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戒殺吃素、凈土法門、法眼擇正道
一、初學念佛人
001、印光大師:此間發心念佛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
002、印光大師:念佛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還是阿彌陀佛四字?
003、印光大師:哪些人是凈土法門所攝之機?
004、印光大師: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005、印光大師:初學念佛人不當求一心,老修念佛人當重視一心
006、印光大師:念佛欲得一心應該怎樣行持?
007、印光大師:隨念隨聽之法
008、印光大師:念佛只圖快、圖多有什麼缺點?
009、印光大師:記數念佛何論呼吸,何須想佛?
二、都攝六根
010、印光大師: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011、印光大師:「都攝六根」的下手處是什麼?
012、印光大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具體怎麼做?
013、印光大師:為什麼說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014、印光大師:為什麼念佛時反覺妄想多多?
015、印光大師:念佛時如何消滅妄念?
016、印光大師:如何對治念佛時雜念紛飛現象?
017、印光大師:如何正確理解心清月現?
018、印光大師: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019、印光大師:什麼是念佛三昧?三、善惡境界
020、印光大師:念佛沒有一心之前不可求感通
021、印光大師:怎樣才能攝心歸一?為什麼不可定求瑞相?
022、印光大師:念佛為什麼不可著外境相?
023、印光大師:念佛如何防止著悲魔和歡喜魔?
024、印光大師:念佛現黑影是怎麼回事?
025、印光大師:念佛人見到善惡境界時該如何對待?
026、印光大師:念佛人見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027、印光大師:念佛發光是何種境界?
028、印光大師:念佛的秘訣是什麼?
029、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
四、專修與圓修
030、印光大師:善導為何提倡專修?永明為何提倡圓修?
031、印光大師:修凈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係?五、念佛與經論
032、印光大師:念佛與閱經讀論是什麼關係?
033、印光大師:正確閱經的方法和原則是什麼?
六、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034、印光大師:為什麼要念觀世音菩薩以救劫難?
035、印光大師:面對各種災難,切記勤念南無觀音菩薩
036、印光大師: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
037、印光大師:觀世音菩薩六種感應的行跡
七、教人念佛
038、印光大師:什麼人方便於教人念佛?
039、印光大師:為什麼說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040、印光大師: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
041、印光大師:怎樣勸父母親屬念佛?
八、敦倫盡分
042、印光大師:念佛人如何盡孝?
043、印光大師:肉食奉養父母不但不為孝而實為扳親墮落
044、印光大師:念佛人盡誼盡分的要求是什麼?
045、印光大師: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麼?何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
046、印光大師: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
047、印光大師:如何教育子女保養精神?048、印光大師:破淫慾九想觀
九、凈土法門
049、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唯凈土法門最為第一
050、印光大師:凈土法門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
051、印光大師:念佛一法於在家善信最為合機
052、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凈土法門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053、印光大師:修凈土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054、印光大師:修凈業人應守什麼樣的家風?
十、戒殺吃素 誡食肉邊菜 殺業最障礙往生(雞蛋不能吃,牛奶不宜喝!)
055、印光大師:在家念佛人為什麼要以五戒為根本?
056、印光大師:念佛戒殺吃素是天下治亂之本
057、印光大師:念佛吃素為護國息災之根本
058、印光大師:殺業最障礙往生
059、【誡食肉邊菜】殺業最礙往生,即不往生,更須不食肉——印光大師
060、印光大師:熟讀《南潯放生池疏》就能戒殺吃素
061、印光大師:念佛人如何吃素?為什麼切戒在家殺生?
062、印光大師:吃素之人可以吃雞蛋嗎?
063、印光大師:吃素之人可以喝牛奶嗎?
064、印光大師:動物油及肉湯能食嗎?
065、印光法師開示——衣絲綿者,以所殺蠶命,實非小可。至於服阿膠,更非所宜問者,此與吃肉有何分別?
066、印光大師:吃素人如何保養?
十一、對待病苦
067、印光大師:有病及遇危險災難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
068、印光大師:念佛人如何正確對待病苦?
069、印光大師:病重的時候如何發心,如何念佛?
070、印光大師:有病即作將往生想能與佛感應道交嗎?
071、印光大師:極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帶業往生嗎?
072、印光大師:臨終十念往生必須是凈心
073、印光大師:有人害怕自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不能往生,錯在哪裡?
十二、往生正因
074、印光大師: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075、印光大師:往生正因是什麼?076、印光大師開示往生正因(當生想了脫生死的一定要看看)十三、有真信願
078、印光大師:念佛未能心中清凈,也能得往生嗎?
079、印光大師: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十四、凈業三福
080、印光大師:念佛人以世間法為己任有何重要意義?
081、印光大師:修凈業三福對往生有何重要意義?
082、印光大師:念佛人應如何以身示法?怎樣才能令念佛不間斷?
十五、出苦之苦
083、印光大師:「我業重,恐怕不能往生」,這種想法對嗎?
084、印光大師:修凈土人必須屏除萬緣才能念佛嗎?085、印光大師:如何正確認識念佛之辛苦?086、印光大師:念佛人不要染上自誑誑人的壞習氣
十六、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
087、印光大師:為什麼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088、印光大師:「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準確含義是什麼?
089、印光大師:念佛決定往生的條件是什麼?十七、推薦善書(家庭教育)
090、印光大師談《太上感應篇》091、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為天下古今善書之冠。十八、勸誡女性
092、印光法師的嚴厲斥示:近來女界直成妖精,其裝飾更下劣於娼妓。
093、《印光大師與周福淵女士書》學習感言
十九、法眼擇正道
094、印光大師斥責吃肉喝酒的邪見
095、細論外道邪魔–印光大師文鈔選
一、初學念佛人
001、印光大師:此間發心念佛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
夫眾生之心,與阿彌陀佛之心,覿體相同,若以信願憶念相感,必致彌陀慈悲誓願攝受。故此間發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花,倘精進不退,則其華漸見廣大,待至其人臨終,佛與聖眾,即執此華,接引往生。宋荊王夫人,篤修凈業,姬妾使侍,無不率行,有一姬妾,無疾化去,夫人夜夢亡妾,殷勤致謝。又引其西行,見一寶池,其量廣大,中一大華,光明殊勝。妾曰,此夫人生處也,其中周圍所有之華,皆蒙夫人教,及展轉相教以發心者。夫人醒已,悲喜交集,未幾,值誕生日,念佛立化。(《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219頁汪含章夫人往生記)
002、印光大師:念佛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還是阿彌陀佛四字?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文鈔三編卷一第二四一頁『復陳飛青居士書四』)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四)
003、印光大師:哪些人是凈土法門所攝之機?
須知無量法門,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求其攝生普遍,利濟無方,上中下三根同修,初中後始本不二,不斷煩惑,不歷異生,即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唯凈土法門為然也。以故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儔,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皆為凈土法門所攝之機。以其至簡至易,至頓頓圓,故能如大地之普載萬象,大海之普納眾流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52頁吳淞佛教居士林發隱序)
004、印光大師: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方能得其真實利益。凈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行之極極,一心可得也。
末法眾生,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
凈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唯其具真信切願,方有篤行。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不獨凈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2頁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005、印光大師:初學念佛人不當求一心,老修念佛人當重視一心
印光大師: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亂,那可以一任隨便嗎?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凈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三編卷三複溫光熹居士書八)印光祖師: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讚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凈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十)玉峰法師偏執過甚。四大要訣,實為謬誤。許多人皆以為要妙,亦繫心粗所致。夫「不觀想,不貪靜境,不求一心,不參是誰,直下念去」,實為要務。但不可謂彼皆是邪耳。彼以求一心為邪,彼畢生用晨朝十念工夫,十念法中,有藉氣束心,令心歸一之說。彼自行之而自斥之,誠為一大憾事。以故光絕不一提彼者,恐人受彼偏執之病也。(文鈔三編卷三·復鄭慧洪居士書五)
006、印光大師:念佛欲得一心應該怎樣行持?
念佛欲得一心,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0頁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007、印光大師:隨念隨聽之法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隨念隨聽之一法也。隨念隨聽,比隨息好。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
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8頁凈土法會課儀跋)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雲隨息,不可雲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9頁復周壽超居士書)
008、印光大師:念佛只圖快、圖多有什麼缺點?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隻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復唐能誠居士書)
009、印光大師:記數念佛何論呼吸,何須想佛?
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8頁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二、都攝六根
010、印光大師: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註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復幻修大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復拜竹居士書三)
011、印光大師:「都攝六根」的下手處是什麼?
攝耳諦聽,志心諦聽,久久便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95頁與張靜江居士書)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23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七)
012、印光大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具體怎麼做?
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凈念。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3頁復徐志一居士書
013、印光大師:為什麼說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因為聽之一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體之人,修觀想等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8頁復劉惠民居士書)
014、印光大師:為什麼念佛時反覺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進念佛,方謂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處。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8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015、印光大師:念佛時如何消滅妄念?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滅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21頁復修凈師書)
016、印光大師:如何對治念佛時雜念紛飛現象?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08頁復丁普瀞居士書)
017、印光大師:如何正確理解心清月現?
心清月現,何可死執以論。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聲聞有聲聞之清現,菩薩有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若如法說,其餘一切皆非清現,唯佛方是清現。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現,乃觀行之清現。聲聞斷見思,乃相似之清現。菩薩在內凡位,從初信至七信,亦與聲聞同。八九十信破塵沙,證法空,何可雲破法空乎。初住即破無明,證法身,此分證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迴向,等覺(等覺,乃分證位之後位。分證位,凡佛所證者,皆證之,但未圓滿究竟證耳。)四十一位,乃分證之清現。唯佛方為究竟清現。且即一位中,尚有無量無邊淺深之不同。譬如外國人到中國,一到中國界上,即可雲已到中國。而從茲尚有數千里之途程,方可到中國京都。在汝意既雲到,即無所謂途程。既未得道,說清現便成錯謬。且於仗佛力帶業往生之事相違。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蓮池大師所說有不恰當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2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十)
018、印光大師: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9頁復馬契西居士書五)
019、印光大師:什麼是念佛三昧?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11頁復楊煒章居士書)
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不為雜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復拜竹居士書三)
三、善惡境界
020、印光大師:念佛沒有一心之前不可求感通
接手書,知發大菩提心,誓證念佛三昧。刻期掩關,以祈遂此大願。光閱之不勝歡喜。所謂最後訓言,光何敢當,然可不盡我之愚誠以奉之乎?雖固知座下用此種絡索不著,而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則智愚何獨不然。但盡愚誠即已,不計人之用得著與否耳。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2頁復弘一法師書)
021、印光大師:怎樣才能攝心歸一?為什麼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攝心歸一,需生死心切,懇切至誠,著實從心中念,切勿滑口讀過。或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2頁復朱德大居士書)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401頁復吳希道居士書)
022、印光大師:念佛為什麼不可著外境相?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須志誠懇切,攝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否則心地不通,觀道不熟,魔境現前,亦不了知,則殆矣。切囑切囑。(《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7頁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023、印光大師:念佛如何防止著悲魔和歡喜魔?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6頁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024、印光大師:念佛現黑影是怎麼回事?
所言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為伊於課誦迴向後,又專為迴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於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49頁復楊佛典居士書)
025、印光大師:念佛人見到善惡境界時該如何對待?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謂業消智朗,然有淺有深,不可即生滿足想。攝心正念,善境或愈顯,或即泯,切勿以為念。但使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即已。見善境,心地清涼,了無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現,不是對境無心。……聖境若現,知屬唯心,取著則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見聖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則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故經云:「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境現而勘,汝謂是分別。汝既能見境,勘又何礙。勘者非特起別種法,乃攝心於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識勘之事,意謂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別。念佛人並不是一籠統,無分曉。乃於一切境,如鏡照相,相來即現,相去即無。汝所說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話,非防著魔之話。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礙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3頁復溫光熹居士書三)
026、印光大師:念佛人見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鍾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凈故,現此景象,如水清凈,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凈,魔現則心以清凈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凈,道業自進。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凈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凈盡耳。何愚痴一至於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31頁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027、印光大師:念佛發光是何種境界?
彼念佛發光,乃屬魔境。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倘以此為聖境現前,則將來恐致魔鬼附體,著魔發狂,不可救藥。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遂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顛發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須令其力依吾說,不以此境為是。即再發現,亦不生喜,亦不生懼,則其境自消。如賊入人家,認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賊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會,彼便無立腳處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29頁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028、印光大師:念佛的秘訣是什麼?
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竭誠盡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十餘年前與吳璧華書末云:「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末後云:「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禪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28頁復明性大師書)
029、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
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只要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塵勞即為解脫。
接手書,知治習之心,唯勤唯切,而消習之效,未得未見。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將此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凈念,作口頭活計,故無實效也。倘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凈土法門更為難聞。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凈土法門。敢將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復沉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鑊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蓋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塵勞即為解脫。(《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1頁復寧波某居士書)
四、專修與圓修
030、印光大師:善導為何提倡專修?永明為何提倡圓修?
031、印光大師:修凈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係?
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凈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凈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22頁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但以持經咒之功德,通用於迴向往生,則六度萬行,皆為往生助緣,是為圓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76頁復慧海居士書五)
五、念佛與經論
032、印光大師:念佛與閱經讀論是什麼關係?
念佛之人閱經讀論,必先識得凈土法門之所以。否則會正助倒置,只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於諸上善人也。念佛之人,先要識得凈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凈土之義,與切修凈土之行。若不知凈土之所以然,則一經研窮經教,便以經教之義理為高深,以凈土之義理為淺近,而正助倒置,或將凈土置之腦後。則只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於諸上善人也。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現象。若能如墮水火、遇盜賊,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無此種毛病。宜分做幾期,某時研究,某時持誦。研究不得逾限,否則研究覺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過度,因茲受傷。所謂翻嫌易簡卻求難,弄巧成拙深可憐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58頁復某居士書)
033、印光大師:正確閱經的方法和原則是什麼?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令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岳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註,不敢外緣一切聲色。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唯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註,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么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此老語錄,已入清藏。譚埽庵以名進士,皈依座下,為制道行碑,有一萬餘言。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75頁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六、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034、印光大師:為什麼要念觀世音菩薩以救劫難? |
|
||
觀世音菩薩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現在殺劫瀰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樑、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現在殺劫瀰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鬥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縱令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殞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18頁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事)卷八 |
035、印光大師:面對各種災難,切記勤念南無觀音菩薩
普令一切老幼男女,日常在家念觀世音,管保不遭災禍,多獲禎祥。(文鈔三編卷一·復寧德晉居士書六)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文鈔三編卷一·復蔡錫鼎居士書二)
問:如遇危急時,勢不能一時兼誦各咒,應以何者應用之?答:遇極危急之災難,但念觀世音聖號,為最省心力,最有感應。(文鈔續編·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現在大家通在患難中,當為一切人說解除患難之法,唯有改過遷善,敦篤(音頓堵,敦厚篤實)倫常,至誠懇切,稱念觀音名號,為唯一無二之妙法。無論水火、刀兵等危險,及怨業病,醫不能療者,倘肯依上所說,決定會逢凶化吉,在危而安,及怨業消滅,不藥而癒矣。(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
天災、人禍,不時降作。禍患之來,莫能預料。避無可避,防不勝防。若能依《文鈔》、《嘉言錄》所說,至誠念佛及觀世音,必能於冥冥之中,得蒙加被。或轉有為無,或轉重為輕,決不至與不念佛人同一受殃也。(文鈔三編·復朱仲華居士書一)
祈遍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號,以期疫癘消滅。果能懇切志誠,決定有大效驗。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雖菩薩大慈,非不肯救濟,但以彼心不真切,決難感通。(文鈔三編卷二·復周伯遒書十四)
念觀音,不獨邀凈友念,當於村中及近村宣告,無論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大家各人在各人家裡,一路做事一路念。於行住坐卧中常念,決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處虎疫甚劇,陝西澄城縣寺前鎮附近,死數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兩個壞人,余均無恙。甘肅甘谷何鴻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處,疫不入境。汝邀凈友念,是小辦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辦法。頂好吃凈素,如其不能,亦須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當此兇險之時,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為能救護。(文鈔三編·復穆宗凈居士書二)
十餘年來,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總由不知三世因果,唯欲自利,不顧殺生害命,以及害人之所致也。欲挽劫運,非提倡三世因果、生死輪迴,與戒殺護生、吃素念佛不可。現今之世,常在患難中,唯有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可以倚靠,當常持聖號,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轉移。又祈與諸眷屬,及親友、鄉黨,皆以是為倡導,則其利大矣。(增廣文鈔·復馬舜卿居士書)
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樑船筏(fá伐),樓台房舍,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音渠,大路),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當看觀音本跡頌,觀音靈感錄,觀音慈林集,可以知其大略。當此天災人禍,相繼降作之時,若不以改惡修善,常念觀音聖號,以為恃怙(音是護,依靠),則欲得安樂,難之難矣。(文鈔續編卷下·歷朝名畫觀音聖像珂羅版印流通序民27年)
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校(比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經中於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如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第二十五觀音耳根圓通章,華嚴經善財參觀音章(第二十八參),大悲經則專說大悲咒及觀音救苦之事,悲華經說觀音因地發願救苦之事,其他經中說者甚多。因此因緣,世無不知觀音救苦救難者。當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識)念佛則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識)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文鈔三編卷一·復寧德晉居士書十八)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樑,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現在殺劫瀰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
036、印光大師: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
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葯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正)復酈隱叟書
●觀音大士,於無量劫,久成佛道。為度眾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又復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雖則了無計慮,而復毫不差殊。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咸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正)南五台觀音示跡記
●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樑船筏、樓台房舍、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續)歷朝觀音像序 ●吾人之心,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業,受諸苦惱。若知即此起貪瞋痴之心,即是菩薩圓證戒定慧之心。則起心動念,何一非菩薩顯神通、說妙法乎?(三)復卓智立書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三)復蔡錫鼎書 ●良以菩薩之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眾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虛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礙。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礙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矣。是以眾生小感則小應,大感則大應。(正)觀世音感應頌重刻木板序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迴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正)復鄧伯誠書一 編者敬按:華嚴會上,大士告善財云:「我住此大悲行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然則吾人一言一動,何時何地而不在大士慈悲身中?特歷劫昏迷,如生盲人,日對陽光而不自覺。猝遇危難,一切塵勞妄想,頓伏不起。唯求救之一念,如烈火迅發,如急流賓士,不覺與大士立時相應。而巍巍神力,遂具足當前,受用無盡。以上云云,系許止凈居士於《普門品》後,闡揚大士救苦之靈感,最為形容盡致者。特擷要附志於此,用增信向。 ●滬戰時,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蓋當戰事劇烈時,彼全家同念觀世音聖號。且最奇異者,戰事起後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軍救出。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非菩薩之佑護,何能如此?渠供職《新聞報》館已數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遇有災難,一稱聖號,定蒙救護也。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隨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殊不知並非觀音處處去救,乃眾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三)息災法會法語 ●觀音聖號,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若修凈業者,念佛之外,兼念。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禍耳。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三)復周伯遒書 ●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三)復寧德晉書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三)復如岑法師代友人問書 ●救災,當以盡人能念者,為有大益。若《摩利攴天咒》,所印雖多,亦難於大劫臨頭時用,宜取消。令人念觀音聖號,雖三歲孩童也能念。且勿謂《攴天咒》之利益大,念觀音之利益小。縱此咒即觀音示現,亦當以念觀音為事。汝信心雖好,不知一法普攝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緊之時,愈約愈妙。儒教亦云:「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汝若知此義,當以光言為至論。(三)復邊慧通書〈印光大師文鈔摘錄〉
037、印光大師:觀世音菩薩六種感應的行跡
原
(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
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
(明顯感明顯應的意思,就是現生竭盡誠敬之心禮拜、持念、供養觀世音菩薩,便承蒙觀音菩薩加持保護,而得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以及業障消除完盡,獲得福報增長、智慧明朗等等利益;
暗冥感暗冥應的意思,就是過去世中曾經修行過竭盡誠敬之心禮拜、持念、供養觀世音菩薩的行持,今生雖然沒有修習,由於過去世竭盡誠敬之心禮拜、持念、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善根,得以承蒙菩薩加持保護,不知不覺中,禍亂消除福報降臨,以及獲得業障消除等等利益;
暗冥感明顯應的意思,就是過去世中曾經種植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善根,今生得以承蒙菩薩加持保護;
明顯感暗冥應的意思,就是此生竭盡誠敬之心禮拜、持念、供養觀世音菩薩,雖然其人沒感覺到菩薩加持保護的行跡,而冥冥之中,承蒙菩薩大慈悲神力,獲得凶災退避、吉慶照臨、業障消除等等利益;
也暗冥也明顯感而明顯應的意思,就是過去世中曾經種植過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善根,今生又能竭盡誠敬之心禮拜、持念、供養觀世音菩薩,而明顯得到菩薩的加持保護,獲得轉變禍秧為福祉等等利益;
也暗冥也明顯感而暗冥應的意思,就是過去世中曾經種植過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善根,今生竭盡誠敬之心禮拜、持念、供養觀世音菩薩,雖未見明顯的菩薩感應的行跡,而冥冥之中,承蒙菩薩慈悲神力加持,獲得種種利益。
懂得了這個道理後,便知道功德不會白白地拋棄,果報不會無緣無故地獲得,縱然畢生不見菩薩加持保護的行跡,也會努力修持,不至於心生埋怨,半途而廢。總之,感應的道理,微妙而難以思議。在此略微例舉大概,以此勉勵修學佛法的後輩賢哲。)
七、教人念佛
038、印光大師:什麼人方便於教人念佛?
吾常謂世間有二種人,最易勸人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見好相,令極力修持,保全好相。見壞相,令極力修持,則相當變好。二是行醫者。汝行醫肯發心利人,實為便利。人當病苦臨身,一聞有得安樂法,無不生信心者。大危險症,令彼念佛,並念觀音,必可有效。即命盡當死,亦有效。汝行醫肯發心利人,實為便利。人當病苦臨身,一聞有得安樂法,無不生信心者。大危險症,令彼念佛,並念觀音,必可有效。即命盡當死,亦有效。乃轉危為安,始命終也。吾常謂世間有二種人,最易勸人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見好相,令極力修持,保全好相。見壞相,令極力修持,則相當變好。醫生尚須人請,方好說。看相者,無論何人,一見面,都好說。惜看相者無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總是無所成就。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77頁復唐瑞岩居士書二)
039、印光大師:為什麼說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古語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眾,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癒,即長齋念佛。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6頁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編者註:
《龍舒凈土文》云:能勸一人修凈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誠發心,無不獲其功果。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眾生,可盡生凈土矣。勸人善道,名為法施。此凈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迴,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報不可窮盡。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040、印光大師: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
◎每日量己之力,念佛並持大悲咒,以為自利利他之據。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聖,往生西方也。並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任人謂己為百無一能之粥飯僧,此其大略也。(三)節錄大師自述◎他人教人,多在玄妙處著力。光之教人,多在盡分上指揮。設不能盡分,縱將禪教一一窮源徹底,也只成一個三世佛怨而已。況尚無窮源徹底之事乎。(正)復馬契西書十一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玩而念一句,亦於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則亦有大功德。(三)復張朝覺書
041、印光大師:怎樣勸父母親屬念佛?
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而不勸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實孝親之義。故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當勸之。倘不能於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其可乎哉?勸人念佛之功,凈土書中說者甚多,恐費筆墨,故不詳書。(《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8頁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汝且莫心高,欲作大通家居士。但一心念佛,並在家於夜間,勸令母與眷屬同念。汝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何不念吾親已老,敢不多方勸誘,令其同我念佛,並諸眷屬皆令念佛。一則可悅親心;二則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覺無有興趣,由多人念,則便覺有興。暇時將《凈業指南》,及光《文鈔》之合於初機者,詳細為令母及各眷說之。倘能生信心以生西方,則其孝為何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2頁復蔡契誠居士書四)
汝既知凈土法門,尚宜與一切人說其利益,令彼修持,況生我之父母乎?為父母迴向,固為至理。而不勸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實孝親之義。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迴向,消除宿業。久而久之,自會生信修持。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父子天性相關,而有不能轉移之理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62頁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八、敦倫盡分 斷絕愛欲
042、印光大師:念佛人如何盡孝?
念佛人盡孝莫過於以凈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父母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須以凈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6頁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熏修。親在,則委曲勸諭,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念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托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篤修凈業,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宏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台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8頁循陔小築發隱記)
043、印光大師:肉食奉養父母不但不為孝而實為扳親墮落
汝書與四十元,俱收到。汝之為母之誠,可謂至誠無加。然當以此誠,勸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為究竟有益之孝。世間習俗為親謀者,屬皮毛上事,尚有加親之罪(如以肉食奉養為孝),扳親墮落(如臨終預為揩身換衣。閑談安慰及哭泣,並喪祭用酒肉、及待客等)。此種整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責。若佛弟子,猶狃於習俗,則是藉此以博孝親之名,實則破壞親之出苦之路,成就親之墮落之方。其為孝也,與羅剎女之愛,無有少異(羅剎女攫人將食之,曰我愛汝,故食汝。世間此種孝子,則萬有九千九百多。或有一二不如此者同,亦未可知)。今為汝寄《飭終津梁》並《喪祭須知》。另寄書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閱之,自不至以孝累親墮落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47頁復李德明居士書一)
044、印光大師:念佛人盡誼盡分的要求是什麼?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然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慾、嗔恚、愚痴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頁一涵遍復)
然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2頁復寧波某居士書)
045、印光大師: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麼?何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致崔德振居士書)
046、印光大師: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印光大師
047、印光大師:如何教育子女保養精神?
殊不知子女年紀輕,社會經歷不深,對那些從古至今由於貪淫好色而招禍死亡的報應事實,還沒有親眼目睹,廣泛聽聞,因而還不大相信。再加上又不去詳細認真閱讀遠離色慾、戒除邪淫的善書,加上世俗的邪說和惡友的胡說,於是就認定性生活是快樂的事情,因此恣行淫慾,導致傷身斃命。由於不教子女而絕了後嗣的人多得不可勝數,實在是可悲、可惜,使人落淚呀!
當父母的人應在子弟十四五歲時暗中留心觀察,了解他的興趣和愛好。如果子女開始進入性發育期,就要在其換洗衣褲的時候,仔細檢查,是否有遺精等污跡。若發現有這種情況,馬上援引古代聖賢的訓誡,對他明講,詳細告訴他好色必死的道理,引證因好色而導致慘死之人的事例,使子女知道利害,這樣就能保養精神了。若是已經娶妻,尤其應當不怕煩瑣,婉轉開導教育,父親勸勉兒子,婆母勸勉媳婦,並且儘快將遠離色慾、節制性慾、戒除邪淫的各種善書,給媳婦講解,使其媳私下規勸丈夫。萬萬不可因為懶惰、怕麻煩、礙於情面等,而造成終生的痛悔啊!
(輯自《壽康寶鑒》白話版·印光大師薦)弘化社編輯
048、印光大師:破淫慾九想觀
人想死亡日,浴火頓清涼。愚人若聞此,愁眉嘆不祥。究竟百年後,同入火葬場。菩薩九觀想,苦海大津梁。
新死想第一
靜觀剛死的人,挺直仰卧,寒氣徹骨,一無所知。應當想到我這貪財戀色之身,將來死時必然也是這般模樣。
清淤想第二
靜觀尚未入殮的屍體,一至七日,黑氣騰溢,轉成青紫色,很是可怕。應當想到我這如花美貌之身,將來死後必然也是這般模樣。
膿血想第三
靜觀死去的人,開始腐爛時,肉腐成膿,勢將潰流,腸胃糜爛。應當想到我這風流俊雅之身將來必然也是這樣的情景。
絳汁想第四
靜觀腐爛的屍體,停放的時間一長,但見黃水流出,臭不可聞。應當想到自己現在雖是香潔之身,將來必然也是這樣的。
蟲啖想第五
靜觀停放時間久,已經腐爛的屍體,遍體生蟲,到處鑽啃,骨節之內,就像蜂窩一樣。應當想到我這夫妻和美之身,將來也必然是這樣的。
筋纏想第六
靜觀腐爛的屍首,皮肉被蟲鑽咬已盡,只剩筋連著骨,如像繩索捆柴,得以不散。應當想到我這偷香竊玉的邪淫之身,將來必然也是這樣。
骨散想第七
靜觀死屍,筋已爛壞,骨頭散亂,不在一處。應當想到我這崇高富貴的身體,將來必然也是這樣。
燒焦想第八
靜觀死屍,被烈火所燒,焦縮在地,或熟或生,不堪入目。應道想到我這文章蓋世之身,將來或許也是這樣。
枯骨想第九
靜觀枯骨荒草叢中的破墳棄骨,日晒雨淋,其色轉白,或復黃朽,人獸踐踏。應當想到我年華易逝、老邁將至之身,將來必然也是這樣。
九、凈土法門
049、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唯凈土法門最為第一
凈土法門,乃如來普度眾生之特別法門也。如來愍念眾生,示成正覺。俯順群機,循循善誘。大根則令其悟一心之具造,斷惑證真,以直趣菩提。小器則令其明三世之因果,趨吉避凶,為入道方便。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皆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可出離分段生死。倘惑業未盡,道果未成。縱有修持,不能自主。久經生死,進少退多。以道不勝習,業能縛心。譬如坯器未燒,經雨則化。雖有前功,了無所益。以是之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俾若凡若聖,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則以已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迨至臨欲命終,即得隨佛往生也。既往生已,則已斷惑者,速證無生。具業縛者,亦登不退。從茲親炙彌陀,參隨海眾。熏陶化育,染如來之妙香。障盡智圓,複本具之佛性。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此法門,最為第一。如來之恩,廣大周至。雖天地父母,莫能喻其萬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57頁西方公據重刻序)
050、印光大師:凈土法門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佛法之歸宿,亦世法之源本。約俗諦論,舉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離此則不能究竟圓滿。約真諦論,舉凡斷惑證真,超凡入聖之妙道,一塵不立萬德圓具之真心,離此則不能直下親得。(《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38頁皋東佛學蓮社緣起)
051、印光大師:念佛一法於在家善信最為合機
善人修凈業正因,基址鞏固,故念佛能得真實利益。又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念佛一法,乃佛法中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語其淺,則婦孺均能修持。語其深,則聖哲莫能了解。而且於在家善信,最為合機。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來稱為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故凡念佛之人,必須於家庭倫常中,各盡其分。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者是也。又須懲忿窒欲,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修善去惡,尤須在起心動念處,認真省察,篤實擴充而克除之。戰兢惕厲,毋或怠忽,是為善人。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實利益。如基址鞏固,萬丈高樓,自可隨意建造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75頁涵江三江口仙慶寺凈業社緣起)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於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凈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2頁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052、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凈土法門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性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凈土之妙,妙在於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5頁凈土篇序)
053、印光大師:修凈土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凈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4頁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054、印光大師:修凈業人應守什麼樣的家風?
但修凈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祈切實令社友如是信,如是行,則利益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22頁復江易園居士書一)
雲棲大師立法教人,皆從平實處著手。依之修持,千穩萬當。斷不至得少為足,著魔發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54頁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不然,恐為所誤,自貽伊戚,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眾。故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31頁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十、戒殺吃素 誡食肉邊菜 殺業最障礙往生
055、印光大師:在家念佛人為什麼要以五戒為根本?
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凈土為歸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寶,當須認真持佛凈戒。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但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乃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受戒者犯之,則於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許人喝。未受戒者喝,無罪過。若喝而妄為,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故雖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則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發心皈依三寶,固當五戒全持。佛大慈悲,雖有一二三四隨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勢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寬。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兒不能持殺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49頁復王(雨、雪)夕居士書)
056、印光大師:念佛戒殺吃素是天下治亂之本
諸惡業中,唯殺最重。然則食肉吃素一關,實為吾人升沉、天下治亂之本。故念佛行人,當以戒殺吃素,以此功德,作往生助行。惡業之中,唯殺最多,唯殺最慘。欲得世道太平,人民安樂,必須大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方為根本解決之論。(《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2頁復沈授人居士書)
諸惡業中,唯殺最重。普天之下,殆無不造殺業之人。即畢生不曾殺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殺生。以非殺決無有肉故,以屠者獵者漁者,皆為供給食肉者之所需,而代為之殺。然則食肉吃素一關,實為吾人升沉、天下治亂之本,非細故也。其有自愛其身,兼愛普天人民,欲令長壽安樂,不罹意外災禍者,當以戒殺吃素,為挽回天災人禍之第一妙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278頁普勸愛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減殺業說)
飲食於人,關係甚大,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故曰食為民天。然天地既為人生種種穀、種種菜、種種果,養人之物,亦良多矣。而以口腹之故,取水陸空行諸物,殺而食之,以圖一時之悅口,絕不計及彼等與吾,同稟靈明之性,同賦血肉之軀,同知疼痛苦樂,同知貪生怕死,但以力弗能敵,被我殺而食之,能不懷怨結恨,以圖報於未來世乎?試一思之,能不惴惴。忍以一時悅口之故,於未來世,受彼殺戮乎哉?願雲禪師云:「千百年來碗里羮,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詳味斯言,可以悟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274頁味精能挽劫運說)
057、印光大師:念佛吃素為護國息災之根本凡學佛之人,有一必須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葷,因食葷能增殺機。人與一切動物同生天地之間,心性原是相等,但以惡業因緣,致形體大相殊異。若今世你吃它,來世它又吃你,冤冤相報,世世相殺,無有已時。果能人人茹素,即可培養慈悲心,而免殺機。否則縱能念佛,而仍圖口腹之樂,大食葷腥,能得學佛之利益幾何哉?
人與一切動物同屬含靈,何忍殺其性命以充自己口腹?己身微受刀傷,即感痛苦,一念及此,心膽凄裂,何忍殺生而食?況殺生食肉之人,積漸感染,易起殺機,今世之刀兵災劫,皆由此而來。古語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誠不誣也。但世間許多人,雖明佛法道理,而仍視戒殺茹素為難事。民國十年,余往南京訪友,友人請魏梅蓀來見。魏以信佛念佛,但尚未能吃素。余囑其熟讀文鈔中,南潯極樂寺修放生池疏數十遍,當即能吃素。因文中先說生佛心性不二,次說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夫妻眷屬,互生互殺,互為冤家對頭,次引梵網、楞嚴、楞伽經文為證。熟讀深思,不但不忍食,亦不敢食也。後知魏居士未過二月,即不再食肉矣。又上海黃涵之居士,其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為學佛要事。黃涵之函問勸信之法,余令其在佛前,朝夕代母懺悔業障。因母子天性相關,果能至誠,必得感應。涵之依之而行,月余其母即能吃長素。時年八十一,日課佛號二萬聲,至九十三歲方逝世。故我望一切大眾,能從今日起,注意戒殺茹素,並勸自己之父母、子女及親友,共同茹素,此亦是護國息災之根本方法。
除戒殺茹素外,亦應護惜物命,買物放生。蓋放生之意義,是使大家發心護生,自己放生,當然不再殺生。即使自己不放生,見到他人放生,也不忍再殺生。若人人能護惜生命,不加殘害,則物尚不忍殺,何況殺人?自然殺劫可消,而國運可轉矣!但世人有一面出資放生,一面仍照常殺生食肉者,如此雖有放生之功德,恐難敵殺生之罪過。
世人食肉,已成習慣,但須知無論何種肉均有毒,因生物被殺時,恨心怨氣所致。人食之,雖不即時喪命,但積之既久,則必發而為瘡為病。年輕女人,大生氣後喂孩子奶,其孩每病,蓋因生氣母奶成毒汁故。人之生氣,非致命之痛,毒尚如此,何況豬羊雞鴨魚蝦等要命之痛,其肉之毒可想而知。人食之,無異服毒,非但增殺業,招罪報於將來,現生亦多病短命,誠甚可憐又可惜也。
或謂豬羊魚蝦之類,本天生以資養人,食之又何罪?妄說此者,皆是不明三世之因果。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殺而食之,即殺我父母。』若親嘗被殺之苦,即望救不暇,何能置辯?勸戒錄類編載:『福建蒲城令趙君,久戒殺生,其妻則酷好食肉。其妻生辰之先,買許多生物,欲殺以宴客。趙曰:「汝欲祝壽,令彼就死,於心安乎?」其妻曰:「此皆迂詞,若依佛法,男女不同宿生子,不殺物命,數十年後,豈不舉世皆畜生乎?」趙知無法可勸,聽之。是夜,其妻忽夢入廚房,見殺豬,則己身即變成豬。殺死後還知痛,拔毛破腹,抽腸裂肢,更痛不可忍。及殺雞鴨等,亦皆見己身變成所殺之物。痛極而醒,心跳肉顫,盡放所買之生物,從此發心吃長素。』此人宿世有大善根,故能感佛慈悲加被,令彼親受其苦,以止惡業。否則將生生世世供人宰食,以償宿債。世之殺生食肉者,苟能作設身處地想,則不難立地回頭。若言天生豬羊等物本以養人,則試問:『天之生人,亦所以養虎狼蚊蚤等物乎?』
又有一類人,說我之食牛羊雞鴨等肉,為欲度脫彼等也。此說不但顯教無,密宗亦無之。邪說誤人,自取罪過,極無廉恥之輩,乃敢作是說耳。夫彼既能以殺食度眾,則最尊者父母,最愛者妻子,何不先殺其父母妻子以食而度之乎?須知世之沉潛不露者,一旦顯示神通,每即去世示寂,以免增添煩惱。南梁時,蜀青城山,有僧名道香者,有大神力,秘而不宣。該山年有例會,屆時眾皆大嚼大食,殺生無數。道香屢勸不聽,是年,乃于山門外掘一大坑,謂眾曰:『汝等既得飽食,亦分我一杯羹何如?』眾應之,於是道香亦大醉飽。既飽足,令人扶至坑前大吐。所食之物盡皆復活,飛者飛去,走者走避,魚蝦水族吐滿一坑。眾皆驚服,遂永戒殺生。有蜀人至京城謁志公,志公問何處人,答曰四川。志公曰:『四川香貴賤?』答曰很賤。志公曰:『既已為人賤,何不去之?』其人回至青城山,對香述志公語。香聞此語,即便化去。今之誑言殺食度生者,能如此乎?
058、印光大師:殺業最障礙往生
令夫人既能長齋五月,何不能長齋一年。以殺業最礙往生。即不往生,更須不食肉。庶免未來償身命債。念佛吃素往生西方,是世間第一功德事。忍令妻子不得決定蒙益乎。至於工人,若欲令彼種善根,不妨為彼說其所以。將肉食之費用作犒勞,則彼以多得錢故,斷不至猶生訾議也。今夏各處水災,饑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認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禍。如其不能受辛苦,當念饑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則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一·復許止凈居士書)
凈英之夫家,有礙於吃凈素,當不礙於少吃肉。或自己於肉中吃菜。又彼決不監視其吃飯,但存不忍之心,即不能吃清凈素,其所帶之葷腥,固無幾何。又彼既通文理,亦可與其夫婉說其益,久之當不至仍復為礙。即礙,但當念佛為所食諸眾生迴向。亦可稍補其憾,而無復殺業矣。(三編·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此世界萬不可久居。當與眷屬及諸親朋,同修凈業,同生西方,乃最上第一之計劃,故名談陳氏為宗凈也。宗,本也,主也。凈,即修凈業,以求生極樂世界清凈佛國也。欲生凈土,當以吃素念佛,戒殺護生為本。由宿世之殺業,感遇此之殺劫。今則以清凈身口意之三業,再加以信願行之三法,則與阿彌陀佛洪誓大願相應。及至臨終,決定仗佛之慈力,接引往生。其為利益,非筆舌所能宣說。(三編·復慧溥居士書)
又汝何以不發心吃素。汝試將汝身上肉,割到吃,能吃否。自己的肉不能吃,何得日日殺的吃。一切生靈,即不是汝殺,乃以錢令人殺,殺業是一樣的。況汝要生西方。佛以慈悲為本,汝既吃肉,即無慈悲之心。此語乃為汝真實修行者說。若泛泛悠悠之人,雖不吃素,亦可念佛。非吃葷者,就念不得佛,不可不知。余不暇敘,但熟看文鈔,群疑皆釋。光冗事多極,不可常來信。縱有所說,亦不出文鈔之外。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三編·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059、【誡食肉邊菜】殺業最礙往生,即不往生,更須不食肉——印光大師
誡食肉邊菜
居士為現今第一極力宏揚佛法之人。化他須以自行,固宜常齋。即其妻子朋友,亦宜令其長齋。縱入道未深,不能全斷。當令由漸而斷,此為要義。世人不知物類皆由業力所致,謂天生此種,原為養人。若知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之一番深理,當有食之不能下咽者。居士固宜以身率物,當即永斷肉食。即肉邊菜,亦不須效往昔大士之跡。以宏法之人,須識時機。今之時非古之時。如滴水成冰之日,斷不可以夏間之服食示人,以致誤人性命耳。(文鈔三編·復丁福保居士書十二)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殺而食之,何能下咽。若知此義,即喪身失命,亦不能吃一切肉矣。然佛之教人,循循善誘。上根則令其全斷。中下則令其漸減,而遂至於全斷耳。(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凈業正因,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第一。食肉之人,雖不自殺,亦難免殺業。以非殺無肉故,以錢僱人代殺故。(增廣文鈔·復袁聞純居士書)
凈英之夫家,有礙於吃凈素,當不礙於少吃肉。或自己於肉中吃菜。又彼決不監視其吃飯,但存不忍之心,即不能吃清凈素,其所帶之葷腥,固無幾何?又彼既通文理,亦可與其夫婉說其益,久之當不至仍復為礙。即礙,但當念佛為所食諸眾生迴向。亦可稍補其憾,而無復殺業矣。(文鈔三編·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殺業最礙往生。即不往生,更須不食肉。庶免未來償身命債。念佛吃素往生西方,是世間第一功德事。(文鈔三編·復許止凈居士書)
(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凈土法要·挽救劫運篇》)
060、印光大師:熟讀《南潯放生池疏》就能戒殺吃素
有人若一二次讀則不可,須讀了又讀,讀了又讀方可。或當由淺至深,由粗至細,漸次行之,即可做到戒殺吃素。
民國十年,往揚州,繞道到南京,望王幼農。彼留住一日,因會一未晤面之友劉圓照。圓照請其友魏蓀梅來,系翰林,又系富家,故其嗜好獨重。彼雲我也信佛法,也肯念佛,師《文鈔》也看過,就是不能吃素。光雲,富貴難學道,然欲吃素,我也有法子。彼雲有甚麼法子。光雲,請將光《南潯放生疏》熟讀,決定就能吃素矣。若一二次讀則不可,須讀了又讀,讀了又讀方可。此十年八月十二日話。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殺生,躲到金山過生日,回來即長齋矣。次年即發心開放生道場。彼不能吃素者一知其所以然,便即直下頓除嗜好。汝友若能熟讀此疏及光《文鈔》中諸戒殺文字,當亦有所不忍。不但不敢買活的殺,亦將並死者亦不忍下咽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40頁復念佛居士書二)
世人不肯發心戒殺,每以力不能戒之事作難,此系阻人勝進之邪見。吾人依佛教行,當由淺至深,由粗至細,若最初即以充義至盡之事自擬,便為自賊。又閣下見地甚高,唯於吃素一事,今始清凈,而夫人佣婦,皆不能隨喜,則其平日開導之事,殆未之行,否則斷不能相感格也。魏梅蓀十年八月間見光,謂不能吃素,光令熟讀《南潯放生疏》,至十月則長齋矣。次年,南京開法雲放生道場,實梅蓀主持之力居多。鄧璞君一家並傭人皆吃素,日三時通到佛堂念佛,煙酒不入其門。方慧淵女士,由其兄寄光《文鈔》,遂發心念佛,家中小孩僕婢均吃素。其夫初不甚信,今亦日吃兩餐素,夜飯稍用點葷,然家中絕不殺生。彼略通文字之婦,尚有如此化導之力。閣下若志在利益眷屬,常與談說食肉之禍,當可漸漸順從,決不至長相背戾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45頁復許止凈書)
061、印光大師:念佛人如何吃素?為什麼切戒在家殺生?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盡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勿在家中殺生。以家中常願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殺生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6頁一函遍復)
062、印光大師:吃素之人可以吃雞蛋嗎?
明理之人,決不以食為是。好食者,巧為辯論,實則自彰其愚。雞卵之食否,聚訟已久。然明理之人,決不以食為是。好食者,巧為辯論,實則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謂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無雄之卵,不會生雛可食。若如所說,則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種邪見,聰明人多會起,不知皆是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憐憫也。晉支道林博學善辯,與其師論雞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辯,其師不能屈。其師沒後,現形於前,手持雞卵,擲地雛出。道林慚謝,師與卵雛俱滅。此晉時所決斷者。(佛法初入中國,大小分弘。大乘一切肉均不食,小乘則食三凈肉,五凈肉。三凈者,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加自死,鳥殘。鳥殘者,鳥獸所食之餘也,為五凈也。至梁武帝時,悉依大乘,永廢小乘。道林乃高僧,乃依小乘為論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34頁復真凈居士書)
063、印光大師:吃素之人可以喝牛奶嗎?牛乳取之於牛,雖不傷生害命,然亦有損於牛,故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間粥中,宜下磨破之黃豆。平常食油,專用豆油,較比豬油,補力更大。何苦用錢買禍(以食肉欠殺債,故云買禍。)而求補益耶。吃葷之人,若肯吃素,定規會少病強健。以肉食有礙衛生,素食有益衛生故也。
凡學佛人,當依佛言教,何得自立章程?牛乳取之於牛,雖不傷生害命,然亦有損於牛,故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
芥辣椒姜,是辛非葷。何得雲俱各辛臭,有似蔥韭乎?豈非無事生事,亂說道理乎?芥辣椒姜,是辛非葷,椒、姜、芥,素食人均宜服。辣椒固宜少食,以食多則於人無益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520頁復卓智立居士書七)
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無礙,然亦系取彼脂膏,補我身體,亦宜勿食。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間粥中,宜下磨破之黃豆。平常食油,專用豆油,較比豬油,補力更大。何苦用錢買禍(以食肉欠殺債,故云買禍。)而求補益耶。吃葷之人,若肯吃素,定規會少病強健。以肉食有礙衛生,素食有益衛生故也。蝦醬最毒,萬不可吃。以做時,繫於海邊掘一大坑,於五六月間,撈諸蝦子,及諸小魚,倒於坑中。烈日晒之,全坑發滾,臭聞數里。凡蠅、蟻、蛇等,好是味者,皆自投入悉死之。待其發透,用磨磨過,裝簍發賣。吃葷之人,當做寶貨,可憐可憐。此系一僧,見其做法,為光說之。汝既吃素,縱不能令全家吃素,當令少吃。不可買活物到家中殺,家中日日殺生,便成殺場,大不吉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八第150頁復鮑衡士居士書)
064、印光大師:動物油及肉湯能食嗎?
所言吃素,原為憫彼痛苦,養我仁慈,油與肉,有何分別?肉湯亦當不食。眾生根性不一,能常素,則令其常素。否則,令持十齋、六齋,食肉邊菜耳。此乃為不能吃常素之方便法,非實義也。汝既以病苦之故,愍念眾生之苦,當吃凈素,勿以口腹,為心性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八第149頁復鮑衡士居士書)
065、印光法師開示——衣絲綿者,以所殺蠶命,實非小可。至於服阿膠,更非所宜問者,此與吃肉有何分別?
所言天冷身弱,衣絲綿者,必須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苦借冷弱為名,以自圖華美輕快,則是不知慚愧之人。以所殺蠶命,實非小可。至於服阿膠,更非所宜問者,此與吃肉有何分別?阿膠吃了就會不冷乎?倘日常禮佛拜佛,身體自然強壯,何用阿膠為哉!彼貧人亦曾過冬,誰曾用絲綿、阿膠乎?一言以蔽之曰:不知慚愧,與不知自己是甚麼人而已(苦口婆心,慈悲至極)。祈洞察是幸。
066、印光大師:吃素人如何保養?
保養之法,第一是寡慾,若不知好歹,任意嫖盪,則死期將至,仙丹亦不靈矣!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食物滋養,食素人宜多吃麥;食麥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數倍。光吃了麵食,則精神健壯,氣力充足,音聲高大;米則只可飽腹,無此效力。麥比參力尚高數倍,有錢人服參,乃是錢無處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補人也。
又大磨麻油亦補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實則是焦味耳!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皆可滋補,豈必須血肉方能滋補乎?總之,皆不如麥之力大,如不能吃,則兼帶著吃,久則自知,亦自好吃矣。吃雞卵之偈,乃妄人偽造,不可依從。
保養之法,第一是寡慾,若不知好歹,任意嫖盪,則死期將至,仙丹亦不靈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85頁復蔡契誠居士書一)
十一、對待病苦
067、印光大師:有病及遇危險災難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
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87頁復周孟由昆弟書)
068、印光大師:念佛人如何正確對待病苦?
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並能不怨不尤,凈心念佛,其業可消,安樂無量。汝母何以病不見愈,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於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火連綿,吾人幸未罹此,雖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則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不能消,且將更增怨天尤人之業。當與汝母說之,果能不怨不尤,凈心念佛,其業可消,如湯消雪。(《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1頁復周孟由昆弟書)
069、印光大師:病重的時候如何發心,如何念佛?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凈安樂消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12頁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070、印光大師:有病即作將往生想能與佛感應道交嗎?
有病即作將往生想,一定能與佛感應道交。世壽未盡,則可速愈,世壽已盡則決定往生。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將死想,一心念佛。壽若未盡,反能速愈。若唯望病癒,則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難感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2頁復曾怡之居士書)
有病,即作將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壽未盡,則可速愈,世壽已盡,不至以求愈而與佛不能感應道交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4頁復楊慧芳居士書)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壽若未盡,則當速愈。壽若已盡,則決定往生。倘於病時,急於求好,絕無求往生之念。即或壽未盡,以急於求好,不肯一心念佛。縱念佛,以求好之妄念過重,反致與佛不相應矣,決難速愈。若壽已盡,以求病癒之心切,決無往生之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6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四)
071、印光大師:極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帶業往生嗎?
072、印光大師:臨終十念往生必須是凈心
「《觀經》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薪儒居士書》)印光祖師開示:《觀經》下品下生,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餘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
十二、往生正因
074、印光大師: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吾人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須別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禪定,欲了生死,甚難甚難。以其須至業盡情空,見思惑盡,方出生死。佛在世時,見思惑業斷盡無餘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時代,根性陋劣,斷惑證真者,誠不易得。唯有凈土一門,能於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又凈土法門,不可看得太輕,以法身大士,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皆不能出此法門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難,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凈土者,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皆歸於善,是為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次則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儀。次則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皆以孝養父母等世善為根本。
若依余法門,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飛渡。能浮者,已不足恃,況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則如乘輪渡海,須臾即達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貴顯,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誕,即為儲君。此其間自力他力,難易得失,不可同時而語也。顧號為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信凈土法門,且目為愚夫愚婦之所為。曷不觀夫大智律師,五祖戒草堂青之已事乎?大智律師,初頗藐視凈土,後讀《續高僧傳》,見慧布法師云:「方土雖凈,非吾所願,假使十二大劫在蓮花中,受諸快樂,何如我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乎?」遂生誹謗。後因大病,始知毫無把握,遂發願盡此報身,弘揚凈土。二十餘年,手不釋卷,以凈土為依皈。五祖戒禪師,草堂青禪師,其功行之高,迥出恆流。徒以見思惑未能凈盡,又復輪轉人間。故知:了生脫死,入聖超凡,舍凈土別無長策。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實為往生最勝資糧。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075、印光大師:往生正因是什麼?
076、印光大師開示往生正因(當生想了脫生死的一定要看看)
凈土法門
凈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上·復周智茂居士書)
樂邦有路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增廣上·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凈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編下·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仰信佛言
凈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凈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增廣上·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深信佛力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被難之時,只思所以逃避之法,於諸不能料理者,概不縈懷。以縈懷不釋,有損無益。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若常懷此懼,久則成病(心病最難醫,不可不知)。(續編上·復俞慧郁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一漏。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盡人信念
凈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
盡人信念,盡人往生。佛有誓願,現有儀型。
智宜女士,念佛心切。念未數年,竟蒙佛接。
願見聞者,各事修持。預蓮池會,何樂如之。(續編下·凈土法門殊勝頌)
不關學識
凈土一門,專重佛力。以佛力故,雖罪業深重,若具信願,皆得往生。(三編上·復陳士牧居士書一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
青樓女子,所作下賤,果能信仰於佛,常生慚愧,常念佛號,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佛種種方便引誘眾生種出世因,故於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勢不能守故。如屠戶不能持殺戒,尚可持餘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載,不以一眚棄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不如是。《龍舒凈土文》有「普勸門」一卷,詳說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內有屠戶、漁人、做酒者,即在風塵青樓女子者。皆言:如能改業,固為最善。如不能改,當生慚愧,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願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墮地獄等乎?(三編上·復恆慚法師書二)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何可雲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三編上·復宗靈法師書)
有此毛病
洋煙一事,其害甚深。《文鈔》後附有戒煙神方,靈極,許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體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雙倍日期緩戒,則可斷此禍根矣。至於往生,固不在戒與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發切願,一心念佛,無一不往生者。(三編下·復李吉人居士書)
一心念佛
欲生凈土,須先認清宗旨。普通修持,無不以開悟為希冀,而開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凈土宗旨,決不預期開悟。若不注重信願,開悟亦難了脫。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三編下·復方家范居士書)
凈土之法門,以信願為導。有真信切願,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已得一心,亦難往生。(宗門人念佛,多不講信願,則仍屬自力,難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難垂應。此一著要緊之極,故為道破。)(三編上·復王誠中居士書)
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續編上·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即所謂捨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汝欲早識妙因,亦是好心,亦是不深知凈土法門之外行話。你且死心蹋地念去,自可得真實利益。(續編上·複習懷辛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自立科條
凈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增廣上·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修凈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編上·復何希凈居士書民廿六七月廿三)
往生者少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三編下·凈土法門說要)
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三編下·復李少垣居士書一民十八十月廿三)
全仗佛力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其難也難如登天。現在全世界,恐亦難有幾個做得到的人。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續編上·致戚友卿先生書民國二十年)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凈盡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決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彼離信願以教人念佛求開悟之開示,切不可依。(續編上·與張靜江居士書民國二十四年)
老實念佛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增廣上·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果能老實念佛,乘彌陀之願船,歸極樂凈土家鄉,是可預卜。(續編上·復于歸凈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修凈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三編下·復江易園居士書一)
十三、有真信願
077、印光大師:有信願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
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078、印光大師:念佛未能心中清凈,也能得往生嗎?
只要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於不知此義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46頁復黃涵之居士書三)
079、印光大師: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
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
問,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夢到西方,或面見彌陀,或聞異香,或見蓮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見到。乃念佛十年,並無瑞相發現,設臨終亦如此,豈非難到極樂?究竟可否聽其自然,不生希望?答,但求心與佛合,不須致力於見境界。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應,有境界現,或致著魔。(《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3頁答俞大錫居士問)
十四、凈業三福
080、印光大師:念佛人以世間法為己任有何重要意義?
佛法不離世間法,念佛人以世間法為己任,則基址堅正。又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須知佛法,原不離世間法。凡諸社友,必須各各恪盡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仆忠等。又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不餐葷酒,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自利利他,以為己任。如是則基址堅正,堪受法潤,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
081、印光大師:修凈業三福對往生有何重要意義?
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修此凈業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所以,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又須令念佛者,各各盡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仆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則無知之人,不敢妄生譏毀。倘不能盡己之分,縱有修持,亦難與佛相應。而且招彼無知者,妄謂佛法無益於倫常世道也。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是以《觀經》三種凈業正因,第一即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師長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業殺盜淫),口四(口四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意三業貪嗔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5頁復朱石僧居士書一)
然修此念佛法門欲生西方,須於身口意三業之間,修善斷惡,方可與佛合德,命終自然感佛來迎,故曰凈業。業凈則心凈,心凈則感通自易。十六觀經,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為凈業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雖造高,不免傾頹。(《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0頁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余按《觀無量壽佛經》,凈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凈土,皆得往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2頁陳聖性貞女貞孝凈業記)
與三世諸佛凈業正因相反的後果是什麼?
念佛之人,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若與三世諸佛凈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凈業者,尚鑒之哉。
既有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之因,決感仗佛慈力往生凈土之果。彼世之不盡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例,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凈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凈業者,尚鑒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2頁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隱)
又念佛之人,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與陳錫周居士書)
082、印光大師:念佛人應如何以身示法?怎樣才能令念佛不間斷?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不論人非。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一句佛號,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61頁複葉福備居士書一)十五、出苦之苦
083、印光大師:「我業重,恐怕不能往生」,這種想法對嗎?
084、印光大師:修凈土人必須屏除萬緣才能念佛嗎?
修凈土人,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凈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12頁復江有傳居士書)
至於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有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淫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8頁復智正居士書二)
374、念佛人應該怎樣做才能心佛相應?
一是志誠懇切。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57頁復李覲丹居士書一)
085、印光大師:如何正確認識念佛之辛苦?
今夏各處水災,饑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認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禍。如其不能受辛苦,當念饑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則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5頁復許止凈居士書)
086、印光大師:念佛人不要染上自誑誑人的壞習氣
一日念佛三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於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圖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誑誑人耳。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為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現今僧人雖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師不易,故致如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復周群錚居士書)
十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087、印光大師:為什麼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仗佛慈力,不計業力大小,唯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閣下既相信光,當依光所說,方有實益。否則雖有信心,但作種未來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凈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癒,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19頁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088、印光大師:「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準確含義是什麼?
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凈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熏染自己業識妄心,熏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如是如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80頁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089、印光大師:念佛決定往生的條件是什麼?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1頁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凡修念佛法門者,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普勸同人,求生極樂。果能如是,則萬修萬去,決不漏一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07頁念佛懇辭序)
090、印光大師談《太上感應篇》
――代重刊序弘法敬輯
一、感應篇之概述
1、感應篇的來源
問,《感應篇》,誰人著作。對於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別之。
答,《感應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謂為老子所作。亦有謂本抱朴子而廣之。然不必究其為何人所作,只取其書所說之益。所謂不以人廢言也。聖人立法,固不必定取聖人所說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為事。蟲文鳥書,大開文字之端,敢以蟲鳥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舉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論是非者之無益繁詞。此種繁詞,尚不如春禽晝啼,秋蟲夜嗚之有天然風味也。《三編卷四 答崔樹萍居士問》
2、感應篇的性質
《感應篇彙編》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增廣卷二 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五經四書,本是教人為善之書。世多以文視之,則便當面錯過。若《感應篇》、《陰騭文》等,直陳因果報應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實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報應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實。《三編卷二 復謝慧霖居士書五》
《感應篇》、《陰騭文》,實為功過格之源本,以故恭錄於首,以期朝夕諷誦,互相鑒照。俾得三業清凈,一心淳篤。庶可無忝所生,行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齊修。成已成人,了無二致。前繼往聖,後開來學,參贊化育,輔翼郅治,皆於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別求玄妙。縱令大得,亦只能利一類之機而況專資空談者乎。《續編卷二 凈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
二、感應篇之實行
1、讀誦奉行 改過遷善
凡《安士全書》,及《感應篇彙編》,《印光文鈔》,通文義者,皆須人奉一部。由此路上行,上焉者或可體會到此。否則只知圓融不執著,口口說空,步步行有,為家庭之禍患,亦佛法之蟊賊。《三編卷三 復福州佛學社書》
《感應篇彙編》,宜令熟讀,此正本清源之要務。以五經四書所說者,或散見於各處,或義晦而難領會。此既熟讀,讀五經四書,一見此種話說,即便心領神會。理學務躬行,而不知此義,反指為異端者,皆見理未的,救世無術之流類也。《三編卷二 復謝慧霖居士書二》
汝宜每日將《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真經》,日讀三五遍,至少須一遍。亦令汝妻日日讀之,自可知為人之道理。既知為人之道理,則便可繼汝父之家風。凡一切人皆欽仰汝,以為汝父素好善,故有此令郎。此其榮為何如也。光宗耀祖,成家立業,只在能立志學好而已。豈有甚麼難行難做處。《三編卷三 復某居士書》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過讀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於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為辛苦。古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於我、於親、於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於人物,無害於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於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丑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祈審慎思察,則幸甚幸甚。《增廣卷一與周法利童子書》
若日說因果報應,與生徒講《感應篇》、《陰騭文》、《覺世經》。而所作所為,皆與三者相反,則成登埸優人,只供台下人一時悅眼娛耳而已。優人只得優人之值,斷無生前沒後之真利益也。願汝深體吾言,則儒佛之心法,及究竟之實益,豈必令前人獨得,而汝或不得者哉。 《三編卷二 復卓智立居士書一》
2、感應篇與家庭教育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於江浙,歷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增廣卷一 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憍慣,養成敗類,縱有天姿,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續編卷二 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
《陰騭文》、《感應篇》,必令其熟讀。且勿謂此非佛書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淺近,若以遠大之深理言之,則難於領會。此等書,老幼俱可聞而獲益。而況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乎。《增廣卷二 復永嘉某居士書七》
祈以《感應篇》教子孫,終身誦之,勝於小學韻語多矣。《三編卷二 復邵慧圓居士書三》
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三編卷一 復金益平居士書二》
教小兒常以《陰騭文》、《感應篇》,為入德之門。俾幼時即知為人之道,與因果之理。則後來決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否則被彼邪見所誘,則其行或至如今之廢孝廢倫免恥者,以現今此種邪說甚多故也。《三編卷三 復王智卓居士書》
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騭文》、《感應篇》,為彼講說。俾知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則將來自不至流為暴惡。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一聞邪說,遂極力依此,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為可哀也。《三編卷三 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必須令彼熟讀《感應篇》、《陰騭文》,以為前途之導。即二女亦當讀之,以期藉此自修並以化人。天下不治,匹夫有責,此實匹夫令天下治之根本法。又須令兒子多看《安士全書》,《歷史感應統紀》,及有益身心之善書。《三編卷一 復神曉園居士書》
世之不肖子女,皆其母不盡母職之所致也。母若賢,一則秉其氣性,二則觀其作為,此系以身立教者。次則教以為人之道,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又須切切實實示以因果報應。迨讀書時,先將《感應篇》、《陰騭文》令其熟讀。畢生每日須念三五遍。再與講其大義,則如鎔金入於好模中,決無不成好器者。此母教為治平之根本也。世人皆不注意,故有今日之戰爭現象。以致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光不須為小兒說法,且為汝夫婦說教小兒法,則小兒自可仿效儀型,克成正器矣。《三編卷一 復李慰農居士書五》
三、感應篇之功用
1、令人深信因果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書曰,惠迪吉,從逆凶,唯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皆因果之說也。至於佛法,則更為彰著。前究過去,後明未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善惡報應,不爽毫釐。吉凶禍福,皆由感召。人雖至愚,決不至幸災樂禍,避吉趨凶。惜無殷鑒,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憂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應篇直講》為急務也。《三編卷四 感應篇直講題辭》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語依表面看,是說慶殃及於子孫。依實際論,其慶殃之歸於本人者,當更大於子孫者多多也。箕子之陳洪範也,末後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用,以也。極,窮困苦荼也。五福六極,實示前生之善惡因,及現生之善惡果也。儒經說前因現果,現因後果。孔子箕子此二語,最為明顯。佛經說三世因果,最為詳悉。撮要說之,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為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天豈有厚於彼,而薄於此之命令乎。故《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業業,恐懼修省。格除自心私慾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現。由茲罔念作狂者,鹹得克念作聖矣。此就儒教所說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況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瞋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三編卷三 因果實證序》
人性本善,由對境涉緣,不加檢察,遂致起諸執著、好惡、種種情見,以埋沒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聖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復其初。其語言雖多,總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鬬,如一人輿萬人敵。物,即煩惱妄想,亦即俗所謂人慾也。與煩惱妄想之人慾戰,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方有實效。否則心隨物轉,何能格物。致者,推極而擴充之謂。知,即吾人本具愛親、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學而始有也。然常人於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檢點,從茲隨物所轉,或致並此愛親、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極此良知,以遍應萬事,涵養自心乎。是以聖人慾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從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說工夫,妙無以加。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須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經、四書,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見各書,不以類聚,頗難取法。而未多讀書者,更無因奉為典型也。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作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僭修焉。清長洲彭凝祉,少奉此書,以迄榮膺殿撰,位登尚書後,尚日讀此書,兼寫以送人,題名為元宰必讀書。又釋之曰,非謂讀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其發揮可謂透徹之極。然見仁見智,各隨其人之性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此書註解甚多,唯清元和惠棟之箋注,最為精深宏暢,惜非博學之士不能閱。次則彙編,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唯直講一書,為能普益。然文雖淺顯,詞甚優美。淺而不俗,最易感人。《續編卷二 感應篇直講序》
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維何。即凡教子女,必在於孩提之時,先須使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為,自有所畏而不敢為。講因果之書,莫善於《感應篇》,及《陰騭文》。此二書,能為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蓋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習焉,久則成性,及既長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於此,故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亂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養成之也。蓋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後,根本一壞,遂泛濫而不可收拾。於是非孝無親之說,家庭革命之談,乃昌言而不諱。馴至朋友則利交而貨賣,夫婦則獸合而禽離。廉恥道喪,天理絕滅,洪流滔天,未知所屆。即起孔子釋迦於今日,亦無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則將柰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為子女講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獲善果,庶將來人心丕變,風俗漸淳,天下國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續編卷二 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
2、受持流通感應篇之利益
天下不治,匹夫有責。謂其善教兒女,俾成賢善。以之風於一鄉一邑,以及天下之謂也。吾常謂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為尤關切要。以女有相夫教子之權,女若賢善,則其婿與兒女皆賢善矣。故又曰,治家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欲家門興盛,子孫賢善,當以吾言為圭臬,則所求皆得矣。又提倡因果報應,莫善於教人受持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以善惡類書,一目了然,易於獲益。彭定求從小日誦此二書,至中狀元作尚書時,猶日日誦之。且得暇恭書送人,題為元宰必讀書。跋曰,非謂讀此可以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可知此書之要矣。《三編卷一 復朱仲華居士書一》
令友求子,擬舍百金。當令請百部《感應篇彙編》,以送通文理有信心之正人君子,實為不可思議功德,當獲感通。又須知求子,先須從培德節慾起。印施善書,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過格,乃認真體察,絲毫不容放過。故命本不壽而壽,無大功名而大功名,無子而有子。果能追彼芳躅,以期德日增而過日減。即不用功過格,凡了凡之所得者,令友亦當得之。況彼主持報館,握言論機關之權。…………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監。彼狂生謂此等書,乃老齋公老齋婆之所從事者。非但不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並不知人之所以為人。生為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而且惡業難消,永沈惡道。彼囂囂然自命為博雅通人,致令後世並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聞者,何可勝數。欲子孫之不趨敗途。共入正道者。當以《感應篇彙編》,《陰騭文廣義》,為定南針。則世俗習染之惡浪滔天,黑雲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趨,而載胥及溺。否則縱令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亦難保不入洄澓,而隨即沈溺矣。況絕無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須知陰德二字,所包者廣。成就他人子弟,令入聖賢之域,固屬陰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聖賢之域,亦是陰德。反是。則誤人子弟固損德,誤己子女亦損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則且就家庭日用云為,以作為聖為賢之先容。正所謂即俗修真,現居士身而說法者。祈以此意,與令友,及一切知交,愷切言之。亦未始非已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增廣卷二 與永嘉某居士書》
以世世奉佛,奉《陰騭文》,《感應篇》。其志固長欲利人,而天固長施厚報也。《三編卷四 復劉觀善居士書二》
至於所說《感應篇》,見人之得,如己之得等十二句,若能事事省察自心,則雖未能即純,亦可以常然如是。顏子三月不違仁者,亦是微有間斷,未能畢竟與仁打作一塊之樣子。希聖希賢,在人自勉。若一放縱,則便不可名狀,如今日之為國為民者然,可不哀哉。修行人,心不可偏,若偏,即或受病。身體孱弱,當息心正念,俾神不外馳,心自歸一,身亦可漸漸安康。若欲得往生,儻此心堅固不解,或起魔事。去來任業,鎮定由己。若欲即得,如瓜未熟而先摘,而尚能受用乎。《續編卷一 復念佛居士書》
(註:弘法法師為江蘇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州靈岩山寺監院,蘇州報國寺住持)
091、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為天下古今善書之冠。
◎《安士全書》,為天下古今善書之冠。(《增廣卷二·致陝西陳柏生督軍書》)
◎但善書雖多,所說皆世間小因小果。惟《安士全書》,覺世牖民,盡善盡美。講道論德,超古超今。言簡而該,理深而著。引事迹則證據的確,發議論則洞徹淵源。誠傳家之至寶,亦宣講之奇書。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後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則繩武聖賢,了生脫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與彼世所流通善書,不啻有山垤海潦之異。(《增廣卷一·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安士全書》,實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心法,詳示因果報應,及修持方法之導俗奇書。(《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印光法師
推薦
●清代崑山周安士居士述,印光大師親為原本校訂並作序,譽為「挽回世道人心之第一奇書」,極力勸贊流通
●彙集儒釋道三教典籍精華和歷史故事,雅俗共賞,啟人摒諸惡業,廣行眾善,戒殺護生,節慾保身,並最終導歸凈土法門,圓滿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民國年間弘化社常年流通書籍之一,蒙政商各界贊助,印贈累計數萬部,普贈社會各界
本書內容、流通情況簡介
《安士全書》,為清代周安士居士所著,主要熔儒釋道為一爐,納三藏十二部於其中,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曾被譽為第一善書,在全國廣為流通,家喻戶曉。全書以佛教思想為主線,彙集了儒釋道三教典籍的精華和歷史傳說故事,深刻地詮釋了中國三教文化的本質。雅俗共賞,啟迪智慧,有益於勸人為善,倡導濟世救人,凈化心靈。
全書共分《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萬善先資》、《慾海回狂》、《西歸直指》等四部。其中:
第一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分上、下二卷,主要為使一切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就一切眾生生死根的淫殺二業,引用諸多善惡果報事例詳加解釋,並附《了凡四訓》、《俞凈意公遇灶神記》等二篇。
第二篇《萬善先資》:共四卷,主要講戒殺。包括勸各界人士戒殺護生之「因果勸」,釋生物養人、俗見斷殺、業重難救、持齋斷肉等疑之「辨惑篇」,及禁約部、家政部、慶賀部、婚嫁部、懺悔部、發心部等之「謹微錄」;並附《戒殺放生文》、《放生儀》、《誡酒肉慈慧法門偈》、《護生篇》、《極樂寺放生池疏》等佳文。
第三篇《慾海回狂》:共三卷,專門講戒邪淫,包括邪淫的可怕、邪淫的果報等。包括「法戒錄」、「受持篇」、「決疑論」等內容。
第四篇《西歸直指》:主要通過「凈土綱要」、「疑問指南」、「啟信雜說」、「往生事略」等四卷,並附《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指示同人,為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不墮惡趣,是以在通過以上三篇完善人格之後,當以念佛求生凈土為其究竟指歸,以蒙佛慈力加被,接引西歸,往生凈土,證三不退,圓成佛果。
民國年間,經印光大師親為校訂並作序推薦,弘化社曾累計印贈原版及縮小版數萬部,影響遍布全國。
精華書摘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節選
逸而得富
【原文】若其送食至庵院,使眾僧安然得食,則其福報,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樂。
【譯白】若送食物到寺院庵堂,使眾僧安然得食,仗此齋僧功德,將來必生天上或人中,享受自然之快樂。
《萬善先資》節選
【原文】問,天下物類甚多,人人戒殺,則蕃息日盛,將來竟成禽獸世界,奈何。●答,蚯蚓蟲蛇,人所不食者也,豈見充滿於天下。況世間禽獸之多,正因殺禽獸者多耳,怨怨相報,互為畜生,則成禽獸世界。若人人戒殺,則物類業報漸銷,必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驗乎。且子殺猶未戒,遂虞物類之多。與耕田未下種,先憂天下之脹滿者,何異。
【譯白】問,天下物類很多,若人人戒殺,則物類繁衍越來越多,將來竟成了禽獸世界,怎麼辦。●答,蚯蚓蟲蛇,是人所不吃的,並未見此類充滿天下。況且世間之所以禽獸多,正因為殺禽獸者多,怨怨相報,互相轉世為畜生,才會變成禽獸世界。若人人都能戒殺,那麼物類之業報逐漸消除,必然轉世為人天增盛了。即如楚國人不捕食青蛙,青蛙反而很少。蜀地人不吃螃蟹,螃蟹自然稀有,不是明顯之證驗嗎。你如今還未戒殺,就先擔心物類繁多。與耕田還未下種,就先憂慮糧食收成多,會脹滿天下人肚子,有何不同。
《慾海回狂》節選
勸求嗣者
【原文】子息一端,人知操之自我,而不知主者天也。人知主之者天,而不知操之者我也。何謂主之者天。世有姬妾滿室,兒孫絕響。孑然一婦,子女盈前者,比比皆是。更有多方滋補而無效,而未沽藥餌者先得矣。百計嘗試而無功,而暫共衾裯者偏遇矣。此天也,非人也。何謂操之自我。蓋斬焉無後者,非今生所造之因,即前世所招之果。豈有明明上天,於我獨行其刻乎。然作惡既已招殃,則修善自應獲福。譬如虎項之鈴,自系者還從自解。亦如寒潭之內,積水可以成冰,化冰還能為水。此人也,非天也。善求子者,往往於不求中得之,於方便中得之,於慈悲平等中得之。現見前人獲是報,何不依他樣子修。
【譯白】世人對於子嗣一事,只知操控在於自己,而不知其主宰實在於天。又有隻知操控在於天,而不知主宰實在於自己。何為取決於天。世上有妻妾滿堂的,卻兒孫絕嗣。而只有一妻的,卻子女眾多。此類比比皆是。還有多方滋補而無效,未沾藥餌者卻早生貴子。有百般嘗試總不成功,而同房一次者即得身孕。這些都是天意,非人力所能為。何為取決於自己呢。那些斷子絕孫的,若非今生作惡之因,即是前世造惡之果。豈有坦蕩無私之上天,唯獨對我特行苛刻。然而作惡既已招禍殃,則修善自然獲福佑。譬如虎頸之鈴,自己系還需自己解。又如寒潭之中,積水可以成冰,化冰還融為水。所以人之命運是由自己操控,並非取決於天。善於求子者,往往於不求中得之,於勤行善事、方便助人中得之,於慈悲平等中得之。既見前人得所報,何不依他照樣修。
《西歸直指》節選
【原文】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不能撥棄,奈何。●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無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緣極重,亦當忙裡偷閒,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闕。
【譯白】問,等到老了再修行,固然不可以。但凡夫都生活在世網中,俗事牽絆,不能撥棄,怎麼辦呢。●答,人在世間,肯定必有一死,無論修與不修,都不能免。與其墮落惡道,何不求生西方呢。若能痛念無常,何用怕他用心不迫切。無論處於清閑還是忙碌,順境還是逆境,總與念佛求往生,不相妨礙。縱然世俗之緣極重,也當忙裡偷閒,給自己定下每日功課,或者念佛一萬,或者一千,每天堅持完成定課不間斷。若是忙到極點之人,每天晨朝按十念法門,念十口氣佛,是定不可缺的。
附一:印光大師作《重刻安士全書序》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凈,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余則愛染習氣,雖有厚薄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歷劫酬償。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古德雲,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雲,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慾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以戒殺。徵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註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鑒。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之筆墨發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了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於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凈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自心於當念,證覺道於將來。其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較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現今外洋各國大戰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成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傷世之心,毫無濟人之力。有同鄉芹浦劉在霄先生者,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戚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勸李天桂刊板於蜀,彼即祈余作序。後以因緣不具,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贊成,殆非小緣。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凈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附刊於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後。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之慈悲主帥。省庵不凈觀等頌,為滅貪慾魔軍之凈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沉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於三種法門之後。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善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雲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聖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迴,面禮彌陀,親蒙授記。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沉業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願切,執謝情亡。感應道交,覲(jin)無量光。余詳戊申序中,茲不復贅。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古莘(shēn)釋印光謹述。
又序(此系光緒戊申蜀士李天桂請作 印光大師撰)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聖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復胡來漢現。猶太虛之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聖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跡,廣導群萌。由是尼山〖指孔子。 校譯者注。全書中凡此類方括弧內之簡注皆是校譯者注〗抉誠明之奧,作修齊治平之軌。柱史〖指老子〗說道德之經,陳長生久視之術。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發揮演暢之,普令含識,稱性起修,即修顯性,消原無之幻妄,複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誕登覺岸而後已也。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指科舉制度的主考官〗。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廣訓,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義無盡,誰測淵源。註解縱多,莫窺堂奧。致令上下千古,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藏。覺世牖(yǒu)民,引為己任,淑身變俗,用示嘉謨〖同模〗。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指佛教〗泗水〖指孔學〗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注。理本於心,詞得其要。徵引事實,祛迷雲於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使閱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而又悲心無既,慈願莫窮。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慾海回狂。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又以泛修世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凈土經論,采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出輪迴,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前三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後一種雖明了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至於惠吉逆凶,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聵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不慧少讀儒書,罔知孔孟之心傳。長學佛乘,未悟如來之性體。迄今年臨知命,見等面牆。徒有樂善之心,毫無利人之力。欲將此書,刊刻流布。無奈貧無卓錐,兼以懶於募緣。因是多年,未償所願。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靈根,篤修善行。企得無上佛法,朝禮普陀名山,於法雨禪寺,偶然會遇。若非宿緣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問法,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倫常,精修凈業,自利利他,唯此為要。若能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倘所行不符所言,乃奉法反以壞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遷者,非無修德遷善之資,乃無良師益友以身率之故也。即贈以此書,令詳悉披閱。務使己之動作云為,與書之指示訓誨,相契相合,無少參差,庶幾可耳。彼遂若獲至寶,慶幸無已,發願刊板,用廣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顛末。其有欲致君澤民,修身齊家,教子孫以希聖賢,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請熟讀而力行之,當不以吾言為謬妄也。
附二: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崑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凈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淫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殺,戒淫二書。其戒殺書名萬善先資,言多懇切深痛。自言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雲,唯願尊神,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一蚊蟻,唯願尊神,是糾是殛〖殛(jí),誅殺〗,迅雷擊碎所著書板。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臨河見魚,仰面見鳥,不思救度,反萌殺機,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而反歡喜贊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淫書,名慾海回狂。勸諸淫者,先觀胎獄,了種種苦,是為息淫原始方便。次觀此身,諸蟲蝟集〖蝟集,象刺蝟毛一樣聚集,喻眾多〗,宛轉遊行,食人腦髓,是為初開不凈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涕唾,惡露中滿,猶如溷(hùn)廁,糞穢所都,是為息淫對治方便。次想死人正值仰卧,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鑽嚙。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冢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淫窮原方便。次觀自身,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華,及諸種種莊嚴瑞相,亦見自身,禮拜供養於佛。作是觀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阱,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又著陰騭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雲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
http://www.honghuashe.com/Index.html
十八、勸誡女性
092、印光法師的嚴厲斥示:近來女界直成妖精,其裝飾更下劣於娼妓。
093、《印光大師與周福淵女士書》學習感言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與周福淵女士書》雖是給周福淵居士的回信,實則是對我們末世所有女子的諄諄教誨,實為無上法寶。在此篇中,印祖開示了一個極為簡便、舉一全收的辦法:求佛力加持,「極力念觀世音菩薩」。學習一遍,非常受益。恭錄此篇,與諸蓮友共勉。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前生所作之業之所感召。
感言:因果報應的道理,反省到自身種種正報、依報,則知一切結果不離自身累劫造作之因。深信這個道理,心中於他人、環境定然無絲毫埋怨。若有責備,亦只怪自己宿世少栽培而已。女人學習深信因果,對祖師講的這段開示,信起來應該不難的。不過要在煩惱一現前,立即反省到自身,坦然平心,還需要時時鍛煉啊。
若有大功德,則會過於前生所培。
感言:命自我立。命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積極地講,今生的命運還是可以向美好的方向轉變的。那麼什麼是大功德呢?這個問題先放在這裡。如何做才會比前生所培的命運更好呢?祖師在後面有開示。
若有大罪過,則便不及前生所培。
感言:孔子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況我等障重女流。當此五濁惡世,非戰兢自持,勤於懺悔,大的罪過亦難免除啊。否則痴心好命,又如何變為現實呢?
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也。
感言:只有認真修持,才能轉自己的前業。
汝欲得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這個福,則便不能滿汝痴心。
感言: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的好丈夫,俗語常講:可遇而不可求。祖師這裡講得透徹,這是果報。以前世栽培了這個福,果報自然得來。沒有栽培,則只是痴心妄想。白白陷於「求不得苦」中。
《楞嚴經》謂,「念觀世音菩薩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於菩薩,謂求菩薩加被,得其賢惠福德之妻。汝求夫亦然。
感言:求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的好丈夫;求賢惠福德的好妻子;求生福德智慧的男孩子;求生端正有相、眾人愛敬的女孩子,都向哪裡去求呢?佛在《楞嚴經》里告訴我們,向觀世音菩薩求!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定能滿所願,佛語真實不虛。
極力念觀世音菩薩,當能滿汝所願。
感言:祖師告訴我們這個方法,人人發心都可以做到。不需要打別的妄想,東求西求,也不需費錢勞苦,只要極力念觀世音菩薩!極力則至誠感通。觀世音菩薩慈心廣大、悲心深重,對我們尤其憐憫愛護,其程度過於父母之愛百千萬億倍。全身心倚靠好啦。
否則,縱得好夫,或者又有短命、多病、禍患等事,況未必能得好夫乎?
感言:拜託菩薩來安排,遠比自己安排要好。又印祖在《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開示:「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可知信願念佛求往生,為舉一全收之極大功德!
汝切不可以貌美起驕傲心。
感言:女子的習氣、相貌稍微端正一點,容易自矜自傲。不知紅顏易老,生命無常。
此心不息,便難載福。
感言:謙德才能載厚福。
汝能諦聽我語,則汝之所受用者,皆有超過前生所培多多矣。
感言:諦聽,仔細地聽,依教奉行。深信因果,去除貢高我慢的習氣,極力念觀世音菩薩。命運由此自然改變。
南無阿彌陀佛!
十九、法眼擇正道
094、印光大師斥責吃肉喝酒的邪見
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842399470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6b92ee010185tz.html?tj=1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1)。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2)。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卷一·復龐契貞書》
譯文:
道濟禪師(濟公)是有大神通的聖人,為了使人產生正信,才做出些不可思議的事。至於說他喝酒吃肉,其實是為了遮掩他的聖人之德,好讓愚痴的人看他瘋瘋癲癲的,而不相信他的真功夫,否則他就不能在世間住了。因為佛菩薩如果以凡夫身示現,就只能以道德教化人,而絕不顯神通;顯了神通就不能在世間住,除非現顛狂相才無妨。而不是說修行人可以喝酒吃肉,世間善人尚且不飲酒食肉,何況是佛弟子。濟公禪師喝酒吃肉的事情萬萬不可學。他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都沒有本事吐出原樣的,哪裡可以學他吃肉。他喝了酒,能替佛像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你喝了酒,連井水也運不出,怎麼能學他。
濟公傳有幾種,《醉菩提》是最好的,無論文字、義理都好,所說的事,是當時的真實事件。世人因為不知其所以然,不是瞎學就是任意毀謗。莽撞瞎學決定要墮地獄,胡亂毀謗則是以凡夫知見揣測聖人,同樣罪過,但比起那些隨便瞎學的,還算輕得多。學佛之人見到濟公禪師不可思議的地方,應當生起敬信;見他喝酒吃肉的話,絕對不學,才能得益而不受損。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一-復龐契貞書》
【注釋】
(1)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根據《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天花藏主人編次)載,沈員外派家僕給濟公送兩隻熟鴿子和一壺酒,僕人路上偷吃一隻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為神仙也難知道,濟公指出,不承認,濟公於是到階前吐出兩隻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
(2)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根據《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記載,凈慈寺遭火燒毀,重建需要大木頭,浙江沒有,濟公答應去四川化緣,結果醉卧三日,將大木頭走海路運到錢塘江,又運到寺內井裡。又喝酒後在殿內嘔吐,別人以為是嘔吐,實際上是給大殿佛像裝金,結果監寺少買一壺酒,又提前打開殿門,使一個佛像的胳膊一尺沒有裝上金。方丈罰監寺出錢買金子補上,但總不能與濟公所裝天然合一。
「濟顛,則不守清規,顯大神通。若謹守清規而顯神通,則不能在世間住矣。唯藉此瘋瘋顛顛,以令人疑信相參,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議,以生正信心耳。世之無知無恥之人,從而學之,何不學吃死者以吐活的乎?何不學喝酒醉卧數日,而百千根大木,從井中運出,及喝酒大醉,吐金以裝全殿佛像之金乎?此種不思議事,唯此種人行之,則無礙。若謹守規矩之人行之,必定當下去世。否則,人皆求彼,不能做一切事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楊慧昌居士書三》
「又有一類人說,我之食牛羊雞鴨等肉,為欲度脫彼等耳。此說不但顯教無之,即密教亦無之。若果有濟顛之神通,未為不可。不然,邪說誤人,自取罪過,極無廉無恥之輩,乃敢作是說耳。學佛者,須明白自己之身份力量,不可妄自誇大,至囑至囑。梁時,蜀青城山,有僧名道香,具大神力,秘而不露。該山年有例會,屆時眾皆大吃大喝,殺生無算,道香屢勸不聽。是年,乃于山門掘一大坑,謂眾曰,汝等既得飽食,幸分我一杯羹,何如?眾應之,於是亦大醉飽,令人扶至坑前大吐。所食之飛者飛去,走者走去,魚蝦水族,吐滿一坑。眾大驚畏服,遂永戒殺。道香旋因聞志公之語,當即化去。(有蜀人,在京謁志公。志公問,何處人?曰,四川。志公曰,四川香貴賤。曰,很賤。志公曰,已為人賤,何不去之?其人回至青城山,對香述志公語。香聞此語,即便化去。)須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顯示神通,當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煩惱耳。否則須如濟公之瘋顛無狀,令人疑信不決,方可。」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第七日論大妄語罪及佛大孝與致知格物老實念佛等》
「須知傳揚佛法之人,必須依佛禁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見志公、濟顛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濟顛並未膺宏揚佛法之職,不過遇境逢緣,特為指示佛法之不思議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職者,萬萬不可學也。而且彼吃了死的,會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連原樣的一片一塊也吐不出,好妄學,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類。況彼魔子是魔王眷屬,完全不是佛法乎?」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楊樹枝居士書四》
095、細論外道邪魔–印光大師文鈔選
原文:佛陀正法網http://www.fotuozhengfa.com/archives/1036
【邪魔狂態】
以此魔子,初則妄充悟道,人未歸附。近則妄充得道,故得遠近爭赴。且自謂我所說法,令人易於得道。故一境若狂,咸相崇奉。妄充得道,須有事實,人方肯信。故肆無忌憚,隨口亂說。常為人言,我能入定,超度亡魂,令其生天,或生凈土。能知一切亡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及三惡道。又知某人生西方上品,某人生中品,某人生下品。由是之故,不但愚夫愚婦,靡然從風。即不明佛理之士大夫,亦以為實屬得道,而歸依信奉者,日見其多。縱有智者斥其狂妄,由彼邪說入人深故,了不見信。(增廣文鈔卷一·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
佛法唯教人止惡修善,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一《大藏經》,絕無一字教人運氣煉丹,求成仙升天,長生不老者。國初魔民柳華陽作《慧命經》,盡用佛經祖語,證煉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謗法。未開眼人,見其邪說,認為真實,正見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壞佛法。而猶囂囂自得,謂吾幸遇真乘,得聞正法。所謂認賊為子,煮砂作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可不哀哉!夫煉丹一法,非無利益。只可延年益壽,極功至於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傳,況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能領會此語,便不被彼所迷。(增廣文鈔卷一·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發心皈依,須依佛法修持。凡外道之煉丹運氣等法,當屏棄之。若猶依彼外道之法修習,則成佛教罪人。譬如國民投彼寇盜。煉丹運氣,非無好處,乃養身之法耳。彼等謂此為佛法真傳,反謂佛法不如彼法,是以無知之人,便認外道煉丹運氣為佛法。誤人之罪,實超過養身之好處百千萬倍。故不得不為說破,免彼等以好心而得謗法壞法之果也。(文鈔三編卷一·復羅鏗端居士書一)
彼之煉丹運氣之法,用之好,則血脈周流,身體強健。用之不如法,則氣滯不通,其害非小。有許多人,入同善社坐工,以致成痴呆、癱瘓、身體麻木者。皆由其法不善,以冀養身者,反以害身,可不哀哉?(文鈔續編卷上·與胡作初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住於寺廟,當須至誠恭敬,禮拜持誦。切勿夾雜煉丹運氣,或頂神附鬼等,以招無知者之恭敬供養。能如是,則是真佛弟子,決定可於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文鈔三編卷二·復周伯遒居士書十八)
接手書, 不勝慨嘆。汝何得瞎造謠言, 謂燃燈古佛降生汝家, 未周歲而殤乎。諸佛生死已了, 決無示生復殤之理。佛若為度眾生, 乘願示生, 實有其事。然既示生, 亦決不說我是某佛, 及至度生事畢, 將示涅槃, 方始顯本。決無示生, 而不及大作佛事即夭殤者。聲聞初果, 已斷見惑, 尚有思惑未斷。故須七生天上, 七返人間, 方斷思惑, 而證四果。二果, 則一生天上, 一返人間, 乃證四果。(初二果之生人間, 壽皆長短不定, 或數月, 數歲, 數十歲, 仍系隨業受生者。)三果, 以欲界思惑已盡, 尚須在色界五不還天, 經歷多劫, 方可斷盡思惑, 而證四果。四果, 則見思二惑凈盡, 三界內了無生緣。若發宏誓願, 示生則可, 非隨業受生者比。汝以業力凡夫, 造此謠言, 誣謗古佛, 欲求世間瞎眼漢, 謂汝是佛之父母。若當道有通佛法之人, 必定以妖言惑眾治汝。即當局無暇問及, 亦不怕天雷殛汝乎。汝還到處求人和汝之詩。若非邪正不分之外道, 與香臭不識之痴人, 誰肯許汝之言為是乎。汝當痛改前非, 凡寄出之信, 再去信直陳其罪, 哀求懺悔, 庶可不致以凡濫聖, 永墮阿鼻地獄, 受諸極苦, 永無出期。如不以光言為然, 則汝是魔眷, 非我弟子。汝何苦瞎造謠言, 被明眼人唾罵, 被天地鬼神殛誅乎。因望汝知即改悔, 不然, 苦報來時, 悔不可及, 故不得不盡我之分, 直言痛責。汝若不聽, 與我無干。 日前接手書, 知已認過, 求哀懺悔。本欲即復, 以無暇, 故遲至今。人生世間, 須守本分。衣服, 器用, 名稱, 均不可以至尊貴者為美而妄稱之。譬如庶民, 妄稱帝王, 罪必滅族, 可不懼哉。汝以未周歲之殤子, 妄稱燃燈古佛示現, 欲得佛父佛母之美名。不知褻蔑古佛之罪, 盡未來際, 亦無出阿鼻地獄之日。非光道破, 尚欲將所作之詩, 遍示國人。俾無知之人, 亦仿汝跡而踵行之。則姦邪漁利之徒, 各以殤子為古佛示現。初則只取無知之人讚歎。次則為之起塔, 為之修廟, 而斂財以致富。又次之, 則姦邪咸相結聚, 遂立教門, 蠱惑愚俗。久則劣跡露出, 俾大家同受國法。而邪人當時有匿跡未受誅者, 久複發生, 如白蓮教等蔓延不斷, 為世間害。嗣後其教徒, 但改名稱, 不改事實。彼諸外道, 悉事秘密, 雖父子, 夫婦均不相傳。以此秘密, 固結愚人之心, 任何善知識開導, 均不信從。如狗以屎為美, 非吃不可。常與人說, 吾師是某佛某祖師出世, 吾是某佛某祖師出世。瞎造謠言, 以期得名聞利養。而不計壞亂佛法, 疑誤眾生, 生受國法, 死墮惡道, 從劫至劫, 無有出期, 其為流弊, 可勝言乎。汝之作為, 若不痛改, 必與此同, 可不畏哉。宜印一改過懺悔之信, 凡以前寄詩之處, 各為寄之, 以期周知。涅槃室三字章, 燒之。前所妄擬設者, 通皆取消。按一函遍復所說, 生信, 發願, 念佛, 求生西方。果肯真心發露懺悔, 定可業消智朗, 障盡福崇, 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 其為利益, 何能名焉。光之為汝, 可謂至極無加, 盡我之職分矣。汝果熟讀而詳思之, 當必有涕淚滂沱, 不能自止之情狀焉。(文鈔續編·復某某夫婦書二)
【現妖通食肉乃魔法】
末法時世,邪魔外道,不勝其多。此韓魔子,不問彼之如何修持,只一「五教大同」四字,即可知其底里。外道皆仗幻術以欺世欺人,一班有眼無珠者,見其神通廣大,遂以身命皈依。若真知道理之人,當遠之不暇,尚欣羨而懷疑欲皈依乎?此即《楞嚴經》「想陰十魔」之流類。鄉愚以能見神見鬼為希奇,而不知其為彼之邪術以惑人也。 汝於彼魔子,尚欲問其前生,則汝已被彼吸動。黃冠雲者,亦魔妄說耳。汝既由黃冠中來,何以從初即不喜彼修鍊之事。汝須知妖魔鬼怪,都有神通(是妖通,非真神通)。愚人見其有神通,遂謂是菩薩,則入彼魔鐐幸印<仁欽嬗猩褳ǎ我源又д擼⑷緔酥瘢慷霰酥擔腖⒅剩ǚ欠鴟ㄖ興姓摺! 」宋獎聳欽娣鴟ǎ艘磺型獾攔倉爍藎盪嘶埃純芍涫悄А7鶿搗盼櫱浚ǚń哉媯浦叮婕核謎嚀岢輝貧夯敕瘛H粼唬骸拔抑ㄕ媯鸕耐ń苑欽妗!逼淙瞬晃識湮АH曄敵鬧形拗鰨冶說認殖靄芟啵行囊剎瘓觥J貢搜д卟懷靄芟啵昴懿話荼宋Γ帽酥褳畹籃醯俊 ∧呈妊г踩冢釗順勻獯蚍穡鬮踩凇<戳釗順約喝獯蚣海嗍悄ЯΨ⑾鄭霰松綳艘膊豢纖盪耍ǔ約喝猓蚣海┗昂醯啃脛鋟鴟ㄖ耍匭胍婪鸞洌炔懷紙洌我越倘誦蕹鄭勘思竟玫囈雜諧勻庵隆H恢竟玫卟⑽粹吆暄鋟鴟ㄖ埃還鼉撤暝擔匚甘痙鴟ㄖ凰家榫辰繢硎隆6畏ǖ樂罷擼蟯蠆豢裳б病6冶順粵慫賴模嵬祿畹摹D車瘸粵慫賴模囊黃豢橐餐虜懷觶猛В乙越倘撕醯俊 ∽〕址鴟ㄖ耍舨灰婪鷸疲詞悄Ю唷?霰四ё郵悄蹙焓簦耆皇欠鴟ê醯拷裰酥鄭醬允牽弈恐耍纈鴣簦植豢芍В嘀豢傷嫠チ恕:我怨剩酥剖⑷酥冢勸詞鄧擔揮忻骰觶賾邪禱觶叭艘嘀豢扇捌淇扇罷叨1艘焉バ牟】瘢爸刂路詞傘H耆艨垂閶暇邢胍跏Вㄎ逡蹌Ь常ㄏ胍醯疃嗪笫濫ё鈾兄攏虼四ё鈾志跋螅裼卸幕騁芍潞醯咳蝗暌嚶心е鄭似植蝗ィ罄匆嗷岱⑸隆#ㄎ某嗑砩稀じ囪釷髦郵渴樗模 侗儺凹凡豢閃釵蘚嚦矗韻衷諭餿聳剖ⅲ忠來擻脛嗦郟蛑琳謝觥#ㄈ嗌喜帷じ闖路汕嗑郵渴橐唬
【每謂得佛法真傳之外道,總為求名聞利養故】
又未受戒人, 犯大妄語, 其罪極重。受戒之人, 則更加重。如外道每謂彼等得佛法之真傳, 六祖亂傳法, 法歸於在家人, 僧人皆無法, 彼師乃某佛某祖師一轉, 說此法者, 總為求名聞利養故。受戒之人, 亦有好名, 或求利養, 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是人縱有修行, 以心地不真, 必不得佛法之實益。而壞亂佛法, 疑誤眾生之罪, 不知何年何劫, 方才消滅也。(三編·復常逢春居士書九) 手書來幾日, 以冗煩無暇, 故未即復。今晨為書其大義, 當必不至又生疑義。世間事均有流弊, 彼好名而惡實者, 知之則以無為有, 以凡濫聖, 此種行為, 破壞佛法, 退人信心。當令一切念佛之人, 真修實行, 勿以虛名邀譽為事, 則利益自可親得矣。(三編·復常逢春居士書十) 既知「同善社」之無益有害, 當將所有學說工夫, 徹底棄置。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務須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吃素念佛, 求生西方。以此自行, 復以勸其父母兄弟各眷屬, 及其鄉黨鄰里各同人, 同修凈業。現今科學發明, 殺人之法妙不可言。若不生西方, 下世再做人, 比此刻當更厲害百倍矣。文鈔文雖拙樸, 義本凈土各經論。文鈔看過, 再看凈土經論。均可順流而導, 勢如破竹矣。切不可加雜禪家意見。一經加雜, 則禪也非禪, 凈也非凈, 二門俱破, 兩無所益。(三編·復吳桂秋居士書)
【食肉毀佛即魔】
現今邪魔外道甚多,切不可稍存探試之心。倘有此心,必被彼所誘,一入其彀,必致喪心病狂。聞一大有聲名之法師,今則自己食肉,教人食肉,且教人毀佛像,此人已大現魔相矣。(文鈔續編卷上·復沈彌生居士書) 外道每謂彼等得佛法之真傳,六祖亂傳法,法歸於在家人,僧人皆無法,彼師乃某佛某祖師一轉,說此法者,總為求名聞利養故。受戒之人,亦有好名,或求利養,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是人縱有修行,以心地不真,必不得佛法之實益。而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罪,不知何年何劫,方才消滅也。(文鈔三編卷二·復常逢春居士書九)
【魔鬼附體之態】
以彼心存速證,故得魔鬼附體。從茲妄造謠言,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彼之學者,皆以彼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說。凡去見者,有時預知其心,有時面受人欺。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鬼來則有,鬼去則無。凡親近彼者,有得心地清凈者。有未得謂得,妄自稱尊者。亦有發狂不能令愈者。世之矜奇好異者多,故彼得售其技。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則彼之巧技無得而施。現已往北平去,聞其蟻聚烏合之勢,不亞滬地。光於彼亦不讚歎,亦不立說破斥。以光系啞羊僧,不足以啟人信而折人疑。只好彼行彼法,吾守吾道。(文鈔三編卷三·復某居士書)
【毀謗佛戒以盲引盲】
現多大言欺世之人,不但專戀嬌妻美妾,尚加冶遊飽食酒肉,肆行無忌,猶自命為菩薩應世之大通家。謗毀吃素持戒者為小乘,到處肆其狂妄知見,亂人聽聞。亦有許多盲徒,認為談說玄妙,隨聲附和。直所謂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可不哀哉。(文鈔三編卷二·復慧華居士書二)
【勸舍邪歸正】
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彼皆自謂最為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捨之凈盡。切勿謂入時已發咒,恐捨之,或致遭禍。須知捨邪皈正,何得有禍。不但無禍,尚有功德。(文鈔續編卷上·復馮偏西鄭圓瑩居士書) 貴地之外道甚多,無論是何種外道,均不可依彼法修持。若學佛而仍修外道法,則成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罪。(文鈔續編卷上·復梁慧棟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辨別外道、神通、妖通】
末法時世, 邪魔外道, 不勝其多。此韓魔子, 不問彼之如何修持, 只一五教大同四字, 即可知其底里。外道皆仗幻術以欺世欺人, 一班有眼無珠者, 見其神通廣大, 遂以身命皈依。若真知道理之人, 當遠之不暇, 尚欣羨而懷疑欲皈依乎。此即楞嚴經, 想陰十魔之流類。鄉愚以能見神見鬼為希奇, 而不知其為彼之邪術以惑人也。汝於彼魔子, 尚欲問其前生, 則汝已被彼吸動。黃冠雲者, 亦魔妄說耳。汝既由黃冠中來, 何以從初即不喜彼修鍊之事。汝須知妖魔鬼怪, 都有神通。(是妖通, 非真神通。)愚人見其有神通, 遂謂是菩薩, 則入彼魔鐐幸印<仁欽嬗猩褳, 何以從之學者, 發如此之狂。而況彼之所說, 與所立之名詞, 通非佛法中所有者。彼謂彼是真佛法, 乃一切外道公共之騙人根據, 說此話, 即可知其是魔。佛所說法門無量, 法法皆真, 善知識, 隨己所知所得者提倡, 只雲逗機與否。若曰, 我之法真, 別的通皆非真, 其人不問而知其為魔。汝實心中無主, 幸彼等現出敗相, 尚心疑不決。使彼學者不出敗相, 汝能不拜彼為師, 而欲得彼之神通妙道乎。某師既學圓融, 令人吃肉打佛, 便為圓融。即令人吃己肉打己, 亦是魔力發現, 況彼殺了也不肯說此(吃己肉, 打己。)話乎。須知傳揚佛法之人, 必須依佛禁戒, 既不持戒, 何以教人修持。彼見志公, 濟顛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 濟顛並未膺宏揚佛法之職, 不過遇境逢緣, 特為指示佛法之不思議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職者, 萬萬不可學也。而且彼吃了死的, 會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 連原樣的一片一塊也吐不出, 好妄學, 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 若不依佛制, 即是魔類。況彼魔子是魔王眷屬, 完全不是佛法乎。今之此種, 到處皆是, 而無目之人, 如蠅逐臭, 樂不可支, 亦只可隨他去了。何以故, 彼之勢盛人眾, 倘按實說, 不有明禍, 必有暗禍, 勸人亦只可勸其可勸者耳。彼已喪心病狂, 勸之必致反噬。汝若看過楞嚴經中想陰十魔, (五陰魔境, 唯想陰, 最多後世魔子所行之事。)則此魔子所現景象, 豈有動心懷疑之事乎。然汝亦有魔之氣分, 此氣分不去, 後來亦會發生魔事。一為自是, 汝為人司書啟, 寫的字, 許多無學問的人都不認得, 是尚是利人利物之人之心行乎。使我不說破, 則畢生如此, 不知要誤多少事。即不誤事, 令人費盡心思的猜度, 自己折福也否。馮夢華, 一老探花, 曾做過安徽巡撫, 後來專門辦賑。所寫之字, 平常人, 認不到一半。一年與我寫來, 我即說彼之過。後與我寫, 則用楷體, 問及與人, 猶是照舊。其人頗厚道, 而兒子孫子通死完, 過繼的孫子也死。彼八十四歲方死, 死時重孫始三四歲。一生要以字顯高尚, 猶是多年辦賑, 到底只落得一家有五六個寡婦, 只有一個三四歲之重孫, 可不哀哉。二則我慢貢高, 汝前為汝兄求皈依之信, 末後署名, 只雲謹啟。夫求皈依, 是什麼下作不堪之事, 不宜施其恭敬, 而作此種反不如行人問路之禮貌乎。行人問路, 尚復拱手請教。汝代求皈依, 只一謹啟, 一如問路不拱手, 但曰請教耳。則其視皈依之事, 及與所皈依之人, 乃一文也不值了。今以魔子事問, 又是謹啟。我若不說破, 汝畢生便墮在我慢貢高中, 尚不知其非, 久而久之, 以致著魔。汝有禮貌, 於我何加, 汝無禮貌, 於我何損。但以汝既以我為師, 豈忍不治汝病, 而負我之職分乎, 故為此說。若認做我求恭敬, 呵責汝, 則其著魔也, 當不在久。此信勿令別人看, 免得魔徒造口業。(此系最初之複信。)(文鈔續編卷上·復楊樹枝居士書四)
【彼運氣求神通之靜坐,非佛教之禪定】
所言某君, 乃煉丹運氣之流。既雲皈依三寶, 固當置此種工夫於度外。念佛之人, 非不靜坐。靜坐仍是念佛。彼謂靜功有效, 蓋是說運氣有效。汝不知彼所說之靜功為何事, 故令續做。若依正理, 既修凈業, 當依佛教。若兼修之, 則邪正夾雜, 或致起諸魔事。以外道煉丹, 冀其出神, 倘存此念, 其害不小。若論煉丹, 亦非無益。然其宗旨, 與佛法相反。佛令人將此幻妄身心看破。彼令人保守此幻妄身心。(出神, 即妄心所結成之幻相)彼既信願念佛, 當依凈土宗旨。如其以煉丹為事, 又何必冒此凈土之名乎。(三編·復江有傳居士書) 末世外道充斥, 縱有信心, 多半歸於外道, 以無正法之可聞故也。近來交通便利, 佛法經典得以流通, 實為大幸。然不得既學佛法, 又修外道法, 以致邪正混亂, 則為害非淺。(三編·復韓宗明張宗善二居士書)
推薦閱讀:
※[轉載]學八字少走彎路
※[轉載]【小亦媽手工 】雙層棉衣
※{轉載} 干支會合化表(錄子平《四言集腋》)
※[轉載]★【李炳南:念佛的捷徑
※[轉載]三命通會.精校版.卷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