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華】歲時節日里的中國:七夕

農曆七月七日晚是七夕節,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當晚相會,進行乞巧活動。然而七夕節的來歷並非僅由於神話故事形成,它有著民間傳說以外的內容。

牽牛織女

牛郎織女本是天上的星宿,即牽牛星和織女星。初秋之夜,仰望星空,可以看見貫穿南北的星帶「天河」(即銀河系),河西天琴座中明亮的一顆是織女星;河東天鷹座內與織女星遙遙相對的是牽牛星(又稱河鼓星)。中國古代有以北斗和黃道星座定季節的做法,織女星是其中之一。《夏小正》說,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講的是上古七月初昏時,銀河正好對著門口,而織女則剛好出現在東方。可見時人以織女星出沒來確定七月月序。它與北鬥鬥柄的指向相配合,確定七月也就是確定立秋。《星經》也記載:織女三星,在天市東端,常以七月一日、六日、七日出現東方。表明織女星是定農曆七月一日的標誌星,而七月七日並不是定的季節,與七月一日並提,這是七夕節原在七月一日的明證。陳久金結合土家族火把節及其先人□(chū)人膢(lǘ)祭習俗,指出七夕節實際與火把節相當,他們均源於上古□膢節。上古□人的膢祭在立秋,立秋即相當於農歷七月一日。據《風俗通義·祀典·膢》記載可知,膢節為食新節節日,即食新谷,也獵取新獸用以祭祖過節。至於七夕節在七月七日,是出於古人喜歡選擇月日相同的陽數好日子作為節慶的習慣。古人觀察織女星一年一度回到原來位置,確立七月和立秋,這時與織女星相對的牽牛星也同時出現,引起了人們注意。

需要指出的是,最初人們對牽牛、織女二星的命名,絕無後世牛郎、織女故事的含義,而另有所指。文獻中最早有關牽牛、織女的記載是春秋時代的《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天河雖然能鑒人,但只見光而不見影。織女雖一日七更其位,但只往西去,而不向東來,徒有虛名,不能成章。牽牛星也是空有牽牛之名,不能用來駕車載物。值得注意的是,詩中的牽牛、織女並非如同一般人們所說象徵著農桑的耕織,而是另有所指。中村喬提出他的新見解,首先認為牽牛是犧牲。《史記·天官書》說:「牽牛為犧牲。」牽牛的「牽」字,非指拉著,原意是犧牲。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是脯資餼牽竭矣。」注曰:牲腥曰餼,牲生曰牽。「《周禮·天官·宰夫》:「掌其牢禮……賓腸之飱牽,與其陳數。」注曰:「牽,牢之可牽行者。」指牽行的生牲。從文字學考察,生牲是牽字的初義。《說文》第二上解釋「牽」:「從牛,象引牛之縻也。」由「牛」和「冖」構成的字是「牢」,牢閑中的牛羊意味著牢牲。即「牽」字是「□」和「玄」構成的字,「玄」是引牛的縻,以象穿過牛鼻之繩。這樣,牽牢牲是牽字的初義,供薦神的牢牲是「牽牛」的本來姿態。那麼作為犧牲的牽牛是什麼意思呢?在此,牽牛織女二星常是和天河三位一體,即二星之祭不僅意味著牽牛織女,還應當理解為天河之祭。如果觀察地上的河祭,可知主要用大牢。例如卜辭例有:「己卯貞,於河□三牛,沉三牛。」(《戰後津京新獲甲骨集》3916)《淮南子·說山訓》「□(kūn 髡)屯犁牛,既以□(xiū),決□(bì)而羈,生子而犧,尸祝齋戒,以沉諸河。河伯豈羞,其所從出,辭而不享哉。」而且甲骨文證實,以牛祭河是祈念豐穰。因此,牽牛是作為用於祈念豐穰祭祀犧牲被供薦的太牢。

其次,認為織女是嫁於河神之女。在把牽牛作為供薦河神的犧牲的情形下,有必要考察織女與河祭的關係。即織女不是象徵一般女子工作的蠶織,而應該是在河祭儀式中和牽牛的對應。《史記·六國年表》秦靈公八年(公元前417年)條:「城塹河瀕,初以君主(索隱曰:君主猶言公主也)妻河。」當在河邊築濠時,把公主作為河神的妻子獻上。另外,《史記·滑稽列傳》有這樣的記載:魏文侯時,鄴城令西門豹改變了當地每年選送作為河伯妻子的民間好女子的風俗。《莊子·人間世》說:「牛之白顙(sǎnɡ)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上述情形下的人,是作為妻獻給河神的女子。這些雖是戰國時代的事例,卻可知古老的河祭有嫁女與河神的風俗。《滑稽列傳》的嫁河事例中,讓從人家選來的女子洗沐,使其穿新衣閑居齋戒,於河上選齋宮,設緹絳帷帳,在其中住十餘日,然後把載有嫁人的床席,浮於河中,行數十里而沒。《滑稽列傳》沒有記載住在河上齋宮的女子織機之事,但是《淮南子·說林訓》載:「曹氏之裂布。」高誘註:「今俗間,以始織布系著其旁,謂之曹布。」把始織布系在機旁,有獻給神之意。從這樣的觀念看,嫁女應當考慮織神的新衣,織女的名字由此表示,特別是織女和作為犧牲的牽牛對應。織女、牽牛出現之時,正值農作物從繁育期到收穫期,不難想像古人將此作為帶來繁育和豐收而神化,將祈求豐收的地上河祭投影到天河與夾河之二星,天河和牽牛、織女的認識出現了。其性質原本與河神相同。

牽牛、織女傳說最早反映的是他們不能聚會的悲劇性戀愛主題。東漢時代的作品《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的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中村喬指出,牽牛織女悲劇性戀愛反映了河祭主祭者和神的關係。織女常常處於慕戀的立場,與其說是當時女性的地位和心情,不如說是追求神的主祭的投影。《楚辭·湘君篇》是祭湘水之神所歌,像「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的句子,很明顯是把神作為期待的戀人的詩歌。這是因為主祭者希冀神的來臨,被喻為思念戀人的戀心。湘君是男神還是女神有兩說並存,主祭者是男是女也不清楚。但是《史記·滑稽列傳》所記西門豹之事中,祭河神的主祭者是女巫。《楚辭·九歌·河伯篇》的主祭者也是女巫。主祭者是女巫,容易將性格移入織女。這樣賦予牽牛、織女二星新的性格,把悲劇性戀愛作為主題的故事就產生了。另外,牽牛的擬人化最早可見東漢班固的《西都賦》:「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關於賦中的牽牛織女,李善《文選注》對漢宮闕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以像牽牛織女。」昆明池為西漢武帝元狩年間開鑿,昆明池附近現存二石像,很可能西漢已製作了石人。這樣,牽牛、織女在西漢已被擬人化。從魏曹植《七詠》詩中牽牛、織女相會未有日期和七夕聚會最早見於晉周處《風土記》來看,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恐怕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東漢末至魏晉是故事興盛之時。

前面提到牽牛織女最早引人注目,是基於以織女作為七月立秋的標誌星,適逢農業嘗新豐收祭。而將牽牛織女故事固定在七月七日,還有諸種因素。一是七夕作為半年祭同正月七日創世神話相聯繫,恰好為半年。二是漢魏時代人們把七日作為陽數,如西漢《淮南子》記七月七日剪瓜葉,《淮南萬畢術》記七月七日塗守宮,均以事例說明七月七日是特殊日子。東漢《四民月令》也說七月七日「可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乾糗(qiǔ),采蒐耳」。七月七日是陽數重疊之日,人們相信此日製藥有奇效,做其他與陽有關之事,效果也顯著。最反映問題的是《風土記》所引《董勛問禮俗》:「魏時人問董勛云:『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何也?』勛云:『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今北人唯設湯餅,無復有糜矣。』」(《太平御覽》卷三一)說明了七月嘗新,七日為陽數是民間的觀念,以此觀念構成了七月七日與牽牛織女結合的基礎。

乞巧種種

牽女織女祈求豐禳的觀念引出了祈盼富貴得子的習俗。《風土記》記載:「七月七日,其夜洒掃於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有為征應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後言之,頗有受其祚者。」又由於織女的名稱,使人聯想到女工,進而乞巧。《史記·天官書》講織女是天女孫,「正義」引東漢末占星書《荊州占》,說織女三星「王者至孝於神明,則三星俱明;不然,則暗而微,天下女工廢」。看來東漢時織女已同女工即蠶織聯繫在一起。乞巧事在劉宋孝武帝《七夕》詩中已有反映:「沿風被弱縷,迎輝貫玄針。」表現出以穿針引線乞巧的活動。《南史·後廢帝本紀》說宋帝劉昱在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夕節「與內人穿針」。《輿地誌》記載:「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謂之穿針樓。」(《歲時廣記》卷二六)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七月初七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以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為是織女星神降臨的顯示。明確把穿針引線作為提高縫紝技藝的乞巧行為。南朝形成的活動一直留傳到後世,民間將穿針乞巧作為七夕的代表性行為,宮廷則建進行乞巧活動的樓台,如唐玄宗建乞巧樓,元在九行台乞巧,明設乞巧山子。

《荊楚歲時記》以蜘蛛在瓜果上織網作為織女神賜巧顯靈的觀念,也傳於後世。唐《金門歲節》說:「七夕乞巧,使蛛絲結萬字。」(《歲時廣記》卷二六引)至唐代《天寶遺事·蛛絲卜巧》記載,玄宗與楊貴妃於七月七日在華清宮游宴,各捉蜘蛛放在小盒內,至曉開啟,觀察蜘蛛網的稀密,以為得絲的表示。密則巧多,稀則巧少。民間也仿效他們。蜘蛛乞巧之俗一直流傳後世,清道光安徽《繁昌縣誌書》說:「閨秀設茶果於露台乞巧,誇朝中有蛛絲羅其上者,謂之得巧。」同治江西《瑞州府志》記載:「婦女置蛛妝盒中,觀其成網,以驗巧拙。」

生豆芽、浮巧針也是乞巧的主要方式。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淮南子》說:「豐水十仞,金針投之,即見其形,乃有舊事。「可知漢代已有以針在水中形狀占卜的習俗。明清時代浮巧針之俗在北方較盛。明萬曆《順天府志》記載:「七月浮巧針:七日民間女家盛水暴日,令女投水針浮之,初水底日影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槌,卜其巧拙。」小針在水面因表面張力加上水面曬時表面有塵土,可以浮在水面,投射到盆底成各種圖形。豆芽菜最初被用來乞子。前引《風土記》可知,民間有七夕乞子風俗。《東京夢華錄·七夕》說,開封「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種生表達的是得子得富的生殖崇拜觀念。生豆芽又演變成驗巧的做法。清嘉慶四川《漢州志》說:「以綠豆浸瓷器內生芽,長數寸,摘浮水面,視影成花卉形為待巧。」類似豆芽卜巧的風俗還有用其他物品的,如同治山西《陽城縣誌》記載:「浮藤蘿絲於水,名曰乞巧。」

七夕節還有其他風俗。如望天河以卜米價。前引《風土記》已有望天河占卜之俗,在清代,同治《醴陵縣誌》說:「七夕夜望天河為來年米賤之徵,十一日至十四日河漢復見,年歲不佳,至十五後復見,群相樂,杜子美詩云『米價問天河』是也。」可見此俗反映的是自古以來七夕祈求豐禳的觀念。至少在唐代已有以天河卜米價之俗。又如看巧雲風俗,康熙《太平府志》說「俟雲霧乞巧」即是。再如表示愛美,崑山、嘉興等地婦女七夕以鳳仙花(金岡花)染指甲;萬曆《新昌縣誌》說女子「煮槿湯沐發」。還有作女工,正德《瓊台縣誌》:「七月乞巧,用彩色紙糊作冠履衣裙,剪制金銀紙為首飾帶錠之類。」嘉靖《南安府志》七夕於月下「請畫諸品花樣,謂之乞巧」。七夕食俗也引人注目,《東京夢華錄》說北宋人以面糖蜜選為笑靨(yè)兒,謂之「果食花樣」。《清嘉錄》記蘇州乞巧用的巧果。正德《建昌府志》說當地「多用米粉煎油食」。七夕節最基本的習俗則是陳瓜果,焚香於庭,祭祀牽牛、織女二星,祭畢,才開始各種乞巧活動。

(摘自常建華著:《歲時節日里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圖記》,中華書局 2006年版。)

文章來源:搜狐讀書


推薦閱讀:

【祝你生日快樂】大年初七,原來才是你的生日。
端午節快樂(可不可以說?)
聖誕節戶外裝飾小竅門
節日簡訊彙集
八一建軍節,我們一起穿「軍裝」!!!

TAG:中國 | 節日 | 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