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預覽
《01》
橘枳之爭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中國地域遼闊,所謂十里不通風,百里不通俗。
尤其在飲食上,偏好各異,「東辣西酸,南甜北咸」
網友們年年為了「元宵」和「湯圓」到底有什麼區別?「粽子」是甜的好吃還是咸好吃等展開激烈辯論;
還有段子調侃北方人愛喝酒所以窮,南方人愛喝茶生意才更容易成功。
其實說到喝茶,北方人也同樣喜歡,只是習慣習俗有些不同。
《02》
區域差異
南北方受地理、氣候以及文化歷史等因素影響,造成飲食習慣上的不同。
南方人更講究精細、清淡、營養;北方人性格則更顯豪放,愛吃大亂燉等偏重口味。
喝茶也是如此,南方人更講究茶道茶禮,更注重品味過程和口感體驗;
綠茶、白茶、紅茶、烏龍茶、黑茶都倍受南方人寵愛,而且要細嘗慢品。
北方人似乎不太注重這些形式,喝茶也較粗獷。
加上北方的水偏重,喝茶偏向於花茶,香氣濃烈而且沖泡簡單,沏一碗「高碎」直接牛飲。
《03》
歷史因素
比起南方人的小壺小杯,北方人更願意用大茶壺,大茶缸喝茶,
其實在唐代以前,茶樹都是野生的,茶葉是皇室貴族的專屬品,
那時飲食茶,或煮或煎或點;基本上是連茶葉一塊吃了,
明代解除了貢茶(廢團興散)後,才有了大壺泡茶,分小杯飲的方式,
清以後,潮汕地區開始有了小壺小杯的飲茶方式。
到了近代,受內憂外患等諸多因素影響,南方特別是沿海一帶的百姓開始往國外移民,
同時也把中華的傳統文化帶入當地,慢慢形成一個華人族群,
與大陸隔望的台灣找到他們,重新收集整理這些傳統文化,
在80年代就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新的傳統文化,
茶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和發展,並向外輸出,
90年代開始,茶文化作為各種文化的橋樑紐帶,在國內特別是改革前沿的南方快速流行開來,
這也是造成中國茶文化南北方差異的重要原因。
《05》
藏茶差異
東莞,這個一片茶葉也不生產的城市,卻有「藏茶之都」的稱號,並且是國內最大的普洱倉儲基地,
每年收藏總量,佔據了雲南普洱茶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已到了「可怕」的境界,
而北方則鮮有藏普洱茶之說,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華南(東莞)一帶濕度溫度非常有利普洱茶的轉化;
而北方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天寒冷乾燥,這就會使普洱茶轉化速度緩慢,從商業的角度看是不划算的。
但是正是由於北方這一氣候特徵,卻為藏貯白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福鼎白茶存貯環境要求:常溫、避光、密封、防潮濕、無異味;
潮濕是白茶的最大禁忌,相對南方,北方藏茶更省心省力,
而且北方四季氣候的變化,非常適合白茶內含物質的絡合轉化。
缺點就是轉化過程緩慢,所需時間長,所以有人提出南北結合的茶倉新模式。
也就是前3-5年,在福鼎存放,白茶轉化到一定程度後再移到到北方長期存儲,
當然這也是結合了商業考慮的,如果想喝好的老白茶,還是在北方自己存新茶,這樣三年就能喝到口感純正的老白茶了。
《06》
結束語
隨著高速、高鐵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網路的日趨發達,南北方的空間距離會越來越小,
喝茶養生、品茶怡性正在逐漸深入人心,相信不久的將來,區域和文化的差異會越來越小,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推薦閱讀:
※關於華為的文章下面總有一群黑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走過了眼前的苟且,你才會看到詩和遠方!
※寫小說時總是收不住結尾怎麼辦?
※有哪些我們曾經學過的文章是刪減版的?
※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