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西醫的根本區別

中醫為什麼與西醫不一樣,中醫的治病原理,為什麼不能用西醫來詮釋,這是現代中醫夢寐以求的答案。有學者從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角度來區別,有學者從整體論和還原論角度來區別,有學者從平衡觀念和對抗角觀念度來區別。亦有學者從發現形體器官角度來區別,說特異功能者返觀內視發現機體形態和功能,而西醫是通過解剖實驗發現組織結構和生理。中醫臟腑功能與西醫不一樣,如心主神明,是西醫還沒有發現呢。亦有學者從道、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等方面解釋中西醫的區別。然而,這些都沒有說清楚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對中醫的繼承、發展、創新沒有起到指導意義。

那中西醫的根本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一、

1

1

    

中醫是一門專門治病的理論,而西醫沒有這個理論

所謂醫學,就是怎麼治病的學問。所謂醫學理論,就應該是怎麼治病的理論。

西醫沒有一套怎麼治病的臨床理論,稱其為理論的部分叫做基礎醫學,都是其它學科的簡單疊加。西醫並不是一門科學,西醫在科學家族中是個棄兒,有的僅是一個名稱,而從來沒有實際存在過。它從來沒有一個自成體系的學說來陳述自己,而要仰仗其它學科來解釋自己。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等學科的簡單相加能成為一門科學嗎?打個比方,電飯煲是科學的話,電視機是科學,洗衣機是科學,製造銷售它們的廠商、使用它們的家庭,不是科學。這一觀點並不是筆者的武斷,而是醫學科學家們的共識,大家可以參見凌鋒教授的《2017年度中國醫師協會神外分會會長報告》。《西氏內科學·醫學概論》:「醫學是一門科學與科學方法同醫生的從業技藝相結合的職業。」(Medicine is a profession that incorporates science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with the art of being a physician.)把profession翻譯成專業,似乎更合理一些。

中醫有著一套完整自洽,自成體系的學說,單獨構成一個學科。自己陳述自己,用不著其它學科來幫忙解釋自己。這套學說理論,是《黃帝內經》構建的。其內容,包括陽為生之本陰為死之基的陰陽論、四時、五行、六節等等陰陽決定生物鐘時間節律的臟(藏)象論、用陰陽多少標識人體空間的經絡論、任何一個生命活動分成五個方面又綜合歸類的臟腑(藏府)學說、人體自相似性的全息學說、精氣神形功能生成轉化的氣化論。可以合稱四部五論,其中臟腑說和全息說可以合稱形器論,因為,臟腑是以官、器來比喻的,任何可辨識的身體局部全息現象映射的是虛擬的官、器。這一點,與後世發現的耳穴足穴等,映射的是實體解剖器官有所不同。

這套學說,就是怎麼去治病的方法,即一套程序。中醫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如何指導臨床。不去探索生命的奧秘,也不去探索疾病的發生原理。《素問·解精微論》:「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經有也。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可見,中醫無須知道眼淚的生理病理,用自己有關治病方法的理論就可治病。這個方法,就是掌握眼睛所處有多少陰陽的位置(在經也),是生命活動(心)的表現(竅、華色),在功能配置上屬於五行(德)肝(風木)氣所合,用與風木同一行草藥和穴位,並以五行制約關係組成復方方劑或針刺配穴。

中醫的理論是在解釋自己治病方法為什麼有效的,沒有去解釋生理病理。生理病理學,願意解釋你就解釋。解釋不解釋,中醫都能治好病。西醫懂得了眼淚的生理病理也未必知道怎麼治,中醫懂得也許療效更好,不懂得也沒耽誤療效。很多時候生理病理學也解釋不了,以經絡為例,不知中醫的經絡是什麼概念,以解剖學為手段,不可能找到經絡,聲稱找到了也不會是。掌握潮汐的規律,無須懂得萬有引力,甚或不與月球運行相關聯,也能通過觀測數據加以總結。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中醫。中醫理論是一個數理模型,一個處理生理病理藥理物理現象所有觀測量的規則。中醫屬於應用科學範疇,其研究方法與天文學、牛頓力學、相對論、宇宙學、氣候學、物候學、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系統科學等等相似。就猶如,赤道面黃道面,並不真實存在,它只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一樣。霍金: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其中某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聯結這模型和我們所觀察的量的規則。它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不管在任何意義下)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實在性。如果他滿足以下兩個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論:它必須在之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個模型的基礎上,準確地描述大批的觀測,並對未來觀測的結果作出確定的預言。例如,亞里士多德關於任何東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氣、火和水組成的理論是足夠簡單的了,但它沒有做出確定的預言。另一方面,牛頓的理論是基於甚至更為簡單的模型,在此模型中兩物體之間的引力和它們的質量成正比,並和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確性預言了太陽、月亮和行星的運動。

二、

2

    

中西醫研究方法的異同

西醫,是坐等生物學,從解剖出發,用實驗方法逐漸發現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間相互關聯,形成生理病理學的。蓋倫的解剖學,在一千多年裡,對西醫並沒有什麼用處,西醫用的還是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說。直到達爾文進化論誕生之後,生物學發現了生物共性的東西,並用實驗方法逐漸完善生理病理學。

蓋倫解剖學沒有誕生之前,《黃帝內經》早已建立了一套理論體系,卓有成效應用於臨床。中醫沒有像西醫一樣,弄懂了生理病理,才去治病。那中醫到底是從哪兒出發,開始研究的呢?

中醫,是從黑箱法開始出發。黑箱法是系統科學的重要方法,而系統科學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而非像物理、化學、生物學其中某些部分一樣,是種實實在在的發現。所以,系統科學能夠應用於各個學科當中。中醫把生命體看做是一個黑箱,通過觀測輸入輸出數據來構建一個數理模型,即有關觀測量的規則,來治療疾病。這些數據,包括天地萬物和人表現出的氣候、物候和病候,其它因素引起的生理現象和病理癥狀,以及用針灸推拿草藥等手段進行干預後所具有的改變。

起初,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構建五運六氣模型,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一個天體對地球的影響,形成一個十年為周期的天文曆法數理模型,稱為天干;另一個天體對地球的影響,形成一個十二年為周期的天文曆法數理模型,稱為地支;天干地支組合,形成六十年為一個周期的天文曆法數理模型,稱為天干地支。天乾的影響,把地球的四季分成五個時間段;地支的影響,把地球的四季分成六個時間段。把五個和六個時間段中的地球正常節氣變化稱為主運和主氣,把五個和六個時間段中的兩個天體對地球影響稱為客運和客氣,合稱五運六氣。以五運六氣為時間單位,對氣候、物候和病候進行長期的觀測,獲得大量數據。《黃帝內經》以六氣為示例,建立治病的數理模型(術數),盡在病機十九條。此後的中醫,無論何派,都沒有擺脫它,儘管「百姓日用而不知」。治病的數理模型,採用的不是形式邏輯,而是辯證邏輯。以矛盾體中的肝心脾肺腎火、風熱濕燥寒火,以主隊和客隊,交叉循環賽的方式,進行辨證論治。《素問·病能論》:「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素問·六節藏象論》:「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由此可見,中醫的五臟只是借用了解剖所見「器官」的名稱,用主氣所導致的疾病和特定的某些癥狀,來定義其內涵的。

1. 此後,用此模型處理任何長短的時間周期,所表現出具有時間周期節律的疾病,形成臟(藏)象學說,即病的時相。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

2. 某些癥狀,表現在人體不同的空間位置上。遠古中醫無法知道是哪條神經控制哪個器官組織,怎麼辦?就用天文曆法模型構建了所謂的經絡、經筋、皮部學說。雖然,經筋、皮部都與經絡無關,但都屬於空間範疇。四季構建了四經、五行構建了五經、六氣構建了六經、五運六氣構建了足臂十一經、十二月構建了足臂十二經,再發展出奇經八脈。十二月構建了十二經筋和皮部。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最常用的還是六經和十二經。也就是說,經絡里流淌的是時間,一個特定的時間,生長壯老已的時間。

3. 某些癥狀,並不能用時相和和空間來解釋。中醫就從觀察任何一個生命活動著手,把任何一個生命活動分成五個方面,就構成了臟腑學說,也可稱為器官學說。如思維活動的魂神意魄志,情緒變化的怒喜思悲恐,肌肉蠕動波的木火土金水。《洪範·五行》:「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黃帝內經》把其用肝心脾肺腎或弦洪濡毛沉來命名和把握。肝脈主波幅、心脈主舒張、脾脈主傳播方向、肺脈主頻率、腎脈主收縮。用官職借喻五髒的關係,就有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而六腑作為脾下級官員,同脾又統稱為器。在這個理論模型中,沒有被借用的解剖「器官」,就稱之為奇恆之腑。「器官」一詞,是西方解剖學名詞organ翻譯成中文,借鑒中醫的。中醫有解剖,但並沒有由此開始研究器官功能。在沒有強大科技支持下,遠古的中醫也沒法從解剖開始研究生理病理。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醫同名「器官」概念,其生理功能不同,是理所應當的。

這個歸類方法叫取象比類,歸類的依據是時相,即一個活動中的某一方面,在哪個時相中表現得旺盛,就歸到哪一行。沒有明顯時相的活動系統,五個方面用相剋乘侮規律加以總結。歸在同一行的,就盛者同盛衰則同衰。只有構成一個系統的生命活動,才能分出五行來。解剖的肝心脾肺腎五個器官,不構成一個系統。用類比思維方法找到中藥,主要針對臟腑的功能,此後再進行歸類,利用五行相剋乘侮制約關係,組成復方。

有個重要的功能單位,並沒有借用解剖名詞,而是直接借喻蒸餾過程,在胃內虛擬了一個「器官」,叫做三焦。《靈樞·營衛生會》:「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中焦,衛出上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三焦雖屬於臟腑範疇,但具有空間屬性。以經絡為標識,流行周身。其模型也來自於天文曆法模型,是日月運行規律模型。

表面看起來,中醫闡述病理,牽強附會、不切實際。這是由其理論性質和功能決定的,它不是解釋真實病理的,而是解釋其理論模型的,說白了就是告訴醫生怎麼去應用該理論模型臨床。例如瘧疾,《素問·瘧論》說,夏傷於暑或汗出當風,邪氣與衛氣並行,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隨之內外相摶而發病。是告訴醫生如何應用中醫理論模型辯證施治的,而不是真的說夏傷於暑或汗出當風必得瘧疾,沒有瘧原蟲什麼事兒。按著這個理論對瘧疾進行治療,無論是針刺療法,還是藥物療法確有療效,甚至針刺療法比藥物療法更卓效,這樣就不能否定這個理論的正確性。青蒿素確實偉大,廣譜而操作簡便,但並不比辯證施治的個性化治療有療效的優勢,至少不會產生耐藥性。

4. 形體學說,即全息學說。雖然全息一詞兒是現代的,但從中醫論述的形體自相似性來看,就是戴維·玻姆全息這個概念。中醫的全息,包括面診、舌診、脈診(另外還涉及血液動力學等)、經外奇穴、背俞穴,也可以包括法國醫學博士P.諾吉推廣的耳針穴、瑞士神父吳若石推廣的足底按摩穴等等。中醫的全息,既可以是特定的功能臟腑,也可以是具體的解剖器官,在體表某個局部反映。中醫在虛擬器官學說中講,全息現象是因為腎精與各部之精相互運動彼此攜帶造成的,也許DNA能解開在生物體上全息現象這個謎團。

5. 從機能、效率、活動、物質角度,即精氣神形,把握生命,就形成了氣化學說。氣化學說,主要用於養生,也在整體上指導臨床。這一更為簡化的模型,在臨床中還得與臟象、經絡、臟腑、全息學說聯合應用。不僅如此,臟象、經絡、臟腑、全息學說也相互聯合應用,無論臟象、經絡,都與臟腑聯繫。臟腑有,經絡也有時間節律周期變化,如傷寒一日在太陽、二日在陽明……六日在厥陰。

三、

3

    

做為治療方法的理論,更具有優勢

把中醫理論正確理解為一種方法的理論,一種數理模型,而不是有關生理病理的理論,更能發揮中醫的長處。就像系統科學可以應用於各個學科一樣,中醫的理論在古代普遍應用於各行各業,現在依然可以。所謂《國語·晉語》:「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靈樞·師傳》:"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在沒有其它科技支撐下,中醫已經卓有成效,有了科技支撐,必將如虎添翼。這套方法,能夠處理任何學科對生命體的有關發現,不管其它學科處在怎樣的發展水平階段。現在中醫的方法依舊能解決西醫診斷的指標,或者比西醫診斷做得更細,因為任何指標都是數據,中醫就是處理數據的,當然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中醫是通過生命活動,去發現聯繫;西醫是通過物質結構,發現聯繫。中醫五臟聯繫了西醫的十大系統,西醫十大系統分割了中醫的五臟,反之亦然。如果,正確理解五行是任何事物運動周期時相或任何一個生命活動的劃分方法、做法,那麼,中醫就可以認識和處理現代生理病理學問題了。舉個例子,紅血球在其由生成到衰亡的120天中,只有到了後期,即細胞核已消失,瀕臨滅亡之前才具有攜氧功能,所以它的功能應當是在生長壯老已中「老」的階段,在五行則屬「金」,而由宗氣「司呼吸」的肺也屬於金。諸氣皆屬於肺,補氣就可以治療由於紅血球數量降低或紅血球(包括血紅蛋白)的異常所導致的血液攜氧能力的降低性貧血。癌細胞惡性繁殖,卻不分化,若把細胞的生命周期分成生長壯老已五個時相,癌細胞則為生太過、長不及,用五行相剋乘侮的制約關係,就可以組成處方。比單純的傳統的辨證論治,更能提高療效。

再舉個例子,西醫的一個病是總成,中醫的五臟就是總成中的零部件。以冠心病為例,西醫看到的是粥樣硬化造成冠狀動脈阻塞程度。中醫至少能分出五類十個證型,冠狀動脈蠕動波沒有了波幅,脈弦而刺痛,就是血瘀證;舒張太過,波峰強,脈洪而熱痛,就是心火證;波的傳播方向性低,脈濡而悶痛,就是痰濕證;波的頻率加快,痙攣,脈毛脹痛,就是氣滯證;收縮太過,波谷強,脈沉寒痛,就是寒凝證。這是實證,虛證則相反。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波頻與波幅是個孿生姐妹,互為因果,互為制衡,故氣滯血瘀證常見,理氣葯與活血葯常聯用。一個冠狀動脈被中醫的肝心脾肺腎五臟所分割。肛門也是如此,《素問·五臟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這一點就給辨病與辨證,西醫的病,中醫為什麼要分型,找到了理論根據,並更好地指導臨床。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醫是可以結合的。結合的方法就是,中醫把西醫吃掉,中醫的模型消化西醫的數據,中醫的方法解決西醫的問題。

四、

4

    

中醫必將引領生物學發展

中醫理論是個只存在於大腦中的數理模型,但並不等於中醫認識的問題是虛無縹緲的。就像天文學的數理模型只存在於大腦,描述的都是運動著的天體一樣。五行是虛的,但它描述的生理卻是真實的,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真實叫作生物鐘。生物學對生物鐘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還有一日中的生物鐘也不止作息,還有很多時間尺度的生物鐘,這些都有待研究。最大尺度的生物鐘,就是生長壯老已。生命為什麼要從生到死,經過生長壯老已。對於醫學而言,至少能解決發育不良和早衰。中醫做到了,西醫做不做,怎麼做?用激素,那中藥就是改變了激素不足的功能。

經絡也一樣,它必然是個客觀存在。按著中醫的說法,陽為生之本陰為死之基,經絡就是分出身體各部陰陽太少。陽比較多,壽命就長;陰比較多,壽命就短。上半身陽比較多,下本身陰比較多。上本身為陽,下半身為陰,所以,人老腿先軟。表觀遺傳學已經發現,人體局部的壽命是表觀遺傳決定的。果然如此的話,經絡就是對錶觀遺傳一個量化的數理模型。當然,遠沒有這麼簡單,經絡是陰陽太少,陰陽是啥,為什麼有著這樣的數理模型,經絡是一個天文學模型,是不是很能讓人產生遐想呢?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是生物鐘與天同步應合。

生命怎麼來的,進化論給出了答案;生命為什麼有生死,陰陽論給出了答案。儘管,兩者都是哲學思考,但各自都為自己的學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用實驗來驗證,也並不是不可能,至少思路有了。此類課題,舉不勝舉,篇幅有限,不可一一例舉。

五、

5

    

現代中醫理應回歸經典

現在中醫理論體系是由第二版教材奠基的,二版教材是由四位西醫剛畢業,西學中後給中醫編纂的。中醫固有的概念和理論都被曲解了,如氣是宇宙基本物質,五行是宇宙五種基本物質,臟腑就是解剖的器官,陰陽是自發辯證法,後發展成狹隘矛盾論。這些理論對臨床沒有絲毫意義,學生畢業不會看病,不是西醫學多了,中醫學少了,也不是教師不會臨床,師帶徒一定能出人才,而是理論與臨床脫節,就使得臨床只能靠經驗。臨床靠經驗,理論胡亂編,惡性循環,中醫理論體系分崩離析。

現代中醫說,中醫的血就是西醫的血液,可補血藥治不了貧血,要用補氣葯。提壺揭蓋,本是通調水道的功能定義成肺,卻硬說成是類比。五行相剋是必須的時時的,用西醫的器官當臟腑,就成了偶爾的。現在所謂的木克土,是膽囊和腸道都痙攣,理應屬於氣滯,用理氣葯卻說成是疏肝。沒有膽囊的事兒,也得「疏肝」,實則是理肺。此類問題,在現代中醫理論體系中無處不在,讓中醫學生怎麼能學習和掌握?

古代雖說門派林立,各家學說紛呈,但都沒有脫離《黃帝內經》的藩籬和桎梏,都是對其個別理論的發揮。限於篇幅,僅舉脾胃派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為例。補中益氣湯,不是補益中氣,而是補中也補氣,完全可以說成是益中補氣。中是脾胃,氣是肝心肺腎,也是春夏秋冬,脾是四季交接。這個模型是《黃帝內經》中另一個五行模型的表述,限於篇幅就不講五行為什麼有兩個表述方式了。《素問·太陰陽明論》:「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要想知道補中益氣湯的原理,就要看《脾胃論》補中益氣湯篇之前的「氣運衰旺圖說」。

中醫理論是個模型,與生理病理學不同,是理所應當的。中醫不用像西醫一樣非得知道病因,查不出的疾病就推給心理學。中醫要高明得多,完全沒有必要用西醫改造自己。從解剖學出發的西醫並不是不偉大,外科手術是中醫無法比擬的,即便華佗活到現在,不借鑒西醫,恐怕連鄉鎮衛生院的外科大夫也不如。亦有很多也是中醫無法比擬的,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任何理論都有不足,都必須與時俱進,但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中醫的發展戰略,既然是繼承和創新,那麼就該正本清源,回歸經典。因為,繼承是創新的根本。習近平:「必須堅持在繼承中創新,決不能朝令夕改」。一個新的理論模型,取代舊的理論模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首先得知道中醫理論是個模型。創新起碼得超越,總不能越創新越不會看病吧。

建模,西醫也在搞。腦功能障礙數據建模在搞,基因組學建模也在搞,神經元建模也在搞,流行病學建模也在搞,藥理學建模也在搞。搞來搞去,模型就逐漸成熟了。中醫的優勢沒有了,何況自己還丟棄了。中醫越來越是西醫了,西醫越來越是中醫了。西醫的體量遠大於中醫,中醫離消亡的日子還遙遠嗎?

物理學化學是形式邏輯,也有類比思維,生物學無須邏輯,饒毅:「生物學的邏輯就是實驗」,西醫沒有自己的邏輯,而中醫有類比思維,也有辯證邏輯,在思維上沒有什麼太大區別。中醫有整體論,西醫也向整體論發展,中醫也想格物致知用還原法,但沒有科技支撐,這一點也不能構成中醫與西醫的根本區別。西醫對抗,中醫也對抗,不然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是什麼?至於返觀內視,解釋不了中醫問題。明顯的胰臟神經怎麼沒內視出來,那麼多的解剖器官,中醫怎麼就用五臟六腑,是不是有返觀內視功能的人才能成為中醫?既然說道是自然規律和法則,那麼,中醫和物理化學生物學都是探索自然規律和法則的,顯然構不成區別。天人合一,太陽24小時引起的生物鐘分子機制研究,說明西方也向此方向發展。心物一元,只能解釋生物醫學和心理學是否分開研究,解釋不了中醫的心主神明、只有五藏六府、瘧疾是風邪與衛氣相合等所有問題。

總之,中西醫的根本區別在於,中醫是一門醫學理論,要治病該怎麼做的理論,其理論能夠詮釋自己;而西醫是一門技術,沒有怎麼治病的理論,全仰仗、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來解釋自己。


推薦閱讀:

潘曉川論氣(八):氣決定形
1.01什麼是中醫公益講座——破執
鴻茅藥酒「喜提」《Nature》,專家擔心判決會讓對於中醫的討論陷入沉默
最全內科學經典口訣,輕鬆搞定五大系統考點

TAG:西醫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