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第一經的30條頂級智慧: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迹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壇經》是中國僧人撰寫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經」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頓悟成佛」。
1,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心先天具有成佛的覺悟本 性,本來清凈沒有污染,只要用這個清凈的本心,就可以直接開悟成佛。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佛的話是說我們眾生和佛沒有兩樣,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和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能力。佛離開了妄想執著,他本有的智慧能力全部顯前,而我們天天打妄想,本來具有的智慧能力全部喪失掉了。所以要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能力,從理上講很簡單,只要離開妄想執著,就是現成的佛,這就是見性成佛。
2.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人有南北」就是指各不相同,因為空間方位上有東南西北中之分,所以人的出生與成長也有東南西北中之別。
「佛性無南北」是因為佛性是每個有情眾生都有的,無論在哪個空間方位出生或成長的人都具有。在凡夫位時不少、成聖成佛亦不多。
「獦獠身」是慧能大師見五祖弘忍大師時弘忍大師對惠能大師的考驗,見他根機如何的一種激將法。從字面意思看是弘忍大師對慧能大師的鄙視與侮辱,獦獠-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世上學佛的人里大多數只為了求得來世現世的福報,而不是為了永遠解脫。生死輪迴中只有不迷和證悟自性才能不受苦楚。一時的福報不是究竟的出離苦海。
4.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見性之人,須得開口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佛性不生不滅。任何時間,念念見性,不會執著,一真則一切真,萬境皆自然。自然而真實之心,既是佛性真實。若如是見解,即是認識到了無上菩提自性也。
5.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6.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第二天,五祖悄悄來到碓坊,見慧能腰上綁一塊石頭舂米,就說:「求道之人,為了佛法而不惜性命,理當如此!」又問:「米舂好沒有?」慧能答:「米早已舂好,就欠篩了。」五祖用手杖敲碓三下離開。惠能即知五祖意思,三更到五祖卧室。祖怕外人知道便以袈裟遮圍燈光,給我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我當下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7.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就是沒想到,哪裡想到,反問。這是慧能開悟後的感嘆。沒想到自己本性,本來清凈;沒想到自己本性,本不生滅;,沒想到自己本性,本來具足;沒想到自己本性,本無動搖;沒想到自己本性,能生萬法。
8.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慧能對五祖說:「沒想到自己本性,本來清凈;沒想到自己本性,本不生滅;,沒想到自己本性,本來具足;沒想到自己本性,本無動搖;沒想到自己本性,能生萬法。」五祖知其已悟本性,對慧能說:「修行人若不識本心,學佛法作用不大;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可稱丈夫、天人師、佛。」五祖三更授慧能佛法,無人知道,並傳頓悟教法及歷代祖師所傳之衣缽。說:「你為第六代祖師,善護心念,普度眾生,流傳將來,不要斷絕。聽我偈文: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9.佛法是不二之法。
六祖說,佛言:善根有二。一者是常(指無心行善),二者無常(有心行善。)佛性不是無心也不是有心,故不能斷,名為不二。一者是:「善」,二者是:「不善」,佛性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故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通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10,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本來心性即是佛,離開心性無別佛。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就是覺悟,也就是佛。離開內心的本性而去心外求佛,是沒有的。迷惑的人總是取著外面的佛,覺醒的人知道內心的實相就是佛。
11,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者,漢語稱作智慧。若能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不執著,經常清凈自心,即是實踐般若。若一念愚迷而執著,即是喪失了般若。若一念清凈,即是實踐了般若。
12,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執著即是凡夫;後念覺悟離相即是佛。若前念執著便會產生煩惱;若後念離相清凈即是菩提。
13,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佛法。它無住、無往、也無來,三世諸佛皆是從勤修般若法中而成就。
14,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若不覺悟,佛也是眾生,若能覺悟,眾生也是佛。應該知道,萬法都在自心中。
15,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用智慧觀照,即能內外光明透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16,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即對一切事情,心無執著,既是無念。應用時能遍及一切處,卻不執著一切處。但能清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境中不多思、多想,出入來去自由,通暢無滯,這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這即是無念行。
禪宗認為,悟得無念法之人,萬法皆能通達,悟得無念法者,了解諸佛境界;悟得無念法者,達佛地位。這就是頓悟成佛。
17,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作佛須向自性中求,莫向身外求作佛!自性若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18,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
心存慈悲自身即是觀音菩薩,能喜舍即是大勢至菩薩,能凈化身心即是釋迦佛,心地平直自身即是阿彌陀佛。心中分別人與我等於修建了一座障礙自己的大山,不正確的思想是洶湧大海,煩惱即是翻滾的波浪,心存不善即是兇猛惡龍,虛妄即是擾人的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心、瞋心,即等於為自己造下了地獄。
19,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
外離一切相,即叫無相。能離執著,則自性清凈。這即是以無相為體。
20,於諸境上,心不染,日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於一切事情,心不執著是無念,於自心上。常離執著,心念不受干擾。若只是把遇到任何事情不加思考,使念頭斷絕,這樣的認識即和人死了沒有區別。一樣還要到別處去受生輪迴,這是極大錯誤。
21,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那些口頭說見性而心猶執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會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就從此產生。菩提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如果以為有所得而妄說禍福,這就是塵勞邪見。所以這個法門要建立無念為宗。善知識!所謂無,無的是甚麼事呢?所謂念,念的是甚麼東西呢?所謂無,就是無差別相,無一切妄見塵勞的心;所謂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體,念就是真如的用。
22,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對一切善惡境界,不起念頭,即是坐,內見自性不動,即是禪。善知識!什麼是"禪定』?外離一切相是禪,內心不亂是定。
23,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應廣學多聞,認識本心,通達佛法義理,待人要謙虛和善,做到無我無人,直到菩提,真如自性不變,這即是解脫知見香。」
24,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狂、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狂、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什麼叫作懺?什麼叫作悔?懺就是懺自己以前所犯錯誤,從前所作的一切惡業、愚迷、憍狂、嫉妒等罪,現在全部反省,今後永不再犯,這就是懺。悔即是警惕以後可能會再犯錯誤,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狂、嫉妒等罪,現在已經覺悟,全部永斷,永不重犯,這就是悔。所以稱懺悔。
25,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即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道反省自己以前所犯錯誤,不知道警惕以後的錯誤再犯。是因不知悔改原因,所以從前罪業未能滅除,以後錯誤又重生。即然以前的罪業不能滅除,後來的錯誤又再生起,還談什麼懺悔?
26,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什麼是自性自度?即是自己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痴等眾生,用正確思想來解決。即然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能用般若智慧打破自心中愚痴、迷妄眾生,使它們各各自度。邪時用正度,迷惑時用覺悟度,愚痴時用智慧度,惡用善度,這樣度自己心中眾生,即是真度。
27,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心常浮游,如彼天雲。
什麼是清凈法身佛?世人自性本來清凈,萬法都由自性而生。如果自己思量一切惡事,便會產生惡的行為;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便會產生善的行為。這樣一切法在自性中。如同天空清明、日月明亮,只因被浮雲遮蓋,雲上明亮雲下昏暗,忽然一陣風來把浮雲吹散,這時候天空上下全明,萬象都會顯現出來。世人心性經常浮游不定,如同天空浮雲一樣。
28,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僧法海,唐朝韶州曲江縣人。初次參禮六祖,問道:「即心即佛是什麼意思?求大師解說。」 六祖說:「前念不生即是(真)心;後念不滅即是佛;執著一切事物即是(妄)心,能看破、放下一切的即是佛。
29,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在這裡學佛修行人比喻分為四個階段;眼見佛經、耳聽佛經、轉動經筒、誦讀佛經是學佛的初級入門階段;理解了佛經意思是學佛的中級階段,按照經文意思去努力實踐是學佛的高級階段。萬法通達,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遠離一切,沒有任何執著,既是學佛最高階段。
30,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乘是實踐的意思,而不在在口頭上爭論。你須自己依法修行,不必問我。不論什麼時候,你的自性都來去自如。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推薦閱讀: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度你成佛(1)
※丙三辨成佛不由修得(三)(《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釋照光法師傳講)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