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客觀話氣血,簡約話中醫

 《傷寒論》序曰:「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讀此句,我以為仲景認為「五行、經絡、陰陽會通」的至理變化難極,並且是說自己不是「才高識妙」之人,對五行、經絡等深奧理論「豈能探其理致哉!」對此深奧理論有研究的「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仲景也沒有把自己並列於上述高人之中,以「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為證。如果仲景認為自己與越人有同等水平,當不會「慨然嘆其才秀也」。更重要的是,《黃帝內經》關於經絡的理論主要是誕生於刺灸運用的醫療實踐,並且主要是用來指導刺灸醫療的。而《傷寒論》關於方證的理論主要是誕生於方證的醫療實踐,而且也是主要用來指導方證醫療的。《傷寒論》中很少涉及到五行、經絡的內容,而是以陰陽氣的運行變化為中心內容。

讀《傷寒論》序,知道仲景「宿尚方術」,並沒有精研經絡。以六經解傷寒,恐非《傷寒論》之義。

五行、經絡理論,在指導方證醫療的實踐中,給人若即若離、難以明確到位的感覺。如果中醫理論不能客觀解釋人的生命運動的本質,比如氣血的概念,認為氣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那麼氣的變化就沒有客觀依據,只能抽象理解,這就容易出現主觀化,而與客觀指征脫離。脫離客觀指征的結果是,從理論上不能把「氣」解釋的簡潔易懂,從臨證上不能直觀「氣」的變化,實際上是理論與臨證脫節,至少是不能緊密聯繫。那麼脫離實際的理論就是一個空洞的理論,就不能很好的指導實踐。中醫藥學發展的任務,是要把理論簡約化,要讓大多數人聽得懂,看的明白,而不是只能在為數甚少的賢達者之間傳會。

實際上,中醫藥學的理論雖然博大精深,確也簡易質樸。問題是要把中醫藥學的認識深入淺出,不要人為的將其複雜化。就如對氣血的認識,中醫典籍也沒有將其神化,「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腦,五臟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篇》),此條是說,營氣行於脈中為陰氣,衛氣行於脈外為陽氣,陰陽相貫通,營周不休。「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篇》),此條是說,榮為血,衛為氣,血氣就是神氣。「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傷寒論》),此條是說,陰陽氣不相順利通透銜接者,就是厥逆之氣,順者就是正氣,逆者就是邪氣。「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傷寒論》),此條說明榮氣就是營氣,榮衛和就是榮氣、衛氣質量互化。「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篇》)。此條是說,營氣、衛氣為精氣,血氣為神氣,營氣、衛氣、精氣、神氣,是同一類的物質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運行之表現,因而名稱不同。

可以看出,「內經」與「傷寒」對於陰陽血氣的認識是一致的,即血液屬於陰氣,津液屬於陽氣。營氣行於脈中,與現代醫學之淋巴液行於脈中,正相吻合。所以,說津液是組織液,行於脈外屬於陽氣;淋巴液、血液,行於脈中屬於陰氣;氣與血的概念清晰明了,中醫臨證有實際物質可參,又與經典之義相符,豈不易於學習?為什麼一定要把氣的概念解釋的複雜難懂呢?把氣的概念複雜化,只能阻礙中醫藥學理論的發展。中醫藥學之陰陽血氣的核心內容不能簡約化,醫生說不清楚,患者聽不明白,不能用緊密聯繫實際的理論指導臨床,就難以有眾多的中醫藥愛好者出現,那麼中醫藥學術理論只能在為數不多的高人之間傳會,要想弘揚中醫藥學,恐怕是難以實現的願望。          
推薦閱讀:

鋈子淺談求職應聘卦的客觀取用

TAG:中醫 | 簡約 | 客觀 | 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