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說中國古代的「官德」

略說中國古代的「官德」

       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指出:「黨員、幹部的道德修養,不僅關係他們的個人品行,而且也關係黨的整體形象」,「要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中國古代把對官吏的道德素質要求放在為官的重要的位置,特彆強調官德在治國理政中的主導作用,其中不乏合理的成份和有益的營養。

「官德」之內涵

    官德就是權力道德,即居官從政者的職業道德,亦即各級官員運用權力、執行公務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

       中國曆朝歷代關於官德的具體規定有所不同。如:西周朝有知(智)、仁、聖、義、中、和「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恭敬多讓等「五善」;漢朝有質樸敦厚、遜讓、節儉等「光祿四行」;晉朝有忠恪匪躬、孝敬盡禮、友於兄弟、潔身勞謙、信義可復、學以為己等「中正六條」;唐朝有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等「四善」。宋元明清各朝的有關規定大體上與唐朝一樣。

       歷代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從不同角度申論管德之內涵。他們首先都強調居官者必須具備「公正無私」之德。《尚書》說:「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就是說執政者能以公心滅私慾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賴歸服;不偏袒少數人利益,不結黨營私,國家的政令就能暢通,國家就能興旺發達。《荀子》說:「公生明,偏生暗。」《淮南子》說:「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意為居官從政者有公正無私之德,說一句話也能使萬民聽從,團結一致。宋臣陳師道詩云:「百年富貴今誰見,一代功名托至公。」金臣元好問詩云:「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清廉勤謹,自然也是最重要的管德,古人所論甚多,清朝名臣陳宏謀在所著《從政遺規》一書中總結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又說:「親民之官,以廉為基。」

       縱觀歷朝官方文獻和私人著作對官德條目的種種規定和論述,可以認為中國古代官德的內涵最主要的兩條就是:公正無私;清廉勤謹。

「官德」之重要性

       自古以來,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職業道德要求,也有相應的一些規定和說法。但要求標準最高最嚴的、最受人們重視的則莫過於「師德」和「官德」兩種。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是德才皆備人才的培育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為人師表」,當好受教育者的楷模。那麼,官德直接為什麼同樣受到高度重視呢?原因很簡單:官德直接關係到國家政權的安危和社會風氣的好壞。在這個意義上說「官德」的意義,比「師德」的意義可要大得多。

       關於官德直接關係到國家政權安危的問題,古人早有深刻認識。孔子認為以德治國才能真正治好國,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實行「德治」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將以刑罰治民視為「德治」過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種手段,必須慎之又慎。這顯然是繼承和發展了周公「明德慎罰」的政治主張(古人認為「慎罰」本身也是「明德)。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為統治者實行德治,他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居其位而群星都會環繞著它轉。又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為統治者用政令來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即使能老老實實不犯法,卻不能在思想上認識到違犯法律是可恥的行為;用道德來教化老百姓,再用禮制來規範約束他們,他們就會有知恥之心而自覺地走正道。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學的深刻影響下,先秦諸子百家中除法家外,其他各學派無不主張德治。漢以後兩千餘年間,儒學成為歷代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德治」思想被奉為圭臬(準則或法度)。

       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來治,擔負治國之責的各級官吏自然要有較高的官德,所以官德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官吏是國家機器的運轉者,是公務人員,其道德素質狀況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統治效能,必須具備公正無私、清廉勤謹的道德素質才能幹好公務,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所以說官職「授有德則國安」(《管子》),授無德則國亂,「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漢王符《潛夫論》)。官吏干公務,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才能,但首先必需官德好,否則其才越大其害越大,其例不勝枚舉,唐朝的李林甫和明朝的嚴嵩都是典型。國家不能無法制,但法制是人制定的,是人執行的,無德者立法必無善法,無德者執行必亂成法。王安石所說「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也反覆證明了這一點。

       古人也充分認識到官德對整個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的巨大影響作用。魯國執政大臣李康子向孔子請教關於「政治」的問題,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率)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謂政治,就是治國理民者心正身正腳步正,你們這些當官執政的人帶頭走正道,下面的人有誰敢走歪門邪道!孔子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當官的為人有德,正大光明,即使不對百姓強迫命令,百姓也會聽從;當官的為人無德,不走正道,即使強制百姓做這做那,百姓也不會真心信服聽從他。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始終存在著家族宗法制度和思想意識,通常情況下百姓視官如父母,官德如風,民德如草,官德有先導作用、表率作用,這是很自然的。

       孟子說:「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唐太宗說:「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竟進。」選拔有德君子做官,則心正心善的好人會自我勉勵繼續行善;誤用邪惡之徒做官,則各種壞人就會爭先恐後地鑽進官府。所以,「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這就是唐太宗一類明君和政治家從總結歷史經驗中獲得的正確認識。至於官德的極端重要性在國家治亂興亡中的具體體現,史不絕書,不必贅述。

 

清官之「官德」修養

      

       高尚的官德不是於生懼來的,而是通過後天學習和從政實踐修養而成的。歷史上一切清官廉吏無不重視自身的官德修養,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堅定不移,持之以恆,「終成正果」——贏得清廉美譽,流芳千古。

       在官德修養上的「大處著眼」,就是先要立定居官從政的志向:報效國家,造福百姓。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一切清官廉吏,無論管位大小,到是真正的「大丈夫」,都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為人民謀福祉、淡泊個人名利、務求高風亮節的寬廣胸懷和遠大志向。由於立定了這樣的雄心壯志,他們的官德修養才有自覺性和持久性,才能節節升華,直達高峰。這實際上涉及的是做官為政的出發點或曰「動機」問題:為「公」則有大志,為「私」則無大志——而且還會淪於邪念惡行。所以明朝清官和學者呂坤深刻指出:「公、私兩字是宇宙的人、鬼關。」清朝著名清官張伯行說:「只求做官,決不能為好官。」

       「宦海莫測,仕途多險」,想在宦海仕途上保持高風亮節、實現理想信念,必須時刻自警自勵,「不以小善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從點點滴滴做起。這就是古人所倡導的官德修養「功夫」。他們為此「發明」了許多頗有效驗的方法,如記「功過格」,置「座右銘」,寫「官箴」、「自成約」,懸官署對聯自勵,定期瞻拜「先賢祠」,日日自省其身,甚至經常徵詢同僚、吏民意見,虛心接受批評並作自我檢討,等等。清官的「自責書」與明君的「罪已詔」屢見於史書,從中可以看出清官明君的臣德、君德修養是大有講究的,在封建專制的歷史條件下能做到這一步也是相當開明的表現。

       總之,對清官廉吏來說,做官不是他們的人生目的,不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居官從政這一途徑濟世益民;他們的目標是在居官從政實踐中為聖為賢。正如清朝康熙時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稱的著名清官于成龍所言:「埋頭去做,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若論官德「修養功夫」,清朝另一位著名清官孫嘉淦的「居官八約」很有代表性。孫嘉淦當官四十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擔任過學政、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要職,敢於只諫,在打擊豪強、興修水利、發展經濟等方面貢獻卓著。他為自己立下了《居官八約》:「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大意是:對國君忠誠而不自我炫耀;對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爭權奪勢;不追逐功名;辦事務求興利除弊;說話務求簡明扼要;不結黨營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以保持清政廉明。

       孫嘉淦始終恪守《八約》,即使被貶為小吏也不改初衷,贏得皇帝的尊敬和百姓的愛戴。乾隆剛繼位時,他就上了一篇《三習一弊疏》,指出:「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厭惡)剛」;「耳習」于山呼海頌,則「喜諛而惡直」;「心習」於唯唯諾諾,則「雄才而易事」——自以為雄才大略而恣意妄為。「三習」既成,必生「喜小人而厭君子」一弊。國君被小人包圍,則過必亂,君必危。孫嘉淦剖析「三習」的成因在於「自是」——自以為是,自以為聖明,一貫正確。所以要根除「三習」,必須經常清醒地、客觀地反視自己,能夠「自以為非」而「從人之是」。晚清大臣曾國藩對此疏非常推崇,認為不僅「君德」修養需要破除自以為是和「三習」,他要求子弟錄寫《三習一弊疏》,作為做官的座右銘,經常對照個人,反躬自省,以提高官德水平。

       中國古代的官德對喚醒官吏的政治良知、反對官場的腐化墮落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一些思想和做法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居官八約》:「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
推薦閱讀:

古代妓女最喜歡的五大嫖客第一 竟是皇帝?
古代詩歌鑒賞失誤類型及真題試作
蘭台說史·古代真實的「摸金校尉」到底有多神?
中國古代「四大賢母」是指哪四位女性?
為啥古代那麼多複姓的,現代很少了?

TAG:中國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