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達摩四論摸相

 

 

第十一講:2003年02月20日

達摩血脈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要珍惜你來學習〈達摩四論〉的因緣,因為開講〈達磨四論〉的地方並不多,我們能碰到是我們的福德因緣,是我們發真實修行心的感應。我的意思是要提醒大家珍惜學大法的因緣,「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所以學法一定要學大法,我和大家並沒有什麼,哪個是師父?哪個是徒弟?都是同學一起來學習的。

我們把論裡面的錯字,錯句都把它糾正過來,而且我和洪師姊要完成一個工作,就是把英文本的翻譯本的錯誤,要通知這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翻的是全世界發行的,他是美國人在台灣大學讀中文系的,他照本翻過去,連錯的他都翻過去了,外國人不知道,就會誤導,所以我們要通知他,你要到紐西蘭來學。

有一個叫Peter先生,很多人認識他,他也學打坐、太極拳,教人家太極拳,也和我們一起去打禪七。第一次他把牧牛圖印出來,派給大家看,他認為第一個叫尋牛,他認為那個牛不見了,我現在要去找它,他的英文本第一句翻的 「The bull has lost。"說這個牛已經不見了,我一看,我說這個翻譯大錯特錯,Bull是指佛性,「佛性是永遠沒有遺失的,應該這樣翻 「The bull has never lost。 "。

他一聽,這是我們大學問家翻的,你這個懸智Master,你學英文只不過兩三天,我怎麼能信你呢?他是半信半疑。是的,我們懂禪理的人,個個都知道牛沒有失去,佛性是沒有人失去,但是他英文翻成 「Has lost。"。還有怪的,他開一個 「CENTER "中心來教人家打坐,打太極拳,他用中文把它取名字叫「未濟中心"。我一看說,不對,不對,未濟是八卦裡面的坎、離兩個卦,水火未成相交,我們才叫做「未濟」。我說你這個名字一取,就表示你這個 「CENTER"不會成功的,「未濟"嘛!會閉門的。

我說,要把它叫做 「既濟",水火相交兩個卦嘛!他也是半信半疑呀!他去找英文書了,不知道這個Master講得對不對。所以叫我講〈達摩四論〉的是智行師父,下面還有白師姊叫我講 〈華嚴十玄門〉,還有三梅師姊叫我講《金光明最勝王經》,那我自己還有口訣及好多東西,那就慢慢來講。

我們今天看這個論文是這樣講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好不惡,不來不去。」這幾句話好難了解,正如我們中國人的古代聖人講 「大道"。這個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無大無小,無內無外,這個道理中國人老早就知道,但是很難明了。前幾天我在睡覺的時候,睡到半夜,忽然心裡湧出一句話來對我講:「你的心,沒有貧窮,也沒有富貴。」我想對啊!錢是身外之物,那有什麼窮,什麼富呢?這樣一推,拿這理去一推,哦!那我的心那有什麼男,那有什麼女呢?那有什麼聖?那有什麼迷呢?所以呢!就少少地明白了這一個道理。

下面那句呢「猶如虛空,取不得,捨不得。」他是在講人的心啦!本來講一個心就可以了,因為你講佛教的關係,加一個佛字在上面。其實不須要加佛字的。不一定是限制在佛教裡面講,不過講佛教就要一個佛字了。常在人面前,無絲毫間隔,揮也揮不去,招也招不來。如像那個虛空,捉它也捉不著,要去捉它,空,那裡能捉?你要離開它,你根本就在這虛空裡面。那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瞻之在後,忽焉在前"。

那下面這一個 「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這個和上面講的不同了,這個是禪宗的第三關境界,不容易做到。我們中國人講這叫「立法身」、「出神」,那這裡不是有嘛!「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現在人把它叫做靈魂的太空旅遊,好多人會,你不要以為奇怪。上面不是講 「不來不去",這裡講 「出沒往來",那你不是互相矛盾嗎?自己反對自己嘛!你上面講 「不來不去",這裡講 「出沒往來"。

上面講的是 「真如",這裡講的是 「意生身",這兩個你要分開來。「真如"是不來不去的,「意生身"是迅息萬里,有人都可以算出到美國需要幾秒鐘,到大陸需要幾秒鐘,到普陀山需要幾秒鐘。那出神的人,不知你們有沒有碰到過,我在這裡碰到好多個,第一個就是李鎮岩先生,不過他回台灣去了。第二個就是Susan師姊,她不但能夠出神,連他的兒子也可以,還有廖師姊也可以。我們每天在睡覺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光子體都有離開我們的肉體,但是我們不知道就是了。

「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相,此心是佛。人皆欲得見,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前面講是 「施為運動",這裡更加清楚了,「運手動足」,你這個手一舉,你這個腳一走,其實就可以開悟了,你就知道這就是你本性的作用。那「如恆河沙」那我們每個人都會舉手動足啊!「及乎問者,總道不得。」及乎問到你,啊呀!我都不知道。所以孔子罕言天命。「猶如木人相似」問到你:「佛性在你身體裡面運作,你知道嗎?」「啊呀!我都不知道啊!好像木頭了。」「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

我現在詳細把這一句來解解好了,就可以解決台灣所有紛爭的難處,和他們的焦點在什麼地方,可以都化解。「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這個佛性就是我們的受用,你為什麼不知道呢?我們的受用,我們當然享用我們的生命,如果你沒有生命,你不能享受的。我們享用我們的生命,但是我先把它分出來,有凡夫的受用,聖人的受用,我受用到了生命,孔子、老子也是受用到了生命。但是每個人的境界就不同了,先從凡夫的受用來講,從粗的來講,我們受用的是五欲之樂,我們享受生命,享受這五種快樂。哪五種快樂?就是色、聲、香、味、觸,我們享受生命就是享受這五個東西。

但是從細的來講呢!是受用法,這個法就是講你享受到你的思想方面的,這是哲學家搞思想的人,才可以領會到。我們也可以一個現代的名詞,就是觀念的遊戲。玩電腦也是一個享受,也是一個受用。我們也可以講,他在玩符號的遊戲。這兩種受用,一個受用就是五欲之樂,就是色、聲、香、味、觸;一個受用就是玩觀念的遊戲,哲學的遊戲。這兩種受用是我們凡夫裡面的,在佛教裡面來講,不出六識的範圍。

我們的受用就在六識裡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那還有一種受用呢?就是深的受用,就是受用我。尼采很有名的哲學家,他有一句話,在大學裡面讀哲學的人都會知道 「我思故我在",你為什麼知道會有我呢?因為我會思想啊!這一個受用,在佛教講,佛教心理分析講是七識執八識見分為我,而享受我執,就是欣賞我見,我自己欣賞我自己,我有一個我,這是凡夫。

現在我們來介紹聖人,聖人不起六識分別心,聖人不分什麼好啦!壞啦!苦啦!樂啦!顏回不享受世間上的快樂,顏子的樂趣在那裡?所以他不是在六識裡面,不是在分別心裏面,不起七識我執心,沒有六識的分別,也沒有七識的我執心,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四種我,就能受用第八識。你只要沒有第六識的分別心,和第七識的我執心,馬上你發現到身體裡面第八識真如在運作,就是中國儒家講的,你體驗到,在你身體裡面有一個生生不息的大能。故守培大法師說:「此心唯一乘菩薩之所受用,凡夫二乘,雖具而不顯。」

為什麼說菩薩之受用呢?就是聖人受用。我們凡夫不發現有這一個第八識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你發菩提心,就是我們孔孟講的,你如果發起你的仁心,就非常快的體驗到它。你馬上就體驗到它,受用它,運用它。哦!這很重要,我再講一遍,是自己受用,為何不知?我們受用有凡夫受用和聖人受用。凡夫受用從粗來講是受用五欲之樂,就是色、聲、香、味、觸;從細來講就是受用法,就是玩觀念遊戲,這兩種受用不出六識範圍,凡夫還有一種深的受用,那就是受用我,這種受用是七識執八識見分為我,而享受我執,欣賞我見。

聖人不起六識分別心,不起七識我執心,就能受用到八識,體驗八識在你身中的運作。儒家中國人講你體驗到生生不息之大能,故守培大法師說:「此心唯大乘菩薩之所受用,凡夫二乘雖具而不顯。」為什麼說菩薩之所用?你發菩提心,就非常快的體驗到它,受用它,運用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論的建立。這一個法,現在在台灣有人在教人,但是他以為是獨得之祕,他以為人家都不知道,只有他知道。其實,他還沒有出世,人家經典裡面老早就講明了,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總是自己受用,為何不識呢?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達摩四論〉早已講明,不過如果沒有人講解,你可能不能明白,更不用說能起修證入了。

所以我和白師姊講你沒有分別心,你沒有我執心,松、沈、行太極拳,他人講的經驗,什麼走幾步一回頭就開悟了,你一樣可以體驗到,並不出奇。你走,馬上就體驗到第八識,那並不出奇的啦。古來只有打禪七,沒有什麼打禪三、禪一的。因為打禪七,因為要打破第七識,才叫做打禪七。如果你叫打禪三,那是打第六識了,六識不是生死的根本,不是禪宗。打禪一那更加不對了,打禪一就是打倒阿賴耶識了,你打倒阿賴耶識就不能見性了。所以我們要正名叫打一天的禪七,打三天的禪七,而不能叫打禪三,打禪一。

那再用比喻「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那這一個老師怎麼教這一個學的明白這個道理呢?在禪宗裡面的教育方法有四個,趙州茶、雲明餅、德山棒、臨濟喝。棒喝打罵教育給日本人學去了,不是打就是罵。但是趙州呢?他的作風很平和,他不罵人也不打人,也不喝人,他都是很平平實實地把禪宗的道理講給你聽。

所以我喜歡他那一種作風,我不喜歡打呀!罵呀!那一種。你問什麼都是一下子香板打下來,你搞什麼都是一下子香板打下來。雖然可以成就人,但是給他打退的人好多,都給他打倒了。每個人來問他的時候,他先問你:「你吃過茶嗎?」如果你講:「我沒有吃。」「吃茶去。」如果你講,有的人來了「師父!我吃過茶了。」但是他也是:「吃茶去」。旁邊有一個侍者,就是侍候老法師起居的就說:「師父啊!我不明白,那個人說『沒有吃茶』你叫他吃茶去,現在這個是吃了茶,你也是『吃茶去』。」趙州講:「你也吃茶去。」那為什麼什麼都叫 「吃茶去"呢?你吃茶去的時候,你的舌頭是不是碰到這個水,這個是不是你自己的受用,你因何不識呢?

我看台灣現在就是教到這裡,他不知道下面還有三個東西,不知道他會不會教?但是先講給大家聽,大家先知道這個路。趙州老人不是叫各各人都吃茶去喔!有一天又來了一個,「請問禪師,什麼是禪呢?」「你吃過茶嗎?」就是講吃茶,就是你自己的受用嘛!你吃過茶就知道了嘛!你吃過茶嗎?現在台灣他們把它搞得什麼這杯茶不得了,很難吃哦!又是什麼貴重,稀奇古怪起來。

他講什麼「洗杯去!」洗你的杯去,因為趙州禪師看到這一個人是個開悟的人,不要叫他去吃茶了,「洗杯去」是什麼?把你的悟跡掃除,不要裝作趾高氣昂,你看我開悟了。「洗杯去」,把你做到叫人不覺得你有出奇,你是和我們一樣,做出奇容易,做平凡難。一個女人扮得很漂亮很容易,你叫她扮得平淡很難,不著胭脂本風流,女性能這樣的很少,都要化妝去扮。

所以光是叫人吃茶去,而不叫人洗杯去呢!他的東西並不是禪宗,禪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都要舍掉,何況是非法,佛講我四十九年沒有講過一句法,所以要叫你洗杯去,這是第二步。還有第三步,如果你是一個聰明透頂的禪徒,把禪宗的道理了解的很清楚,你會馬上到廚房裡面,如像我們的茶寮裡面,裝一杯茶來,「師父!請用茶。」哦!這個很少有一個徒弟這麼聰明的,這表示他能啟用,這是禪宗第三部大用現前,但是還沒有到「了悟」。

這裡講一個故事,當一個日本禪師,在外面出坡和徒弟很辛苦,當兩個人回到家裡休息的時候,那個師父自己先倒了一杯茶,咕嚕咕嚕先飲了,然後再倒一杯茶給徒弟,那個徒弟剛剛用手接的時候,那師父講:「森羅萬象總在這裡!」什麼叫「森羅萬象」?全部天地宇宙人生,就在這杯茶裡面。

所以台灣才有人講,啊呀!趙州茶不得了啊!你吃了就能開悟,你能吃,就表示你那個智慧高的不得了了。但是強中還有強中手,天外還有天外人,那個徒弟把他的茶碗拿來,往地上一摔:「森羅萬象在哪裡?」這是禪宗的徹底的了悟,那個師父沒有話講,不過輕描淡寫的講了一句:「可惜了一碗茶。」

講到這裡,你們可能還不是很了解,那我再講一個,不講中國人,講一個西方人見性經驗的描述,這是Tom英文書裡面的,中文翻成《禪的訓練方法與哲理》191頁,是外國人親身見證我見性的時候,得到什麼經驗,那是他講的啦!是照外國人的思想來講的,和我們中國人講的不大合配。

但是我們也可以知道一點見性的經驗的情況,他是這樣講的:「我取了一匙茶。」他取了一匙的茶,「送向口邊。」送到口邊來的時候,「我曾在那裡泡了一些燒餅,這匙溫暖的液體,連同其中的餅屑,剛剛碰到我的口蓋(邊)。」就是那一個茶和餅屑那些東西,用匙一碰,剛剛碰到我的口邊的時候呢?「就有一陣震顫透過我的全身。」馬上全身一震,「於是我停止動作。」這是外國人自己描述的,不一定是我們中國禪宗的開悟。

但是我們注意,他們解釋比中國人清楚,專註於此一正在發生的奇特變化。他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馬上來注意這種奇特的變化。「一陣奇妙的快感。」哇!全身的人好像心花怒放,快樂地不得了。「侵入了我的感官。」所以開悟的人會哈哈大笑就是這樣。「但它們都是個別的,互相分離著的,沒有發源的形跡。」這句話他講的沒有到家,不能講是個別分開的,而沒有源頭的,它的源頭在心那裡。

「接著,忽然之間,人生的盛衰對我漠不關情了!」什麼盛衰啦!人生有錢沒有錢,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等於夢中和我講的,你的心沒有貧窮,沒有富貴,它的災禍對我沒有毒害了,它的災禍都危害不到我了。「它的短暫對我顯得虛幻不實了。」他經驗到不生不滅,身體的生滅這種短暫的東西,對我不生不滅是沒有關係的。「此一新的感覺對我產生了一種影響。」什麼影響呢?

以外國人的觀點來講「愛似一種寶貴的實質,充滿了我的全身。」他覺得全身都是愛,德蘭莎修女就是這樣的人,如果她不是這樣的人,她不能做出這樣的事。人家看到死人病人都沒有辦法醫了,把他丟到馬路上,她在馬路上走路看到,把他背回家。

如果你不是愛充滿全身,你能做到嗎?我們根本就不能做到。「正確一點說,此一實質並非在我裡面。」這種東西並非在我裡邊,「它就是我自己。」沒有能所的分別,沒有兩個,我就是它,它就是我,就是一個,「我不再感到平庸,匆匆,無常了。」這是外國人打禪七時,講的見性的經驗。

如果我們能夠相信沒有一個人沒有心的,所以「天命之謂性(心)。」你相信你是有心,不過佛教是叫「性」,就是你的心,就在身中運作,你沒有心,你能講話,能聽東西嗎?如果你相信,你一相信,這種在禪宗叫 「省悟"。我相信我有佛性,我相信心是在我的身中運作,由省悟而取得見性的經驗叫開悟。就是取得我剛才講的,那個西方人描述的經驗,那叫開悟。由開悟而到成熟,一開悟不是四處就去講道理給人家聽,不是啊!你沒有長養聖胎,沒在水邊林下,你的那個嬰兒,剛剛走出來還沒有成熟,就要做大人的事,不可能啦!

連六祖都要十五年在獵人隊里。這種叫做大徹大悟,或者叫大用現前,這種是不容易。這是禪宗的第三關,由徹悟到了悟,古來這樣的人並不多,四關都能打破的,古來並不多。這裡再講一個故事,有一個黃檗禪師,鼎鼎大名的禪師,他在山上住茅蓬的時候,來了一個禪僧,他說:「你來的正好,你在這裡煮飯,做好了之後呢!我在山上工作,種樹,中午你吃好飯之後,拿一碗來山上給我吃。」「好!」他吩咐了之後就上山去了,等到了日頭落西,肚子裡面唱空城記,咕嚕叫,他就回家了,一看,看到了什麼你知道,那一個禪僧把鍋啊,碗啊,什麼都打一個洞,摔在地下,自己睡在床上一動也不動,這是向你講徹底空,空相就是見性,空性就是明心,徹底空地表現出來。黃檗禪師看了,一句話也沒說,他自己也在他的旁邊一睡,也睡在他的旁邊。那個禪僧爬起來就走了,黃檗禪師後來開示在將來的時代,像他這樣聰明的人啊,很難遇到了。

上來的道理,你如果了解後,我們現在是了解並沒有能做到,你信而不疑,你信它而不懷疑它,這是講漸教修行的第一個「十信」。「十信」就是相信你有佛性; 「十住」就是你認識佛性; 「十行」就是你照認識的佛性來做; 「十迴向」就是把這些功德迴向給眾生; 「十地」那是禪宗講的真正的開悟。所以這一種我們也可以講也叫做悟。不過這一種叫「理悟」。我明白這一個道理,並不是我在事情上能做到,經驗上沒有,所以叫「理悟」。我只是會講這個道理,理悟的人,不一定有見性的經驗,見性的經驗叫「事悟」。

如像講我們中國人讀書,什麼叫道?道是沒有名字,沒有形象的,什麼叫明德?雖然你可以解釋的很清楚,但是你不知道真正的道是什麼?明德是什麼?因為你沒有經驗。你得這種經驗,我上次不是講,一個禪僧,讀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他就問所有的老師,明德是什麼東西?那些教儒家的老師,沒有辦法答得出來,或者你去問禪師他會知道,後來經過好艱難他才知道「無生」就是「明德」,所以他英文叫做 「Unborn"。

理悟的人不一定有見性的經驗,見性的經驗叫做事悟,這個就是講王陽明龍場大悟,悟出良心的道理,就是這裡。你得理,照理路去做,一定會生起事悟,雖然你現在沒有做到,但是你相信這個理路,這個理的師父去做,跟著去做,好像林金生老師講道理給我們聽,我們根據他講的道理去做,有一天你一定會做到。會生起事情,因為你種什麼因,一定會生什麼果,除非你不發心修行,你發心修行一定會有果的,如果沒有果,佛教就沒有了。理悟叫做「信行」,我相信它來行,事悟叫做「法行」,我跟著這個法來行。

所以這裡呢?「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哦!這還是上面的意思,翻來覆去都是上面的意思,「於光明運手動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

這裡有個問題沒有人搞得清楚,心有性相兩個部份,唯識宗把它叫做見分和相分兩個部份。真正來講佛性,講佛性的那個性,因為這個字時常把人搞亂,是看不見的,是無形無相的。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就是連釋迦牟尼佛都不能看見自己的性,也不能看見別人的性,你這樣子講,可大家會懷疑。

舉個例,有一個西天大耳和尚有他心通,皇帝叫慧忠國師來試驗他,慧忠國師講「你是不是有他心通?」他說:「是啊!」「你看一看我現在的心在那裡?」他說:「國師,你為什麼現在到市場去看戲?」「你再看看我的心在那裡?」一看又是在街上走,「第三,你再看一看我的心在那裡?」那人滿頭大汗,馬上答上:「看不見了。」國師講「「野狐禪",你的神通在那裡?」

為什麼他看不見呢?你不起心動念。我講給你聽,連諸佛都看不到你的心。因為國師不起心動念了,他的他心通就沒有用了,看不到他的心了。如果他一起心動作,喔!我想到一個,那個今天穿的衣服很摩登啊!那個今天賺了很多錢,一想有相了,那天我在元宵市場花燈會,看到那個東西很好吃,馬上他心通就知道你的心在哪裡了,如果你一念不生,他心通沒有辦法,用這個理來講。

所以佛經講真正的心,連佛都看不到,如果你一念不生,那為什麼現在有人講可以見性呢?所以這個在下面就會講,那就是講心的作用,見到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就是光明,我見到你的光體,你看到你身上的光。但是照實來講那是相,那不是真正的心,所以中國字很難解,你搞得不好,就把它的意思搞差。

「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心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你叫它什麼名字都沒有關係。

等於一個英國人寫佛陀的教訓,他說:「玫瑰花你給它取什麼名字,名字只不過是一個標籤,是一個Label。」我取它什麼名字,和玫瑰花本身是沒有關係的,它的香永遠是一樣的,你叫它什麼都可以。所以這裡你叫它聖人也可以,你叫它仙人也可以,你叫它解脫也可以,你叫它不可思議也可以,你叫它長生不老也可以,你叫它大自在王如來,一法千名,千名一法,講來講去都是這個東西。

「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這裡講得還要清楚了,「應眼見色」我們要知道心就是一個,你不能把心分做六個啊!心沒有多的。所以唯識宗才講唯識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有第二個就不是唯識了。但是它的用呢?到眼睛你就會看到東西;到耳朵「應耳聞聲」就會聽到東西;「應鼻嗅香」到鼻子你就聞到東西。那本書里還講有一個女子,講到她見性的經驗,她在禪堂裡面跑下花園的時候,看到花園好多茉莉花,她把手帕拿出來把鼻子醒一醒,馬上天地改變了,覺得我和天地不是分開的,是一個東西。在中國人講經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河大地就是我,我就是山河大地,她沒有搞其它的什麼東西,就在這種因緣底下,所以「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

你是只有一個心,不是你有千萬個心,妄心有好多個,真心只有一個,這個你要永遠記住,真心沒有第二個的。「一切時中」一切的時間中,這在我們的解正本上是這樣的,「一切時中,言語道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明非常名,我們中國人老早知道了。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裡漏掉了「心行處滅」四個字,「即是自心」你脫離言語,對於你的思想文字的遊戲的那種遊玩之後,心行處滅,你的心沒有相分生起的時候,阿賴耶識真如馬上明明白白現在你的面前,你就會經驗到它。

所以「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好多師父教我念疏,頭先先念這四句,色無儘是自性真實。我們要用糾正本,那句子才能斷的了,不然你上面搞到下面去,色是什麼東西?就是諸佛菩薩所有的相,有一個英文本,他翻的很好,「色」他把它翻成 「Acts",不翻成 「Form"。色是諸佛所有的動作,都是自己的心識。

「色無儘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你能分別它,你能運用它,這是什麼呢?這是你的智慧。這講得很清楚了,「心無形相」心是沒有形相的,你不能講心有形相,「智慧亦無盡,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今天就講到這裡。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十二講:2003年02月27日

達摩血脈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謝謝大家來捧場,用廣東話來講是擁躉,用運動比賽來講就是啦啦隊。我是很慚愧啦!不敢叫大家來做啦啦隊,我在了解這個經論的意義是非常的膚淺。不過,我就把我所領會到的,上次那兩句,叫「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我領會少少的心得報告給各位,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也請各位不吝指正。

這句是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如來我們都知道是佛的十號之一,就是佛有十個名字,他第一個名字就叫如來,我們每天做晚課都念如來、應供、正偏知、無上師、調御丈夫(正偏知、明行足)、天人師、善逝、世間解、佛、世尊。那我小的時候念《聖經》,上面寫耶穌有五百多個名字,有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像神的羔羊,那些我們平常都用的,那這個如來是什麼意思呢?

在《金剛經》裡面,佛他自己解: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那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如來叫做「真如如來」,「即是真如,常如其心故。」如就是不會改變,真就是不假,所以叫「真如」,佛教把宇宙的本體取做真如,所以他用中國人的思想來翻它,就把它翻成 「道"。現在我們來問一下,宇宙的本體是什麼?宇宙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以後才講到人,先要有宇宙,才能有人,沒有宇宙,你人沒有辦法存在。

本來佛教不講這些東西的,小乘佛教它是一種人生論,釋迦牟尼就是教我們好像孔子一樣的,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一個好人?怎麼樣走完我們這個人應該走的這一趟人生?走正它。所以有一部佛經,它對這些問題,它說釋迦牟尼不回答。好像說,時間有沒有開始,那一萬年前,十萬年前,一億年前,那前面怎麼樣,前面怎麼樣,前面怎麼樣?有沒有開始呢?時間有沒有結束呢?這個宇宙有沒有邊?那邊的外面是什麼呢?再邊的外邊是什麼呢?我們講涅槃,涅槃之後到底是有呢?還是沒有呢?有二十個問題,釋迦牟尼都不回答。

釋迦牟尼用一個比喻來講,我現在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在這裡。有一個人,被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臂中箭,我現在趕快要醫治他這個臂的毒藥的發作,如果我來給他醫治的時候,這個人說釋迦牟尼你僈慢醫治,我先要研究,這支箭是從東方射來,從南方射來,從北方射來?這支箭是我的朋友箭來的,還是敵人射來的,箭是用金子做的,用鐵做的,用銅做的?這樣一來,你這些問題還沒有答案之前,你人已經死了。

所以我釋迦牟尼佛不回答這些問題,那些都是沒有用的問題,但是後來大乘的佛教,走上哲學的道路,也試著對人回答這些問題。那宇宙的本體是什麼,它從什麼地方來的?中國人早已經知道,中國人的理論是《易經》,無極生太極,這一個科學的發展,其實科學是一個假的東西,你不要認為科學是真的東西,每幾十年,科學反而對自己的老的理論就認為是不對了。我小的時候,太陽是恆星不動的,現在都不對了,太陽不是恆星,那你相信它,所以科學沒有永遠的真理。

以前它說物質是不變的,現在他又講我們科學家錯了。物質所以變成能量,能量可以變成物質,是互變的,不是不變的。本來宇宙的本體來源,它說我們發現到有一百多個原子,原子就是我們宇宙人生的來源,好像最早佛講四大,地、水、火、風;中國人講金,木,水,火,土。以前並不知道原子可以分離,自從原子彈發明之後,可以分離原子的時候,他就覺得宇宙的來源就不是原子了。他說是光,是波,那我們這裡就知道,現在的科學就研究到最後的一點,就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能量。那所以佛教就把這一個本體的能量,取名叫真如,你取什麼名字,沒有關係,唯識宗就把它叫做宇宙的大意識。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我們人要問的,那這個能量裡面,還是精神呢?還是物質呢?還是先有物質先?還是先有精神先?就是搞得我們人類吃了這麼多苦頭,就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衝突。這一個「如來色無盡」就是如來的事業,是無窮無盡的。他做了很多東西,雖然他做了這麼多的東西,但是他是有一個源頭生出來的,這個源頭就是真如。

我們眾生有我們的事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業,好像林老師他又來紐西蘭,他是以教育眾生為事業,佛是以渡眾生為事業,他這個色無盡有一個根本產生的地方,是從如來產生,從真如來產生。所以真如是佛的法身,色無儘是他的化身,智慧亦復然是他的報身。所以這一句話裡面已經包含三身,就是我們講的體、相、用。

我們上次講到這一個真如能產生一切的東西,我們的中國人聖人老早就體會到,道是出生一切的東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一個你們要了解佛家的道理,你來這裡聽好,你要聽道家的道理,你要聽,林老師的解說,他解說《道德經》很高深。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表示出真如可以生出任何的東西,在唯識宗來講,他生出三個東西,最基本的三個東西,就是「三能變」。第一能變,就是真如變成阿賴耶識。第二個能變,真如變成第七末那識。第三個能變,真如變成前六識。這是宇宙人生髮展的一個次序。

如來色無儘是講他的慈悲,他為眾生貢獻他的生命,但是這邊呢?智慧亦無盡就是他的慈悲是用智慧來領導的。前幾天立維先生和太太來,我講佛教就是兩個東西,一個就是慈悲,一個就是智慧。佛教這個宗教很奇怪,其他的宗教不能和他相比的,佛教不講信仰的,不以信仰為主,任何宗教都以信仰為主,你只可以信,不可以問。在一百年前,五十年前,中國人犯的錯誤要打倒佛教,你們佛教是個迷信的宗教,崇拜偶像的宗教,他不知道,剛剛相反,佛教是個破除迷信的宗教,它是個智慧的宗教,就怕你不問。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它並不一下子捉著你要相信它,你要研究清楚,越懷疑越好,他要講得對才信,講得不對,不要信。上次講總是自家受用,我們凡夫的受用就是五欲和我。但是聖人的受用、領納性空境,造成佛之因,聖人受用覺得五欲和我是空的,沒有我的,孔子也是講沒有我,這種造成了成佛的因。所以我們把他叫做成所作智,因為觀察性空境,觀察它的相是千變萬化。但是它的性是空的,不留症兆,故名妙觀察智,這是解釋這兩句,現在就回到我們的本行,這就叫三句不離本行。

因為我們是講禪宗方面的道理,照禪宗的道理來講,並不是人家講得的不對。你要知道,我們依據禪宗的道理講,和人講得不同,因為我們的立腳點不同。如果有個禪僧,一個學禪宗的和尚或者是徒弟他問:「師父!如來色無盡。」即不問上面這一句,我不問,「如何是智慧亦復然?」什麼叫智慧亦復然?如果我答呢?哦!分別就是識,不分別就是智,生滅就是識,不生滅就是智,佛法有轉八識成四智,轉第五識,第六識成小乘偏空真如,證到人無我,轉七識八識成大乘的圓滿真如,證到法無我。有人在笑你,不是講你講得不對,在教下來講,用教義來講,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講錯。但是這個禪僧掩耳而去,把耳朵一掩走了,那你們可能要問了,那師父你們禪宗怎麼答這個問題呢?禪宗答人的問題,當然有好多啦!

最普通的默然一句話都不出,當他一句話不出的時候,他的心已經進到道的境界或者真如的境界,真如就顯出來。他表示智無所得,《心經》講無智亦無得,無智能緣之智不容有,無得所做之境不容有,能所雙亡,二偏全空。這裡我們看到有個上上根機的人,這個人他並不是佛教徒,在佛經裡面稱他為外道,你不要以為基督教,一貫道是外道,不是,在禪宗來講,心外有法的人就是外道,並不是講什麼教。

他來見佛,問佛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請你不要講有,也不要講無,你講一句。我們知道,我們人類的言語都是在這四個範圍裡面,不是講有,就是講無,不是講似有似無,就是非有非無,其實就是有無兩個東西。你講話,講什麼話都好,講來講去不是有,就是無。請你在有無之外講一句,怎麼講?釋迦牟尼一句都沒有講,默然。好,過了一下,那人講:「謝謝世尊,開我迷雲。」頂禮,謝謝他就走,釋迦牟尼佛說他已經悟道了,其他那些阿羅漢的弟子都奇怪了,不相信說釋迦牟尼佛你沒有講法,他怎麼能悟道呢?釋迦牟尼佛講良馬見鞭影而行,好的馬不要你打它,看到鞭子它就跑了,哦!這種上上根器,不容易有。

我們讀孔子書的人講「舉一反三」,已經很難得了。還有我們學佛的道理的人說,你不要灰心,要努力學習就是你今生不能開悟,到你下一世,因為你種子種在裡面,一出頭來一聞千悟,這個已經了不起了。但是這個人,不聞而悟,你沒有講一句話他開悟了,這種根機好難。

再用一個例子,維摩居士的例子,當好多人都在那裡解釋什麼叫做「不二法門」,解釋到最後的時候,文殊菩薩是代表智慧,佛教的智慧最高的一個人,問維摩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默然不語,過一會兒,他說:「啊!」讚歎的不得了:「無言無說,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和這裡是一樣的。

所以這一個禪僧來問你的時候:「師父,什麼叫智慧亦復然?」你在那邊解釋一大篇出來,這是第一個解;第二個解就是把他的拳頭舉起來,舉起拳頭的教育法很多,有的是舉起拂塵,有的是舉起茶杯,有的是舉起禪杖。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真如,就是在這色的裡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離開這個物質的東西,再去找真如,是沒有的。

現在我們來講你要離開你的身體修道,很難修,所以林老師教我們健康這個身體,就是這個道理。他舉拳的時候就是表示說這個智慧,這個真如,就在我身體的裡面。那還有一種呢?這是釋迦牟尼沒有的,這是中國人發明的,打你了,有八種打法,不一樣的,有一種打法是講你好,有一種打法是說你講得好,等於媽媽打兒子,真好!真好!打他,不是講他不好,是講他好,看他怎麼打了。但是禪宗從來都是用瀉藥的,它都是把你東西拿走,不用補氣,禪宗不用補劑的。不用什麼東西加到你裡面去,完全是把東西拿走。世界上的人都以為有得,有東西得到,就是有智慧,但是反過來,沒有得才是有智慧。

世界上的人都以為你有東西才有智慧,它是空才是智慧,我講了長篇大論,人家認為有智慧,它是「不講」才是智慧,或者講智慧才是智慧,它是「愚」才是智慧,大智若愚。巧我們講是智慧,它是拙才是智慧,它和我們中國老子的思想一模一樣。

下面這一段「四大色身」因為古時候沒有現代的科學知識,就是說人的身體是由一百多個原子造成的,或是說多少細胞造成的,它就是把它四個東西造成的,四大種,那四大種呢?就是地水火風,就是我講的金木水火土。地,你身體裡面的骨頭就是地;水,你的血液就是水;火,你有暖氣就是火;風,你能呼吸就是風了。

我這個身體是從四大造成的,自從佛教來中國,我們的醫生也用它這句話,啊!你四大不調,生病了,地水火風要平衡才不會生病。「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而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上面這句,我們不需要來證明,也不需要講,每個人都知道的。因為我們要知道一個東西,或者有三個方法吧!第一個是推理。第二個就是經驗,就是實驗。第三個就是比較。我們所以讀出來的結論而知道對不對,就是用這三個方法找出來。「色身即是煩惱。」怎麼是煩惱呢?色身本來沒有煩惱,我執著它,有我愛,我執就產生各種的煩惱,就是貪瞋痴,即有生滅。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這個色身生下來,現在我們在一起學習這個論文,過了一百年,哪個人在這裡?

「法身常住而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法身常住這個和我們的經驗不同了,我們知道我們有個色身是四大合成的,而且知道它是生滅的,你現在講法身常住,那法身在那裡呢?法身就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有兩個身體,一個身體是四大合成的,是假的,那不是真正的我;一個身體是法身,它是常住的,沒有生滅的,它才是真正的我。這個道理也可以很淺的講過去,叫銷文,一路念過去也可以。也可以詳細來講,一講時間就過去了。我們當中也有智慧的人,聰明的人,並不是說你們都沒有智慧,或者說你聰明過很多人都有,你一樣會問這樣的問題,那師父你講人有兩個身體,一個色身,一個法身,色身是有生滅的,我知道年紀大了,會沒有了,法身是沒有老死的,那法身在那裡呢?

這個就是波斯匿王問釋迦牟尼,我哪裡有個常住的法身?釋迦牟尼就用「見"。你三歲小孩的時候看這個恆河,你六十歲的時候看這個恆河有沒有改變?波斯匿王講是,我看這個恆河的見是沒有改變,我的身體有改變,那你就知道裡頭有一個常住的東西,波斯匿王聽了這個很開心。但是佛陀這樣說明地很清楚,也有人不相信。第二個問題來了,那請問你,釋迦牟尼你自己也是這樣講任何的東西都從因緣而生的,不能憑空生一個東西出來,「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這是中論最有名的四句話。

什麼叫因緣?如果照唯識宗講有九種因緣,我們不照唯識宗講,我們照佛講,佛講因緣有四種: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好像我這個種子種到地下去,一個種子是因緣,但是那個泥土是所緣緣,是所緣的這個緣,什麼是增上緣呢?要太陽,要雨水,你沒有這個緣,那種子是不會長起來的,它會枯死的,什麼是等無間緣呢?就是種子裡面它有一個生命,它是時時不停地向上發展的,四緣具足才會有一個東西出生。

不講外面的東西,我們講人,人的因緣,因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投胎的那個東西,緣呢?父母的結合就是緣,有了這個因緣才能生為人;那人的所緣緣是什麼呢?地水火風四大色身;那它的增上緣是什麼呢?我要給BABY吃牛奶,要給他穿衣服,要吃飯,不吃他就不會長大,那就是增上緣了嘛!什麼叫等無間緣?這個BABY他自己他的生命有一個生長的能力,他才能長大,如果光是其他三個緣,他本身沒有生命能力長大,也不能成功。

所以任何東西都要四種因緣的具足才能出生。現在問你了,你講這個法身是從什麼因緣產生的?你佛學的道理要搞通,你搞不通一下給人問住,你答不出來。是啊!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天上掉下來,憑空的,一定要有因緣才能產生。剛才講四個條件,那這個法身從什麼因緣產生的?這個你要把它搞得完全透徹明了,你要把《楞嚴經》搞清楚,否則你沒有辦法搞得明白,法身不生的,它既然是不生,那有什麼因緣呢?它不在因緣裡面的東西,它是個不生不滅的東西,你講因緣,和它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才講它不是因緣的東西,所以佛性不是在因緣裡面的東西,

那這裡有個問題了,那既然不是因緣的東西,那是自然生出來的了,我們中國人對於自然的道理很清楚,因為我們老莊就是講自然,是不是自然生出來的呢?又不行了,你講自然生出來,什麼叫自然生出來,就是本來沒有的,忽然生出一個東西,它自然出來的。但是它這個東西不生的,不生就是它沒有了嘛!怎麼可以自然而有呢?就把你因緣生、自然生的兩種觀念都破除了。這種理論不容易懂,所以要學《楞嚴經》才能夠懂,你要搞清楚要很長時間才能搞清楚,

所以下面講:「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本自有之,其實就是一個心,天命之謂性,你加個佛字,不過你是佛教嘛,加個佛字,佛性。你不是佛教,你根本就不需加個佛字,當然是自己本有的,那一個命沒有性呢?沒有性他怎麼成一個人呢?不過我們中國人對於人性的認識,也有說性本善的,也有說性本惡的。但是佛教它說,非善非惡,和老子的思想一樣,超出善惡之上的。迦葉是當時釋迦佛僧團裡面的大師兄,當時的境界來講,除了釋迦佛之外,第二就是輪到他,他所證得的境界,其他的弟子都在他之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所以很多人說,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他悟到什麼東西呢?這裡達摩祖師講出來了。

其實達摩就是迦葉,迦葉就是達摩,我們不知道,其實沒有悟到什麼東西,就是悟到一個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心性在佛教裡面是通用的。「此即諸佛心。」這裡有很多字,是多餘的,以後的校正本會把它訂正,「前佛後佛只傳此心。」前面有好多佛、好多聖人,現在也有好多佛、好多聖人,將來也有好多佛、好多聖人,他們所傳導的就是這個心。

「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這就是唯識宗的道理,只有這個心,在這個心外的是沒有佛的,心外無佛,心外無法。「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顛倒眾生就是不明白道理的人,忘卻自己的本性,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就是一尊活佛,他把寺院裡頭木頭的,石頭的,紙畫的,他說那個是佛。這就是我們顛倒眾生,認假作真,它是一個象徵,它是一個代表,真正的佛不是它。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拜佛不是一定要到寺院裡面去拜,哪個佛在寺院裡面?哪個寺院裡面才有佛?那是師父騙你的。

「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佛在什麼地方?因為他是講禪宗的道理,你們有的人或者並不能了解,也不相信他這句話。既然這樣講,我們學凈土宗的人,我們念阿彌陀佛,師父們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佛會來接我們嗎?那不是表示那個佛在我心的外面嗎?你可以這樣講。但是照禪宗來講,這一個佛也是你自己心現出來的,並不是在心外,有個佛來接你去。

什麼叫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沒有來去的,他是不會來接你眾生的,他也不會去把你眾生拿去的,如果有一個他方的佛遠來,用力度生,我等眾生早被佛度,全世界的眾生都被佛接去了。所以《楞嚴經》才這樣講:「諸法所生,唯心所見。」你心要感才有應。因為你的心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你才感應到佛來接你,這個佛其實就是你的心所變出來的,並不是那裡有個佛來接你,這個道理你沒有了解,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念佛的高深。這裡講:「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所在之處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在那裡,佛就在那裡。「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這裡我們要知道你不能被它這個文字所綑綁,禪宗講你不要被師父的三寸舌頭所欺騙、所瞞,我們不要在文字里,它講不應將佛禮佛。難道講我們不能拜佛禮佛了嗎?你可以在佛像前面叩頭作揖,而你卻非崇拜偶像,你並不是崇拜偶像,因為你知道佛就是我心的顯現。

這裡有兩種教,兩種修。兩種教,一個叫頓教,一個叫漸教;兩種修,一個叫頓修,一個叫漸修。等於一個是跑路去,一個是搭飛機去。行呢,也有二個行,一個是正行,一個是助行,正行就是說我以這個修行為主的,其他的東西我都去學,但是學來的東西,是幫助我目的的。我們什麼東西對我們好的,我們都要去學,學來幹什麼呢?是幫助我這個目的的。如來色無儘是屬於外境所修法,假彼之法成我之功,故名助行。

這個萬德莊嚴的東西,不是我的正行,是我的助行,那正行在那裡呢?智慧亦復然,屬內智,是能行,前行色無盡之心,以前行皆由此而行,故名正行。你任何的助行,助的再好,你沒有智慧的正行,你就會白辛苦一場。依照這本論來講,頓教以悟得本心為正行,要你悟得本心,要你了解你的心,就是現在人的心理學,不過佛教的心理學講得深一點就是了,這是我們的正行。

念佛禮佛為助行,念佛禮佛是幫助它的,所以台灣也有人在教人家,開悟慢慢來,先要念佛禮佛,這個道理現在台灣很流行。漸教以念佛為正行,因為它是一步一步,它對於理不是很了解,他對於事很了解,把它叫做漸教,我漸漸學,它是以念佛為正行,以禮佛為助行。

講到這裡,下面我們學禪宗或是打坐的人千萬要捉住的原則,坐禪不是不好,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你不能馬上叫人坐禪,坐禪有危險性的。你會覺得奇怪,坐禪怎麼有危險呢?釋迦牟尼佛教人不是一下叫你坐禪的,先教你布施,再教持戒,再教你忍辱,再教你精進,才教你禪定的。他說在初禪的時候,有一個危險在那裡呢?他說:「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現前,切不用禮敬。」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來了我也不歡喜,魔來了我也不害怕,為什麼他要教你這樣呢?這是對你的一種保護。

這個,普通的人,不要講坐禪,不要講初禪,你連輕安都沒有做到,不要講你到未到定,你連欲界定也都沒有做到,那更不要講初禪,那根本就不會有這種危險了。但是也不能說你們不能做到,就是你在坐禪的時候,忽然有佛或菩薩的相現在你的面前的時候,你都不要去拜,因為你一歡喜你就會生出驕傲,驕傲的心一動,有一種歡喜魔就會感應到你,你一生害怕,有恐懼魔感到你。

所以教你用什麼方法呢?「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攝。」但是我們在這裡也可以,以一種標準來分別,因為魔可以變成佛菩薩形象,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是我怎麼來分別它是真正的佛?還是真正的魔呢?以前我們講過,第一個你看他有沒有後光?佛的相後面有一個大的光環的,如果他現的佛的相,但他後面沒有光環,你就要小心,不是真正的佛了。

「若取相即是魔攝,盡落邪道。若知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不要採納啦!「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凈,何處有如許相貌。」

以前有一個徒弟,打坐打得很好,但是忽然有一隻蜘蛛,他一打坐,那蜘蛛就現在他的面前,他就念咒它也不走,他就念佛菩薩的名號,它也不走,他很不能入定。他後來就去見師父,他說:「師父啊!我現在這樣的境界,我現在很煩惱,我現在決定了,下次看到它就把它殺死。」這個上師講:「請你慢慢把它殺死,我先教你一句,當它現出來的時候,你拿一支筆在它的頭上點一點先,點完了之後,你再來告訴我,我再教你處治它的方法。」那個徒弟說:「好!好!」回去一打坐,那蜘蛛又現出來了,他就拿了一支筆在它鼻子上畫個圈很大,就去告訴師父:「師父我畫好圈了,接下來,我就要殺死它了。」那個師父講:「把你的衣服撩起來吧!」他把衣服撩起來,「看看你的肚臍眼吧!」他看到那個圈圈剛好畫在他肚臍眼上面,如果不是他師父救他,他一刀打下去,就會自己自殺了。

第一次洪師姊的先生來這裡講他的經歷,看到一個魔,他說這一個魔可厲害了,唸什麼咒都沒有用,都不能把它趕走。他後來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這個魔就是我自己,這樣一來這個魔就不見了。所以在這裡講「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因為你一怕心一驚,你的磁場就弱了,那個魔就會可能入到你的磁場裡面,所以你不要害怕。

「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你孫悟空七十二變,由你變好了,老僧以不變應萬變,你變了七十二變,再變好,沒有了。等於我們以前老總統講的,處變不驚,隨緣不變。「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那就落在有凡有聖了。「若欲真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

「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我對這種領會很膚淺,也不知道講得對不對,請大家不吝指正,謝謝大家!下面還請林老師教我們八段錦,那是我國中國最基本的運動。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十二講:2003年02月27日

達摩血脈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謝謝大家來捧場,用廣東話來講是擁躉,用運動比賽來講就是啦啦隊。我是很慚愧啦!不敢叫大家來做啦啦隊,我在了解這個經論的意義是非常的膚淺。不過,我就把我所領會到的,上次那兩句,叫「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我領會少少的心得報告給各位,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也請各位不吝指正。

這句是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如來我們都知道是佛的十號之一,就是佛有十個名字,他第一個名字就叫如來,我們每天做晚課都念如來、應供、正偏知、無上師、調御丈夫(正偏知、明行足)、天人師、善逝、世間解、佛、世尊。那我小的時候念《聖經》,上面寫耶穌有五百多個名字,有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像神的羔羊,那些我們平常都用的,那這個如來是什麼意思呢?

在《金剛經》裡面,佛他自己解: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那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如來叫做「真如如來」,「即是真如,常如其心故。」如就是不會改變,真就是不假,所以叫「真如」,佛教把宇宙的本體取做真如,所以他用中國人的思想來翻它,就把它翻成 「道"。現在我們來問一下,宇宙的本體是什麼?宇宙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以後才講到人,先要有宇宙,才能有人,沒有宇宙,你人沒有辦法存在。

本來佛教不講這些東西的,小乘佛教它是一種人生論,釋迦牟尼就是教我們好像孔子一樣的,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一個好人?怎麼樣走完我們這個人應該走的這一趟人生?走正它。所以有一部佛經,它對這些問題,它說釋迦牟尼不回答。好像說,時間有沒有開始,那一萬年前,十萬年前,一億年前,那前面怎麼樣,前面怎麼樣,前面怎麼樣?有沒有開始呢?時間有沒有結束呢?這個宇宙有沒有邊?那邊的外面是什麼呢?再邊的外邊是什麼呢?我們講涅槃,涅槃之後到底是有呢?還是沒有呢?有二十個問題,釋迦牟尼都不回答。

釋迦牟尼用一個比喻來講,我現在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在這裡。有一個人,被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臂中箭,我現在趕快要醫治他這個臂的毒藥的發作,如果我來給他醫治的時候,這個人說釋迦牟尼你僈慢醫治,我先要研究,這支箭是從東方射來,從南方射來,從北方射來?這支箭是我的朋友箭來的,還是敵人射來的,箭是用金子做的,用鐵做的,用銅做的?這樣一來,你這些問題還沒有答案之前,你人已經死了。

所以我釋迦牟尼佛不回答這些問題,那些都是沒有用的問題,但是後來大乘的佛教,走上哲學的道路,也試著對人回答這些問題。那宇宙的本體是什麼,它從什麼地方來的?中國人早已經知道,中國人的理論是《易經》,無極生太極,這一個科學的發展,其實科學是一個假的東西,你不要認為科學是真的東西,每幾十年,科學反而對自己的老的理論就認為是不對了。我小的時候,太陽是恆星不動的,現在都不對了,太陽不是恆星,那你相信它,所以科學沒有永遠的真理。

以前它說物質是不變的,現在他又講我們科學家錯了。物質所以變成能量,能量可以變成物質,是互變的,不是不變的。本來宇宙的本體來源,它說我們發現到有一百多個原子,原子就是我們宇宙人生的來源,好像最早佛講四大,地、水、火、風;中國人講金,木,水,火,土。以前並不知道原子可以分離,自從原子彈發明之後,可以分離原子的時候,他就覺得宇宙的來源就不是原子了。他說是光,是波,那我們這裡就知道,現在的科學就研究到最後的一點,就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能量。那所以佛教就把這一個本體的能量,取名叫真如,你取什麼名字,沒有關係,唯識宗就把它叫做宇宙的大意識。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我們人要問的,那這個能量裡面,還是精神呢?還是物質呢?還是先有物質先?還是先有精神先?就是搞得我們人類吃了這麼多苦頭,就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衝突。這一個「如來色無盡」就是如來的事業,是無窮無盡的。他做了很多東西,雖然他做了這麼多的東西,但是他是有一個源頭生出來的,這個源頭就是真如。

我們眾生有我們的事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業,好像林老師他又來紐西蘭,他是以教育眾生為事業,佛是以渡眾生為事業,他這個色無盡有一個根本產生的地方,是從如來產生,從真如來產生。所以真如是佛的法身,色無儘是他的化身,智慧亦復然是他的報身。所以這一句話裡面已經包含三身,就是我們講的體、相、用。

我們上次講到這一個真如能產生一切的東西,我們的中國人聖人老早就體會到,道是出生一切的東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一個你們要了解佛家的道理,你來這裡聽好,你要聽道家的道理,你要聽,林老師的解說,他解說《道德經》很高深。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表示出真如可以生出任何的東西,在唯識宗來講,他生出三個東西,最基本的三個東西,就是「三能變」。第一能變,就是真如變成阿賴耶識。第二個能變,真如變成第七末那識。第三個能變,真如變成前六識。這是宇宙人生髮展的一個次序。

如來色無儘是講他的慈悲,他為眾生貢獻他的生命,但是這邊呢?智慧亦無盡就是他的慈悲是用智慧來領導的。前幾天立維先生和太太來,我講佛教就是兩個東西,一個就是慈悲,一個就是智慧。佛教這個宗教很奇怪,其他的宗教不能和他相比的,佛教不講信仰的,不以信仰為主,任何宗教都以信仰為主,你只可以信,不可以問。在一百年前,五十年前,中國人犯的錯誤要打倒佛教,你們佛教是個迷信的宗教,崇拜偶像的宗教,他不知道,剛剛相反,佛教是個破除迷信的宗教,它是個智慧的宗教,就怕你不問。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它並不一下子捉著你要相信它,你要研究清楚,越懷疑越好,他要講得對才信,講得不對,不要信。上次講總是自家受用,我們凡夫的受用就是五欲和我。但是聖人的受用、領納性空境,造成佛之因,聖人受用覺得五欲和我是空的,沒有我的,孔子也是講沒有我,這種造成了成佛的因。所以我們把他叫做成所作智,因為觀察性空境,觀察它的相是千變萬化。但是它的性是空的,不留症兆,故名妙觀察智,這是解釋這兩句,現在就回到我們的本行,這就叫三句不離本行。

因為我們是講禪宗方面的道理,照禪宗的道理來講,並不是人家講得的不對。你要知道,我們依據禪宗的道理講,和人講得不同,因為我們的立腳點不同。如果有個禪僧,一個學禪宗的和尚或者是徒弟他問:「師父!如來色無盡。」即不問上面這一句,我不問,「如何是智慧亦復然?」什麼叫智慧亦復然?如果我答呢?哦!分別就是識,不分別就是智,生滅就是識,不生滅就是智,佛法有轉八識成四智,轉第五識,第六識成小乘偏空真如,證到人無我,轉七識八識成大乘的圓滿真如,證到法無我。有人在笑你,不是講你講得不對,在教下來講,用教義來講,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講錯。但是這個禪僧掩耳而去,把耳朵一掩走了,那你們可能要問了,那師父你們禪宗怎麼答這個問題呢?禪宗答人的問題,當然有好多啦!

最普通的默然一句話都不出,當他一句話不出的時候,他的心已經進到道的境界或者真如的境界,真如就顯出來。他表示智無所得,《心經》講無智亦無得,無智能緣之智不容有,無得所做之境不容有,能所雙亡,二偏全空。這裡我們看到有個上上根機的人,這個人他並不是佛教徒,在佛經裡面稱他為外道,你不要以為基督教,一貫道是外道,不是,在禪宗來講,心外有法的人就是外道,並不是講什麼教。

他來見佛,問佛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請你不要講有,也不要講無,你講一句。我們知道,我們人類的言語都是在這四個範圍裡面,不是講有,就是講無,不是講似有似無,就是非有非無,其實就是有無兩個東西。你講話,講什麼話都好,講來講去不是有,就是無。請你在有無之外講一句,怎麼講?釋迦牟尼一句都沒有講,默然。好,過了一下,那人講:「謝謝世尊,開我迷雲。」頂禮,謝謝他就走,釋迦牟尼佛說他已經悟道了,其他那些阿羅漢的弟子都奇怪了,不相信說釋迦牟尼佛你沒有講法,他怎麼能悟道呢?釋迦牟尼佛講良馬見鞭影而行,好的馬不要你打它,看到鞭子它就跑了,哦!這種上上根器,不容易有。

我們讀孔子書的人講「舉一反三」,已經很難得了。還有我們學佛的道理的人說,你不要灰心,要努力學習就是你今生不能開悟,到你下一世,因為你種子種在裡面,一出頭來一聞千悟,這個已經了不起了。但是這個人,不聞而悟,你沒有講一句話他開悟了,這種根機好難。

再用一個例子,維摩居士的例子,當好多人都在那裡解釋什麼叫做「不二法門」,解釋到最後的時候,文殊菩薩是代表智慧,佛教的智慧最高的一個人,問維摩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默然不語,過一會兒,他說:「啊!」讚歎的不得了:「無言無說,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和這裡是一樣的。

所以這一個禪僧來問你的時候:「師父,什麼叫智慧亦復然?」你在那邊解釋一大篇出來,這是第一個解;第二個解就是把他的拳頭舉起來,舉起拳頭的教育法很多,有的是舉起拂塵,有的是舉起茶杯,有的是舉起禪杖。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真如,就是在這色的裡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離開這個物質的東西,再去找真如,是沒有的。

現在我們來講你要離開你的身體修道,很難修,所以林老師教我們健康這個身體,就是這個道理。他舉拳的時候就是表示說這個智慧,這個真如,就在我身體的裡面。那還有一種呢?這是釋迦牟尼沒有的,這是中國人發明的,打你了,有八種打法,不一樣的,有一種打法是講你好,有一種打法是說你講得好,等於媽媽打兒子,真好!真好!打他,不是講他不好,是講他好,看他怎麼打了。但是禪宗從來都是用瀉藥的,它都是把你東西拿走,不用補氣,禪宗不用補劑的。不用什麼東西加到你裡面去,完全是把東西拿走。世界上的人都以為有得,有東西得到,就是有智慧,但是反過來,沒有得才是有智慧。

世界上的人都以為你有東西才有智慧,它是空才是智慧,我講了長篇大論,人家認為有智慧,它是「不講」才是智慧,或者講智慧才是智慧,它是「愚」才是智慧,大智若愚。巧我們講是智慧,它是拙才是智慧,它和我們中國老子的思想一模一樣。

下面這一段「四大色身」因為古時候沒有現代的科學知識,就是說人的身體是由一百多個原子造成的,或是說多少細胞造成的,它就是把它四個東西造成的,四大種,那四大種呢?就是地水火風,就是我講的金木水火土。地,你身體裡面的骨頭就是地;水,你的血液就是水;火,你有暖氣就是火;風,你能呼吸就是風了。

我這個身體是從四大造成的,自從佛教來中國,我們的醫生也用它這句話,啊!你四大不調,生病了,地水火風要平衡才不會生病。「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而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上面這句,我們不需要來證明,也不需要講,每個人都知道的。因為我們要知道一個東西,或者有三個方法吧!第一個是推理。第二個就是經驗,就是實驗。第三個就是比較。我們所以讀出來的結論而知道對不對,就是用這三個方法找出來。「色身即是煩惱。」怎麼是煩惱呢?色身本來沒有煩惱,我執著它,有我愛,我執就產生各種的煩惱,就是貪瞋痴,即有生滅。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這個色身生下來,現在我們在一起學習這個論文,過了一百年,哪個人在這裡?

「法身常住而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法身常住這個和我們的經驗不同了,我們知道我們有個色身是四大合成的,而且知道它是生滅的,你現在講法身常住,那法身在那裡呢?法身就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有兩個身體,一個身體是四大合成的,是假的,那不是真正的我;一個身體是法身,它是常住的,沒有生滅的,它才是真正的我。這個道理也可以很淺的講過去,叫銷文,一路念過去也可以。也可以詳細來講,一講時間就過去了。我們當中也有智慧的人,聰明的人,並不是說你們都沒有智慧,或者說你聰明過很多人都有,你一樣會問這樣的問題,那師父你講人有兩個身體,一個色身,一個法身,色身是有生滅的,我知道年紀大了,會沒有了,法身是沒有老死的,那法身在那裡呢?

這個就是波斯匿王問釋迦牟尼,我哪裡有個常住的法身?釋迦牟尼就用「見"。你三歲小孩的時候看這個恆河,你六十歲的時候看這個恆河有沒有改變?波斯匿王講是,我看這個恆河的見是沒有改變,我的身體有改變,那你就知道裡頭有一個常住的東西,波斯匿王聽了這個很開心。但是佛陀這樣說明地很清楚,也有人不相信。第二個問題來了,那請問你,釋迦牟尼你自己也是這樣講任何的東西都從因緣而生的,不能憑空生一個東西出來,「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這是中論最有名的四句話。

什麼叫因緣?如果照唯識宗講有九種因緣,我們不照唯識宗講,我們照佛講,佛講因緣有四種: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好像我這個種子種到地下去,一個種子是因緣,但是那個泥土是所緣緣,是所緣的這個緣,什麼是增上緣呢?要太陽,要雨水,你沒有這個緣,那種子是不會長起來的,它會枯死的,什麼是等無間緣呢?就是種子裡面它有一個生命,它是時時不停地向上發展的,四緣具足才會有一個東西出生。

不講外面的東西,我們講人,人的因緣,因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投胎的那個東西,緣呢?父母的結合就是緣,有了這個因緣才能生為人;那人的所緣緣是什麼呢?地水火風四大色身;那它的增上緣是什麼呢?我要給BABY吃牛奶,要給他穿衣服,要吃飯,不吃他就不會長大,那就是增上緣了嘛!什麼叫等無間緣?這個BABY他自己他的生命有一個生長的能力,他才能長大,如果光是其他三個緣,他本身沒有生命能力長大,也不能成功。

所以任何東西都要四種因緣的具足才能出生。現在問你了,你講這個法身是從什麼因緣產生的?你佛學的道理要搞通,你搞不通一下給人問住,你答不出來。是啊!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天上掉下來,憑空的,一定要有因緣才能產生。剛才講四個條件,那這個法身從什麼因緣產生的?這個你要把它搞得完全透徹明了,你要把《楞嚴經》搞清楚,否則你沒有辦法搞得明白,法身不生的,它既然是不生,那有什麼因緣呢?它不在因緣裡面的東西,它是個不生不滅的東西,你講因緣,和它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才講它不是因緣的東西,所以佛性不是在因緣裡面的東西,

那這裡有個問題了,那既然不是因緣的東西,那是自然生出來的了,我們中國人對於自然的道理很清楚,因為我們老莊就是講自然,是不是自然生出來的呢?又不行了,你講自然生出來,什麼叫自然生出來,就是本來沒有的,忽然生出一個東西,它自然出來的。但是它這個東西不生的,不生就是它沒有了嘛!怎麼可以自然而有呢?就把你因緣生、自然生的兩種觀念都破除了。這種理論不容易懂,所以要學《楞嚴經》才能夠懂,你要搞清楚要很長時間才能搞清楚,

所以下面講:「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本自有之,其實就是一個心,天命之謂性,你加個佛字,不過你是佛教嘛,加個佛字,佛性。你不是佛教,你根本就不需加個佛字,當然是自己本有的,那一個命沒有性呢?沒有性他怎麼成一個人呢?不過我們中國人對於人性的認識,也有說性本善的,也有說性本惡的。但是佛教它說,非善非惡,和老子的思想一樣,超出善惡之上的。迦葉是當時釋迦佛僧團裡面的大師兄,當時的境界來講,除了釋迦佛之外,第二就是輪到他,他所證得的境界,其他的弟子都在他之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所以很多人說,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他悟到什麼東西呢?這裡達摩祖師講出來了。

其實達摩就是迦葉,迦葉就是達摩,我們不知道,其實沒有悟到什麼東西,就是悟到一個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心性在佛教裡面是通用的。「此即諸佛心。」這裡有很多字,是多餘的,以後的校正本會把它訂正,「前佛後佛只傳此心。」前面有好多佛、好多聖人,現在也有好多佛、好多聖人,將來也有好多佛、好多聖人,他們所傳導的就是這個心。

「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這就是唯識宗的道理,只有這個心,在這個心外的是沒有佛的,心外無佛,心外無法。「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顛倒眾生就是不明白道理的人,忘卻自己的本性,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就是一尊活佛,他把寺院裡頭木頭的,石頭的,紙畫的,他說那個是佛。這就是我們顛倒眾生,認假作真,它是一個象徵,它是一個代表,真正的佛不是它。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拜佛不是一定要到寺院裡面去拜,哪個佛在寺院裡面?哪個寺院裡面才有佛?那是師父騙你的。

「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佛在什麼地方?因為他是講禪宗的道理,你們有的人或者並不能了解,也不相信他這句話。既然這樣講,我們學凈土宗的人,我們念阿彌陀佛,師父們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佛會來接我們嗎?那不是表示那個佛在我心的外面嗎?你可以這樣講。但是照禪宗來講,這一個佛也是你自己心現出來的,並不是在心外,有個佛來接你去。

什麼叫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沒有來去的,他是不會來接你眾生的,他也不會去把你眾生拿去的,如果有一個他方的佛遠來,用力度生,我等眾生早被佛度,全世界的眾生都被佛接去了。所以《楞嚴經》才這樣講:「諸法所生,唯心所見。」你心要感才有應。因為你的心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你才感應到佛來接你,這個佛其實就是你的心所變出來的,並不是那裡有個佛來接你,這個道理你沒有了解,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念佛的高深。這裡講:「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所在之處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在那裡,佛就在那裡。「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這裡我們要知道你不能被它這個文字所綑綁,禪宗講你不要被師父的三寸舌頭所欺騙、所瞞,我們不要在文字里,它講不應將佛禮佛。難道講我們不能拜佛禮佛了嗎?你可以在佛像前面叩頭作揖,而你卻非崇拜偶像,你並不是崇拜偶像,因為你知道佛就是我心的顯現。

這裡有兩種教,兩種修。兩種教,一個叫頓教,一個叫漸教;兩種修,一個叫頓修,一個叫漸修。等於一個是跑路去,一個是搭飛機去。行呢,也有二個行,一個是正行,一個是助行,正行就是說我以這個修行為主的,其他的東西我都去學,但是學來的東西,是幫助我目的的。我們什麼東西對我們好的,我們都要去學,學來幹什麼呢?是幫助我這個目的的。如來色無儘是屬於外境所修法,假彼之法成我之功,故名助行。

這個萬德莊嚴的東西,不是我的正行,是我的助行,那正行在那裡呢?智慧亦復然,屬內智,是能行,前行色無盡之心,以前行皆由此而行,故名正行。你任何的助行,助的再好,你沒有智慧的正行,你就會白辛苦一場。依照這本論來講,頓教以悟得本心為正行,要你悟得本心,要你了解你的心,就是現在人的心理學,不過佛教的心理學講得深一點就是了,這是我們的正行。

念佛禮佛為助行,念佛禮佛是幫助它的,所以台灣也有人在教人家,開悟慢慢來,先要念佛禮佛,這個道理現在台灣很流行。漸教以念佛為正行,因為它是一步一步,它對於理不是很了解,他對於事很了解,把它叫做漸教,我漸漸學,它是以念佛為正行,以禮佛為助行。

講到這裡,下面我們學禪宗或是打坐的人千萬要捉住的原則,坐禪不是不好,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你不能馬上叫人坐禪,坐禪有危險性的。你會覺得奇怪,坐禪怎麼有危險呢?釋迦牟尼佛教人不是一下叫你坐禪的,先教你布施,再教持戒,再教你忍辱,再教你精進,才教你禪定的。他說在初禪的時候,有一個危險在那裡呢?他說:「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現前,切不用禮敬。」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來了我也不歡喜,魔來了我也不害怕,為什麼他要教你這樣呢?這是對你的一種保護。

這個,普通的人,不要講坐禪,不要講初禪,你連輕安都沒有做到,不要講你到未到定,你連欲界定也都沒有做到,那更不要講初禪,那根本就不會有這種危險了。但是也不能說你們不能做到,就是你在坐禪的時候,忽然有佛或菩薩的相現在你的面前的時候,你都不要去拜,因為你一歡喜你就會生出驕傲,驕傲的心一動,有一種歡喜魔就會感應到你,你一生害怕,有恐懼魔感到你。

所以教你用什麼方法呢?「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攝。」但是我們在這裡也可以,以一種標準來分別,因為魔可以變成佛菩薩形象,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是我怎麼來分別它是真正的佛?還是真正的魔呢?以前我們講過,第一個你看他有沒有後光?佛的相後面有一個大的光環的,如果他現的佛的相,但他後面沒有光環,你就要小心,不是真正的佛了。

「若取相即是魔攝,盡落邪道。若知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不要採納啦!「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凈,何處有如許相貌。」

以前有一個徒弟,打坐打得很好,但是忽然有一隻蜘蛛,他一打坐,那蜘蛛就現在他的面前,他就念咒它也不走,他就念佛菩薩的名號,它也不走,他很不能入定。他後來就去見師父,他說:「師父啊!我現在這樣的境界,我現在很煩惱,我現在決定了,下次看到它就把它殺死。」這個上師講:「請你慢慢把它殺死,我先教你一句,當它現出來的時候,你拿一支筆在它的頭上點一點先,點完了之後,你再來告訴我,我再教你處治它的方法。」那個徒弟說:「好!好!」回去一打坐,那蜘蛛又現出來了,他就拿了一支筆在它鼻子上畫個圈很大,就去告訴師父:「師父我畫好圈了,接下來,我就要殺死它了。」那個師父講:「把你的衣服撩起來吧!」他把衣服撩起來,「看看你的肚臍眼吧!」他看到那個圈圈剛好畫在他肚臍眼上面,如果不是他師父救他,他一刀打下去,就會自己自殺了。

第一次洪師姊的先生來這裡講他的經歷,看到一個魔,他說這一個魔可厲害了,唸什麼咒都沒有用,都不能把它趕走。他後來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這個魔就是我自己,這樣一來這個魔就不見了。所以在這裡講「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因為你一怕心一驚,你的磁場就弱了,那個魔就會可能入到你的磁場裡面,所以你不要害怕。

「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你孫悟空七十二變,由你變好了,老僧以不變應萬變,你變了七十二變,再變好,沒有了。等於我們以前老總統講的,處變不驚,隨緣不變。「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那就落在有凡有聖了。「若欲真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

「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我對這種領會很膚淺,也不知道講得對不對,請大家不吝指正,謝謝大家!下面還請林老師教我們八段錦,那是我國中國最基本的運動。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十三講:2003年03月06日

達摩血脈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謝謝大家!今天講的可能比較深一點,如果你覺得不了解,也可以和大家師兄姊討論,如果要詳細解釋,要花很多時間。

佛教經論以理論結構嚴密著稱,它等於一個鎖一鎖,銷鎖套住。結構非常嚴密,我們知道當代最嚴謹的問題就是科學論文。但是佛經的嚴謹不在科學論文以下。林萬生師兄歡喜讀《華嚴經》,《華嚴經》是以四個部份來組成的,每個人都知道,信、解、行、證。我們通常把它說成三部經,就是理、行、果三部,我們講《華嚴經》以什麼為理呢?那是一真法界,毘盧遮那佛為代表。它是以什麼為修行呢?那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代表。那他證到什麼果?那是彌勒佛果,未來佛。我們講《心經》,它是以什麼為理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他的理,你懂得理之後,你要去修行。

《心經》的修行在那裡呢?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路到無智亦無得。那你修行之後會有什麼結果呢?《心經》的結果在這裡,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菩薩的果。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果。再舉一個例子,《楞嚴經》它的理在那裡?大佛頂如來密因是它的理。它的修在那裡呢?修行了義,諸菩薩萬行。它證到什麼果呢?首楞嚴。

我們現在講〈達摩四論〉。〈達摩四論〉,那一部論是講理的?那一部論是講行的?那一部論是講果的?這個大家很容易把它分析出來,講理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血脈論〉,你知道理之後,怎樣去修行呢?就是觀心破相,觀心無心叫做明心,破相無相叫做見性。它的果是那一部呢?就是〈悟性論〉。

講到這裡,每一部經典,它講理、行、果,三經都不同的,它用的名字都不同的。我們先講小乘,它的理是偏空真如,大乘的理是什麼呢?般若,阿賴耶,如來藏。那行呢?小乘的行是四諦十二因緣,大乘戒定慧為主,有漸教和頓教,漸教有五十五位次頓教有五十陰魔。那果呢?破所知障,證菩提果;破煩惱障,證涅槃果,這是大乘的兩個果位。

但是〈四行論〉的理、行、果三經不同它們一樣,它的理是見性,行也是見性,果也是見性。它三個東西是一個東西,一個東西是三個東西,所以叫三而一,一而三,你要找理論的謹嚴的結構它裡面是沒有的。你就覺得它翻來覆去,重覆來,重覆去都是一樣的東西。其實它不是講理論,它是講得修行的口訣。每個重覆的地方,都有它各種不同的深的意思在裡面。所以悟性論是最難講的,最難了解的,我也是勉為其難,因為看到這麼多的師兄師姊這麼的捧場,就盡我的能力介紹一下。

我們先來看今天論文的一段。「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這一個學的人就問達摩祖師,為什麼不能禮拜佛菩薩呢?「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這一段講的是行位是修行的事,不是因位的事,說我們叫人來信佛不要拜佛,看到佛相不要拜,這個裡面不是講因位的,是講行位。為什麼這樣講呢?這個是保護你自己,當然我們學佛教第一是戒,第二是定,如果你不修定,你不能深入佛教的,也不能得到它的好處。修定,你一天最少一次,或者二次,早晚你必須要修定。

修定的第一關,你就覺得這個心好像一條瀑布,沒有辦法停下來,這個思想在心的裡面,好像波浪,在那裡翻騰。不打坐還好,一打坐更加地翻騰得厲害。第一個困難你會遭遇到,第一個困難我們慢慢把它克服了,這個河水慢慢慢慢緩和下來了,或者定下來的時候。第二關來了,你會產生幻覺,就是你會覺得有人在你耳朵旁邊講東西,或者看到一隻大眼睛,或者看到一個大的頭,這個每個教禪宗的人都知道,那是你第二個情形發生,叫做魔境。

好多師父都會引導徒弟克服魔境,打破魔境,上面才能悟道。如果你的魔境不能離開,那給魔攝去了。因為你打坐的時候,一個是你姿勢不對,一個是你用的方法不對。變成冷水泡石頭,沒有反應,那你不會有魔試的。如果你坐的好,你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產生化學物理,心理的變化,引發各種陰魔,或者看到光,或者看到佛像,聽到什麼聲音,或者看到什麼顏色,這種還是小CASE,如果照《楞嚴經》講,第一破的色陰。

那第四種那個陰魔才厲害,它叫「澄心化佛」,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毘盧遮那踞天光座,千佛圍繞,百憶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解。不作聖解,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它沒有說這個不好,這個是證明你修行的進步,你或者以為我成佛了,了不起了,那你就會變成魔,魔就是從驕傲來的。所以對付的原則呢?就是堅住本凈,就是本論講的「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不要理它。

第二個原則呢?不喜、不怖,我也不歡喜,我也不恐怖,所以《楞嚴經》有兩段是這樣講「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那下面我們再一段:「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佛是西國語,那是印度話,現在他們外國人都把他翻做Buddha。Buddha就是佛,其實應該翻成佛陀才是對。但是我們中國人歡喜簡單,就叫佛了,那個陀字就不要了。此雲覺性,就是我們中國人把他叫做覺,覺者靈覺,應機接物,這一個靈覺是在我們身體裡面,它可以應機接物。

這裡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徒弟在師父身邊,差不多有三年,我們中國人講學徒三年滿師。他待了三年,有一天他和師父講:「師父我想到其他地方去學佛法。」師父講: 「為什麼你要到其他地方去呢?」他說:「因為師父,我來了你這裡三年,你從來沒有對我講一句佛法,也從來沒有引導我入佛門,也沒有教我什麼東西,所以我覺得在這裡是空費生命。」就這樣對師父講:「所以我要到其他地方去學東西。」師父講:「我從來沒有辜負人的,你到這裡來,你拿飯給我的時候,我的手會接,你倒茶給我的時候,我的手會接來,你說Good morning,我會向你點頭。」這個徒弟馬上悟道了,

這是什麼?「應機接物」,就是金剛經釋迦牟尼佛講的「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弟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敷坐而坐。」佛法已經完全徹底透露了,

「揚眉瞬目」用一個故事來講,有一個徒弟講:「師父,我想知道佛法是什麼?」「你要知道佛法可以,你要知道它的密作用,祕密作用。」那他說:「那裡是密作用呢?」那個師父就把眼眨來眨去,這就揚眉瞬目了,這個徒弟馬上知道了。所以有的人講:「啊!這個師父很了不起,教我眼明手快,傳授給我,千聖不傳的,接飛刀的絕技。」何必搞到故弄玄虛,人家達摩祖師講得這麼清楚了。

「運手動足」有人講我一走四步,退後一步我就開悟了,這裡老早講清楚了嘛!運手動足,他說我能閉目踩鋼絲,何必搞得這麼神奇古怪。下面「(佛)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師父啊!佛是什麼?佛就是心,那心是什麼呢?心就是佛,那佛是什麼呢?佛就是道,那道是什麼呢?道就是禪。

那禪是什麼呢?非凡聖所測,這種互相解釋,在解釋學裡面,我們講叫小孩解釋定義,這是最笨,最沒有用的解釋,解了等於沒有解。我問你,什麼是心?心就是心了,心是什麼呢?心就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道,道是什麼?道就是禪,那禪是什麼?反反覆覆你不解還好,你一解我越糊塗了。但是下面謝謝他,好在達摩祖師慈悲露出一點風聲:「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

所以禪是什麼?禪就是見性,這裡有位Tom,是外國人也坐在這裡,智行師問他:「師父講,你懂不懂?」他說:「我不懂。」他在這裡打坐,他問我,他說:「我想去教人家   Meditation可以不可以?」我說:「怎麼不可以呢?」他說:「不是,有的人和我講你不能教,一定要Master才可以教,否則你有危險。」我說:「哦!那你不懂他的意思,他指的那個Master是禪師,你要教禪一定要Master,但是你教Meditation不需要Master。」所以這裡外國人有一個問題了,就是Is Meditation, Cha`n? Meditation是不是禪?我們要回答他:Cha`n is different from Meditation ,禪和Meditation是不同的,禪定不是禪宗。Meditation是禪定,是定;Cha`n是見性,是悟。所以Meditation用英文來講定是Clam-relax。但是Cha`n用英文來講是Enlightment  Wisdom。這兩個你不把它搞清楚,你就不能夠教了。

但是禪宗是不離開禪定的,如果你一個人連禪定,你定都不能定下來,你再講我能學禪宗,那是空話。你的心都不能定下來,怎麼可以學禪宗呢?這裡,我謝謝智修法師,他借給我一本書,那一個人講他開悟了,當然開悟這個名詞不是佛教專用的,只有我可以用,其他不可以用,不是這樣。但是你講的開悟和釋迦牟尼講的開悟,它的內容,它的定義那是不同的。寫這本書的人不是佛教徒,卻講開悟。

佛教裡面講開悟只有兩種,一種是小乘的開悟,一種是大乘的開悟。大乘的開悟要經過七征心處,一真心,十方顯現,四個七大。阿難只證到初果,這叫小乘的開悟。那大乘的開悟呢,先要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而達到干慧心,從干慧心起修,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才見性,這才是大乘的開悟。

請問這位先生,有經過這樣的東西嗎?他所講的開悟和釋迦佛所講的開悟,等於螢火和太陽光來比,他不過是世界的一點小禪定。如果我們講他是開悟,那我們真是沒有擇法眼。「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就算你能講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我們看得很多。台灣什麼大學教授什麼哦!講起經來呱呱叫,但是他並不是真正知道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至道幽深,幽就是很祕密,很祕密幾乎看不見,深就是沒有底的,這種東西,不是言語可以表達的,你經典怎麼能講到它呢?「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這就是慧能祖師示現給我們看的,認識佛性是不關文字的。

「聖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聖體就是佛性,凡一法自立,不與他法相雜者,名為不染污,即名凈。凡二法相依,如因緣和合所成之法,皆名染污。所以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他沒有染污。「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用體本來空,我想到用電腦來表示,電腦的儲藏室本來是空的,這是它的體,所有的經論,語言,文字是用,我把這些的資料輸到電腦的儲藏室裡面去,儲藏室才能用。

但是本來這個儲藏室是空的。我們講童心好像一張白紙,本來是空的,為什麼長大會受污染?就是我們大人把各種的資料(污染)輸到他心裏面去,和電腦的意思是一樣的,「名言猶不及。」不要講我們,你就是名言講的再好都沒有用,釋迦牟尼都沒有辦法講到它,他自己講我四十九年來未曾說到一字。

不要講我們,你認為聰明,釋迦牟尼講四十九年都沒有辦法講到它一個字,你就知道禪宗它的利害在那裡。「十二部經憑何得及。」十二部經學教的人都知道那是講佛經的十二種體材,長阿含、比喻、偈誦啦,有的人不了解。有一次有一個居士到佛寺裡面焚香拜佛,在客堂里坐下來,奉上香茗就問:「師父啊,什麼叫十二部經呢?那個師父就說十二部經?」「哦!一部《心經》吧!一部《法華經》,一部《華嚴經》,一部《八大人覺經》,還少幾部,把它淎起來。」那居士哈哈大笑,那個方丈知道,我們要趕快辦佛學院,不然要讓居士笑死我們了。

下面:「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這是用中國話來講,其實用佛經來講。「法性周遍,不用修證,離於功用,無修而修,是為真修。「道非聲色。」無相可得。它不是聲音,也不是顏色,「遮上斷聲色之執,表上顯聞見之性,色有來去,見無生滅,聲有動靜,聞無生滅。」先這樣講,如果解就要花很多時間。然人人有眼有耳,這不是經文,這是解,何以不明道而脫苦啊?盡由眾生雖終日見聞,而不思見聞者是誰?他一天到晚看啦!聽聲音,但是他不知道看啦!聽聲音的是誰?以迷於本見聞之者,而隨於色聲,有則有之,無則無之,順則喜之,逆則瞋之,隨色聲流轉,違遠菩提,是以不特不能脫苦,而念念趨向於色苦境也,而念念趨向於苦境也。

下面這句 「微妙難見」解:「祕密不可思議,不生不滅之理,非心所能測,非上所能宣,故曰不思議。如人飲水,只可自知,亦不可向人說也。」無法舉述,「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無心可據。」這裡有一句,「如人飲水",這是歇後語,下面是「冷暖自知",這是佛經裡面的比喻,現在變成我們中國人的成語了。

中國人也有一個成語叫 「啞子食黃蓮",但是它的歇後語是 「有苦自己知",唯有如來能知。我們中國字很簡單,其實它少了一個subject,它這個句不是完整句,因為它的主詞,沒有講出來,它的主詞應該在上面 「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唯有如來能知。",這幾種東西只有如來知道它,「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其他的人、天都不知道。

「凡夫智不及」,我們的智慧還不達到,「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心外取法就是外道了。「若知諸法從心生。法由心生,法從心滅。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你覺得翻來覆去還不是講的這些東西,其實它有它的意思,千經萬論只是明心。

另外一種比喻,標月指,The finger points to the moon.你如果執指為月,那是最愚蠢的人。是這個經是一隻手指,指著向月亮,叫你個個解釋,認識這個月亮,並不是要你認識這個指頭,但是好多人光是認識先人的指,不是認識那個月亮,所以他講:「言下契會,教將何用?」

頭先講的兩個例子,你拿飯來我用手接,他的眼睛一張一閉,言下契會,他馬上知道了,那是絕頂聰明的人,要當下會得方得。你馬上就要會,不要轉彎,這叫直覺,不是第二個感覺,那再第三個感覺那更加遲了。心理學家都知道,第一是直覺,第二你就分別,第三你就綜合了,後面兩個都不要,就只要第一個,「於領會前言是言非,總是受他熱謾。」隨著人那三寸舌頭在言語那裡轉,你給它欺騙了,所以受它熱謾,為何不能直會呢?不了言下離相,反於言上生解,我們所以就不能領會了。

「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我們這裡第一要謝謝洪師姊,她本來要回台灣歸寧禮祖,她說師父我做你的擁護者,要聽完你的〈血脈論〉才回家,她說:「很多人講〈血脈論〉很好,我回去再請我的先生把它印出來。」「我都想不要再印了,你們覺得好要印出來,又要麻煩你先生了。」她說:「他歡喜做這個工作。」第二個我們要謝謝的是誰?寶珠師姊,她每個禮拜聽完演講回到家,照這個錄音帶每句話都寫出來,這個不容易,要費很多心血。

所以我這樣想,那我快快銷文,一唸就了事了嘛!快快給人回家了嘛!歸家即歸,但是我又覺得這樣一來,就辜負大家走這麼遠的路來學。那我只有把歸家之路講出來,歸家,我知道這個家,但是這個路怎麼走?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那我只有把這個解一解:「道本圓成。」現在講修法怎麼修?道本圓成是中國人講的,照佛經講是 「法性周遍",法性是什麼?法性就是你的真心,真心周遍,周遍到什麼程度,可能你不想信,心包太虛,山河大地在他心中好像雲點太清,你可能不相信,我的心真的有這麼大的功能嗎?

現在舉一個例子,你用一個手提電話,光是靠這個電波可以撥通全世界,你知不知道你的心波可以撥通整個的大宇宙。這就是天台宗講的一念三千的道理,那要解,又要花很多時間了。所以當你修定的時候,你第一個就是法性周遍。你一觀想的時候,把你的心打開,這個琉璃的法界體上無頂、下無底、外無邊、內無心,無窮無盡的一個法界周遍。而且你千萬要注意,並沒有你的身根或眼根來看到它,這是第一個道本圓成。

第二個不用修證,離於功用,好多人都講,佛是修成的,其實你懂了這個道理,佛是沒有辦法修成的,你用生滅心來得到無生滅的果,《楞嚴經》講:「如沙蒸飯,永世無成。"佛道是不用修證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能給它加一點東西,也不能給它少一點東西,你剛剛修的時候,我要保持這個法界周遍,那就錯了。

所以禪宗講第一是保,第二是任,放棄,放棄你執著法界的心,連佛也要放棄,不能執著,就不用修證。它的整個法界的功能是自生自顯,不需要你用功的。第三個道非聲色,你看到光,看到佛相,看到什麼樣子,各種幻境顯出來,堅住本凈,那不過是我心的幻相,不要去理它,把持住這三個原則,那你修行一日千里,下面就比較現實了。

「若夜夢」白天要修,睡覺的時候要修,做夢的時候要修,死的時候要修,這是四大修行的科目,這是《心經》講的。那夢的裡面,要怎麼修呢?「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儘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

這個你不要以為普通講,很重要,很重要,我們人當然會做夢啦!聖人無夢,因為他無明沒有了,我們凡夫一定有夢。第二個不要講,我們當然會死,一百年之後,誰還在這裡?你我都不在這裡了,死就是大夢,夢就是小死,夢和死是一個東西,在夢的時候你看到這些東西,在死的時候,你一樣會看到。

你看到它怎麼辦?這裡講給你聽,如果你看到「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林業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儘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攝。」你不要生一念歡喜的心,啊,這個地方很好,我要去那個地方去了,這裡講儘是托生之處。

托生有四個地方可以托生,托生的地方,這個地方是講人,人是胎生,還有濕生,還有卵生,還有化生,這四個生。所以各位師兄弟我們時時要觀想蓮花就是這個意思,你觀想得很多的時候,這些東西不見了,你看到蓮花現前,蓮花化生,你生到佛的國土裡去,你不需要過經過胎生,再講就是你看到產門的時候,你一觀想蓮花,產門立刻不見,就變成蓮花,你就脫離胎生的那個限制。

所以你觀想蓮花,可以免除你胎生,你觀想月輪,蓮花中間不是有個月輪嗎?可以免除你卵生,觀想種子字,可以免除你濕生,種子字上面的最後一筆,西藏文叫那達,那達歸空,保證我們不會化生。突破四生不容易,不是講講容易,你時常要練,而且如果你沒有真正的學,也沒有得到真正的修法,你無從下手,所以我們以專修為主,這些法我們都要與眾生來結緣。

「法身本來清凈無受,只緣迷故。」法身本來清凈無受,我們學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受就是我們的情感,英文把它翻成feeling,就是我們的受用心理分析。現在講心理分析,其實講我們用唯識分析。受有三種受,一種是樂受,一種是苦受,一種是舍受。我覺得這個感覺我很開心,就是我感覺很歡喜,哦,這個我感覺很不中意的,我不願意要它,那就是苦受了。這個人我偏偏不歡喜他,但是這個人偏偏和我在一起,還有不苦不樂受,舍受,還有你不要以為苦受會造業,會在阿賴耶識里留下這個種子。

但是樂受同樣的留下種子,不管你苦受、樂受,都是造業,同樣有種子在那裡。但是舍受沒有種子,因為它不苦不樂,它不執著,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特性,它是恆而不審,不同第七識,恆審我義。

這個「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如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這樣來講種種雜類,佛教講三界之內有多少種類呢?十二種類就是十二生種類,十二種東西,那十二種呢?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金剛經》講如是眾生我皆度入無餘涅槃,就是講的這十二種眾生。但是它十二類少掉二類,它有二類沒有講出來,非有色,非無色。

為什麼它少二類呢?因為他從眾生還原來講到佛性那裡去,所以佛性是非無色,非有色。但是眾生從佛性那裡變成眾生,所以一定要從非有色,非無色那裡講起,所以眾生講有十二類,從佛講只有十類,這些眾生呢?「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

為什麼聖人要做這些呢?南無觀世音,三十二應身,為什麼觀世音有三十二應身呢?他是渡眾生,他不是說是像我們這樣,「一切業拘它不得。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你對於一件有懷疑的,就千萬不要做,做就會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我們要勸大家無作而作就是不執著,現在不要講色界裡面的諸天,講我們人間所有偉大的人,所有值得我們恭敬的人,所有為民族,為國家盡他的生命光輝的人,我們要知道是大菩薩的應化。所以你不要以為每個人都一樣的,不同啊!有的人真正是菩薩的應化,他為了度眾生來幫助我們。

下面這要用一個專題來講了,就是光明,羅漢有什麼光?佛菩薩有什麼光?凡夫有什麼光?你看到什麼光?為什麼你看到這個光的原因,看到這個光就證明你修行達到什麼程度。所以他講,看到光表示你見性,但是這裡我們要把它搞清楚,見性是見到性的光,並不是見到性的性,性是不能看見的。再講一句,連釋迦牟尼都不會看到性。我們也不能看到如來的性,因為性是無形無相的東西。

所謂見性,你肉眼能見到性,不過是看到性發的光,並不是看到見性的那個性。《楞嚴經》講:「見見非見,何況是見。」你見到的那個見都不是真正的如來本性。何況你不是見。因為這段講光明,而且證明一個人有沒有悟道是非常重要,下一次專門來解這一段,謝謝大家來捧場。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十四講:2003年03月13日

達摩血脈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講得比上次還要深,還要難懂,大家要小心地來聽。講經的四個層次,我把它分成淺、深、奧、妙。以前講的是淺,上次講的是深,這次講的是奧,再下次就是妙。今天是奧,但是這個妙,可能要到〈悟性論〉時才能講到。在《楞嚴經》序分裡面也有這幾句話:「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我把它加兩個字,淺深奧妙。

深是如來演說大乘,這裡面沒有說不講小乘,深是講菩薩五十五位的漸修,奧是講佛乘的頓超的五十陰魔,他用深奧這兩個字。你們說,師父你以前稱讚寶珠師姊、洪師姊,她們寫書、印書之勞,今天不謝謝他們。要謝謝其他兩位,就是許居士和莉莉,他們提供擴音設備,如果沒有他們的擴音設備,我也沒有這麼大的力氣聲音講,你們也聽不清楚,所以要謝謝他們兩位。

在所有佛經文詞翻譯最美的就是《楞嚴經》,《楞嚴經》形容釋迦牟尼佛講經,下面這兩句「迦陸仙音,遍十方界"。哦!這兩句很美,釋迦牟尼佛講經是不要用擴音器的,今天的這個文「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我們白天所接觸的任何的境界,我們叫想,在色受想行識裡面我們把它叫想,但是在夢中的時候,真實也是想,你在白天是想,在夢中也是想,在夢中也有境界,不過它不同我們白天的想,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夢想,這有什麼不同呢?

這裡講:「皆自心起故,不從外來。」你白天的時候,六根是對著六塵,想是你心裡的東西,但是內外沒有分開,因為你眼睛看到東西,耳朵聽到東西,但你睡覺的時候,六根是脫離六塵,因為你眼睛閉了,耳朵不聽到聲音了,你只有自己在你裡面想,和外面沒有關係。這種叫做內,唯識宗叫「獨影境",光是影子在那裡搞,和外面不發生關係的。因為我們剛剛修行的人,意識不純潔,不純凈,不定,在夢中看到什麼境界你不要懷疑。下面這一段是今天講的主題,也是修行裡面最重要的東西,

我先念這段文:「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余習頓盡,法界性現,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卧,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著,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靜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我們現在用分析、排比、綜合的方式來做功課。諸天垂象,大宇宙給人類的現象最大的,在天空中顯出來的,我們中國人雖然知道很清楚,以日,月,星為三大垂象,日,月,星,與地球人類息息相關,但很奇怪,這個日月星和修行也是息息相關。

這裡他解釋到所有的情況,有幾種情況呢?一種是在夢中,一種是在醒中。我們講人在四種狀態裡面,醒、夢、死,死我們現在不要講,只講醒、夢。一種是在白天,一種是在晚上,我們把它分作四種狀況,白天裡面有行,住,坐,卧,晚上也有行、住、坐、卧,這樣就包括了夢觀,卧就是夢。坐就是你在打坐時發生這種情況。那見到什麼東西呢?有見到星月分明,這是在夢中的,他講在夢中有兩次,一次是見到星月分明,一次是見到光明出現,過於日輪。我全部一起講,你可能不明白,我現在一個一個來講,它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呢?成道之因,你不要以為證果,不要以為我成佛了,這只是一個因,果還在後面,

那在什麼情況裡面呢?在花園裡面散步的時候,在醒中,在定中,在夜靜暗中。表示什麼呢?等一路講到的時候再講,見星月分明,這一個星,我們在這裡時常慶祝耶穌聖誕,我們要做聖誕樹,在聖誕樹上面我們要掛著一顆星,為什麼呢?因為當這顆星在天空出現的時候,是告訴我們耶穌降生。釋迦牟尼佛的大開悟是在早晨,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但是這個裡面有二種解,有的人是說看到宇宙的星,也有人說照歷學的推算,那天晚上是沒有星的。

釋迦佛他所見到的是他自性的星,不是天空的星,但是這兩種的講法都可以。如果你在夢中的時候能見到七星伴月,香港有做一種七星伴月的月餅,月餅當中有一個月,其實當中那個月是代表第八阿賴耶識,旁邊那七個是代表七識和前六識,這表示什麼呢?這是我把它分析研究的,他下面講:「自心諸緣欲息。」什麼叫自心諸緣?心和心所有它所緣的部份,這個心,心所所緣的部份,你已經離開它,不執著塵的部份,所以你的緣就息下來,但是它所注意的呢?有幾個注意,最重要的注意,不得向人說,不要講給人聽,但是我在這裡加一句,可以講給師友聽,求印證,如果不是這樣,你不要講給人家聽。

還有要注意,亦不得取著,不要執著這個東西,所以你向人表示圓相的時候,懂得人會把圓相拋到後面去,就是表示你不要執著這個東西。第三個要注意的是不得怪,不要奇怪,這是第一個夢中的情況。第二個夢中的情況呢?看到光明出現,過於日輪,這裡沒有談到月亮,其實月亮是很重要的,我在參禪歌有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水清月自現。",水清月自現,他這裡看到的不是月亮,過於日輪,是看到太陽。

「余習頓除,法界性現。」表示什麼呢?表示你的習氣沒有了,法界性現,法界的性顯出來,夢中看到太陽,看到雪山,看到大小便,看到沖牛奶浴,都表示你的罪障清凈。這裡我們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我是從這個裡面總結出來的。心光不二,心見不二,心和光是一個東西,心和見也是一個東西。那你們可以問我們,那師父你講的性它是精神的東西?還是物質的東西?我們可以告訴你,我們可以這樣講,它不是精神的東西,也不是物質的東西。但是也是精神的東西,也是物質的東西,它不是孤份的,它是兩個在一起的。

所以《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楞嚴經》叫做什麼呢?「圓明,妙明,精明。」什麼叫圓明呢?圓就是它這個本性周遍法界的,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的,但它不是單單圓,還有明,有光明。圓是講它的體,明是講它的用。體是周遍法界,用是光明遍照,沒有體沒有用的,也沒有用,沒有體的。所以我們講,哪裡沒有佛呢?哪個時間裡面沒有佛呢?就是林老師講的《道德經》,道在那裡,屋瓦,石頭,小便都是道,道不可須臾離也。沒有時間的,任何時間都有佛的。

這裡講個小故事,有一個小和尚,他對著佛像小便,那個老和尚罵他了,你不可以對著佛像小便,小和尚牙尖嘴利,好像一休小和尚一樣的,那好,請你把無佛處指出來,我再對著小便,你點出來,哪個地方沒有佛,我再對著小便,那個老和尚怎麼辦?他說:「對!雖然我不能指出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佛,我還是不允許你對著佛像小便。」

什麼叫做妙明呢?每個字都不簡單,妙是講這個本性不生不滅,涅槃所以才能講妙,其他東西不能講妙,但是它不生不滅,裡面還是個明,就是光明的。那什麼叫精明呢?精明真心,妙明真心,圓明真心,精是講這個本性的體,一塵不染的,但是一塵不染裡面有明有光明,就是心物不二。它叫你注意唯自知,不要講給別人聽,但是可以講給師父和一起參學的人聽,求印證或者自己有沒有錯,

這裡有個故事,法華大士答徐岳問,徐岳是一個人,他問法華大士:「祖師西來意旨如何?」,這一個在禪宗的一百二十幾個故事裡面,都是問祖師西來大意的,但是答的都不同,如果你不懂得的話,你不知道哪個答得對,哪個答的不對,你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人這樣講,那個人那樣講。所以你要很小心才聽懂他的意思,華曰:「街頭東畔底。」這一個學的人問:「祖師西來意如何?」達摩祖師西來,到我們中國來幹什麼呢?

也有外國人問我:「Master你來紐西蘭幹什麼呢?」我在禪七裡頭有外國人這樣問我,但是這一句好像牛頭不對馬嘴,答非所問:「街頭東畔底。」街頭東邊那個地方,徐曰:「吾不會,我不了解,你什麼意思?」華曰:「豈特子不會,三種人都不會。」這裡有二重公案,一個是「街頭東畔底」,「三種人都不會」是第二個問題。現在我們來答第一個,「破曉先從東嶺明,日輪初露暗何生,暗浮明顯當前見,十字街頭沒隱形。」這首詩表示它的意思,街頭東畔底,你站在街頭望東邊看,太陽出來了,那就是祖師西來意,就是我講的,你夢中光明出現,過於日輪。

禪不是一個口頭講的東西,要有實際的東西。你在靜園林中行住坐卧,這行中靜中,這表示什麼呢?表示自性光明。每個地方注意點不同,我把它注意點通通擺在一起,就是不要奇怪,不要向別人講,不要取著。夜靜暗中,你白天看到光明,白天比晚上的質量要高,有的人在晚上看到光,白天他看不到。有的在白天看到,但是在定中他看不到。這三個層次不同的,你在睡覺夢中看到是最低的,你在醒的時候能看到是高的,最高的是你在打坐時候能看到,還有你自己看到是最低的,別人看到那是中間,任何人都能看到那是最高的。

「法界性現」法界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的十二類眾生,都有光,連一個小昆蟲都有光,現在的外國醫生可以看到人體發什麼光,而知道他生什麼病。這不稀奇,紫外光線的照像機已經可以照到人體的光。但是你在夢中看到光明,表示你在死的時候你要注意。死時第一個是法性中陰,你可以乘著這個光明去,如果你不能捉到這個機會,馬上落到叫死亡中陰,死亡中陰後面就是投胎中陰,死亡中陰的時候,感見到五方五佛的接引。

這個時候,以前有一個阿坤,他師父臨終的時候,他講給他師父聽:「師父啊!懸智法師講棄暗投明。你記住,棄暗投明。」法界有佛光顯在這裡,另外還有一個六道的光顯在這裡。但是佛的光非常的強眼,你害怕了。而六道的光非常的柔和,你想投到那個裡面去,這下你就落到六道裡面去了。所以我們要記住這個字,光明的地方,我要投到強的地方去,我把它叫「棄暗投明」。

在晚上黑夜打坐的時候,暫時忽然看到好像白晝一樣,禪房明如白晝,什麼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不要奇怪,這是《楞嚴經》講的色陰盡,五十陰魔是受想行識,色陰有十個發相,因為要消融五蘊才能見道。所以色陰盡第六個發相,講得很清楚,叫「暗室睹物」。那這個心光呢?是一個基礎,我們普通講基、道、果(見、行、果),道就是我們白天和晚上所要修習的東西,要如何能顯光,那怎麼能做到呢?師父,不是聽不是講就可以顯光的,要怎麼樣行呢?

我講淺深奧妙,這裡講的深,我已經提出四個原則了,你們可能忘記了。「自在,無住,無作,息緣。」自在無住無作,否則無能顯,你有執著,因為你的心和塵連在一起,光明不能透出。最重要是最後一個,叫息緣最重要。什麼叫息緣?六根返緣(返緣自性),就是說心和心所所緣的東西,我都丟了,六根返照就息緣了,就是祖師所講的「回脫根塵,靈光獨耀。」那請問師父,你講要顯出光明,科學家講光有,現在所總計的有二百六十個顏色,光圈裡面,那你這光的顏色,波長是怎麼樣?我先講兩種,第一種我們從總來講它是白色的,耶穌,瑪麗亞頭上放的光明,它任何畫的圖畫裡面都一圈。

我們知道是白光,其實佛光,不僅僅是白色,白色裡面有七種顏色,我們中學生時有牛頓七色板,不曉得你們小時候有沒有玩過。牛頓七色板它有七種顏色,但是它轉動時,一轉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光,就是白色,但是它一不轉,一停,七(色)個光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白光裡面已經包含了七種光,現在我們所學的,先介紹兩種光,所以我們的道場歌講《楞嚴》、《華嚴》,為教為行,楞嚴大定發出的光是白色。我們把法性一開出去的時候,我們是觀想一個白的水晶球,周遍法界。

但是我們的參禪歌也有 :「楞嚴大定,華藏玄門,藉教演禪宗。",不解釋你不知道,「華藏玄門」的光是藍色的,就是無雲晴空。你看母音老人的書,你就知道,他親自證到無雲晴空。印光法師他只講了一半,沒有講清楚,證到念佛三昧的時候,就是無雲晴空。那還有沒有其他的顏色呢?當然有啦!在報身裡面佛的光,是無窮無盡的,有從面門放光,有從手指放光,有從腳指放光,《楞嚴經》有從胸部放光。每一次放光,它的意思是不同的,為什麼從頭放光?為什麼從口放光?為什麼從手放光?都代表著說的法和它相應。

前幾天,洪師姊有給我一張紙,裡邊有四句:「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外尋。」這兩句我們不要去深入研究它,下面兩句 :「鞭影未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金。」她說她沒有學禪宗前看到好像讀天書,不知道什麼意思。

「鞭影未勞頻舉示。",釋迦佛,講良馬見鞭影而行,不需要我講話,他知道了,但是我這個鞭子的影子不需要勞動你,舉起來這是什麼?無修而修,不修而修,不需要鞭影。下面呢? 「白牛運出古黃金。"白牛是什麼?白牛就是法性的光。我們禪宗常講露地白牛,這一個白牛不同以前的白牛了,運出古黃金,變成金色。洪師姊這兩句你明白嗎?你給我的那張紙就是這個意思,就是白光已經變成金光。

但是佛教裡面最高的光還不是金光,叫紫金光,是紅光,阿彌陀佛身金色,就是這一個光。我說你為什麼要向明眼的人和懂禪宗的道理的人去講呢?不要和普通人,達摩祖師講不要和普通人講。但是你要和他講,為什麼講呢?求印證,現在我把過程介紹出來,不是講我做到,等於我們講走路先有一個地圖,能知道錯不錯。

如果有一個學人,學佛法的人,對我們說:「師父!我已經可以沒有妄想了。」我們可以告訴他,這是一個好的境界,你沒有妄想,但不是禪宗裡面的開悟,你這個是屬於止觀裡面的東西,就是你止,你的妄想停止,但不是禪宗的開悟。有一天他又來講:「師父!我現在見到一切法空。」我們要講給他聽,你這個是龍樹的〈中觀〉,般若的十八空,並不是禪宗的開悟,這是屬於觀的東西,就是《楞嚴經》講的,三昧裡面的東西,第一個妙三摩地裡面的東西。

如果他有一天又來:「師父我現在境界很高了,我能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叫定慧不二,這個叫止觀雙運,我們要解給他聽,你自己要知道,這不是開悟,很多人把見地當做覺受,把覺受當做證量。有一天他又說:「我現在的境界還要高了,那高到什麼程度呢?止觀雙舍。」學的人從止到觀,止觀雙運,到止觀雙舍。喔!〈摩訶止觀〉已經到很高的境界,我們講呢?這個是你做到觀音菩薩返聞聞自性的第四步,《楞嚴經》講覺所覺空,空覺寂圓,這個是三摩地,接近開悟,還不是禪宗的開悟。

那他回去再坐,又有了達摩祖師這個境界來了,我現在不是孤份的止觀,有光明顯現了,我們要講給他聽有光明顯現,不一定證明你是開悟,因為禪定是可以產生光明的,基督教也可以,我們學道教的,奇經八脈也可以,學印度瑜珈的也可以,外道也有,現在來請問你,光明在何處?你看到這個光明,光明是在那裡?他講光明在那裡?我看到它就在我的前面,打武功的人都可以到了眉心懸燈,您就覺得一個光明懸在你的印堂上面,你要講給他聽,這不是禪宗的開悟。

禪宗很厲害,那什麼是禪宗的開悟呢?你要講給他聽,禪宗的開悟,這個光明不單單在前面,還要在後面,還要在左邊,不但在左邊,還要在右邊。不但在上面,還要在下面,是一個大的無窮無盡的水晶球,或者是無雲晴空,這才是禪宗的開悟。那他知道了,他回去了,精進修行。

「啊,好高興,師父,現在我做到了,我真正看到了一個大的光明球,上面下面,左邊右邊,前面後面都是一個光。」這個時候你馬上要追問他,這個時候你在那裡?如果他一想,我在那裡,我在中間,光明當中我安住,我在中間。No!這不是禪宗的開悟,你覺得有一個你,在這個光明的中間,覺得有一個光明被你所看到,已經在能所的裡面,你有人,有我,有能,有所,不是禪宗的開悟。

他又回去了,他覺得很好:「哦,師父,這一次我真正覺得開悟了。」師父講:「你看到這個光,那你在那裡?當時我並不覺得有我自己,不覺得有這個光。」師父講:「恭喜你!」但是再問你句:「當時你的呼吸怎麼樣?」這是一個關,如果他講當時我發現呼吸停止,這是我們道教講的胎息,進到胎息,喘息,風息,氣息,胎息,第四息。這師父才講「恭喜你!」禪師才可以給你印證,你悟到禪宗的初關,這講的比較深。

下面「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上面是講好的方面,積極方面,這裡講的是反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如果在夢的裡面昏昏的,好像在陰暗中行,進入時間的隧道,好多催眠的人講出來,我經過時間隧道,什麼都看不見,只是一道黑暗,要好久衝出去,才有光明顯現。

這就是表示你自心煩惱障重,煩惱就是黑暗,你也不要講給人家聽,你自己知道就好,「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如果你見到佛性,如果你見到佛性,讀經也可以不要讀,念佛也可不要念。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千經萬論總是個標月指,它標的是這個月就是見性,你見到性,經可以不要。

所以《金剛經》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到岸不需筏。所以不一定要看經,你講出來就是一部經,好像六祖一樣。念佛為什麼不要念呢?更加奇怪了,因為你自己已經是佛,等於觀音菩薩手上也拿一個念珠,師父啊:「你叫我們念觀音菩薩,那觀音菩薩念誰呢?」師父講:「觀音菩薩念自己。」「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這就是講我,我活了這麼多年紀,人家都問我:「師父啊,你今年多少歲?我都說六十幾歲吧!」有一天孫師兄白師姊說:「師父啊!你今年七十歲了。」我說我都不知道,後來拿黃曆一看,啊呀!真正是七十歲,一點都沒錯。所以趕快不要再學這麼多東西了,越學越沒有用,神識轉昏,搞得你頭昏腦漲,如果你搞唯識,會把你搞得頭昏腦漲。

「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課本我想快快讀一讀好了,那洪師姊就可以回家了。但是又不行,再解:從凡入聖,我們是凡夫,我們中國人讀書常讀這個問題,孔子是聖人嗎?人家問孔子,孔子講我不是聖人,孔子心目中的聖人是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子自己不認為他是聖人,後來漢朝或者再下面的人,把孔子捧做聖人。

也有人問:「我們中國人這麼多年來,難道就出一個聖人嗎?」「我們中國人幾千億人,來到今天難道只有一個聖人?其他不能是聖人嗎?」有的人講也有,但是不能稱聖人,差一點,我們叫亞聖孟子,孔子是至聖,那中國就出了兩個聖人,「沒有了!」「是呀!沒有了。」還有的他的徒弟有三千門人,我們都叫他賢人。

大家在那裡辯論,剛剛碰到一位禪師,他說:「你們都錯了!何只一個聖人?出了千千萬萬個聖人,你們不知道,怎麼不知道?可惜都去做了和尚。你們要知道,你儒家收拾不住,人家都轉到佛教裡面去了。」如果本位文化復興的時候,做和尚的人會少了,為什麼沒有聖人?聖人滿街都是,不過他做了和尚去了。

我們講什麼是聖人呢?聖人是八德具全,什麼忠孝仁義,禮義廉恥。但是賢人呢?只有八德裡面的一部份,只學了他一部份,所以我們把他叫做賢人。在佛教裡面把聖人、賢人分得清楚,小乘證到初果,和大乘的見道菩薩,才能叫聖人,否則不能叫聖人。

修行我上次講過,現在再炒冷飯,「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達到干慧心。」干慧心開始修十信,還不能算聖人,要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從十迴向而修四加行到登地,那才叫初地和十地的聖人。那聖人息業養神,隨分過日,息業養神是中國的成語,照佛經里應該這樣講:「六根返旋,長養聖胎。」

什麼叫息業呢?業在英文講就是Acts,任何的身口意三業,我把它停止下來,就是六根返旋,眼睛耳朵不出門,閉四門。楞嚴經講:「一根返旋,六根同解。」但這裡有兩個,一個是六解一存(人我空,是阿羅漢,七識沒解脫)的業,一個是六解一亡(人法雙空,六,七識俱解),這兩個不同你要分清楚,一存六解,但是漏了一個,這是小乘阿羅漢說,他六識解脫,第七識沒有解脫,漏了一個。第六,第七識,同時都解,六解一亡,這是大乘的人法雙亡。隨分過日,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更莫造新業,隨分了舊業,

「隨分過日」,什麼叫「隨分過日」?我現在把我認為最好的意思講出來,第一不要起雜念。第二不胡思亂想。第三不罣礙某人、事、物,我關心那個人,但是我不掛心那個人。第四不思考,多思考也思考不出結果的問題,不要動那個白費腦筋。第五不想,想也不會有實際效果的對象。這五個東西呢,是我要學的,叫「隨分過日」,就講到這裡,就結束了。謝謝大家!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十五講:2003年03月20日

達摩血脈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講的比上一次要精要,請大家要用心聽,用心領會,那就不辜負我們學佛一場,這麼辛苦學佛,也不辜負諸位佛菩薩、聖賢,以及兄弟姊妹和游博士祥洲老師對我們的愛護和關懷。我上次講過,佛法的層次我們把它分做、淺、深、奧、妙,好像越講越奧,越講越妙。後來我講完了,就在那裡想一想,我在小孩的時候跟著祖父到寺院聽老法師講經,老法師就講得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他自己也不知道玄到哪裡去了、妙到哪裡去了。我坐在下面聽得他講得不知道玄到哪裡去了,妙到哪裡去了。

 現在我回想的時候,我們講得再玄再妙都好,但是你遲早要跌下來的。因為你不能離開地。照禪宗來講「頭伸天外」,你的頭可以伸到天外,但是要「腳踏實地」,你的腳要踏在實地上。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佛法你講得很高深微妙,但是要落實到做人,如果你不落實到做人,那就變成一種空洞的東西了。所以我就講「佛法是生活」,那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不同意婆羅門的教義,就是這個道理。雖然你講得很好,但是在生活上不能運用。所以游老師他現在都是「直指人心,當下解脫。」就是在生活上,活出我們的佛教徒的品格出來,他是向這個路走。第二個就是道場在人心,道場在人心靈上面,佛法是生活,這是我的開場白。

  下面看文「息業養神,隨分過日。」息業養神是照我們中國的思想來講,其實照我們佛教的思想應該是迴旋六根。這個和四行來配搭。我把它這樣息業養神就是達摩祖師教我們的「稱法行」,隨分過日就是「無求行」。下面「若多瞋喜」瞋心我們如何對付它呢?我們用「報冤行」。那這喜呢?我們怎麼克服它呢?就用「隨緣行」。這四個行的道理都包含在這裡了。

「令性轉與道相違」,若逆轉則成涅槃,若順轉則成生死。這個轉就是關鍵,就是開關,就是我們的心。「自賺無益」就是我們反觀一下,我們自己騙自己,是沒有用的。「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他不得。」聖人我們知道小乘證到四果的,我們叫他聖人。大乘是見道登地的菩薩,我們叫他是聖人。小乘聖人叫「入流」,但它有條件,必須八十八使見惑中,下面他要斷二十八使,在八十一品的思惑裡面,下面他要斷六品思惑,那就到聖人了。

下面「自在出沒」就是它的意生身成就。這個法身可以脫離﹝肉體﹞可以到外面走,那什麼人可以做到呢?在《楞嚴經》講第一破色陰,第二破受陰。受陰破的時候,人就可以出神。這就叫意生身成就,配上五十五位的層次來講就先前地現前,那就可以成就意生身。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阿羅漢可不可以意生身成就出神呢?當然啦!阿羅漢當然可以,但是初果,二果,三果可不可以呢?我還沒有搞清楚。但是照我的看法,初果是不可以的。因為初果它剛剛破色陰,二果是破受陰,三果是破想陰。三果一定可以成就意生身,但是這個沒有經教的證明,我沒有看到,或者慢慢我們請游博士給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在小乘裡面是不是四果都可以成就意生身,或者到哪一果才可以成就,當然四果是可以。

「聖人破邪魔」上面講「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那當然可以。聖人破邪魔,邪就是不正當的道理,魔就是擾亂我們心靈的東西,他都破了。「一切眾生但見本性,余習頓滅。」見本性,余習頓滅,我們的比喻叫做「千年暗室,一燈能破」頓就是這個意思。見本性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見本性」,是不是眼睛看到什麼東西?其實不是眼睛看到東西,所以我用一個代詞「明白心」。見本性,就是明白你的「心靈」。

這個本性在佛經裡面的名詞很多,我看蓮花生他的論文裡面講,有人稱它為「心性」或「本心」,有人稱他為「大我」;婆羅門教就是叫「大我」;有人稱它為「無我」,聲聞乘的人叫「無我」;有人稱它為「般若,那是菩薩,圓滿智慧嘛;有人稱它作「如來藏」,或「佛性」,這是印順導師的第三個思想如來藏思想的裡邊人把它叫做如來藏;有人稱它為「大手印」,有人稱它為「唯一本體」;有人稱它為「法界」,華嚴宗叫它法界; 有人稱它為「阿賴耶」,那是唯識宗,或者「一切種」;有人稱它為「平常心」,那是禪宗;當代的台灣高人稱它為「潛在意識」;還有一位陳太太,把它稱作「悲智情」。

他說『余習頓滅』那余習有哪幾種呢?照《楞嚴經》講有十種。我把他唸一唸:淫習、貪習、慢習、瞋習、詐習、誑習、怨習、見習、枉習、訟習。所謂「神識不昧」,其實這照中國話來講,就是說你不迷,悟啦!就是這個意思。「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就『最親切』處看本性,即在如今。

也就是『直指人心,當下解脫』。就是游博士,承蒙他不棄,第一次來看我,衣服上就是寫這這幾個字。現具六根之中,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舌為嘗…… 只要根利惑薄的人直下便會,你馬上就知道了。蓮花生大士講:你的當下覺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麼能說你不了解心性?對此覺性本來無可修持,你怎麼能說修持沒有成就?就是解釋下面的「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余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這裡「余習亦盡」上面是「余習頓滅」。這是開出佛教兩種根基,兩種修行的法門。一種是頓門,一種是漸修,不管你是頓門、漸修,你的習氣,頓門也好、漸進也好、都是同證佛果的。下面「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外道有兩種,不是講不信佛教的人,心外取法的人,也可以叫做外道。他不了解佛的道理,用功最多,違背聖意,就是他在心外求法。心外用功,不了解佛的意思。

「終日驅驅唸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這裡我們會發生疑問:唸佛、轉經不是好的事嗎?怎麼還會叫人迷呢?怎麼還會昏於神性呢?若不明白心,你念佛、轉經亦會迷,被佛轉,被經轉。你拜佛能夠不被佛轉,不被經轉,我可以講你是「頭伸天外」了。

現在我來問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來學佛呢?或者講師父你為什麼要出家呢?這裡我們要答了:「不是為了衣食。」有一個禪師他在門口寫了一個牌子,第一條講如果你是為衣為食,為了穿衣吃飯,你不要來我的道場,你不要出家。哪裡不可以有衣服穿,哪裡不可以有飯吃呢?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來呢?為了免受三界輪迴,生老病死之苦。所謂解脫,發菩提心。

下面講「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這一句和上一句是對照,為什麼唸經、唸佛不免輪迴呢?你把唸佛、唸經拿去搞錢搞利,搞名的人還好一點,用佛法來出賣佛的人,來賺錢的人,那是佛的最慚愧的子孫。不要拿佛法去搞錢去賣錢。「廣求名利,後時何用」名和利你到死的時候有什麼用呢?「佛是閑人」佛是大忙人。為什麼這裡講他是閑人呢?是他對名利一點心都沒有,我們講他是閑人。他對度眾生的事,一點空閑都不丟,我們講他是忙人。

我們慚愧呀!我們反過來,對名利我們忙的不得了,但是對修行,沒有心。「但不見性人」就是沒有明白心的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卧,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喔!難怪達摩祖師要被人毒死,人家不容許他。我們講:「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卧,廣學多聞。」,那不是好的嗎?哈!哈!你不明白心,你搞這種東西,對你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害處。你如果明白心,搞些東西對你反而有益處,一點害處都沒有。

我現在引證釋迦牟尼他自己對我們的開示,恐怕大家已經忘記了。沒有這本書的人可以向我們拿。「比丘們,心的世界要牢記,是在你們自己的裡面,是你們自己心的內涵,不是在外面,不能靠你們的五官去感知。心靈就是一個人真正的自己,一個人真正自己的心和身。不可徬徨,不要迷惑,虐待肉體得不到心境的高超。頻啃《吠陀經》是悟不了法的。長時間的禪那,去除不了心中的污染,無法使心靈安祥,這都是邪道。」

這是釋迦牟尼親自講的:「它和法的內涵背道而馳。我曾經求了那些六年,而一無所獲。比丘們!那些對心靈的進步毫無幫助,只浪費人生,消耗生命,如此而已。要踏入心的世界,不可向外求,那只是更會令你的心跟隨著五官徬徨於物欲而已。也不可以執著於肉體,虐待肉體,使心牢附於肉體,使五官腐死於肉體,那都是心的外圍之事。都是心外迷陣。比丘們啊!踏進心的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顯出你們的心的原來狀態,如此而已。那麼一個人要如何顯出自己心的原來狀態?那就要使自己不能欺騙自己的心,時常保持不能欺騙自己與別人的狀態,如此而已。可是要做到這樣,說來簡單,做起來卻頗不容易啦。」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蓮花生大師講:好奇怪,達摩祖師這種道理好多中國人不敢講。偏偏有個蓮花生他也這樣講:「三世諸佛講說了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除了覺悟此心外,過此說者,佛未曾說。」所以叫「前佛後佛,只言見性。」佛講的經都是要人明白心,過了這些東西,佛不講。「經典遍滿虛空,不可計量。究竟教誨,只有直指覺性。」三句話。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達摩祖師和梁武帝再見之後,志公禪師問梁武帝:「殿下還識此人否?」皇帝你認不認識這個達摩祖師?﹝梁武帝﹞說:「不識!」此是觀音菩薩傳佛心印。達摩祖師的來歷,在天上界,志公禪師指出,此是觀音菩薩傳佛心印。觀音菩薩是誰?「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他是如來界的人。他不過是為度眾生化成菩薩。所以我們今天這樣講,也紀念明天觀音菩薩的誕辰。「若不見性」我用代語,如果不明白心呢?「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這個不要解了,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沒有見性,你說我是無上正覺,那當然不對了。

「十大弟子中,這個(中)要擺在這裡,阿難多聞(中調到上面去了)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我們到佛寺去,看到上面寫的「大雄寶殿」我們進到裡面去,就看到一位大雄,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旁邊站了兩個人,一位是迦葉尊者,一位是阿難尊者。他們兩個是代表宗教,所以這個〈血脈論〉裡面什麼人的名字都沒有提,只提到這兩個人,一個是迦葉悟到此心,一個是阿難多聞得第一。這兩個人已經全部代表佛教了。

迦葉的故事,我們聽了很多,但是在這裡我再和你講一講,我們很有福氣,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和我們並世。迦葉降生台灣,阿難降生在日本。阿難的故事除了《楞嚴經》描寫的深刻入微,還有我們印的這本書裡面有個故事。多情善感的阿難,你好好看看就知道。

阿難的問題,在《楞嚴經》佛有兩次斥責他 :「汝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心我們把他說成心、意、識。心意識它能緣外境,心緣的叫「心境」;意緣的我們叫「帶質境」;六根、六識緣的我們叫「獨影境」。阿難你用的六根來緣我釋迦牟尼佛的言語的聲音的塵,那你是緣在獨影境的上面。你沒有迴光返照,知道我聲音裡面所講的自性,所以你的難處就在這裡。這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斥責阿難的,「汝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把我釋迦牟尼佛的正法變成聲塵去了。

第二個,《楞嚴經》上佛告阿難:「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我們謝謝他,幾乎所有的經典都是如是我聞,都是阿難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真的要謝謝他。「不如一日修無漏業。」你聽了這麼多經,多少時間?歷劫於此,那幾乎講無窮的時間,不如你修一天無漏業,所以阿難的難處,一個緣心聽法,第二個沒有修無漏業。「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他不認識佛,只知道聽多東西。「二乘外道皆無識佛,宿世修証,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違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為什麼宿世修証,墮在因果中呢?但是修行,因為我們照達摩思想來講,因為「真常唯心系」的思想是這樣的。你修行要用無生無滅的心,果地覺做你修行的因地因。如果你用你的生滅心來修行的話,永遠不能証到不生不滅的果。所以他說宿世修証,墮在因果中,就是這個意思。

那怎麼可以對這些眾生,把它殺死也沒罪過?不能如此以文解意,那就去把他殺死好了,可不是這個意思。通常在四月十五我們結夏安居時,不能到外面走走,恐怕會傷害小蟲和嫩草。我第一次我看〈來果和尚開示錄〉,他講:護生須用殺,我們聽了都害怕。護生,我們要保護生命,要去救,他說護生須用殺,我不了解。

現在我才了解,我們看到這裡有一個外國人叫 Tom,他去聽一位日本的禪僧講的公案,他就提唱一個「南泉斬貓」的公案。提唱是日本語,在我們現在講就是解釋。那個外國太太聽了,為什麼這麼好的這麼美麗、這麼溫柔的一隻貓,你把牠殺了,我不要信佛了,我走了。奇怪不奇怪?其實南泉斬貓你要知道,你能殺要能活,殺人刀,活人劍。殺活是同時的,你不能活,你就不能殺。

大寶法王講:「我殺人我用誅法,但是我可以把他超度到極樂世界」我們要謝謝大寶法王,都到極樂世界去了,還不要謝謝大寶法王,否則就墮到地獄裡去了。經云:「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不是叫我們要殺,他給殺了還好一點,我們講希特勒早死早好,他死得遲,人類的苦難還要多,就是這個意思。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信心,好多人信心是假的,好多人是信人的,人一倒,他也就倒了。有的人是信人,不信佛;有的人是信佛,不信人。有的人是拜師父,不拜佛;有的人是拜佛,不拜師父。有的廟是師父靈,佛不靈;有的廟是佛靈,師父不靈。

所以他們不懂的人亂講,你看他們中國人也沒有什麼〈雙身法〉,也沒有吃葷,他的經是假的,但是他是真和尚;我們西藏人經是真的,但是落到我們是假和尚。你要念經唸得靈,你要請喇嘛師父念,因為他的經是真的。所以你有信心,這個人是佛位人,十信第一個信心住。但是在禪宗講,並不是你相信師父,相信佛,就是佛位人。要你相信你自己的心就是佛,這才是禪宗講的信。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心是佛,禪宗講你是下根,你不是禪宗的人,所以真理和事實是真實存在,和你信是沒有關係,不是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了。

以前人講,信則靈,再進步到,誠則靈。偉大的陳太太把它改做「正則靈」不是講你信則靈,也不是講你誠則靈,要講你的心靈正不正,你以不正當的心靈來去求佛,佛不做這個事的。佛不是滿任何人不正當的願,不正當的念頭,佛都不做。

這裡「若不見性」你不明白心,「即」改成「切」,「切不用取次,謗他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如果你不見性,你千萬不要講唸佛轉經是沒有用的。你要當心,你也不要講精進是沒有用的、六時行道沒有用、長坐不卧不是佛講的、廣學多聞沒有用,你這樣一講:「善惡歷然,因果分明。」你會落到好大因果報應裡面去。

「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這裡來講,他可以講,你不可以講。我們這裡要小心,你不要隨便講唸佛轉經那沒有用的,你不能這樣講,人家可以講,你不可以講。有一個居士和一個法師講:「法師啊!天堂地獄有沒有喔?」法師講:「當然有啦!天堂地獄沒有,佛教就不成立了嘛!當然有。」「那法師,為什麼禪宗師父他說沒有,我問他天堂地獄有沒有,他說沒有。」「他可以講沒有,但是你不可以講沒有。」「這個道理我不懂,我搞不清楚。」「禪師有沒有老婆有沒有兒子?」「沒有。」「居士你有沒有老婆你有沒有兒子?」「我有。」「他可以講沒有,你不可以講沒有。」所以這裡你如果不明白心,你不要隨便謗他良善,因果分明喔!天堂地獄就在眼前。

這裡再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將軍到白隱禪師那裡去,他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天堂地獄有沒有?」禪宗的教育法和法師的教育法不同。禪宗最會用,請將不如激將。三十六法之兵法,禪宗最會用的就是激你,講幾句好話,你就為我捨命了。白隱禪師講「你是我們國家的將軍,難道你還會怕死嗎?」這一句話,那將軍受不了,馬上把劍拔出來。禪師馬上講「地獄門開!」那個將軍也不是普通的人,智慧很高,馬上把劍一插回去「天堂門開!」故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我講了這麼多,「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講個譬喻,「譬如無目人,不信日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此。」

現今墮畜生、雜類。」,不要講墮,我們說很多人都衣冠禽獸,不要講你墮在裡面,你現在就是了。「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不覺不知,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為什麼人不信佛?是他的業障障住它,他要信都沒有辦法信,不自由他也。他信都沒有辦法信,你一信啊!你業障就障住你,叫你不要信了。為什麼我要講完這一段,這一段是最重要的,是講給居士聽的。你們就知道了,「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剔除鬚髮,白衣亦是佛。」。

所以游博士祥洲老師他就是佛,你看這裡不是證明嗎?不在剔除鬚髮,白衣亦是佛。反過來講呢?「若不見性」我沒有明白心,我即使「剔除鬚髮,亦是外道。」我是一個光頭俗漢,所以你在這裡明白達摩的思想,他不論其他的東西,唯傳見性法,所以這種道理我們能聽到,真是很開心。不要給師父壓良為賤,喔!你們這些居士,你們沒有出家,比我低一等,你站在旁邊,你永遠不能成佛的,成佛的是我們法師的事。你叫他看看這個,不但這樣,還反過來,你不過是個光頭俗漢,雖然你剃頭了,但是你講什麼?可能你是一個外道。所以這個我們要自己懺悔啦!謝謝大家。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十六講:2003年03月27日

達摩血脈論  懸智法師講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一次講到一個人成佛,「佛」不過是印度的一個名詞,在中國就是聖人。成佛、成聖是不關你是什麼身份的。有的佛教徒就會懷疑起來,成佛不是只有一個嗎?釋迦牟尼佛嘛!其他的我們也可以成佛嗎?是的!我告訴大家,在佛對時間的計算方法裡面,現在是「賢劫」,過去是「莊嚴劫」,未來叫「星宿劫」這三個劫裡面,都有一千個佛出世,所以叫「三千佛出世」。

    也有寺院拜,時常禮拜「三千佛懺」,在賢劫諸佛的裡面,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出世的佛,下一次第五尊出世的佛,那是彌勒佛,但是這是公眾的,只有一個的,這是教主尊貴的位子,不能有第二個的。可是在私人成佛的,不算在裡邊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分分處處都有人在成佛,和公眾的成佛是不同的。

講東西,當然有人會問問題,佛教叫「問難」。下面就是了,果然問題來了。他問了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他的意思就是說「白衣」就是居士;和尚,出家的人叫「緇衣」,他是穿黑色的衣服。白衣就是在家人,他的衣服是白色的,他有家庭,怎麼可以成佛呢?這個,達摩祖師是答:「只言見性,不言淫慾。」我只講有沒有「見性」,不講有沒有家庭。

    下面:「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染污不得就是說一個黃金雖然你把它埋在土裡面,但是你不能污染它,是這個意思。照佛教的理論來講,也有兩派人,一派人是主張真如可以受薰,一派人堅決反對,主張真如不可以受薰。吵到現在,還沒有結果。但是我們照達摩思想來講,當然是染污不得。

    我們舉一個例,懷讓訪六祖問曰: 「什麼處來?」「你從哪裡來啊?」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么來?」「恁么」就是這樣,什麼東西是這樣來呢?曰:「說是一物,即不中。」哪個是使你能來的呢?其實就是你的心嘛!是你的佛性嘛!所以講它一物即不中。

我們講「真如受薰」的問題,佛教界這兩派還在吵,兩個人都是不肯讓步,一個講不能受薰,一個講可以受薰。六祖就向懷讓問這個:「還可修正否?」曰:「修正即不無,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

    那再舉第二個例子,那是明朝黃檗禪師的語錄:「心本是佛,造作還非;道不用修,染污不得,是諸佛之所護念。」這一句他是學六祖講的。「吾若道,早是污染了。」我這樣講,已經污染了。所以〈寶鏡三昧〉曰:「但形文采」你講出這一句話,它就已經受污染了。

「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

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法身本來無受,因為我們的受有三種,有苦受、有樂受和舍受,所以阿賴耶識它是舍受,它並沒有什麼快樂是,也沒有什麼歡喜。有禪宗的修行人,他們時常這樣講,他說:「有一個人,他終日吃飯,但不覺得飽;有一個人終日不吃飯,不覺得飢;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不曾掛著一條紗。」就是講這個道理。

    上面是解決了成佛是不關出家、在家。莊嚴劫、星宿劫每一劫有一千尊佛出世,但是那是講公眾教主的佛。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分分鐘鍾都有人成佛的。那私人成佛,和公眾的成佛不要搞在一齊。公眾的成佛就只有一個佛,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不能有第二個佛的。他說我是講見性,不是講有沒有家庭。

    第二個問題:「屠夫也可以成佛。」那又有人問難了,問難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 」就是問屠夫怎能成佛呢?這個我們在外國地方講佛教,外國人比較懷疑。他問的問題很多,但是我們中國人習慣了大乘思想、頓教思想,並不覺得奇怪。我們講接受佛法的這麼多民族裡面,只有中國人是獨特的大乘頓教根機,其他民族不了解。而且和我們中國人最有緣的,就是和般若法門最有緣。所以《金剛經》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對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國人並不覺得奇怪。

    再講,《法華經》只度了一個龍女;《華嚴經》只度了一個善財,就是小孩;《涅槃經》只度了一個屠兒。所以「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他不得。」這一個呢!上面我漏掉了「若不執,即一任作。」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色的身體是「假我」,我們的心靈才是「真我」,你不要執著它。就是因為有色身,你執著它,才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

我也是有很多病啦!心臟病、糖尿病、血壓高,都是很危險的病。但是我從這裡學得的功課,一任作。有一個僧人問:「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的苦?」那答了:「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你懂了這個道理,你就會安心,沒有關係。

    「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這一句很難解,我們講念佛怎麼會免報不得呢?我們要知道,念佛不是單單只凈土宗,很多人都以為凈土宗才念佛,其實沒有一宗、沒有一派的佛教徒不念佛的。念佛是一個善業,那你作惡是一個惡業。念佛有念佛善業的報,惡業有作惡業的報。這裡我們要知道,不能用念佛取消惡業的報。如果在理論上,念佛就可以把你作的惡業都取消了,那是一種不合「報償法則」,不合因果的講法。

    好比講,我們現在看美國人打戰,是祈禱上帝;阿拉伯人打戰也是祈禱上帝。他說我把你殺死是打聖戰,我是為了上帝而把你殺死。我被你打死,我就即刻升到天堂。那這個上帝在中間,到底要聽誰的禱告好呢?兩個都是信上帝的,上帝也沒有伸出祂援助的手,來幫助我們人類的困難。

    那這種業不能說我們禱告就能取消,因為這種是惡業,結成這種果報。所以偉大的佛陀,正視「報償法則」、「因果業報」,也示現了金槍、馬麥之報。連佛陀都要示現「因果不能替代」的。所以你不要以為我出功德給師父錢,師父「南無阿彌陀佛」一唸,就可以把你的報代了,那是不了義的講法,如果這樣講,菩薩和閻羅王都是贓官了,你可以用錢買來的。

    所以有很多人在那裡講,他可以為你作什麼。他可以為你作什麼?你不要這樣隨便相信。佛陀教我們的方法是怎麼樣呢?佛陀對於他的,自己的親族,被他人造滅國之痛,佛陀都沒有辦法。連一個弟子用神通去救出來的人,都化成濃血。所以佛陀怎樣教導我們呢?他第一先趕快作善的行為,叫善的行為在你的惡業還沒有報到的時候,你的善業的行為先報到你。第二個,把你惡報所受的苦難,盡量縮小到最小最小的限度的地方,這叫做重罪輕受。第三個,任何的因生起的時候,它一定要有緣,沒有這種緣,它不生起這種果報。現在我們佛教可以控制這種緣,不給它生起,那這個果報就不能出現。

    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論,不是這樣一算,你就沒救了,不是這樣。或者也有的人,也會反過來講:那師父這樣講,「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不是講你殺業才有報,念佛也不免報。那照這句話,你怎麼解釋?反過來有人問你:「那你見性,可以免報嗎?」見性的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免報的思想,害命我應該賠他,欠債應該還錢,我不須要逃避。我欠你的,我應該要還你。在禪宗裡面的故事很多,他知道這是我的報,他並不逃走,他甘心承受。

    所以呢?!「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你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殺你都沒有關係的。他殺生命,他是傷害你肉體,不能傷害到你的靈魂。所以耶穌講:「你在任何的時候,人家問你,你是不是基督徒?他因為你是基督徒,而他把你殺死的時候,你不要害怕!因為他是殺你的身體,不能殺死你的靈魂。」

    但是偉大的佛教在這裡,對這個有「開」,如果生命有危險的時候,他問你是不是佛教徒?如果你說是,我就殺;不是,我就不殺。我可以教大家講「我不是佛教徒。」佛不會怪你的。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施)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入水」的現在日本人還做,每年在禪制它有固定的日期,要到瀑布的下面,禪僧要在那裡表演,在那下面沖,沖它幾個鐘頭,回來都在被子裡面發抖。「走火」的還是有的,但是佛教不允許。

    「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卧,儘是外道有為法。」那佛教也有持戒精進苦行,一食、長坐不卧。反過來講,虛雲老和尚講:「如果你坐禪不知道修心,腿子坐斷了也徒然;如果你唸佛不知道修你的心,喊破喉嚨也徒然;如果你修行不知道修心,肚子餓死也徒然。」所以守培大師講:「菩提心本來現成,無須勞筋苦骨,刻苦修行,即如燒身煉骨、刺血寫經。」

    這裡有個問題,為了讓大家明了一定要講,有的人鼓勵人家燃臂燒身,但是釋迦牟尼佛還是希望你有完整的手去為人類服務,做你應該做的事,還是說喜歡你去把手燒了,不能去作服務人群的工作?大家想一想哪一個道理對?也有人講:「師父啊!《法華經》講燒身哪!」他不知道那是一個比喻,要破除你對「我」的執著,不是真正教你把手指燒去。那你燒去了,以後怎麼服務人群呢?釋迦牟尼佛不會教你這樣做的。

    有的法師不中意我的講法,刺血寫經、轉誦藏教等,但於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緣上,不起心去緣慮,亦不起心去遠離,此即是修菩提,久久如是,自然衣珠復現,非從外得也。用心除妄,及起心求菩提者,愚痴愚作也。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提出中道修行的方法,不主張苦行。

「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心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心,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 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我們謝謝林金生老師,等一下他教我們八段錦,八段錦運動是哪個人叫你做的?哪個人叫你做起來?你認識這個人!這就是佛法了。

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蓮花生大士講:「找到三千大千世界上頂,除心而外,再無別佛可求。」你找到三千世界之頂,都找不到。就是《楞嚴經》講的大佛頂無間頂相嘛!講起這個靈覺之性,蓮花生大師把他講成「心性本面、覺、明、現」三部分。蓮花生大師講:「它的本性,無始劫即然,而你卻不知道;明和覺從未有間斷,而你卻不認識;它處處皆無礙顯現,而你卻不了解。」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那下面這一段不是理論,不是講文字的,完全把達摩祖師的心靈經驗表露出來,這一段很難懂,我們先讀一下:「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

「師父!我不唸還好,一唸我更加糊塗了。我不知道你唸的是什麼東西?」這裡我現在就像小孩讀書,用分析法來講,一個是體,一個是用;一個是心,一個是動。心是體,動是用。那我們現在從體出用,從體出用呢?當林金生老師教我們做八段錦之前,按照標準的姿勢,先在那裡站一下,把你的心靜下來。好!兩手托天理三交,這就是從體上起用,你的體就是前面的準備式。把心靜下來,兩手托天上交,那就是用。那用歸體呢?做好了,老師講,你也靜靜地把呼吸調平,靜靜地站一下,那你的動就歸到體去了。所以體即是用,用即是體,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用不二。你要學得好深的時候,你才學到這個道理。

「故經云: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坐而未曾行坐,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這裡我講個比喻,所有玩禪宗把戲的師父,第一句一定要問你:「大德從何處而來?」但是你要明白這裡,「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禪宗回答問題有三個辦法,第一個辦法,站在那裡,默然良久。師父你問我從哪裡來,我把我的來處在不說話的裡面,已經顯示出來。如果你說我從香港來的,他就知道你不懂禪宗,他就會照著世間領會了。

「是什麼?」「不知道!」拳頭你都不認識,那就照世間解。如果你用動作來表示呢!你就從東邊走到西邊,又從西邊走到東邊,就是表示我雖然走到西邊,但是我又跑到東邊,表示並沒有來去。第三,那是最低的,禪宗裡面最不用的,那就是用言語,總不能沒有來處。其實他問你:「來從哪裡來?」他是問你知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從何處去?如果你第一關已經突破他,他知道:「哦!來了一個不是簡單的人。」第二馬上就要問了:「你今日離開那裡嗎?」這是考驗到你懂不懂禪宗的第二關,如果你不講話,他就不知你高深,他就很留心。

所以禪宗里有一句話:「禪和子不開口,菩薩難下手。」不講話,不知道你吃幾碗飯了,等於打功夫,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沒有。你什麼都不答,他不知道。如果他這個禪僧,忽然向後面退三步,那這個師父就知道了,馬上第三個會接著來問你:「日用時怎麼行啊?」如果你是一個伶俐的衲子,你可以答這裡了:「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

游博士祥洲老師我們看他從台灣來,從紐西蘭回去。我覺得我和他在一起,並不覺得他有從台灣來,或從紐西蘭回去。如果你這樣答出來的時候,那個祖師就會大袖一揮,他回到方丈室,把那個門「碰!」一聲關起,禪僧馬上一鞠躬就下去了。

這是什麼?「言散人歸,水流花放,雲空本凈。」這是禪宗的第四關。這上面寫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時候不能在加一個字,你再加一個字已經是,不是「離言自性」了。四種真實裡面,〈瑜伽師地論〉最後一個「離言自性」禪師表現出來,大袖一揮,把門一關「碰!」,不要講了。

  「乃至瞋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瞋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瞋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最緊要你不要執著它,它對你就沒有影響了。很多人說:「師父啊!你佛教相不相信風水?相不相信看相?相不相信算命?」我說我們佛教最相信風水,最相信看相。他說:「師父啊!你這樣講,可能是外道。佛教怎麼還講風水,還講看相呢?」我說:「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居多。」好的風水都被和尚佔去了,除了我們道教七十二個洞天福地,沒有給他佔去,其他的名山都給他佔去了。

  為什麼佛教要注重看相呢?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萬德莊嚴。那佛教不注重看相,幹什麼呢?那他說:「師父!我現在買了一個房子,那風水會不會影響我呢?」我說:「如果你的心能夠一念不生的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這種什麼算命、什麼看相、什麼風水,能管得了你嗎?」哈!如果你一天到晚貪、瞋、痴,或者是殺盜淫妄酒,就是違背我們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

  我們要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中華民族從來不講戒的。什麼耶穌教有十戒啊!婆羅門有什麼戒啊!佛教有什麼戒!中國人講我們不須要什麼戒,我們講的是仁義禮智信,這個一個小孩他生下來,自然愛他的父母,自然愛他的兄弟,不須要戒,而且不須要說。如果你不這樣做,上帝會把你打到地獄,或者什麼閻羅王會拖你去。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講過這種恐嚇人的話。所以到理學家的時候,他說出一句很偉大的話:「做好人是我應該做的,並不是有閻羅王,有地獄來罰我,我才做好人。如果是這樣做好人,那我做好人一點價值都沒有。」哦!偉大的中國聖賢啊!

  「若不見性,講得經論,決無依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那總結主題就是:第一.佛是心,不要心外求佛、心外求法;第二.修行是修心,故名心地法門;第三.佛不以多聞為主;第四.若不了此理,你不了解這種道理,任何其他行法,其他任何的方法,總不能免因果、了生死、得解脫;第五.前佛後佛只言見性,東西祖師只是傳心。這是我給它的結論。

  這個頌: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知,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這是達摩祖師在嵩山九年面壁,第一天出來的時候,講出這四句話: 

  「吾本來此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傳法救迷情」呢!法久弊生,許多人又被法所迷,我這樣講幾乎對佛不恭敬。不但許多人被法迷住,有的人被佛迷,有的人被僧迷。我們本來要解脫,但是很多人被佛綁住,被法綁住,被出家人綁住,反而不能解脫,而且被「開悟」所綁住。所以祖師斥責徒眾,你們將來不過去,迷瞞人家男女。

  所以〈達摩四論〉於末法中產生一種功效,你時常唸、時常念,你可以用它來分辨法的正邪、法的真假和法的頓漸。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那現在還有少幾時間,解釋一下「一華開五葉。」最早的解釋就是禪宗產生了五個大的宗派,等於一個爸爸生了五個小孩,我們都知道溈仰宗、雲門宗、曹洞宗、臨濟宗、法眼宗,這是「一華開五葉」但是到了清朝的雍正皇帝,他說這樣解不對,他在《御選語錄》裡面提出他的解釋法:「一華開五葉」應該是講慧可、僧燦、道信、弘忍、慧能,應該是講這五個人,才可以講是「一華開五葉」。我們要知道雍正解佛教有政治目的,有政治的作用,這是第二種解釋。

現在台灣的高人有第三種解釋,他說「一華開五葉」呢!我們學禪宗的人,第一要找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但是這裡我們要知道兩個解釋,一個解釋說父母是你投到媽媽子宮裡邊前的本來面目,一個說不是。什麼是你的父母?你的思潮,你的妄想,你的念頭就是你的父母。而是在你的念頭之前的本來面目,這個是父母,兩種講法都有。第三個你要發現五個與你有關係的佛菩薩,等於密宗講的你要發現出五方五佛。現在有了三種解釋,不管他三個解釋怎麼樣,下面講「結果自然成」 。謝謝大家來捧場!謝謝游博士祥洲老師,他也不慈悲,也不對我們作佛法開示,但是我們要時常記住他,他也會時常來看我們,迴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以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回    向

謹以印行本書的功德迴向:

上懸下智  師父法體健康,正法永存。

祝大家福慧雙修,早日證佛果。

          感    謝

    凡放音、錄音、謄稿、攜稿、打字、編排、校對、印刷、捐助、攜書、閱讀、轉送、保存者,在此一併致謝。

 

講  授:上懸下智老法師      謄  稿:張寶珠

印  行:台灣台北  佛教正見學會

地  址:台北市106仁愛路3段123巷14號5樓

電  話:02-2721 0863

傳  真:02-2777 1007

E-mail Address:m1105702@ms16.hinet.net

西元2004年3月修正版第一刷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禁止翻印

 

紐西蘭 禪華道場 倡印

懸智老法師  講

    

台灣 佛教正見學會 恭印

懸智老法師所講《達摩四論摸象》一書,前三論已講解完全,讀者自可領悟。但仍有讀者要求,今將其中未講解之〈悟性論〉原文錄於後頁,以供讀者自行研習。

 

達摩祖師悟性論                    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貪、瞋、痴是。返貪、瞋、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瞋痴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痴性即是佛性,貪瞋痴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瞋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而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其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

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瞋痴也。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凈,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經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拆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凈。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凈。經云:若使國土不凈,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不凈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即清凈覺悟心是。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即盡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系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縛。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系縛,系縛自本來未就文字。法無高下,若見高下,即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佛未嘗生於心。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凈,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

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悟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現。常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眾生造業,業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論之,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哉?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

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凈,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變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鬚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凈。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象並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凈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祖師悟性論終)


推薦閱讀:

[轉載]翡翠原石製作成麒麟,你是否能帶?
[轉載]妻宮偏財?奪財娶妻(轉)
[轉載]易醫:法於陰陽,合於數術
[轉載]二十四山(48局)山頭盤線訣、風水中關於水的看法【劉】
[轉載]各地名茶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