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海龍王經》
〈《海龍王經》攝頌〉之說明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
筆錄:弟子綿延那麼陳上師讀這本經是怎麼樣呢?有天語跟他講要讀這本經,所以他就從《大藏經》里特別找這個出來讀。一般世間沒有在賣單行本,我們後來有做過印那個單行本,就是因為這一篇的關係,去把那個找出來弄,這樣子。他說現在末法時代,一般的人喜歡簡單容易的,那麼經文蠻長的,有的人因為它這麼長,這麼深奧,也許就不讀了,所以他就把它裡面的要點收集起來寫成這個頌,這樣子,所以叫做「攝頌」,就是把《海龍王經》裡面的要點搜出來,然後寫成一個讚頌。如果坐船的時候在海上,你念這個更好,保你平安嘛。但是他還是要勸你說,你如果能夠有《大藏經》的人,還是讀整本比較好,因為總是要表示說還是原文比較清楚,這只是簡要嘛。
那麼「佛在靈鷲會諸聖」,他在靈鷲山,跟他的不是有很多護法,還有弟子們、菩薩眾都圍聚在那裡?所以這個法會是在靈鷲山講的。在空中忽然看到很大的寶蓋,那麼這個寶蓋是用種種的珍寶混在一起來莊嚴的,而且有瓔珞這樣垂下來,有無垢的寶珠,就是毫無瑕疵的寶珠,放出無量的光明來,而且空中落下什麼呢,帶著香的花滿到膝蓋那麼多,下那麼多的香花,而且在空中有很大的雷聲。目連尊者知道佛的心意,因為佛是知道的,經里都是這個意思,都是說這些人他發問,但是不是出於他自己,而是他了解佛希望有人來問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才問,所以他說「目連尊者承佛旨,問此瑞應為何由」,就是問說為什麼忽然會有這些這麼奇妙的事情呢?那麼佛就跟他講,這是因為龍王快要來了。一會兒呢,龍王跟他的眷屬,而且有很多的彩女,彩女就是穿扮很好的侍女們,她們來供很多幢幡給佛,那麼他們這些來到佛這裡繞佛右旋,就是順時鐘繞七次,然後贊佛。他們怎麼讚歎?他說「謂佛能了善惡趣」,佛能夠明了知道善趣、惡趣,就是善道、惡道這些。「能察人根除眾暗」,就是知道每一個人的根器是怎麼樣子,而把大家的愚痴,「暗」就是他的愚痴,把他的愚痴、業障,能夠隨著他的根器來消除掉,這樣子。而且他讚歎佛是怎麼樣?「觀法無所有」,看一切事情,這裡的「無所有」不是說不在,而是說沒有一個絕對獨立存在的意思。「幻化本空緣相與」,那麼他這個出現根本上是空性,但是是幻現,這怎麼幻現?是因為因緣湊合而幻現,種種因緣合在一起的時候幻現的。而且這是大乘的經典,所以他們的修行主要是講六度,六波羅蜜。就是佛曾經修過無限的六度的這個實際的修持,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他能夠修這樣,所以呢,「諸願圓成大聖雄」,他的所有這些要度生的,使眾生成佛的大願都已圓滿成就了,照著他的願成就。那麼他是「大聖雄」,大是形容他的偉大,聖是因為他超出凡人,超出世間了,雄是英雄的意思,就是說他是大英雄,他能夠滅除一切的愚痴、業障,超越世間這樣子。
那麼他稱讚完以後,他問說菩薩到底要怎麼樣行持,要怎麼樣才能夠離開十惡,所有的這些壞的。如何通的話呢,你也可以說,這種其實嚴格講的話去拿經來慢慢這樣對著看,但是也不用啦,因為你可以看這個就是我們看到字的解釋,「通」的話一方面可以說菩薩行是如何通達,還一種是說如何達到菩薩的那些神通什麼,也可以這樣講。那麼怎麼樣才能進入深要的法,什麼是深要的法?就是說法的深要處是什麼。那其實最深最要是智跟悲,要怎麼樣懂得這些囉。然後「乃至」就是菩薩要怎麼樣先離惡啊,先怎麼樣通達佛法甚至得到深要,然後再來呢「如何受佛記」,你要做到什麼時候,什麼樣地步,你證到什麼地步呢,佛才會懸記,「懸記」就是先告訴你了,說,噢!你將來多久以後會成佛,叫什麼佛,你的凈土叫什麼名字,佛經裡面都有寫這些,這是「授記」的意思。「佛告四事離諸惡」,佛就一樣一樣回答,頭一個問如何離惡,他說「無害大眾護十德」,頭一個不要去害到眾生,然後要守護十德,所謂「十德」就是十善,因為他原來講十惡,對不對?通常佛法里講十惡,那麼什麼是十善,就是你不要做那些惡的,那麼你就是十善了。不說別人短處,不批評人家,也不要對別人有什麼輕慢的態度,不要看輕人家自己很高傲,要檢討就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不是去說別人的壞處。「訟彼」,是說講別人不好。
噢,你看!原來上面在講如何離惡,如何達到神通,為什麼?它這裡回答了。他說你如果能夠見到如來的時候呢,你就得到天眼通了。這樣子講的話,其實見如來不只是見到佛的色身,應該意思是說你能夠見到佛是怎麼樣,他自己也是在空性裡面,他就是一切一體,佛是一切都是空性,你要是能這樣子看到的話,你自然有天眼通了,有沒有?因為你能夠看到這樣的佛的時候,那你自己也是要進入一體才能體會,所以你就會得到天眼通了。「合會說法天耳通」,大家能夠聚集在一起來說佛法,這樣子久了你就會得到天耳通了。因為你跟大家在說法什麼,就有護法在旁邊護持,護法在旁邊護持的話就有可能可以聽到一些不是普通耳朵可以聽到的,像我們會聽到天語啊什麼這樣子。「自伏其心他心通」,你的心能夠降伏的話,怎麼樣叫「降伏」呢?就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偏見,沒有起意,連念頭都沒有了,你到自己一切念頭都沒有的時候「他心通」,就可以了解別人的心了。因為你沒有成見的時候,他說什麼什麼,你一聽就看得很清楚他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樣子叫「他心通」。「常習六念宿命通」,六念的話就是念天啊什麼,我也不記得了。(註:六念為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就是你要是心裡常常記得這些的話,那麼你就有可能了解,每個眾生他過去的命是怎麼樣子的。「棄諸貪濁神足通」,你能夠離貪,離開世間的話,你就可以得到這個神足通。「神足通」它意思是什麼?應該就是說你想到哪裡就能到哪裡去那樣的意思。這種在我想的話也不是表示說你真的走到那裡,而是比方說你心裡想凈土,你就會看到凈土這樣的意思。「遵修諸法無漏通」,那麼你要照著佛法來修,圓滿的時候你就得到無漏通。所謂「無漏通」就是空性,就是你才能夠離開這個世間,佛法講的世間就是六道,你要達到那個要照法去修。
再來是如何得入深要法的回答。「見身自然法自然」,它這裡所謂自然不是說自然存在,而是說它是怎麼樣的,就是看到自己的身體呢,說,噢!這個身子只是這樣,你就不去多想,不去想說有我無我。法呢,這裡的法也是說其他的任何東西,任何東西你看它也是說如是,就是沒有說這個東西有實在或沒有實在。那麼你若是離開那個執著的時候,「身入於凈法皆凈」,你回到他本來是怎麼樣的,這樣的凈的話,其他的也是一樣,法(東西)也是這樣,也是本來凈。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呢,你就可以了解身是無我,法也是無我。就是你如果讓它只是它自己那個樣子,沒有去加說這是怎麼樣、這是怎麼樣的話,那麼就可以了解身也是沒有一個固定叫做「我」的,法也沒有一個固定叫做「我」的。因為它沒有固定哪一個是它的我的時候,就看到說自身是空,法也是空,但是這裡空不是沒有,而是空性的意思,沒有什麼是它的本性。「己身無聲法如響,察身寂寞諸法寂」,自己的身體因為無我的話、空的話它就沒有一個主張出來,所以說「無聲」,它沒有什麼說這個是怎麼樣、這個是怎麼樣。那麼所有的這些東西出現就像音響一樣;音響是怎麼樣?就是一響就沒有了。聲音都是一響就沒有了。因為這樣子呢,你本身就完全沒有自己的念頭出來了,這樣的時候自身不是就寂了嗎?就念止了嘛!不但是你自身是這樣沒有念頭,一切的法也是沒有念頭的。
那麼「以我審諦觀法諦」,「諦」是要點的意思,「審」是觀察,用我能夠觀察重點的這個力量、這個智慧,來觀說,這個法是指一切東西,還是在講一切東西,說一切東西它的重心在哪裡。然後用我的「志妙」,這個「志」是心意的意思。從我自己心意的微妙的地方,來觀一切法微妙的地方。那它微妙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說你去找它的根本是找不到一個「我」,這是它最微妙的地方,因為你要心很細才能觀到這個。所以你要用我能夠檢查的這種最精要的觀察力,去觀法的重點在哪裡。那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看到自己的心意它是無我,因此而看出來,什麼東西也都是無我。「己身無聞法如聾」,前面是講己身無聲,本身因為念止了,沒有任何主張就不發聲了。在那個情況下,但是還是看到一切法,那些法呢,看它其實只是像聲響一樣,你心完全靜下來的時候,看它都是這樣幻化不見嘛,對不對?現在呢,己身為什麼變成無聞?因為你觀志妙、觀法妙,觀到任何法本身是空性沒有我的時候,沒有我的時候就沒有一個所聞的了。你有「我」的話,你說我聽到什麼,你無我的話,聲音只是聲音,沒有說這是我聽到的聲音,沒有這個觀念,前面已經觀出妙的話,你就變成說我也沒有什麼我聞了,它只是這樣子了。那麼我無聞的時候呢,一切法也是這樣,它也沒有一個自身,它也不可能聽到什麼。這個在講的所謂無聞如聾,是因為已經沒有對立了,沒有什麼它能聽到的。既然沒有我的時候,就沒有所受的了,沒有什麼是我的覺受。那麼既然不是你的覺受,你不用去執著任何東西啊!「不取法」是這個意思,就是不執取任何東西。既然沒有什麼是你的覺受,你就不用計較說這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了,對不對?反正都跟你無關,無我嘛!你覺得有我你才要計較,都無我都不是你的事的話,還有什麼要執取呢?就不用執取了。那麼要是上面講的這些,都能夠做到、體會到的話,那你就進入法的深的地方了,佛法的甚深要旨就是這些了。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得到佛的授記呢?能夠得到佛說,啊!你這個人將來有可能成佛的。一定要什麼呢?一個是性情要和順。要是喜歡跟人家爭,跟什麼的,那麼很難在這方面深入。「遵奉法」,你要覺得佛法很寶貴啊,而且肯奉行,遵守奉行它。「具足諸行」,所有那種菩薩道該修的那些,你都有好好的在修。「觀白法」,是說你都是往善法,所謂「白法」是善法,你都是往善法這方面,心都是往這方面想的。「慧力能了一切心」,而且你因為這樣子修的結果,你這個人的智慧已經能了解一切有情的種種心思。這為什麼可能呢?因為你自己已經無我的話,自己沒有一個意識說我要怎麼樣,那其他的心你就能了解了。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他一個心出來,你沒有這個心的人就看得很清楚他是這個心,如果有一個成見的話,你從成見去看會想成這又是什麼意思什麼的,就不能看到真正心的意思是怎麼樣,你自己完全沒有的話就能夠了一切心。「了法本凈不生滅」,是說這個人已經徹底了解一切諸法本來清凈,沒有生滅的問題。其實不只是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已經離於對立那樣的本凈。你如果了解這樣到這個地步了,那麼有可能佛就說,這樣的一個人將來可能成佛。
那麼龍王聽到這些這麼寶貴的教導,他就獻了種種的寶貝,價值等於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珍貴的寶貝獻給佛,而且獻上去的時候,有一個菩提心愿,是什麼呢?他說希望我能夠證到像佛一樣的光明。這個是什麼樣的光明?沒有障礙的,佛的光明是可以照遍一切的。這是什麼意思啊?通常講光明總是有什麼東西會擋它嘛,但佛的光明,所謂沒有障礙最重要是說,眾生本來被愚痴蓋障,它也能夠透過,能夠把你從愚痴裡面救出來。那麼我說他是菩提願是為什麼?我希望能得到你這個光明,因為能得到這個光明以後能夠怎麼樣呢?「蒙光之人皆證覺」,只要光照到了這個人,就有可能將來成佛。所以這是菩提心愿,就是希望我能夠跟你一樣,使所有的人都成正覺這樣的意思。所以這裡嚴格講,就是這個人不是只講人,是講有情,任何有情得到這個光的照耀都會成佛。(弟子:那麼無情呢?)無情沒有成佛、不成佛的問題啊!問題是在這裡,對不對?成了佛的時候無情也是一體,但是在講這些希望他成佛的地方,就是因為有情他不懂的話,他都有苦,是輪迴眾,是有情才屬輪迴眾。無情的話你可以想它本來一直在法身裡面,它沒有什麼成不成佛問題。這種問題都很好,因為你會想。而且這裡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說,通達、不通達就在這種地方,要是我不通達的,你這樣一問,我可能就塞在這裡,我也不知道。通達的話就是你隨時來問,我不用去找書什麼的,真的已經了解整個道理的時候,就是能夠隨時給正確的答案。這種是自己要成佛要學的是這種東西,聽來聽去,聽來聽去到最後心是隨時能回答問題這樣。
「龍王復問六度智」,龍王又問了,要修六度的話,「六度」是講行布施、持戒等等,這裡面的道理到底是什麼?這個道理叫做「智」。為什麼叫「智」,這是佛從他覺悟的來看,這樣子才能使你從輪迴里出來,所以這個道理是從智慧方面看出來,這樣走的路是對,所以叫做「智」。那麼佛回答了,說手裡拿慧劍來行。所謂「手拿慧劍來行」就是說,你是要運用智慧,運用智慧為什麼叫「劍」?要斬掉你的業障,你的煩惱障、所知障。那麼這樣子行的時候要怎麼辦呢?「布施已等等於我,吾我已等等於人,人我已等等諸法,一切施已得佛等」,你修布施的時候,你布施、布施、布施,布施到什麼時候,他說經由布施,本來有個觀念是說我和我的東西,那給慣了,給慣了,給慣了呢,沒有想說這是我的東西了,就是給慣了以後,一直修布施嘛,你給人家給多了以後只是一個心意要給,就沒有再想這是我的東西了。那麼這個時候等於我了,只是我的一個心意而已,沒有在想那個東西。等到給人給慣了,甚至沒有想到這個是給別人的。頭一個是對東西的執著放掉了,再來是跟人的分別也放掉了,沒有想是誰拿去了,是給誰了,我跟他怎麼樣,沒有了。就是給人好像是自己用一樣,有沒有?我跟人也等了,前面是東西只剩下我的觀念還在,可是已經不在乎東西了,現在連我跟別人的分別也沒有了,等於人了,已經跟別人都等了。要是人跟自己的分別也已經等了的時候,你就了解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也都是一樣的。就是你要是從這個我跟人有分別的這種觀念走出來的時候,在這樣的基礎上,東西跟東西中間有分別的這個觀念也會沒有掉。就是修布施會這樣一層一層的這種分別會淡掉。到什麼時候呢?到一切施已。什麼是「一切施」?這個地方其實重點不是在說你什麼東西都沒有了,而是說什麼東西都不再有一個、一個個別的那種觀念的時候,就是佛的觀念,進入無限一體了。因為你原來有這些分別嘛,東西跟自己,自己跟人,人跟一切東西種種分別,你一直給給給,給到後來都沒有什麼了。而且從我們自己修佛來講,我們的行來講是怎麼樣,就像我們那個書一直印一直給,有沒有?(弟子:啊!你說經書?)對啊!你這樣子給給給給給,幾十年了也是給,然後人家來來去去,拿走拿走拿走,到後來什麼觀念都沒有了,就是那麼自然,就是什麼觀念都沒有了這個意思。你想如果從來沒有給過的,以前曾老師開始幫忙寄佛書的時候也是覺得很不習慣,完全陌生的人我們免費寄東西給他,跟你原來大家有關係、有報酬的情況都不一樣,有沒有?開始覺得不習慣,做到後來連我是在送人東西都不覺得了。而且我是覺得這些純粹的服務很好,像放生也是,純粹給嘛,就是送走。這一類為什麼很好?人生一定會遇到種種高高低低的事情,你在順境的時候不需要什麼支持,而困難的時候心裡真正能安的就是靠這些東西。你看不到但是這些事情做了,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還是覺得有一個安心,是靠平常做這些事情,這講不出來只是自己會體會。比方你遇到人世間的問題什麼,大家猜忌等等好多問題,但是你知道我們是真的這樣做過的,心裡會覺得安啦。這是講一些經驗,說明佛、菩薩講的這些是什麼意思。
剛剛是講布施,布施裡面它為什麼可以得到智慧?就是你從這樣一直修一直修,你就從一層一層的分別里解脫出來了。那怎麼樣的持戒才是合於智慧的呢?他說「不依身口意,不依三世無內外,不依陰蓋不依覺,於法無依是持戒」,他講真正持戒最重點是於法無依。依是執著的意思。不要以為持戒是我身體一定要怎麼樣,這樣才叫「持戒」,那你著相了,你知道嗎?也不在於說我嘴只能講什麼話,這叫做「持戒」。這個地方,因為這本講的是智慧,裡面的智慧,戒本身本來是叫你身、語、意要注意什麼、注意什麼,但是他叫你不要著於相,你不要以為我表面上有一個怎麼樣,我就是守戒了,懂不懂?他最大的地方是這個意思。(弟子:可是你不守戒也不行啊!)不是叫你不守戒,而是不執著。不執著於說我身體有做什麼就叫「守戒」,比方說你雖然手可以不拿這個東西,你心還是有貪著,那麼這樣的時候你說,你看!我這個標準至少做到,我守戒了。這個地方就還不是真正它的精神,他持戒的意思是這樣子,就是你不要執著於你身怎麼樣、語怎麼樣、意怎麼樣,而且也「不依三世無內外」,也不去抓過去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未來怎麼樣,或者心裏面是怎麼樣,外面是怎麼樣,就是「不依陰蓋不依覺」,也不去抓說這樣是被五陰所覆蓋,就是說這樣是煩惱的、這樣是覺悟的,不去作這種分別,你都不去作這種分別、去抓的時候,你是持戒。為什麼呢?你持的是什麼戒,你持的就是一切一體的最根本的戒。他在講這麼深的地方。然後你要知道如果一個人能住在一切一體里,他不會做壞事的,因為所有的壞都是從我執開始,然後說我要得利不管你嘛。基本的壞是這樣。他一體的時候,那個也是我為什麼要害他?就沒有這種事情了。
那他重點都是講這一類,你看,怎麼樣是忍辱?平常想人家怎麼樣欺辱你,那麼你就要忍耐,可是這裡面是有對立的,有「你對我怎麼樣,我要怎麼樣」,那我雖然是做對了,我忍住了,但是我氣得要死,有沒有?這樣子很辛苦,而且也不會得究竟解脫嘛。他現在講最主要的重點是什麼?「不得人與我」,就是說你在忍辱裡面是因為抓不到一個「人」跟「我」,你沒有那個執著,他罵你一句,你不抓成說「他罵我」,而是說剛剛一個聲音,可是那個聲音在哪裡?已經過去了。這樣就是空了。你也不說是誰罵,曾經聽到過這個聲音,聲音已經過去就沒有了,空了。要是能這樣的,「不住我不住我所」,也不去執著我是怎麼樣這些,那麼當你能夠這樣的時候,「凈人凈我與凈見」,人、我跟一切見,都回歸它本來清凈,就是「一切法凈是忍辱」,你要是一切法都回到本來清凈,那麼就真正忍辱了。所以這個都是講最深的地方,平常是講言行或心意怎麼樣,現在是講你要是達到這個一切法本凈的話,就沒事了。而且忍辱他又繼續講,「於法無作不起滅」,頭一個呢,因為你無我的話你沒有作意,你沒有要想要怎麼樣,(弟子:什麼叫「作意」?)就是起念頭。你對這些東西沒有給它添加其他東西,任何東西回歸本凈,沒有人的造作,那麼這樣的時候,它法本身也沒有起滅,就沒有事情了。雖然你現在環境很亂,比方說你正在戰爭中,槍林彈雨下你心當然會很亂,這個環境太複雜不是亂了嗎?可是雖然在亂的情況裡面,你的心沒有執著,你平常會怕,會怎麼樣,是想說有我而怕死。你完全沒有執著的時候呢,心雖亂而能夠沒有執著,那麼「本無之心各無實」,即使有任何心裡覺得亂的那些覺受起來,你真的看空了的時候,了解它都沒有實在,都是一下子、一下子,你不去抓了。而且你「觀須臾滅」,你看吧,雖然是真的起來,可是已經沒有了,你為什麼還要被它糾纏著?如果你能這樣,那麼你就是真的做到忍辱了。他整個是用空性來講怎麼樣修六度,就是你能夠契合空性的時候,才是真的修六度。
「精進觀法不隨法」,怎麼樣是精進呢?觀法而不隨法。觀法的意思是說你的心很清凈,所以你一切事情都很明了,都很清楚什麼事怎麼樣,但是因為你不執著、不隨他去了,平常因為有執著就隨著這個,隨著那個,然後就出事情了。他是我看一切都很清楚,但是我都觀它「須臾滅」,所以我也不跟著它做事。而且「亦不舍法無積集」,這個清凈並不是說我們要避免,你有心要躲還是一個問題,還是一種執著在,所以他這個是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也不跟它,也不躲它,也沒有要避開它。這樣子你就完全沒有什麼「積集」,就是沒有執著的東西,完全沒有執著了。「人法彼此不相離」,所有的東西跟你本身就沒有什麼分別,在一體裡面就不相離,也不會離開,因為它是在一起,在一體了。那麼這個地方的自然的意思,不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界什麼的,而是它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叫做「自然」。它的存在一切表現就是這樣而已,那我自身也是這樣而已,諸法也是這樣而已,都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而已啊,那麼所謂「佛」也是這樣而已,就是一切都只是如此而已沒有什麼。了解一切只是如此的人呢,所謂「無所得」,就是沒有認為什麼是得失,對不對?自然如此,它沒有分我不我的時候,也沒有得,也沒有失了。那麼你要真正的精進,是要達到無所得這樣的境界,就是沒有分別得失的時候,你就真的精進了。(弟子:它這個求什麼?)求無所得。你要求無所得,這樣才是真的精進,你的精進是要在達到沒有得失這上面,那還是空性,因為你進了空性你才無得無失嘛。
那麼「禪定心原不在內,亦不在外識無住」,怎麼樣是修禪定呢?所謂的「心」也不是在內也不是在外。它這個意思是什麼,我們平常以為所謂的心是在這個身體里,因為有這個身體才有嘛,所以想成在腦里什麼,可是它是說真正能夠覺受的這個心,不能說只是這裡,外面的不是,因為一切其實都是你心所現。他這個講的心不是我們心臟的心,而是我們能夠感受的,那我們能感受的話,沒有外內的分別啊,也不是只有在外面也不是只有在裡面,它這個所謂不在內、不在外是說,不是只有在裡面也不是只有在外面而「識無住」,其實我們能夠感受的這個東西,你找不到一個地方說它是只有在這裡,因為它要是只有在這裡的話,怎麼等一下別的又能感覺到,有沒有?它沒有一個一定的「住」,停在哪裡。「於諸境界禪無著」,對於所有的境界,這個禪定都能夠沒有執著。你都不執著的話呢,「等於本無而正受」,就是說你能夠把一切的覺受,在禪定裡面的覺受,都視為本來沒有。所謂本來沒有的意思是它是空性,它沒有一個根本在,能這樣才是正確的禪定的覺受。「禪定以智除塵勞」,「塵勞」是說世間的觀念,業障、煩惱障、所知障的這些苦,在禪定裡面都靜下來,觀察到一切都是空,那麼以前原來為它而苦的,就不被它苦了。因為了解它空的話,根本沒有我,沒有我受的苦,一切都是一體,就超越了,這樣子叫做「以智除塵勞」。那麼「以禪化眾真禪定」,而且禪定也不是只限於說,我自己能夠得到這種化掉塵勞這個叫做「禪定」。不但是這樣而且能夠推廣來使別人同樣都得到這個,才是真正的禪定。為什麼這樣講?因為真正的禪定不是限於在哪裡,不是說只有我心裡平安這樣叫「禪定」,你如果這樣還是錯誤的。一切處都是我們心識的範圍內,那麼你要一切得安才是真禪定,所以包括教化、推廣佛法,這些都是禪定。
「智慧觀法常淡然」,那麼六度最後不是智慧了嗎?智慧這個怎麼修?頭一個「觀法」就是觀一切事。「常淡然」,因為沒有執著就不分別好惡,這樣的時候一切都是起來又沒有,起來又沒有,就平平淡淡了,一切淡然了。「不見諸法有歸趣」,你有了這個智慧就不會誤以為這個見是一個見解。你會有哪種什麼見解呢,說「諸法有歸趣」,噢!這個東西回到哪裡去,它有一個本來可以回去?沒有啊,這一些只是如幻現、如幻滅這樣而已。「有見法而不觀者」,雖然我看到這個、我看到那個,但是沒有那個「觀」的人。你了解空性的話,是啊,是有看到這些,但是這些是因緣合和下自然出現而已,並不是說因為我來觀才是這樣,他的想法是這樣。在那個空性的觀念裡面,連這個所謂叫「我」的,也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就沒有超出這個以外有一個「觀」的人。就沒有對立的想法,沒有看到和被看到的,沒有了。而且他說不因為你有看到就說,你既然說有看到那不是有個觀者嗎?可是不能說成有觀者,為什麼?這裡是兩層,一個是我們一般習慣講法,當然是說有觀者,是我在看,對不對?但是他現在在講的層次是說,其實連所謂觀的這個也是這個整個的一部分嘛。你叫做「我」的這一部分,我這個身體,我現在看到我自己的手,但是這個手並不是跟我的這個整個世界裡面,可以抽出我的世界以外的一個東西,它還是我的世界裡面的一個東西呀!連你以為是跟它對立的,其實還是這一部分,這個整體裡面無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視野也沒有辦法有一部分收掉,這是我的視野,這也是我看到的。在這個意思之下,有看但是沒有觀者,它是這樣子,不因為見到而成觀。
你如果都沒有對立的時候,那麼「無求無曉無知見」,就不會起一個心要求什麼,搞來搞去還是就是這個一體而已啊,要求什麼?你有求好像說,我認為我只是這一部分,有什麼不是我,那我也需要要求。我跟佛不一樣,所以我要求成佛。但是你要懂,所謂「佛」到最後還不是跟你永遠只是這個一體,你只要能從這個原來錯認的這個,有一個獨立的「我」出來的時候,你總是認同一體的話,那你也不用做了,因為也沒有什麼佛可求,佛就是這一切而已。你一輩子搞來搞去只是這一切。(弟子:可是你還是要求啊,要不然怎麼成佛?)不不不,這個求是因為我們還是有一些執在的時候,那麼要使這個人得解脫,那麼他要求佛,對不對?可是你要是真的懂他在講的這個道理,而且能夠自己怎麼樣都不在乎了,已經超出個人怎麼樣了,在那樣子的情況下,你還要求什麼?你已經是佛了,知道不知道?你要是真的能夠做到進入一體,住在一體,你的觀念就是一體,你就是已經是佛,所以就無求了,是這個意思。(弟子:那你不在乎不就是無情了嗎?)那個也不是無情。為什麼?因為他所謂「不在乎」是不在乎個人,不再去在乎一個小的「我」,而是自然融入一體以後,他是有情的他自然會在乎裡面的一切,不會是無情的。因為真正進入一體的時候,哪一個問題都是他的問題。所以所謂「不在乎」是不在乎個人的這個小的單位,以前抓的這個單位,並不是說不管了。要了解超出對立的時候,也無所求,也沒有什麼是要知道、不知道,什麼是知道、不知道,不去作這個分別。你在分別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時候,還是抓著一個小範圍,必須你的腦里記得、了解的才叫「曉得」,那你都是一體的話不需要啊,知不知道一樣都是在一體裡面,而且無知見了,不會抓哪一種見解。不管哪種見解還是在一體裡面,就不會打仗了。(弟子:可是你不了解還是不了解啊!)對!可是你不去分說了不了解。因為你那個分是從有我上面作的分別,你如果不在乎這個小我的時候,就不要緊了。因為你想如果你的心,不用說什麼,能有整個太陽系這麼大的時候,你在不在乎知不知道哪一個?
而且這裡有一個很重要,我們修行的要注意的是,不要想說要抓到什麼叫做「我發現真正的真相」,不可能的。你有多少生命?你有多少力量?你能知道多少?太少了。我們搞知識的話,永遠這麼一點點,而且很多錯誤永遠搞不清楚。要是懂得把這個放開的時候,你的心才能解脫出來,不然整天在那裡說我要找到真相什麼,你纏了半天的結果是沒有用,幹什麼?你仔細一想就知道,你怎麼去發現什麼叫做「真相」,有沒有?不可能的。他那麼辛苦搞科學,搞搞搞,搞到後面,也是專家能夠知道一個領域裡面的一點點而已,然後等過幾十年,現在是很快,也許過兩年又推翻了什麼的,都有啊!你以為對的有什麼用?學佛的時候不要去搞這種知識。你花了很多時間,到後來沒有用,生、老、病、死還是一樣。(弟子:那沒有進步啦?)也不是沒有進步,這個不用你擔心,世間自然會在搞這個的。但是你要有智慧解脫的話,要能夠不去求怎樣叫做「完美、正確」的一切事,都不可能。這是真的啊,說佛經好了,你能讀完多少,我問你?不要講別的了,佛法你能精通多少?很有限啊。你要懂得怎麼樣子學就夠了,我的重點是要回到修,然後要懂得最主要是本來清凈,就是心不要去攪東攪西,不然的話你得不到解脫嘛。你搞半天,你要知道老了有的就老年痴呆,遺忘了,那你不是白搞?真的是這樣子。這種是一種覺悟。(弟子:那有的人會認為那很白痴嘛,什麼都不管了。)智慧的東西就是不是世間可以了解的。世間以為那樣很聰明,我們是從長遠看,你知道的多你的命就比較好嗎?不知道。所以他說什麼?「悲憫眾愚真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在哪裡?是看到一般人不懂,都在小圈子裡面繞繞繞,繞不出來,老在那裡糾纏、分別、爭鬥,這幹什麼?不久就死了,不久就病了,你在幹什麼?這種才是真智慧。
「諸法法界與本凈,不可言說極深妙」,就是說一切東西,那麼法界是所有的把它當一個整體來講叫「法界」,還有本來清凈這些,都是「不可言說極深妙」。它這種像我們剛剛解釋的本來空這些,其實不是真的言語可以說出來的,因為言語的觀念都是對立的,用這個觀念去套什麼東西,都是對立下的作為,不能真的體會的,就只有靠修行,慢慢進入。而且要證入一體,不要說什麼,就是禪定第一個要修到能夠止念,所謂「止念」是能夠心裡沒有念頭,這就很不容易了。你能夠安靜下來,它真的沒有任何念頭出來,這是很難的,而這個還是基本而已。他說現在跟你講什麼「四禪」就是修禪,無色界還有四禪八定這樣子。講到這些分別,什麼非想、非非想那一類的,還有說六度這些修法,其實這些都是佛法,他把它都說成是俗事了。事實上還是俗事,為什麼呢?從完全解脫那邊來講,這還是為了世間的這些眾生,引導他們上來而說的話。真正的呢,「佛無心意識所念」,你看,他就說了,佛的話根本就沒有那種意識在想東想西那些念頭,超越這個了嘛,不被這個綁了嘛,你還在那裡有得、有失,有知道、不知道,他根本不管,根本沒有這些事情。那麼「無言無文真佛法」,其實真正佛來講的話,根本是離於這些語言文字的,他的境界根本沒有什麼語言文字啊。但是你也不要執著說一定要有言或無言才是佛法,為什麼不要執著這樣呢?「文字言說亦佛法」,頭一個,基本上文字言說也是萬法之一,所以它也是佛的法。另一邊講,佛法裡面也有些是要靠文字言說慢慢引導人啊!所以在佛的境界是超越這些,但是我們不要執著說有言是佛或者無言是佛,你要說一定無言才是佛,那也是完蛋了,那佛為什麼又要講法?他說「忘於本凈得不亂」,剛剛一直都在講本空、本凈,其實真正達到本凈是連這個「本凈」觀念都忘掉了,你要是還有這個觀念,「本凈」,就還不是本凈嘛。那麼你能連本凈都能忘的時候,才是真的不亂,為什麼不亂?都是一體了,有誰能亂所亂啊?沒有能亂所亂就沒有亂了嘛。「一切言教不可盡」,要用話來教的話是講不完的。
「佛告龍王總持藏」,這個是因為經裡面有很多地方說什麼是怎麼,什麼是什麼。怎麼樣是總持藏呢?就是說怎麼樣你可以把佛法的一切,好像有一個樞紐在那裡抓住,那麼這個樞紐是哪幾項呢?「無盡之教為總持」,總持的重點就在於無盡,就是無限。所有的東西你要是懂得無限的話,你就抓到他的樞紐,因為空性是無限,一體是無限,所以無限是樞紐。那怎麼樣子無限呢?「分別無盡慧無盡」,「分別無盡」的意思是說,一方面是種種很微細的那種分別,都能夠分得出來,這也是不得了的,有的時候你不夠聰明,看不出來這細微的分別,可是他說你要是有那個能力,怎麼樣都能分別,而且要了解其實分別無盡。分別無盡裡面還有一個好處,分別無盡的話就解脫了,為什麼?本來你綁在這幾個分別裡面,你說,噢!他一百分而我又幾分,那你只在一百裡面被綁住了。你要說,噢!其實還有無盡的分別,不是只有這一百分能控制的,實際是這樣嘛,又不是只有這一方面,那你不就解脫了?所以這個無限的好處就是這樣。本來不是常常都講不要起分別,可是你要是能知道分別是無盡的話,你去分別吧,沒有關係,你不被它綁住了。那麼智慧無盡,真正的智慧也不是什麼東西可以界定、可以講完的,那些都是有限都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也是一個無限的東西。「明知無盡辯無盡」,它這個「明知」是明明白白知道,就是說有時候我們知道只是知道一個大概,他這個說是對什麼事情都能夠完全的知道。這個是因為佛法里來講,成了佛,就是三世因果、眾生一切因緣都清清楚楚,有沒有?所以這個嚴格講其實都是超乎凡夫的境界。你要了解這個可以明明白白知道的也是無限,我們凡夫的話知識總是有限嘛,他這裡說也是可以無限的。那麼「辯無盡」,我們凡夫遇到什麼的話,講講講,以為就是這樣子,因為你的觀念都是在有、無,這兩種裡面,那麼你辯來辯去,你想說從邏輯上講這樣就是完了,遇到佛、菩薩的話,他不是這樣子啊,為什麼?比方說空性的話,他不是只有說不生不滅,他又有可以分成四種講、八種講,他可以這樣講下去,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來告訴你不是只有這樣子而已。
那麼還有四種是力量,這四種力量也是屬於無盡裡面的,也是無盡的力量。「四力無盡藏」,這表示四力是無盡的。一個是忍力,忍一切所作,不管一切事情發生什麼加到你身上,你都能夠受得了。這是很不容易,我們人,比方說你對肉體有什麼傷害,那隻能忍到一個階段,有沒有?他是能忍一切。那還有一個力叫做「眾惡慧力」,這個智慧能看穿所有的惡,眾惡的智慧力,那麼這個慧可以使眾生所有的疑惑都獲得解決。因為他看出來你疑惑的根源是出於哪一個錯誤,他把那個指出來,就使得他的疑可以去掉。「通力」,是講這些神通力。那麼他心通的話,就可以「見眾一切念」,別人心裡會起什麼念,他都看得出來。其實這個講起來也不那麼神奇,因為以平常來想,好像說別人的心我怎麼知道?但是比方說你在銀行做,人家來你要問他要做什麼事情,然後接著有一些步驟要問,那我們去銀行的人久了,習慣了的時候,他下面要問什麼我也知道,你不用講了,不用等到你講我都一路跟你講,那你不要覺得稀奇嘛,這個人是活的,又不是非要你講出來我才知道再來要怎麼樣。可見也不是那麼稀奇。還有一種可能知道人家的心是什麼,比方說你完全對這個事情無心,那個人偏偏要講一個什麼話或什麼,那就是他有什麼心嘛,從這種他的行為里,我們可以感覺出來他有了存心了。因為我們沒有存心根本不會想到這個問題,他為什麼說這句話?或者他為什麼做這個動作?就是因為他心裡有什麼。所以知道他心並不是那麼奇妙的事情,我們普通的範圍也是可以有一些了解,特別是你如果習定習到高了,你心很清沒有很多念頭的時候,那更看得清楚人家是有什麼存心的。因為你如果自己有什麼存心,別人有什麼存心,有時候你會看不到,因為你往一邊看了,但是你沒有往一邊看的時候就容易感覺了。他心通是這樣子。
「善權力應機說法」,什麼叫「善權」?善於權衡。就是看到這種情況下,比方說一看,知道這個人的程度是這樣,你就不能跟他講這麼深的道理,或者說現在時間只有幾分鐘,你也不可能詳細的從頭講到尾,你都要看時機、看情況,給他正好這個時候能做的就是這樣而已,這樣的意思。所以「應機說法」,看他的資質,看當時的環境、情況而來說法。比方說舉例,你要舉的是他懂得的例,你不能舉一個他根本不知道的事,那是白舉嘛,有沒有?「復有無畏無盡藏」,還有什麼在無畏上面也是無盡的。怎麼樣無畏是無盡呢?一方面「不畏惡趣及眾會」,惡趣是惡道,不怕到惡道去。為什麼他不怕,因為他雖然在惡道裡面,他沒有執著,不會跟著他們一樣苦。佛、菩薩能到地獄去救人,他也不是說去地獄受苦,因為他本身沒有業嘛,他去到那裡是慈悲,這個是為什麼這麼苦,要開導他們自己懺悔,才能解脫,惡的根自己不放的話,誰也救不了你,是不會得解脫的。那麼他不畏眾會,我現在講這些都沒有拿經來看,所以如果跟經不一樣的話要照經,我們只是照頌來講。「眾會」是說很多人聚在一起。有的人也是會怕,為什麼?比方說暴民,或者他跟你意見不一樣,那你一個人在裡面你怕不怕?這種他都不講理嘛。但是他這個人已經解脫,他也不會怕他們。然後他不畏決疑,就是他也不怕說要去把那個疑惑弄清楚,有的人是想,要是有這個疑惑抓下去,要是真的翻過來怎麼辦?他有存一個成見,說要怎麼樣才比較好的話,他不敢往下去,他不敢把那個疑惑弄清楚。而他也不怕,他覺得我們就是要真理而已,不怕說到後來是我錯什麼,沒有什麼要抓住的,他就不怕了。
那麼為什麼不畏失道呢?本來不是應該是說,離開正道很不好,但是他為什麼可以不怕呢?他是說,我們當然是希望能達到最究竟解脫,但是我們是在摸索啊,佛雖然有留一些話給我們講,我們照著走下去,走到有的地方,其實我們也不曉得這樣才是照佛的話,還是那樣才是照佛的話,那你要是說,啊喲!我怕錯、我怕錯,那你就停在這裡了。但是他為什麼不怕,他是想,只要我是本著菩提心,即使中間走了冤枉路、繞路、錯路,一定可以突破這些找到真正的路,是這樣的不怕。而且這一點是非常重要,我講來講去,我的作品其實等於教每一個人,最重要不是教你這件事你怎麼樣做,那件事你怎麼樣做,而是說你自己要知道根本在哪裡,能抓住的話怎麼走最後都不會錯,是菩提心嘛,有沒有?你跟菩提心,你說誰保證你這些遇到的什麼都對、都對、都對,做得都對,沒有人保證,但是即使中間有什麼過失,因為我們是菩提心,我們一直做、做、做,做到覺得跟菩提心不合的時候我們可以改啊,我們就學到了怎麼樣是不對。就像科學也是這樣,科學也是說不要因為實驗做失敗當作一個浪費,不對,你學到這條路不行嘛,你才能走另一條路。(弟子:可是有時候自己不知道啊!)對啊!但是你如果停在那個疑惑的地方,你就不敢往前走了。他這個不畏失道就是說,我也可能犯錯但是我走,為什麼?因為我基本的心沒有錯,我隨時可以再用菩提心來檢討,這樣走是不是真的合菩提心。那麼這樣的話呢,即使中間有什麼走歪路、走錯路,我後來看到不合菩提心我就改,那我就學到那樣是不對的。做實驗也是這樣,像愛迪生髮明電燈泡以前
推薦閱讀:
※[轉載]《命理成數》4100——4199
※【轉載】至關重要的開悟經《圓覺經》全文
※【轉載】昨天你在床上佔盡了我的便宜,今天又想在沙發上…?
※[轉載]魔幻森林之
※古老的箴言,值得珍藏 (轉載)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