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與木星氣候生物學以及龍和雞原型動物

    摘要:生肖文化形成的土壤是農業社會,炎帝族、后稷族應當對其形成有貢獻。具體來說,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十二種生肖動物的先後排序,則與木星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有關。其中,木星對地球的氣候影響,稱之為木星影響地球氣候學;木星對地球生物的影響,稱之為木星影響地球生物學。龍的原型動物是大鯢(娃娃魚),表明生肖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雞的原型動物是鳳凰,鳳凰被馴化後稱之為雞,主要目的之一是獲得優質的食物——雞蛋。

    正文:

    生肖文化形成的土壤是農業社會,因此炎帝族、后稷族應當對其形成有貢獻。具體來說,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十二種生肖動物的先後排序,學術界已經有多種觀點的論述,筆者主張生肖文化形成與數千年前木星對地球氣候、地球生物的巨大影響有著直接的關係。龍的原型動物,不是鱷魚,而是娃娃魚。因為鱷魚只能夠棲息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娃娃魚可以棲息在黃河流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北方地區人們對龍有著特別的關注。雞的原型動物是鳳凰(建議將雞年更名為鳳凰年),鳳凰被馴化後稱之為雞,主要目的之一是獲得優質的食物——雞蛋,這在《山海經》里有記載。

    一、十二生肖與木星12年繞太陽一周

    中國人有十二生肖文化,西方人有黃道十二宮文化。由於中國人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年份會有不同的命運,而西方人則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月份會有不同的命運。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生肖文化是年生肖(古人的批八字,同時包括年生肖、月生肖、日生肖和時生肖),西方的十二宮文化是月生肖。

    中國的十二生肖實際上是一套動物紀年曆法,這十二種被選作紀年的動物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又稱十二肖、十二獸、十二禽、十二屬,古人還把十二生肖動物與十二地支(十二辰)結合起來,聯稱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實際上是一套月曆,它描述的是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從相對視運動來說,所謂黃道就是人直觀看到的或推測出來的太陽在宇宙背景中的運動軌跡)。古希臘天文學家把360度的黃道平均分為十二段,每段30度,分別有一個星座來代表,每個星座就稱為一宮,它們依次是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蟹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雙魚宮,一個宮佔一個月的時間。在一年的時間裡,白羊宮是春分的起點,巨蟹宮是夏至的起點,天秤宮是秋分的起點,摩羯宮是冬至的起點。

    生肖文化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的民間故事講,軒轅黃帝要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宮廷侍衛。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選上,從此與老鼠結為冤家。大象也來報名,被老鼠鑽進象鼻子里,把大象趕跑了。剩下十二種動物,原本推舉牛居首位,老鼠跳到牛背上,豬跟著起鬨,結果老鼠排第一,豬排為倒數第一。龍和老虎也不服,被封為海中之王和山中之王,排在了老鼠和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與龍賽跑,這樣兔子又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在旁邊看著不服氣,就咬了兔子尾巴一口,結果狗被罰到了後面,而兔子的尾巴從此就變短了。蛇、馬、羊、猴、雞也經過一番較量,才一一排定了先後位置。

    不同年份更適宜某種動物的生存,才會用這種動物作為這個年份的象徵動物。至於為什麼存在著12年的周期輪迴,因此只能是12種動物,而不是10種動物或14種動物,這又涉及到天文生物學的問題。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影響最大的天體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以及彗星、隕石等。其中,與12年周期循環變化最接近的天體現象,一是木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12年(近現代測定為11·8年),二是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平均為11年。有鑒於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十二生肖的起源與木星12年繞太陽一周的運動有關。也就是說,木星在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中,它在太陽系的不同位置,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了不同的作用,從而影響到不同動物的生存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各文明古國里,唯有中國的典籍明確記載了木星周期運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玉函山房輯佚書》收有《計倪子》一書,該書記有:「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飢,是以民相離也。故聖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計倪子是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曾拜其為師,運用其天文經濟學原理,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

    《計倪子》的上述觀點,從今天的角度來說,屬於天文環境經濟學,他研究的是天體位置對地球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以及這種規律變化對社會經濟的作用。所謂太陰,實質上說的就是木星,意思是:當木星三年位於「金」的方位時,農作物豐收;當木星三年位於「水」的方位時,將發生水澇災害,農作物減產;當木星三年位於「木」的方位時,農業收成好,人們生活安康;當木星三年位於「火」的方位時,將出現旱災,農業收成不好(在五行里,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木代表東方,火代表南方)。人們只要掌握了這種規律,就可以提前作好準備,並由此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

    《計倪子》的上述一番言論,又與十二生肖有什麼關係呢?筆者在十幾年前撰寫《神妙的生肖文化與遊戲》一書時,注意到十二生肖動物的排列也存在著三年一組的規律性,以及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交替性。具體來說,鼠年、牛年適宜食草動物生長,食草動物多了又適宜食肉動物(虎年)的生長;因此,鼠、牛、虎這三年相當於木星位於「金」的三年,是風調雨順的好時光。食肉動物多了,食草動物就少了,就到了兔年;龍是水族類代表動物,蛇性喜潮濕,表明這幾年雨澇洪水頻仍,相當於木星位於「水」的方位。馬年、羊年又適宜食草類動物生長,猴喜吃樹上的果子,看來這幾年又是雨順風調,正好對應木星位於「木」的方位上的情況。雞是鳥類的代表性動物,鳥類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昆蟲在天旱時往往得到大發展(這正是旱年鬧蝗蟲的原因),因此雞年表示旱災嚴重;狗和豬都屬於雜食性動物,它們在天旱情況下的生存能力特彆強;也就是說雞、狗、豬這三年是旱災年,相當於木星位於「火」的方位時的自然環境狀況。民間諺語「牛馬年好種田」的依據雞即來源與此,不過由於時過境遷,木星對地球氣候、生物的影響作用已經不那麼明顯了,甚至對應不上了。

    至於《計倪子》所說的「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則是一種對自然變化的更細微的觀察。筆者是這樣理解的,即在風調雨順的三年里,第一年氣候最好,第二年次之,到了第三年氣候條件就開始發生了逆轉。同理,在水災的三年里、雨順風調的三年里、旱災的三年里,同樣存在著上述程度的變化。不過,對於動物的適宜程度而言,還存在著滯後現象;這種情況類似一天里最熱的時間並不是正午,而是午後一個時辰(即下午兩點)。

    綜上所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是中國人最先發現了木星繞日運動周期對地球生物圈的作用。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遠古時曾經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木星繞日的周期非常接近12年,而且當時的木星可能比今天更明亮,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更顯著。例如,中國古人又把木星稱之為歲星,一年稱之為一歲;古羅馬人則把木星視為自己的主神朱庇特,古埃及人也有著對木星的崇敬之情。

    事實上,中國人在非常早的時期就發現了木星的運動規律。根據《經典圖讀山海經》,我國古代天文學非常發達,並出現過許多天文學家。例如,《大荒西經》的日月山就是一座著名的天文台,天文台長名叫噓,又名噎,他的職責就是「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觀測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噎又名噎鳴,《海內經》稱「噎鳴生歲十有二」,意思是說噎鳴發現了木星十二年繞太陽一周的規律,並為每一年的木星分別起了名稱。據此,我們可以推論噎鳴(顓頊的後裔或炎帝的後裔)可能是十二獸歷和生肖文化的開山鼻祖,而計倪子則是生肖文化的科學論證者。計倪子,又名計然、辛研,其先是晉國的公子,或可表明生肖文化的成熟地在今日山西。有必要指出的是,生肖文化形成的土壤是農業社會,因此炎帝族、后稷族應當對其形成有貢獻,可惜尚缺少相關的文獻記載。

    二、龍的原型動物是大鯢(娃娃魚)

    龍是什麼?什麼是龍?百姓說不準,學者道不明。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但是卻搞不清龍為何物,實在有點尷尬。大體而言,學者的意見可歸納為:1、龍是虛構的神異動物。2、龍是若干種圖騰動物的集合圖騰,象徵著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3、龍是閃電、虹霓、龍捲風等自然物的神化。4、龍與農音近,代表著農業的起源。5、多種動物均可稱為龍,例如豬龍、龍馬、龍狗、龍蛇等。6、龍的原形是某種具體的動物,例如大鯢、蛇、蜥蜴、鱷魚、鯉魚等。

    1989年筆者在撰寫《神妙的生肖文化與遊戲》一書時,認為在生肖文化里,所有的動物都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或曾經廣泛存在過的真實動物;因為「生肖」的含義,就是人通過模仿某種動物可以獲得更好的生存。因此,龍應當是水族類動物的代表(龍王行雨、舞龍求雨的觀念和習俗均源於此),正如雞(鳳凰)是飛禽類動物的代表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圖典》(廣西教育出版社)西北卷(下),介紹有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出土的鯢魚紋彩陶瓶,屬於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器物;其鯢魚圖形,臉似人面,頜下有須,造型人格化,有學者認為此即人類始祖伏羲的原形。事實上,古史傳說所謂「伏羲蛇軀」,實際上當初很可能是指「鯢軀」,亦即後來所說的「龍軀」,表明龍的原形出自大鯢,龍的傳人實出於此。

    娃娃魚學名為鯢,分小鯢和大鯢兩種,大鯢又稱瑕(魚字旁),目前發現的大鯢體長1·8米,是現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前肢四指,後肢五趾,頭部疣粒顯著,自頸側至體側有皮膚皺,以魚、蛙、蝦為食,分布在山西、陝西、河南、四川等地。或許幾千年前的大鯢,它們的體型更長大,因此具有被後人神化為龍的資格。有意思的是,人們很少見到鯢魚如何進食,而在龍的傳說里也幾乎沒有提及龍吃什麼食物。

    《水經注·伊水》引《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所謂「可以治牛」,當是能夠治服牛的意思,表明伊水的鯢魚個頭相當的大。屈原在《楚辭·天問》里問道:「焉有虯龍,負熊以游?」意思是哪裡有這樣大的無角龍,能夠馱著黃熊在江河上出遊?所謂虯龍可能指的也是大鯢,而人或神乘龍出遊的傳說當亦源於此(不排除人馴服大鯢用以渡河的可能性,因為大鯢不像鱷魚那樣危險;不過,鯢魚也有兇猛的一面,見《呂氏春秋·貴直》)。

    《本草綱目·鱗部四》稱:「鯢魚,在山溪中,似鯰有四腳,長尾,能上樹,聲如小兒啼,故曰鯢魚,一名人魚。」由於鯢魚能爬上山椒樹,因此又稱山椒魚。娃娃魚的這種兼具水行、陸行和樹行的生存能力,有可能被後人誇張成龍的上天入地入水的神奇本領。

    根據全彩繪《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華寶典《五藏山經》是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普查白皮書,其中記述許多地方都有娃娃魚,然而卻有著不同的名稱,例如瑕(大鯢)、諦魚(小鯢)、赤儒和人魚;此外,《五藏山經》記述有當時人們對龍的崇拜習俗,但沒有直接描述龍的形貌特徵及其價值。

    但是,到了夏代文獻《海外西經》里,娃娃魚已被稱為龍魚,而且開始被神化了:「龍魚陵居在其(諸夭之野)北,狀如狸(鯉),一曰嘏(鯢),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顯然,夏代的人還知道龍的原形是大鯢;不過,已經有點拿不準,而且與鯉魚混淆了(估計是鯉與鯢音相近而誤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可能原本屬於鯢魚)。

    接下來,在周代早期文獻《海內北經》里則稱「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這就表明周代的人已經不怎麼知道龍魚(陵與龍通)是娃娃魚了,以為它是海洋里的魚類。在周代和春秋戰國時的作品《詩經》里,現存的305篇提到動物108種(《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科學出版社),其中沒有娃娃魚,表明當時娃娃魚非常少,人們的眼球已經見不到它們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漢學者劉向在《新序·雜事》里講了一則「葉公好龍」的故事,表明當時人們已經不知「龍」原為何種動物了。《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稱當年秋天「龍見於絳郊」(今山西省南部汾河下游),顯然這種動物在當時已經非常罕見了,否則不會被鄭重記錄下來,同時記錄的還有魏獻子與蔡墨(晉太史)關於龍的對話。

    根據蔡墨掌握的上古文獻,帝舜時代有一個名叫董父的人,擅長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到了夏帝孔甲時(公元前17世紀),在黃河和漢水獲得兩對龍,被認為是上帝賜給的乘龍;但是孔甲不知道如何餵養龍,遂聘請劉累養龍,並封其為御龍氏;後來有一條雌龍死了,御龍氏將死龍肉烹製成肉湯,獻給夏後吃;夏後品嘗後,問起龍養得怎麼樣了,御龍氏懼罪而遷居魯縣,夏代的養龍活動從此也就消失了。

    此外,《尚書·舜典》記載帝舜任命22名中央和地方的長官,其中任命龍為納言,即帝王的喉舌,相當於今天的政府發言人或宣傳部長,併兼有欽差大臣的身份。這就表明帝舜時代,龍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動物,並有人(氏族)以龍為圖騰(或者以捕龍、養龍為職業);以「龍」為發言人,可能與娃娃魚的啼聲與人類相近有關。

    眾所周知,在先夏時期,我國曾相繼存在過三個著名的歷史階段,即堯舜禹時代。有必要說明的是,堯舜禹經歷的時間可能有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之久,但是由於「時間壓縮律」的作用(參閱《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它們被後人記憶成彼此直接打過交道的幾代人的事情。

    其實,堯的時代,還處於畜牧業時期,《堯典·四星》記述的人類活動都與而且僅僅與畜牧業有關。舜的時代,開始有了農業;當時為了保護耕地,曾經大規模地捕殺或驅逐野生大象(袁珂先生指出舜與其弟象的鬥爭,即對野生大象的馴服故事)。到了禹的時代,農業才成為主業,人們才完全定居下來,因此特別注重對水害的治理。

    問題是,帝舜時代為什麼要養龍或捕龍呢?筆者推測是為了獲取點燈照明用的油。《海內北經》稱舜的女兒宵明和燭光發明了人造光源:「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何大澤,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大荒北經》記有燭龍(《海外北經》稱為燭陰)的故事:「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或謂此處的燭龍乃北極光的神化,其實這則神話也可能是古代以龍油為燈燭的記錄。據此可知,帝舜時代大規模捕龍養龍,其實際價值在於獲得點燈照明的能源(燈與火把的區別在於前者使用液體燃料照明)。

    事實上,用牛羊豬等動物的脂肪提取的油脂在常溫下為固體或膏狀,它們只能塗抹在火把上幫助燃燒照明,而不能用於點燈照明。而且,在先夏時期,儘管人們可能已經在使用石油、煤炭等礦物燃料,但是還沒有提煉礦物液體油的能力;與此同時,當時的人們也沒有找到從植物中提煉燃料油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那個時代的人們,該用什麼油點燈呢?

    當然只能是用魚油了。我們知道,生活在海邊的人,能夠從鯨魚身上提煉出點燈用的油。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中國先民來說,不大可能從海邊進口點燈用的魚油,因此必須從江河裡的魚類或兩棲類動物身上打主意,於是富含脂肪的娃娃魚就被列入首選的對象。據說秦始皇陵里的長明燈,用的就是娃娃魚油。

    有鑒於此,我們有理由推論,帝舜時代開始的大規模捕獵娃娃魚的行為,造成了娃娃魚的數量急劇下降,甚至一度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況。與此同時,由於娃娃魚的近乎滅絕,人們也就逐漸忘掉了娃娃魚的樣子。在此前後,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燈油來源,並終於(大約在夏代前後)發明了從豆類、油菜籽、芝麻等植物中提煉植物油的技術。

    過了很長的時間,由於人們有了取代娃娃魚油的植物油,因此人們不再捕獵娃娃魚,野生的娃娃魚才逐漸恢復了生存的機會。但是,這時的人們已經不知道娃娃魚就是先夏時期的龍了;而人們記憶中的龍,由於沒有了對應的現實動物,也就獲得了「自由」,即獲得了被充分誇張和神化的條件,久而久之它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神龍。

    但是,為了點燈照明用油,中國古人曾幾乎把龍捕殺滅絕,這應當值得深刻反思。

    三、雞的原型動物是鳳凰

    1、中國先民把鳳凰馴化成為雞

    《山海經·海外四經~海外西經》記有:「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上述珍貴的內容,記載的是中國先民把鳳凰馴化為家禽雞的活動,為的是能夠獲取穩定的高品質的營養來源——雞蛋。通常大多數鳥類每年僅有一次孵卵期,每次僅產數枚卵,因此難以提供穩定的蛋類食物。人類通過把鳳凰馴化成為雞,獲得一種產蛋量高的家禽,每年一隻雞(土雞)可產約百枚雞蛋,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對提高人類健康聰明程度都大有益處。

    所謂「在四蛇北」,是指《海外西經》的上一段文字:「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軒轅丘是一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四周有蛇形浮雕。筆者在全彩繪精裝本《經典圖讀山海經》一書中指出,《五藏山經》是帝禹時代的地理文獻,《海外四經》是夏代人文地理文獻,《大荒四經》是商代的地理文獻,《海內五經》是周代的地理文獻。據此可知,中國人馴化鳳凰成為家禽雞的年代,最遲發生在夏代。

    2、雞年應該恢復原名為鳳年

    筆者在《神妙的屬相文化與遊戲》一書(山東友誼出版社)中指出,在十二生肖文化里,所有動物原本都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動物。這是因為,生肖文化是建立在動物記年的基礎之上的(12年一周期,反映的是木星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不同年份都有一種特別適應生存的動物,該年出生的人要模仿相應的動物,就能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其中龍為水族類(包括魚蝦、兩棲類,以及能夠在水中游泳的陸地動物)的總代表;雞為飛禽類的總代表,實際上當初是指鳳凰,因為只有鳳凰才能算是鳥類之王。據此可知,雞年之雞原本指鳳(鳳凰),雞年原本為鳳年。

    我國先夏時期,鳳鳥是一種常見的鳥類。帝禹時代的文獻資料《山海經·五藏山經》就記有許多鳳鳥。《法苑珠林》卷四引劉向《孝子傳》稱:「舜父夜卧,夢見一鳳凰,自名為雞,口銜米以哺己,言雞為子孫。視之,如鳳凰。黃帝《夢書》言之,此子孫當有貴者。」可見雞在古代就指鳳凰。此外,根據《拾遺記》,舜帝的原型是重明鳥,該鳥「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這既是在將雞與鳳相提並論,也表明帝舜時代多鳳鳥。

    孔子的屬相為雞,由於他特別讚賞鳳鳥,當時人也就稱他為鳳,楚狂人就諷刺孔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在中國古代,鳳鳥具有勸善的道德力量,而鳳鳥的出現則是對「天下有道」的嘉獎。《論語·子罕》記載:「子曰:『河不出圖,鳳鳥不至,吾已矣夫!』」顯然,孔子是在感嘆天下無道。

    將雞年更名為鳳年的好處很多,首先是有利於進一步豎立生態觀念,吸取鳳凰滅絕的歷史教訓。在中國,鳳凰原本是真實存在的鳥類,它的滅絕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可能與人類的捕獵行為、毀林開荒活動有關。從形態上來看,鳳鳥(包括鸞鳥、鳳凰)是一種色彩鮮艷、體形碩大、尾羽很長的雉類(野山雞)。

    第二,鳳凰在中國古代是道德高尚的象徵,推崇鳳凰有利於社會正義、社會公正、社會道德的形成,而這是天下安寧的基礎。《大荒北經》記有一種九首人面鳥身之神,名曰九鳳,表明鳳鳥原本棲息在北方。《海內經》稱:「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說文》:「鳳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莫(暮)述風穴,見則天下安寧。」

    《山海經·南山經》記有:「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此處丹穴山有水系向南流入渤海,表明經文可能有錯簡,它原本應屬於《北山經》的後段,位於今日燕山山脈(參閱《經典圖讀山海經》一書及其扉頁《帝禹山河圖》,上海辭書出版社)。

    第三,中國自古就有「龍鳳呈祥」的說法,五千年前燕山山脈至七老圖山脈的紅山文化女神廟一帶就出土有玉鳳、玉龍,表明當時已有龍鳳呈祥的觀念。但是在現有的十二生肖里,有龍無鳳,而用雞,顯然不妥。有鑒於此,有必要將雞年恢復為鳳鳥,因為「雞」無法與「龍」相配,而且雞不如鳳更具有吉祥寓意。

    第四,進一步說,這種更名有利於計劃生育,多生女孩,平衡我國人口性別比例。

    第五,鳳凰比雞更漂亮更美麗,更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和廣泛代表性,更具有凝聚力。

    有鑒於此,筆者建議媒體首先改稱雞年為鳳年,屬相為雞的人首先要改稱自己屬鳳,有人率先用起來,用的人多了,聽的人多了,習慣成自然,雞年很快就會被鳳年所替換。

    祝各位鳳年大吉,福祿壽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玉函山房輯佚書》所收《計倪子》。

    [2]王紅旗,神秘的星宿文化與遊戲[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

    [3]王紅旗,神妙的生肖文化與遊戲[M]。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4]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圖典·西北卷(下)[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5]王紅旗、孫曉琴,經典圖讀山海經[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6]王紅旗,山海經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說明:本文系2016年9月第二屆生肖文化研討會(山西省稷山縣)的徵文。

    作者簡介:紘野山人本名王紅旗,中國資深職業學者、博學專家,重構智庫創建人,山海文化企劃苑首席學者,重構智因學研院首席科學家,山海經文化產業總策劃。

    王紅旗(筆名重構、紘野山人、智因晟主人),男,祖籍唐縣,1946年生於河北省蔚縣大河南,1965年人大附中高中畢業,197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反應堆工程專業。中國資深職業學者、博學專家,擁有知識雜交優勢,擅長創新型思維,曾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創辦民間科技信息開發公司,現創建重構智庫(任北京山海文化企劃苑首席學者、網上重構智因學研院首席科學家、山海經文化產業總策劃);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諸多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學術研究成果,創建生命智力學暨智因進化論、人造地形氣候學,提出引力是電荷力差值效應、宇宙測不準原理、數學算不準原理、思維學的想不出原理等假說;全面考證山海經地理方位並創意繪製42平方米巨畫《帝禹山河圖》;主張21世紀中國人要重構人類知識體系;倡導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存原則和構建思想自由、消費適度、權責公正、幸福共享的共福社會;撰寫完成書稿60餘部,已在海內外出版著作40餘部,彙編《重構文集》。

推薦閱讀:

7月10日看金星與木星「比肩」
木星上是否允許宇宙飛船著陸?
木星的相位
看看你的木星 轉
前沿速報||木星:太陽系最早的行星?

TAG:生物學 | 動物 | 氣候 | 生物 | 原型 | 木星 | 生肖 | 十二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