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把握行動的關鍵;

【原文】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

【譯文】 雖然事物的變化無窮無盡,看似讓人無法掌握,但它們都有各自的歸宿,體現出各自固有的特性,也就是規律。它們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鬆弛,或者緊張。所以,聖人善於觀察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先後順序,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並將其作為行動的關鍵。

萬事萬物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有其固有的本質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為我們所認識的。隨著認識的逐漸加深,我們就可以把它們整理成知識,利用這些自然規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這是鬼谷子認識論的哲學思想之一。

「力學之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這個支點之所以能撬動偌大的地球,關鍵就在於它找到了其中的客觀規律,即槓桿原理。支點是起決定作用的關鍵點,也就是所謂的突破口。

世人皆知驢犟,它不想走時,常常是怎麼拉它都拉不動,一般的抽打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其實,人們之所以很難制伏驢子,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妙法。這個妙法,也是驢子的「死穴」,即在驢子肚皮中點至脊柱中點這條弧線的左側方約五分之一處踢上一腳,驢子立刻會什麼脾氣都沒有了,乖乖地任你擺布。

可見,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如果覺得棘手,就應該先停下來找一找事物的規律,尋找到突破口。這樣一來,解決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洞察世事、傳道授業、顯親揚名、建功立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始終遵循事物變化的規律行事。

劉邦得到天下後,一口分封了張良、蕭何、曹參等二十多個大功臣,可還有眾多的中小功臣白天黑夜爭相在劉邦面前表功,希望得到分封。劉邦很是頭疼,所以就把此事擱置起來。

但沒想到,這種擱置造成了更大的危機。原來,還沒有被行賞的眾將領整日仰望權貴齊天的漢家皇帝,內心難以平衡。他們均認為自己在多年的楚漢相爭中功勞不小,如今沒有論功行賞,心裡很是不服氣,他們焦急地觀察著朝廷動向。

這天,劉邦坐在洛陽南宮,放眼望去,見遠處不少將領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沙地上,神情激動地低聲交談。他不解地問陪在身邊的留侯張良:「那些人神神秘秘地在說什麼?」

張良也不加掩飾,直截了當地回答:「陛下不知道嗎?他們在謀反。」

「什麼?」劉邦一臉驚訝,「天下剛太平安定,他們為何要造反?」

張良解釋道:「陛下由布衣起兵,依靠他們才奪得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封賞的功臣都是同陛下關係密切、受陛下喜愛的人,殺掉的都是陛下平時切齒痛恨的仇人。他們既擔心得不到您的封賞,又害怕您記恨他們平日的過失而殺了他們,所以聚在那兒準備造反呢。」

劉邦聽張良說得好像有點道理,立刻擔憂起來,急切地問道:「那現在我怎麼辦才能阻止他們造反呢?」

張良想了一陣子問:「陛下平日在眾將中對誰特別憎恨、最討厭?而且是群臣都知道的。」

劉邦說:「雍齒啊,他曾好幾次背叛我投降他軍,讓我蒙受奇恥大辱,逼我陷入困境,還差點喪命,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真恨不得殺了他,只是念他功勞顯著,又和我是同鄉好友,所以一直不忍心下手。」

張良認真地說:「那就先封雍齒,群臣見陛下連痛恨的雍齒都能封賞,就確信自己都能得到封賞了,軍心也就安定了。」

劉邦雖有些懷疑,但為穩定朝綱,他採納了張良的建議,馬上擺酒設宴,召集群臣開懷暢飲,對自己所憎恨的雍齒論功行賞,封其為「什邡侯」。

酒宴結束後,大臣們個個歡天喜地,私底下紛紛議論:「陛下把平時最憎恨的雍齒都封為侯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消除了大家的疑心後,劉邦命令丞相和御史們加快論功封賞的步伐,對有功之臣加官晉爵。如此穩住了諸將的情緒,也穩定了當時的政局,為漢初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群眾基礎。

事例中,還沒有被行賞的眾將領已急不可耐,其活動已對新皇朝構成了潛在威脅。如何妥善地對這批功臣進行嘉獎,並盡量減少後患,是漢王室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不計前嫌,對最憎恨的雍齒做了暫時的「讓步」,卻收到了消除所有人心中的疑慮的效果。這是因為,分封雍齒的做法抓住了行賞的關鍵。試想,如果沒有抓住這個突破口,恐怕再分封十幾人也難以達到贏得人心、穩定政局的目的。

蘭師縱橫

▲一言可以興邦,一語可喪國,您是哪種?


推薦閱讀:

格里芬去發展聯盟是怎麼回事?
如何評價發展黨員的十六字方針?
民間小調或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該如何發展?
芭比公主之玫瑰公主初始芭比是怎樣發展演變的?
十二生肖在哪個領域最有發展?

TAG:發展 | 規律 | 行動 | 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