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夏史*籍辣思義傳

1.生在末世,運偏消

  西夏能先後與宋、遼、金等東亞強權並立,並能讓蒙古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雖戰勝西夏,卻也命喪於與西夏的戰事,西夏必然有一些能征慣戰的將士。

  這一篇的籍辣思義,就是一個讓當時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也頭痛的西夏名將。

  13世紀初,在籍辣思義的年代,西夏已經日趨衰弱。

  而此時,蒙古的乞顏部酋長鐵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擊敗了西起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南起陰山北麓,北至貝加爾湖的各游牧部落,於西元1206年創建了蒙古國,結束了漠北數百年的分裂。

  在鐵木真統一漠北以前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古高原上的各個部落之間相互征戰,無暇對外擴張。

  由於蒙古大漠的生活條件嚴酷,難以獲得農產品生活必須物資。鐵木真統一蒙古以後,遂向蒙古周遭地區發動了一系列掠奪戰爭。

  西夏成了蒙古首當其衝的目標。

  從成吉思汗第一次進攻西夏的西元1205年到西元1227年蒙古軍第六次出征滅亡西夏,成吉思汗費了22年才滅亡西夏。

  最初,成吉思汗的目標是蒙古世仇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但是,金國軍力雄厚,不可輕視。

  所以成吉思汗沒有先攻打金國,而是計畫先征服西夏,以為進軍金國打開通道。

  成吉思汗自西元1205年起,三次征討西夏,迫使西夏稱臣納貢,獻女求和,拆散了西夏與金朝的聯盟,從而解除了蒙古攻打金國時的後顧之憂。

  成吉思汗使西夏屈服,而為南征金朝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達成了他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略。

  不過,蒙古軍在三次征討西夏之中,也有不少傷亡。

  而西夏雖然戰敗,但其軍事主力仍在,所以西夏仍不時設法擺脫蒙古的控制。

  成吉思汗遂遣大將木華黎於西元1217年,率兵攻打西夏,使西夏再度屈服於蒙古。這是蒙古第四次攻打西夏,此次成吉思汗並未親征。

  成吉思汗對西夏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行為相當痛恨。

  尤其使成吉思汗耿耿於懷的就是,在西元1219年,成吉思汗準備西征花剌子模國的前夕,成吉思汗遣使通知西夏派軍隊協助西征。

  還未等西夏神宗李遵頊開口,西夏的大臣阿沙敢不就搶先說道:「成吉思汗既然沒有足夠的力量,何必硬要稱『大汗』呢?」

  成吉思汗得到使者的回報後,忿怒不已,只是征討花剌子模已經箭在弦上,如果在這個時候出兵西夏,則會打亂既定的部署。

  成吉思汗向部下說道:「若得長生天佑助,在西征勝利回師以後,再與西夏人算個總賬。」

  到了西夏干定二年(西元1224年),成吉思汗率西征軍回師蒙古。這時,西夏神宗李遵頊已在去年讓位給其子李德旺(西夏獻宗)。

  李德旺改變對蒙古稱臣的策略,準備聯合金國共抗蒙古。

  李德旺還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聯絡漠北諸部,同御蒙古。

  成吉思汗得知後,遂親率大軍攻打西夏。

  這是蒙古軍第五次攻打西夏。

  籍辣思義就是在這次戰爭中,狠狠痛擊了不可一世的蒙古軍。

  2.籍辣思義登上歷史舞台

  西元1224年5月,成吉思汗在西征完畢的回師途中,聽說西夏有反叛的意圖,遂率兵由河外攻沙州。

  西夏鎮守沙州的末代守將籍辣思義,就這麼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以下就大致介紹一下籍辣思義活躍的舞台――沙州。

  沙州在西夏時期是包括今天的甘肅敦煌及其周邊一帶的區域。

  西夏統治沙州的行政中心沙州城,位於今天敦煌以北不遠處。

  沙州城素有『石頭城』之稱,這也許是因為其城牆相當堅固,也或許是因為這座城在經歷了沙州回鶻、草頭韃靼、于闐等強敵的猛攻之後,依然難攻不落而得此美名。

  敦煌自古以來就是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出入口,甚至可以說是西夏經濟的主要命脈。

  一般在講述西夏歷史時,許多人總是脫離不了「中原正統」的意識型態,而過度強調了中原地區對西夏在經濟與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但是,事實上,對西夏而言,與東邊的中原地區的貿易雖然重要,但是與西域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往來的重要性――保守的說――並不比中原地區來得輕。

  許多人似乎都有一個印象:宋朝在軍事上不如西夏,但是在經濟上卻遠勝過西夏,所以只要宋朝斷絕與西夏的貿易往來,西夏就沒法搞怪只好安份下來了!

  不過,這個認知其實只算是對了一半而已。

  這還是以中原為中心的思想模式所衍生出來的認知。

  西夏又不是只有跟東方的中原往來而已,西夏跟西方的西域諸國往來也很頻繁。

  西域諸國的文明經濟各方面也未必就不如中原。

  所以,擔任西夏與西域往來門戶的沙州對西夏的重要性便由此可以想見了!

  這一點,其實在北宋時期就有很多人認識到了!

  所以在北宋時期,宋人曾聯合河湟吐蕃扶植沙州外圍的甘州回鶻殘餘勢力(通稱『沙州回鶻』)威脅西夏對沙州的統治。

  等到西夏於西元1070到1071年之間趁著宋朝與河湟吐蕃交戰的時機,平定了沙州回鶻後,西夏才算徹底穩固了對沙州一帶的統治。

  宋朝在失去了沙州回鶻這一牽制西夏的棋子之後,又賊心不死的扶植了在今天青海柴達木盆地的草頭韃靼,以及聯絡西域的于闐國去攻掠西夏的沙州一帶。

  雖然西夏最後還是把沙州地區的局勢穩定了下來,但是西夏在東方與宋朝的戰事卻因此而陷入了自元昊開國以來的最低潮。

  由於今天與西夏的記載多是從中原的角度記述中原政權與西夏的往來,所以流傳至今的歷史記載多是西夏東部的情形,而對於西夏西方的情事甚少著墨,所以西夏時期的沙州情況至今仍然相當饃糊。

  然而,即使資料稀少,我們也可以想像能夠當上沙州守將的人(包括籍辣思義在內)一定都很不簡單,否則西夏早就失去沙州了!或者西夏即使沒有失去沙州,那麼沙州也必然時常處於動亂之中。但是,事實就是西夏一直牢牢的掌握著沙州。這樣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然而,由於宋朝沒有直接與沙州相接,所以在宋人的記錄中並沒有提及西夏當時沙州守將與沙州回鶻、草頭韃靼、于闐等的交戰過程,那一時期的沙州守將就這麼的湮沒於歷史之中。

  到了西夏末期,沙州迎來來了它的末代西夏守將――籍辣思義。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由於蒙古成吉思汗後來成了中國的「正統」,所以與成吉思汗有關的戰爭都有紀錄可察。西夏末期的沙州也因此在史書上留下了一段記載。

  與前任們的默默無聞不同,籍辣思義亦因此而得以在史書上留下其姓名與足跡。

  3.第一次沙州保衛戰

  成吉思汗帶著20萬蒙古軍將士,風塵僕僕,從花剌子模戰場回師到漠北草原的途中,在西域地區稍事休整後,便馬不停蹄地,緊接著開始了第五次征討西夏的戰爭,試圖一口氣順道將西夏剷平。

  成吉思汗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西夏出入西域的門戶――沙州。

  成吉思汗親自領兵攻打沙州,料想必然手到擒來,誰知卻碰上了西夏的沙州守將籍辣思義的頑強抵抗,而屢攻不下。

  成吉思汗此時的軍中已經不是單純由只善騎射的蒙古游牧民族士兵所組成的,還包括了許多中原與西域地區的工匠組成的「工兵連」。

  於是,成吉思汗下令軍中工匠乘夜晚暗中挖掘地道,想通過地道偷襲進入沙州城中。

  不過,籍辣思義早就防著這一手了,而命軍士時刻注意蒙古軍的動向。

  西夏雖然也是以野戰騎射為主的游牧民族出身,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也已經累積了許多攻城戰的經驗。

  從現存的記載看來,最遲在西元1117年,西夏人就已經掌握了用「地道戰」攻城的技術了!

  在那一年,西夏軍進攻宋朝邊境要地靖夏城時,西夏兵先以數萬騎繞靖夏城而走,使塵土飛揚,靖夏城中的士兵竟因此而致對面亦看不見,然後西夏軍便趁機暗中由城壕挖地道而攻入,靖夏城遂被西夏攻陷。

  所以,要跟西夏人玩這一手,蒙古人還稍微嫩了一點。

  當籍辣思義一發現蒙古軍打算採取「地道戰」之後,籍辣思義二話不說,立即老實不客氣地下令夏軍向地道中放火。

  許多蒙古兵就這樣被活活燒死在地道之中,還有一些沒被燒到的蒙古兵也因地道擁擠難以脫出而被濃煙所嗆以致窒息死在地道之中。

  在地道戰失敗而死傷無數的蒙古將士之後,成吉思汗依舊持續著對沙州城的猛攻

  籍辣思義面對強敵的重重圍攻,亦率沙州城中軍民頑強的抗擊蒙古軍。

  在蒙古軍圍攻沙州城數個月之後,沙州城中開始缺糧,於是沙州城中的軍民遂殺牛羊馬馱為食,繼續堅持下去。

  轉眼,到了9月,成吉思汗從5月起圍攻沙州至此時已經將近半年了!但是縱橫歐亞所向披靡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卻硬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仍久久無法攻克一座小小的沙州城。

  當然,許多成吉思汗的崇拜者對於這種大失其顏面的事是一定會多方為其辯護的。

  有人說成吉思汗剛剛西征回來,軍隊疲憊,所以未能一舉攻下沙州城。

  不管這是不是真實的狀況,但是這樣說的話,被許多人吹噓成人類有史以來最會用兵的軍事天才的成吉思汗,不就成了一個不知審時度勢的一般將領而已了嗎?

  還有人說因為籍辣思義過去默默無聞沒啥名氣,所以成吉思汗大意了!

  好吧!成吉思汗畢竟是人不是神,可以讓他偶爾大意一下。但是成吉思汗前後與籍辣思義死嗑了近半年之久,就算成吉思汗是一開始的時候大意了,至此也應該將心態調整過來開始認真了吧!結果呢?成吉思汗是依舊沒認真起來,還是認真起來了卻仍然沒有能打敗籍辣思義呢?

  甚至還有人說:蒙古人善野戰不善攻城,籍辣思義要是真有本事的話,就應該出城與蒙古鐵騎來一場堂堂正正的野戰對決才對。

  說這種話的人,我已經不知道要說什麼了!籍辣思義不去跟成吉思汗比成吉思汗善長的野戰,就是籍辣思義沒有真本事。那麼成吉思汗不去跟籍辣思義比籍辣思義善長的城戰又要怎麼說?

  此外,如果是剛統一蒙古時的成吉思汗還可以說他不善長攻城,但是到了此時,成吉思汗已經累積了許多攻城經驗,而且此時的蒙古軍中也已經有許多善製造攻城器械的工匠跟士兵了!

  我並不是要貶低成吉思汗的軍事才能,只是雖然籍辣思義佔著守城的便宜,但是能與顛峰時期的成吉思汗對峙相拒達半年之久,也可見籍辣思義確實是一位有著傑出軍事才能的將領。

  

  4.局部戰(Battle)V.S整體戰(War)――成吉思汗的圍魏救趙

  在英文中,「戰爭」有兩種說法――Battle、War。

  若要細分的話,War是『整體戰』,Battle則是『局部戰』。

  以本文的例子來說的話,蒙古對西夏的整個戰爭就是整體戰(War),而在沙州地區發生的這一場戰爭則是局部戰(Battle)。

  在沙州的戰爭不管規模多大,都還是一個――局部戰(Battle)。

  成吉思汗雖然在沙州被籍辣思義整得有些灰頭土臉,但是他的大局觀並沒有因此而喪失。

  ――要破解沙州這個「劫」,不要將目光都注意到沙州,而是要從蒙古與西夏的整體情況去做考量,這樣才能突破蒙古軍在沙州的窘境。

  成吉思汗心理這樣想著。

  成吉思汗跳出了沙州一地的局限,變換思路,而命令總管華北諸州的國王孛魯(蒙古名將木華黎之子)、黑馬等分兵進攻西夏東部的重鎮銀州(今陝西榆林南)。

  西夏銀州守將塔海就沒有像籍辣思義那麼精明了!塔海還就真的率兵出戰,跟蒙古人比拼蒙古人善長的野戰。結果,不用說,塔海兵敗被俘,蒙古軍遂攻破銀州。

  夏獻宗李德旺聞知銀州失守,漠北諸部潰散,迫於無奈遣使到蒙古軍中請降,並承諾以子為人質。

  成吉思汗這才心滿意足,趾高氣昂的從沙州退兵。

  雖然蒙古軍終於因為久攻沙州不下而退兵了,但是籍辣思義面對這樣的結果,他應該也高興不起來吧!他可以說是贏得了個人戰,卻輸了團體戰。

  不過,身為「勝利的一方」的成吉思汗,雖然他以『圍魏救趙』的方式贏得了最後勝利,但是他的心理也未必就有多麼的得意。

  過去成吉思汗雖然也不是沒有敗過,但是那時的他還沒有統一蒙古,不管是在實戰經驗還是實力都有所不足,而且那時他的隊手都比他更強大。到了他統一蒙古之後,他已經再沒有過像這樣的失利了,何況籍辣思義還是處於絕對弱勢的一方。這樣無疑讓成吉思汗的臉上相當無光。

  捧成吉思汗的人自然會讚美他說他眼光遠大而不會被眼前的一地得失局限住了,刻薄一點的人則會挖苦他說不就是對沙州跟籍辣思義沒有辦法才這樣子的嗎!

  成吉思汗與籍辣思義,有一點令人聯想到明朝末年的滿清皇太極與袁崇煥。

  皇太極繞過袁崇煥鎮守的山海關而直插袁崇煥背後的北京,歷來也一直引起諸多爭議:到底是皇太極太狡猾?還是袁崇煥太白痴呢?袁崇煥對此有沒有責任或是有多大的責任呢?諸如此類等等,一直都是爭議的焦點。

  不過,對於籍辣思義,應該是比較不會有像袁崇煥那樣的爭議才是。畢竟籍辣思義沒有像袁崇煥管得那麼寬,而此時的西夏與蒙古的力量對比更是遠不如袁崇煥時的明朝與滿清的實力對比。

  5.反覆無常,招致滅亡(?)

  西元1225年秋天,成吉思汗結束了對西夏的征討之後,回到了漠北的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南) 。

  不久,成吉思汗又宣稱西夏違約不遣其子為人質,而令他勃然大怒,遂欲再次大舉攻伐西夏。

  總是有很多人依據成吉思汗的這一番宣示,而把西夏滅亡的責任都歸咎於西夏一方。論者認為西夏的滅亡是根源於它的不安分和反覆無常的對蒙立場。

  但是,這都是從蒙古人的角度來說的,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畢竟西夏人沒有留下自己記載的史料,我們今天只能夠看到蒙古人的一面之辭而已了!

  不過撇開西夏反覆與否的問題,成吉思汗要再次征伐西夏,也應該還有以下的理由:

  (1)上一次征伐西夏,雖然整體來說是蒙古獲得了勝利,但是成吉思汗親自領兵攻打沙州卻被籍辣思義所阻,而嘗到了以往所沒有的失利。對此深感臉上無光的成吉思汗,要使心理平衡過來,自然只有徹底抹去西夏這一途徑。

  (2)這一年秋天,西夏的河西走廊地區包括籍辣思義鎮守的沙州一帶剛好發生饑荒,這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最佳機會。要是錯過這次的機會,讓西夏回過氣來,那又不知道會形成怎麼樣的後患。

  西元1225年秋天,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絕出兵助戰和不納質子為由,而再次出應攻打西夏。

  這一次已經是成吉思汗第六次攻打西夏了!

  成吉思汗經過與西夏的數次交手之後,也知道西夏不是那麼容易平定的,所以他在這一次出征之前就做了最周密的軍事動員。

  成吉思汗在此次戰前特別詳察了西夏的虛實情況,特別是兵力部署的地區、位置,甚至有關敵將的個人身世、為人,以至態度表現等,都要弄得清清楚楚。

  當時,西夏軍主力大多部署在賀蘭山以東地區,而西面的右廂軍等各路兵的防守較弱。

  因為歷史上,西夏東方的宋、遼、金諸政權相對於西夏西方的對手更加強勁,所以西夏的兵力一直都呈現「東實西虛」的不均衡狀況。

  針對西夏的具體情況,成吉思汗最後決定:兵分兩路,東西並進。

  成吉思汗對將士們說:「我們要先打分散孤立之敵,繼而殲滅主力,然後再攻打西夏都城中興府。」

  蒙古軍此次征討西夏的軍隊部署如下:

  (1)東路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領,從漠北南下,向渾垂山一線進攻西夏的西北諸城。

  (2)西路軍由大將阿答赤統領,從西域(今新疆)假道畏兀兒(回鶻)東進,向沙州方向進攻。

  對於成吉思汗的部署,從好的來說,可以說他不逞一時意氣而執意要與籍辣思義分個勝負,是以大局為重。

  刻薄一點的人則會說,他之前已經被籍辣思義打怕了,所以再不敢與籍辣思義做正面的硬碰硬交戰了!

  至於以上哪一種情況比較符合成吉思汗的真實心態,那我就不知道了!

  籍辣思義在之前擊退蒙古軍之後,就已經有了蒙古軍會再度進攻的認知了!

  雖然籍辣思義在第一次沙州保衛戰中擊退了成吉思汗,但是經過半年的激戰,沙州城中的物資早已捉襟見肘了!籍辣思義雖然為防蒙古軍的再次前來,而積極的整軍備武,調集物資。

  但是一來蒙古軍在極短的間隔時間內再度進攻,二也是因為河西大旱,使得籍辣思義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備齊所需的戰略物資。

  就這樣,在西元1225年下半年好不容易擊退蒙古人的籍辣思義,在沒過幾個月後,在更加艱難的情況下,再次面臨了蒙古軍的來襲。

  第二次沙州保衛戰就此爆發。

  6.第二次沙州保衛戰

  西元1226 年春天,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第六次征討西夏。

  成吉思汗親自率領的蒙古東路軍,由北方攻入西夏境內。

  成吉思汗指揮東路軍,首先攻佔了黑水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遺址),然後移兵至渾垂山(今甘肅酒泉北)繼續南進。

  到了這一年的二月,成吉思汗已經先後破了西夏的北方軍事重鎮黑水、兀剌海等城。

  與此同時,蒙古西路軍的大將阿答赤也已經與畏兀兒亦都護會合,然後進軍至沙州了!

  籍辣思義畢竟是連成吉思汗都啃不來的硬骨頭,所以阿答赤決定能不打就不打。於是阿答赤遂先派遣忽都鐵穆爾與昔里鈐部前往沙州城,識圖招撫籍辣思義。

  籍辣思義知雙方軍力懸殊,而且當年河西大旱,民無所食,硬拼是無法取勝的。

  那麼,就只有智取了!

  問題是,如何智取呢?

  這時,籍辣思義決定發揮党項優良的傳統文化――詐降。

  說起詐降,這在西夏可是有著淵遠流長的優久歷史傳統呢!

  從當年西夏王朝的奠基人李繼遷到西夏王朝的開國皇帝李元昊,各個都是詐降的高手

  當年李繼遷起家的時候被宋朝打得倉皇逃逸連老娘都顧不上了,後來他憑什麼翻身的?他就是靠詐降襲殺了宋朝大將曹光實,從而奪得了銀州。雖然後來李繼遷同樣死於吐蕃首領潘羅支的詐降之計下,但是潘羅支蹦噠還沒有幾天,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又用詐降之計襲殺了潘羅支。而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的戰史上更是充斥著詐降之計,可是李元昊的敵人就是學不乖,依舊上了他的當。

  現在,籍辣思義就要將西夏人的這項光榮傳統發揮出其最後的光與熱了!

  於是,籍辣思義對前來勸降的蒙古使者表示投降的意願,並吩咐城中軍民準備牛酒犒賞蒙軍。但是與此同時,籍辣絲義卻暗中設下埋伏,預備襲擊前來受降的蒙古軍。

  蒙古使者見沙州城中殺牛宰羊,準備酒菜,遂不疑有他的回去向阿達赤報告籍辣思義有歸降之意。

  於是,阿答赤遂大搖大擺的率領蒙古大軍前往沙州城準備接受籍辣思義的投降,當蒙古軍抵達西夏軍的伏擊地點時,籍辣思義一聲令下,沙州城的伏兵四起襲擊蒙古軍。

  蒙古軍傷亡慘重,阿答赤亦幾乎幾乎被西夏軍擒獲。

  然而,阿答赤終究還是率領著殘兵逃脫了!

  ――功虧一匱,縱虎歸山,後患無窮。

  籍辣思義不禁如此感嘆著:看來是天要亡我大夏啊!

  到了這個地步,籍辣思義所能做的也只是盡最後的人事而已了!

  7.敦煌藏經洞之謎

  阿答赤招降不成,反中籍辣思義奸計而搞得灰頭土臉,不由得惱羞成怒,憤而下令蒙古軍全力硬攻沙州城。

  籍辣思義亦率全城軍民堅持拒守。

  籍辣思義與沙州城的軍民雖然頑強抵抗,並數度擊退蒙古軍,但是最終仍因內缺糧草,外無援軍,而無法再繼續支撐下去了!

  經過月余的強攻,蒙古軍終於攻破了沙州城。

  城破後,籍辣思義殉國身亡,而苦戰之後的蒙古軍亦為了泄憤便隨之將沙州城摧毀。

  於是,沙州城這座石頭城,就此消失了!

  這一場蒙古屠滅沙州之戰,還留下了一個歷史之謎,那就是――敦煌藏經洞之謎。

  關於敦煌藏經洞的封閉年代與原因,過去普遍有三種說法:

  (1)因為西夏進攻沙州所致。

  (2)因為伊斯蘭(喀拉罕,也就是于闐)的東進所致。

  (3)在西夏攻佔沙州前,統治沙州的歸義軍曹氏發生內亂所致。

  基本上,上述三事的發生年代都挺接近的,大約從西元1000到1038年之間。

  也有人「集其大成」說因為沙州當時東有西夏、西有于闐、內有曹氏家族內亂,而憂心文化遭劫的人們遂把經卷藏到藏經洞中隱藏起來。

  不過,也有少部份的人把敦煌藏經洞封閉的時間往下延伸了兩百年。於是又有一種假說認為:敦煌的藏經洞是在蒙古來襲沙州時封閉的,而下這項命令的人就是籍辣思義。

  這個與籍辣思義有關的敦煌藏經洞封閉的說法,是目前諸種說法中最弱勢也是可能性最低的一個,但是卻也不能夠否定有這個可能性就是了!

  8.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關於籍辣思義的生平,資料就這麼多,沒辦法寫得更詳細更深入了!

  在西元1225年之前,籍辣思義默默無聞的走過了他大部份的人生,一直到了他人生最後的兩年,才突然大放異彩。

  但是,仔細想想,這其實也不是偶然。

  前文已經提過了沙州對西夏的重要性,以及沙州在西夏歷史上經過的戰爭。

  所以籍辣思義能當上沙州守將這件事的本身就已經說明了他是何等的人物了!而他抗拒成吉思汗親自率領的縱橫歐亞的蒙古鐵騎達半年之久,更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能。

  最後籍辣思義的失敗,是整個大勢所趨,而不是他的軍事才能不足。

  覆巢之下無完卵,除非他選擇投降蒙古,否則他的命運可以說是已經註定的了!

  一來由於西夏的史料幾乎被蒙古毀滅殆盡,二來也是因為沙州地處偏遠,所以關於西夏時期的沙州至今仍很饃糊,只能從出土的文物去判斷個大慨了!

  如果不是剛好碰上成吉思汗的侵攻,也許籍辣思義也就像他的前任們一樣的湮沒在歷史長河裡了!「幸好」,託了成吉思汗的福(?),他總算是還能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點痕迹。

  只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大家是覺得像籍辣思義的先人們一樣雖沒在歷史上留名卻也成就了一番事業好呢?還是像籍辣思義這樣雖然國亡身死卻也轟轟烈烈的奮戰過而發出光芒並在青史上留名好呢?


推薦閱讀:

【連載】西夏往事(12)李思恭是一個好漢
西夏為什麼不像西遼那樣征服西域或吐番,至少可縮小和宋遼的巨大差距?
遼金的漢化程度到底如何?
成吉思汗臨死前下令殺光所有党項人, 可是如今, 他們活得好好的!
此古城曾誕生中國一個輝煌王朝, 卻被俄羅斯人盜掘, 如今面目全非

TAG:西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