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手冊之四

附錄㈡善心所十一名詞簡釋

 

 

⒈信

信實事實理,信佛法僧三寶功德,信善惡因果,即對佛教有堅定信仰。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能有深的信仰,則能生出一切善法。

 

⒉慚

慚恥,自覺知識學問不如人而感慚恥,如不發奮努力,則對不住自己。

 

⒊愧

抱愧,不敢做不道德的事,損害他人,怕對他人不住。倘有做錯了事,便自覺抱愧,則能改過為善。

 

⒋無貪

不慳貪,對五欲無所眈著愛戀。

 

⒌無瞋

不瞋恚發怒,遇不順境界,能慈心忍受。

 

⒍無痴

不愚痴,能以智慧辨別善惡是非,明白事理而無錯誤。(一切善法,由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而生。)

 

⒎精進

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就是勤勉之義。即勤修一切善法,勤斷一切惡法。

 

⒏輕安

即心中輕快安樂。要除貪瞋痴等粗重煩惱,則內心便可得輕快安樂。

 

⒐不放逸

不放蕩縱逸,任性胡為,能依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為體,防惡修養。

 

⒑行舍

行是修行,舍是捨棄,即修行人應捨棄我相和法相,也即行一步舍一步的修善。

 

⒒不害

不損害人家名譽、生命、財產,能慈心容忍愛護一切眾生。

 

以上十一種善心所法,是屬於唯識學百法中的「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種,或善或惡不定,唯有這十一種心所有法,是純粹善法,為佛教徒所需要學習。

 

 

 

附錄㈢隨煩惱二十種名詞簡釋

 

 

一、小隨煩惱十種

 

 

⒈忿

忿怒,遇不順意事,輕則忿怒罵人,重則打人等不良行為。

 

⒉恨

懷恨,怨恨,如與人相罵打架,將此事埋恨在心裡,結怨不舍。

 

⒊覆

覆藏或蓋藏煩惱,自己做了壞事,又怕名譽不好,只好假裝遮瞞,自欺欺人。

 

⒋惱

惱亂或惱害。即內心不明而起惱亂,或起忿恨,惡言刺人,惱害他人。

 

⒌嫉

嫉妒、妒賢、妒能、妒財、妒色、自擾擾人。

 

⒍慳

慳吝不舍,自己的財物不肯惠施於人,叫做慳。

 

⒎誑

虛誑不實,本無有德,假現有德,為求名譽、財利、誑言,口是心非。

 

⒏諂

諂媚,為求得自己的利祿,假意巧言令色,承順於人,即是諂媚。

 

⒐害

居心不仁,損害他人名譽、生命、財產。

 

⒑驕

驕傲自大,仗恃自己年輕強壯,相貌美色,財多博學,自作驕慢;或有做些善事,執著功德,起我慢貢高。

 

 

 

二、中隨煩惱二種

 

 

⒈無慚

不自慚恥對不住自己,做不道德的惡行,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即是無漸。

 

⒉無愧

不自愧對不住他人,做了惡事,不怕人家的責罰,譏笑、批評,都不感抱愧。

 

 

 

三、大隨煩惱八種

 

 

⒈掉舉

向外境攀緣,內心掉動不安靜,浮躁不定,障礙修止工夫。

 

⒉昏

心不調暢,昏昧不清,障礙修觀工夫。

 

⒊不信

對於實事實理,三寶功德,善惡因果,皆不相信,不能接受善法。

 

⒋懈怠

即懶散無進取心,善法不生,惡法難斷,因循苟且,沒有成就。

 

⒌放逸

放蕩縱逸,任性妄為,做諸惡事,不自克責。

 

⒍失念

多聽邪教,多看邪書,多生邪念,失去正念。

 

⒎散亂

心不專一,精神分散,雜亂不定,無事得成。

 

⒏不正知

知見不正,不辯因果,顛倒是非,造諸惡業。

 

以上小隨、中隨、大隨的三類煩惱,都是隨逐六根本煩惱生起的枝末煩惱,同時煩惱惡法、擾亂心神不安,不過在性質上小隨是粗而猛烈的,各別生起,不遍所有惡性之心,及有漏不凈的染心,範圍較小,叫做小隨。中隨是遍於所有惡性之心,(凡作惡事,皆有此二心)但不遍染心,範圍比小隨寬大,叫做中隨。大隨是沉重的,既遍惡性,又遍染心,範圍最大,所以叫做大隨。

-----------------------------------------

附錄㈣佛陀簡史問答

 

 

1、你信奉什麼教?

答:我信奉佛教。

 

2、什麼叫佛教?

答:佛陀所訓示的言教真理,叫做佛教。

 

3、佛陀是怎樣的一個人?

答:佛陀是一位覺行圓滿的大聖人。

 

 

【悉達多太子降生】

 

4、佛陀未出家時叫什麼姓名?

答:悉達多喬達摩。

 

5、他的出身如何?

答:他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

 

6、他的父親是誰?

答:是凈飯王。

 

7、他的母親是誰?

答:摩訶摩耶皇后。

 

【譯自英文本佛史初階】

 

8、太子何時降生?

答:公元前六二三年五月月圓日。

 

9、太子在何處降生?

答: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現在尼泊爾邊境)。

 

10、太子降生後,他的母親怎樣?

答:他降生七天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人。

 

11、何人撫養太子長大?

答:太子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

 

12、太子的姨母是否與凈飯王結婚?

答:是,她與凈飯王結婚,成為繼後。

 

13、摩訶波闍波提有生育兒女嗎?

答:有,她生有一兒子難陀,一女兒難妲。

 

14、太子降生,全國人民怎樣表示?

答:全國人民舉行歡慶。

 

15、太子降生時有什麼瑞相?

答:有很多瑞相。

 

16、你能舉出其中之一的瑞相嗎?

答:太子降生時,腳踏七朵蓮花。

 

17、太子降生後說什麼話?

答:他說:「亦果,咸默士米,駱加娑……」等話。

 

18、上面說的巴利文是什麼意思?

答:是「世界上唯我獨尊」。

 

19、太子為什麼這樣說?

答:因為他將來能成佛。

 

20、太子是否與平常的兒童一樣?

答:不,他是一個特殊的兒童。

 

21、太子降生後,有哪一位修士到王宮來探望?

答:有一位阿私陀修士到王宮來。(他是專修禪定工夫。)

 

22、凈飯王有何表示?

答:他抱太子出來向阿私陀致敬。

 

23、當時太子有何舉動?

答:太子把雙腳置於阿私陀修士的發綣上。

 

24、阿私陀修士對此舉動是否不高興?

答:不,他即從座起,合掌向太子頂禮。

 

25、阿私陀修士為什麼向太子頂禮?

答:因為他預知太子將來必定成佛。

 

26、凈飯王有何表示?

答:凈飯王也向太子致敬。

 

27、那時阿私陀修士有何感觸?

答:他起初歡笑,後來悲傷流淚。

 

28、阿私陀修士為何又喜又悲?

答:他歡喜的是太子將來會成佛;悲傷的是自己年老,不能看到太子將來成為佛陀。

 

29、太子降生第五日,宮內有何舉動?

答:凈飯王請著婆羅門學者,到王宮來為太子命名。

 

30、太子被命名叫什麼?

答:悉達多,即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31、那些婆羅門學者有什麼預言?

答:其中七位婆羅門學者,伸出兩手指說:「太子將來成為轉輪聖王(世界上最大國王),或成為佛陀。」但年輕的憍陳如伸出一手指說:「太子將來必定成為佛陀。」

 

32、何以太子又稱為喬達摩?

答:喬達摩是太子家庭的姓氏。

 

 

【耕種節】

 

33、太子幼時,有何奇異的事出現?

答:在耕種節日,有一奇異的事出現。

 

34、何謂耕種節日?

答:是在一固定日期,國王帶領太子及褓姆,並率護衛,到田裡舉行農耕典禮。

 

35、到達田裡時,太子被安置何處?

答:太子被安置在一棵番石榴樹下的卧榻上面。

 

36、誰看顧他?

答:眾褓姆看顧他,但不久她們亦離開去看熱鬧。

 

37、當太子獨自一個在榻上時有何行動?

答:靜默坐禪。

 

38、這是不是奇異的事?

答:一個幼兒,能有此舉動,實在是奇異的事。

 

39、國王看到這奇異事後,有何表現?

答:他非常歡喜並作禮說:「吾兒,此是父王第二次向你致敬。」

 

 

【童年時代】

 

40、太子童年時代是否快樂?

答:因為他是王族的兒童,實在很快樂。

 

41、太子是否受過良好教育?

答:佛經里有說:太子聰慧過人,他的學問勝過他幾位老師。

 

42、太子對於武藝是否很精練?

答:因為他是武士世族,所以他從小受傳特別武藝。

 

43、太子是一個孝順的兒童嗎?

答:他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44、太子是否很仁慈?

答:他對一切眾生都很慈愛,尤其對小動物更為憐愍。

 

45、太子是否有憂慮?

答:不,便他善於思量。

 

 

【結婚時代】

 

46、當太子十六歲時,有何喜事?

答:他娶表妹耶輸陀羅公主為妻。

 

46、何以他如此早婚?

答:因為早婚是古印度的風俗習慣。

 

48、耶輸陀羅的母親是誰?

答:是凈飯王的胞妹,名叫巴美達。

 

49、耶輸陀羅的父親是誰?

答:是蘇巴武陀王(即善覺王)。

 

50、耶輸陀羅有兄弟嗎?

答:她有一個哥哥叫提婆達多。

 

51、耶輸陀羅結婚時幾歲?

答:她也是十六歲。

 

52、舉出其他與太子同年齡的人物。

答:有難陀、迦留陀夷、車匿和白馬犍陡迦。

 

53、何種樹木是太子降生時生長起來的?

答:在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樹。

 

54、太子與耶輸陀羅公主成親的因緣怎樣?

答:太子與諸王子比武時,因有優良的武藝表現,使耶輸陀羅愛慕。

 

55、太子與耶輸陀羅公主結婚後,生活是否快樂?

答:他們結婚後,生活非常快樂。因為他們彼此相敬,意見和合。他們住的有三時宮殿,真是幸福。

 

56、太子婚後有何作為?

答:他住在宮內,享受快樂而已。

 

57、後來太子的內心有什麼改變?

答:他常喜獨自靜坐思維。

 

58、太子是否有煩惱?

答:不,他為憐憫一切眾生而思維。

 

59、他所思維的是什麼?

答:他想:「他將會老,會病,會死。」

 

60、當他游城外郊野時,看見了什麼?

答:他看見四種怪異的人。

 

61、是哪四種人?

答:是一個老人、一個病人、一具屍體和一位出家人。

 

62、太子看見他們後,有何感觸?

答:他大為感動。他明白老病死是人生的真相,因此他想出家去尋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脫生死的痛苦。

 

63、當太子游城外時,曾接到什麼喜訊?

答:有人報告他,他的妃子耶輸陀羅生產一男孩。

 

64、他聽到這消息,是否覺得歡喜?

答:不,他當作這兒子是像束縛他的鐐鎖,所以嘆道:「Rahu Jato」「已生了鐐鎖(指他孩子是鐐鎖)是束縛鐐鎖呀!」。

 

65、凈飯王聽到消息,如何給孫兒命名?

答:凈飯王把他的孫子取名為羅睺羅。(因傳報的告訴他,悉達多太子回答傳報者的話Rahu Jato,因此國王命孫兒的名為羅睺羅)。

 

66、當太子回宮時,路上遇見誰?

答:遇到一少女,名叫奇沙娥達美,她念一首詩讚道:

Nibbu ta nuna sa mata,

Nibbu ta nuna sa pita,

Nibbu ta nuna sa nari,

Yassa,yam idiso Parti.

 

67、以上所念的詩是什麼意思?

答:母親的安樂的,

父親的安樂的,

妻子也是安樂的,

誰能有丈夫如彼。

 

68、太子聽她念的詩後,是否有所感動?

答:是的,因為這首詩使他很激動,他決心要去探求真正的清凈安樂。

 

69、太子對那少女有何酬謝?

答:太子將他的項鏈贈送給她。

 

 

【摒棄王位】

 

70、回宮後,太子有何思維?

答:他想要出家尋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脫生死痛苦的妙法。

 

71、夜半時,太子有何舉動?

答:他向耶輸陀羅卧房走去,開了房門,站在門口,注視正在熟睡的妻子和兒子。

 

72、他是否愛護他們?

答:他很愛他們,如同愛護所有眾生一樣。

 

73、他為何忍舍其親愛的妻兒?

答:因為他是憐憫他們,也憐憫所有眾生,才舍離他們去修行。

 

74、太子為憐憫世間眾生,結果怎樣決定?

答:他在事前未曾向父親稟告,當夜半時便決然離開王宮。

 

75、他怎樣離開王宮?

答:他騎著愛馬犍陡迦,由馬夫車匿伴他離開王宮。

 

76、太子出家時幾歲?

答:二十九歲。

 

77、他向何處去?

答:他走了很遠的路,跨過阿那瑪河,就在林邊休息。

 

78、太子對於自己的衣冠如何處置?

答:他把衣冠除下,交給車匿說:「好友車匿!把我的衣冠及犍陡迦白馬帶回宮去,我將自落髮出家。」

 

79、車匿是否也想出家?

答:是的,但悉達多太子不許他這樣做。

 

80、太子的白馬發生什麼變故?

答:犍陡迦白馬憂傷而死。(後來生於忉利天)。

 

81、太子如何剃度自己?

答:用隨身的短劍,將頭髮和鬍鬚剃去,改穿黃袈裟,成為修道者。

 

82、誰給他黃袈裟?

答:是從前他的一位朋友叫牙底加拉·瑪哈不拉瑪送給他的。(他原是大梵天王)。

 

83、他是否只得到袈裟?

答:不,太子接受他的朋友贈送八件出家人應有的衣器。

 

84、此八件衣器,巴利文的名稱叫做什麼?

答:巴利文叫阿達·巴利加拉。

 

85、舉出八件衣器的名稱。

答:大衣、七衣、五衣、缽、小刀、針、系帶和濾器。

 

86、悉達多太子出家後,還有做太子時的習氣嗎?

答:不,他成為不名一文的行腳修士。

 

87、修道時的太子,有何其他稱呼?

答:可以稱呼他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88、菩提薩埵是什麼意思?

答:是覺悟而且智慧的眾生。也可尊稱立志要成佛者。

 

89、菩薩(即指太子)是否有固定住所?

答:菩薩無固定住所。他居住在岩穴中,或樹下。

 

90、他的生活如何維持?

答:他接受布施者的供養。

 

91、他的生活方式怎樣?

答:他為尋求真理與解脫生死痛苦,只是過著清凈簡單的生活。

 

92、太子落髮後,有何作為?

答:他曾利用七天的光陰,在安紐比亞芒果園裡,獨自享受戒食靜息的樂趣。

 

93、第八天時,他有何作為?

答:是的,他雙眼垂視,在王舍城街上,沿戶托缽乞食。

 

94、當地人民看到他,有覺得奇異嗎?

答:當地人民和頻婆娑羅王,看到這位相貌莊嚴的人,在城中乞食,都覺得很奇異。

 

95、國王有何飭令?

答:國王命令臣民去查詢,究竟這托缽是誰?

 

96、太子托缽後,往何處去?

答:他托缽後,走向「班達峇」岩去。

 

97、出家的太子,對於粗雜的食物是否能入口?

答:他看到那些粗雜的食物,就要作嘔,因為他未曾吃過這樣的食物。但他經過思慮後,就將缽中的食物放入口中咽與下去。

 

98、當查詢太子的人回報國王后,國王有何舉動?

答:國王立即去找太子,勸他還俗,要把王位讓給他。

 

99、太子是否接受?

答:不,他拒絕,並說他決心出家,求成佛道。

 

100、國王聽了國,是否不高興?

答:國王聽到他的高尚目標,非常歡喜。且請求他成道後,先到他的國家(摩揭陀國)來訪問。

 

 

【探求真理】

 

101、太子如何探求真理?

答:他起初拜訪一位叫阿羅邏迦蘭瑪的宗教師,跟他學習修道。

 

102、太子對於所學習的方法,是否滿意?

答:太子不能滿意。因為他只教授升天的初級禪定。

 

103、太子是否離開他而再去尋師訪道?

答:太子因不能達到他所求的目標,便離開他,再拜訪他另一位叫鵈搭·加蘭瑪不達的宗教師。(又譯為郁陀迦羅摩弗)

 

104、太子對於第二位宗教師的方法是否滿意?

答:太子仍不滿意,因他所教授的方法,也只是較高的升天禪定罷了。

 

105、太子為何對二位宗教師所授的方法皆不滿意?

答:因為他要尋求的是無有眾苦的清凈涅槃。

 

106、太子是否因此灰心?

答:他對尋師訪道,感到失望,但他意志堅定,並不灰心,所以他決心由自己去探求真理。

 

107、太子選擇何處修禪定?

答:他選擇一個叫鵈汝夷拉,是一個幽美寂靜的地方。

 

108、太子禪定,探求真理時,有誰隨侍他?

答:有憍陳如、峇里雅、瓦拔、嗎哈那嘛和阿沙咭五人隨侍他。

 

109、憍陳如是誰?

答:他就是太子命名那天,預言太子將來必定成佛的最年輕的婆羅門。

 

110、其餘四人又是誰?

答:他們是太子命名那天在宮中的其他四位婆羅門的兒子。

 

111、菩薩(即指太子)為成佛道而修苦行有多少年?

答:六年苦行。

 

112、他為求成佛道,究竟如何苦修?

答:他做過很多甘心受罪的事,他以戒嚴身,忍受過許多苦難,他以禁食磨難他的身體,使身體消瘦得如骷髏。

 

113、他衰弱的身體如何轉變?

答:他的金色皮膚轉變為灰白色,血液乾涸,兩眼下陷,他幾乎是在死亡的邊緣。

 

114、在這時候,有誰來找他?

答:兇惡的瑪拉(魔王)來找他。

 

115、瑪拉對他說什麼話?

答:瑪拉說:「咳!先生!你很瘦弱,快要死亡了。我請求你活著,享受著更美好的生活。只要有生命,你當能成就很大的功績。」

 

116、菩薩(太子)如何回答?

答:呵!兇惡的瑪拉,你來找我,是為了你自私的陰謀惡行!我不需要功績,我不需要注重生命,我要專心求成佛道。」

 

117、菩薩(太子)曾對瑪拉說他的魔眾是怎樣組成的嗎?

答:菩薩說瑪拉的魔眾是集合十種惡業而成的。

 

118、瑪拉誘惑菩薩是否成功?

答:不,他失望而去。

 

 

【圓成佛道】

 

119、菩薩的修行方法是否有改變?

答:他證明極端的苦行無效,就改變修持方法。

 

120、他用什麼新方法修持?

答:他捨去極端苦行,而改行中道的修持方法。

 

121、他是否想到以此衰弱的身體,不能圓成佛道?

答:他自念須有強健體力,方能圓成佛道,於是停止戒食,接受供養而進食。

 

122、他的五隨從是否同意他改變修持的方法?

答:他們覺得很失望,便離開他到鹿野苑去。

 

123、五隨從離開後,他是否畏怯?

答:不,他有鋼鐵般的志願,他喜歡獨自修行。

 

124、有一天,他安坐於榕樹下,有何遭遇?

答:有一個慷慨的女郎叫蘇吔妲的供養佛陀乳糜。

 

125、他受供乳糜後,是否覺得精神較好?

答:是的,他感覺到有了氣力,精神爽快,使他立誓要等到覺悟成道,才離開座位。

 

126、他的座位是在何種樹下?

答:是在著名的菩提樹下。(即是現在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樹)。

 

127、為何稱此樹為菩提樹?

答:因為菩薩在這樹下悟道。

 

128、當夜初更時分,菩薩有何感覺?

答:他感到能知過去世的事情。

 

129、二更時分,他有何所證?

答:他證得天眼通,能知眾生的死亡和輪迴投胎。

 

130、三更後,又如何?

答:那時他掃盡愛欲,明了四諦法而成為覺者,即證三藐三菩提。

 

131、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義?

答:是正等正覺,即是覺悟成道的大聖人,或簡稱覺者。

 

132、四諦法第一法是什麼?

答:第一法是「苦」。

 

133、第二法是什麼?

答:第二法是「集」。

 

134、第三法是什麼?

答:第三法是「滅」。

 

135、第四法什麼?

答:第四法是「道」。

 

136、菩薩在哪一天悟道?

答:在陰曆五月月圓日。

 

137、他幾歲成道?

答:三十五歲時成道。

 

138、他成道後的聖號稱什麼?

答:他成道後的聖號稱為釋迦牟尼佛。(又稱為喬達摩佛)

 

139、你能夠成佛嗎?

答:能,所有眾生都可以成佛。

 

140、過去世有佛嗎?

答:過去世有很多佛。

 

141、將來也有佛嗎?

答:將來也有很多佛。

 

142、未來佛有何名號?

答:未來佛的名號是彌勒佛。

----------------------------------------

附錄㈤ 參考

 

 

一、佛教的諸行無常真理

佛說「諸行無常」,旨在引導眾生了解「空」的意義。有情有生就有死,器物有成就有壞,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的真相是遷流不息的轉變,生滅不停的變壞,故佛說諸行無常。這種理論並非消極,是順著法性的真理,教人要領悟空理,不造苦的罪業,警醒人類不耽著放逸,應及時努力,修業進德,止於至善的境地。如以出世法說,即是領悟不生不滅(寂靜涅槃),才是離苦得樂的境地。

 

二、佛教的諸法無我真理

諸法是說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皆是因緣和合,相互依存的,離了因緣和合,其性則空,故佛說諸法無我。無我就是離去我執的成見,佛經上稱為我見,我見有二種:⒈人我見,⒉法我見。凡是在有情方面生起,如計有:我、人、眾生、壽者等,都稱為人我見。在法的方面生起實有執見,如執蘊、處、界等,稱為法我見。眾生對自己的身心,妄執有一實在的我體,可以做得主,即是我見。對身體以及身體以外的一切,認為是我所有的,受我之宰制與支配的,即是法我見。上面說的人我見又稱我執,法我見又稱法執,佛說五蘊色身,及器界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緣散則離,根身不由自主,器界亦非我所支配而獨有。故這諸法無我的真理即是破除我法二執。二乘聖者只破我執,證我空真如,菩薩破我法執,證法空真如,佛則能盡破盡證。諸法無我,在出世間法是證涅槃果,在世間法受用它,則無私我的爭執搶奪,是救人救世的和平真理。

 

三、佛教的緣起性空真理

緣起是佛教的中心理論。佛說宇宙眾生萬事萬物,無不是因緣生起,也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成功的,同時因緣分散則歸於消滅。例如我們人類有智愚美醜,貧富苦樂之類別,皆由於各人自己過去先天的思想行為所造成的業識之力為主因,現世父母結合的後天關係為助緣,形成了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的生存,要靠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由這多方面的助緣,才能完成我們這一生的成就。故佛說人生是因因緣而起,世界上的事事物物,也都是因緣相關的存在。因為宇宙人生是因緣相關的存在,所以沒有實性,故名為性空。佛雖說緣起性空,但非抺煞現實的存在,而是即緣起的存在,指示人生善的因緣得樂,惡的因緣得苦,當努力現在行為的改善,去轉苦為樂,去謀取人生的幸福!

 

四、舍利弗皈依佛陀的因緣

舍利弗原是婆羅門教著名的宗教師,有一天,遇到馬勝比丘在王舍城乞食,(即阿說示)見他威儀莊嚴的風度,不禁生起恭敬心,走到面前問他:「你的師父是誰?說的是什麼道理?」馬勝比丘說:我的師父釋迦牟尼佛,他說的道理我記憶力不好,不能全告訴你,只把記得的一偈告訴你,就是:「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智慧聰明,一聽就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於緣起,便和他的好友目犍連帶了二百個弟子來皈依佛陀。

 

五、佛教說無常苦空的道理是不是消極?

佛說諸行無常,就是說一切法有生必有滅,這種生滅法所示現的人生雖說有短暫的快樂,但是無常的法性不由自主,壞滅離散時即是痛苦,何況人類有貪瞋痴的迷惑去向五欲追求,求不得也是痛苦,所以佛教說無常形成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都是實事實理,指示這短暫的人生要減少痛苦,只有奉行十善戒,向善的方面去努力,來建立人間的凈土,這是鼓勵人生積極向上努力的,故佛說無常與苦,絕不是消極的。其次講到空的真理也絕不是消極的,是告訴我們要空去我法二執的成見,用無我的精神去做社會福利的事業,推廣來說,這空的真理,正是和平救世的真理。

 

六、佛教是不是迷信的宗教?

佛教不是迷信的宗教,現在舉出四點來說明:

⒈現在的佛教在形式上參雜我國古代儒教拜祭祖宗的習俗,有燒金銀紙等事,被一般人誤認為迷信,其實這非佛教的產物,佛經上並沒有說到燒金銀紙的事。有些人因此說佛教是迷信,是誤解了佛教。

 

⒉我們所崇拜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由王子出身,捨棄高貴榮華的王位去修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才建立了佛教,成為世界公認的三大宗教之一,這是有歷史可考查的,不是憑空而有的宗教,故不是迷信的宗教。

 

⒊釋迦牟尼佛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真理,最重要是緣起無我,緣起是說明人類的生命和向外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所成,無我是說明生命與身外之物都不由我主宰,教人不可執著成見,或貪著五欲、損人利己,便可在人群中過和樂的生活,這種真理正是引迷歸正的哲理,故不是迷信的。

 

⒋我們信仰佛教是以自我解脫為信念。佛說:「自作惡業,自受痛苦。」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指示我們要向善的途徑去努力,我們自身的幸福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尤其是要認清目標,向光明的正道去追求美滿的人生,所以佛教是指示人類正信因果的宗教,決不是迷信的宗教。

 

七、青年為什麼要研究佛法?

佛法是佛說的真理,青年研究佛法,除了獲得佛陀真理的知識,還可以受用佛法,修養品德,實有很多利益,現舉出四點來說明:

 

⒈佛陀的十善教法,是指示人生從善的路徑努力,這善的路徑是先要凈意正心,修養端正的品德,具備健全的人格,才能做社會的福利事業。

 

⒉佛陀六度的教法,是菩薩所修的法門,六度中的布施、忍辱、精進可以作為青年修養品德的妙法。青年要立大志願做社會福利事業(即布施),青年要學習菩薩的忍辱,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青年又要學習菩薩的勇猛精進,是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才能去做利他的事業。

 

⒊佛陀說的八正道中的正見和正思惟,是指示人生要走入正道,須要有正確的見解,純正的思想,才能有正當的作為。青年要成不未來偉大的事業,正確的見解和純正的思想,即是事業成就的指南針。

 

⒋佛陀的中心教理最重要的是緣起無我,可以教人明白,自身的生命是因緣而起的,完成了自身處世立業的知識技能,是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多方面助緣的力量,不可生起驕慢自私、爭執等偏見,以影響人群之不安寧,青年能受用佛法,這些毛病不生,在人群中即能做利他事業,過和平快樂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研究佛法對青年的修養品德,增進知識,都有很多的利益。

 

八、信仰佛教,皈依三寶,是不是只限於老年人的事?

⒈現在有許多人誤解,以為佛法是老年人走入墳墓的安慰品,要等老年時才來信佛教,聽講佛法,這是完全不了解佛法的意義。我們要知道佛法是指示人生向善努力,在人生過程中,小孩是天真的,但易於染惡習,青年是抱著遠大的願望,但對複雜的社會,也免不了生起錯覺或其他不如人意的煩惱,如果能研究佛教的真理,則可擴大心胸,排除煩惱,修養端正的品德,堅強不退地勇往努力。

 

⒉在佛陀所示的真理中,指示宇宙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也許不了解的人,以為青年聽了佛法,人生觀會變為消極的,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明白,苦是由造惡業而來的,空是要空去我見執著的煩惱,無常是諸法生滅不息的現象,可以警醒短促的人生,須要及時努力為善,一切身外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善的作業,是生命獲得快樂的主力。這種自我解脫、自我教育的寶貴真理,正是鼓勵人生積極向上努力,所以青年人能接受佛法,是會加強生命的活力。由此可知佛法不限於老年人的信仰,是普遍一切人都可來研究,充實自己的精神食糧。

 

⒊佛法是平等的,絕不是只限於老年人享受,當時佛住世時,度化的在家弟子,有小孩、青年、國王、大臣、奴隸、婢女,這可證明佛法是普施人間,不分老小、富貴和貧賤。所以信仰佛教,皈依三寶,是小孩、青年人、老年人都可享受的。

 

--------------------------------------

附錄㈥經法名詞及佛教常識

 

 

經法名詞

 

1、佛陀耶:簡稱佛陀或佛,義為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佛陀是三覺具足的大聖人。

 

2、菩提薩埵:簡稱菩薩。義為覺有情,即大覺的眾生。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聖人。

3、緣覺:是修了十二因緣而覺悟人生真理的。

4、聲聞:是聽佛說四諦法的音聲而悟道的。

5、阿羅漢:是梵語,華譯為無生、破惡、應供三義。

6、菩提:義為覺為道,即覺道所證的智慧。

7、菩提心:即發「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稱為一切智智。因佛具有能遍知世間和出世間的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眾生。(登記有生命的動物。)

11、一闡提:無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執:我執(又名人我執),法執(又名法我執)。

 

13、二空:我空(悟五蘊無我的真理),法空(悟諸法緣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煩惱障(障礙涅槃),所知障(障礙真知之智)。

15、二乘:聲聞乘、緣覺乘。

16、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合稱三乘。

17、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合稱為五乘。

 

18、三毒:貪瞋痴,能毒害身命與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學:戒學、定學、慧學。(又叫做三無漏學。)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22、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23、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經藏(修多羅)、律藏(毗奈耶)、論藏(阿毗達磨)。

 

25、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7、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

28、小乘:是聲聞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

29、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30、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小乘的三法印。(再加大乘諸法實相為四法印。)

 

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32、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33、四等:即四無量心⑴慈無量心;⑵悲無量心;⑶喜無量心;⑷舍無量心。

34、四恩:父母恩(家庭)、眾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宗教)。

35、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36、四德:常、樂、我、凈。

37、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38、四念住:⑴觀身不凈;⑵觀受是苦;⑶觀心無常;⑷觀法無我。

39、四姓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40、四種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41、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42、五欲:財、色、名、食、睡。

 

43、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44、五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45、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46、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7、五蓋:貪蓋、瞋恚蓋、睡眠蓋、悼悔蓋、疑法蓋。

48、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49、五不正見:⑴身見(薩迦耶見);⑵邊見(執常斷之見);⑶邪見(謗因果,壞善事。);⑷見取見(非果計果);⑸戒禁取見(非因計因)。

 

50、六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不正見。

51、十惑: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亦名十使。

52、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3、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54、六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能衰耗人之真性。

55、六道: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

56、十法界:佛陀、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

57、六波羅蜜:即六度的異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58、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

59、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60、六時:晝三時(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

61、六道四生:六道中有胎、卵、濕、化的四類眾生。

62、六難:⑴遇佛世難;⑵聞正法難;⑶生善心難;⑷生中國難;⑸得人身難;⑹具諸根難。

 

63、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64、阿彌陀佛:譯意是無量光、無量壽,故亦稱無量壽佛。

65、僧伽:義為「和合眾」,指出家僧人六和同住。

66、達磨:義為「法」,指佛法之法,即經典。

67、涅槃:作圓寂解,亦作寂滅或不生不滅之義。

68、無為法:是聖智所證的真理,沒有因緣的造作。即斷了煩惱,證得清凈自在的理法。(又名無漏法)

 

69、有為法:是因緣造作的世間法,有煩惱,不能清凈。

70、無學: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稱為無學。(修習戒定慧,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為無學。)

 

71、無學果:是阿羅漢的果位(又名無生)。

72、佛陀有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73、發菩提心:佛經上說過,發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廣修無量善法;第二悲心,廣度無量眾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華嚴經云:「菩提妙法樹,生於直心地。」因心直則真,心真則志願堅固,信仰便始終不轉移,而能勇猛精進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佛教常識

 

 

1、衛塞日:即月圓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陰曆五月的月圓日。

2、佛教旗:是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六種色光製成的。即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的混合色。

 

3、佛陀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成道於公元前五八八年,涅槃於公元前五四三年。

4、菩提樹:因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成道,稱為覺樹。樹葉心臟形,葉端尖長。

5、娑羅樹: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這種樹的葉子是叢生的,葉長圓形,開花時期,花蕊繽紛而下,鋪滿地上。

 

6、聖客沙:是佛陀向其母宣講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來佛彌勒菩薩,將在此地誕生。

 

7、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高約千餘尺,總名為靈鷲山(RAJAGAHA)。王舍城因依山得名,巴利文叫做RAJAGAHA。耆闍窟山是靈鷲山的異名,叫做GIJJHAKUTA。

 

8、佛陀講經最早的道場是古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規模最宏大的道場,是舍衛城的祗園精舍。

 

9、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學,叫做「那爛陀」,是唐玄奘法師留學的地方。

10、唐朝有三藏法師,名叫玄奘,曾冒艱險,前往印度取經。

11、東晉有法顯法師,往印度取經,曾經過錫蘭及南洋各地。

12、印度有兩個法師最早到中國來的,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

13、佛陀在世時,印度忠誠擁護佛法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

14、佛陀滅度後,著名護佛法的印度國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譯阿輸迦王),迦膩色迦王、渴利沙王(即戒日王,他曾請玄奘法師宣講大乘佛法,非常尊敬法師。)

 

15、阿育王之子瑪興達(MAHINDA)於公元前二五二年,同其妹僧迦美達,到錫蘭島米興達禮的地方,遇見帝沙王(KING TISSA)於狩獵之時,向王宣講佛法,帝沙王非常歡喜,請瑪興達返京城說法。不久,錫蘭王國人民大部分改信佛教。而瑪興達之妹,將印度之菩提樹移植錫蘭,此菩提樹至今仍存在,為佛教的勝跡。

 

16、佛教的傳布分南北二支,北傳佛教稱為大乘教,南傳佛教稱為小乘教。

17、大乘佛教的區域是中國、蒙古、朝鮮、日本等地。

18、小乘佛教的區域是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19、佛經結集有四次:

⑴第一次結集在王舍城靈鷲山的七葉岩(佛滅度後的九十天,由摩訶迦葉為首席,主持編輯大會,參加結集者有五百阿羅漢。)

⑵第二次結集在毗舍離城,佛滅度約百年,以耶舍長老召集舉行,重新扶持禁戒。

⑶第三次結集,由阿育王(ASOKA)召集,在波吒利弗多羅城(PATALIPUTRA即現在印度八那地方)舉行結集大會。時在公元前二五0年,由目犍連之帝須(MOGGALIPUTA)為上座。這次的結集經藏、律藏、論藏,均已完備。

⑷第四次結集,是由迦膩色迦王所另集,在迦涅彌(現在印度的克什米爾地方)。時約在公元七十年,由婆須密(YASUMITAN)尊者為上座,這次的結集造毗婆娑論二百卷。集有部大成。

 

20、佛教以黃色象徵智慧與中道,故許多比丘,多穿黃色僧衣。

21、佛教以蓮花代表清凈,因蓮花生於污泥而不染。

22、達賴喇嘛,是西藏前藏的教主,還有班禪喇嘛,是後藏的教主。

23、慧能,是中國唐代禪宗的六祖,主張頓悟禪,與北方主張漸悟的神秀大師,有南頓北漸之稱。

 

24、天台宗將佛陀的一代教法,分為五時說法:⑴華嚴時;⑵阿含時;⑶方等時;⑷般若時;⑸法華涅槃時。

 

25、中國佛教十宗:①成實宗;②俱舍宗;③性宗;④相宗;⑤天台宗;⑥賢首宗;⑦禪宗;⑧凈土宗;⑨律宗;⑩密宗。

 

26、何謂藏經?(藏經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總稱,或稱「大藏經」。)

27、研究佛教何故須閱讀經藏?(因經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說一切根本法義,皆攝於經藏中。)

 

28、何謂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⑴長行;⑵重頌;⑶孤起;⑷譬喻;⑸因緣;⑹無問自說;⑺本生;⑻本事;⑼未曾有;⑽方廣;⑾論議;⑿記別或授記。)

 

29、把十二部用七言四句偈說出?(偈說: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如因緣與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及記別。)

 

30、中國譯佛經開始於何帝時?何人來中國擔任此工作?(中國譯佛經開始於東漢明帝時,特請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中國擔任此工作,共譯五部經,四部失傳,今所存的僅四十二章經。)

 

 

【備註】

迦葉摩騰與竺法蘭所譯的五部經,失傳四部,即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

-------------------------------

附錄㈦佛學常識口試比賽題

 

 

一、初級組口試比賽題

 

 

1、佛降生於公元前幾年?(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

2、悉達多太子的父母叫什麼名字?(父名凈飯,母是摩耶夫人。)

3、太子幾歲出家?(二十九歲出家。)

4、頻婆娑羅王要贈送什麼給出家的太子?(贈送半個國家及財物,勸他還俗。)

 

5、佛幼時的姓名叫什麼?(悉達多喬達摩。)

6、悉達多太子是古印度哪一國的人?(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人。)

7、太子出家時有誰伴他去?(馬夫車匿。)

8、頻婆娑羅王對出家的太子說了兩句什麼話?(太子修道成功後,不要忘記度我。)

 

9、悉達多是什麼意思?(悉達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10、悉達多太子降生後幾天母親逝世?(七天。)

11、太子為什麼要出家?(為求宇宙人生真理與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12、太子為什麼不接受頻婆娑羅王所送的財物?(因為太子志在修道,淡泊財物。)

13、悉達多太子降生地在哪裡?(古印度藍毗尼園。)

14、太子的母親死後由誰撫養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

 

15、太子到什麼河畔把頭髮剃掉?(阿那瑪河畔。)

16、太子出家第一次訪問哪一個苦行林?(跋伽仙苦行林。)

17、太子降生時腳踏什麼?行走幾步?(腳踏蓮花,行走七步。)

18、太子幾歲開始讀書?(七歲。)

19、太子出家後,最初到哪一國去乞食?(摩揭陀國的王舍城。)

20、太子游四門,最後看到了什麼人才決定出家?(看到一位修道的出家人,才決定出家。)

 

21、太子降生後說出兩句什麼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22、太子幾歲和他的妃子耶輸陀羅結婚?(十六歲。)

23、摩揭陀國的國王叫什麼名字?(頻婆娑羅王。)

24、太子出家後到什麼地方去修苦行?(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

25、悉達多太子在苦行林修行幾年?(修行六年。)

 

26、太子打坐菩提樹下,一天夜裡,見到什麼而悟道?(夜睹明星而悟道。)

27、眾生不能成佛的原因在哪裡?(無明障蔽佛性,不知解除。)

28、佛陀是什麼意思?(佛陀是覺者的意思。)

29、悉達多太子修行時有師父教他嗎?(沒有,是自己求覺悟的。)

30、太子成佛時說了兩句什麼話?(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31、眾生的佛性被什麼東西蒙蔽?(被無明煩惱所蒙蔽。)

 

3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33、悉達多太子修苦行時每天吃些什麼?(每天吃些麻麥。)

34、太子成佛時幾歲?(三十五歲。)

35、人生的一切痛苦是由什麼而來?(由不善的業力而來。)

36、太子成佛後,最初到什麼地方去說法?(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

37、悉達多太子修的苦行是正道嗎?(不是正道,因為苦行不能斷煩惱。)

 

38、太子成道的地點是現在印度什麼地方?(印度的菩提迦耶。)

39、在家佛教徒要修什麼戒法才能得到身口意的三業清凈?(要修十善戒。)

40、佛在鹿野苑講了一部什麼經?(轉法輪經。)

41、悉達多太子放棄苦行後到什麼樹下打坐?(到菩提樹下打坐。)

42、太子成佛是在公元前幾年?幾月?幾日?(在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圓日。)

43、太子悟道後的聖號是什麼?(釋迦牟尼佛。)

 

44、佛度五比丘中哪一位最先開悟?(憍陳如比丘。)

45、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打坐時發出什麼誓言?(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46、成佛是什麼意思?(是證悟宇宙真理,解脫生死痛苦,獲得自在快樂。)

47、釋迦牟尼佛怎樣解釋?(釋迦義是能仁表利他德,牟尼義是寂靜表自利德。)

48、五比丘最初見到佛來鹿野苑有什麼表示嗎?(五比丘說:佛來了,我們要起來歡迎。)

 

49、什麼叫三寶?法是什麼意思?(佛法僧叫三寶。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與覺悟的方法。)

 

50、第一次結集經典是什麼地方?(在王舍城外的靈鷲山的七葉窟。)

51、什麼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52、五戒是人乘修的法門嗎?(是,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53、佛涅槃時多少年?(八十歲。)

54、結集經典時由誰誦出經藏?(由阿難尊者。)

55、什麼叫不殺生戒?(禁止傷害一切生命,即名不殺生戒。)

 

56、什麼叫法忍?(忍受風雨饑渴寒熱等痛苦,叫做法忍。)

57、佛涅槃的地方在哪裡?(在古印度拘屍那拉城外的娑羅林中。)

58、結集經典時誰誦出律藏?(由優波離尊者。)

59、什麼叫做不偷盜戒?(禁止偷取別人的財物,叫做不偷盜戒。)

60、怎樣叫做無生法忍?(對於佛法通達無礙,信受不疑,叫做無生法忍。)

 

61、佛涅槃在公元前幾年?(公元前五四三年。)

62、第一次結集經典時共有多少人參加?(五百人。)

63、怎樣叫做生忍?(忍受別人的怨恨、打罵等事,不生報復之心。)

64、什麼叫做攝善法戒?(菩薩以善法利益人群,攝受人群。)

65、佛涅槃到今年公元一九七六年的佛誕已有多少年?(已有二千五百二十年。)

 

66、參加結集經典的人,都證到了什麼聖果?(證到阿羅漢聖果。)

67、什麼叫做不誑語戒?(禁止說欺誑人的騙話,叫做不誑語戒。)

68、什麼叫做攝律儀戒?(行住坐卧,遵守佛律的軌則,叫做攝律儀戒。)

69、佛涅槃後是誰領導第一次結集經典?(大迦葉尊者。)

70、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是誰?(目犍連尊者。)

71、什麼叫做不飲酒戒?(禁止喝酒及麻醉人性的毒品。)

72、飲酒有什麼不好?(酒含麻醉性,飲者迷失理智在,誤造種種過失。)

 

73、什麼叫做善業?(不做損人利己的十惡行,做利益他人的十善行。)

74、怎樣叫做兩舌?(搬弄是非,離間他人即是兩舌。)

75、傷害生命在十業中哪一種業?(是殺業。)

76、修十善戒的人,人格會降低嗎?(不會,人格會提高。)

77、什麼叫做惡業?(做損人利己的十惡行,即是惡業。)

78、什麼叫做惡口?(說惡毒的話或咒詛別人即叫惡口。)

79、偷人家東西在十惡業中哪一種業?(是盜業。)

80、作十惡業的人會得到人的尊敬嗎?(不會,要被人憎厭或輕視的。)

 

81、什麼叫做因果?(因是種因,果是結局,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

82、綺語是什麼意思?(是指講花言巧語及無禮無義的輕浮話的意思。)

83、看到好的就愛,在十惡業中屬於哪一業?(屬貪業。)

84、修十善戒的人會得到惡的結果嗎?(不會,會得到善果。)

85、什麼叫做修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叫修身。)

86、不貪怎樣解釋?(見到名利財物不生貪愛的心。)

87、愛發脾氣和罵人打人的行為,在十惡業中是哪一業?(是瞋業。)

 

88、作十惡業的人會得到善的結果嗎?(不會,會得到惡的結果。)

89、什麼叫做修心?(不貪、不瞋、不痴,即是修心的根本方法。)

90、不瞋怎樣解釋?(不發脾氣、不打罵人、不惱害人。)

91、不識是非好惡,在十惡業中是哪一業?(是痴業。)

92、做人應該行十善還是應該作十惡?(應該舍十惡行十善。)

93、什麼叫做三毒?毒是什麼意思?(貪、瞋、痴叫做三毒。毒是毒害善根的意思。)

 

94、不痴是怎樣解釋?(知善惡、識邪正、明事理、別是非,即是不痴。)

95、有十惡業病的人要用什麼法葯才能醫治得好?(用十善戒的法葯醫治,即能痊癒。)

 

96、人生的幸福與快樂是從行善得來,還是從作惡得來?(從行善得來。)

97、六度中的前五度叫什麼名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98、持戒能度什麼過失?(能度毀犯的過失。)

99、能修六度的人稱他什麼?(稱為菩薩。)

100、有人說佛教是老年人信仰的,這是把佛教當作老人院看了,這種看法對不對?(不對,佛陀和弟子都是年青成佛和信佛的。)

 

101、六度中最後一度叫什麼名字?什麼意義?(叫般若,是智慧的意思。)

102、忍辱能度什麼過失?(能度瞋恚的過失。)

103、修行六度的菩薩是迷信的行為嗎?(不是,是理智的行為。)

104、有人說青年人不需要研究佛學,對不對?(不對,佛學是導人追求人生真理,青年人應求真理,所以需要研究。)

 

105、怎樣叫財布施?(用財物救濟疾病貧苦的人,即叫財布施。)

106、精進能度什麼過失?(能度懈怠的過失。)

107、修行六度的菩薩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嗎?(不是,是利他的大人行。)

108、燒紙錢焚紙紮是佛教的出產嗎?(不是,是民間敬祖的風俗。)

109、怎樣叫法布施?(用佛的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即是法布施。)

110、散亂的心要用什麼去對治?(要用六度中的禪定去對治。)

 

111、修行六度的菩薩是消極厭世的表現嗎?(不是,是積極救世的表現。)

112、求籤問卦是佛教經典所有的嗎?(沒有的,是社會信神教者帶進佛門。)

113、什麼叫無畏施?(犧牲自己,解救別人的恐怖與痛苦,叫無畏施。)

114、愚痴的人要修六度中哪一度才會得到智慧?(修般若度。)

115、人人修行六度世界會發生戰爭嗎?(人人修行六度,人人即是菩薩,世界即不會發生戰爭。)

 

116、拜神即是拜佛嗎?(不是,神是有生死煩惱的眾生,佛是沒有生死煩惱的聖人。)

117、布施能度什麼過失?(能度慳貪的過失。)

118、六度是大乘法門還小乘法門?(是大乘法門。)

 

119、人人修行六度世界會不會太平?(人人修行六度,人人都是菩薩,世界即會太平。)

 

120、學佛是一件不光明不正大的事嗎?(不是,學佛是向上向善的,正大光明的事。)

 

121、佛教的中心教理是什麼?舉出它的名詞來?(①諸行無常;②諸法無我;③涅槃寂靜;④緣起性空。)

 

122、佛為什麼要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舉出理由。(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

 

123、人人都有煩惱嗎?人人需要學佛嗎?(人人都有煩惱,人人應該斷煩惱,所以人人需要學佛。)

 

 

 

二、高級組口試比賽題

 

 

1、釋迦牟尼佛是哪一個國家的王子?(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

2、世界上有佛教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在公元前五八八年佛成道日開始。)

3、佛成道時身上放出六種顏色的光,是哪六種?(藍、黃、紅、白、橙及前五色的綜合色。)

 

4、佛教史上第二座佛寺叫什麼名?(叫祗園精舍。)

5、悉達多太子在古印度四種階級中是屬於哪一種階級?(屬於剎帝利王族階級。)

6、佛法僧三寶在什麼時候才具足?(在佛到鹿野苑說法度五比丘時。)

7、佛離開鹿野苑後曾度了三迦葉兄弟兄弟,大迦葉叫什麼名?他有多少徒弟?(三迦葉叫優樓頻螺迦葉,有五百徒眾。)

 

8、佛說法在印度南方與北方,是以哪兩個佛寺為根據。(南方以摩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和北方憍薩羅國的祗園精舍。)

9、悉達多太子為什麼要出家?(為追求真理,救度眾生,所以出家。)

10、佛教最早的優婆塞與優婆夷是誰?(是耶舍的父親俱梨迦與耶舍的母親。)

11、佛教史上第一座寺廟叫什麼名字?(叫竹林精舍。)

 

12、佛教史上哪兩個國王是佛的忠誠大護法?(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與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

 

13、太子出家修苦行,後來為什麼又放棄苦行?(因為苦行不是正道,不能斷煩惱了生死,所以放棄。)

 

14、優婆塞與優婆夷是什麼意思?(優婆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即在家學佛的男女佛教徒。)

 

15、佛在竹林精舍時又度了兩個很有名氣的外道出家,這二個叫什麼名字?(一叫舍利弗,一叫目犍連。)

 

16、佛成道後幾年,回到祖國探問他的父王與姨母?(佛成道後第六年。)

17、佛第二次回祖國時為何事?(為了父親凈飯王病危。)

18、常隨佛陀的出家弟子有多少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19、現在印度佛教的四聖地有什麼建築物作紀念?試舉出兩個?(佛降生在藍毗尼園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佛成道的菩提迦耶有大菩提塔。)

 

20、六度的前五度能度哪五種過失?(能度慳貪、毀犯、瞋恚、懈怠、散亂五種過失。)

 

21、佛陀的父親逝世,佛怎樣表示他的孝敬?(佛親扶父王靈棺送葬,並布施財物救濟貧民。)

 

22、佛陀最後所度的弟子是誰?(佛陀最後度的弟子叫須跋陀羅。)

23、佛對波斯匿王說有四件小事不可輕視,舉出兩件。(年幼王子不可輕視,小龍不可輕視。)

 

24、五戒能治哪五種過失?(能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五種過失。)

25、佛教最初出家的女性是誰?(是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及五百童女。)

26、佛陀一生教化的對象是哪些階級的人?(是國王、大臣、婆羅門、農人、商人、軍人、婦女、奴婢。)

 

27、佛與神有什麼分別?(佛是解脫生死的大聖人,神是生死的凡夫。)

28、十善戒中哪四種善業戒,能除口四惡業?(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四善業戒能除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惡業。)

 

29、佛在五十多歲時,眾弟子們,選誰給佛當侍者?(選阿難尊者為佛侍者。)

30、佛臨涅槃時怎樣答覆阿難所問的四件事?舉出兩件來。(我涅槃後應依戒律住;應依四念處住。)

 

31、貪瞋痴怎樣解釋?(貪是貪愛財色名食睡五欲,瞋是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痴是不明事理迷迷糊糊。)

32、人身是由哪五種元素組成的?(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合而成。)

33、在五蘊中哪些是色法?哪些是心法?(色蘊是色法,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

34、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是誰修建供佛的?(是頻婆娑羅王修建供佛的。)

 

35、八正道中正念、正定怎樣解釋?(正念是憶念所修佛法正道;正定是住心一處,不亂不動。)

36、證到阿羅漢果的人,還有煩惱與生死嗎?(沒有煩惱與生死。)

37、什麼叫五欲?(財、色、名、食、睡。)

 

38、八正道中正見、正思惟是什麼意思?(正見是正確的理解四諦理;正思惟是思想四諦真理,引發正當慾念。)

39、八正道是小乘法門還大乘法門?(是小乘法門。)

40、什麼叫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41、財、色、名、食、睡五欲是人類最不喜愛的東西嗎?(不是,是人類最喜愛貪求的。)

 

42、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是什麼意思?(正語是說真誠的話,正業是身心合法的作為。)

43、修八正道可以證到什麼聖果?(修八正道可以證到阿羅漢果。)

44、苦、集二諦於什麼因果?(屬於世間有漏的因果。)

 

45、舍衛國的祗園精舍是誰修建供佛的?(是須達多長者修建供佛的。)

46、八正道中正命、正精進是什麼意思?(正命是正當的生活,不做不道德的事業,正精進是努力修善斷惡。)

 

47、阿羅漢除應受人天供養外,還有哪兩種解釋?(①殺賊,殺滅煩惱之賊;②無生,證得解脫生死之果。)

48、滅、道二諦屬於什麼因果?(屬於出世間無漏的因果。)

49、四諦是哪一種人所修的法?(是聲聞人所修的法。)

 

50、十二因緣中哪幾個是過去因與現在果?(無明、行是過去二支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五支果。)

51、小乘人與大乘人有什麼不同?(小乘人自利,大乘人自利又但他。)

52、第六識依什麼生起?了別什麼境界?(第六識依第七未那識生起,了別法境。)

53、十二因緣中的識在八識屬於哪一識?(屬於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

 

54、十二因緣中哪幾個屬於現在因與未來果?(愛、取、有屬於現在因,生、死屬於未來果。)

55、前五識了別哪五種外境?(前五識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外境。)

 

56、第七末那識依什麼識生起?又執什麼為我?(依第八阿賴耶識生起,又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

57、十二因緣中哪一因緣是生死的根本?(無明是生死的根本。)

58、十二因緣是什麼人所修的法門?(是緣覺人所修的法門。)

59、我執有兩種,說出這兩種名詞?(①人我執;②法我執。)

 

60、第八阿賴耶識怎樣解釋?(第八阿賴耶識是梵語,佛義藏識,藏有三義:)①能藏,以此識能含藏諸法種子;②所藏,因此識復為前七轉識所覆藏;③執藏,此識為第七末那識執持為我。)

 

61、第七末那識有四個常隨煩惱,舉出它的名字來。(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62、十二因緣中要滅除哪一因緣,才能解脫生死?(滅除第一無明緣。)

63、聲聞乘與緣覺乘是屬大乘人還是小乘人?(同屬小乘人。)

64、前五識依哪五根生起?(前五識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生起。)

 

65、心與意怎樣解釋?(心是集起義,能集積諸法種子生起現行;意是思量義,恆審思量第八阿賴耶識為我。)

66、八識中哪一識是生命的主體?(第八阿賴耶識是人生去後來先的生命主體。)

 

67、諸行無常是什麼意思?(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的,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

 

68、因緣二字怎樣解釋?(因是主要原因,如種子;緣是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等。)

 

69、學佛的人是不是都要出家做和尚?(不是,佛教有四眾弟子,在家一樣可以學佛。)

 

70、八識中哪一識活動力最強?(第六意識,因為它能了別過去、現在、未來的法境。)

 

71、諸法無我是什麼意思?(是明五蘊諸法假合的人身,沒有實在不變的我可得。)

72、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未學佛的人聽了會生起什麼誤會?(會誤會佛法是消極的、悲觀的、空的;而不知另一面是常樂我凈的,積極進取的。)

 

73、沒有研究佛學,也沒有皈依過三寶的人是佛教徒嗎?(不是,須要皈依三寶,得到正式學佛的佛教徒資格。)

 

74、人類在睡眼時,前六識停止活動,為什麼會不死?(因為有第八阿賴耶識執持根身,所以不會死亡。)

 

75、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是圓寂的意思,即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76、佛教是不是迷信的宗教?(不是,因為佛教是正明真理,指迷趨悟的宗教。)

77、皈依佛教是不是一件愚痴的行為?(皈依佛教是向上向善,學聖學賢的行為,是智慧的表現。)

 

78、緣起性空怎樣解釋?(緣起是說世間諸法眾緣和合而起,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

 

79、青年人研究佛法有什麼利益?(可以得到知善惡,識邪正的智慧與向上做人的方法。)

 

80、在家學佛會妨礙家庭與職業嗎?(佛教慈悲和愛,學佛會增加家庭的和樂。佛主張緣起無我,緣成互助,尤可從家庭和樂的基礎上做起。以業餘的時間為佛教工作,也不會妨礙到職業。)

 

81、四大本空怎樣解說?(四大是地水火風,為一切萬法的元素,一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都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大本空。)

 

82、五蘊非有怎樣解說?(色受想行識五蘊構成的人身,是虛妄不實的,以五蘊分散時,人身也即沒有了,所以說五蘊非有。)

 

83、略說舍利弗皈依佛陀的因緣?(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的儀態非凡,知為悟道的聖者,詢其所修何法,馬勝比丘因說佛所說的「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聞後,感為稀有,因跟佛出家,修學佛法,後來諸大比丘中,稱為智慧第一舍利弗。)

 

84、何謂五住煩惱?(①三界見惑;②欲界思惑;③色界思惑;④無色界思惑;⑤無明惑。)

 

85、何謂八識二無我?(即修戒定慧,轉八識成四智,破除我執和法執,叫做八識二無我。)

 

86、轉八識成四智,哪一識先轉,哪一識次轉?(首先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次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87、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後,哪兩識也可同時轉為清凈智?(前五識同時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也同時轉為大圓鏡智。)

88、成所作智的妙用怎樣?(能現種種化身說話,成辦度生作為。)

 

89、妙觀察智的妙用怎樣?(能觀機說法,恰到好處,使聽者不退轉,向上努力研修佛法。)

 

90、平等性智的妙用怎樣?(因已斷無明惑,證自他平等,無我法執,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沒有冤親,沒有憎愛之別。)

 

91、大圓鏡智的妙用怎樣?(①如來大圓鏡智中,能現萬法色相,如鏡照物;②能了知眾生善惡業力因果;③依大悲恆緣眾生,依大智觀諸法性平等;④常能執持無漏根身,為一切善法功德所依。)

 

92、聲聞乘和緣覺乘悟入的根機有何不同?(聲聞乘從四諦中的苦諦悟入,緣覺乘從集諦悟入,以集諦的無明為十二因緣的根本,觀十二因緣而自力悟道,根機較聲聞乘深。)

 

93、小乘、中乘、大乘是修什麼法門?(小乘是指聲聞乘,修四諦法。中乘是指緣覺乘,觀修十二因緣。大乘是指菩薩乘,修六度法門。)

 

94、說出四無量心的名稱?(①慈無量心;②悲無量心;③喜無量心;④舍無量心。)

95、說出菩薩四攝法的名稱?(①布施攝;②愛語攝;③利行攝;④同事攝。)

96、說出四弘誓願?(①眾生無邊誓願度,②煩惱無盡誓願斷,③法門無量誓願學,④佛道無上誓願成。)

 

97、四念處是對治哪四種妄見?(①身念處,觀身不凈,是對治緣身執凈妄見;②受念處,觀受是苦,是對治緣受執我妄見;③心念處,觀心無常,是對治緣心執常妄見;④法念處,觀法無我,是對治緣法執樂的妄見。)

 

98、何謂別相念處?(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將各分開作觀,叫做別相念處。)

 

99、何謂總相念處?試舉例說明?(修四念處觀時,每作一觀,並作其餘三觀,叫做總相念處。例如觀身不凈時,並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或並觀受、心、法,亦皆不凈。)

 

100、為何三十七道品,首為四念處?末為八正道?(因為了生死苦,即開端於四念處的觀想,才能離去貪愛執著,進入八正道,從無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滿足,破除我執,證無生果位。)

 

101、依世間凡夫實踐八正道,可以成為怎樣的人?(將可以成為高尚的善人君子。)

102、依出世間聖人實踐八正道,可以成為何等果位的聖人?(將可以獲得解脫生死煩惱,成就小乘最高果位的阿羅漢。)

 

103、八正道何正道包含戒定慧三學?(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戒學;正念、正定就是定學;正見和正思惟,就是慧學。正精進是向策勵定慧三學的完成。)

 

104、十二因緣與四諦法有何關係?(十二因緣之流轉門,即四諦法中之苦集二諦。還滅門是滅道二諦。)

 

105、滅諦是指什麼?(滅諦是指證得涅槃的真諦,也即證得無生果位---解脫生死或阿羅漢果位。)

 

106、五根的「根」和五力「力」意義有何不同?(五根的「根」是能生善,五力的「力」是能破惡。因生善的「根」增長,便有破除惡法的力量。)

 

107、凡夫與菩薩的生死有何不同?(凡夫的生死是分段生死,菩薩的生死是變易的生死。)

 

108、小乘人有何長處?有何短處?(修小乘道,能嚴持戒律,斷見思惑,超出三界,證阿羅漢果,不受後有,這是小乘人重修持的長處。但並不想發菩薩心,下化眾生,上求佛覺,故被呵責為焦芽敗種,不堪造就,這就是小乘人的短處。)

 

109、大乘菩薩發哪三心自度度人?(①菩提心為因;②大慈悲為本;③方便為究竟。)

 

110、何謂菩提與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正道,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的「心」是願望,即發出成佛的願望,做自度度人的事業,叫做發菩提心。)

 

111、何謂方便為究竟?(方便即隨順世間利導眾生善巧法門,必先具有菩提心及大悲心,而後始成方便。大乘之究竟,則不為自利,全在利樂眾生,方可為究竟。)

 

112、處此五濁惡世,佛教徒應如何背離污濁?(要堅定信仰佛教,勤修正法,向善行善清凈三業,凈化身心,凈化人間,轉娑婆為極樂。)

 

113、人生佛教之目的何在?(人生佛教目的重在改造現業,努力行善,受用佛法,以佛陀為模範,培養健全人格,解除煩惱的纏縛,則內心清凈,便可建立人間凈土。)

 

114、哪一位大師極力提倡人生佛教?他說學佛要從做人起的四句訓示是什麼?(太虛大師極力提倡人生佛教。他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他訓示學佛從做人起的緘言。)


推薦閱讀:

心誠則靈的大悲咒
懷疑人生要趁早
內心的執著是業障,阻礙著自己境界的提升
2017年4月28-30日朝拜五台山和文殊菩薩在一起
王爺的問題

TAG:佛學 | 佛學入門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