方配冬天。四正卦坎離震兌是取該四卦的卦義來比附四季.四方.二十四節氣。

   二.「辟卦說」,即以易卦配十二月.七十二候。十二辟卦是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依次配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此十二卦代表一年節氣中的中氣。因每卦剛柔兩爻變化過程是一陰一陽消長的過程,這十二辟卦又稱十二消息卦。前六卦陽長陰消,又稱息卦;後六卦陰長陽消,又稱消卦。十二辟卦共七十二爻,配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在《禮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書均有記載。「辟卦說」將這種物候學知識同卦象聯繫起來,七十二物候正好與十二消息卦的七十二爻相應。「候以天五」,每兩候之間相距五日,則每月有六種物候。按卦氣圖(略)所示,每一節氣有三種物候,如立春.,其物候是「東風解凍」「蜇蟲始振」「魚上冰」;立夏是「螻蟈鳴」「.蚯蚓生」「五瓜生」等等。七十二物候是從觀察不同地區一年四季植物生長榮枯.動物生育往來.四季氣候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而概括出來的。按物候知識,古代的人們可以預測季節變化趨勢,指導農事活動,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象數學家們將物候學知識繪成卦氣圖,編定陰陽變化.寒暑相易的大成之序,認為自然變化可按圖推算,「刻期不爽」具有重要意義。

    三.「納甲說」,即以易卦配天干.五行。「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八卦同天干相配之後,天干兩兩組合再同五行相配,製成八卦納甲圖。它不只用以記時,主要用於說明社會現象,構成了神秘的「納甲」思維模式。

    四.「爻辰說」即以易卦配地支.,二十八宿。1.按《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每對立兩卦,其六爻配以十二辰,代表十二個月份,為一年;三十二對卦象,則代表三十二年,從乾坤到既濟未濟,往複循環,推算年代。2.是以乾坤兩別卦象徵太極,其陰陽十二爻相間排列以納十二地支。以地支分組佈於四方以代表四季十二月,然後每方納七個星宿,構成圓形爻辰圖。「爻辰」說中的星辰與爻位的對應關係是象數推衍的結果。孟京易學藉助於當時的天文.曆法講《周易》,反過來又對天文歷算起了重要的影響。孟京的卦氣說成為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曆書都運用卦氣說來解說曆法。

   陰陽平衡的中華醫學養生學

   《周易》的核心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對立統一推動

事物的變化發展。我國古代中醫學全面參照和吸收了《周易》這一思想精髓和思維方法。中醫學是建立在《周易》的陰陽理論基礎上的中華醫學理論,所以,「不知《易》,不足以為太醫」。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性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作者

以《周易》陰陽學說論述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施治方針。該書指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把人體組織結構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人體外部屬陽,人體內部屬陰;人體上部屬陽,下部屬陰;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等。並把每一臟腑的功能也區分為陰陽兩方面,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等。《周易》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處於陰陽相互依存和陰陽消長平衡的關係之中,陰長陽消或陽長陰消都不能超過極限,「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而反下,故受之以復」。這一觀點和方法,在《黃帝內經》中用作為臨床施治的根本方針。「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只有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病因,無論望.聞.問.切,都莫不以先別陰陽為首務,分清陰陽虛證後,再確定治療方案,治療目的也是調節陰陽,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黃帝內經》本是道家黃老之術,但書中大量引用了《易傳》經典論點,以此作為醫學的理論根據。《素問》篇以乾坤兩卦的彖文和繫辭立論,以陰陽說解釋生理現象.解釋疾病成因 .,並以陰陽相互

依存的法則來論證如何進行疾病治療。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創立的中醫六經理論是中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中醫臨床理論的基本支柱,有與《黃帝內經》齊名之譽。六經學說即三陰三陽學說。六經指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表示三陰三陽六種象,也就是人體六種生理和病理狀態。六經是六象,是把人體無窮變化的證狀抽象成既相區別又相聯繫的六象系統。三陰三陽組成六經,就是來源於八卦之象。它根據易卦六爻成象.變化無窮的思想,從而提出中醫六經的辨證綱領。

   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均來自源於《周易》。《易》稱八卦,中

醫有八綱.八法.八陣.八虛.八風;《易》有太極,中醫稱其為精.氣.神。「天地之氣,合之曰人」。《周易》的象.數.理.時.氣.諸原理都滲透到中醫理論之中,並並在歷代中醫大師的理論中得到發展。「醫易同原,同此變化也」。古代中醫還根據《周易》天人感應原理,將臟象學說與太極圖原理結合起來,構成一人體結構模式。將人體五臟六腑統統形象化,「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認為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把人的臟腑與四時聯繫起來。在人體結構圖中,甲為膽,乙為肝,丙為小腸,丁為心,戊為胃,己為脾,庚為大腸,辛為肺,壬為膀胱,癸為腎,每一臟腑各有定位,與天干地支相連。臟為陰而居於外,腑為陽而居於內,外陰內陽成交感之狀,互相感通。陰陽交感,則人體機能平衡協調,身心健康;反之,陰陽不交,陰陽離散,則生命垂矣。把人體結構模式化.形象化.使得太醫能根據臟象太極圖來制定人體內部病變情況,從而利於辨證施治。

    養生和氣功也屬於中華醫學的寶貴財富,其發展也與《周易》理論分不開,都受到《周易》思想的深刻影響。融天.地.人.三道於一體的《周易》同養生氣功之術是相連相通的。明代大醫師張介賓對人體養生與易道之間的內在聯繫作了深刻說明,他說:「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他稱天地之易為「外易」,身心之易為「內易」,天地身心,內易外易,都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二氣互相平衡,彼此調和是天地萬物之規律。天地交感,陰陽感通則萬物化生,同樣,人體內部如果能像天地陰陽那樣處於交感姿態,能調和人體中的陰陽二氣,必然產生人體功能變化,形成新的力量,促進人體健康。人體是有許多陰陽對立的雙方構成的一個複雜系統,沒有這些對立功能的平衡協調,就沒有生命的存在。這些對立面具有陰陽對立性質,對立面互相依存,有機統一。如果統一體破壞,對立面不能協調平衡,人體機能就會遭到破壞。

    養生學特別注重「天人相應」這一養生原則,提倡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掌握四時變化,有天地萬物,然後才有男女,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命源泉取之於自然界。人只要和自然界相協調,做到「天人相應」就可以健康長壽。我國古代醫書《內經》就是根據這一原理,提出「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的養生原則。同自然時間節律性一樣,人體生理活動也有規律性和時序性,現稱之為「生物鐘」。人體溫度之升降,情緒之高低,呼吸之快慢,智力之強弱和其他許多生理周期變化,無一不有時.日.月份.年際的節律變異性。呼吸是日快夜慢,血壓是晨低晚高,甲狀腺的分泌功能冬強夏弱,如此變化表明人體生理現象與自然時序緊密相連。對此,古代養生理論提出了要依四時萬物生.長.收.藏的節律養生祛病。人們只要與四時相適應,不違反自然規律,就會延年益壽,身心健康。如果不顧日月運行之規律,顛倒日作夜息之次序,任性而為,「天人相杵」,就會生理功能紊亂衰退,疾病纏身,未老先衰,身虛短壽。古代養生學還強調「養德」,保持心理健康和精神愉快。《周易》裡面蘊藏著人的精神狀態要與人的形體相統一的思想。人不但要與天時合序,天人合一,而且還要形神合一,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周易》這一思想在古代養生學中得到具體的應用和證明。「養生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逐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喜怒不節,生乃不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諸如此類的論述都說明人的精神狀態與人的身體功能互為影響。人的生理心理必須相應協調,養生必養德,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氣功是古代養生的重要方法,練氣功不僅能祛病延年,強健身心,而且能增強人的感覺機能,萌發釋放潛在的人體能量。氣功理論主要是由天人合一的整體生命觀理論.精氣神三位一體的內臟相關理論,經絡理論,陰陽五行理論,天干地支理論等構成的學說體系。氣功鍛煉法是內求法,這一方法類似《周易》反求諸己,窮理盡性的體驗方法,是通過運用用內向性意識的鍛煉來提高人體的身心機能。氣功學說把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各個不同層次和過程統一起來。這個統一的世界也就是八卦所代表的宇宙萬物,即宇宙全息場。整個宇宙都在全息統一場中得到和諧的統一,人與宇宙在這種場的交感中實現了融合。氣功呈現出來的各種奇異功能是人的意志作用的結果,其內在機制雖然不很清楚,但人與自然發生的感應關係則是肯定無疑的。氣功修鍊是由靜而動,習靜養氣,正如《繫辭傳》所描述的那樣:「《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通,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氣功通過意守丹田的靜修靜養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八卦模式的數學和建築學

   八卦學說的產生與數學計算活動有密切聯繫。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這就是數學中的重複排列。《易傳》還認為八卦筮法是通過算出9.8.7.6.四個數確定卦形,9代表陽爻,6代表陰爻,用奇.偶二數解釋筮法和卦象的形成。古代的數學家和易學家都認為伏羲畫卦是我國數學的起源,而且都認為陰陽學說是數學原理的本質核心。一切數學問題均可用《易》理加以解釋說明。「觀陰陽之割裂,總算之根源。」我國第一部算經《周髀(bi)算經》就談到數.易同源,並引用《周易》觀點論述算經。漢代趙爽以「一陰一陽之謂道」解釋《周髀算經》中的勾股定理,將勾三.股四.弦五解釋為「因奇偶之數,以制其法」,配陰陽之義「。宋代易學家邵雍(1101——1077).陳摶都以象數而著名於世,其易學被稱為數學。他們把奇偶二數作為「天地之正數」,認為一切數和一切象,都是從奇偶二數推衍出來的,並把六十四卦象納入奇偶二數排列組合系統,以奇偶二數作為畫卦的基數。這一思想潛在著現代計算機使用的二進位數學萌芽。萊布尼茨就是在這一思想的啟發下發明二進位的,認為六十四卦的排列是把六十四卦用二進位法寫出來。如果把陽爻當作1,陰爻當作0,自下而上地將三爻寫成三位數字,其結果如下:

卦      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符號      

二進位  111 000 100  011 010 101 001 110

(三畫卦相重為六畫卦,其二進位符號仍可寫出來的,如泰卦(    ),可寫為111000,否卦(    )可寫為000111)

   萊布尼茨對八卦評價很高,為此還專門同康熙皇帝通過信,將八卦稱之為世界最神秘的發現之一。當今有人認為八卦就是一部電子計算機,八卦學說包括了當代電子計算機的主要特性,其易數的運算.易理的邏輯.易象的貯存記錄都與電子計算機功能有相似之處。《周易》與計算機好像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國古代建築也深受《周易》思想觀念影響。《周易》中的「天人感應」.「天尊地卑」「.得中重時」等基本思想滲透到古代建築觀念和建築格局中。無論是都城皇宮還是百姓住宅,大凡興工動土,都要察看地形,看它是否得風水,然後擇宜土.避凶地。相地術即看風水在古時非常盛行。古代相地術重視察看山水走勢,講究建築物方位.向背.排列結構,同時,注重「氣」。把《周易》的陰陽之氣.剛柔之氣同地勢方位聯繫起來,將「氣」同「形」.「勢」並列為相地三要素。認為山氣剛,川氣柔,「剛柔相盪而地道立矣。」故古人常把依山傍水之地作為修築陰宅墓穴.陽宅村邑房舍的理想之處。即使近代,也有些農村人非常看重村前村後的「風水林」,因而樹林喬木同河流一樣,能「藏風得水」,保持生機,如果濫伐「風水林」就會「生氣逃逸」村邑衰敗,人丁不興。

    濫觴(shang)於《周易》的相地術,歷史悠久,深入民間,它所體現的易道精神,對中國建築風格形成有很大的范導作用。我國古代最基本的住宅是四合院,以院為中心,四周以屋舍。庭院既是採光日照通風之處,也是通道和活動中心,整個建築呈現出封閉性.內向性特點,高牆深院.重重屏障。大到皇宮城池,小至平民宅邸,都大致如此。這種平面展開,以院為單位,由房舍.牆垣圍成院的建築格局,是《周易》天人感應,人神一體的思想寓意的寫照,是內向性思維的結果。《周易》陰卑陽尊思想對古代建築設計也有著明顯影響。按古人習俗,居中面陽(南)為尊,面東西者次之,面陰(北)者則顯卑。在建築設計時,特別重視位置方向,往往取背陰向陽.座北朝南方位。古時的王宮.衙署.壇廟.佛寺都以向陽面南為正,大多數百姓民宅也都是座北朝南,以顯尊嚴,宮廷殿宇的布局嚴格以陽尊陰卑原則排列。例如北京故宮,座北朝南,南北中軸線上主要是宮殿.宮門.供皇帝所用,儐妃大臣則置於中軸線兩旁。天安門.午門.太和門.三大殿.乾清.坤寧兩宮.神武門.地安門處在同一南北軸線上,軸心是太和殿。故宮的建築結構體現了《周易》的陽尊陰卑.天尊地卑的思想觀念,皇帝是天,是陽,因此要置於故宮的中央,只有這樣才能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周易》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指導思想,住宅設計皆按君臣父子.長幼有序的倫理原則進行,正房或上房是長輩之尊位,偏房或廂房為晚輩之所,界限分明。宮院衙府.豪門邸宅的設計都有不同,等級森嚴,不同等級的人其宅式高低.形狀.顏色.圖案等都有差別。

 《周易》思維與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一般是指中國古代文化。它包括哲學.宗教.科學.文化藝術.政治思想.法律規範.倫理道德等諸多內容。從表面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林林總總.方方面面,零散而無序,但從精神實質上看,卻是一個人文主義的精神實體,是在以《周易》為源頭的儒家思想和思維方式規範培育下的精神之花。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什麼?雖有多種說法和幾種概括,但在人這個問題上,看法是一致的,都強調人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將這些方面綜合起來,進行更抽象的概括,人文主義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我國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人文主義提法,而只是提出「仁」。《周易》把「仁」當作人的根本,「立人之道曰仁曰義」。中國人講「仁」,實際上是講做人道理,突出人的社會意義。這和西方人文主義突出個體是不一樣的。中國人講「仁」比西方人文主義早兩千年左右。孔子是被中國儒家奉為至聖先師的「聖人」。他的一生追求的是一個「仁」字,「孔子貴仁」是他的思想核心。孔子論「仁」主要是從道德原則出發,把「仁」看作是最高的道德規範,是立人之道.做人的根本。孟子則把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確立為人的內在本性。孔孟之道是儒家學說的根本內容,反映孔孟之道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體現出「仁」的道德原則,表現了以「仁」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周易》與孔孟之道的儒家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其理論重點都是以人為中心。在天人關係中認識人的意義和作用;在道德倫理關係中討論人生修養和人生境界;在人的各種社會關係中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

    保民敬德的封建政治文化

   按照整體思維原則,《周易》闡述了「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君子政治思想,它用自然變遷規律比附人世治亂規律,鼓吹君主「受命於天」的聖人觀和臣民服從於天的畏聖規範。《周易》政治思想經過儒家的闡釋和發展,逐步形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意識形態。《周易》形成於西周,卦爻辭基本上是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興周滅商,即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歷史進程記錄。處處突出「德治」思想,時時告誡人們要記住殷之亡的教訓。通篇都講憂患意思,戒慎戒懼的思想幾乎貫穿六十四卦始終。《周易》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敬德」.「保民」,強調寬宏容民,以德服民,君王要以民為本,以德修政。另一重要思想內容是君尊臣卑的等級觀念。六十四卦是乾卦居首,象徵君王之位,坤卦居次,象徵臣位。乾尊坤卑即天尊地卑,決定了君尊臣卑的君臣關係。君尊臣卑的等級觀念在六十四卦中都有表現,而且貫徹始終,經傳一致,是《周易》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周易》的憂患意識.保民思想和等級觀念是儒家政治文化傳統的基本要素。在秦統一中國和漢武帝儒學為一尊之後,這些觀點得到歷代封建帝王肯定和青睞,成為治世圭臬(nie)和約束人們行為規範的金科玉律。正是在這一封建政治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古代中國逐漸從諸侯割據走向多民族統一。

   神道設教的宗教文化

  《周易》的卦辭都表現了崇尚天命.迷信神權的特點,並提出王權神授,天子受命於天,「王用亨於帝」這一天命觀,以此來論證周王朝秉承天意.統治人民的合法性。這表明《周易》具有維護西周奴隸主統治的宗教性的傾向。《周易》既然崇尚天命.迷信神權,因此倡導「神道設教」,用宗教鬼神觀念教化百姓,陶冶靈魂。神道設教是以神為中心內容,以祭祀為主要形式,用自己的虔誠宗教行動表示對神道的衷心信仰,以感化臣民百姓,使其精神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被納入神的軌道。「神道設教」思想是《周易》首次表述出來的,它的主要特徵是強調天命,而孔子《論語》就有許多天命觀論述。例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等等。孔子這裡的「天」含義主要是義理之天,是命運之天。孔子用天命來闡述仁義道德理論,強調君子踐行,首先要做到「以德配天」,要用德行感召世人。孟子則發展了孔子的天命觀,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觀點,認為天最根本的屬性是道德性。天所包涵的一切,也同時存在於人心。因此,盡心就能知天。漢朝董仲舒精心構制了一個規模宏大的經學神學唯心主義體系。這一體系的基礎就是「奉天」「法天」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使儒家理論向神學化的方向轉變。儒家把天的神性與社會政治制度及道德規範結合起來,要求人們順天應人,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目的。之所以如此,大概與《周易》提出的神道設教的目的有關。不僅儒家如此,其他各家學說也具有一定的宗教神學色彩。

   崇德重禮的倫理文化

  《周易》屬於儒家經典,其倫理道德觀點經儒家傳人的發揮,逐步形成中國特有的崇德重禮的倫理文化。德和禮是《周易》中兩個重要概念.範疇。德表徵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文明程度。德在易學中是對「道」之認識水平高低.個人素養高低的標誌。禮是血緣關係的親疏差異和政治關係的貴賤不同而形成的等級制度,這種等級制度用一定的程式和儀節表現出來,就是禮。道德作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人與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並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周易》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帶有當時社會的歷史特徵。《易經》中有許多關於維持社會秩序.保持人際關係的道德規範方面的記載,主要內容有:(1)將盜竊看作是不道德行為;(2)認為謙虛是美德;(3)以節省為美德;(4)提倡貴敬之德行,「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孔子繼承和發展了《周易》中的倫理道德規範,在我國首創了完整的倫理學體系,把人與社會.國家.宗族等關係,歸結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鄉黨等關係,提出一系列道德規範,作為處理相應倫理關係的道德準則,作為提高個人道德品質.道德風尚的準繩和道德評價的標準。在孔子的道德規範中,「仁」是統率一切的,是道德之核心。孔子在強調「仁」是倫理道德核心時,還強調「禮」。「仁」是內在的道德品質,「禮」是外在的行為規範。德和禮是互為表裡的。人們如果能「盡倫」,即盡忠.盡孝.盡義.盡友悌等道德義務,就可以正人倫,修己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社會等級制度就安然如固,亘古如斯,「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

   形神合一的藝術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形成和發展

頗受易學中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深刻影響。《周易》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陰陽和諧.剛柔統一等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是我國古代審美觀的理論基礎和審美標準。《周易》所闡發的人與自然的統一精神,是藝術和審美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周易》與藝術理論和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繫。具體表現在:1.《周易》的象論和意象思維是藝術創造的主要思維形式和藝術手法。古代的文學家和文藝評論家常把我國文字.繪畫.和書法的起源,歸之於伏羲氏所畫的八卦,提出書畫同源說。2.《周易》形神觀應用到藝術領域,形成形神兼備的藝術創作基本原則。中國古代的藝術批評家在藝術批評中,直接以「神」為審美標準,判定書畫藝術作品的優劣好壞。提出「傳神寫照」「.以形寫神」,極重神韻,追求神似而不以形似為然,將「神形合一」看作是藝術品最高境界。3.《周易》的陰陽和諧的整體觀是我國文學藝術批評的基本準則和哲學基礎。陰陽統一.剛柔相濟.整體協調是《周易》基本思想和方法論之一,這一思想體現在藝術和美學理論之中,形成陰陽剛柔協調一致的審美標準。受《周易》陽剛陰柔說的影響,我國歷史上曾形成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兩種美倫的觀點。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關係並不是彼此割裂,而是彼此聯繫.互相補充的。陽剛之美的形象不僅是剛健遒勁,而且是剛中有柔;陰柔之美的形象不但是柔婉嫵媚,而且柔中有剛。我國現存的系統論述音樂理論的著作《禮記.樂記》,以陰陽對立說明禮的意義,以陰陽統一說明樂的意義,認為「樂者審一以定和,此物以飾節,節奏和以成文」,並提出「樂者天地之和」的命題。在這一命題中,「和」是指陰陽剛柔處於和諧狀態。這一原則對後來的文學藝術家和評論家影響很大。他們大都主張「陰陽相濟」「.陰陽剛柔並行而不容偏廢」的觀點。古代書法特別重視剛柔相濟整體協調原則。中國字是方塊字,粗細長短.上下左右都要從整體著眼,錯落有致,剛柔相濟.整體協調,這樣才能顯出飄灑俊逸之美,既剛健豪放有氣概,又柔美細膩有文質。整體美是所有藝術形式共同要求的,音樂.繪畫.詩文.舞蹈等都是如此。總之,《周易》思想是我國古代藝術審美觀念的靈魂,正是在《周易》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影響下,我國古代藝術取得輝煌成就。

 《周易》與傳統思維方式 《周易》作為中國古代的宇宙代數學,對神秘的東方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巨大的催萌和范導作用。縱觀中國哲學史,《周易》及後來的易學與中國哲學發展密切聯繫在一起,從漢代到近代,中國哲學理論思維無不受易學的影響。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周易》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深刻的,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對古代思維的規範作用

   易有《易經》.《易傳》.易學三部分。《易經》是西周時期形成的占筮的典籍,《易傳》是戰國時代形成的解釋《易經》的著述,易學則是秦漢以來的易學家和哲學家對《周易》的經傳所作的種種注釋和闡述。《周易》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范導作用,主要是通過易學研究來擴散其影響的。通過對易學發展歷程的考察,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哲學的民族特點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形成發展及其基本特徵。易學發展基本上經歷五個時期或五種形態:戰國時期的《易傳》,兩漢時期的漢易,晉唐時期的唐易,兩宋時期的宋易,明清時期的易學。每個時代的易學家都認為他們的解釋符合於《周易》的本義,特別是儒家系統的易學家,更自認為正統,其他為別傳。其實,《周易》的影響並不是只局限於儒家哲學,其他系統的哲學,也不同程度上從《周易》的研究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易學是對《周易》象數義理的研究,其所使用的概念範疇則為各家各派共用,如太極.乾坤.陰陽.天道.人事.形而上形而下.象數.言意.神等概念,都對古代哲學發展起到深刻影響,各流各派哲學基本上是以易為依據。當然,儒家哲學體系直接起源於《周易》.,《易傳》就為儒家哲學提供了初步的框架。儒家哲學發展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易道精神,是易道精神的發揚光大。《周易》思維方式在漫長的易學研究和中國哲學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心理底層結構。它不僅體現在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政治意識.法律思想.宗教.哲學等各個不同的精神現象領域,而且還滲透到社會實踐和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對整個中華民族都普遍起作用的思維定勢。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就是《周易》思維方式的繼承和發展。當《周易》走出占筮的迷信誤區之後,其中所含有的邏輯推衍和理性分析的方式方法,得到後來的易學和哲學的發揮,使它逐漸變成指導人們的生活.規範人的言行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指南。如《周易》以陰陽變易的法則說明一切事物的辯證思維,就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周易》之所以能在中國歷史上產生如此深刻影響,而主要在於它的理論思維內容和表達義理的辯證思維形式。

   中國傳統思維的特徵

   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層結構,是對人類文化行為起支配作用的穩定因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把重點放在人倫關係上,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特質,是由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因中遺傳下來的行為方式。在《周易》影響下形成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以下特徵:1.內向性;2.整體性;3.模糊性;4.非理性;5.穩定性。上述特徵,表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東方古老民族的特殊氣質和風貌。從這些特徵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同《周易》的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同出一源的。兩者是等價的。同任何事物一樣,傳統思維方式也具有兩重性,它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沉重的包袱;既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智慧之光,也給它的發展設置了障礙;既體現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精神,也包含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因素。其缺點和優點摻雜在一起,既是長處又是不足。所以,我們既不能對它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而是要繼承其積極因素,吸收其合理成分,拋棄其保守.消極.不合理成分,從而形成能適應現時代要求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思維方式。

   傳統思維方式的變革與創新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在近代逐步發生了變革,主要有三個方面:1.對傳統思維方式的保守落後性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從過去的陳舊框架中解放出來。2.介紹和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的科學方法。3.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確立,使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我們還要看到,傳統思維方式具有歷史繼承性,它不會隨著政治制度和經濟基礎的改變而隨之改變,仍會存在於人的心靈深處和社會習俗中。因此,總結近代思維方式變革與經驗教訓,分清傳統思維方式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發揚優良傳統,克服消極影響,在現代唯物辯證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更新我國傳統思維方式,努力實現我們思維方式的現代化,對於我們仍是一個重要的思想任務。


推薦閱讀:

在商業競爭時代,善用「品牌思維」高維認知建立競爭優勢
留學後我才知道「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安利2個量化思維的具體實踐方法
17思維模型:心理賬戶一錢和錢不一樣
」窮人思維「科學解析

TAG:思維 | 思維方式 | 方式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