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黃陵縣 黃帝陵
黃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漢武仙台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五千塊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廣場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龍尾道
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榦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黃帝手植柏
通往陵區的石道邊樹有「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陵區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區西側立有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下馬石
港澳回歸石刻
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設有神龕,神龕四周飾以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靈。正 殿
紀念亭內陳列有中國近現代領袖人物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題詞;墓前有祭祀亭,用於前來拜祭人祭祀之處,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黃帝陵」三個字,原為蔣中正於抗日戰爭期間題寫,1956年剷除,1963年修復時換為郭沫若題寫。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黃帝陵受到人們的崇敬和祭奠,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已成為凝聚中華魂的聖地,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裡拜祭,寄託炎黃子孫期盼民族團結興旺、祖國統一強盛之情。凡到過此處的中國人,鮮有不前往拜謁的。我到過很多寺廟,從未叩拜。然而至此,不由得恭恭敬敬行了大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