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躲開的羅漢,起來的菩薩
現在接著再講法布施,這法布施拿現代話講,就是智慧文化的布施、供養,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空」「無相」「無作」是大乘的三解脫,「無作」在有些經典翻譯成「無願」,修大乘佛法這三點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揚佛法,都是境界。譬如我們坐在這裡,我們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體上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薩,他們雖然在教化眾生,卻不覺得自己在教化眾生,不著教化的觀念,不著教化的相。行無所事,過了就算,如夢如幻,這是講自己本身。第二點,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眾生而起於空。諸佛菩薩證道了以後,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夢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如果貪著於定,認為定就是道,是錯誤的。所以定也空,動也空,無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所以諸佛菩薩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憐憫眾生,為教化眾生而出這個空的定,就是「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小乘的羅漢最怕有所作為,什麼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麼都不管。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實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後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線。小乘人偏於空,認為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為什麼怕動而專取靜?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眾生,而起於空」。小乘怕一切有為法,怕有所作為。有為法包括了世間法,世間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於有為。無為法只有一樣:證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為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為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為。可是他們卻自以為在修無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為法?唯有大乘菩薩不舍有為法,因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不認為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法華經》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為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統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小乘的羅漢們,什麼都不敢動,認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沒有願力。大乘的菩薩們發願生生世世永遠在世間度一切眾生。發願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無作。大乘菩薩了解生死涅槃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間經常來,照樣投胎長大成人,照樣遭遇人世間許多事,照樣學道、出家、入世,「示現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輪迴中。「而起無作」,而離開了無願無作那個偏空的境界。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法布施、法供養,是真正佛法的道理。所以學佛的人了解三解脫既然是空的,當然更不會執著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拚命求個空的境界,給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為是道,這樣是錯誤的。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推薦閱讀:
※信位菩薩之凈行以《華嚴經》〈凈行品〉為主
※佛菩薩為何不能代眾生受苦
※菩薩與眾生的關係
※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係
※佛菩薩的願力之——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十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