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鄭風·山有扶蘇(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詩經·國風·鄭風·山有扶蘇(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女子俏罵情人。

原文:

山有扶蘇,①隰有荷華。②不見子都,③乃見狂且。④

山有橋松,⑤隰有游龍。⑥不見子充,⑦乃見狡童。⑧

譯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蘇,池裡有美艷的荷花。沒見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見你這個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裡有叢生的水葒。沒見到子充好男兒啊,偏遇見你這個小狡童。

注釋:

①扶蘇:樹木名。一說桑樹。

②隰(xí席):窪地。華: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詞。一說拙、鈍也。

⑤橋:通"喬",高大。

⑥游龍:水草名。即葒草、水葒、紅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狡獪的少年。

【賞析】

  《山有扶蘇》為《鄭風》的第十首。這首詩寫一位女子在與情人歡會時,懷著無限驚喜的心情對自己戀人的俏罵。就是這樣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卻因歷代說詩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煙霧,彷彿詩中真有什麼深意似的。《毛詩序》說,「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鄭玄箋說:「言忽所美之人實非美人」,「扶胥之木生於山,喻忽置不正之人於上位也。荷花生於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於下位。此言其用臣顛倒,失其所也。」以為是譏刺鄭昭公忽的,這種解說完全是曲解了詩意。今人陳子展《詩經直解》以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謠。『不見子都,乃見狂且』,猶雲『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詩經今注》以為這詩寫「一個姑娘到野外去,沒見到自己的戀人,卻遇著一個惡少來調戲她。」二說似乎都較牽強。程俊英《詩經譯註》說:「這是寫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對象而發牢騷的詩。」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則認為《山有扶蘇》是「淫女戲其所私者。」此說倒比較接近詩旨。所謂「戲」,即俏罵之意。至於稱詩中女主人公為「淫女」,完全出於道學家的偏見,因為在他看來,《鄭風》中的所有戀愛詩都是「淫奔之詩」。今人袁梅《詩經譯註》「這是一位女子與愛人歡會時,向對方唱出的戲謔嘲笑的短歌」之類的說法,即脫胎於朱熹之說,但揚棄了朱說的糟粕。

  關於詩中所寫的情景,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想像:在一個山清水秀的野外僻處,一對戀人約定在此幽會。姑娘早早就來了,可是左等右等卻不見心上人來。最後,姍姍來遲的愛人總算見著了,姑娘心裡當然很高興,可嘴裡卻罵罵咧咧地說: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樣的美男子,可不是你這樣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樣的良人,可不是你這樣的狡獪少年啊!處於熱戀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歡會中的愉悅的心情,可以用各種形式表現,詩中所描寫的那種俏罵,不更表示他們的親密無間嗎?小兒女的情態在詩中確實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至於詩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和「山有橋松,隰有游龍」這四句,讀者大可不必當真,以為是戀人約會環境的真實寫照。在《詩經》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興句式。如《簡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山有樞》中有「山有樞,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得好:「詩非興會不能作。或因物以起興,或因時而感興,皆興也。」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也說:「興者,但借物以起興,不必與正意相關也。」本詩中的起興就屬於這種性質。當然,無論是高山上長的扶蘇樹、松樹,還是水窪里盛開的荷花、紅蓼,這些美好的形象,從烘托詩的意境的角度看,還是很有作用的。

 


推薦閱讀: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大正藏2197部)
命理探原 注釋(下)
史記伍子胥列傳 原文 注釋 總結
《古文觀止-齊宣王見顏斶》的譯文和注釋是什麼?
=狐首經(注釋)

TAG:詩經 | 賞析 | 扶蘇 | 注釋 | 譯文 | 國風 | 原文 |