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妻子和女總統的降臨 | 新書
美國大選在即,原本大勢所趨的候選人希拉里陷入「郵件門」,這次風波將對希拉里的選情造成巨大的衝擊,或許會讓她的對手特朗普挽回頹勢。與聲名狼藉的特朗普相比,希拉里似乎更得民心。遭受丈夫背叛的她,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決心追求事業。婚姻之於希拉里,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場歷練。
在中世紀,人們將婚姻視為宗教責任,而到了現代,人們為了自我滿足而踏進婚姻這座「墳墓」。瑪麗蓮·亞龍博覽古今,記錄婚姻的演變史,將其寫入了《太太的歷史》這本書中。在書中我們能看到的,是婚姻所歷經的集體變遷,是妻子角色的轉變過程,更是作者還有我們自己,對婚姻和妻子所有的全新的看法。
《太太的歷史》節選
新妻子降臨
希拉里與柯林頓的故事在全國人面前搬演,勾勒了「新妻子」角色的曖昧本質。就像 20 世紀90 年代的肥皂劇,他們的故事包括雙事業家庭的野心、婚姻、不忠、原諒與愛,高潮迭起。1992 年,美國人還無法接受希拉里這樣的角色。在她之前的第一夫人南希· 里根與芭芭拉· 布希都讓優秀的傳統妻子角色復活,而希拉里是個與丈夫旗鼓相當的律師,這樣的第一夫人對美國大眾深具威脅。他們以狐疑的心態看待希拉里的政治活動,當她推動的健保計劃失敗,大家覺得自己的想法得到證實了。柯林頓第一任總統任內,希拉里不斷改變自己的策略與髮型,企圖贏得大眾的認可。但不管她怎麼做,許多美國人還是毫不掩飾對她的反感。
當然,當希拉里成為受傷的妻子,這一切便改變了。柯林頓與萊溫斯基婚外情的粗俗細節成為媒體的每日大餐後,希拉里還是努力維持自己的尊嚴,她受美國民眾歡迎的程度迅速上升。她成為「支持丈夫」的妻子,獲得其他美國女人的認同。柯林頓的聲譽受損並未禍及妻子。希拉里從這則煽色腥故事的灰燼中再生,決心追求自己的事業,甚至在丈夫的最後一年任期,不惜拋棄第一夫人的身份。本書寫就之時,希拉里剛當選美國參議員。這是否代表美國民眾已經能夠接受希拉里這樣受過高等教育、態度堅定、充滿野心的妻子?
我們可以用女性雜誌這個可靠的標準來觀察新妻子的某些面貌。邁入 21 世紀,女性雜誌的焦點集中在持家、食譜、減肥、健康、工作、孩子、愛情與性。歷史最悠久的七個女性雜誌稱為「七姊妹」,包括《仕女家庭》、《紅皮書》、《麥考爾》、《好家政》、《家庭圈》、《女性生活》( Woman』s Day ),以及《美好家園》。這些雜誌原本要求的讀者是有兒有女的傳統主婦,現在它們被迫隨時代改變,刊登一些赤裸的性議題,這些原本是《柯夢波丹》、《魅力》( Glamour )、《小姐》( Mademoiselle )等未婚女性雜誌的專利。
2000 年 1 月號的《仕女家庭》刊登「 100 種增添婚姻性趣的方法」,床笫之間偶爾需要「火花」,而這是妻子的責任。同年2 月號的《紅皮書》詳細刊登了「 39 個難以啟齒的性疑問」,並刊登了一篇充滿洞見的「幸福夫妻的婚姻持久之道」。《仕女家庭》旗下針對熟齡婦女的雜誌《更多》( More )則刊登了一篇驚人坦白、毫無罪惡感的「我是第三者」,坦承愛上有婦之夫的折磨與苦難。
就連理財文章也得以性感包裝。2000 年1 月號的《好家政雜誌》上有一篇「創造財務親密感:夫妻致富之道」的文章,讓買股票的過程充滿性意涵,它寫道:
考慮替你所愛的人買只股票吧。你會訝異這個禮物多麼性感(沒錯,性感)……你可以在晚上偷偷跑出去聽理財演講(而不是看電影);盛裝打扮、抹上香水,坐在聽眾席的後排。你可以瀏覽報攤上的理財雜誌,看看有沒有文章吻合你們的家庭財務狀況,然後與丈夫在安靜獨處時分享。這些積極有力的作為不但會讓你們增加財富,也會讓你與丈夫更親近。
雖然這篇「性」味盎然的散文愚蠢極了,但它的確指出性與金錢是維繫婚姻的兩大樞紐。它認為共同扛起理財責任可以成為夫妻間的有力聯結,這個論點非常具有說服力。過去,男人全盤掌控家中的財務,現在的平等式婚姻里,性與金錢都是夫妻的共同投資,可以拉近夫妻間的距離,當然,也有可能讓他們越離越遠。也難怪 2000 年伊始,大眾媒體不斷歌頌妻子的兩大培力(empowerment,另譯增權)來源——性與金錢,性能力還被吹噓成妻子美德之首。20 世紀中,金賽博士說美滿的性生活是婚姻持久的必要條件,現在這個看法已成為美國的老生常談。但是就像所有的老生常談,它也掩蔽相對的真相。雖然性生活是婚姻幸福的普遍指標,尤其是剛結婚的頭幾年,但是也有許多幸福夫妻的性生活並不美滿,或者甚少有性生活,還有許多人性生活很棒,婚姻卻很糟。
至於愛情呢? 19 世紀初,浪漫的愛才躍升首要地位,從此一直佔有特殊地位,現在呢?過去,中上階層的人強調愛情先於性,有了愛情,才可能有性行為。今日是反其道而行。年輕男女往往有好幾個性伴侶,然後才「愛上」其中一人。而後,性與愛結合,讓某些男女誓言相守終身。但是有了性與愛並不保證可以白頭偕老。到頭來,共同的興趣、價值觀、目標、相互的尊重、道德上的承諾,在維繫婚姻上可能和性、愛、金錢一樣重要。
今日的年輕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 25 歲,通常受過大學教育、有過工作經驗,然後才嫁為人妻。她們踏入婚姻,與丈夫平起平坐,也期盼終身維持這種平等關係。舊有的伴侶式婚姻理想在婚姻平等、平等式婚姻、平等夥伴關係等新標籤下,得到了新詮釋。
不幸,今日的婚姻生活不是真平等。1972 年,社會學者傑西· 貝爾納德( Jessie Bernard )發表《婚姻的未來》( The Future of Marriage ),一份1997 年的研究依循他的研究路徑,發現「男人」的婚姻仍然遠勝過「女人」的婚姻。從調查、訪談、個人評估的數據顯示,丈夫比妻子更常對婚姻抱持正面觀點,眾多調查都指出妻子對婚姻的滿意度不及丈夫。單身男性在各種心理健康量表(如自殺、沮喪、精神崩潰)上,表現都比已婚男性差;但是同樣的量表,單身女性卻表現得比已婚女性佳。此項研究經過反覆驗證,結論都非常一致。大家都同意妻子兼顧事業與家庭,壓力遠大過丈夫,女人花在照顧孩子、年老父母與生病親人的時間也遠超過男人。
一旦離婚,往往是妻子在經濟上吃了敗仗。根據最新數據,女性離婚後,生活水平下降27%,男人卻提高了 10%,離異夫妻的生活水平差距因而拉大到將近 40%。這要歸因於孩子的監護權多半判給母親,雖然有贍養費,卻往往不夠或者前夫拖延支付。另一方面,女性的整體賺錢能力低於男性,所得僅及男性的75%。許多女性依然局限在低薪的行業,又因為照顧小孩與家庭責任而升遷受阻,有的女性甚至為了讓丈夫的事業更上層樓,而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對許多女人與小孩來說,離婚除了帶來經濟上的不良後果,也是深層長遠的情感打擊。1970 年,加州率先實施「無過失離婚法」,而後各州紛紛仿效。此法旨在避免冗長的離婚訴訟導致的怨言與恨意,但是離婚依然是苦楚的經驗,它仍是嚴重的家庭破裂,為配偶、子女甚至親人帶來長遠的影響。
蘇珊· 斯特雷特( Susan Straight )是個下堂妻,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文筆優美,她形容離婚帶給她的生活打擊,她如何與最要好的朋友——一個寡婦——分享自己的困阨。
珍妮住在我們這條街,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她的4 個孩子經常做我們家的臨時保姆,陪我們家的孩子玩。珍妮也失去丈夫,他在車禍中喪生。我們都是35 歲,不敢相信我們得自力更生。7 個孩子。我們的房子老舊,屋外的電線在風中飄搖、地下室積水、樹籬過長需要修剪、屋瓦不見了。珍妮還有一年才從護理學校畢業。我得外出掙錢。我們簡直束手無策。
……有些夜裡,我們瀕臨崩潰。珍妮和我一樣,在 14 歲時認識了丈夫。有時聊完天,我躺在床上,身體酸疼、兩手因洗碗、刷地、修剪樹木與接觸嬰兒洗髮精而變得粗糙。回想剛結婚時,我以為我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生養孩子、買一棟房子、好好享受人生……
丈夫剛拋棄我時,我想,我就更努力工作一點好了。但是現實逐漸浮現,像桑樹的葉子每年都會從尖刺筆直的樹榦落下、堆高,然後嘎拉作響。我知道,我將永遠日復一日做同樣的事。修理吸塵器、殺死蜘蛛、訂正孩子錯誤的拼字、製作數學提卡、付幼兒園學費、修剪樹木。有時我覺得自己像只小驢子。身材瘦小、腳掌硬得像蹄子、背脊微微彎曲。
我的生命優勢已被磨損,而該做的事總是無法完成。
不幸,無數美國婦女一再重寫斯特雷特的故事,她們有的遭丈夫拋棄,有的自願選擇離開不幸的婚姻,有的從未結婚。套句斯特雷特的話,她和其他「前妻」沒有「支持」,而支持「就是婚姻的真諦」。因此,如果她與孩子看起來「有點偏離了正軌」,請不要怪罪她。「當你看到我們,請不要搖頭嘆息說我多不負責任。我擅長的就是責任。」
失婚後再婚,丈夫通常比較容易建立新家庭,而且娶年紀比他小的太太。女性再婚往往選擇同年齡或者比她老的男人,可婚配的對象相對較少,因為熟齡女性比熟齡男性多,也因為如此,鰥夫再婚比例超過寡婦。另一個差異在生育能力。女性在停經後不可能再懷孕(除非科技干預),但是男人到了 50、60 歲甚至更老時還能繁殖下一代。不管這個做法是否可取(因為他們可能在孩子尚小時便過世),男人在任何年紀都還能繁殖,的確給了他們基本的生存優勢。
但是女性也有男性欠缺的優勢。她們平均比男人多活 7 年,她們有奇異的能力,身體可以懷有胎兒,在懷孕與授乳期間與孩子建立特殊的聯繫。女人在性傾向上可能比男性有彈性,可以輕易在異性戀與同性戀間流動(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視此為優勢)。女人比較容易與其他女性建立深厚友誼,因而獲致深層的快樂與長久的支持,但是一般來說,男人的親密朋友較少。
過去的 20— 30 年,女人學會妻職不是唯一的選擇。經濟獨立後,女人便不必為了生存而選擇婚姻。商場女性與專業女性往往在年輕時延宕婚事,有的甚至不婚。法露迪堅稱:「女人的薪水越高,便越不急著結婚。」相較於結婚的麻煩,母職對職業婦女而言更是問題多多,因為職業婦女有沒有孩子,薪水有差距,稱之為「母親差距」( mommy gap )。沒小孩的女性時薪為男性的 90%,有小孩的女性時薪僅及男性的 70%,因此,女性如果關切眼前與未來的經濟福祉,便會思索婚姻與母職會對她們的就業生涯造成何種影響。
我們再來看看黑人女性。社會學者亨利· 沃克( Henry Walker )的「婚姻市場」理論指出,黑人女性之所以結婚率低是因為她們開始賺錢,賺錢能力幾乎與黑人男性相等。更重要的,相較於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可以婚配、經濟自主的對象比較少,因為黑人男性被殺、坐牢或者失業的比率高過白人男性。
不足為奇的是,不管哪種膚色的女性,事業的地位都日益重要,那是因為公司與機構提供了家庭的替代功能。許多人在工作上尋求親密的人際接觸,也尋找一種他們在家庭或小區里得不到的意義感。的確,美國人的工作取向讓不少社會觀察家憂慮,擔心職場將取代家庭,成為美國人的生活中心。
另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是在家工作者往往將家庭生活與工作混而為一。計算機的誕生讓男女不必離家工作,就可以收入頗豐,危機是會吞噬優質家庭生活所需投注的時間。這種工作形態對工作狂會造成問題,但是對必須照顧孩子、需要彈性工作表的父母而言可是一大福音。某些方面,我們似乎回到了前工業社會模式,工匠、專業人士、店主都在家工作,孩子時刻在父母膝下、受父母保護。
婚姻的替代模式非常多樣。美國約有 1/4 的家庭是一人獨居,創下史上最高紀錄。男女同居比率也創新高。異性戀情侶希望同居幾年,才決定要不要成為夫婦。同性戀伴侶雖然沒有結婚證書所帶來的法律與經濟好處,卻可受益於許多州、城市與機構都承認的「家庭夥伴關係」(domestic partnership)。未來,佛蒙特州的「公民結合」模式不僅可以滿足同性情侶的需求,也可裨益那些想要在同居與結婚間尋求「中繼關係」的異性戀者。
同樣地,沒有孩子不再是成年女性的詛咒。1998 年,40—44 歲女性中無子的占 19%,比1980 年上升 10 個百分點,根據某些人口學家的說法,不少女性是自願選擇不生孩子。同時間,單親家庭也增加,不再承負以往的污名。意外懷孕的少女或女性往往選擇生下孩子、養大孩子,而不是墮胎或者把孩子送給人收養。有些未婚女性(特別是 40 歲左右的)選擇做母親,但是不和孩子的父親結婚。這些單親媽媽撫養孩子面臨極大挑戰:目前,她們的孩子比雙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生長於貧窮。
某些單親媽媽努力擴張家庭網路,與親戚或朋友同住。黑人社群的單親媽媽遠超過已婚媽媽,小孩通常成長於母親或祖母當家的家庭。核心家庭(父母帶著小孩)曾經是主流,在20 世紀 50 與 60 年代分別於黑人與白人社群達於巔峰,現在,政府與民間部門努力讓父親這個角色重回家庭,假以時日,或許能夠扭轉單親家庭的潮流,但是核心家庭不會恢復它在美國社會的霸權位置了。
如此一來,今日的女人嫁為人妻,對婚姻還有什麼想法與期待?可以肯定的,她希望她的婚姻是屬於白頭到老的那 50%。儘管美國離婚率高眾所皆知,但是根據《紐約時報雜誌》在2000 年5 月7 日的報道,86% 的人結婚時還是深信他們的婚姻是要「生生世世」的,而多數女人希望做母親。事實上,母職依然是多數女人的核心自我認知。《校園女生》( School Girls )與《波動》(Flux)兩書的慧黠作者佩姬· 奧倫斯坦( Peggy Orenstein )指出,對許多年輕單身女性而言,母職甚至取代了婚姻,成為她們的浪漫幻想。
新時代的妻子不能再仰賴孩子來維繫婚姻。沒錯,過去的人常「為了孩子」而不仳離,但是現在,孩子往往是婚姻衝突的導火線,尤其是孩子還年幼或者進入青春期時。那些熬過養兒育女壓力階段的夫妻,晚年時便有額外收穫。共同的人生經歷讓他們建立了特殊的鏈接,這種層次的親密是以眼淚與喜悅換來的。套句馬克· 吐溫的話:「男人和女人結婚不到25 年,不知道什麼是完美的愛。」
當夫妻踏入婚姻,誓言「無論好壞」都要相守,他們通常很少預期會有「壞」的時刻。但是心痛、悲劇、病痛與死亡是婚姻的一部分,尤其是老年時。這時,你會特別感激終身伴侶的愛與支持,他(她)記得你以前的模樣,也繼續愛你現在的模樣。你是配偶生命中最親密的見證人,這是唯有歲月漸增才能完全體會的恩寵。攜手共度婚姻初期與中期的風風雨雨——養兒育女的混亂、配偶(或自己)的不忠、父母的死亡,還有孩子邁入成年的奮鬥掙扎——的確能讓共享歷史的兩人建立一種無可取代的依附感。
當然,我所謂的「不忠」有可能讓夫妻無法繼續生活,許多婚姻都是因為配偶出軌而畫上句號。但是許多夫妻就算髮生婚外情,也不會婚姻破裂,因為他們認為婚姻是最重要的關係。現今年輕人婚前的性對象多半不止一個,也大多年紀成熟時才結婚,當他們發下婚姻誓言時,應當是已經準備好要安於一夫一妻的關係。但是你我都知道,當「應然」碰上「突來」的熱情,便開始搖擺。就算最忠於配偶的人也會面臨誘惑,而現代男女也比較可能屈服於誘惑。這未必導致離婚或者一輩子的怨恨,卻常常造成混亂與痛苦。當妻子或丈夫有外遇,理由往往很複雜,「性」只是一小部分。外遇事件可能成為觸媒,迫使夫妻更深入檢視他們的關係,重新協調兩人的婚姻,再度矢言奉獻。
白頭偕老的比率如此之低,我一點都不羨慕現在的年輕女性,她們可能遭遇離婚的痛苦與獨自撫養孩子的艱辛,而她們多數人將生活於貧窮中。但是我深信美國女性的機會比以前大得多。相較於以前女性所過的狹隘生活,以及現在許多國家女性所過的日子,美國女性的生活是強烈對比。更重要的,我期盼現今女性有勇氣保持已經發展數世紀之久的平等婚姻理想。
不管是妻子、配偶、夥伴、伴侶或情人,無不渴望得到另一半的承諾,共享一種深刻的關係。這樣的結合需要承諾與投入、再承諾與再投入。反諷的是,我們或許會開始把婚姻當成事業,需要類似獨身教士與修女的全然奉獻。現今社會對妻子幾乎已無任何規範與禁止,妻子的角色成為一種創意行為。弗吉尼婭· 伍爾芙所謂的「回想自己的母親」已經不敷使用了;我們還必須放眼未來,問問自己想要留給兒女什麼樣的婚姻模範。
傳統妻子的身份與丈夫合而為一,但是多數女性不再認為這是可行模式,美國女性並未放棄成為人妻,而是以新地位(妻子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之一,丈夫則是家務的分擔者)為基礎,努力創造新的完美結合模式。我相信多數女性不會懷念「小婦人」之死,雖然這代表社會必須忍受新妻子誕生前的陣痛。
《太太的歷史》
作者:[美] 瑪麗蓮·亞龍
推薦閱讀:
※婚姻里, 活得最累的男人, 妻子都有這5個特徵
※婚姻里,妻子最不需要的是勤快
※妻子狀告「小三」 要求返還百萬家財-
※日本妻子
※為什麼對自己的妻子態度可以那麼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