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介紹共濟會

世界最神秘的組織-共濟會

共濟會,也稱美生會。英文Freemasonry,字面含義是自由石匠工會。中文「共濟會」一詞取其組織性質。其會員被稱為「美生」(英語:Mason,原意為石匠),這也是中文美生會一詞的來源。而中國美生會員則稱之為「兄弟」。   申請者必須是有神論者,相信存在著一位神。共濟會的理論明顯繼承了諾斯提教派(Gnosticism)的宗教思想。而除了諾斯提思想之外,共濟會也包含了13世紀左右興起的卡巴拉(猶太教隱秘哲學)、拉丁鍊金術的諸多元素。   華人組織洪門的英文名稱是Chinese Freemasonry,儘管英文是同一個詞,但並不屬於共濟會分支組織。

有人認為共濟會起源於參加建造古巴比倫巴別塔的石工職人工會;但另一種說法是,共濟會起源於建造所羅門的耶路撒冷神殿的石匠們。古代共濟會是一個保持著並不對外公開的建築技藝的石匠行業協會,因此也是一個秘密組織。關於它的起源目前並沒有確定的說法。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記錄約為1390年。有證據顯示在蘇格蘭最早出現會所的時間是16世紀末期。根據其正式文獻《共濟會憲章》(傳說1701年寫成,於1723年正式出版)第一部《歷史篇》的解釋,共濟會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這一年被共濟會稱為光明之年(Anno Lucis)或光明元1年,他們自稱是該隱的後裔,通曉天文地理及宇宙的奧秘。

現代共濟會正式出現的最早記載是在1717年的英國。1716年之前,倫敦的四個酒館中聚集著貴族和高級神職人員,舉辦高級俱樂部聚會,內容是社交活動、娛樂和飲食,這些人是現代共濟會的真正創立者。1717年6月24日聖約翰日,四個會所(英語:Lodge)的共濟會會員聯合成立了第一個總會所(英語:Grand Lodge),會員投票選出安松·塞亞為第一代總導師(英語:Grand Master),這一天也就是現代共濟會運動的開端。而這一時期也正值傳奇的薔薇十字運動的影響消退之際,現代共濟會擺脫了古老秘密組織的性質,成為思想性的石工、亦即投身社會改革的政治團體。初期現代共濟會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約有700名會員。在啟蒙運動出現到50年時間裡迅速擴散到西歐、中歐和北美洲,建立起可以和基督教會匹敵的巨大組織。在隱蔽了將近1300年之後,天主教會再次面臨強大的挑戰,這令教廷十分恐懼。1738年,天主教教宗克勉十二世命令禁止天主教基督徒加入共濟會,違反者將被教會開除(共濟會允許天主教徒入會),在18世紀後半葉教廷一直致力於打壓共濟會,至今雙方的關係仍不怎麼樣。   共濟會在1730年代出現在北美英國殖民地。美國革命後,每個州都成立了自己的總會所。一度有人希望成立以喬治·華盛頓為首任總導師的全美總會所,但沒有成功。

這個由經典、方矩和圓規組成的象徵符號(寓意畫)是共濟會最基本的代表性徽章,方矩和圓規都是石工測繪使用的工具,在共濟會思想中它們代表著會員完善自身所使用的道具。]每一個共濟會會所幾乎都飾有方矩與圓規的符號,它可能由象徵符號六芒星變化而來,曲尺代表六芒星中向下的正三角形真理、而分規代表向上的正三角形道德,兩者的結合代表陰陽調和、真理和道德的和諧、行動和節制的規範,中間的G代表 General,也是造物者的本意,要所有生命學著創造美好,從而完成偉大的作業。

分規、曲尺和法典(秩序order)在共濟會中被看作會所的傢具,是會員完成個人實踐、突破三重黑暗、重見理性光明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被稱為三重偉大之光(三大明光)。共濟會在全球都有發展,但並沒有全球中心。共濟會分為兩級組織:會所和總會所。會所名稱為阿拉伯數字編號和地名的組合。總會所是共濟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各總會所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9]在多年的流傳中,各總會所之間在章程和儀式上會有一些差異。總會所往往是在司法管轄區內以社團的形式註冊的公開的合法機構。   共濟會名義上要求會員效忠所在國家的政權。歷史上,天主教國家是最早反對其發展的,也曾在沙皇俄國、蘇聯、德國的幾個歷史時期、日本、義大利等國家被禁止,現代在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國家和一些非洲國家依然禁止其存在。其在1962年主動退出了中國大陸,轉到香港和台灣發展。 現代共濟會在服飾和儀式上分為英格蘭分支和蘇格蘭分支。

18世紀共濟會入會儀式因其屬封閉的社團形式,如無兩位以上美生兄弟推薦,外人無法得以加入,且其考核欲加入兄弟之時間,短則半年,長則無限。而且早期時入會之後,不得向他人揭露其會員身份。但近年一些總會所允許會員自己做決定是否願意向外人揭露其會員身份。

而根據共濟會傳說,共濟會的始祖為海勒姆(Hiram Abiff),他是建造耶路撒冷神殿的重要石匠之一,因被三個妒忌他地位及技能的工匠所殺,埋於殿內的青銅墓里,但不久即將再度復活。因此,凡加入共濟會者,都要舉行一場象徵死亡及復活的儀式。雖然初期共濟會仍舊奉行嚴守內部秘密的規定,但是1745年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的一本書籍完全暴露了共濟會內部的規定、活動內容甚至入會禮儀等細節。然而共濟會也因此將活動更加公開化,會員並不隱瞞自己的身份,他們也更公開地進行慈善活動,會員的階層也逐漸向中產階級轉化。現代的共濟會除了內部表明各級別的暗語及手勢仍舊保密之外,其餘活動基本上全部公開。

共濟會會員共分為33個級別,用度的符號「°」表現,但只有1°到3°涉及到等級概念:  1°會員被稱為「學徒」(英語:Entered Apprentice),不是正式會員  2°會員被稱為「技工」(英語:Fellow Craft),不是正式會員  3°會員被稱為「導師」(英語:Master Mason),正式會員   從3°到33°都是平級的。不同的級別在共濟會意味著不同的研究學習內容,也代表了會員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比如33°是共濟會內部研究宗教的級別。   今天的共濟會大約有600萬人,蘇格蘭及愛爾蘭會籍上約有15萬名會員,英格蘭會籍上約有250,000名會員,法國約7萬人,美國境內也有約200萬名會員,香港有1,200人左右。共濟會會員更幾乎佔滿了西方近代史的每一頁,包括英國等歐洲王室成員和美國很多任總統。英國共濟會初期共濟會名義上對志願者不作限制,人人平等,但是當時只有白人貴族和上層資產階級可以入會,為了爭取更大的影響力,共濟會不斷地招收貴族入會並且希望能夠得到王室的垂青。從第二代總導師蒙塔魁公爵(1721年就任)開始,大貴族在共濟會中佔有一段時間的支配地位。1722年沃頓公爵成為新一代總導師,繼續奉行上層路線政策。1737年3月5日,英王喬治二世的長子王儲弗雷德里克王子在倫敦的臨時會所加入共濟會。次年,安德森修改了《共濟會憲章》並且將新版憲章獻給皇儲。雖然這位弗雷德里克王子早逝,沒有坐上王位,但是其長子也就是喬治三世維護共濟會的政治地位,這之後王室和共濟會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喬治四世、喬治六世、愛德華七世、愛德華八世都是共濟會會員。   英國共濟會於1753年分裂為古典派和近代派,雙方長期對立,直到1813年才告和解。在19世紀中葉之後英國的共濟會迅速喪失其社會改革的銳意和先驅性。而共濟會給英國帶來的另一大負面影響則是喪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北美獨立運動的先驅者幾乎全部都是共濟會會員。   19世紀中後期英國的上層社會中充斥著共濟會會員並不奇怪。當然,由於共濟會禁止女性入會,所以維多利亞女王本人肯定不是其會員之一,但是當時的皇儲愛德華七世和其長子艾伯特·維克托王子都是共濟會會員。今天,英國的高級神職人員、富豪和貴族在英國共濟會中所佔比例急劇減小,普通公民的比例佔有優勢。  2005年6月英國國會曾下令,英國上議院及下議院的所有議員必須公開他們是否隸屬共濟會。當日提出動議的英國自由民主黨議員強調,為了增加國會的透明度,以及重建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議員必須申報利益。

法國共濟會有證據顯示法國最早出現共濟會是在1688年。1721年,一些英國共濟會成員在港口城市敦刻爾克Dunkirk建立了法國第一個共濟會所。法國共濟會總會所建立於1738年6月24日,是歐洲大陸最早成立的共濟會總會所。雖然羅馬天主教皇克萊蒙十二世Clemence XII和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分別於1738年和1751年兩度頒發教皇禁令,禁止天主教徒加入共濟會,然而在法國並未產生足夠影響,共濟會仍然在發展壯大。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法國已經建立了很多會所。共濟會是啟蒙運動中瓦解天主教會和反對教皇權威的急先鋒。18世紀的共濟會組織體現出排外特徵,下層的勞動階層不被接納,成員主要來自貴族、教士和中產階層,有些會所完全由天主教教士構成。中資產階級被共濟會自由、平等的思想所吸引,成為主要的成員來源,因為在這裡他們能夠與貴族平起平坐。在軍隊組織中,共濟會也有極大的影響力,很多後來拿破崙軍隊中的將軍都是共濟會成員。1804年11月6日,拿破崙一世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隨後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成為法國共濟會總導師。

美國共濟會1733年組建的總會所被認為是美國的第一個共濟會總會所;這個總會所後來被更名為聖約翰會所(英語:St. John』s Lodge)。本傑明·富蘭克林於1731年成為這個總會所轄區內的會員。   現在確認的共濟會會員里,歷屆美國總統中至少有15位,美國《獨立宣言》的56位簽署者中至少有8位,1781年的第一部美國憲法的簽署者中至少有10位,1789年的美國憲法的40位簽署者中至少有9位,喬治·華盛頓的63位將領中至少有31位,以及英國北美殖民地13個州的30名州長中至少有10位。   共濟會成員哈揚·所羅門(Haym Salomon)提供了北美獨立運動所需的絕大部分資金,並在其後拯救了新政府使其免於破產。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哈揚·所羅門前後總共為北美殖民地政府及其領導人提供了大約60萬美元的資助[25],摺合成2005年的美元匯率相當於39,264,947,368.42美元,也就是將近400億美元,如果算上利息則已將近上萬億美元。19世紀發給獲得3°會員的證書

德國共濟會1250年德國第一個石匠總會所在科隆成立,這也是最早使用圓規、矩尺作為石匠行會標誌的記錄。15世紀末斯特拉斯堡舉行的各地石匠總會的集會上,頒布了第一個石匠行會會徽。從此科隆和斯特拉斯堡石匠總會分管南北德國各地會所。這是石匠手工業者的行會組織,與現代「精神石匠」共濟會組織並不相同。現代德國共濟會最早的會所出現在1737年12月6日。普魯士的王儲,後來國王腓特烈大帝曾在1738年8月在14日夜間出現在會所里,並於1739年接管了總導師的職位。在最初的幾年裡,也產生了幾所新的會所,有些現在仍然存在。  在共濟會宗教寬容和兄弟間平等的宗旨下,會所不僅僅只是為美生兄弟提供了一個空間,也成為宣傳啟蒙運動思想的場所。與很多其他國家不同,德國的共濟會有女性參與。萊辛、歌德和席勒是三位開創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道路的領袖,他們與共濟會也存在密切關係。1771年10月14日萊辛在漢堡加入共濟會三玫瑰會所(德語:Zu den drei Rosen),並成為導師。他的《共濟會員對話錄》(德語:Ernst und Falk, Gespr?che für Freimaurer)被認為是共濟會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也是最早倡議接納猶太人加入共濟會的發起者,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底層猶太人不具有公民權,也不被共濟會接納。他的好友普魯士猶太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發起了的猶太啟蒙運動哈斯卡拉(Haskalah),開啟了歐洲猶太社會開放和世俗化進程。歐洲猶太人尤其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開始學習當地民族的語言,接受當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進入歐洲上流社會。日爾曼文明史上一些最耀眼的明星都是這一運動的產物,海涅、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哈斯卡拉運動培養了強大的猶太世俗勢力,揭開了歐洲猶太民族政治運動的序幕。歌德於1780年6月23日在魏瑪加入安娜·阿瑪麗亞三玫瑰會所(德語:Anna Amalia zu den drei Rosen)。會所名字來自當時在魏瑪執政的女伯爵。阿瑪麗亞會所與當地貴族建立了良好關係,魏瑪公爵奧古斯杜和普魯士將軍費迪南伯爵(Herzog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是會所成員。共濟會在歌德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他的思想和作品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最早加入共濟會很可能是受到萊辛的影響。歌德著名的遺言是「再多些光!」(Mehr Licht),常被認為反映了共濟會和啟蒙運動的光明崇拜。1913年成立的 Wolfstieg 協會旨在促進共濟會的科學研究。

現在保存下來的帝國安全辦公室(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記錄顯示了共濟會在納粹德國時期受到了殘酷迫害。一般認為,大約有80,000到200,000共濟會會員被納粹政權殺害。共濟會的集中營囚犯被評定為政治犯,戴著一個倒置的紅色三角形以識別身份。藍色小花勿忘我最早是在1926年被 Zur Sonne 總會所採用作為德國不來梅市共濟會年度會議的會徽。生產勿忘我會徽的工廠在1938年被納粹黨選為募捐機構。這個巧合,使共濟會會員有機會將勿忘我徽章作為相互識別的秘密標記。即便在納粹時代受到了殘酷迫害,但共濟會會員們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甚至在集中營里建立了 Liberté chérie 這樣的會所。在二戰結束後,勿忘我在1948年再次成為德國總會所年度大會的會徽。今天,佩戴勿忘我徽章已經是世界範圍內共濟會紀念歷史上共濟會會員所受到的迫害,尤其是那些死於納粹時代的共濟會會員。俄羅斯和蘇聯俄國共濟會間接地來源於英國共濟會。1986年出版的《蘇聯百科辭典》記載了俄國共濟會的來源:「18世紀初產生於英國的宗教道德運動,在許多國家(其中包括俄國的資產階級和貴族階層)中傳播。」   共濟會進入俄國的時間可以追溯至彼得一世當政時期。彼得一世時期共濟會進入俄國的觀點也得到了其他國家學者的認可。 但是也有人認為,共濟會在俄國的成立時間比英國大分會的成立時間還早,因為擁有一些重要的材料表明,彼得一世被赫里斯托福·烏萊(Christoph Ulay)先生吸收加入了組織,並且在17世紀末以前,就存在一個由列福爾特任執行大師傅,戈爾東和彼得一世分別任第一和第二監督人的共濟會分會了。有史記載的涉及俄國共濟會的文件出現在1731年。這一年,倫敦共濟會分會領袖洛弗爾(Lovell)勛爵任命喬治·菲利普(George Philip)上尉為俄國分會的領導人。   相關歷史學術著作有:越世鋒出版的《俄國共濟會與俄國近代政治變遷》。《俄國共濟會百科辭典1731—2000》作者A·謝爾科夫。 梅利占諾夫1931年在巴黎出版了《在宮廷政變的道路上——1917年革命前的陰謀》,認為在1917年二月革命前並不是所謂的進步聯盟(Прогрессивный блок)構成了資產階級陰謀家聚集的中心,當時秘密活動的共濟會組織才是這一中心的真實所在。1990年,俄羅斯學者A·阿弗夫赫出版了自己的專著《共濟會員和革命》。在這本著作中,作者研究了十月革命前後共俄國濟會員和宮廷陰謀、共濟會員和2月革命臨時政府的形成、共濟會員和警察機關的關係等問題。   俄羅斯歷史學家О.А.普拉托諾夫在《俄羅斯荊棘之冠:共濟會歷史1731-1995年》一書第25章「共濟會一覽」揭露,自1945年至1994年,原蘇聯體制內約有400名以上的黨政高級官員加入共濟會或隸屬共濟會的國際組織(如「彼得伯格俱樂部」、「大歐洲」委員會、「國際俄羅斯俱樂部」等),其中包括最高領導人如M.戈爾巴喬夫、A.雅科夫列夫、Э.謝瓦爾德納澤、Б.葉利欽等均是國際共濟會會員。   知名會員還有普希金、巴枯寧等。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也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俄羅斯共濟會的活動。

中國有一些證據顯示早在1758年,共濟會已隨瑞典東印度公司傳入中國。1768年清乾隆三十二年,英格蘭總會轄下的誼廬(Amity Lodge)第407分會在廣州建立會所,這是有記錄的第一個中國共濟會會所。隨著廣東和香港交往的日益增加香港共濟會於1848年開始在廣東活動,1849年開始在上海活動,但很長時間內只允許在中國的外國人參加。附屬於美國馬薩諸塞總會的中國共濟會總會成立於1864年(英語:District Deputy Grand Master),1877年英格蘭分支中國共濟會總會正式成立(英語:District Grand Lodge of Northern China)。傳自蘇格蘭的中國共濟會總會成立於1921年(英語:District Grand Lodge of North China)[36] 1949年三月十八日,在菲律賓總會的贊助下中國美生總會在上海正式成立。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中國美生總會也遷往台灣。 隨著國共內戰及中共最終建政,從1947年到1962年間中國共濟會的活動漸漸減少直至完全消失。一些會所由於外國人的離去造成的人數不夠而關閉,另一些遷到了香港和英國。這些曾經在中國的共濟會總會目前都已經不存在。中國大陸官方現在對共濟會並沒有明確的態度,但根據香港共濟會在香港回歸中國大陸時向中國大陸政府諮詢的情況看,中國大陸政府雖然禁止共濟會以慈善基金會和秘密組織的形式向中國大陸擴張,但並沒有禁止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存在和發展。香港香港共濟會第一個會所在1844年4月29日成立於維多利亞島,三年之後成立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會。歷史上香港的共濟會分別傳自於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會在歷史上的名字變遷:1847–1866,Provincial Grand Lodge of China  1866–1875,District Grand Lodge of China  1875–1963,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1963至今,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the Far East   傳自蘇格蘭的香港共濟會總會在歷史上的名字變遷:1905–1958,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1958至今,District Grand Lodge of the Far East   愛爾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會在歷史上的名字變遷:[36] 1933–1938,District Grand Inspector  1938–1947,Grand Inspector  1947–1954,Grand Inspector for Hong Kong and China  1954–1967,Grand Inspector for Hong Kong, China and Malaya  1967–1988,Grand Inspector for the Far East  1988至今,Provincial Grand Lodge of the Far East1865年,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在現時新世界大廈所在的泄蘭街興建「雍仁會館」作為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會所被日軍炸毀,遂於1950年遷往香港島堅尼地道一號至今。   三位香港總督包括夏喬士·羅便臣、麥當奴及卜公都是香港共濟會會員。前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楊鐵梁、希慎集團利銘澤、國泰航空前董事姚剛、香港賽馬會前副主席周湛燊等政商界人物也都是共濟會會員。台灣中華民國蔣介石政府遷往台北後,中國美生總會也隨之遷往台灣。由於政局因素,1951年曾宣布停會,1954年美生中國總會始在台灣復會,並於1955年10月28日經內政部核准成立[來源請求]。共濟會在台灣非常低調且神秘,但會員之間非常團結。   蔣緯國是美生中國總會最有名的總會長,可能是因為他的德國教育與軍旅生涯讓他進入這個組織。目前台灣地區的美生會員約有數百人,分布士、農、工、商社會各階層。   到2009年,台灣相繼成立了13個會所(又稱為分會),其中也有因中國政局因素迫使停會後,在台灣再復會的。台中、高雄均有分會,其它均集中在北部;各分會皆以「廬」(英語:lodge)做會所之名,並予以區分,如:誼廬、川廬、自由廬、漢廬、唐廬、明廬、融廬等。其中唐廬為一雙語廬,意即其美生儀禮采英語,而廬中討論事項為國語。台北縣深坑鄉(今新北市深坑區)也有分會海山廬(英語:High Sun Lodge)。會員非常低調,鮮少有公開對外的場合;黑色西裝搭配白襯衫和領結,是美生兄弟們集會時的標準穿著。共濟會信仰的全知之眼的起源是古埃及金字塔頂端的荷魯斯之眼

隱藏在歐美各地的全知之眼標記

共濟會也叫做「自由石匠」組織,最初是歐洲的石匠們所組成的半公開結社,這些石匠是目前遍布歐洲各地的古老教堂的主要設計者和建造者,所以他們使用圓規和矩尺作為自己的標誌是恰當的。另一點,有人認為共濟會標誌,一把圓規和一把矩尺的上下交叉暗示著猶太人的標誌大衛星,也叫六芒星、大衛盾、大衛之星。大衛星是猶太人的標誌,同時也是猶太教的標誌,但是很多歐洲人歷來認為,大衛星也代表著對路西法的崇拜。猶太國家以色列的國旗——大衛星

共濟會標誌第一版:

共濟會標誌第二版,注意這個版本圓規的上方添加了共濟會的重要圖騰——全知之眼:

大衛星:

據說,共濟會標誌中的圓規和矩尺,象徵著宇宙規律和人類理性;圓規也矩尺交叉的方式象徵著大衛星和對路西法的崇拜;中間的字母G,取自上帝God的首字母,另外字母G的形狀也象徵一條首尾相繞的蛇——來自古埃及,象徵永恆的含義。這是美國共濟會的標誌,次徽章中老鷹頭部的王冠頂部有一個變動過的全知之眼,內部數字33,或許象徵著歐洲共濟會的33個等級

這是英國共濟會的標誌,直接把大衛星拿出來了

共濟會最重要的標誌——全知之眼

美國國徽:一座未封頂的金字塔上方,一隻上帝的眼睛,所以這個符號也被叫做「尖頂石 全知之眼」。世界上流傳最廣的陰謀論證據:一美元面值紙幣背面的金字塔、尖頂石和全知之眼圖案

圖案特寫,這個圖案周圍是一圈拉丁文文字,Novus Ordo Seclorum,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世界新秩序」

| |引用 |回帖人:酷愛貓糞| | | 2014-1-1 14:56:57   跟帖回復:第 樓全知之眼的標誌現代西方各種機構中普遍存在著美國國防預研局信息中心標誌

英國軍情5局徽記

美國海軍情報局的臂章

共濟會成員不乏名人,有些甚至是國際政要比如華盛頓,這幅畫保存在華盛頓紀念館內,他正穿著共濟會的法服

美國總統杜魯門

英國愛德華公爵,英國女王的小叔子,主持英國共濟會大會

奧巴馬也是共濟會的成員

確認是攻擊會成員的近現代名人

共濟會內部等級示意圖

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共濟會總部,注意其門口的兩尊獅身人面像

共濟會隸屬下的耶魯骷髏會總部建築物,同樣是仿古埃及式樣的:

神秘的共濟會未來計劃石碑,設立在美國喬治亞州埃爾伯特縣東北部一座荒涼的山丘上,其具體位置:緯度:34°13"55.74"北經度:82°53"39.54"西)共濟會的石匠於1970年代建立這座石碑。可以通過google地圖搜索到:

四塊巨石有八個正面,上面銘刻文字。這座巨石碑上用12種語言:英文、俄文、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印度文、中文繁體、西班牙文、斯瓦西里文銘刻了所謂的」新「人類文明宣言。置頂石上有四個橫面的宣言,分別用古希臘文、古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古埃及象形文篆刻。碑上的中文碑文內容如下:(1). 把地球人口控制在五億以下,(2). 智慧地引導繁殖 ,改善健康和多樣性,(3). 人類要團結起來 ,採納一種新的統一語言,(4). 用理性駕馭感情 ,信仰 ,傳統和一切事物,(5). 以公正的法律保護人民和國家,(6). 讓所有國家實行自治 ,外部糾紛通過世界法庭解決,(7). 避免狹隘法律和無能官員,(8). 平衡個人權利與社會義務,(9). 真 ,美 ,愛 ,尋求與宇宙和諧,(10).不要做地球上的毒瘤 ,給大自然留點餘地 ,給大自然留點餘地!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回帖人:劉芳六世|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 16:08:14    跟帖回復:第 17 樓恐怖的共濟會。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回帖人:酷愛貓糞|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 16:20:49    跟帖回復:第 18 樓近代中國的共濟會

傳入初期:現代共濟會與中國的最早接觸,可能是在1758年(或1759年末),瑞典東印度公司卡爾王子號「Prince Carl」到達中國廣東,船上的共濟會成員登陸舉行了集會,於1788年建立了會所(Lodge)。據英國總會的文獻,1767年(清乾隆32年),英格蘭總會轄下的誼廬(Amity Lodge)第407分會在廣州[Canton]建立會所,這是有記錄的第一個中國共濟會會所,但當時的會員都是外國人,到18世紀末這個會所就關閉了。迎來興盛時期:海外共濟會在國內的大規模擴展,可說始於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爭後,滿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與1843年的《虎門條約》兩項不平等條約,除了五口開放,自由通商外,歐洲殖民者兼有在中國的治外法權並自由租借地的權利。藉此之便,海外各國共濟會總會如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德國、美國的馬薩諸塞州以及後來的菲律賓在中國陸續成立了分會,最早在上海、寧波、天津、九江、青島、威海,其後在內陸城市南京、北京、哈爾濱、成都也出現了共濟會分會。當塞繆爾·羅森根(Samuel Rawson)被英國總會任命為英國共濟會在中國的省級總導師後, 中國區總會所(District Grand Lodge of Northern China)於1847年成立,1875年被分成兩部分:1.香港和北中國區,2.南中國區。傳自蘇格蘭和馬薩諸塞州總會所的:1865年,共濟會會堂在上海奠基,蘇格蘭和美國的會所由R·弗里克·古爾德(R. Freke Gould)奠定。1867年,毅力會所,第I165號(the Lodge of Perseverance, No. I165),在香港註冊,並舉行了奉獻儀式。1868年,和平之星會所,第1217號(Lodge Star of Peace, No. 1217),在寧波成立,但在1872年4月關閉。聯合服務會所,第1341號(The United Service Lodge, No. 1341),於1870年10月在香港成立。其他英語會所在中國的還有:多立克,第1433號會所(the Doric, No. 1433),1873年12月舉行奉獻儀式。廈門艾奧尼克,第1781號會所(the Ionic Lodge of Amoy, No. 1781),成立於1878年9月。廈門科林斯第1806號會所(the Corinthian Lodge of Amoy, No. 1806),在1878年12月舉行奉獻儀式。天津聯合,第1951號會所(the Union Lodge at Tientsin, No. 1951),成立於1881年10月。中國南方之星會所,第2013號(Lodge Star of Southern China, No. 2013), 1883年3月舉行奉獻儀式。此後共濟會的會所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數量顯著增加,又形成以下的會所:中國北方之星,第2673號(Northern Star of China, No. 2673),新昌[Newchang],1897年。遠東國泰2855號(Far Cathay, No. 2855),漢口[Hankow] 1901年。加冕,第2931號(Coronation, No. 2931),天津[Tientsin] 1902年。丹特里,第2938號(Daintree, No. 2938),威海衛 1902年。銅山, 3001號(Tongshan, No. 3001),銅山 1903年。香港大學, 3666號(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o. 3666),香港 1913年。汕頭, 3705號(Swatow, No. 3705),汕頭[Swatow] 1913年。國泰,第4373號(Cathay, No. 4373),香港 1921年。聖喬治, 4575號(St. George""s, No. 4575),上海 1923年。愛爾蘭會所記錄的,有三個在香港及中國南方:聖約翰,第6I8號(No. 6I8, St. John)。近代廣東與上海的共濟會隨著廣東和香港交往的日益增加,香港共濟會於1848年開始在廣東活動,但很長時間內仍然只允許在中國的外國人參加。1849年英國總會授權香港共濟會在上海建立第三座會所,北中國會所(the Northern Lodge of China No. 570 EC),成為新的分會,取代了原在香港的泄蘭會所。之後皇家蘇塞克斯會所亦轉移至上海,並改為501號。1865年北中國會所在外灘建立了一座殿堂,也是上海第一座共濟會殿堂,1861年在廣東路建造了第二座殿堂。到了20世紀初第一殿堂隨改建風潮被拆,1907—1910年在原址重建了一幢殿堂。1930年這幢大樓被日本郵船會社購買,隨後又被其拆除了。1931年北中國會所在巨福路178號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共濟會殿堂(Masonic Temple-Route Dufour),後來轉讓給了美國馬薩諸塞州在上海的分會使用。二戰結束後,1949年3月六個菲律賓分會的會員在這座殿堂內成立了中國美生總會,總部轉至台北後,1959年殿堂舊址又轉讓給了美國銀行家洛克菲勒於1914年創辦的中華醫學會,為其上海分會辦公大樓,並使用至今。今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1623號。

【1865年在外灘修建的共濟會會堂原貌】

【1900年拍攝的外灘共濟會殿堂】

【當年場面宏大的的奠基儀式】

【1907年重新修築的共濟會會堂。1930年出售給了日本郵船會社,但後來被拆除】

【1931年英國共濟會在巨福路興建的共濟會會堂原貌】

【現在的北京西路1623號,原來的巨福路美生堂】

【會堂東牆下奠基基石,上面記載由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共濟會領袖共同鋪設。石碑上刻的「a l 5931」為共濟會紀年曆,根據《共濟會憲章》中所稱,共濟會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這一年稱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所以石碑上刻的「a l 5931」即為減去4000後的1931年。】

【會堂頂部的六芒星仍然保存完好】

【現在的上海醫藥學會正門,共濟會的雙石柱很明顯】
推薦閱讀:

客官進來聽聽講座唄!457簽證自雇形式全方位介紹以及與同類簽證對比
本煥老和尚的修持介紹
介紹化煞羅盤的用法
快速催財法之五鬼運財介紹
《日干詳論》全文介紹

TAG:科普 | 共濟會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